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 Wudalianchi Shi City 五大連池市 面積9800平方千米。總人口36萬人(2004年)。市人民政府駐青山街道。郵編:164100。代碼:231182。區號:0456。拼音:Wudalianchi Shi。
五大連池市 轄1個街道、3個鎮、8個鄉:青山街道、竜鎮、和平鎮、五大連池鎮、新發鄉、興隆鄉、建設鄉、太平鄉、雙泉鄉、團结鄉、興安鄉、朝陽鄉。境內有:花園勞教所、永豐監獄、華山監獄、鳳凰山監獄、五大連池原種場、元青山林場、三九六林場、小興安林場、二竜山林場、朝陽林場、引竜河林場、焦得布林場、畜牧場、第二良種場、沾河林業局、蓮花管理委員會、大慶農場、二竜山蠶種場、竜門農場、襄河農場、竜鎮農場、二竜山農場、引竜河農場、尾山農場、格球山農場。 五大連池市 隸屬於黑竜江省黑河市,黑竜江省西北部,小興安嶺與鬆嫩平原的過渡地帶。東鄰遜剋縣,西與剋山縣、訥河市、五大連池風景區毗連,南接北安市、剋東縣,北與孫吳縣接壤,西北與嫩江縣隔河相望。地理坐標是東起東經127度37分,西至125度42分;南起北緯48度16分,北至49度12分。東西長142公裏,南北寬104公裏。市域總面積8844平方公裏。漢、滿、回、蒙等22個民族34萬人生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境內的沾河國傢森林公園是我國最大的森林濕地,大沾河漂流享有“神州第一漂”的美譽。五大連池境內的重碳酸、偏硅酸、弱鹼性礦泉水各有千秋,宜飲健身,宜浴療疾;人均擁有淡水資源超過4000立方米,是中國宜居城市標準的4倍。偏硅酸礦泉水已引入市區作為居民生活飲用水,使五大連池成為繼法國維希之後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個礦泉城。由於火山地質形成的強大全磁環境和特殊的植被生態作用,空氣清新純淨,負氧離子含量高於一般城市十多倍,是天然大氧吧。城市道路寬闊、市容整潔,建築風格迥異,緑化、亮化工程讓人賞心悅目;商場、酒店鱗次櫛比,公共服務便捷熱情,吃、住、行、購、娛等城市配套功能日臻完善。是國傢商品糧基地之一,重要的木材生産基地,中國唯一的礦泉水之鄉,中國十大休閑城市,中國縣域旅遊百強縣,中國最佳保健養生城市。
全市設有2個鄉級鎮,8個鄉,94個村,223個自然屯;3個市屬國營農牧場,6個國營林場。行政區內,建有省屬林業局1個,國營農場8個,勞改農場4個,部隊農場15個,企業副食農場4個,黑河市直轄單位3個,中省直科研單位3個,省地級療養院31傢,縣級療養院16傢。
五大連池市 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境內3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300多泉眼星羅棋布,水資源總量達28億立方米,具有發展水産養殖得天獨厚的條件。盛産鯽魚、魯魚、鰲花、哲羅等20餘種天然魚類。嫩江左岸的最大支流訥謨爾河東西橫貫全境,在其上遊建有山口水利樞紐工程。
全市草原面積達260萬畝,林地面積524萬畝,木材蓄積量64萬立方米,主要有落葉鬆、柞樺,楊樹等10餘樹種。野生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有熊、犴、鹿、飛竜等珍貴野生動物。盛産蕨菜、都柿、黑木耳、猴頭、金葉菜、蘑菇等天然緑色産品和人參、刺五加、貝母、五味子、黃芪等上百種名貴中藥材。品位在99.7%的脈石英礦,儲量在20萬噸。花崗岩、珍珠岩、玄武岩、火山礫、河流石、黃沙等儲量在4億立方米以上。 五大連池市 (原德都縣)的歷史同訥謨爾河水一樣源遠流長,1976年文物普查,境內發現的10處新石器時代文物遺址證明,4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裏活動。
