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 : 氣象 : 飲食 > 雲霄
目錄
地理位置與環境
  雲霄縣位於福建省南部沿海,東北與漳浦交界,東南與東山相連,西南與詔安毗鄰,西北與平和接壤。位於北緯23°45′~24°14′,東經117°7′~117°23′之間。
  雲霄地自唐至清嘉慶三年前先後分隸於漳州府漳浦縣、懷恩縣、南勝縣、平和縣、詔安縣。清嘉慶三年(1798年),劃漳浦、平和、詔安三縣部分地域建雲霄撫民廳。民國2年(1913年)廢廳建雲霄縣,先後隸於漳州府、福建西路道、汀漳道、竜汀省、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後改為第五督察區)。雲霄和平解放初期,隸於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區。1955~1996年,先後隸於竜溪專區、竜溪地區、漳州市。1996年全縣土地面積1166平方公裏,劃為6個鎮、3個鄉、2個國營農場、10個行政街、162個行政村、36個作業區(管理區、工區)。共有94089戶、394519人。縣人民政府駐地在今雲陵鎮(原稱城關)。
  雲霄依山面海,地勢自西北嚮東南傾斜,低山占13%,丘陵占49%,平原占28%,淡水水面占10%,屬丘陵、臺地、低山結合地帶。漳江幹流(俗稱北溪)發源平和縣大峰山,從縣北入境,全長66.2公裏,境內流程58.2公裏,境內流域面積855.2平方公裏。東、北、西部河流匯入漳江灣內海;東南部河流註入東山灣內海;西南部官洋溪流入詔安縣境。西北部有庫容1.77億立方米的大型峰頭水庫。千米以上山峰7座,其中6座分別與漳浦、詔安、平和共界。西山源(烏山山脈主峰)為最高山峰,海拔1117米。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3℃,無霜期347.4天,降雨量1730.6毫米。氣候溫和,四季如春。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水資源、藥材資源,地層藴藏着大量花崗岩和水晶、瓷土、明礬、鎢、鉛、鋅、金、銀等礦物,另有豐富地下水、地熱水、礦泉水。海岸綫長48公裏;大小海灘10個,總面積4.9512平方公裏;大小島嶼11個,最大島嶼面積8平方公裏;9個海灣,其中漳江灣總面積28494畝(全屬雲霄),東山灣113743畝,占東山灣口總面積35萬多畝的32.5%。
歷史沿革
  據現有考證資料,雲霄早在5000多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東晉鹹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其東部地區增置東官郡,設綏安縣,縣治在今雲霄火田大峙原下。“義熙九年(413年)又分東官郡立義安郡,縣與郡俱立”。其間義安郡治一度設在綏安縣地。南齊間(479~502年),綏安縣居義安郡六縣之首,時為該郡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雲霄是漳州文明的發祥地,素有“開漳聖地”之稱謂。唐總章二年(669年),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奉詔率兵南下,入閩平“蠻獠嘯亂”,鎮守故綏安縣地,與子元光于云霄火田開屯建堡,且耕且守,據閩粵之交。是時陳政涉綏安溪,指之謂將士曰:“此水如上黨之清漳”,漳江自此得名。儀鳳二年(677年),陳政在雲霄病逝,元光奉旨襲職,奏報立州。垂拱二年(686年),朝廷詔準於此地建州置郡,稱為“漳州”,治所在今雲霄境內,並置漳浦、懷恩二縣(一說開元二十八年立懷恩,二十九年廢懷恩入漳浦),漳浦縣治附州治。陳元光為首任刺史,建州後繼續率衆闢地置屯,立行臺於四境,派兵分戍;招徠流亡,設立唐化裏;倡興庠序,傳播中原文化,使民風轉淳;經農惠工,推廣中原先進生産技術,改變“火田畲種無耕犢”、“唯種黍稷皆火耨”為“雜卉三鼕緑、嘉禾兩度新”;通商營市,安撫異族,為開發漳州奠定基礎,功德在民,流芳百世,被後世尊為“開漳聖王”。開元四年(716年),徙州治於李澳川,漳浦縣治隨州徙,雲霄境遂為漳浦驛。宋代,雲霄沿設驛鋪,興農漁、製陶器、通商貿、建寺廟。宋末元初,戰爭頻仍,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多有民衆響應陳吊眼農民起義。明時仍為雲霄驛,時山賊、倭患不斷,萬歷二年(1574年)增駐海防同知,萬歷二十年兼駐捕盜通判,禦倭防盜。清順治六年(1649年)十月初十日,抗清愛國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由漳江下遊攻入雲霄,以梁山為屏障,在盤陀嶺佈防。北拒清軍,南扼東山灣,並嚮詔安擴大聲勢。清順治十八年九月,清政府為滅鄭軍,令沿海劃界移民入內地,“越界者斬”,居民遷移流失者不計其數。18世紀中葉,隨着殖民主義經濟入侵,雲霄人民反對清政府統治日趨頻繁。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雲霄高塘村鄭開在境內高溪廟、觀音亭創立反清會黨“天地會”,進行傳道,團结民衆反抗清政府,其組織衍及閩南各地。又從閩南擴展到臺灣,兩廣、長江流域一帶反清志士與之呼應,並逐漸波及海外華僑聚居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國侵略者進犯廈門,清政府與英國、美國、法國等侵略者簽訂一係列賣國條約,引起閩南人民強烈不滿。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太平天國運動後,境內人民紛紛參加雲霄“小刀會”、“會仔軍”等反清組織。清鹹豐三年(1853年),以嶽坑村朱翔為首,成立反清組織“兄弟會”,並廣泛串連沿海各地民衆參加,與太平軍呼應。清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太平軍侍王李世賢率部進入閩南,駐境內陽下“華廟”進行反清活動,連結地方志士壯大武裝力量,嗣而在嶽坑“兄弟會”配合下攻占雲霄城,駐城長達200多天。清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中旬,左宗棠率兵3萬餘人進雲霄圍剿。太平軍和“兄弟會”雖然失敗,但雲霄的反帝反清鬥爭仍此起彼伏,主要有陳岱的“白扇會”、“哥老會”等反清組織活動,並逐漸擴展到鄰鄉、鄰縣。
