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中草藥 > 五色梅
目錄
No. 1
五色梅
五色梅
五色梅
五色梅
  五色梅怎樣栽培養護?
  五色梅原産熱帶美洲,我國南方也有少量的野生。喜溫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不耐寒。製作好的盆景春至秋的生長季節可放在室外嚮陽處養護,即使盛夏也不必遮光,但要求通風良好。若光照不足會造成植株徒長,莖枝又細又長,且開花稀少,嚴重影響觀賞。生長期保持盆土濕潤,避免過分乾燥,並註意嚮葉面噴水,以增加空氣濕度;每15天左右施一次以磷鉀為主的薄肥,以提供充足的養分,使植株多開花。五色梅生長較快,栽培中應及時剪除影響造型的枝葉,以保持樹形的美觀,每次花後將過長的嫩枝剪短,秋末鼕初入房前對植株進行一次重剪,把當年生枝條都適當剪短。鼕季移置室內嚮陽處,若能維持15℃以上的室溫,植株可正常生長、開花,應適當澆水、施肥和修剪。若保持不了這麽高的溫度,節制澆水,停止施肥,使植株休眠,8℃以上即可安全越鼕。每年春季翻盆一次,並對植株再進行修剪整形,剪去枯枝、弱枝以及其他影響樹形的枝條。
  五色梅嫩枝柔軟,適合製作多種形式盆景。可加工製作成單幹式、雙幹式、臨水式、斜幹式等不同形式的盆景。五色梅的葉片較大,樹冠常采用瀟灑的自然型,也可刻意紮成圓片形。由於生長迅速、萌發力強,耐修剪,造型方法應以修剪為主,再輔以蟠紮和牽拉;五色梅的枝條直而無姿,可用金屬絲進行彎麯。也可用嶺南派“截幹蓄枝”的手法進行造型。
  五色梅又叫馬櫻丹、臭草,為馬鞭草科直立或半蔓性灌木。花期5—10月,由多數小花密集成半球形頭狀花序;花色多變,初開時為黃色或粉紅色,繼而變為桔黃或桔紅色,最後呈紅色。同一花序中有紅有黃,所以有五色梅、七變花等稱呼。它的花具有吸引蝴蝶的誘因,每當花開時,會有許多蝴蝶翩翩而至。
  此花原産南美巴西等地,性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適宜生長溫度20—25℃,稍耐旱,不耐寒,我國華南林落常見散生。此花生性潑皮,耐修剪,長江以北多作盆栽。
  盆栽五色梅春季出房前應翻盆,宜施入充足的基肥,並對枝條作適當修剪,如是小苗,要打頂,以促發側枝。對成形後的植株,要註意疏除弱枝、病枝,適當地進行短截,以維持良好的樹形,促發更多的新梢。花後不留籽的,要摘去殘花,以利於下面葉腋再抽出花序,生長期要保持有充足的陽光和濕潤的土壤,不要太幹,特別是開花期間。如太乾燥,則易出現萎蔫現象。影響開花。5—10月,每7—10天施餅肥水或人糞尿稀液一次,特別是花後應及時追肥,以保持花開不斷。10月底,要移入室內,華東地區可放置在冷室內越鼕,若室內陽光充足,溫度在10℃以上還可開花。入室後,要控製澆水,停止施肥。對過長的新梢可作適當短截,以方便存放。
  怎樣使五色梅樹冠優美?