商周時期五大連池市 屬肅族居住地,後屬歲貊地。秦漢時屬漢歲地或烏桓地,三國時屬北夫餘地。隋唐時屬黑水沫蝎部居住地。遼代為東京道室韋王府轄境,烏延突厥居住地。金代屬上京路、蒲與路轄區,女真完顔部居住地。元代初期屬遼陽行省開元路轄區,中葉以後屬水達達路蒲與路萬戶府,為斡赤斤分封地。明代為奴兒幹部司納木河衛兀的河所轄地。清代為布特哈總管衙門轄區的達斡爾人,被編為布特哈八旗,德都為正白旗部落居住地。
1910年(清宣統二年),德都為訥河直隸屬地。
1915年(民國4年)~1928年(民國17年),德都為剋山縣第三區。
1929年(民國18年),設立德都設治局,1933年升為縣。
1932年~1938年,德都歸偽黑竜江省管轄。1939年~1945年歸偽北安省管轄。
1945年8月 德都解放,9月又歸黑竜江省管轄,同年11月組成德都縣民主政府。
1956年3月,德都改為鬆花江專區管轄。
1958年9月 德都縣並入北安縣,在原轄區設立青山公社,隸屬嫩江專員公署。
1963年9月 德都恢復縣製,隸屬黑竜江省黑河地區行政公署。
1996年6月,將德都縣與原五大連池市 合併為五大連池市 。隸屬黑河市。
2000年10月,五大連池市 與五大連池風景區分製,原五大連池市 成立五大連池風景區管委會,原德都縣成立五大連池市 ,隸屬黑河市。
德都縣名,為“德都勒屯”之簡稱,係達斡爾族的一個姓氏。設治時,簡稱“德都”。清代,為布特哈總管轄區。1910年(清宣統二年),隸屬訥河直隸廳。中華民國成立後,1915年為剋山縣第四區,並設立德都鎮,後改為第三區。1929年2月,根據黑竜江省長公署令,將剋東設治局遷至德都鎮,改為德都設治局。其轄區除原剋山縣第三區外,從訥河、嫩江、竜鎮縣各劃入一部分地區。全境寬80裏,長150裏,總面積1.04萬平方公裏。德都設治局由黑竜江省直轄。東北淪陷後,1933年10月1日,將德都設治局改為德都縣。1934年12月1日,劃歸竜江省管轄。1939年6月1日,改隸北安省管轄。1945 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由黑竜江省管轄。1946年3月,為紀念在“德都事件”中犧牲的趙青山烈士,將縣城德都街改為青山街。1947年將北安縣第八區和第九區劃歸德都縣,成立竜納區。同年2月至9月,成立黑嫩聯合省時,曾隸屬第一專區管轄。1956年3月,劃歸綏化專區管轄。1958年9月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德都縣,並入北安縣。1963年6月29日,國務院批準,恢復德都縣,仍管轄原並入北安縣的行政區域,縣人民委員會駐青山鎮。隸屬黑河專區。1983年10月8日,將五大連池鎮一帶劃出,設置五大連池市 。
1992年,德都縣位於黑竜江省北部,小興安嶺西南麓。南與北安市、剋東縣為鄰,西與訥河市、五大連池市 、剋山縣相連,北與嫩江縣、孫吳縣接壤,東抵遜剋縣境。全縣總面積9080平方公裏。全縣共有15個鄉、鎮,另有7個國營農場。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32.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8萬人;滿、蒙古、回、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9.7%。縣政府駐地青山鎮。 (以上摘自《黑竜江省志·地名錄》)
