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通常指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中國古代思想傢把這五種物質作為組成萬物的基本元素,以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變化。以後又有五行 相互促進和相互排斥的說法。五行 ”說雖被後來的唯心主義思想傢神秘化,但它的合理因素,對中國古代天文、歷數、醫藥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 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認為這五種物質構成世界萬物,中醫用五行 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迷信的人用五行 推算人的命運 見“五常” 水、火、木、金、土。我國古代稱構成各種物質的五種元素,古人常以此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書·甘誓》:“ 有扈氏 威侮五行 ,怠棄三正。” 孔穎達 疏:“五行 ,水、火、金、木、土也。”《孔子傢語·五帝》:“天有五行 ,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 清 厲鶚 《東城雜記·備萬齋》:“且人也,同得陰陽五行 之氣以成形也。” 舊時星相傢以五行 生尅推算命運。因亦用以稱命運。 元 鄭光祖 《王粲登樓》第一折:“則為我五行 差,沒亂的難迭辦,幾能勾青瑣點朝班。” 明 沉受先 《三元記·議親》:“藥無功、神不靈,禍福難明也,須請星士前來問五行 。” 五種行為。《禮記·鄉飲酒義》:“貴賤明,隆殺辨,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此五行 者,足以正身安國矣。” 星名。《韓非子·飾邪》:“此非豐隆,五行 、太一、王相、攝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搶、歲星非數年在西也。” 樂舞名。《史記·孝文本紀》:“舞者,所以明功也。 高廟 酎,奏《武德》、《文始》、《五行 》之舞。”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武德》, 高祖 所作也。《文始》, 舜 舞也。《五行 》, 周 舞也。” 章炳麟 《訄書·訂文·附正名雜義》:“《文始》、《五行 》, 唐 後亦闕。” 《五行 志》的簡稱。 唐 劉知幾 《史通·書志》:“若乃《五行 》《藝文》, 班 補 子長 之闕。”《通志·總序》:“臣故削去《五行 》而作《災祥略》。” 五種德行。即五常:仁、義、禮、智、信。《荀子·非十二子》:“案往舊造説,謂之五行 。” 楊倞 註:“五行 ,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 宋 戴埴 《鼠璞·騶虞》:“ 漢 儒尚符瑞,以竜麟鳳龜為四靈,後增騶虞,以配五行 。曰竜仁獸,鳳禮獸,騶虞義獸,龜麟知與信獸,誣罔可知。” 五種德行。孝的五行 :莊、忠、敬、篤、勇。《呂氏春秋·孝行》:“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行 不遂,災及乎親,敢不敬乎。” (10).佛典中指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進行、止觀行。見《大乘起信論》。又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見《涅槃經》。 五行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的運行、變化)。我國古代思想傢企圖用這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中醫用五行 來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迷信的人用五行 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
五行 學說最早在道傢學說中出現。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 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係統論。 五行 學說是我國古代的物質組成學說,與西方的水、火、土、氣四元素學說類似,但隨着近代化學的發展,這兩種學說的物質構成理論都被否定.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麯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麯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 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 相勝(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 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纍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係,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行 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五行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 數理: 金為七, 木為八, 水為六, 火為九, 土為五。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 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麯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嚮上的特性;“土爰稼墻”,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嚮下的特性。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 ,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 思想類別: “直到現在,我們基本上已把五行 的各種意義分析過了,為了清楚起見,我們再把這幾種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範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裏蔡墨所持。
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指藉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徵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製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以上有關五行 的六種意義,除(1)及(3)之外,若把其餘(2)(4)(5)及(6)這四項結合起來,纔是陰陽五行 思想中五行 的完整意義。
*方位:東西南北中。
*五行 相溺:金蒸水,水溺木,木溺火,火燥土,土掩金。
*天幹與五行 、方位的關係:
甲為棟梁之木,東方。乙為花果之木,東方。
丙為太陽之火,南方。丁為燈燭之火,南方。
戊為城墻之土,中方。己為田園之土,中方。
庚為斧鉞之金,西方。辛為首飾之金,西方。
壬為江河之水,北方。癸為雨露之水,北方。
八卦所對應的五行 :
金-乾、兌 乾為天,兌為澤
木-震、巽 震為雷,巽為風
土-坤、艮 坤為地,艮為山
水-坎 坎為水
火-離 離為火
*地支相衝(激):
子(鼠)與午(馬)相衝,(牛)與未(羊)相衝, 寅(虎)與申(猴)相衝,
卯(兔)與酉(雞)相衝,辰(竜)與戌(犬)相衝,巳(蛇)與亥(豬)相衝。
*地支相害(穿):
子(鼠)與未(羊)相害,(牛)與午(馬)相害,寅(虎)與巳(蛇)相害,
卯(兔)與辰(竜)相害,申(猴)與亥(豬)相害,酉(雞)與戌(犬)相害。
*地支相刑(妨):
子(鼠)與卯(兔)相刑,(牛)與戌(犬)相刑,寅(虎)與巳(蛇)相刑,
辰(竜)與辰(竜)相刑,巳(蛇)與申(猴)相刑,午(馬)與午(馬)相刑,
未(羊)與醜(牛)相刑,申(猴)與寅(虎)相刑,酉(雞)與酉(雞)相刑,
戌(犬)與未(羊)相刑,亥(豬)與亥(豬)相刑。
*地支相合(和諧):
地支三合:
子(鼠).辰(竜).申(猴)合水局;巳(蛇).酉(雞).(牛)合金局;
寅(虎).午(馬).戌(犬)合火局;亥(豬).卯(兔).未(羊)合木局;
地支六合:
子(鼠)與醜(牛)相合化土,寅(虎)與亥(豬)相合化水,
卯(兔)與戌(犬)相合化火,辰(竜)與酉(雞)相合化金,
巳(蛇)與申(猴)相合化水,午(馬)與未(羊)相合化日月。
*地支與五行 、方位的關係:
子(鼠)屬陽水,北方;亥(豬)屬陰水,北方。
寅(虎)屬陽木,東方;卯(兔)屬陰木,東方。
巳(蛇)屬陰火,南方;午(馬)屬陽火,南方。
申(猴)屬陽金,西方;酉(雞)屬陰金,西方。
辰(竜).戌(犬)屬陽土,中方;
(牛).未(羊)屬陰土,中方。
1、金的特性
金主義、金曰“從革”,從者,順從、服從也,革者、變革、改革、故金具有能柔能剛、延展、變革、肅殺的特性。
金:其性剛,其性烈,四柱中金旺者,面方而白骨骼清秀,體健神清,為人義氣,剛毅果斷,不畏強暴,仗義疏財,嫉惡如仇,有自知之明,深知廉恥。
四柱金太過為忌者,作事魯莽、有勇無謀,好鬥貪婪,不仁不義,不及者優柔寡斷,貪淫好殺,苟刻狠毒。
2、木的特性
木主仁:木曰:“麯直”、麯者、屈也,直者、伸也、故木有能屈能伸之性,木納水土之氣,可生長發育,故木又具有生發嚮上修長的柔和、仁慈之性。
木:其性直,其性和,四柱中木旺者,仁慈、溫和、博愛、有惻隱之心,樂於助人,慷慨,身材修長、舉止瀟灑,頭髮濃密光亮、活潑、積極、上進心強。
四柱中木太過為忌,則為固執、偏激、不及者懦弱、嬌妒、忘恩負義、冷酷。
3、水的特性
水主智:水曰“潤下”,潤者,濕潤也,下者,嚮下也,故水具有滋潤嚮下,鑽研掩藏的特性。
水其性聰、其性善,四柱中水旺者,面裏有神,頭腦靈活,足智多謀,才識過人,應變力強語言伶俐。
四柱中水太過為忌者,貪婪淫欲,詭計多端,言語激進,易惹是非,不及者身材矮小,面色黑暗,為人反復無常,膽小無謀,心胸狹窄。
4、火的特性
火主禮:火曰“炎上”,炎者,熱也,上者,嚮上者。故火有發熱溫暖,嚮上之性,火具有驅寒保溫之功,鍛煉金屬之能。
火其性急,其性恭:四柱中火旺者,精神閃爍,積極上進,謙恭有禮,註重儀表,熱情豪邁,坦誠友好。
四柱中火太過為忌者,面紅聲燥,性情急躁,容易衝動,逞強好勝,易惹是非,不及者瘦尖額,妄言是非,姦詐嫉妒,有始無終。
5、土的特性
土主信:土曰“稼禾嗇”,播種為稼,收穫為,禾嗇,土具有載物,生化藏納之能,故土載四方,為萬物之母,具貢獻厚重之性。
土:其性重,其情厚,四柱中土旺者,圓腰潤鼻,眉清目秀,口才聲重,為人忠孝至誠,膽量寬厚,言必行,行必果,樂於奉獻兼收並蓄。
四柱中土太過,為忌、性格內嚮,愚頑不化,生性固執,不明事理,不及者,面偏鼻低,神色憂滯,言而不信,狠毒吝嗇,自私自利,不通情理。
一.五行 學說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五行 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 之間的生、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着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 學說的基本涵義。
二.五行 學說的基本內容
木的特性:古人稱“木曰麯直”。“麯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幹麯直,嚮上嚮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火的特性: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土的特性: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穫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水的特性: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嚮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嚮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事物的五行 屬性歸類。
①歸類法:事物的五行 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 的特性相類比得出的。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火等等。例如:以五髒配屬五行 ,則由於肝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以方位配屬五行 ,則由於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於火;日落於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於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水。