  五色梅耐修剪,要使其成為圓頭狀優美樹冠,需經常進行摘心。當幼苗長到約10釐米高時即摘心,促使其從基部萌發分枝,保留3—5個枝條作為主枝,待主枝長到一定長度再行摘心,使主枝生長均衡。位於上部的主枝先摘心,位於下部的主枝後修剪,上部主枝在摘心時去枝量略多於下部主枝,這樣各枝間生長勻稱,便形成了圓頭狀株形。植株成形之後,隨着枝條不斷生長,以後要經常疏枝和短截。每年春季結合換盆,把過密枝、纖弱枝、交叉枝及病蟲枝從基部疏剪掉。保留的枝條,根據生長情況分別留2—4個芽短裁。開花後及時剪除殘花,以免消耗養分。
  【別名】馬纓丹、紅彩花、頭暈花、如意花
  【來源】為馬鞭草科馬櫻丹屬植物五色梅lantana camara l.,以根或全株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幹。
  【源形態】直立或半藤狀灌木,高可達2米,有強烈臭氣,全株被短毛。莖枝常有下彎鈎刺。葉對生,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四季開花,花序腋生,花冠高腳碟狀,4~5裂,有紅、粉紅、黃、橙黃、白等多種顔色,故名“五色梅”。核果球形,肉質,成熟時紫黑色。
  【性味歸經】根:淡,涼。枝、葉:苦,涼,具臭氣。有小毒。
  【功能主治】根: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用於感冒高燒,久熱不退,頸淋巴結核,風濕骨痛,胃痛,跌打損傷。葉、枝:外用治濕疹,皮炎,皮膚瘙癢,癤腫,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根:1~2兩;枝葉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用鮮葉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別名】馬纓丹、紅彩花、頭暈花、如意花
  【來源】為馬鞭草科馬櫻丹屬植物五色梅lantana camara l.,以根或全株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幹。
  【源形態】直立或半藤狀灌木,高可達2米,有強烈臭氣,全株被短毛。莖枝常有下彎鈎刺。葉對生,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四季開花,花序腋生,花冠高腳碟狀,4~5裂,有紅、粉紅、黃、橙黃、白等多種顔色,故名“五色梅”。核果球形,肉質,成熟時紫黑色。
  【性味歸經】根:淡,涼。枝、葉:苦,涼,具臭氣。有小毒。
  【功能主治】根: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用於感冒高燒,久熱不退,頸淋巴結核,風濕骨痛,胃痛,跌打損傷。葉、枝:外用治濕疹,皮炎,皮膚瘙癢,癤腫,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根:1~2兩;枝葉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用鮮葉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形態特徵
  五色梅為常緑灌木,高1一2m,有時枝條生長呈藤狀。莖枝呈四方形,有短柔毛, 通常有短而倒鈎狀刺。單葉對生,卵形或卵狀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粗糙有毛,揉爛 有強烈的氣味,頭狀花序腋生於枝梢上部,每個花序20多朵花,花冠筒細長,頂端多五裂,狀似 梅花。花冠顔色多變,黃色、橙黃色、粉紅色、深紅色。花期較長,在南方露地栽植幾乎一年四季 有花,北京盆栽7~8月花量最大。果為圓球形漿果,熟時紫黑色。同屬150種,國內引進栽培 2種,園藝品種多個。蔓五色梅 (l·montevidensis)半藤蔓狀,花色玫瑰紅帶青紫色。白五色梅 (cv·nivea)花以白 色為主。黃五色梅(cv·hybrida)花以黃色為主。
  産地分佈
  原産美洲熱帶地區,我國引種栽培,華南地區的荒郊野外多有大片野生分佈。
  生長習性
  該種為熱帶植物,喜高溫高濕,也耐幹熱,抗寒力差,保持氣溫loc以上,葉片不脫落。 忌冰雪,對土壤適應能力較強,耐旱頂寸水濕,對肥力要求不嚴。
  繁殖
  五色梅可采用播種、扦插、壓條等方法繁殖花苗。果熟後采摘堆漚,浸水搓洗去 果肉,即獲種子。種子忌失水,可於秋季采取隨采隨播,或混沙貯藏,春季再播種。播後發芽階 段氣溫應保持在20c以上。發芽率約為60%,南方播種苗當年秋季可開花。扦插多於5月份進行,取一年生枝條做插穗,每兩節成一段,保留上部葉片並剪掉一半,下部插入土壤,置於疏 蔭下養護並經常噴水。l個月左右即生根,並生發新的枝條。植株分枝極多,沾土生根,故將柔 性枝條刻傷並壓入土中,待根係生長後即斷根分株。