五大連池市 ,以湖得名。1719—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老黑山和火燒山噴發,岩漿堵塞了白河而形成5個串珠狀堰塞湖,俗稱“五大連池”。原屬德都縣,1976年設置五大連池鎮。1980年3月,黑竜江人民政府决定建立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準,設立五大連池市 (縣級),以德都縣的五大連池鎮和雙泉公社的竜泉、良種場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五大連池市 隸屬黑河地區。
1992年,五大連池市 位於黑竜江省北部,小興安嶺西麓。北、東、南三面為德都縣所環繞,西與訥河市毗鄰。全市總面積740平方公裏。境內五大連池火山群,是國傢重點名勝風景區之一。1992年末全市總人口2.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740人;滿、蒙古、回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3%。 (以上摘自《黑竜江省志·地名錄》)
五大連池市 因境內有著名的風景勝地一五大蓮池得名。清嘉慶人西清所著的《黑竜江外記》中記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墨爾根東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塊飛騰,聲振四野,越數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五大蓮池火山群,起伏嶙峋,千姿萬態,蔚為奇觀。 德都之名是蒙語“德都勒屯”的簡稱。德都勒屯係蒙族顯貴官員的名字。
此地遠在唐虞三代為肅慎地;後屬穢貊地;漢時分屬穢地及烏桓地;後漢、三國時期屬北扶餘;晉為扶餘奴隸製王國的屬地;後魏、北齊時期屆豆莫婁;隋代屬靺鞨黑水部,唐屬黑水靺鞨,遼為烏延部所據,金屬蒲與路境;元為斡赤斤分地;明屬奴兒幹部司統轄的兀的河衛、兀的河所;清為布特哈正白旗地。民國年間,此地為剋山縣境的一個小鎮,俗稱德都鎮,民國十八年(1929年)析剋山縣的部分行政區域設置德都設治局,直隸黑竜江省。偽滿大同二年(1933年)四月一日德都設治局升置德都縣,仍隸屬黑竜江省,為丁類縣。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偽滿洲國改行帝製,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將東北劃分為十四省,德都縣劃屬新設的竜江省管轄,康德六年(1939年)省製改革,新增設北安、東安兩省,又將德都縣由竜江省劃歸北安省管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佈新省區方案改東北為九省,將偽北安、黑河兩省合併為黑竜江省,德都縣隸屬於黑竜江省。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準設立縣級五大連池市 ,以德都縣部分行政區域(五大連池鎮和雙泉公社的竜泉、良種場)為五大連池市 的行政區域,市人民府駐五大連池鎮。
1996年1月31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號):撤銷德都縣,將其行政區域並入五大連池市 ,五大連池市 人民政府駐地遷至原德都縣政府駐地青山鎮。