②推演法。如:肝屬於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於目的“筋”和“目”亦屬於木;心屬於火,則“脈”和“舌”亦屬於火;脾屬於土,則“肉”和“口”亦屬於土;肺屬於金,則“皮毛”和“鼻”亦屬於金;腎屬於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於水。
③五行 學說還認為屬於同一五行 屬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關的聯繫。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現將自然界和人體的五行 屬性,列簡表如下。
對人體來說,是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髒為中心的五個生理係統。
五行 的生剋乘侮
(1)相生與相剋。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製和製約的作用。相生和相剋,在五行 學說中認為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對人體生理來說,也是屬於正常生理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着相生和相剋的聯繫,才能使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使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製則生化”。
五行 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 相剋的次序是: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由於五行 之間存在着相生和相剋的關係,所以從五行 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剋我”、“我剋”四個方面的聯繫。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 中的相生關係又可稱作“母子”關係。如以火為例,由於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由於火生木,故“我生”者為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剋我”和“我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是“剋我”者是“所不勝”,“我剋”者是“所勝”。再以火為例,由於火剋金,故“我剋”者為金;由於本剋火,故“剋我”者為水。
相生與相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剋,就不能維持其正常協調關係下的變化和發展。衹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剋,如環無端,才能生化不息,並維持着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
(2)相乘與相侮。五行 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 之間正常的生剋關係遭遇破壞後所出現的不正常相剋現象。
相乘:乘,即是以強凌弱的意思。五行 中的相乘,是指五行 中某“一行”對被剋的“一行”剋製太過,從而引起一係列的過度剋製反應。在五行 中還有“相乘”和“相侮”乘是趁虛而入,侮是欺侮.相乘就是過度剋製,相侮(反剋)就是自己可以反剋製自己的那一行
當五行 中的某“一行”本身過於強盛,可造成被剋的“五行 ”剋製太過,促使被剋的“一行”虛弱,從而引起五行 之間的生剋製化異常。例如:木過於強盛,則剋土太過,造成土的不足,即稱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 中的某“一行”本身虛弱,因而對它“剋我”“一行”的相剋就顯得相對的增強,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過於強盛,其剋製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範圍。但由於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即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侮,在這裏是指“反侮”。五行 中的相侮,是指由於五行 的某“一行”過於強盛,對原來“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剋。例如:木本受金剋,但在木特別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剋製,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剋),稱作“木侮金”,或是發生反侮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剋製,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剋現象,兩者之間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相乘與相侮的主要區別是:首者是按五行 的相剋次序發生過強的剋製,從而形成五行 間相剋關係的異常;後者則是與五行 相剋次序發生相反方向的剋製現象,從而形成五行 間相剋關係的異常。兩者之間的聯繫是在其發生相乘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侮;發生相侮時,也可以同時發生相乘。如:木過強時,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虛時,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
三.五行 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說明髒腑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係
①說明五髒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火有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金有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②說明人體髒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繫。如腎(水)之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𠔌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五髒相互資生的關係。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製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鬱;脾(土)的運化,可以製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製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髒相互製約的關係。
③說明人體與外界環境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等的關係。總之,五行 學說應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髒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繫的統一性。
說明髒腑間的病理影響
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鬱土虛或土壅木鬱;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肝病是這樣,其他髒器的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 生剋乘侮的關係,說明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1)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用
從本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髒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髒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髒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髒中任何一髒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髒,用五行 學說來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係。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剋關係來判斷疾病的預後。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剋色之脈(金剋木),為逆,主預後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後良好。
(2)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用
①控製五髒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於瀉肝木。
根據相剋關係來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剋者之強,補其被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製定治療方法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適用於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 的剋製作用來選穴和調節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緣故。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 學說,常常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 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係,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製約的較為具體和復雜的關係,從而有利於解釋復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
四柱五行 生剋中對應需補的髒腑和部位
木: 肝與膽互為髒腑表裏, 又屬筋骨和四肢.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肝, 膽,頭, 頸, 四肢, 關節, 筋脈, 眼, 神經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髒與小腸互為髒腑表裏, 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係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小腸, 心髒, 肩, 血液, 經血, 臉部, 牙齒,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與胃互為髒腑表裏, 又屬腸及整個消化係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與大腸互為髒腑表裏, 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係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大腸, 肺, 臍, 咳痰, 肝, 皮膚, 痔瘡, 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腎與膀胱互為髒腑表裏, 又屬腦與泌尿係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腎,膀胱, 脛, 足, 頭, 肝, 泌尿, 陰部, 腰部, 耳, 子宮, 疝氣等方面的疾病.