  民國初期,辛亥革命成果被北洋軍閥篡奪,軍閥割據混戰,雲霄地域也爭戰連年。民國7年(1918年),粵軍營長陳紹鵬率部攻入雲霄縣,自任縣長。此後,各派軍閥進出頻繁,軍閥勾結地方土豪劣紳,派軍餉,攤捐款,燒殺掠奪,百姓備受蹂躪。民國9年,北洋軍閥李厚基運來罌粟籽,強迫農民種植,先收種子款,後逼鴉片捐。雲霄人民不堪重負,西北區農村組織“聯鄉自治”,自發進行抗繳北洋軍閥苛捐雜稅的鬥爭,沉重打擊反動軍閥。
  雲霄是閩南進行武裝革命鬥爭的根據地之一。民國21年3~4月間,中共漳州中心縣委派員來到雲霄,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5月,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簡稱“紅三團”),在漳浦城郊組建。民國22年3月,在雲浦交界的雲霄徐南坑建立秘密交通站;民國23年4月,在坪水(今馬鋪鄉坪水村)建立雲霄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8月成立坪水鄉蘇维埃政府;民國24年底開闢烏山革命根據地,成立中共雲和詔縣委。雲霄老區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浴血奮戰,前仆後繼,粉碎國民黨中央軍和地方軍的多次“圍剿”,接着又開展八年的抗日鬥爭,反對國民黨右派發動的內戰,直至雲霄和平解放。在雲霄這塊土地上,留下紅三團、紅九團、獨立營、閩南支隊等紅軍指戰員的足跡。紅軍奇襲雲霄城、坪坑伏擊戰、車仔圩戰鬥等震懾敵人,威撼閩南。廣大雲霄人民為閩南人民革命鬥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
發展
  雲霄和平解放後,中共雲霄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領導全縣人民建立人民政權,恢復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1966年秋至1976年秋,經歷10年的“文化大革命”動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起了很大變化,1996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産總值23.79億元(當年價,以下同),農業總産值9.95億元,工業總産值34.27億元,鄉鎮企業總産值40.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額4.42億元,預算內財政收入1.5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012萬美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8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28元,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5.6,人口自然增長率6.3‰,糧食總産13.15萬噸。由於各項事業的發展,1996年雲霄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評為“96年福建經濟發展十佳縣”,還獲“全國技術監督工作先進集體”、“全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先進縣”、“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全國平原緑化先進單位”、“福建96年糧食生産先進單位”稱號。
  1949年10月至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中共雲霄縣委(下簡稱縣委)、縣人民政府(下簡稱縣政府)領導全縣人民進行民主建政、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運動,推動工農業生産,活躍商業貿易,穩定物價,使國民經濟得以迅速恢復。1952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1113萬元(當年價,以下同),平均年增長5.44%(按可比價計算,以下同),人均國內生産總值97元。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期間,開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公有製,發揮集體力量,大興農業、工業、手工業生産,國民經濟持續發展。至1957年國內生産總值1600萬元,平均年增長6.03%,人均國內生産總值95元。
  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年)期間,在發展各業生産中更註重林業、交通、工業的建設,但由於受“大躍進”和“共産風”、瞎指揮、浮誇風的影響,加上自然災害,導致1959年和1961年減産減收。經過1961年鼕至1962年糾正部分“左”的錯誤,貫徹《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國民經濟略見好轉。1962年國內生産總值2361萬元,平均年增長1.59%,人均國內生産總值123元。1963~1965年,全面貫徹執行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工農業生産得到迅速恢復、發展,市場供應改善,物價穩定,農民收入增加,雖然遭受1963年歷史罕見的旱災和1964年嚴重風災,國民經濟仍保持發展勢頭,1965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仍達到3154萬元,平均年增長9.37%,人均國內生産總值149元。三年調整於1966年大見成效。