  觀賞應用
  五色梅花色美麗,觀花期長,緑樹繁花,常年豔麗,抗塵、抗污力強,華南地區可植於公園、庭院中做花籬、花叢,也可於道路兩側、曠野形成緑化覆蓋植被。盆栽可置於門前、g 堂、居室等處觀賞,也可組成花壇。
  養護與病蟲害
  五色梅在華南露地栽培,種植時施入有機肥作基肥,初期澆水以促進生長,待成活生長旺盛,即可減少灌水,露地栽培將蔓性枝條埋入土壤,可逐步擴展成一大叢。大部分地區 盆栽,用腐葉土配製成培養土,將苗植入盆中,生長期內應保持盆土的濕潤,夏季每半個月施追 肥一次,使其枝繁葉茂,花多色豔。植株耐修剪,為保持株形,可進行強修剪,多於10月上旬進 行短截,然後移入中溫溫室越鼕,來年晚霜過後方能移出室外。白粉虱危害嚴重,入室前應用藥消滅掉。
No. 2
五色梅
  五色梅
  (《廣西中藥志》)
  【異名】山大丹、大紅綉球、珊瑚球(《南越筆記》),竜船花(《植物名實圖考》),臭金鳳、如意花、昏花(《嶺南採藥錄》),七變花(《華北經濟植物志要》),如意草(《廣州植物志》),土紅花、臭牡丹、殺蟲花(《南寧市藥物志》),毛神花(《閩南民間草藥》),臭冷風(《廣西中藥志》),天蘭草(《湖南藥物志》),臭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五色花、五雷箭、穿墻風(《廣西中草藥》),野眼菜(江西《草藥手册》),五彩花、紅花刺、婆姐花(《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馬纓丹的葉或帶花葉的嫩枝。
  【植物形態】馬纓丹(《南越筆記》)
  直立或半藤狀灌木,有強烈氣味,稍被毛,高1~2米,若為藤狀時,高常倍之;莖枝無刺或有下彎鈎刺。葉對生;卵形或矩圓狀卵形,長3~9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有鈍齒,上面祖糙而有短刺毛,下面被小剛毛。頭狀花序稠密,連花冠寬2-3.5釐米;花序柄腋生,粗壯,常較葉為長;苞片狹長,約為花冠的1/3~1/2;花冠粉紅色、紅色、黃色或橙紅色,長約1釐米。花冠簡細長,裂片4~5;雄蕊4,不外露;子房2室。核果球形,肉質,長約5毫米,成熟時紫黑色,有骨質的小分核2顆。花期:全年開花。
  野生於村落旁或裁培於庭園。分佈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五色梅根)、花(五色梅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苦,寒。
  ①《南寧市藥物志》:"苦,平,無毒。"
  ②《廣西中藥志》:"味苦,性寒,無毒。"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辛涼。"
  ④《廣西中草藥》:"味微甘辛,性涼。"
  【功用主治】消腫解毒,祛風止癢。治癰腫,濕毒,疥癩,毒瘡。
  ①《嶺南採藥錄》:"洗濕毒疥癩。"
  ②《南寧市藥物志》:"葉:治疥癜毒瘡,跌打止血。花:可止血。"
  ③《廣東中藥》:"祛風止癢,消腫止痛,散毒,敷大腸瘍癰。"
  ④《廣西中草藥》:"全草:退熱,殺蟲止癢,消瘡瘍。"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搗汁衝酒。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宜忌】《福建中草藥》:"孕婦忌服。"
  【選方】①治毒核癥:臭金風葉搗爛,取自然汁,用雙蒸酒衝服。又將葉搗爛,加紅糖、冰片少許,敷於核上,不時轉換,即可清涼止痛。(《嶺南採藥錄》)
  ②治筋傷:毛神花鮮葉搗碎,擦患處,然後以渣敷之。(《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皮炎、濕疹瘙癢:馬纓丹新鮮枝葉煎水外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
  ④治跌打扭傷;馬纓丹鮮葉搗爛外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
  ⑤治感冒風熱:五色花葉一兩,山芝麻五錢。水煎,日分二次服。(《廣西中草藥》)
形態特徵 Morphology