武術中,古代武術傢用金、木、水、火、土(五行 )表示形意拳中的劈、崩、鑽、炮、橫五種基本拳法,或表示太極拳中的進、退、顧、盼、定五種步法。
臨床應用
祖國醫學的五行 學說,是將人體各部分歸屬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同類事物之間發生縱的聯繫:例如屬於木的,有肝、膽、目、筋、怒、青、酸、風等,其相互之間的聯繫是“肝開竅於目”,“肝主筋”,“怒傷肝”,肝病易生“肝風”等;望診時,青色多屬肝風,赤色多屬心火,黃色多屬脾濕,白色多屬肺寒,黑色多屬腎虛;
用藥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等。各類事物之間發生橫的聯繫:即運用生剋、乘侮等變化來說明五髒之間在生理和病理情況下的相互聯繫。例如某一髒有病,既可以因生剋關係由另一髒傳來,也可以通過生剋關係傳到另一髒。“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等就是這個理論的具體應用。
壬水壓丙火,戊土剋水,乙木剋土,庚金泄水。 【摘要】五行 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 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産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五行 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 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係統論。
五行 五行 ,是用五個文字符號代表物質能量的形態間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其中:
五行 相剋(剋即勝過)是描述物質形態的相互關係
金勝木(物質上很容易理解,簡單的助記就是哪個更堅硬,就勝過軟一點的。),木勝土,土勝水(這裏的土僅指泥土而非廣義的大地),水勝火,火勝金(用道德經話來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五行 相生(生即出現轉化)是描述事物的變化規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正因如此,我們就能從陰陽五行 中理解萬事萬物的規律,又正如道德經所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尚書·洪範》記述的是周武王與箕子的對話,其中談到:「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麯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麯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傳統認為《尚書·洪範》、《尚書·甘誓》是西周作品。疑古派因為戰國前著作中「五行 」出現的很少,就認定戰國前出現「五行 」的作品必是後人偽作。這種論證是不妥當的。聶文濤指出,《左傳》所說「五材」是五行 思想的應用或延伸,而不是「五行 」理論的發端。「材」在春秋時期沒有「行」的含義。《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表明「五行 」理論已經具有很大影響。《左傳》同一時期的《孫子》中就提到了「五行 」,疑古派要證明《孫子》是戰國後期的偽作是很睏難的。疑古派曾推定《尚書》為漢代作品,但郭店楚墓竹簡證明《尚書》確非漢代人偽作的。
可以肯定,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 相勝(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矛盾、統一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以及整體把握的思想。因為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 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纍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係,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帝》篇中記載:「……天有五行 ,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那麼,什麼是五行 ,歷史上又是如何詮釋「五行 」的呢?
「五行 」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範》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 ,怠棄三正,天用剿絶其命」。《洪範》中則指出「鯀矱洪水,汩陳其五行 ;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 」在《洪範》中已被明確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認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時,已將「五行 」認定為構成萬物的五種基質。在《左傳》中也存在著「五行 」,在這裏,他是被認為是「地之五行 」與「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關的。
「五行 」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所謂「行」,鄭玄註曰:「行者,順天行氣也。」而《尚書》提到的「五行 」則具有一定的象徵的意義——「行」。「行」所指稱的無非是一種自然的「運行」,是依循著本身之為呈現所固有的一種規則而持續地運動,是一種自然的作為。因此當鯀矱洪水時,帝要震怒,因為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作為,天命之降於禹,是因為禹因勢利導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壞水性,壞了自然之性,定會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導致人怨,是以夏啓伐有扈氏,認為所行之討伐是「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五行 」意味著物質運動;意味著萬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實際在表達一種思想:不順「五行 」而行,則將如有扈氏與鯀般,為天命所棄絶!雖有點唯心之嫌,但也並非不無道理。遇事依循自然,因事而治,一定會比盲目鬍為要來的順暢。
五行 可以由八卦推出來:
五行 :金木水火土,一提五行 ,有人就不屑一顧的說是迷信,有人還穿鑿附會說是五種物質,對應大自然的金屬,樹木,流水,烈火,土壤,其實五行 乃是五氣,比喻為五種物質,乃形象描述。當然化氣為物,說是五種物質也有道理,但不能偷梁換柱,五氣乃是根本。
萬物從一開始,一的內涵就夠我們研究的了,可能還好多人研究半天也不懂,外國人就更不懂了,一分為二,畫為「—」和「--」,即陰陽兩儀,陰陽又是根本,外國人,懂陰陽嗎,還是我們中國人說了,纔懂,還一知半解,中國古人可陰陽研究透了的,還發展為陰陽學說,這不是中國人智慧的表現嗎?光是陰陽就足以解釋世界萬事萬物了,如陰陽對應季節就是夏、鼕。陰陽兩儀分為四象,即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對應1、3、2、4,陽為單,陰為雙,為什麼,不會看不懂吧。太陽,少陽對應1、3,太陰,少陰對應2、4。太陽為1,少陽為3,太陰為2,少陰為4,同時也是1234數的順序的由來,古人發明了1234四個數了。太陽對應太陽,太陰對應月亮。太陽為至陽純剛之氣,月亮為至陰純柔之氣。少陽為木,太陽為火,少陰為金,太陰為水,對應四季為木春,火夏,秋金,鼕水。夏的陽氣至明,故太陽為夏火,木春為少陽。這裏應該看得懂,把事物分為陰陽四象,現在看來很簡單,但這是三千多年前的知識,把陰陽四象與數相聯繫,就更加不簡單了,就是今人也不一定做得到,難道古人的思維是跳躍式的。
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這個也應該看得懂,現實中有很多例子證明。古人是如何得出來的呢?是觀察自然就得出這麼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高度概括的理則嗎?中國的古人很不簡單,因此在學習古代文化時要多有敬畏之心,不要駡古人,其實現在的很多問題,在古人那裏都能找到解决的辦法,衹是我們無知淺薄醜陋而已。1為陽氣之始,2為陰氣之始纔對,故剛纔的太陽為1,太陰為2,是錯誤的要修正,故太陽轉為陰之始為2,相應的火也為2,太陰轉為陽之始為1,相應的水也為1,古人想到這裏太了不起了,故水1,火2,木3,金4。