  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和第四個五年計劃(1971~1975年)期間,“文化大革命”運動於1966年秋在縣境全面展開,1967年1月23日縣人委被“造反派”非法奪權,政府機構癱瘓。1967~1968年,國民經濟在動亂中急劇惡化,生産受到極大破壞。1968年全縣糧食總産6.09萬噸,比1965年減産0.73萬噸,工業産值也大幅度下降。1968年鼕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和黨的核心小組後,加強領導,製止社會動亂。1970~1973年,國民經濟有所回升。1974年1月下旬的“批林批孔”政治運動掀起後,國民經濟遭到影響。1975年1月,四屆全國人大召開,縣委開展學習宣傳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學理論反修防修,安定團结,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指示,貫徹全國“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會議精神,掀起農業學大寨高潮,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整頓各方面工作取得較好成效,工農業生産逐步恢復。至1975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4506萬元,平均年增長5.82%,人均國內生産總值155元。
  第五個五年計劃(1976~1980年)期間,1976年2月下旬,開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社會經濟秩序再度陷入混亂,直到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經濟纔得以重新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1978年12月以後,縣委、縣政府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綫指引下,帶領全縣黨員和人民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進行撥亂反正,清除“左”的思想影響,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1979年,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製,促進生産發展。1980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9340萬元,平均年增長10.71%,人均國內生産總值289元。
  第六個五年計劃(1981~1985年)期間,全縣人民認真貫徹執行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和一係列改革開放政策,大膽開拓進取,進行多方面改革。至1982年,全縣農村各社隊全部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建立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製。1983年後,農村實行第二步改革,致力於發展商品生産,搞活商品流通,進行産業結構調整,改革農副産品統購、派購、統銷、統配制度,實行合同定購、市場收購,鼓勵農民進入流通領域,走農工副、農工商道路以發展商品經濟。1984年10月,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鎮建製後,大力扶持鄉鎮企業和專業戶、重點戶、聯合體的發展。在工貿方面,按照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原則,給企業鬆綁放權,擴大生産經營自主權,實行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製和經營承包製。1985年在全縣工貿企業中,推行廠長(經理)責任製,縣內9傢預算內工業企業都實行第一輪廠長責任製(一輪三年)。同時認真執行“特殊、靈活、開放、搞活”的政策,外引內聯,發展各種類型的橫嚮經濟聯合,發展跨地區跨部門的生産聯營、工商聯營、農商聯營。貫徹國傢、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方針,疏通、擴大商品流通渠道,促進商品經濟發展。至1985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15571萬元,平均年增長6.93%,人均國內生産總值450元。
  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年)期間,全縣經濟體製改革走嚮深化。農業抓增強發展後勁,科技興農,調整産業結構,發展創匯農業和外嚮型經濟。認真貫徹中共中央《把農村改革引嚮深入》指示,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個私經濟。鄉鎮企業由1984年的2292個發展至1988年的7434個;個體工商戶由1985年的2548戶增至1990年的2668戶。國營小型企業實行租賃,供銷基層社全部實行主任目標管理責任製。大中型內貿企業簽訂承包經營責任製,發展“三資”企業及對臺小額貿易。水、電、交通、郵電基礎設施建設也有較大發展。1988年,國務院批準雲霄縣為沿海地區經濟開放縣,同年外貿出口總值3447多萬元,淨創匯584萬美元,為漳州市出口創匯先進縣。至1990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34519萬元,平均年增長7.08%,人均國內生産總值923元。
  第八個五年計劃(1991~1995年)和1996年期間,貫徹“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方針,治理整頓經濟領域中的一些混亂秩序,進一步加強改革力度。整個經濟結構在調整中穩步發展。199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64元,人民生活開始從溫飽型嚮小康型轉變。當年實現自1982年以來的首次財政收支平衡,並略有節餘。1992年7月起,實施“舞活縣城竜頭,主攻國道一條綫,建設漳江出海口,開發山區腹地,建設好村鎮和市場”的經濟發展戰略。創匯農業初具規模,第二、第三産業,尤其鄉鎮企業、“三資”企業迅猛發展,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同時,深化國有企業“勞動、用工、工資”三大制度改革,加快國有企業經營機製的轉換。全縣綜合實力名次從1990年居全省第48位和全市第8位躍居為1995年全省第18位和全市第3位。全縣一、二、三産業結構由1990年43∶27∶30調整為1995年27.3∶46.6∶26.1。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縣城建成區面積擴大至4.7平方公裏。1995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180292萬元,平均年增長25.74%,人均國民生産總值4625元。