1999年,五大連池市 轄:青山鎮、竜鎮、和平鎮、五大連池鎮、新發鄉、興隆鄉、城關鄉、訥謨爾鄉、興安鄉、蓮花山鄉、朝陽鄉、雙泉鄉、團结鄉、建設鄉、太平鄉、四平鄉。
2000年,五大連池市 轄4個鎮、12個鄉:青山鎮、竜鎮、和平鎮、五大連池鎮、新發鄉、興隆鄉、城關鄉、訥謨爾鄉、興安鄉、蓮花山鄉、朝陽鄉、雙泉鄉、團结鄉、建設鄉、太平鄉、四平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33868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青山鎮 33023 竜鎮 17329 和平鎮 11298 五大連池鎮 13948 城關鄉 3597 新發鄉 12389 興隆鄉 9014 建設鄉 12498 四平鄉 10548 太平鄉 16805 雙泉鄉 13279 團结鄉 18419 興安鄉 3831 蓮花鄉 3680 朝陽鄉 8976 訥謨爾鄉 5782 沾河林業局虛擬鎮 32553 花園勞教所虛擬鄉 3507 永豐監獄虛擬鄉 4102 華山監獄虛擬鄉 8359 鳳凰山監獄虛擬鄉 6503 五大連池原種場虛擬鄉 7373 二竜山農場虛擬鄉 23636 引竜河農場虛擬鄉 11374 尾山農場虛擬鄉 8806 竜門農場虛擬鄉 6626 襄河農場虛擬鄉 7246 格球山農場虛擬鄉 8322 竜鎮農場虛擬鄉 15663 大慶農場虛擬鄉 203
2001年,五大連池市 轄:青山街道、竜鎮、和平鎮、太平鄉、建設鄉、新發鄉、團结鄉、雙泉鄉、興隆鄉、朝陽鄉、興安鄉、五大連池鎮(與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共管)。
2002年,五大連池市 轄:青山街道、竜鎮、和平鎮、太平鄉、建設鄉、新發鄉、團结鄉、雙泉鄉、興隆鄉、朝陽鄉、興安鄉;五大連池鎮(與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共管)。
附錄:《德都縣志》中一些相關資料 (註:本站轉載僅供行政區劃愛好者使用,文字以原書為準。若有版權問題請與本站聯繫。)
解放後行政區劃
1945年8月,德都縣解放後,全縣劃為5個行政區,一個分區,即:德都縣區(今縣城和城關鄉)、東南區(今興隆鄉、城關鄉東南部及新發鄉)、西和區(今和平鎮、四平、太平鄉)、北和區(今雙泉、團结鄉),25號分區(建設鄉)。區政權機構為區公所。
1946年3月,奉黑竜江省政府令,將全縣劃為德都區、西和區、城西區、北和區、東和區、南和區,共6個區。
1947年2月,《黑嫩省第一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訓令》通知,將北安縣所轄第九、十兩區劃歸德都縣管轄,編為德都縣竜訥區。
1948年6月29日,按照黑竜江省政府通令精神,將區轄的“鄉”全部改為“村”。
1949年5月19日,根據黑竜江省政府通令精神,縣、區、村(街)政府一律改稱“人民政府”。同年6月14日,縣人民政府决定:將當時的7個區改為按數字排列,即德都區(城區)為一區,北和區為二區,城西區為三區,西和區為四區,南和區為五區,東和區為六區,竜訥區為七區。全縣共劃分為7個區,一個街,55個行政村,191個自然屯。
1953年1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第二區建立新興村(朝鮮族),成立民族自治村人民政府。
1955年12月19日,黑竜江省人民委員會批復,將德都縣第一區改為青山鎮(縣轄鎮),撤銷其所屬通義、勤儉、新文、德都四個村建置,變為街,街下成立居民委員會,由青山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
