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原為六經。《莊子》一書首先稱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樂經、春秋為六經。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稱之為“六藝”。
其中《樂經》散失,衹留存下來《樂記》一篇,並入《禮記》中,因此在漢朝,以此五本著作作為經典,稱為《五經 》。
儒傢的五種經典,指《易》、《尚書》、《詩》、《禮》、《春秋》。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設立五經 博士,奠定了儒傢經典的尊貴地位。《易》又稱《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經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辭和爻辭共約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編定的。它不僅對於瞭解殷周時代的哲學思想、社會生活有極重要的意義,而且保存了一些相當罕見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傳,包括係辭、說卦等十個部分,舊稱“十翼”,是東周時人所寫的對於《易》經部分的解釋。《尚書》是我國上古時代王室誥命、誓辭和追述古代史跡的著作匯編。最初衹泛稱為《書》,其後分為夏、商、周書,以後纔稱為《尚書》,義謂上古之書。秦漢之際,《尚書》多亡,獨秦博士濟南伏生壁藏之書。漢初,伏生求得其書,存28篇,教授於齊魯之間。這部《尚書》以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故稱《今文尚書》。此外,漢代還有《古文尚書》,據說比《今文尚書》多出16篇。《詩》,又稱《詩經》。漢初傳授《詩》的有齊、魯、韓三傢,都立於學官。毛公亦傳,未得立。後來,三傢詩亡缺,毛詩獨傳,因此《詩》又稱《毛詩》。《詩》今存305篇,各篇時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詩》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是瞭解先秦社會風貌的珍貴材料。《禮》,漢時指《儀禮》,後世指《禮記》。《儀禮》是春秋戰國時代一部禮儀制度的匯編。漢世所傳有戴德本、戴聖本和劉嚮《別錄》本。《禮記》是西漢時人所編定的儒傢關於禮的闡釋,分為《小戴禮》和《大戴禮》兩種,戴聖所編49篇並由鄭玄作註的為《小戴禮》,戴德所編85篇稱為《大戴禮》。《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它按年、時、月、日記載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時,故名《春秋》。現存《春秋》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記242年間史事。雖然文句簡短,但對當時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見解和評價。後人為其作註解,流傳下來的有《左傳》、《公羊傳》和《𠔌梁傳》。
五經 別名: 唐韓愈《進學解》:"《詩》正而葩。"後因稱《詩經》為"葩經"。 《書經》者,孔壁藏書也,又名壁經.易經,羲經相傳伏羲始作八卦,故名"羲經"。《禮記》,.整理《禮記》的是西漢學者戴德(大戴)和戴聖(小戴)叔侄二人,因此名"戴經".孔子刪述春秋,絶筆於獲麟。因此《春秋》叫"麟經".
孔子整理並用作教學的《詩》《書》《禮》《樂》《易》《春秋》,保存了豐富的中國上古歷史資料,合稱“六藝”,秦漢以來《樂》不傳,遂為“五經 ”。“五經 ”長期作為官方指定的教科書,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無可替代。
關於“六藝”的內容,《舊唐書·經籍志》概括最為簡潔允當:
一曰《易》,以紀陰陽變化;
二曰《書》,以紀帝王遺範;
三曰《詩》,以紀興衰誦嘆;
四曰《禮》,以紀文物體製;
五曰《樂》,以紀聲容律度;
六曰《春秋》,以紀行事褒貶……
《史記·滑稽列傳》記錄了孔子對“六藝”教化及治理作用的闡述:
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
《莊子·天下》揭示了“六藝”對社會生活的指導意義: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孔子同時也指明,“六藝”“五經 ”作為教化民衆的教材,有其明顯優勢,但並非沒有不足,要揚長避短。這段話見於《禮記·經解》。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
溫柔敦厚,《詩》教也; 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
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六藝五經 ,是後世文章的源頭和典範。《顔氏傢訓·文章篇》雲:
夫文章者,原出《五經 》:詔命策檄,生於《書》者也;序述論議,生於《易》者也;歌詠賦頌,生於《詩》者也;祭祀哀誄,生於《禮》者也;書奏箴銘,生於《春秋》者也。
清梁章鉅《退庵隨筆》則說:
如要典重,則學《書》;要婉麗,則學《詩》;要古質,則學《易》;要謹嚴,則學《春秋》;要通達,則學《戴記》……略得其意,微會其通,自然不同於世俗之為文矣。