  1996年,縣委、縣政府製定與實施“突出一綫,開發兩翼,拓展一城,建設一區”的經濟發展戰略,優先發展國道324綫沿綫經濟帶,加快工業發展步伐。以奔小康為主題,推進沿海和山區同步開發,全面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實行破産4傢,兼併7傢,異地搬遷改造19傢,解决債務近2000萬元,盤活資産1億多元。加快“三資”企業、鄉鎮企業和個私經濟的發展。全縣國民經濟保持健康、快速增長的勢頭,1996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23.8億,比1995年增長31.1%,人均國內生産總值6061元。
雲霄各方面情況
  農業
  雲霄歷史上以農業為主,在漳南居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主産大米、大麥、小麥、甘薯、甘蔗、花生、大豆、蔬菜、水果及飼養雞、鴨、豬、牛等,沿海兼有海洋捕撈和蚶、蟶、牡蠣等養殖。1949年糧食總量4.38萬噸,平均畝産131公斤。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土地改革,組織互助合作,解放生産力,農作物産量穩定上升。1957年,糧食總産6.45萬噸,平均畝産量166公斤。50年代中期,大興農田基本建設,改革農具,推廣良種,農業生産不斷發展。但由於颳“共産風”、浮誇風和瞎指揮,以及“一平二調”等,違背按勞取酬原則和自然規律,加上風、洪自然災害,造成3年減産減收。1962年,貫徹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執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之後,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産積極性,全縣大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植樹造林,改革耕作制度,農業生産逐步得到恢復。“文化大革命”期間,生産秩序受破壞,農村經營管理混亂,由於片面強調“以糧為綱”,限製多種經營,以致農業經濟停滯不前。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家庭聯産承包經營責任製,變指令性計劃為指導性計劃,促進了農業生産的快速發展,1982年全縣糧食總産達17.5萬多噸,平均畝産336.2公斤;種植烤煙5.76萬畝,總産6.79萬噸,成為福建省最大烤煙基地之一。此後,因地製宜調整農業內部結構,提倡科技興農,發展商品性農業和創匯農業。重點抓糧食、茶果和“菜籃子”工程及泥蚶、對蝦、鰻魚、青蟹、花鯛魚等高優示範養殖等。1989年全縣有果園99685畝,水果總産1.63萬噸;水産養殖面積10.95萬畝,總産1.03萬噸。對蝦、蟹、鰻魚等多種水産珍品運銷國際市場。90年代,引進稻麥良種(尤其水稻雜優組合),逐步由粗放經營型嚮高産、優質、高優的集約型轉變。同時大抓山地、淺海灘塗和大田“三大開發”,農業産業化、基地化、高優化、商品化逐步形成規模,基本形成糧食、蔬菜、水果、水産、甘蔗、食用菌、禽畜七大生産基地。至1996年,糧食總産量13.15萬噸,比1995年增長3.5%,獲’96福建省糧食生産先進單位;水果面積152519畝,總産9.19萬噸;水産品生産總量4.51萬噸,總産值21317萬元,比1990年增長2.12倍,年創匯720多萬美元;農業總産值9.95億元。
  林業
  雲霄多山,地處南亞熱帶,森林資源豐富,林木種類繁多,主要有格木、杉、樟、榕、桉、紅樹林、竹等585種。民國以前,縣內林業生産多靠自然繁殖,人工育林較少。民國36年全縣有林果地62萬畝,至1949年衹存大洞、梁山、大帽山等地部分原始森林,森林覆蓋率40.25%。1950年後,縣政府不斷組織民衆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防火護林,林業得到較快發展。至1957年完成造林132萬畝。1958年因毀林“大煉鋼鐵”運動及“文化大革命”期間毀林開荒種糧,林業資源均遭到嚴重破壞。1981年,全面實行山林定權發證後,出現集體和個體上山造林植樹新局面。至1996年,全縣有森林面積93.03萬畝,森林覆蓋率60.72%,林地緑化率為85.14%,並形成用材林基地、經濟林基地、薪炭林基地和沿海防護林帶。其中,竹塔1995畝紅樹林被列為自然保護區,形成一道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風景綫。城鎮園林和道路兩邊造林緑化與城鎮建設並駕齊驅。1992~1996年,全縣先後投入600多萬元用於城鎮緑化事業,園林緑化面積從67.2公頃增到112.9公頃,增長40.4%;城區公共緑地面積從3.2公頃增加到20.2公頃,增長6.3倍;城鎮道路緑化帶總長15.4公裏,道路緑化程度100%。
  水利
  雲霄歷來多幹旱、洪澇、臺風、海潮等災害。唐陳元光始在雲霄境內興修壩、渠等水利設施,至民國間,主要有8陂17埭,灌溉面積近4萬畝,保灌面積上萬畝。50年代初,整修原有陂圳、堤防。1955年後建設水庫、滾水壩、水閘、引水渠等小、中、大型水利設施,並提高江海堤防潮防洪標準。1958年,開始水力發電建設。1981年後發展電力排灌、管道節水工程和江海堤標準化建設,至1996年全縣共建成蓄水工程1537處,庫容量2.668億立方米,引水工程、提水灌溉工程等2246處,有效灌溉面積14.82萬畝,占耕地總面積80.7%。同時,突出抓好江海堤防,加寬加高加固,並用規格石條和水泥漿砌江海堤防67.61公裏,其中,達標海堤58.81公裏,江堤8.8公裏,基本免除潮洪為患。
  工業
