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陝西 >鹹陽 >鹹陽市區 > 五陵原
顯示地圖
目錄
漢代五個皇帝陵園所在地 Cemetery where the Emperor Han 5
  漢 代五個皇帝陵園所在地。在今 陝西省 興平縣 東北的 渭北 高原上。《敦煌麯子詞·天仙子》:“ 五陵原 上有仙娥,攜歌扇,香爛漫,留住九華雲一片。”參見“ 五陵 ”。
No. 2
  五陵原投訴電話鹹陽旅遊投訴電話:0910-3210445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五陵原是以西漢王朝在這裏設立的五個陵邑而得名的。漢高祖九年(前198年),劉邦接受了郎中劉敬的建議,將關東地區的二千石大官、高訾富人及豪傑並兼之傢大量遷徙關中,伺奉長陵,並在陵園附近修建長陵縣邑,供遷徙者居住。以後,漢惠帝劉盈在修建安陵,漢景帝在修建陽陵,漢武帝在修建茂陵,漢昭帝在修建平陵之時,也都競相效尤,相繼在陵園附近修造安陵邑、陽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
  五陵原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偏北的鹹陽原上,南臨渭水,北接北山山係,東西長約40公裏,南北寬約20公裏,總面積800平方公裏,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故在先秦、秦漢和隋唐時期,一直發揮着“強本弱枝”的重要作用,並長時期成為我國古代政治、軍事和思想文化的中心,且形成了一個獨特的人文地理區域,在我國古代文明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自從戰國中期秦孝公遷都鹹陽以後,直到秦朝滅亡以前,五陵原地區便成了全國的政治中心。西漢建立以後,曾將國都由鹹陽遷至渭河以南的長安城中,但因為五陵原與長安隔水相望,並擔負着“強本弱枝”和防禦匈奴的兩大任務,故仍發揮着政治和軍事中心的巨大作用。降及隋唐,這種作用並未稍減。正因為如此,諸如商鞅變法、秦朝建立、徙民五陵等具有重大意義的政治鬥爭多發生在這裏;諸如田千秋、馬援、豆融等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歷史人物亦多出自五陵。
  這一時期遺留在五陵原地區的名勝古跡和珍貴文物亦星羅棋布、比比皆是。故從建國初期開始,考古工作者即着手對五陵原地區進行卓有成效的考古發掘,先後發現了諸如秦都鹹陽宮殿建築遺址、望夷宮、六國宮殿等一大批名勝古跡,還先後發現了漢代玉奔馬、鎏金銅馬、皇后玉璽以及數以千計的陪葬兵馬傭等珍貴文物。從而使五陵原成了我國和我省最為重要的文物基地之一。
  這一時期五陵原地區還出現了諸如董仲舒、孔安國、班固、司馬相如等一大批著名文化人物,對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出了舉世矚目的重大貢獻。
  五陵原上的都城宮殿有:秦都鹹陽鹹陽宮六英宮六國宮室蘭池宮望夷宮
  五陵原上的陵邑墓葬有: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秦公陵秦人墓葬西漢的11代皇帝中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在渭河以南外,其餘9個皇帝的陵墓,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義陵平帝康陵都分佈在渭水以北的鹹陽原上。漢代墓葬、西魏墓葬更是比比皆是。
  五陵原除分佈着數量衆多的秦塚、漢陵外,還有唐代的幾處重要陵墓,其中以順陵、蘇君墓和李丙墓最為著稱。
  五陵原不僅有秦都宮殿、西漢帝陵以及為數衆多的古代墓葬,而且還有不少古代的窯址亭塔等名勝古跡。其中秦漢窯址杜郵亭平陵肥牛亭北杜鐵塔最具代表性。
五陵原
  五陵原位於鹹陽市北部,西起興平市,東到高陵縣,北接涇陽縣,南達渭河北岸,東西長約40公裏,五陵原南北最寬處約13.5公裏,五陵原總面積約500平方公裏。五陵原因其原高土厚,地勢開闊,自然風光絶佳,五陵原被歷代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成為皇傢陵墓區。唐順陵、秦鹹陽城遺址均在五陵原;西漢11位皇帝中有9位就葬於此。這些皇陵平地鑿穴起塚,沿鄭國渠走嚮一字排開,氣勢磅礴,高大雄偉,十分壯觀,被譽為中國的“金字塔”群。其中五陵原的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個陵設邑建縣,故名“五陵原”。
  五陵原是一個未被開發的地下歷史博物館,其間有國傢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達17處,五陵原震驚中外的重大發現接連不斷。據專傢考證,五陵原“金字塔”群在歷代序列、文化內涵等方面,都可以和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相關詞
漢代維吾爾
包含詞
鹹陽五陵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