2000多年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華》中指出:“《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表明了“五經 ”藴含的文化資源,具有無限的、挖掘和探索的可能。
當代新儒傢的代表、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社長杜維明先生指出:
儒傢對人的復雜性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儒傢五經 ,從抽象和象徵的意義上說,分別探討的是人的情感性問題(《詩》)、社會性問題(《禮》)、政治性問題(《書》)、歷史記憶問題(《春秋》)、形而上問題(《易》)。
金海峰教授接受了杜維明先生的思想,在講學過程中多次強調:閱讀五經 ,能夠從五個角度理解人生,即:《周易》——哲學角度;《尚書》——政治角度;《詩經》——藝術角度;《禮記》——社會角度;《春秋》——歷史角度。
《詩經》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傢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編集 關於《詩經》的編集,漢代有兩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漢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詩經》305 篇的韻部係統和用韻規律和詩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時間長、地域廣,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的情況下,如果不是經過有目的的採集和整理,要産生這樣一部詩歌總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詩說是可信的。②孔子刪詩說。《史記·孔子世傢》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詩經》大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此時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魯樂工為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說明那時已有了一部《詩》,此時孔子年僅 8 歲 。 因此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 。 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衹不過至春秋後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衹有歌詩流傳下來 ,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體例分類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 , 分為風 、 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多為民間的歌謠。《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 ,大部分為貴族的作品, 即所謂正聲雅樂 。《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③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 ,《商頌》5篇 ,共40篇 。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從時間上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當産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當産生在西周後期至東遷時 ; 《 國風 》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當産生於春秋時期。從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 五經 ①解剖結構名。《素問·經脈別論》:“水精四布,五經 並行。”即肝、心、脾、肺、腎五髒的經脈。 ②推拿穴位名。指分別位於手指指腹上的心經、肝經、脾經、肺經、腎經五穴。《幼科推拿秘書·推拿手法》:“五經 者,五指頭之經絡也。心經在中指,肝經在食指,脾經在大拇指,肺經在無名指,腎經在小指。運者以我食指運小兒五指頭肉上,此法能治大小便結,開咽喉胸膈中悶塞,以及肚響腹脹、氣吼泄瀉諸癥。”
五經 之首的<易>,其義理在當今又有了重大發現:既易經的立體結構理論.在易經的立體結構理論專著 <乾坤譜>中,易經的立體結構:
乾:x=1,y=1,z=1
巽:x=1,y=1,z=0
離:x=1,y=0,z=1
兌:x=0,y=1,z=1
震:x=0,y=0,z=1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乾坤譜解釋了周易中的立體原理,證明了周易中藴涵了一定的科學性.