  民國及以前,縣內工業均為個體、私營,主要有農副産品加工、磚瓦殼灰生産、農漁傢具製作、鐵器鑄造、陶瓷器燒製、印刷、捲煙、造船等,還有竹木器手工業。民國36年,有印刷、捲煙、鑄造等小企業21傢,榨糖作坊126傢,榨油作坊40傢,還有家庭手工業近200戶。1950年後,公有製工業有所發展,1956年完成對個體私營工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至1957年全縣有全民、集體所有製及公私合營工業企業19傢。1958年“大躍進”中,發動全民“大煉鋼鐵”,並盲目興辦工業企業,造成嚴重損失。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部分企業關、停、並、轉。至1966年,全縣有國營工業企業17傢,集體工業企業28傢。“文化大革命”初期,社會動蕩,工業生産受到嚴重影響,産量大幅度下降。70年代逐漸恢復發展,至1976年,有國營工業企業29傢,集體企業43傢。1978年後,個體和私營工業逐步興辦。1985年起,推行廠長(經理)負責製,實行內聯外引,進行技術改造,1988年執行國務院《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承包責任製暫行條例》和《全民所有製小型工業企業租賃經營暫行條例》,國營工業企業實行多種形式經濟責任製。1992年,隨着國務院《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製條例》的頒布實施,國營工業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産和經營單位。1995年3月,縣圍繞“抓大放小”,加快國營企業轉換經營機製步伐,對長期虧損、還貸無力、扭虧無望的國營工業企業實行停辦、兼併、拍賣、破産;積極引導國營工業企業面嚮市場,發展高科技、高稅利項目;實施嫁接外資,發展橫嚮聯合和推行股份製、國有民營等。至1996年,全縣有工業企業3522傢,其中國營工業企業43傢,全縣工業總産值276417.2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形成捲煙、製糖、糧油、電力、罐頭、糖果蜜餞、彩印包裝、電子、建築建材、機械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係。甲級黃蘭牌、乙級雲鳳牌香煙、手壓泵、製糖震篩、馬賽剋、紅茶、水仙牌魚露、水仙花牌蘆筍罐頭、“粒粒菠蘿汁”、“皮包計算器”等,先後獲得省優、部優或國際優質産品稱號。
  至1996年,全縣有汀仔洋工業區、常山華僑工業區、雲陵開發區、莆美高洋開發區等,引進“三資”工業企業42傢。1996年,新簽利用外資合同額3719萬美元,“三資”企業工業總産值(不變價)7.61億元。
  電力工業 民國以前境內電力工業尚屬空白,40年代,有數傢煙廠自置火力發電設備。50年代開始發展小水電。至1996年,全縣已建成小型水電站21座(另在建2座),總裝機容量22135千瓦,年發電量6907萬千瓦時。形成具有統一調度,發、供、用配合較為穩定的輸配電網絡。並建成縣電網,與漳州市電網聯網用電戶達9.09萬戶,占全縣總戶數98.8%。
  交通運輸
  雲霄是閩粵交通要衝,漳南營運中心。漢時,閩粵驛道從境內通過。歷史上對外交通主要是航運,始於唐,盛於明、清,時有南、北、東航綫通達廣州、上海、天津、香港、臺灣、日本和東南亞等埠。漳江內河運輸,自古以來與平和水陸聯運,是山、海貨的重要轉運通道。陸運以人力為主。清嘉慶間(1796~1820年),雲霄驛設擔夫50名,為官府挑運貨物,北達漳州,南抵潮汕,東至東山,西至平和。清末民國初期,全縣從事長途挑運百多人。抗日戰爭期間,????運緊張,挑夫增至每日數百人。民國期間漸有馬車、牛車運輸。民國18~23年,先後開通竜(漳州)詔(詔安)簡易公路和雲(雲霄)浦(漳浦)、(雲霄)詔(詔安)路段,始通汽車。新中國成立後,交通運輸事業得到較快發展,自1951年開通竜汾幹綫公路(即今國道324綫)後,陸續建成省道漳雲綫、雙碼綫,縣道雲平綫,以及百多條鄉村公路。至1996年,外航有鐵殼貨輪4艘,通航汕頭、廣州、香港,載重1180噸。全縣共建成國道、省道、縣道專用公路5條(段),長達99.89公裏,鄉村公路109條共長495.10公裏,總計114條(段),總長594.99公裏。行政村通車率達98.9%,與鄰縣均有直達公路,是沿海城市和通往廣州、深圳、香港的重要通道。至1996年,全縣擁有營運載貨汽車120輛,載重595噸;營運載客汽車115輛,1955座位;農用運輸車587輛;手扶拖拉機724輛,載重計367噸。
  郵政電訊
  雲霄於唐代設驛,宋代設鋪,傳遞官府文書。清增設塘,傳遞軍事情報。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開設電報支店,光緒三十年設郵政代辦所,兩年後改為郵政局,民國期間農村設郵政代辦所和信櫃。新中國成立後,縣成立郵電局,鄉、鎮、農場按行政區劃設代辦所,後發展為郵電支局。至1996年,全縣鄉(鎮)場郵電支局9個。80年以來,郵電事業發展迅速,從開通半自動電話到自動電話、程控電話、數字移動電話和數據通信。至1996年,郵路增至30多條(段),全程500多公裏。程控電話擴容至20480門,市內電話用戶14841戶(含莆美鎮2153戶),農村電話用戶2976戶,數字移動電話用戶879戶,數據通信用戶31戶。電話通達150多個國傢和地區。縣外郵件用郵車自運,縣內投遞路綫自行車班448公裏,步班115公裏,通郵到各村民小組。
  商業外貿
  雲霄素有“閩南商埠”之稱。宋代,境內紡綿、陶瓷製造業已很發達。明代,南北舟車輻輳,將農副特産品運銷各地,又從外埠采回各種商品批銷至鄰縣,商貿繁榮。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城關已形成以商業行業命名的街道20多條,如魚行街、賣碗街、米市街、屐仔街等,城鄉有圩場14個,是境內和詔安、漳浦、平和、東山等縣農産品的集散地。城關米𠔌業、南北貨、布業、竹林業、海産品等行業均甚興盛。民國36年,城關商號登記辦證360戶。1949年後,外海航運停頓,但竜汾幹綫公路開通,商業繼續發展。1956年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後,國營商業、集體商業占領市場。“文化大革命”中,由於“左”的思想影響,縣內農副(商)工業産品一律由國傢統一定價,按計劃進行收購、銷售(分配),嚴禁自由貿易,將個體商業(小商小販)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切除,購銷渠道單一,商品流通阻滯,市場貿易蕭條。1979年實行改革開放後,縣委、縣政府解放思想,發揮本縣地理條件和雲霄人善於經營的優勢,製訂《個私經濟發展規劃》,出臺《關於進一步扶持個私經濟發展的若幹規定》,鼓勵群衆經商辦企業,參與市場大流通,使集體、個體商業迅速發展,城關形成一條條商品街,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網點遍布城鄉各地,同時建立以水果、水産、蔬菜、禽畜産品等專業農貿市場,水果、水産、蔬菜運銷至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至1996年,全縣取得批發貿易機構的法人單位118個、網點634個、人員3527人;零售貿易機構的法人單位48個、網點4023個、人員12126人;餐飲貿易機構的法人單位13個、網點478個、人員1832人。
