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廣東 >韶關 >乳源瑤族自治縣 > 雲門山大覺禪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雲門山大覺禪寺投訴電話韶關市旅遊投訴電話:0751-8916131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雲門山大覺禪寺處縣城東北6公裏雲門山下,雲門山海拔1215米,高峰直入雲天,雲霧常罩峰頂。旁有“脈接雲門山”的秀頂峰,古稱乳源八景之一——秀頂奇雲。該寺是文偃禪師於南漢乾亨七年(923年)奏準南漢王劉龑而創建,927年建成後敕賜名為“光泰禪院”,公元963年敕升為“大覺禪寺”,名用至今。文偃禪師始創的雲門宗與湖南溈仰宗、河北臨濟宗、江西曹洞宗、南京法眼宗齊名,並稱佛教五大宗。該寺歷經滄桑,風雨幾度,1943年為虛雲禪師重修,1983年國務院將之列為全國漢族地區142個重點保護寺觀之一。現在的白雲寺廟宇是1984年修復、擴建的,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門、廳、殿、堂、捨等各類建築7000多平方米,風格獨特,其中大雄寶殿內釋迦牟尼像前兩尊一立一臥的佛像,為純正的緬甸漢白玉雕成,鑲嵌在四壁的大型彩瓷佛畫,下為十八羅漢,上是二十四天神,實為國內佛殿罕見。寺內現存有廣東省重點保護文物南漢大寶元年(958年)和大寶七年(964年)的千年石碑兩塊,市級重點保護文物“四大天王”像和“石雕竜頭”,是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寺內建築莊嚴、雄偉、佛像栩栩如生,佛學氣息濃郁,環境幽雅、清靜;寺後層巒疊嶂,山深林密,蒼鬆挺拔,竹影婆娑,濃蔭蔽日,鳥語花香,有桂花潭、鐘鼓岩、虛雲紀念堂等勝景,是休閑、參禪、旅遊的絶妙聖地。
No. 2
  雲門山大覺禪寺,簡稱雲門寺,位於乳源瑤族自治縣縣城北6公裏的慈雲峰下,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大支派之一云門宗的發祥地。雲門寺創建於五代後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由雲門宗始祖六祖慧能九傳弟子文偃禪師所建。公元928年,南漢王劉龔賜額“光泰禪院”,後又改為“證真禪寺”。至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南漢王劉長敕封文偃禪師為“大慈雲匡聖弘明大師”,並賜“文銖衣”一件,同時將“證真禪寺”敕升為“大覺禪寺”。因該寺坐落在雲門山,故稱“雲門山大覺禪寺”。
  雲門寺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整座建築莊嚴雅靜。它的殿堂與國內大型寺院相仿,有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齋堂等建築。但雲門寺的建築風格獨特,除放生池在寺前外,其餘殿堂連成一體,殿、堂、廳、樓等共一百八十餘楹,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及四路朝拱構成的建築群,氣勢雄偉壯觀,殿宇檐欄精巧,高閣層軒,房廊上下鱗差,錯落有緻。雲門寺至今仍保留着一批珍貴文物,如南漢大寶元年(公元957年)的《大漢韶州雲門光泰禪寺院故匡真大師實性碑銘並序》碑,以及大寶七年(公元964年)的《 大漢韶州之雲門山大覺禪寺雲匡弘明大師碑銘並序》,這兩塊古碑刻距今一千多年,是國傢重點保護的珍貴文物。1983年,雲門寺被定為全國重點寺廟。