1956年4月10日,根據中央撤區劃鄉的指示,將全縣的54個行政村(包括原一區管轄的一個鎮)劃定為14個鄉(其中含縣轄鎮、鄉級鎮各一)。原一區仍為青山鎮,二區劃成雙泉鄉、勝利鄉、團结鄉、三區劃成建設鄉,四區劃成和平鄉、四平鄉、太平鄉,五區劃成德安鄉、新發鄉,六區劃成興隆鄉、鳳凰山鄉,七區劃成訥謨爾鄉、竜鎮。同時撤銷一、三、五、六區,保留二、四、七區。同年10月,取銷區級機構。
1958年9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德都縣建製撤銷,並入北安縣。同年9月13日北安縣全縣實行人民公社化,原德都縣行政區劃分為青山、雙泉、、和平、竜鎮4個人民公社。1959年初,按着“一縣一社”的要求,將青山、雙泉、和平3個人民公社合併為青山人民公社(也稱青山大公社),下設青山、新發、建設、興隆、和平、四平、太平、慶民、雙泉、團结等10個耕作區(不久改為管理區)。竜鎮人民公社分別劃入竜鎮、二竜山農場轄區。
1961年4月30日,又將青山人民公社劃成5個公社,原青山、新發、建設、興隆4個管理區劃為青山公社,社址在青山鎮;原和平、四平兩個管理區劃為和平公社,社址在和平;原太平、慶民兩個管理區劃為太平公社,社址在太平;原雙泉管理區劃為雙泉公社,社址在雙泉大隊;原團结管理區劃為團结公社,社址在永安村。青山鎮設一管理區,由青山公社領導。同年5月5日,管理區一律改為大隊。
1963年9月3日,德都縣建置恢復,全縣行政區內,設有縣屬人民公社8個,國營農場1個,國營林場3個,省屬國營農場和勞改農場14個,林業局1個,部隊農場5個,副食農場1個。
1964年4月21日,經省人委批準,成立新發人民公社,將青山鎮的新發、和民、勝利、永和、德安、鳳山、永勝等7個大隊劃歸新發公社管轄,同年6月11日,省人委决定,撤銷竜鎮建製,建立竜鎮鄉人民委員會。
1965年11月6日,經黑竜江省人委批準在襄河種馬場地區設置襄河鄉的建製,同時撤銷竜山鄉。
1966年9月2日,經黑竜江省人委批準,將和平公社劃分成和平、四平兩個公社,將青山公社劃分青山、城郊2個公社。
1972年6月27日,為加速山區建設,成立朝陽人民公社。
1975年,經黑竜江省革命委員會批準,在藥泉山下設立五大連池鎮,1976年7月,正式成立五大連池鎮人民公社(政社合一)。
1979年6月21日,成立興安人民公社和蓮花人民公社。
1979年末,全縣行政區內有青山鎮、五大連池鎮2個縣轄鎮,城郊、建設、和平、四平、太平、興隆、新發、團结、雙泉、朝陽、興安、蓮花山、竜鎮13個人民公社。縣良種場、種畜場、蠶場3個縣屬國營農場、蠶場。引竜河、朝陽、小興安、三九六、焦得布、藥泉山、元青河、固東河8個縣屬國營林場。全行政區內建有:省屬沾河林業局一個;華山、花園、鳳凰山、二竜山、永豐、五大連池、尾山、格球山、引竜河、竜鎮、竜門、襄河、七星泡、長水河等14個國營農場和勞改農場;八一二七七、八一四二五、六四○九、八一三六七、八一二六六、八一一二三、八一六九六、八一三八九、八一三○一、八一○七六、八一一一二、八一八八二、八一三七八、八一○五四、省軍區、大連陸軍學校等16個部隊農場;大慶石油管理局、大慶石油化工總廠、撫順鋁廠、撫順鋼廠、瀋陽拖拉機廠、一○一廠等6個企業副食農場。
1980年10月,經黑竜江省政府批準,撤銷竜鎮公社,恢復竜鎮建置。設置訥謨爾公社,將原竜鎮人民公社所轄的訥謨爾、長勝、自富、雙陽、東方紅、務本6個生産大隊歸訥謨爾公社管轄。
1981年8月12日,城郊公社改名為城關公社。