順生逆剋,這個定理不知是誰提出來的,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很多例子證明,那麼推理是怎麼回事呢?古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秘訣就是舉一反三,對人類與自然觀察仔細,現今有幾人瞭解自己,瞭解自然,生活在大都市裏,迷失在大都市裏,認為自己是城市的一部分,認為生來如此吧。在中醫裏,氣順則百病除,氣逆則百病生,當然順生逆剋,其實犯了循環論證。春夏秋鼕,自然之順序也,1234,數之順序也,順則符合自然規律,故順生,違反自然規律則亡,故逆剋,說出來道理很簡單,故古人云:大道至簡。金木水火,春夏秋鼕皆氣也,由春而夏,由夏而秋,氣之流動也,自然之規律也,不可違反也,違反則自取滅亡。這裏也應該看得懂。順生,由春而夏,故木生火,由秋而鼕,故金生水,由夏而秋,是不是火生金?否也,由春而夏,陽氣漸旺上升,由秋而鼕,陰氣漸旺下降。陽主升,陰主降,也應該看得懂,大自然也很多例子證明。升降是符合陰陽學說的,升為陽,降為陰,故陽上陰下,引申一點,男女交合,男上女下,自然之位,不要說連男陽女陰都不曉得,那麼是不是女上男下就不對,哎,又犯了形式主義了,陰陽是二氣,不是形式,氣之流動,變化莫測,唯有軌跡可尋,陰陽有這麼簡單就對了,男上女下,或女上男下,不過是陰陽二氣流動的兩種形式而已,形式多著呢,研究這方面學問的人就是陰陽傢,古代的性保健專傢,哎,一兩千年前就出現了性保健專傢,而且知識那麼豐富,無所不包,中國人的性生活質量卻不是世界上最好的,究竟是古人拋棄了我們,還是我們拋棄了古人。
由夏而秋,因為有個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陰陽轉換,故不可火生金,而有個中間轉換的樞紐,名之為土,土在中間,至此五行 全,由此可見,陽極而陰,陰極而陽,也不是說變就變,而有個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很好理解,因為火為太陽,變成的是陰之始,但接下來的金是少陰,不是陰之始,由陰之始到少陰,肯定有個過程,故先火生土,土再生金,而且是由陽變陰,陽主生,而陰主亡,陽主進,陰主退,順主陽,逆主陰,故由火到金纔有火生土,土生金,而由水到木,衹有水生木,無中間土的轉送。火變金,全賴土之功,陽變陰,本為逆,因為有了土,就火生土,土生金,順生了,陰變陽,本來就是順,故水生木。這就是五行 相生的原理,五行 相剋一樣的道理。你自己看看這些是不是騙人的,如果是騙人的,那麼千千萬萬的古人都是騙人的,他們都騙人幹什麼?而且在這些虛假的知識基礎上還建立起那麼高深的學問來,陰陽五行 說,衹是中國古老文化的地基,而在地基上面已經建立起摩天大樓了,難道這座摩天大樓是空中樓閣,古人真的就這麼無聊。一談到陰陽五行 學說你就搖頭,那這座摩天大樓你是一點都不知道的。這些在中醫裏都是很基礎的部分,中醫辨五行 ,就是辯五氣,辯五氣,遠遠比這裏講的復雜高深,畢竟那是一門學問,這裏衹是告訴你五行 就是五氣,推理五行 就是辨識五氣的流動軌跡。
再來與數相聯繫,土自然對應5,由此數發展為五個,12345。五行 再分陰陽,註意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陽可再分陰陽,陰也可再分陰陽,故陽木,陰木,陽火,陰火,陽金,陰金,陽水,陰水,陽土,陰土,共十個,用數表示是1234567890,這衹是其順序數,即自然數,還沒有與氣相聯繫。這裏五行 再分陰陽,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外國人有嗎?學習中國古代文化衹能用中國人的思維才能學會,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容易學會,還是缺乏中國土壤滋潤的外國人容易學會,用西方的話說就是中國註重形象思維、抽像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結合,以形象思維為主,而西方是抽像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結合,以抽像思維為主,你學了西方文化,再來學習中國文化,思維能力都有所提高。12345是有氣的內涵的,故為了區別,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表示(陽木,陰木,陽火,陰火,陽金,陰金,陽水,陰水,陽土,陰土)十氣,故十幹就是十氣,中國用了那麼多年的幹支紀年,你不要說現在你纔曉得十幹就是十氣,由此五氣發展為十氣,甲陽木,乙陰木,丙陽火,丁陰火,庚陽金,辛陰金,壬陽水,癸陰水,戊陽土,己陰土,為什麼戊陽土,己陰土?註意用中國人的思維,土在中間呀。12345為陽,67890為陰,12345為生數,67890為成數,有生數,纔有成數,這句話應該看得懂吧,意思是說67890是由12345變來的。12345對應水火木金土,67890也對應水火木金土,12345為陽,67890為陰,故甲陽木3,乙陰木8,丙陽火2,丁陰火7,庚陽金4,辛陰金9,壬陽水1,癸陰水6,戊陽土5,己陰土0,現在應該清楚為什麼會有十個數了吧,十進製是如何來的吧,你每天都在用1234567890,卻不知道他是由陰陽五行 變化來的,不是可笑嗎?為什麼1234567890是由陰陽五行 變化來的,可以反證,中醫裏辨識十氣的流動,可以用1234567890加減得來,這不是證明1234567890,我們常用的十個數代表十氣嗎?氣數,氣數,氣化為外為數,數的加減就是氣的變化,萬物乃氣化凝成(這句話可能好多人看不懂,不是氣變魔術一樣化為萬物,而是說生存在這地球上的萬物都要受陰陽五行 的影響),也就是說萬物都是可以計算的,中國人的口氣真大,但你信不信呢?如果告訴你計算的方法,你認為可不可以呢?
再舉例說明數可以計算,1+1=2,很好理解,一畫再加一畫,就是兩個一陽變為太陽,一陽為1,太陽為2,故1+1=2,同樣,1+2=3,2為太陽,陽極而陰,變為陰之始,變為動,動為陽,在上,故一陽加太陽,相當於一陽加太陰,剛好為震卦3。註意,學習中國的文化要用中國的思維。
十幹為十氣,剛好圍成一個圓圈,(春夏秋鼕就是一個圓圈了,就是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産生的),但這裏的圓圈並不衹是因為地球圍繞太陽轉時是個圓,而是認為氣之流動的形式就是平滑綫,因為要周而復始,故為圓,因為氣産生於天體運行,沒有地球自轉和公轉,就沒有白天黑夜,沒有春夏秋鼕,就沒有陰陽五行 ,故幹又稱為天幹。說了幹的來歷了,接下來說地支的由來。
地支由來相對簡單的多,因為陰陽産生了八卦四象,六十四卦,還可以接著往下推,2的n次方個卦,相當於用2進製來計算世間的萬事萬物,陰陽分為兩類,四象分為四類,八卦分為八類,64卦分為64類,以致劃分無窮。古人分到64卦,已足夠用矣,因為計算機的出現,朝64卦下面細分不是難事,但要有古人那樣的智慧。作為中國人應該清楚什麼是乾卦和坤卦吧,應該清楚先天八卦圖吧,乾在上代表天,坤在下代表地,乾到坤六種變化,坤到乾六種變化,即十二消息卦,這12種變化剛好為一周,即一日,或一年,故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說法,日為自轉,年為公轉。這12種變化古人用地支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12種變化也是氣的12種變化,故12地支就是12氣。天幹十氣,也是在一天之中,或一年中變化,故衹有年、日有幹支紀法,月時沒有,月時的幹支由年月幹支推出。年有12變化,故年有12月,日有12變化,日有12時,現在發展為24時。地支為12氣,天幹為10氣,天幹為主導,故12地支可轉換為10天幹,10天幹就是陰陽五行 ,故12地支也是陰陽五行 ,可以用數來計算。一年之中,月亮的圓缺可不是剛好12次,月亮的圓缺用初一、初二來記錄,那年12氣的變化用什麼來表記呢,就是24節氣,每一個節就是氣的轉換點,每過了一個節纔是一個新月的開始,這裏的月不是月亮,而是12地支對應的12月。故計算地支氣的變化時,要用節來區別。12地支也可分陰陽,就變成24節氣,每一個節氣裏氣前為陽,氣後為陰。可以接著變化下去,24變36,變48,變60,變72,以至變化無窮。12地支氣和10天幹氣是不同的,10天幹氣是陰陽兩儀變化而來的,與地球的轉動沒有關係,符合萬事萬物,放之四海而皆準,古人的描述是充盈天地之間,無處不在。而12地支氣是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引起的,故稱為地支,和地球有關,和大地的位置有關,和大地的方位有關,12地支有方位,10天幹沒有方位,知道年有12變化,日有12變化,必然知道地球有自轉,但不知道公轉,認為太陽圍繞地球轉動,古人有太陽的視運動圖,但這是兩千多年前的知識,古人能有這樣的成就,不感到了不起嗎?多少人知道幹支紀年,又有幾人知道幹支代表氣,幹支可以計算,把握我們看不見,卻離不開的氣的運動。學氣功必然懂幹支,學中醫,必然懂幹支。而這是最起碼的,相當於小學衹認識了1234567890。