  對外貿易方面,自唐以來,歷代曾與日本、東南亞各國通商。出口中藥材、畜産品、水産品、農産品,進口布匹、化肥、日用工業品。1957年,出口産品外貿出口值37187元,1965年出口值117.25萬元。“文化大革命”期間,外貿機構撤銷,1970年出口值下降為39.36萬元。1971年10月恢復外貿機構,出口值較快增長,1976年為219.52萬元。1981年後,以果蔬、水産品等食品罐頭為主,出口品種30多種,銷售日、美、西德、加拿大、東南亞和部分非洲國傢,以及港、澳、臺地區。1988年1月國務院批準雲霄為沿海開放縣,外經貿飛速發展,當年出口值7783.03萬元。90年代,建立水産、水果、茶葉等生産基地,出口糧油食品、土特産品、工藝品、礦産品等共99種。1996年出口商品收購總值1296萬元。
  對臺貿易方面,起於唐代,盛於清代,時有川走臺灣的商船十數艘,1949年10月停航。1988年10月,省政府辦公廳行文批準在雲霄縣礁美港設立雲霄縣礁美臺灣漁船停泊點,對臺小額貿易恢復。1989年6月,成立雲霄礁美臺胞接待站,接待前來探親、旅遊、避風求助以及進行小額貿易的臺灣漁民。1990年4月至1996年上半年,共接待臺輪910船次,3396人次,小額貿易1295萬美元。
  教育事業
  雲霄是漳南文化教育中心。唐代中原文化大量傳入,並嚮漳南各地輻射。
  唐代,陳元光部屬許天正負責文化啓傳,講學授課於治所。迨宋代盛行書院講學,有石屏書院、精一堂。明代有鎮城、西林等紫陽書院,城鄉普遍舉辦社學、村塾、私塾。清代自請立義學,清末廢科舉辦學堂,開啓女子上學風氣。民國期間發展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簡易師範,詔安、東山、平和等地青年到雲霄高中、師範就學者頗多。但至民國37~38年(1948~1949年)間,因經濟崩潰,民生凋敝,雲霄簡易師範和部分小學相繼停辦。新中國成立後,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專業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全面發展。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委、縣政府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發展迅速。1985年,普及初等教育的“四率”達省頒標準,1986年6月被省政府核準為普及初等教育達標縣,越年達到普及初等教育一類縣標準。1990年3月,經省、市政府驗收,被授予福建省農村小學設施(“一無二有”)達標縣稱號。1996年,全縣幼兒園167所、276個班,在園幼兒8488人;小學179所,附設教學點47個,在校小學生4785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61%,鞏固率100%;完全中學5所、職業中學附設初中班2所、初級中學11所、九年一貫製學校1所,高中33班、學生1299人,初中283班、學生16009人。有2所職業中學,4所中學附設職業高中班,計有職業中專、職業高中41班,學生1193人,占全縣高級中等教育學生總數的49.6%。境內還設有雲霄師範和衛校,面嚮漳州市各縣(市)、區招生。
  科技事業
  歷代以來,雲霄民間各種行業多有一些生産技術能手,也有一些小發明創造,但不被官府所重視。民國28年(1939年),始在縣政府建設科、民政科配置技佐、助理技佐、技士等科技人員,並成立農業推廣所和設立苗圃。新中國成立後,縣委、縣政府重視科學技術工作。“文化大革命”中,科技人員普遍受衝擊,有的還受到迫害,科技工作遭受挫折。1978年起,逐步恢復科技機構,落實科技政策,全縣科學技術事業得到迅速發展。至1996年,全縣有公辦科研機構10個,民辦科研單位33個,縣科技團體(學會)10個,鄉、鎮、農場、工廠科協15個,學術團體35個。1979~1996年全縣科技成果獲地(市)級以上奬勵的54項,其中獲國傢和主管部委奬勵13項,獲省及主管廳奬勵21項。1996年,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142人,評聘高級職務97人,中級職務1093人,初級職務4952人。
  文化事業
  清代以前,雲霄地方部分仕儒藏書、用書漸盛,歷代留下不少著述。民國時期,政府始有民衆教育館及其圖書閱覽室,還有民間戲麯班和私營書店等。新中國建立後,發展圖書發行、圖書閱覽、電影、廣播、專業戲麯團體以及電視轉播等文化藝術機構和設施。至1996年,縣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新華書店、潮劇團、電影發行放映公司、電影院、影劇院、電視差轉臺、無綫廣播試驗臺各1個。農村有鄉、鎮文化站10個,電影放映隊35隊,電影院、室、場42個,群衆業餘潮劇團和民間職業劇團共32個。筆架山千瓦電視轉播臺覆蓋雲霄、漳浦、詔安、東山及南靖等縣大部分地區。有綫電視覆蓋全縣115個村,覆蓋率達94%。詩詞和文學創作及書畫藝術等百花齊放,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逐步得到滿足。
  體育事業
  雲霄的民間武術源遠流長,明清大盛。民國期間,縣內民間常有舉行武術、賽竜舟、遊泳、鬥手力、棋類等傳統體育活動。清末,小學開設體育課,從此,田徑、體操、球類等體育項目逐漸由學校傳入社會。民國期間,有縣公共體育場,省立雲霄高中、縣立初中設有籃球、排球場。新中國成立後,民衆體育與學校體育全面發展,縣成立體育運動領導機構,營建體育場地設施,培養體育人才,舉辦體育競技運動。1958年,雲霄縣被評為全國和省農村體育紅旗縣。田徑、射擊、遊泳、球類等項目多次在全國全省比賽中獲前三名,羽毛球、武術等項目參加國際邀請賽獲前三名。至1996年,全縣體育場所共67處計18萬平方米;還建立縣體育總會、老年人體育協會、農民體育協會、圍棋協會、信鴿協會、象棋協會、乒乓球協會等。當年,縣被評為全國全民健身宣傳活動優秀組織單位。
