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成語 > 五藴皆空
目錄
五藴皆空
拼音: wǔ yùn jiē kōng

解釋: 五藴佛傢語,指色、受、想、行、識。衆生由此五者積集而成身,故稱五藴。五藴都沒有了。指佛傢修行的最高境界。

資料來源: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船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

例子: 抑聞之,~,六塵不染,是謂和尚。★清·蒲鬆齡《聊齋志異·金生尚》

出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含義
  在《心經》上有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大意是:觀自在菩薩進入般若深觀狀態時,照見五藴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因而度脫一切痛苦與災難。
  在這裏提出了“五藴皆空”的重要性,即“五藴皆空”能使人擺脫“一切苦厄”。那麽五藴的內涵是什麽呢?
  五藴:即色藴、受藴、想藴、行藴、識藴。藴是藴藏、積聚的意思。如色藴,聚集了過去色、現在色、未來色、粗色、細色等統稱為色,因此色藴是色的總和,色在這裏相當物質,我們對物質的認識,不外乎從形狀(形色)和顔色(顯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傢稱物質曰色;受藴,受是接受領納的意思,當我們面對順境或逆境時,所産生心靈上的情緒,這有苦樂憂喜捨的不同;想藴,想是獲取、想像的意思,在我們接觸環境時,必然會攝取事物的影像,然後給它安立名稱;行藴,行是對事物進行判斷並訴諸行動。識藴,識是了別義,是精神領域的統覺作用。色藴屬於物質現象範疇,受、想、行、識四藴是屬於精神現象範疇。
解釋
  五藴,是佛傢對世間一切生滅現象所作的簡單歸納和說明。為了說明“五藴皆空”,《心經》上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來進行解說。在這裏,講述了“有與空”的辯證概念,有與空相對而存在,在一般人經驗中,總以為有與空是對立的,他們認為有不是空,有在空外。《心經》則闡述了有與空的關係,說明“有空不二”的道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意思是說物質世界裏的有與空是不二的,“有”是緣起有,世間一切有的現象,莫不是衆緣所生。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有現象的存在,都是由衆多條件和合,由條件决定它的存在性,當决定它存在的條件沒有時,於是就為空。空有不對立,是一體的。所謂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事物毀滅了纔談空;有是緣起有,有的當下就是自性空,有空一體。同樣,將此運用到其它受藴、想藴、行藴、識藴都能成立,於是便有了“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心經》的照見五藴皆空,是說世間的一切生滅現象並非實有,而是空的。空不是什麽都沒有,而是說五藴的‘有’,並非有如我們所執的實在性,‘有’是假有,因此,空,是對‘有’的實質的透視,即:有是指名義上的有,你認為有就有,空也是指名義上的空。空,是破除我們對‘有’的錯誤執著,倘能照見五藴皆空,人類自然能夠度脫一切煩惱痛苦。舉例說明:當我們在努力時,在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時,利用“五藴皆空”就能幫助我們擺脫睏難,讓我們清楚“有和空”是相對的,不必為有和空而苦惱,衹要珍惜經歷過程中的快樂便是了。
  同樣,將此理念推廣應用到我們的一切生活領域,就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將此運用到地位上便是:地位不異空,空不異地位,地位即是空,空即是地位,所謂地位,即非地位,是名地位。
  將此運用到愛情上便是:愛情不異空,空不異愛情,愛情即是空,空即是愛情。所謂愛情,即非愛情,是名愛情。
  將此運用到友誼上便是:友誼不異空,空不異友誼,友誼即是空,空即是友誼。所謂友誼,即非友誼,是名友誼。
  將此運用到一切事物上便是:一切不異空,空不異一切,一切即是空,空即是一切。所謂一切,即非一切,是名一切。這樣看待一切事物,我們便能擺脫一切苦厄。
成語詞典
  成語名稱 五藴皆空 漢語拼音 wǔ yùn jiē kōng 成語釋義 五藴:佛傢語,指色、受、想、行、識。衆生由此五者積集而成身,故稱五藴。五藴都沒有了。指佛傢修行的最高境界。 成語出處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船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 使用例句 抑聞之,五藴皆空,六塵不染,是謂和尚。
  ★清·蒲鬆齡《聊齋志異·金生尚》
佛教百科
  【五藴皆空】五藴是色受想行識,色從四大假合而有,受想行識由妄念所生,故此五藴諸法,如幻如化,從因緣生,本無實性,當體即空,故謂“五藴皆空”。大莊嚴經說:“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事。”
包含詞
五藴皆空經五藴皆空行深般若觀自在袈裟伏魔功五藴皆空真傳絶章
袈裟伏魔功五藴皆空人偶圖殘頁袈裟伏魔功五藴皆空穴位圖絶章袈裟伏魔功五藴皆空註解殘頁
袈裟伏魔功五藴皆空註解斷篇袈裟伏魔功五藴皆空真傳殘頁袈裟伏魔功五藴皆空穴位圖殘頁
袈裟伏魔功五藴皆空穴位圖斷篇袈裟伏魔功五藴皆空真傳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