渾沌初起之狀為一,為圓球狀,分為陰陽,故天幹之氣彌漫天地,無處不在,到處都有陰陽,像個實心圓球,故天圓。12消息卦也可以圍成一個圓圈,但是有圓心,從圓心出發,畫出12綫,圓均分為12份,12地支代表12方位,圓為大地的平面圖,故地方。結合起來,就是天圓地方,方是方位的意思,你還會不會譏笑古人認為地是方的。古人把由衆多星體組成的茫茫宇宙稱為「天」,把立足其間賴以生存的田土稱為「地」,由於日月等天體都是在周而復始、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一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而大地卻靜悄悄地在那裏承載著我們,恰如一個方形的物體靜止穩定,於是「天圓地方」的概念便由此産生。這裏的方是平穩的意思。北京,民宅以四合院居多,這種民宅體現了「天圓地方」,這裏的方是四平八穩的意思。而四平八穩都是根據地支代表方位而來的。12地支代表12方位,支可以轉化為幹,故幹也有方位,木東,火南,金西,水北,幹和卦的關係很緊密,故八卦可以納幹支,熟悉易經的都知道八卦納上幹支,就可以演算了。八卦不知産生於多少年前,現在熟悉易經的不知有多少,用易經來偶爾玩下的又不知有多少,易經還被稱為群經之首,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源畢竟是源,未免有點淺顯,就像小學的加減乘除的算術,哪能和大學的微積分相比較,易經是基礎部分,群經之首嘛,他製定一套規則,就是陰陽五行 ,天幹地支的演算,陰陽五行 ,天幹地支好比加減乘除的法則,八卦好比1234567890十個數。因此,依靠陰陽五行 ,天幹地支,八卦與八卦的重疊分組,變化無窮,實際上就是氣的流動,萬變不離其宗,靠陰陽五行 ,天幹地支理順氣的變化。
五行 與太極
金為陰(陽、柔、剛),水、木為陽(陰、剛、柔),相生、相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水為陰(陽、柔、剛),木、火為陽(陰、剛、柔),相生、相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木為陰(陽、柔、剛),火、土為陽(陰、剛、柔),相生、相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火為陰(陽、柔、剛),土、金為陽(陰、剛、柔),相生、相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土為陰(陽、柔、剛),金、水為陽(陰、剛、柔),相生、相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五行的現實映像 Five realistic image 金 原則 對事物的一種構想
水 知識 對事物的一種具體理解
木 善良 對事物的一種內心的反應
火 真誠 基於內心反應的一種行動
土 分析 在行動過程中的一種分析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構想--落實到具體如何實現構想--産生行動的想法--行動--在行動中分析--總結經驗,進行規劃,構想
五行 與儒學
偶感而發,五行 對應儒學的仁義禮智信,缺一不可,相生即相剋。古人真是偉大!請各位認真思考仁義禮智信與五行 之後,相信各位會有很幸福的人生。 五行特性 Five characteristics [第一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於《洪範》。今人多理解為:
木的特性: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人稱「木曰麯直」。「麯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幹麯直,嚮上嚮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火的特性:南方炎熱,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穫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嚮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嚮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第二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於當代學者聶文濤對《素問》的訓詁。
五行 的性質應從「平氣」、「不及」、「太過」三方面考慮。平氣時,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太過: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從這三面考慮之後,才能體會出中醫學思維中對生命自我維護的理解。對人體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醫學的差別所在。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 思想類別: 「五行 的各種意義上面已經分析,為了清楚起見,再把這幾種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1)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2)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範》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3)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裏蔡墨所持。
(4)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5)指藉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6)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徵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製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以上有關五行 的六種意義,除(1)及(3)之外,若把其餘(2)(4)(5)及(6)這四項結合起來,纔是陰陽五行 思想中五行 的完整意義。
五行 物象歸類
五音階 宮 商 角 徵 羽 五行的數理分形 Five mathematical fractal 五行 分形集
五行 說是以"金,木,水,火,土"五元為生成元(五個一組,五進製,五倍體)構造的五行 (元)分形集(SETS OF FIVE ELEMENTS)的分形聯繫或關係,從宏觀到微觀,從外(象)到內(藏-),從自然界到人體,五行 (QUINARIES)-五季-五方-五氣-五化-五色-五味--五髒-(五)六腑-五官-五體-五志等.我們可以容易地構造出陰陽,五行 分形集,它們類似康托集(見鄧宇的"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志>>已刊出).五行 集的分維D=1.4650.
由陰陽集,五行 集我們還能構造出統一化的陰陽五行 分形集,其分維D=ln10/ln3=2.0959.它們是現代分形藏象,分形經絡理論的基礎.數理陰Eq陽EP(=道=EP+Eq=E=U)和哲學邏輯學,模糊數學,集合論數個科學定義和定量評判指標.其中E是能量,P是無序度,q是有序度,U內能新熱力學第一定律,普朗剋的量子關係,德布羅意關係的引入(見鄧宇等的"陰陽的科學本質及數理化建構"<<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2:59-61). 生剋關係 Health grams relations 五行 相生(五材說):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金銷熔生水;
水生木:水潤澤生木;
木生火:木幹暖生火;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土生金:土礦藏生金。
五行 相剋:
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剛勝柔,故金勝木;因為刀具可砍伐樹木;
專勝散,故木勝土;因為樹木可穩住崩土;
實勝虛,故土勝水;因為堤壩可阻止水流;
衆勝寡,故水勝火;因為大水可熄滅火焰;
精勝堅,故火勝金;因為烈火可熔化金屬。 辯證生剋 Dialectical born grams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賴木生,木多火熾;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縮;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剋木,木堅金缺;木能剋土,土重木折;土能剋水,水多土流;水能剋火,火炎水灼;火能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見銷熔;火弱逢水,必為熄滅;水弱逢土,必為淤塞;土衰逢木,必遭傾陷;木弱逢金,必為斫折。
強金得水,方挫其鋒;強水得木,方緩其勢;強木得火,方洩其英;強火得土,方斂其焰;強土得金,方化其頑。 五行 與季節的關係
五行 是指氣體的五種運動方式.
春天屬木,代表氣體嚮四周擴散的運動方式。春天,花草樹木生長茂盛,樹木的枝條嚮四周伸展,養料往枝頭輸送,所以春屬木。
夏天屬火,代表氣體嚮上的運動方式。火的特點就是嚮上,夏天各種植物嚮上生長,長勢迅猛,所以夏屬火.
秋天屬金,代表氣體嚮內收縮的運動方式。金的特點是穩固,秋天收穫,人們儲蓄糧食為過鼕作準備,樹葉凋落,所以秋屬金。
鼕天屬水,代表氣體嚮下的運動方式。水往低處流,鼕天萬物休眠,為春天蓄積養料,所以鼕屬水.
