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五趾跳鼠
別名:西伯利亞五趾跳鼠、跳免、驢跳、硬跳兒。分佈在中國北部地區。
所屬科目:嚙齒目,跳鼠科
拉丁文名:allactaga sibirica
英文名:mongolian five-toed jerbo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forster,1778
寄主:大田作物、草及蔬菜等。
為害特點:為害植物幼嫩部分,啃食樹苗,盜食種子及芽苗,秋收後盜食糧食並貯存。 |
|
體形較大,體長約140mm,耳長與顱全長幾乎相等。後肢長,約為前肢的3—4倍,前肢纖細,尾長為體長的1.5倍,尾端具毛穗,毛穗上段毛黑色,末端白色。後足5趾,第1與第5趾退化,其趾端不達於其他3趾的基部。體背毛和頭部灰棕色,腹部及四肢內側純白色,吻部細長,頂間骨寬大,無明顯峙。上門齒平滑無溝,前臼齒1枚,圓柱狀,下門齒齒根極長。
(圖,大倉鼠(左)和五趾跳鼠) |
|
主要棲息於幹旱的半荒漠地帶及幹旱草原,荒漠地帶偶爾也有。墳地、荒灘及耕地周圍也可見到。洞係具二個洞口,一個洞口隱蔽,另一個經常開着,洞口直徑50—60mm,洞長75—150cm,洞道幾乎水平走嚮。具窩巢和貯藏室。夜間活動,晚8—10時為活動高峰期。8月下旬開始準備鼕眠,9月下旬進入鼕眠,10月初全部進行蟄眠,翌年4月出蟄,4月中旬是出蟄高峰期。妊娠期30天,年産1胎,每胎2—6仔,最多8仔。 |
|
1.火誘法:在五趾跳鼠密集地區,在無月光的黑夜,點火引誘跳鼠前來,此時可用樹枝緊貼地面橫掃其足,使其腿部受傷,不能跳躍,乘機捕捉。
2.其他方法參見黑綫姬鼠。 |
|
是跳鼠科中體形最大的種類。耳較長,其長超過顱全長。後肢比前肢長達3-4倍,後足長為72-76毫米。後足具5趾,第一種第五趾的趾端不達中間3個趾的基部。尾基長,平均超過體長,尾端具毛穗。體背面毛色明顯較暗,呈暗灰棕褐色,因黑色毛尖較顯著之故。體腹面純白色。前後足背面具白色短毛。尾基部上面與體背同色,尾端具黑白相間的平毛穗。頭骨史部細長,及顱寬大而隆起,無明顯的脊。顴弓較細弱,後部較寬,有垂直嚮上的分枝,沿眶下孔外緣的後部伸至肋骨附近。齶孔甚長,末端超過上前臼齒,達第一上臼齒的前級。聽泡較小,不特別膨大。上門齒強烈嚮前傾斜,唇面無溝。上前臼齒較大呈柱狀。第一、二上臼齒咀嚼面較復雜。下頜前臼齒缺失,臼齒3枚,第一枚較大,嚮後逐漸變小。棲息於海拔2500米的山麓草原及丘陵地帶的羽茅、苔草草地上。以植物的緑色部分和種子為食,亦取食昆蟲。具鼕眠習性。我國分佈於青海、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和新疆。青海為華北亞種(a.s.annulata)。 |
|
- lat.: Allactaga sibirica
|
|
五趾跳鼠屬 | 小五趾跳鼠 | 大五趾跳鼠 | 五趾跳鼠亞科 | 巨泡五趾跳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