  雲門寺歷代多次修葺擴建,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1943年,虛雲長老在李濟深、李漢魂等政府要人敦請、恭迎下,由南華寺移錫雲門,重振雲門宗風,復興大覺禪寺,大興土木,歷時9年,把雲門寺修葺擴建成空前的規模。1953年,虛雲和尚離開雲門寺,告老移錫江西省雲居山真如寺養病。據史料記載,虛雲和尚一生中興六大名剎(福建鼓山涌泉寺、雲南雞足山祝聖寺、鉢孟峰迎禪寺、江西雲居山真如寺、麯江南華寺、乳源雲門山大覺禪寺)。 
  雲門寺除建築風格獨特外,其內部裝修與擺設也有其特點
  在大雄寶殿釋迦牟尼的前面,有兩尊小型的漢白玉佛像,一立一臥,是緬甸佛教徒於1987年贈的,用純正的緬甸漢白玉雕刻而成,通體細滑,看上去具有強烈的質感,如真人肌膚一般,為雲門寺珍寶。殿內三面壁上是用陶瓷燒成的大型彩瓷佛畫,長24米、高4米,是我國當前佛寺中獨一無二的巨型彩色陶瓷壁畫。它生動地刻畫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王四十二個人物,畫面下是十八羅漢,上層是二十四諸天像。對於十八羅漢,人們較為熟悉,而二十四諸天則較少聽到。所謂二十四諸天,是二十四位天神的統稱,這二十四位天神因為功德深,因而受到頂禮膜拜。
  雲門寺現由明嚮大和尚住持。前任方丈佛源長老。
  2、浙江紹興千年古剎---雲門禪寺
  佛教文化自東漢靈帝建寧中(168年-172年),由安息國高僧安世高雲遊會稽,弘傳佛教,經過三國、西晉的初步傳播,後從東晉、南北朝延續至隋唐、宋元、明清近二千年,平水一度成為浙東傳播佛教的中心。這裏古剎雲集如林,宗派祖庭爭相宏宗立說,大德高僧代代呈現,帝王將相不斷賞物賜額,騷客名流詩歌詠呤無數。厚重的佛教文化成為平水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目。雲門書法勝地,歷來為文人所重,風景名勝甲於越中。唐人有“越山千萬雲門絶”之吟嘆。寺前青嶂,矗如列屏。秋如萬重,燦若 褥綉。若耶溪繞門而過;秦望山據背在上。
  關鍵詞:紹興雲門寺、平水雲門寺、紹興平水雲門寺、平江雲門寺、會稽雲門寺、越州雲門寺、浙江雲門寺、智永、辯纔、五雲橋、五雲山、秦望山、會稽刻石、王獻之 、蘭亭序 、蘭亭集序
  寺院歷史簡介
  雲門禪寺坐落於紹興城南十五公裏的平水鎮寺裏頭村秦望山麓腳下的一個狹長山𠔌裏,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剎。它的東面即靠平水鎮,南面有若耶溪、平江水庫、平陽寺等,西面有。。。。。。。。。北靠秦望山(因秦始皇曾經登此山而有名),雲門寺三面青山環抱,座落在一個狹長二裏左右的峽𠔌裏,這裏地處紹興南部山區它有着寧靜優雅、氣候宜人、依山傍水、林泉秀美的一處清幽脫俗的佛門勝境。
  雲門寺始建於東晉義熙三年(公元407)。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民國,迄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了,可謂華夏最悠久的古剎之一。據史書記載:晉代大書法傢王獻之曾於此隱居,雲門寺本為中書令王獻之(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的舊宅,傳說王獻之曾捨宅為寺。安帝義熙三年(407)某夜王獻之在秦望山麓之宅處其屋頂忽然出現五彩祥雲,王獻之將此事上表奏帝,晉安帝得知下詔賜號將王獻之的舊宅改建為“雲門寺”,門前石橋改名“五雲橋”,高僧帛道猷居之,竺法曠、竺道壹先後招之。明萬歷《會稽志》捲十六元虞集撰《雲門寺記》雲:“寺本中書令王獻之舊宅”。