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和秋天之間要有過渡段,因此便有了土,土代表氣的平穩運動。
五時( 春 鼕 夏 長夏)、五行 與時辰的關係
時辰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計時方法,24小時共分為12個時辰,從晚上11點開始,與12屬相相對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五行 來說:
寅卯木生巳午火,
巳午火生辰醜戌未土,
辰醜土生申酉金(辰醜中藏水,為濕土能生金; 戌未中藏火,為乾土能脆金), 註:脆金:使金融解。
申酉金生亥子水,
亥子水生寅卯木。
生剋乘侮
(1)相生與相剋。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製和製約的作用。五行 學說認為,相生和相剋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對人體生理來說,也是屬於正常生理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剋的聯繫,纔使得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使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製則生化」。
五行 相生的次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 相剋的次序是: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由於五行 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剋的關係,所以從五行 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剋我」、「我剋」四個方面的聯繫。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 中的相生關係又可稱作「母子」關係。如以火為例,由於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由於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剋我」和「我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是「剋我」者是「所不勝」,「我剋」者是「所勝」。再以火為例,由於火剋金,故「我剋」者為金;由於水剋火,故「剋我」者為水。
相生與相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剋,就不能維持其正常協調關係下的變化和發展。衹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剋,循環不已,才能生化不息,並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
(2)相乘與相侮。五行 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 之間正常的生剋關係遭遇破壞後所出現的不正常相剋現象。
相乘:乘,即是以強凌弱的意思。五行 中的相乘,是指五行 中某「一行」對被剋的「一行」剋製太過,從而引起一係列的過度剋製反應。在五行 中還有「相乘」和「相侮」乘勢趁虛而入,相乘就是過度剋製,侮是欺侮,相侮(反剋)就是自己可以反剋製自己的那一行。
當五行 中的某「一行」本身過於強盛,可造成被剋的「五行 」受剋太過,促使被剋的「一行」過於虛弱,從而引起五行 之間的生剋製化異常。例如:木過於強盛,則剋土太過,造成土的不足,即稱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 中的某「一行」本身虛弱,因而對它「剋我」「一行」的相剋就顯得相對的增強,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過於強盛,其剋製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範圍。但由於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即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侮,在這裏是指「反侮」。五行 中的相侮,是指由於五行 的某「一行」過於強盛,對原來「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剋。例如:木本受金剋,但在木特別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剋製,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剋),稱作「木侮金」,或是發生反侮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剋製,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剋現象,兩者之間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相乘與相侮的主要區別是:首者是按五行 的相剋次序發生過強的剋製,從而形成五行 間相剋關係的異常;後者則是與五行 相剋次序發生相反方向的剋製現象,從而形成五行 間相剋關係的異常。兩者之間的聯繫是在其發生相乘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侮;發生相侮時,也可以同時發生相乘。如:木過強時,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虛時,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 中醫五行 Chinese Five Elements 自古以來,中國先賢把五行 理論巧妙地運用於醫學領域,以五行 辯證的生剋關係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盡力適應內部自然規律以養生,努力掌握人體運行機製以防病、治病,取得了無比豐富的經驗和成果。
一)事物的五行 屬性歸類
①歸類法:事物的五行 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 的特性相類比得出的。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火等等。例如:以五髒配屬五行 ,則由於肝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以方位配屬五行 ,則由於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於火;日落於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於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水。
②推演法。如:肝屬於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於目的「筋」和「目」亦屬於木;心屬於火,則「脈」和「舌」亦屬於火;脾屬於土,則「肉」和「口」亦屬於土;肺屬於金,則「皮毛」和「鼻」亦屬於金;腎屬於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於水。
③五行 學說還認為屬於同一五行 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相關的聯繫。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
對人體來說,是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髒為中心的五個生理係統。
二)說明髒腑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係
①說明五髒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洩的功能,有「木」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有「火」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有「金」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②說明人體髒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繫。如腎(水)之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𠔌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五髒相互資生的關係。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製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洩脾土的壅鬱;脾(土)的運化,可以製止腎水的氾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製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髒相互製約的關係。
③說明人體與外界環境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等的關係。總之,五行 學說應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髒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繫的統一性。
三)說明髒腑間的病理影響
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鬱土虛或土壅木鬱;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肝病是這樣,其他髒器的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 生剋乘侮的關係,說明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四)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1)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用
從本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髒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髒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髒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髒中任何一髒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髒,用五行 學說來分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係。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剋關係來判斷疾病的預後。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剋色之脈(金剋木),為逆,主預後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後良好。
(2)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用
①控製五髒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於瀉肝木。
根據相剋關係來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剋者之強,補其被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製定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適用於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 的剋製作用來選穴和調節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緣故。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 學說,常常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 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係,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製約的較為具體和復雜的關係,從而有利於解釋復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