1983年5月11日~6月30日,在新發人民公社進行了德都縣農村人民公社體製改革的試點工作。實行政社分設,建立鄉政權。此後,“人民公社”一律改成“鄉”。
1983年11月13日,成立五大連池市 ,將原德都縣所屬的五大連池鎮、焦得布林場、雙泉公社的竜泉大隊、良種場大隊劃歸五大連池市 管轄。同時又將五大連池農場、大慶石油管理局農場、尾山農場的一個分場和八一一一二、八一三○一部隊農場劃歸五大連池市 的行政區域。
1985年5月9日,經黑竜江省民政廳批準,撤銷和平鄉,設置和平鎮。
截止1985年末,全縣設有3個鄉級鎮,12個鄉,119個村,223個自然屯;3個縣屬國營農牧廠、7個國營林場。行政區內,建有省屬林業局1個,國營農場9個,勞改農場4個,部隊農場14個,企業副食農場4個。
縣界演變
1929年(民國18年)3月,德都設治局成立。局址在德都鎮,在省城齊齊哈爾東北450公裏處的訥謨爾河南岸,舊稱德勒屯或稱德都大屯。所轄區域除原有剋山縣第三區外,又從訥河縣、嫩江縣、竜鎮縣各劃一部分並入。同年6月5日,訥河與德都劃界。又將紅霍爾基南段地 45285.37垧地劃歸德都設治局。此時縣域、東至竜鎮縣界,南至剋東設治局界,西至剋山、訥河縣界,北至嫩江縣界,全境寬80裏,長150裏,總面積10400平方公裏。
偽滿洲國時期的轄域同民國時期一樣,基本沒變。
1945年8月19日德都解放後,1947年,黑竜江省政府調整縣界時,將原北安縣所轄第九、十兩區劃歸德都縣,改為德都縣竜訥區。
957年,黑竜江省土地管理局受省民政廳委托確定和劃定了全省縣界,德都縣總土地面積為10020.6平方公裏。
1958年9月5日,國務院决定撤銷德都縣建製,歸併於北安縣。
1961年,經訥河縣與北安市協商,將原德都縣團结鄉團结村青竜崗41平方公裏土地面積劃給訥河縣建立種馬場。
1963年9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北安市,恢復德都縣建置。
1979年3月10日,按照黑竜江省革命委員會竜革發〔1978〕4號文件《關於調整孫吳、德都兩縣行政界綫的批復》,兩縣簽訂了劃界協議書。將德都縣行政區劃內的土地劃給孫吳縣 159.6平方公裏。
1983年11月1日,黑竜江省人民政府黑政函〔1983〕39號文件通知:“根據國務院(83)國函字213號文件批復”設立五大連池市 (縣級),隸屬黑河地區領導。以德都縣的五大連池鎮及德都縣境內的五大連池農場、焦得布林場,雙泉公社的竜泉、良種場大隊等為五大連池市 的行政區域。
1983年11月13日,根據省人民政府黑政函〔1983〕39號文件精神,由黑河行署副專員劉公平召集德都縣、五大連池市 領導辦理移交手續。將德都縣原管轄的五大連池鎮、焦得布林場、雙泉公社所屬的竜泉大隊、良種場大隊移交給五大連池市 。
1987年7月7日,黑河地區行政公署黑行字〔1987〕64號文件裁定了德都縣與五大連池的界限,共劃給五大連池市 土地面積748平方公裏。
附:孫吳、德都兩縣邊界協議書
為了貫徹落實華主席、黨中央的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四個現代化建設上來,加速我省商品糧基地建設,德都、孫吳兩縣本着加強領導,合理規劃,有利團结,有利生産的原則,按照省竜革發〔1978〕4號文件《關於調整孫吳、德都兩縣行政界綫的批復》,調整段兩端仍按省“五七”行政邊界走嚮,(參照1967年出版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共同議定邊界走嚮如下:
