中國風景名勝 : 中國 >湖北 >十堰 >十堰市區 > 五竜宮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五龙宫
五龙宫
五龙宫
五龙宫
  五竜宮投訴電話十堰市旅遊投訴電話:0719—8683356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五竜宮坐西朝東,背依靈應峰,上接五竜峰,環繞清幽,狀態原始,歷史上補被稱為"神仙窟宅","靈應之地"。我國古代著名道教人物尹喜、尹軌、馬明生、陳摶等,都在這裏修道有成。
  武當道教認為五竜宮這塊地域是"神竜洞府",是群仙神竜居住之地。所以,過去這兒曾立有一塊碑,上面刻着"洞天在近,過往低聲"。以此告誡人們,這兒一面接着天庭,一面連着神府,在此過往要靜肅低聲,以免驚擾神靈。
  據《太和山志》記載,公元七世紀初的唐貞觀年間,天下大旱,唐太宗李世民遣均州太守姚簡上五竜祈雨。姚簡在這裏遇到五位儒生,自稱五竜君,嚮其求雨,結果大雨如註,解除了天下旱災。於是,太宗下旨,建造五竜祠,從此拉開了武當山古代建築的序幕。北宗時,五竜宮就有較大規模的建築,"殿宇齊備",宋真宗賜額"五竜靈應之觀"。南宋時,戰爭頻繁,五竜宮道教建築在"百年之中,三罹兵火"。
  元朝,武當道人汪真常同魯大宥率徒衆,於至元乙亥,即公元1275年修復五竜,忽必烈下旨賜額"五竜靈應宮"。至正元年即公元1341年,五竜宮提點道士李明良同邵明庚一起募建五竜大殿,次年四月,元順帝遣臣在五竜宮建金篆大醮。
  42年後,武當清微派開山宗師葉希真受命領都提點,任武當住持,他利用朝覲天子的機會進獻"秘祠,使天子大興其道",不僅對五竜宮所毀建築修復如初,並新建了明真、蓬萊、步雲樓等建築,使當時的五竜宮"殿宇巍峨,儀象森列",整個建築群"壯麗嚴峻",成為武當道教的中心。但在元末,這些建築再度毀於兵火。
  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大興武當,在五竜進行了大規模建築,賜額為"興聖五竜宮"。到了明嘉靖年間,五竜宮各類殿宇道房達850間,古人盛贊五竜宮是"層層歷落怪鬆,擁殿千朵芙蓉",由此可見當時建築之宏偉壯麗。
  五竜宮附近的道教遺存非常多,華陽岩、尹仙岩、靈應岩、凌虛岩、老姆岩、自然庵等,都是值得遊覽觀光的地方。那裏不僅風景優美,也是武當道教發展史的歷史見證
武當山五竜宮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
  五竜宮位於武當山天柱峰以西的五竜峰山麓,靈應峰下,前為金鎖峰,右繞磨針澗,地勢清幽。它是武當山建築最早的八宮之一,歷經唐、宋、元、明幾代修繕,共建有宮觀廟宇850間,規模一度龐大,但現僅存宮門、紅墻、碑亭及泉池、古井等。五竜宮元君殿基中部漢白玉須彌座上,供奉着銅鑄鎏金玄天真武神像,高達1.95米,是武當山最大的真武神銅像。其右山坡下尚存元代所立的“大五竜靈應萬壽宮碑”。五竜宮周圍有鬆蘿、五竜、青羊諸峰高聳,飛雲澗、白竜洞流水環繞等奇觀,景緻清幽古雅。遊五竜宮有兩條路可通:一是從漢十公路的蒿口起,步行12公裏,經行宮、仁威觀、陰仙岩即可到達;二是從南岩沿古神道西下,經上、中、下院,穿過駙馬橋,徒步12公裏,也可到達。
  據舊志及有關碑文記載,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均州守姚簡奉旨上山禱雨,後就其地建“五竜祠”。宋真宗時(998——1022年),賜額“五竜靈應之觀”,後廢於“靖康之禍”。本山道士孫元政重修,又廢於金末兵火。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詔改其觀為“五竜靈應宮”。元仁宗賜額“大五竜靈應萬壽宮”。元末毀於兵火。明洪武五年(1372年)復修。明永樂十年(1412年)建帝殿、山門、廊廡、玉像殿、父母殿、啓聖殿、祖師殿、神庫、神廚、左右聖旨碑亭、榔梅碑亭、方丈、齋堂、鉢堂、圜堂、客堂、道衆寮室、倉庫等215間,賜額“興聖五竜宮”。到嘉靖年間,已有850間。民國十九年(1930年)又毀於火。現存山門、竜虎殿、紅墻、碑亭、北道院、齋堂、道房、泉、池、井、殿基等。自明嘉靖以後,此宮領五竜行宮、仁威觀、姥姆祠、自然庵。