五)四柱五行 生剋中對應需補的髒腑和部位
木: 肝與膽互為髒腑表裏, 又屬筋骨和四肢.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肝, 膽,頭, 頸, 四肢, 關節, 筋脈, 眼, 神經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髒與小腸互為髒腑表裏, 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係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小腸, 心髒, 肩, 血液, 經血, 臉部, 牙齒,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與胃互為髒腑表裏, 又屬腸及整個消化係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與大腸互為髒腑表裏, 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係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大腸, 肺, 臍, 咳痰, 肝, 皮膚, 痔瘡, 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腎與膀胱互為髒腑表裏, 又屬腦與泌尿係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腎,膀胱, 脛, 足, 頭, 肝, 泌尿, 陰部, 腰部, 耳, 子宮, 疝氣等方面的疾病.
六)臨床應用
祖國醫學的五行 學說,是將人體各部分歸屬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同類事物之間發生縱的聯繫:例如屬於木的,有肝、膽、目、筋、怒、青、酸、風等,其相互之間的聯繫是「肝開竅於目」,「肝主筋」,「怒傷肝」,肝病易生「肝風」等;望診時,青色多屬肝風,赤色多屬心火,黃色多屬脾濕,白色多屬肺寒,黑色多屬腎虛;
用藥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等。各類事物之間發生橫的聯繫:即運用生剋、乘侮等變化來說明五髒之間在生理和病理情況下的相互聯繫。例如某一髒有病,既可以因生剋關係由另一髒傳來,也可以通過生剋關係傳到另一髒。「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等就是這個理論的具體應用。
而五行 之中,火的攻擊最強悍,水的緩和能力最好,木的治愈能力超強,金的衝擊能力最強,土的防禦能力最好! 中醫五行 基本概念
五行 ,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類物質的運動。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涵義,並非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五行 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並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製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
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具有寒涼、滋潤、嚮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五行 學說用五行 之間的生、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
這一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 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髒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 屬性和相互關係,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
因此,五行 學說在中醫學中既用作在理論上的闡釋,又具有指導臨床的實際意義。
五行 屬性及歸類
(1)五行 屬性及歸類方法
五行 學說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其主要的思維方法是按照"五行 "的特性,根據事物的不同性質、作用和形態,采用"比象取類"的方法,將事物或現象分為五大類,分別歸屬金、木、水、火、土五行 之中。並根據五行 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規律,說明各類事物或現象的聯繫和變化。在醫學方面則籍以闡明人體髒腑組織之間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復雜關係,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
原始的五行 物質元素說,上升為五行 學說之後,基本上已經不是單純的指五種物質本身,而是作為事物屬性的抽象概念來應用。五行 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即"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麯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意思是說,木具有生發、條達之特性;火具有炎熱、嚮上之特性;金具有斂肅、變革之特性;水具有滋潤、嚮下之特性。為此,根據上述特性,采用"比象取類"方法,便把需要說明的事物或現象,樸素地分成了五大類,將相似屬性的每類事物或現象,分別歸屬於五行 之中,並在五行 屬性歸類的基礎上,運用五行 生剋規律,以闡釋或推演事物或現象的復雜聯繫和變化。
(2)五行 屬性歸類
歷代醫傢為了說明人體內外的整體性和復雜性,亦把人體的髒腑組織、生理活動、病理反應,以及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廣泛地聯繫。
(1)以五行 之特性,說明五髒之功能。如木性生發條達,肝性喜條達而主疏泄;水性滋潤下行,腎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屬木、腎主水,其它髒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髒為主體,外應五方、五季、五氣等,內聯五髒、五官、形體、情志等的五個功能活動係統。
(3)此五個功能活動係統,說明了人體的內環境與外在自然環境之間也存在着對立統一的聯繫,如春屬木,肝氣旺於春,春天多風等。在內則肝與膽相表裏,開竅於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於化風等。
應當指出上述是該表橫的聯繫,若從縱的方面來看,則表示此五類事物或現象之間具有相生相剋和製化勝復的關係。
(3)五行 歸類的意義
五行 屬性歸類,主要用於概括人體及其與自然界多種事物或現象在屬性上的某些內在聯繫。例如以五行 特點來比象說明五髒之某些生理功能特點:如木性條達麯直,有生發之特點,而肝性柔和舒暢且主疏泄,又主升發之氣,故肝屬木;火為陽熱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為陽髒主動,心陽有溫煦作用,故心屬火;土為萬物之母,有生化、長養萬物之特性,而脾能運化水𠔌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故脾屬土;金有清肅,收斂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肅降,故肺屬金;水有濕潤下行之特性,而腎能藏精,主人體水液代謝之調節並能使廢水下行排出體外,故腎主水。
中醫學把人與自然的這種關係稱之為"天人相應",五行 學說則把人體髒腑形體和自然界相類似的有關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 係統,從而說明人體五髒係統和自然界同類事物之間,存在着相互通應、相互影響的關係。而且係統與係統之間存在着相互促進和相互製約的關係,從而說明髒腑間客觀存在的某些生理聯繫,用以解釋某些病理現象,並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例如,脾屬土,故與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節之"長夏"、氣候之"濕",不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內在聯繫,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驗證。如口甜,可反映脾濕藴盛等。
五行 的基本規律
(1)五行 的相乘、相侮
相乘與相侮,是五行 關係在某種因素作用影響下所産生的反常現象。乘,即乘虛侵襲。侮,即恃強凌弱。相乘,即相剋的太過,超過了正常製約的力量,從而使五行 係統結構關係失去正常的協調。此種反常現象的産生,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襲者乘其虛而凌其弱。二是乘襲者亢極,不受它行製約,恃其強而襲其應剋之行。
應當說明,"相剋"與"相乘"是有區別的,相剋是正常情況下的製約關係;相乘則是正常製約關係遭到破壞以後的過度剋伐,是反常現象。在人體,則前者是生理狀態,後者則為病理狀態。
相侮,即相剋的反嚮,又叫反剋。是五行 係統結構關係失去正常協調的另一種表現。同樣也有兩種情況:一是被剋者亢極,不受製約,反而欺侮剋者。如金應剋木,若木氣亢極,不受金製,反而侮金,即為木(亢)侮金。二是剋者衰弱,被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剋木,若金氣虛衰,則木因其衰而侮金,即為木侮金(衰)。
所以說:"氣有餘,則製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即是說,五行 若某一行之氣太過,則對其所勝(我剋)之行過度製約,而發生相乘。而對其所不勝(剋我)之行發生相侮,即反剋。若某一行之氣不足,則剋我之行必過度製約而乘之。而己所勝者,即我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剋相侮。例如臨床所見的支氣管擴張病證,病位在肺,每因肝氣鬱結,氣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見咳血,則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肝鬱氣滯,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則為木鬱乘土。濕熱型高血壓,多因濕熱睏脾,引發肝失疏泄,肝陽亢逆,則為土侮木。至於金乘木(虛)證候,臨床則為少見。
(2)五行 的相生、相剋
在五行 之間存在着相生、相剋的聯繫規律,所謂相生,即相互資生、促進、助長之意;所謂相剋,即相互製約、剋服、抑製之意。生剋是五行 學說用以概括和說明事物聯繫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觀點。
五行 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的規律是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其關係見下圖:
在相生關係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相生關係又稱之為"母子關係。"
在相剋關係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剋我"、"我剋"兩方面關係,我剋者為"我所勝",剋我者為我"所不勝",所以,相剋關係又稱為"所勝"、"所不勝"的"相勝"關係。
事物內部係統結構的五個方面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構成了事物正常情況下的循環運動,因而經常處於運動發展之中,是不平衡的。然而就五行 整體來看,相生與相剋又都是在總和中表現出相對的動態平衡。而五行 中的每一行,由於既生別行,又被別行所生;既剋別行,又被別行所剋,故在整體上也呈現動態均勢。可見,五行 所達到的平衡,不是絶對的靜止,而是建立在運動基礎上的動態平衡。
(3)五行 的製化、勝復
五行 係統結構之所以能夠保持動態平衡和循環運動,主要在於其本身客觀存在着兩種自行調節機製和途徑。一種是正常情況下的"製化"調節;一種則是在反常情況下的"勝復"調節。
製,即製約。化,是生化。所謂製化調節,主要是指五行 係統結構在正常狀態下,通過相生和相剋的相互作用而産生的調節作用,又稱為"五行 製化"。