西起科洛河三岔口的嫩江、德都、孫吳三個縣交點,沿交點順溝嚮東北經二小溝交點,奔小興安嶺山脈頂峰四五六高地,直到蓮花山,由蓮花山沿小興安嶺山脈頂峰經五八一點六、五四一高地,過竜門山、五二八高地到五○八高地。該段走嚮為“五七”綫行政界綫。從五○八高地直奔五裏橋河,順河嚮下經三九八,過五裏橋、三四四、三四三地形點,到三六九高地西溝溝口,順溝嚮上到溝頂,奔四二一高地,折嚮東南小境嚮下入辰清河兩支岔交三五九點,再由三五九點順溝嚮東下到溝頂,過崗順東小河(常青河)支岔嚮下到三五一(即七五綫與該溝交點)。這段界綫走嚮即竜革發〔1978〕4號關於孫吳、德都兩縣行政界綫調整綫。從三五一起嚮東延伸750米,折嚮東南400米,穿過東小河入辰清至毛蘭河林場公路,沿公路延伸1500米,入水綫,沿水綫過三五四、三四一嚮東延伸至毛蘭河林場東南水綫拐彎處(由此點至三四一距離2200米),再嚮東南延伸300米入西毛蘭河,到孫吳、遜剋兩縣交界點。上述邊界綫以南為德都縣,以北為孫吳縣,界綫清楚,無有爭議。
德都縣革命委員會 (蓋章) 代表 劉國漢 (簽字) 孫吳縣革命委員會 (蓋章) 代表 劉寶臣 (簽字) 1979年3月10日
德都縣、五大蓮池市關於五大連池鎮等四個單位移交書
根據省人民政府黑政函〔1983〕39號文件精神,由黑河地委委員行署副專員劉公平同志召集德都縣、五大連池市 雙方領導同志協商同意,對原德都縣的五大連池鎮、焦得布林場、雙泉公社的竜泉大隊、良種場大隊移交給五大連池市 領導。有關問題議定如下:
一、五大連池鎮及其所屬企、事業單位全部移交給五大連池市 ,現有職工、幹部及財産、設備、一律實行凍結,在上級業務部門的主持和監督下,清點財物,辦理移交手續。
二、焦得布林場的人員及一切資産全部移交給五大連池市 ,具體移交事宜由地區營林局、德都縣林業局、五大連池市 負責辦理,在移交中對原發生的一切債權債務,一次結清。
三、雙泉公社竜泉大隊、良種場大隊全部移交給五大連池市 ,大隊學校的公辦教師一律凍結。
四、關於移交後的幾個具體問題:
1、竜泉大隊、良種場大隊1983年集體和社員應攤拿的各種社會負擔和費用,要如數上繳雙泉公社。 2、雙方越界的耕地,仍由原生産隊耕種,不得任意開荒,擴大耕地面積。 3、德都縣人民政府原在五大連池保護區內劃給集體和社員兩荒,已發林權證,予以承認,已劃荒尚未發證的,由五大連池市 酌情處理。 4、允許德都縣附近社員進入保護區內打柴打草,但要嚴格遵守自然保護區的有關規定,服從管理,嚴禁亂砍濫伐森林 5、雙泉公社在二池子的漁業生産點,可繼續進行漁業生産,但必須遵守國傢漁業管理條例,不經允許不準增加船衹和網具。 6、德都縣修建的石竜灌區仍歸德都縣所有,由雙泉公社管理,市縣雙方共同使用。 7、小孤山火山灰資源由五大連池市 管理,要滿足德都縣對火山灰的需要。 8、德都縣在五大連池市 區內的縣良種場、農民技術學校仍隸屬德都縣領導。
上述協議,自簽字之日起生效。
移交單位代表:德都縣 曹慶國(簽字) 接收單位代表:五大連池市 吳剋(簽字)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三日
黑河地區行政公署文件黑行字〔1987〕64號關於落實五大連池市 邊界及有關問題的通知(摘錄,全文見原書)
五大連池市 、德都縣人民政府:
省政府轉發國務院關於批準設立五大連池市 的文件〔(83)國函字213號〕下發後,行署曾於1984年派工作組現場踏查。提出了貫徹意見,但由於某些原因沒有完全落實。最近,行署根據國務院批準的五大連池市 行政區域範圍,充分考慮兩縣(市)的意見和歷史狀況,從全局利益出發對有關問題裁定如下:
一、五大連池市 的行政區域要認真執行國務院〔83〕國函字213號文件。石竜一帶的界綫應以竜泉村西南,距村最近的石竜幹渠最窄處為兩縣(市)的邊界(詳見附件)。
三、鑒於歷史狀況和建市時五大連池管理局與德都縣簽定的協議,為照顧德都縣發展建材工業,决定對五大連池市 行政區域內的小孤山以其東西中心綫為界,劃分南北兩片資源。南片歸德都縣經營使用,北片歸五大連池市 經營使用。