  宮前是二座對稱碑亭,結構、法式、造型與玉虛宮碑亭同。亭內各置巨石雕贔屓馱禦碑。進宮門是竜虎殿,為清代重建,坐西朝東,磚木結構,硬山頂,擡梁式木構架,小青瓦屋面,面闊3間17米,進深2間9.1米,通高10.05米。殿內兩側尚存青竜、白虎神像,各高丈餘。出宮門,有兩墻夾道九麯十八折,俗稱“九麯黃河墻”,大部毀壞。現存殿臺共9重。前5重有石階81級,後四重有石階72級,舉目仰望若在天上。元君殿基中部漢白玉須彌座上,現存真武銅鑄鎏金像,高1.95米,是武當山現存最大的真武銅像。殿前是天池和地池,二水從竜口吐出。大殿左是玉像殿,所供二尊神像已遺失,殿右山坡下,有元代遺碑六塊。宮中還存部分明清碑碣,記述本宮興廢始末。從宮門左登山,為神梅臺,臺上墓有碑,碑亭右下南折上石山,是啓聖臺。從臺南下,是宋初著名道士陳摶誦經臺。直上為凌虛岩。再從故道折而西上,為自然庵。五竜宮現存廟房42間,建築面積2975平方米,占地面積250000平方米;現存殘餘宮墻251米。
  全稱興聖五竜宮。在武當山天柱峰以北,東距玉虛宮15公裏。它是武當山建築最早、別具一格而又引人入勝的八宮之一。相傳唐貞觀年間(627一649)均州太守姚簡祈雨於武當山,見有五竜從空飛降,即在此建五竜柯。宋代改名五竜靈應之觀。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改為五竜又應宮,元仁宗時加賜為大五竜靈應萬壽宮,元末毀於兵火。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於舊址重建殿堂廟宇850間,賜額“興聖五竜宮”,辛亥革命後又大部毀壞。現僅存宮門、紅墻、碑亭及泉池、古井等。
  五竜宮坐西朝東,宮門外有九麯十八彎的紅墻,南北各有一座碑亭,前有日池、月池。進宮門是竜虎殿。其內尚存丈餘高的青竜、白虎等泥塑彩繪神像,保存有九重石磴和九重臺。元君殿基中部漢白玉須彌座上,供奉着銅鑄鎏金玄天真武神像,高達1.95米,是武當山最大的真武神銅像。元君殿前有天池和地池,泉水從石竜口吐出。其左為玉像殿,右山坡下尚存元代所立的“大五竜靈應萬壽宮碑”。從宮門左登山,可見神梅臺。臺上有墓碑,碑亭右下南折上石山,便到啓聖臺。從臺南下,即是宋初著名道士陳摶的誦經臺,直上為凌虛岩。五竜宮周圍有鬆蘿、五竜、青羊諸峰高聳,飛雲澗、白竜洞流水環繞等奇觀,景緻清幽古雅。
千山五竜宮
千山五龙宫
千山五龙宫
  道教宮觀。在遼寧省鞍山市東南十公裏的千山中部五竜𠔌內。清代乾隆三年(1738)道士彭復興創建,後經嘉靖、道光、鹹豐年間和1927年多次重修及擴建,始具規模。整座建築由正殿、前殿、配殿、鐘樓、玉皇閣、大仙堂等組成;內有正殿、前殿、書屋、左右配殿和鐘樓,正殿三間,遊竜透脊,梁棟施面,門懸“北極玄天”匾額,中奉真武、藥王、邱祖、靈官神像,前殿之中奉塑慈航道人、竜女、善財等八尊泥塑彩繪道教神像,殿右有--巨石,長約10米,前高後低,半掩地下,形如飽食之後正在反芻的一頭臥牛,故而人稱“臥牛石”,“臥牛”右側緊貼“牛腹”處有一半月形的水井,名“月牙井”,井水甘甜,四季不涸,為千山古井之冠,書屋五間,為宮內較大的建築:外圍以五米高的石墻,遠望似一座孤城拔地而起,獨具風格。大仙堂和玉皇閣建在宮後山峰之上,建築小巧,結構玲瓏,掩映於石林緑樹之間,宛若空中仙閣。宮外五座峰巒從南、西、北三方蜿蜒而來,至一孤峰前突然收攏,酷似五條蒼竜翩翩起舞,形成五竜戲珠之勝。
近義詞
五竜宮
包含詞
五竜宮廟五竜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