【古代猶太人的經典】摩西五經 《聖經》舊約全書裏的內容。《聖經》分為《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兩部分。
猶太人的學校以培養信仰為主旨。希伯來學校主教實用的知識,神學。 猶太人 也叫 希伯來人。
初等學校以《五經 》為教科書(包括《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五篇)
中等學校以《法典》為教科書,高等學校則是“研究和講解《法典大全》的房捨”,顯然,這類課程較狹窄。希伯來的各類學校都以苦鑽經典為主課,一般是教師口授,學生背誦和記憶。高等學校偶然有問答和討論,但不占重要位置。
希伯來人最初以家庭教育為主,父訓即是法律,
希伯來學校是從猶太教堂中分離出來的,後形成完備的教學制度。猶太人接觸和見識過巴比倫優良的學校和圖書館,希臘的體育館。希伯來人大受影響。
古代東方市自由講學和辯難的風氣、跨國或跨地區遊學的風尚的源頭。 wujing五經 儒傢經學的典籍《詩》《書》、《禮》、《易》、《春秋》的合稱五經 的名稱始於漢武帝時“五經 ”基本上是經過孔丘和他的後學不斷整理、補充而流傳下來的。相傳孔丘為了教育學生,對古代保存下來的文獻記載,進行了選擇修訂的工作;到晚年,他又把魯國國史《春秋》作了刪訂,並把當時用以占卜的《周易》加以整理和闡述 這樣, 他就編定了《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種教材。以後流傳下來的衹有《詩》、《書》、《易》、《禮》、《春秋》五種,所以稱為“五經 ”。①《詩》亦稱《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 305篇,大抵為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分為“風”、“雅”、“頌” 3類。《風》有15國風,《雅》有《小雅》、《大雅》,《頌》有《周頌》、《魯頌》、《商頌》②《書》亦稱《書經》《尚書》,是中國古代歷史文獻匯編。西漢初存28篇,即今文《尚書》後來又出現了古文《尚書》東漢末古文《尚書》失傳,東晉時又出現了一批古文《尚書》,現在通行的《尚書》就是這樣一部今、古文《尚書》的合編本。清代學者已經作出結論,東晉時出現的古文《尚書》是偽撰的,所以也稱為偽古文《尚書》。③《易》亦稱《易經》、周易,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主要是64卦和384爻,說明卦和爻的為卦辭爻辭;《傳》包括解釋卦辭、爻辭的七種文辭,共10篇。④《禮》亦稱《儀禮》,後來加上《周禮》和《禮記》,稱為“三禮”《禮記》分《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以《小戴禮記》為主,係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共49篇,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傢學說和文物制度的參考書。⑤《春秋》是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 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凡242年。解釋《春秋》的有《左氏》、《公羊》、《梁》三傳。《左氏傳》多用事實解釋《春秋》,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見彩圖[五經 (《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 中國古代的教科書]) 漢武帝罷黜百傢,尊崇儒術,“五經 ”立於學宮,取得了統治思想的最高地位。此後,直至清末,這五種書均為學校教材。兩千多年來,很多學者致力於對它們的研究,形成許多流派,寫了很多註釋和發揮其意義的書。 西漢時代的人把孔丘所編定的書叫做“經”,認為它是萬古不變的真理,而把戰國以後相傳的解釋叫做“傳”東漢時代的人給經傳文句作註解,叫做“註”或“箋”。唐代又有人為註作解釋,叫做“疏”,作疏不能違反註文的意義,所以疏都遵守漢人的說法。到了宋代,學者研究經學的風氣有很大改變,他們拋開了漢儒註疏的傳統,不在名物訓詁上多用功夫,而是根據他們的理學觀點來解釋經文。 “五經 ”的文本,經過秦代焚書散失無存,漢初有人憑記憶重新編撰。漢成帝時,劉嚮校定“五經 ”,搜集各種文本互相比勘,决定正誤。漢靈帝熹平年間,蔡邕等訂正“五經 ”,刻石立於太學,稱為 “熹平石經”,作為政府的官書,使天下經文都以此為標準。唐太宗時考定“五經 ”,頒行天下;高宗永徽中,頒行孔穎達等人編的《五經 正義》,令學者傳習,明經科據此考試。宋以後,以朱熹學派的解釋作為學校的學習標準明永樂年間,編印四書五經 大全,作為學校的主要教材 到了清代,有些人對漢、唐人的註疏感到興趣,重新鑽研漢人的經學。但這衹是私人學者的工作,在國傢法令方面,仍以朱熹學派的解釋為標準。 宋儒認為“四書”是學習“五經 ”的階梯,掌握了“四書”的要領,纔可以進一步學習“五經 ”。因此,元、明、清的士人常常先讀“四書”。根據科舉考試的要求,“四書”必讀,“五經 ”可以專習其中任何一種。 “四書”、“五經 ”是中國封建時代教育的主要教材,是後人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歷史、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據。 熊承滌 wujing
五經