  五色梅為常緑灌木,高1一2m,有時枝條生長呈藤狀。莖枝呈四方形,有短柔毛, 通常有短而倒鈎狀刺。單葉對生,卵形或卵狀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粗糙有毛,揉爛 有強烈的氣味,頭狀花序腋生於枝梢上部,每個花序20多朵花,花冠筒細長,頂端多五裂,狀似 梅花。花冠顔色多變,黃色、橙黃色、粉紅色、深紅色。花期較長,在南方露地栽植幾乎一年四季 有花,北京盆栽7~8月花量最大。果為圓球形漿果,熟時紫黑色。同屬150種,國內引進栽培 2種,園藝品種多個。蔓五色梅 (L·montevidensis)半藤蔓狀,花色玫瑰紅帶青紫色。白五色梅 (cv·Nivea)花以白 色為主。黃五色梅(cv·Hybrida)花以黃色為主。
  五色梅又叫馬櫻丹、臭草、七姐妹,為馬鞭草科直立或半蔓性灌木。花期5—10月,由多數小花密集成半球形頭狀花序;花色多變,初開時為黃色或粉紅色,繼而變為桔黃或桔紅色,最後呈紅色。同一花序中有紅有黃,所以有五色梅、七變花等稱呼。它的花具有吸引蝴蝶的誘因,每當花開時,會有許多蝴蝶翩翩而至。
産地分佈 Producing areas
  原産美洲熱帶地區,我國引種栽培,華南地區的荒郊野外多有大片野生分佈。
習性特徵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五色梅 习性特征
  該種為熱帶植物,喜高溫高濕,也耐幹熱,抗寒力差,保持氣溫lOC以上,葉片不脫落。 忌冰雪,對土壤適應能力較強,耐旱頂寸水濕,對肥力要求不嚴。
栽培養護 Cultural Conservation
  五色梅原産熱帶美洲,我國南方也有少量的野生。喜溫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不耐寒。製作好的盆景春至秋的生長季節可放在室外嚮陽處養護,即使盛夏也不必遮光,但要求通風良好。若光照不足會造成植株徒長,莖枝又細又長,且開花稀少,嚴重影響觀賞。生長期保持盆土濕潤,避免過分乾燥,並註意嚮葉面噴水,以增加空氣濕度;每15天左右施一次以磷鉀為主的薄肥,以提供充足的養分,使植株多開花。五色梅生長較快,栽培中應及時剪除影響造型的枝葉,以保持樹形的美觀,每次花後將過長的嫩枝剪短,秋末鼕初入房前對植株進行一次重剪,把當年生枝條都適當剪短。鼕季移置室內嚮陽處,若能維持15℃以上的室溫,植株可正常生長、開花,應適當澆水、施肥和修剪。若保持不了這麽高的溫度,節制澆水,停止施肥,使植株休眠,8℃以上即可安全越鼕。每年春季翻盆一次,並對植株再進行修剪整形,剪去枯枝、弱枝以及其他影響樹形的枝條。
價值用途 Value use
  五色梅嫩枝柔軟,適合製作多種形式盆景。可加工製作成單幹式、雙幹式、臨水式、斜幹式等不同形式的盆景。五色梅的葉片較大,樹冠常采用瀟灑的自然型,也可刻意紮成圓片形。由於生長迅速、萌發力強,耐修剪,造型方法應以修剪為主,再輔以蟠紮和牽拉;五色梅的枝條直而無姿,可用金屬絲進行彎麯。也可用嶺南派“截幹蓄枝”的手法進行造型。
觀賞應用 Watch Application
五色梅 观赏应用
  五色梅花色美麗,觀花期長,緑樹繁花,常年豔麗,抗塵、抗污力強,華南地區可植於公園、庭院中做花籬、花叢,也可於道路兩側、曠野形成緑化覆蓋植被。盆栽可置於門前、G 堂、居室等處觀賞,也可組成花壇。
産地分佈 Producing areas
  此花原産南美巴西等地,性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適宜生長溫度20—25℃,稍耐旱,不耐寒,我國華南林落常見散生。此花生性潑皮,耐修剪,長江以北多作盆栽。
繁殖培育 Captive breeding
  五色梅可采用播種、扦插、壓條等方法繁殖花苗。果熟後采摘堆漚,浸水搓洗去 果肉,即獲種子。種子忌失水,可於秋季采取隨采隨播,或混沙貯藏,春季再播種。播後發芽階 段氣溫應保持在20C以上。發芽率約為60%,南方播種苗當年秋季可開花。扦插多於5月份進行,取一年生枝條做插穗,每兩節成一段,保留上部葉片並剪掉一半,下部插入土壤,置於疏蔭下養護並經常噴水。l個月左右即生根,並生發新的枝條。植株分枝極多,沾土生根,故將柔 性枝條刻傷並壓入土中,待根係生長後即斷根分株。
栽培管理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盆栽五色梅春季出房前應翻盆,宜施入充足的基肥,並對枝條作適當修剪,如是小苗,要打頂,以促發側枝。對成形後的植株,要註意疏除弱枝、病枝,適當地進行短截,以維持良好的樹形,促發更多的新梢。花後不留籽的,要摘去殘花,以利於下面葉腋再抽出花序,生長期要保持有充足的陽光和濕潤的土壤,不要太幹,特別是開花期間。如太乾燥,則易出現萎蔫現象。影響開花。5—10月,每7—10天施餅肥水或人糞尿稀液一次,特別是花後應及時追肥,以保持花開不斷。10月底,要移入室內,華東地區可放置在冷室內越鼕,若室內陽光充足,溫度在10℃以上還可開花。入室後,要控製澆水,停止施肥。對過長的新梢可作適當短截,以方便存放。
  怎樣使五色梅樹冠優美?