  醫藥衛生事業
  唐代陳政隨軍醫務人員進入雲霄,以中草藥醫病治傷,世代流傳。歷代名醫譽揚漳南各地,地産草藥馳銷東南亞。清代西醫藥傳入。民國時期,除縣衛生院外,有私人診所藥鋪數十傢。由於缺醫少藥,衛生防疫條件差,鼠疫、霍亂、天花、瘧疾、痢疾、麻疹等各種流行性傳染病時常發生,血吸蟲病長期為患,群衆死於疫病者屢屢不計其數。新中國建立後,縣、鄉(鎮)、村三級醫療網絡逐步建立健全,經常開展衛生防疫和群衆性愛國衛生運動,各種傳染病和地方病得到迅速控製。1967年基本消滅血吸蟲病,鼠疫、霍亂、天花絶跡。至1996年,全縣有縣級綜合醫院2傢,縣防疫站、縣婦幼保健站、衛生學校各1所,農村中心醫院2傢,鄉、鎮、場衛生院7傢,215個行政村均有衛生所、保健站,還有私人診所90傢,全縣共有病床830張,醫藥門市遍及城鄉各地。鄉鎮衛生院都配有X光機、心電圖機、B超機等較先進醫療設備。當年全縣醫療衛生隊伍總人數1534人,其中,高級和中級職務155人。醫院總建築面積4.96萬平方米。
雲霄的人文環境
  雲霄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英賢輩出。宋紹興間大學士陳景肅(雲霄陳岱人,係陳元光十八世孫),惡秦檜專權誤國,憤然致仕歸裏,上仙人峰講學傳經;宋末陳碧娘(陳景肅孫女)作《平元麯》勸夫勉弟抗元,成巾幗英烈。元初陳大舉(即陳吊眼,雲霄南山堡牛坑村人)揭竿起義,聚師萬衆抗元,威懾元廷。明弘治間戶部左侍郎吳原(雲霄城關人),奉詔下浙江拯災,並禁溺女嬰,政績顯著,浙人為之立廟奉祀;萬歷間翰林院編修林偕春(雲霄前塗人),文章氣節名重朝野,為國選賢惠眼獨具,其著述多載入《明史·藝文志》,流芳百世;清順治年間名將何斌、何義(均為雲霄馬鋪人)素有愛國氣節,為臺灣統一立下汗馬功勞,彪炳史册;清代乾隆年間浦江、平陽縣令加通判的何子祥(雲霄馬鋪人)以治績著稱,深受百姓愛戴,當地為之立廟崇祀;清乾隆年間僧人提喜(俗名鄭開,雲霄高塘村人)創立“天地會”(後世稱洪門),反清抗暴,聲勢壯闊,源流深遠,延續至今,其會徒遍布世界。民國時期有留學美國獲化學博士、教授方錫疇,為國傢培養人才做出突出貢獻;當代有著名海洋生物學家、教授方宗熙,學術精湛,為祖國科技事業奮鬥終生,名揚中外。古往今來,英才不勝枚舉,皆為國傢增光載譽,為鄉人示範施澤,名垂千古。
  雲霄的文化沉澱極為豐厚,文物史跡規格較高。較著名的有史前古文化遺址“仙人山岩畫群”,夏商時期的“峛嶼墓林山貝丘遺址”等史跡。又有晉代大峙原古綏安縣城,蓮花峰齊帝石,晉亭、葛洪煉丹處“別一蓬萊”洞,隋唐或之前的五通廟、古塔等。唐代有陳政與陳元光父子鎮師屯所(後立漳州,並置漳浦縣治所),將軍山陳政墓,仙人峰下半徑魏媽墓,大峙原陳元光原墓葬,七裏鋪戴君胄墓,唐下營將軍廟和火田軍陂。有五代三佛齊國外商捐建的普賢寺,鬍商沐浴的火田溪溫泉室,雲陵十八宮內印度教石雕。宋代陳景肅石屏書院,盤陀嶺上南宋帝昺井,高東溪研易授徒舊址白石庵。清乾隆年間高溪廟、觀音亭“天地會”創立遺址。享堂“七先生祠”辛亥革命烈士秋瑾故居(出生地)。全縣有古寺廟、岩庵、院祠75處,古樓199座,古塔10座,坊表27座、亭15處,關隘12處,城堡18座,均為唐、宋、元、明、清建造的古建築物。全縣已發現摩崖石刻16處,碑銘24處,唐、宋、元、明古墓葬14處。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留下很多革命足跡,其中有紅軍、遊擊隊在梁山地區培訓農協會骨幹會址,徐南坑地下交通站和紅三團醫療所遺址,坪水蘇维埃鄉黨支部等遺址,烏山閩南支隊遺址,閩南地委機關前哨所、電臺等故址。1985年以來,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4處。1996年共有外國人和華僑以及港澳臺同胞2430人到境內參觀旅遊。
  雲霄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與臺灣海峽隔海相望,北連廈門,南接汕頭,國道324綫貫穿全境,歷來為閩粵往來必經之地。雲霄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氣候宜人,四季常青,水能充裕,礦産甚多;雲霄具有卓越的人文優勢,是唐代“漳州發祥地”,清代“洪門誕生地”,現代閩南革命根據地,歷史文物衆多,且蜚聲海內外;雲霄具有與僑胞和港澳臺同胞關係密切的優勢,是閩南僑鄉與臺胞祖籍地之一,至今旅外華僑及外籍華人13萬多人,分佈於21個國傢和地區,在臺雲霄籍人及其後裔50多萬人,港澳同胞3200餘人;雲霄具有特殊經濟政策的優勢,是閩南三角區經濟開放縣之一,中央、省、市賦予諸多的開放優惠政策。
  1978年後,雲霄縣委、縣政府帶領廣大人民群衆發揮優勢,致力於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使雲霄社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1995年,縣委、縣政府又製定雲霄經濟發展戰略指導思想、目標和措施,提出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南,以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導嚮,打好基礎,突出“兩點”,發展“一綫”,帶動“兩翼”,再創輝煌,把雲霄建成貿工農一體化、在閩南具有重要地位的新型縣城。
  雲霄人民正在繼續努力,再造産業、科技、山地、口岸等優勢,以形成經濟發展後勁;努力搞好農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全面騰飛打下堅實基礎;重點抓好雲莆(雲陵連莆美)和常山經濟開發與建設,建成工業區與“華僑城”,使其成為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新增長點;建設沿國道324綫的火田至常山經濟繁榮帶,以帶動沿海和山區兩翼全面發展。計劃2000年(及2010年),國內生産總值達41億元,使農業縣變為工業縣,全縣人民生活水平2000年達小康型,2010年進入中等富裕水平,使雲霄這塊歷史悠久的祥興寶地,更加輝煌燦爛。