(二、四~七 略)
上述决定由行署民政局牽頭,會同行署土地管理局、林業局組織雙方落實。望有關縣(市)顧全大局,維護團结,互諒互讓,采取極積措施,認真執行。
附:五大連池市 行政區域走嚮說明
黑竜江省黑河地區行政公署(蓋章)
一九八七年七月七日
五大連池行政區域走嚮說明
五大連池行政區域走嚮:由西南角323地形點開始(河流交叉處)逆北去的小河經大慶水庫,到小河上源地後,奔422地形點(公路拐彎處),沿公路到 433地形點,再由此點沿訥河縣界轉西北到427高程點,由此點順團结公社界到200高程點(河叉處),逆五池子支流嚮北繞過小洪山,沿該支流奔321高程點,由此點嚮東與346.2水準點連綫後,沿公路嚮東經尾山鹿場、尾山七分場作業站到340高程點轉東南,沿固西河支流入固西河,順固西河而下入引竜河,到五大連池市 預建公路後,經275高程點,沿公路轉西,經352.2水準點南(約650米至路口)到大連陸軍學校農場西320米處(十字路口),沿大車道轉西,經焦得布林場北場、333地形點、336高程點到346高程點(路口),再轉西到327高程點(路口),由此點順窪地嚮西入河溝,順河溝西去穿過距竜泉村最近最窄處石竜幹渠,到竜泉大隊西南小溝岔,再奔公路交叉口,沿公路西再拐嚮西北的大車路到271地形點(路口)。轉嚮西再沿路到309高程點(路口),往北到710米處(小道和大車道交叉口),再沿小道轉西北到396地形點,由此點嚮西直奔小河,順小河而下與起點323地形點閉合。閉合圈內為五大連池市 行政區域,總面積748平方公裏。 Wudalianchi Shi
五大連池市
Wudalianchi Shi
中國唯一以火山景觀為主的旅遊療養城市,黑竜江省黑河地區轄市。位於省境北部。面積748平方公裏,人口2.2萬。1983年設市。市內有各具特色的火山14座,5座熔岩堰塞湖呈串珠狀排列在群山之麓,景觀奇特,具有較高的科研和旅遊價值。南泉、北泉、翻花泉、南洗泉和新南泉等的低溫碳酸礦泉水可治療多種疾病。已建有50多傢療養院,將泉水引進室內供鼕季浴療。火山區的玄武岩、浮石和火山礫是良好建材資源。可開發利用,已建水泥廠。5座連珠湖泊,面積共約18平方公裏,水産資源較豐富。 市區及各風景點建有古亭、 水榭、長廊、商店、飯店、療養院等。藥泉山下的新城面貌日新月異。本市與北安、竜鎮等鐵路要站均有公路相通。
(曾慶雲 田永圻) n.: Wudalianchi City 五大連池 , 德都縣 五大連池市中醫院 五大連池市保健站 五大連池市 教師療養院五大連池市 剋山農場療養院五大連池市 礦泉水療養院五大連池市 衛生防疫站五大連池市 大興安嶺療養院五大連池市人民醫院 五大連池市 第一人民醫院五大連池市竜泉賓館 五大連池市 團结鄉明月飯店五大連池市 第二人民醫院五大連池市 中小學學籍管理辦法黑竜江省五大連池市 火山開發公司大慶療養院 五大連池市 沾河林業局衛生防疫站五大連池市 雞西礦務局醫療院黑竜江省廣播電視大學五大連池市 分校 五大連池市 沾河林業局教師進修校黑竜江省五大連池市 工人療養院
竜鎮 團结鄉 朝陽鄉 新發鄉 和平鎮 建設鄉 城郊鄉 興隆鄉 太平鄉 雙泉鄉 青山街道 五大連池鎮 興安鄉 襄河農場 竜鎮農場 二竜山農場 五大連池原種場 沾河林業局 蓮花管理委員會 竜門農場 引竜河農場 尾山農場 格球山農場第二良種場 畜牧場 花園勞教所 永豐監獄 華山監獄 鳳凰山監獄 元青山林場 三九六林場 小興安林場 二竜山林場 朝陽林場 引竜河林場 焦得布林場 大慶農場 二竜山蠶種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