  五色梅耐修剪,要使其成為圓頭狀優美樹冠,需經常進行摘心。當幼苗長到約10釐米高時即摘心,促使其從基部萌發分枝,保留3—5個枝條作為主枝,待主枝長到一定長度再行摘心,使主枝生長均衡。位於上部的主枝先摘心,位於下部的主枝後修剪,上部主枝在摘心時去枝量略多於下部主枝,這樣各枝間生長勻稱,便形成了圓頭狀株形。植株成形之後,隨着枝條不斷生長,以後要經常疏枝和短截。每年春季結合換盆,把過密枝、纖弱枝、交叉枝及病蟲枝從基部疏剪掉。保留的枝條,根據生長情況分別留2—4個芽短裁。開花後及時剪除殘花,以免消耗養分。
養護與病蟲害 Conservation and pest
  五色梅在華南露地栽培,種植時施入有機肥作基肥,初期澆水以促進生長,待成活生長旺盛,即可減少灌水,露地栽培將蔓性枝條埋入土壤,可逐步擴展成一大叢。大部分地區 盆栽,用腐葉土配製成培養土,將苗植入盆中,生長期內應保持盆土的濕潤,夏季每半個月施追 肥一次,使其枝繁葉茂,花多色豔。植株耐修剪,為保持株形,可進行強修剪,多於10月上旬進 行短截,然後移入中溫溫室越鼕,來年晚霜過後方能移出室外。白粉虱危害嚴重,入室前應用藥消滅掉。
中藥用途 Chinese medicine uses
  【別名】馬纓丹、紅彩花、頭暈花、如意花
  【來源】為馬鞭草科馬櫻丹屬植物五色梅Lantana camara L.,以根或全株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幹。
  【源形態】直立或半藤狀灌木,高可達2米,有強烈臭氣,全株被短毛。莖枝常有下彎鈎刺。葉對生,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四季開花,花序腋生,花冠高腳碟狀,4~5裂,有紅、粉紅、黃、橙黃、白等多種顔色,故名“五色梅”。核果球形,肉質,成熟時紫黑色。
  【性味歸經】根:淡,涼。枝、葉:苦,涼,具臭氣。有小毒。
  【功能主治】根: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用於感冒高燒,久熱不退,頸淋巴結核,風濕骨痛,胃痛,跌打損傷。葉、枝:外用治濕疹,皮炎,皮膚瘙癢,癤腫,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根:1~2兩;枝葉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用鮮葉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各傢論述】
  1.《嶺南採藥錄》:洗濕毒疥癩。
  2.《南寧市藥物志》:葉:治疥癩毒瘡,跌打止血。花:可止血。
  3.《廣東中藥》:祛風止癢,消腫止痛,散毒,敷大腸瘍癰。
  4.《廣西中草藥》:全草:退熱,殺蟲止癢,消瘡瘍。
  【花語】
  五色梅(Lantana camara) 花語 開朗
  【毒性】
  花葉有毒,誤食會引起腹瀉、發燒。
花木百科 Flowers encyclopedia
  五色梅介紹
  五色梅 (Lantana camara L.)
  科屬:
  馬鞭草科
  別名:
  馬纓丹、臭金黃、山大丹
  形態特徵:
  被毛,高1.2米,枝四棱,有臭味,有刺;單葉對生,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3釐米~9釐米。頭狀花序平頂,徑5釐米;小花橙黃色或橙色,後變紅或白色,故名五色梅
  分佈與習性:
  産美洲熱帶。找國廣東、海南、福建、臺灣、廣西等省區有栽培,且已逸為野生,喜溫暖和充足的陽光。生長勢特強,容易栽培。對土壤要求不嚴。越鼕溫度應在10℃以上。
  繁殖與栽培:
  用播種或扦插法繁殖。夏季應適當多澆水,隔半月左右施薄肥一次。及時中耕除草和防治病蟲害。
  應用:
  有矮生種、純白、純黃等園藝品種。北方溫室盆栽,花期較長。有一定觀賞價值。
包含詞
五色梅花五色梅根草五色梅五色梅葉
五色梅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