  雲門寺還是紹興除蘭亭之外最為著名的一處書法勝地,中國書法史上的許多名人和逸事都與此有關。雲門寺的前身本為王獻之的舊宅,傳為王獻之隱居練字之所。“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帖》真跡也曾長期保存在雲門寺。 王羲之的第七代孫南朝智永禪師駐寺臨書30年,留有鐵門檻、筆塚及其侄子惠欣曾在這裏出傢為僧,叔侄二人都是書法大傢,備受梁武帝的推崇,因啓重寺僧智永、惠欣(兩人皆以書名),因此雲門寺曾一度敕改為“永欣寺”。相傳王羲之墓便在附近,昔日智永,慧欣和尚遷居雲門也為掃墓就近。智永有兩個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纔,都是他的書法傳人。智果青勝於藍,隋煬帝就曾對智永說過:“和尚(——指智永)得右軍肉,智果得右軍骨。”時人求書者甚多,戶限為之穿。智永身後,王氏傳傢之寶《蘭亭帖》真跡由辨纔收藏,結果就在這雲門寺中被唐太宗派來的御史蕭翼設計賺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曾在雲門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蘭亭雅集的修禊活動,並也仿《蘭亭集序》寫了一篇《修禊序》,其中敘景部分寫道:“暮春三月,修禊事於獻之山亭也。遲遲風景出沒,媚於郊原。片片仙雲遠近,生於林薄。雜草將發,非止桃溪。遲鳥亂飛,有餘鶯𠔌。王孫春草,處處皆青。仲統芳園,傢傢並翠。”在雲門寺中,原有不少與以上人事相關的建築和設施,如獻之山亭、獻之筆倉、智永鐵門檻、智永退筆塚、辨纔塔以及陸遊年輕時在此讀書的雲門草堂等等,可惜它們都早就隨着整座古剎的傾圮一起化作歷史陳跡。
  唐代,雲門寺高僧薈萃。建中間(780-783),高僧靈澈禪師在雲門寺撰著《律宗引源》二十七捲,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在曹溪說法,雲門寺高僧善現住持事之。唐會昌年間(841~846)雲門寺遭到會昌之難而毀廢,當時衹剩下面南一小殿未毀,因附益以為寺,即廣孝寺。至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觀察使李褒奏重建。然非復舊址,賜號大中拯迷寺。後於寺西建懺堂,號淨名庵。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將其中一部份(顯聖院)復名為雲門寺。宋雍熙三年(986)賜名雍熙院。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改“拯迷寺”為“淳化寺”。後周顯德二年(955)於拯迷寺石壁峰前建看經院。宋至道二年(996)改名顯聖院。舊雲門寺老宿所棲庵亦於熙寧二年(1069)賜名壽聖寺。其時雲門寺已一裂為四。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高宗為雲門廣孝寺題“傳忠廣孝之寺”,中間又題小字雲:“賜傳忠廣孝寺”。廣孝寺前,有宋高宗書“傳忠廣孝之寺”碑額,碑高丈餘。寺有彌陀道場,杭僧元照書額。(另有“南宋度宗鹹淳年間(1266-1274)曾改名為“傳忠廣孝寺”之說。)寺後廢。至明熹宗天啓三年(公元1623年)僧福坤偕獻之裔孫於舊址募資重修,僧雪嶠任住持。又恢復雲門寺的舊名,並一直沿用至今。崇禎十一年(1638),會稽籍高僧弘禮住雲門寺,“刀耕火種,有古德風”,著語錄30捲。雲門寺在明末稱曹洞中興道場。雲門一係,自湛然(圓澄)以後,其勢力頗足,與臨濟宗的天童一係相頡頑。時雲門廣孝寺、顯聖寺法席大振,威震江南。清初,平水佛教進入高層次的理論研究,高僧、名僧層出不窮,湛然門下出石雨(明方)、三宜(明盂)、瑞白(明雪)。當時,繼席雲門顯聖寺的均為有名宗匠,明方門下的遠門淨柱,位中淨符,明盂門下的狼亭淨挺、西遁淨超,明雪門下的百愚淨斷等,都是很有名的禪宿、有語錄行世。1586-1676年,臨濟宗禪宿高僧道忞,奉詔敕建平陽寺,建閣七楹,其血書法華經全部,堪稱佛門珍品。清順治十七年(1661),賜帑銀五百兩,重修雲門寺塔。後毀。建國初,寺內尚存佛像,有宗教活動。辛亥革命後,平水佛教寺院每況愈下。抗日戰爭時,平水寺院遭日寇蹂躪,寺毀僧散。解放以後,又一些寺院被毀,雲門寺年久失修,湮於榛莽之中。佛像被毀,寺屋改作他用。今尚存廣孝寺部分殿宇 及碑文。1986年後,當地信教群衆募款重建,重塑佛像,恢復宗教活動。寺內尚存明代“募修雲門寺疏碑. 至目前,平水還保留雲門寺的部分。