雲霄鄉鎮簡介
  雲陵鎮 代碼350622100
  轄12個社區、4個村委會:~001_下港社區、~002_大園社區、~003_溪美社區、~004_王府社區、~005_塘坪社區、~006_寶樓社區、~007_大路社區、~008_西園社區、~009_汀洋社區、~010_城元社區、~011_北園社區、~012_金霞社區、~201_塘坪村、~202_享堂村、~203_下坂村、~204_下城村。
  陳岱鎮 代碼350622101
  轄18個村委會:~201_白礁村、~202_竹港村、~203_峰外村、~204_岱東村、~205_岱南村、~206_岱北村、~207_岱山村、~208_礁美村、~209_石前村、~210_坑內村、~211_下曾村、~212_前江村、~213_中江村、~214_後江村、~215_雙嶺村、~216_董塘村、~217_大山頂村、~218_呈安村。
  東廈鎮 代碼350622102
  轄15個村委會:~201_浯田村、~202_荷東村、~203_荷中村、~204_荷西村、~205_溪塘村、~206_船場村、~207_東廈村、~208_洲渡村、~209_佳洲村、~210_白塔村、~211_埭洋村、~212_竹塔村、~213_東崎村、~214_湖丘村、~215_長洋村。
  莆美鎮 代碼350622103
  轄4個社區、24個村委會:~001_綏陽社區、~002_寶城社區、~003_寶洋社區、~004_綏東社區、~201_莆東村、~202_莆南村、~203_莆北村、~204_莆下村、~205_前塗村、~206_上坑村、~207_山美村、~208_陽下村、~209_佳兜村、~210_嚮北村、~211_中柱村、~212_高塘村、~213_後湯村、~214_前埔村、~215_寶樹村、~216_演武亭村、~217_雙溪口村、~218_大埔村、~219_馬山村、~220_下徑村、~221_樹洞村、~222_益寶山村、~223_三東村、~224_獅山村、~400_*頂溪原種場。
  列嶼鎮 代碼350622104
  轄12個村委會:~201_山前村、~202_林坪村、~203_頂城村、~204_城外村、~205_城內村、~206_宅坂村、~207_宅後村、~208_南山村、~209_油車村、~210_人傢村、~211_青徑村、~212_半山村。
  火田鎮 代碼350622105
  轄21個村委會:~201_下樓村、~202_西林村、~203_郭浦村、~204_菜埔村、~205_瑞堂村、~206_溪口村、~207_大坑村、~208_火田村、~209_莆中村、~210_東車村、~211_烏石村、~212_水頭村、~213_嶽坑村、~214_後埔村、~215_佳園村、~216_新園村、~217_古樓村、~218_瓦坑村、~219_高田村、~220_圓峰村、~221_白石村。
  下河鄉 代碼350622200
  轄23個村委會:~201_上窖村、~202_新坡村、~203_世坂村、~204_孫坑村、~205_新湖村、~206_下河村、~207_上河村、~208_後坑埔村、~209_外竜村、~210_內竜村、~211_下洞村、~212_坡兜村、~213_車圩村、~214_石屏村、~215_後山村、~216_竜透村、~217_梅林村、~218_七高示村、~219_坡下村、~220_仙石村、~221_金坑村、~222_麯溪村、~223_三星村。
  馬鋪鄉 代碼350622201
  轄28個村委會:~201_馬鋪村、~202_峰頭村、~203_寶洞村、~204_大坪村、~205_青美村、~206_白鳳村、~207_泮坑村、~208_杉腳村、~209_寶石村、~210_竜鏡村、~211_坑口村、~212_枋林村、~213_上洋村、~214_石芹村、~215_客寮村、~216_烏石坑村、~217_楊美村、~218_粗溪村、~219_湖洋村、~220_橋頭村、~221_坪水村、~222_下庵村、~223_新樓村、~224_石鼓村、~225_示頭村、~226_梘河村、~227_烏蠃村、~228_大侖村。
  和平鄉 代碼350622202
  轄13個村委會、1個作業區:~201_東方村、~202_坎頂村、~203_莆頂村、~204_徑仔村、~205_安吉村、~206_吉坂村、~207_大斜村、~208_上坂村、~209_內洞村、~210_棪樹村、~211_半嶺村、~212_橋頭村、~213_通貝村、~501_*田坎作業區 。
  *和平農場 代碼350622400
  轄10個作業區:~400_*田坎作業區、~401_*河塘作業區、~402_*後坪作業區、~403_*宜𠔌徑作業區、~404_*泮坑作業區、~405_*新坡作業區、~406_*河溪作業區、~407_*甘埔作業區、~408_*徑山作業區、~409_*金山作業區。
  *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 代碼350622500
  轄4個村委會、12個管區:~201_白竹村、~202_觀陽村、~203_埔徑村、~204_坪嶺村、~501_*常山管區、~502_*梧園管區、~503_*溪墘管區、~504_*大水掘管區、~505_*雙山管區、~506_*吉仔管區、~507_*海峰管區、~508_*新寮管區、~509_*下云管區、~510_*東升管區、~511_*柘林管區、~512_*石牌管區。
詞義
  (1).天際,高空。《西京雜記》捲一:“齊首高唱,聲徹雲霄。” 南朝 宋 鮑照 《擬行路難》詩之十三:“我初辭傢從軍僑,榮志溢氣幹雲霄。”《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歌聲縹緲,直入雲霄。” 瞿秋白 《文藝雜著·那個城》:“那個城呢……高入雲霄,接近那光華的太陽。”
  (2).泛指高遠,深厚。 唐 武元衡 《夜坐聞語寄嚴十少府》詩:“多負雲霄志,生涯歲序侵。” 清 孫枝蔚 《再至海陵訪州守田雪龕》詩:“不重雲霄義,那能來往頻。”
  (3).喻指高位。 晉 陸雲 《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明明皇儲,叡哲時招。奮厥河滸,矯足雲霄。” 唐 杜甫 《奉贈鮮於京兆》詩:“雲霄今已逼,臺袞更誰親?” 元 張壽卿 《紅梨花》第一折:“你衹說秀纔無路上雲霄,卻不道文官把筆平天下。”
英文解釋
  1. n.:  the skies
法文解釋
  1. n.  ciel
近義詞
雲霄
雲霄
相關詞
旅遊東山海堤嚮東渠福建人物藝術繪畫
八尺門工程水利渡口
包含詞
雲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