儒傢經學的典籍。《詩》、《書》、《禮》、《易》、《春秋》的合稱。五經 的名稱始於漢武帝時。“五經 ”基本上是經過孔丘和他的後學不斷整理、補充而流傳下來的。相傳孔丘為了教育學生,對古代保存下來的文獻記載,進行了選擇修訂的工作;到晚年,他又把魯國國史《春秋》作了刪訂,並把當時用以占卜的《周易》加以整理和闡述。 這樣, 他就編定了《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種教材。以後流傳下來的衹有《詩》、《書》、《易》、《禮》、《春秋》五種,所以稱為“五經 ”。①《詩》亦稱《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 305篇,大抵為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分為“風”、“雅”、“頌” 3類。《風》有15國風,《雅》有《小雅》、《大雅》,《頌》有《周頌》、《魯頌》、《商頌》。②《書》亦稱《書經》、《尚書》,是中國古代歷史文獻匯編。西漢初存28篇,即今文《尚書》。後來又出現了古文《尚書》。東漢末古文《尚書》失傳,東晉時又出現了一批古文《尚書》,現在通行的《尚書》就是這樣一部今、古文《尚書》的合編本。清代學者已經作出結論,東晉時出現的古文《尚書》是偽撰的,所以也稱為偽古文《尚書》。③《易》亦稱《易經》、《周易》,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主要是64卦和384爻,說明卦和爻的為卦辭、爻辭;《傳》包括解釋卦辭、爻辭的七種文辭,共10篇。④《禮》亦稱《儀禮》,後來加上《周禮》和《禮記》,稱為“三禮”。《禮記》分《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以《小戴禮記》為主,係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共49篇,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傢學說和文物制度的參考書。⑤《春秋》是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 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凡242年。解釋《春秋》的有《左氏》、《公羊》、《□梁》三傳。《左氏傳》多用事實解釋《春秋》,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見彩圖五經 (《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 中國古代的教科書)
漢武帝罷黜百傢,尊崇儒術,“五經 ”立於學宮,取得了統治思想的最高地位。此後,直至清末,這五種書均為學校教材。兩千多年來,很多學者致力於對它們的研究,形成許多流派,寫了很多註釋和發揮其意義的書。
西漢時代的人把孔丘所編定的書叫做“經”,認為它是萬古不變的真理,而把戰國以後相傳的解釋叫做“傳”。東漢時代的人給經、傳文句作註解,叫做“註”或“箋”。唐代又有人為註作解釋,叫做“疏”,作疏不能違反註文的意義,所以疏都遵守漢人的說法。到了宋代,學者研究經學的風氣有很大改變,他們拋開了漢儒註疏的傳統,不在名物訓詁上多用功夫,而是根據他們的理學觀點來解釋經文。
“五經 ”的文本,經過秦代焚書散失無存,漢初有人憑記憶重新編撰。漢成帝時,劉嚮校定“五經 ”,搜集各種文本互相比勘,决定正誤。漢靈帝熹平年間,蔡邕等訂正“五經 ”,刻石立於太學,稱為 “熹平石經”,作為政府的官書,使天下經文都以此為標準。唐太宗時考定“五經 ”,頒行天下;高宗永徽中,頒行孔穎達等人編的《五經 正義》,令學者傳習,明經科據此考試。宋以後,以朱熹學派的解釋作為學校的學習標準。明永樂年間,編印《四書五經 大全》,作為學校的主要教材。 到了清代,有些人對漢、唐人的註疏感到興趣,重新鑽研漢人的經學。但這衹是私人學者的工作,在國傢法令方面,仍以朱熹學派的解釋為標準。
宋儒認為“四書”是學習“五經 ”的階梯,掌握了“四書”的要領,纔可以進一步學習“五經 ”。因此,元、明、清的士人常常先讀“四書”。根據科舉考試的要求,“四書”必讀,“五經 ”可以專習其中任何一種。
“四書”、“五經 ”是中國封建時代教育的主要教材,是後人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歷史、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據。
(熊承滌)
n.: the Five Classics, The "Five Classics" (the Confucian Canon comprising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Book of Odes, the "Book of History, the "Book of Rites,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e "Five Classics" (the Confucian Canon comprising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Book of Odes, the "Book of History, the "Book of Rites,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歷史人物 唐朝 儒傢 百科辭典 經學家 詩經 經學 尚書 易經 周易 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