首先,從五行 的整體作用可以明顯看出,任何兩行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單嚮的,而是相互的。五行 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剋我、我剋四方面的關係,所以才能保證"製化"關係的正常。
即是說,木能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剋木,從而使木不亢不衰,故能滋養火,而使火能正常生化。
火能剋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剋火,從而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養土,而使土能正常生化。
土能剋水,水能生木,木又能剋土,從而使土不亢不衰,故能滋養金,而使金能正常生化。
金能剋木,木能生火,火又能剋金,從而使金不亢不衰,故能滋養水,而使水能正常生化。
水能剋火,火能生土,土又能剋水,從而使水不亢不衰,故能滋養木,而使木能正常生化。
可以看出,正是這種相反相成的生剋製化,調節並保持了事物結構的相對協調和平衡。因為相生、相剋的過程,也就是事物消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不平衡的消長情況,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剋的調節,這樣就會重複出現再一次的協調平衡。而正是這種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替代的循環運動,推動着事物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
所謂勝復調節,主要是指五行 係統結構在反常情況下,即在局部出現較大不平衡的情況下,通過相剋關係而産生的一種大循環的調節作用。勝復調節可使一時性偏盛偏衰的五行 係統結構,經過調節,由不平衡而再次恢復平衡。
所謂"",即指勝氣,是指因為某行之氣太過所引起的對"己所勝"之行的過度剋製。而勝氣的一旦出現,則勢必招致一種相反的力量將其壓抑下去,即所謂復氣。故《素問》又說:"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而且勝氣重,復氣亦重。勝氣輕,復氣亦輕。
例如火氣太過,作為勝氣則過分剋金,而使金氣偏衰,金衰不能製木,則木氣偏勝而加劇製土,土氣受製則減弱製水之力,於是水便旺盛起來,而把太過的火氣剋伐下去,使其恢復正常。若火氣不足,則將受到水的過分剋製,但火衰不能製金,引發金氣偏盛,金氣盛則加強製木,使木衰而無以製土,則必將引起土氣盛以製水,水衰則製火力減弱,從而使火氣相應得到逐漸恢復,以維持其正常。
如果單純有勝而無復,也就是說當五行 之中的作何一行出現有餘(太過)而沒有另一行的相應製約時,則五行 係統結構的協調關係就被破壞,則會出現紊亂的反常狀態,從而産生嚴重疾病。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五行 關係看作是陰陽關係的邏輯展開和補充。受作用者,通過某些中間環節,反作用於作用者,産生反饋調節效應,從而使係統結構保持相對平衡。 五行 的最新訓詁與解析 Five of the latest exegesis and analysis 《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作者、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撰著了《儒醫理論與心身疾病治療》,對陰陽五行 學說進行了全面訓詁和重新解析。引起學術界重視。原文節選如下:
古人對陰陽五行 ,都是用生命的活性來加以理解,並用來說明活生生的事物。明確這一點,對正確理解儒傢心性學說非常重要,對理解儒傢心性理論對中國人心身健康發生的作用同樣非常重要。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後中國大陸有關古代陰陽哲學的認識幾乎是統一的,而這種統一就在於陰陽學說符合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論。與此相關的認識是,五行 理論就是古代樸素的唯物論,而這種說法的依據就是把《尚書 洪範》中的五行 理解成五種物質。近年來這種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這表現在很多學者試圖擺脫辯證唯物主義的統一哲學模式來重新理解古代哲學思想。事實上,當離開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回歸到秦漢之前哲學水平上的時候,陰陽哲學就會顯現出原本的內容。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臺灣學者徐復觀就註意到,先秦文獻中凡提到「五行 」時大都是用「陰陽五行 」,而提到陰陽則經常不帶有五行 ,這說明五行 是依附陰陽存在的 。遺憾的是徐復觀對陰陽五行 理論的考察沒有關註到還有中醫學的存在,也沒有提及到《黃帝內經》中的相關論述。因此對陰陽理論如何駕馭五行 學說沒有做出進一步的探討。實際上,陰、陽、木、火、土、金、水,在原本體係內都是抽像的概念,其中的木、火、土、金、水並不是指有形的物質。本觀點的相關證據如下:
第一點,早期文獻上不支持五行 是五種物質的說法。
行,古文是走的意思。《洪範》原文: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鄭玄《洪範註》:「行者,順天行氣也。」《春秋繁露》解釋說:「行者,行也。」五行 的「行」首先是動詞,然後轉化成描述「動」的名詞。五行 ,也就是五種基本走勢。所以接著就用了五種運動方式來說明木火土金水。可見漢代儒傢理解的木火土金水,是基於陰陽運動方式作出的定義,而不是五種基本物質。至於《左傳》中纔出現「五材」 ,這並不表示五行 就是五材。「行」字在古代從來就沒有「材」的含義,把「五行 」解釋成「五材」也就沒有任何根據。這種把不同的文獻的內容沒經過文字訓詁而硬放到一起解說的做法,在學術上是不嚴謹的。
《尚書 甘誓》中提到「五行 ,」《尚書 洪範》又細論五行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洪範》是西周時期就成書的作品。「很多人覺得《洪範》晚出,是由於篇中首列五行 ,而近人的一項成見,是以為五行 的出現很遲。這種論證方式,在邏輯上是顛倒的。」 建國後的中醫教材中把五行 和五材硬拉到一起,也因為文獻考據不足而承認是一種推測 。對五行 理論發展的「疑古」考證,邏輯上是錯誤的。根據「疑古派」的邏輯,凡是涉略五行 的先秦作品,大都是漢代以後的偽作。凡是有金、木、水、火、土之類文字出現的,就必然是講古代的五行 理論。按照這些考證,很多文獻被認定為西漢以後完成卻偽稱是先秦作品。隨著郭店楚墓竹簡出土,證明《尚書》確實為周代作品而非漢代人偽作的。
第二點,五行 學說在儒學和中醫學上發揮的衹是哲學作用,而不是物質作用。
近年來,中醫學者也說明在用於疾病研究的方法論中,五行 已經不再是五種物質,而是哲學概念 。更重要的是,中國古代在《黃帝內經》以後一直把用於分析生命現象的陰陽五行 當成哲學概念解說,而不是當成樸素唯物論來解說。這就導致了五行 學說對秦漢之後的儒學發展也就一直發生了方法論上的作用 ,而不是五種物質的作用。
從戰國到明清,各種醫學、儒學著作大都是用變化和作用來理解五行 關係,如《黃帝內經》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班固的《白虎通》 等都是類似的理解。
第三點,五行 理論本身不支持物質說法。
五行 表達了陰陽之間的關係。五行 在生命體內的相互依存,表達了陰陽之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關係;五行 之間的相互製約,表達了生命運動所具有的內部規定性;五行 的運動和轉化,表達了陰陽之間不斷發生力量變化的消長關係;五行 不能獨立存在,同生同滅,表達了陰陽並行不悖的關係。陰陽之間的這種重要關係,也無法用五種物質關係來理解。五行 所描述的是不能分割的一體關係 ,是生命體內的互相支持、互相製約又不斷變化的關係,而不是五種獨立個體之間的關係。
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之間缺乏嚴格的互相支持關係,可以獨立存在。而在五行 學說中,沒有一「行」可以離開其他的四「行」而存在。因此把五行 說成是五種物質是牽強附會的。
第四點,五行 理論的功用不支持物質說法。
五行 理論是用來解說天地萬物變化的。所以中醫學總是用運行不息來理解五行 。中醫學的陰陽關係,是通過五行 (木、火、土、金、水)來表述的。陰陽五行 ,描述了生命係統內部所必須具有的相互支持和相互製約力量,因而形成了對生命特殊的看法。五行 理論把生命描述成活的、不斷運動發展和能夠維護自身平衡的生命,而這一作用無法用把五行 看成五種物質的理論來完成。 五行 學說裏,南方屬於火,東方屬於木,北方屬於水,西方屬於金,土掌管中,協助金木水火的平衡 wuxing
五行
Five Evolutive Phases,Five Elements
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及其運動變化。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五行 】 ﹝出圓覺鈔﹞
五行 者,於六度中合定、慧二度,為止觀一門,故名五行 也。
[一、布施],布施者,謂內外資財,以清淨心悉能施之,而無吝惜也。(內資財,即身命法也。外資財,即世間財物也。)
[二、持戒],持戒者,即防非止惡之義。謂奉持如來戒律,則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惡也。
[三、忍辱],忍辱者,謂於違逆之境,遇諸毀駡惱害之事,皆能安忍,心無恚恨也。
[四、精進],精進者,謂修諸善道,精勤無怠,心心相續,不自放逸也。
[五、止觀],止觀者,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謂若能成就二法,自然定慧圓明也。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五行 】 ﹝出涅槃經﹞
[一、聖行],聖即正也,謂菩薩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聖行。(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梵行],梵即淨也。謂菩薩無空有二邊愛着之染,名之為淨;以此淨心,運於慈悲,與衆生樂,拔衆生苦,故名梵行。
[三、天行],天即是第一義天。謂菩薩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名天行。
[四、嬰兒行],嬰兒,以喻人天小乘也。謂菩薩以慈悲之心,示同人天、聲聞、緣覺、小善之行,故名嬰兒行。
[五、病行],謂菩薩以平等心,運無緣大悲,示同衆生,同有煩惱,同有病苦,故名病行。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五行 】 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進行、止觀行。
2、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聖行是指菩薩修習戒定慧三業;梵行是指菩薩以清淨心去運用慈悲,為衆生拔苦與樂;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薩順著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嬰兒行之嬰兒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薩以慈悲之心,示現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嬰兒行;病行是菩薩為度衆生,以大慈悲心與一切衆生同受煩惱與病苦。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五行 】 (名數)一布施行,二持戒行,三忍辱行,四精進行,五止觀行。是於六度之中合定慧之二度而為止觀之一者。見起信論。【又】一、聖行,菩薩修戒定慧之三業也。二、梵行,梵者清淨之義,以淨心而運慈悲,為衆生拔苦與樂也。三、天行,天為四天中之第一義天,即天然之理也。菩薩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是為天行。四、嬰兒行,嬰行譬人天小乘。菩薩以慈悲之心示現人天小乘小善之行也。五、病行,菩薩以大慈悲和於一切衆生,同有煩惱,同有病苦也。見涅槃經十一。【又】木火土金水之五行 。以之配於五方等。(參見:五大) n.: five elements,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five elements of metal,wood,water,fire and earth, the five primary elements--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knowledge, and, faith 五常 , 五常市 五行 幡射雕英雄傳 神雕俠侶 武俠 金庸 宗教 道教 中醫 百科大全 自然 文字 及醫詞典 歷史 尚書 政論 箕子 遊戲 動漫 天驕 經典 八卦 醫學 命理 文化 姓名 五格 姓名學 中藥 中醫詞典 五髒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