  雲門寺在歷史上之規模是非常之宏大。雲門寺鼎盛時期曾熱鬧非凡,陸遊在《雲門壽聖院記》中寫到:“雲門寺自晉唐以來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時,繚山並溪,樓塔重覆、依岩跨壑(hè),金碧飛踴,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遊觀者纍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雖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覿(dí )也。”從此可以看出當年之盛況。另據《康熙會稽縣志》中的記載和雲門寺圖上可以看出,進入峽𠔌之後首先看見的是一個寫着“雲門古剎”的石牌坊,然後是辯纔塔、“卓立雲門”石牌坊、雪嶠塔、五雲山亭、火者塔然後走過五雲橋到達雲門寺的山門前面,寺前面還有一片楓林,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雲門寺當時的雲門寺有五進之多,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禪堂等主要殿堂。寺院的兩邊各建有兩排長長的廂房。寺院的周圍還有鐵門限、溪風閣墓、王子敬筆琢、王子敬山亭(書上說: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已日,名例“初唐四傑”之首的文學家王勃,在雲門寺王子敬山亭主持過一次“剋隆”晉代王羲之等人在蘭亭麯水流觴的修禊盛事。)、洗硯池、白乳亭、五雲山等。另外雲門寺除主寺之外還設置有“看經院”(另有“刊經院”、之說)、“芍師院(懺堂)”、“顯聖院”(雲門顯聖寺 寺址在今紹興城區東南玉笥山前。後周顯德二年(955),僧重曜於拯迷寺石壁峰前募緣建造。初名顯聖院(雲門看經院)。宋至道二年(996)九月,敕改顯聖寺。院後有王子敬筆倉,實一眢井。元時,寺毀。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大學士張瀎元等延請圓澄(湛然)禪師重建寺於玉笥山前,開法雲門顯聖寺,法席大盛。
  全寺傍山而築,占地面積1.33萬平方米,建殿堂宇捨200餘間。民國19年(1930),有僧200餘人。32年,部分寺捨為侵華日軍所焚。34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住持元相慘淡經營,然終難振舊觀。1949年,有僧22名。1951年,寺捨廢,改民居。)、廣孝寺(廣孝寺前,有宋高宗書“傳忠廣孝之寺”碑額,碑高丈餘。寺有彌陀道場,杭僧元照書額。門 外有麗句亭,刻唐賢詩賦於其上。寺前有辨纔塔。寺內有辨纔香閣,智永禪師之徒辨纔曾居此。世傳辨纔于云門寺鑿暗檻置右軍蘭亭序真跡於梁上,唐太宗御史蕭翼以計取之。)、廣福院(老宿所棲庵)、藥師院等副寺,後來主寺日漸衰落各副寺就別立為寺了,如顯聖寺、雍熙寺、壽聖寺等。在當時的這幾個主要別立的寺院在加上雲門寺本身被當地稱為“一山四寺”、“一主四副”或云“一本而四名”。但在當地信衆的觀念中通常把這些寺院視其為雲門一寺。另外在其不遠還有很多的寺院、庵堂。“雲門”衹是一個總稱而已。至宋,雲門析為廣孝、顯聖、雍熙、普濟、明覺、雲門六寺。明萬歷《會稽志》捲十六載:“今雲門有寺六:廣孝,恩昱諸公所居也;上庵曰廣福;看經院曰顯聖;悶興懺院早雍熙;西曰普濟;南曰明覺,各有勝地。”足見當時的盛況
  雲門寺曾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歷任住持者皆係當時著名僧人,如首任住持帛道猷(yóu)係為東晉一代名僧。隨後相繼還有法曠、竺道一(壹)、支遁、曇一、弘明、弘瑜、智永、智果、圓信、湛然、重曜、淨挺、辯纔、允若、具德禮、王門等等皆是一代高僧,尤其是支遁和曇一,前者創“即色空”學說,後者創了“幻化宗”學說。對中國佛教的發展都産生過很大的影響,其中猶以辨纔香閣最為文人喜愛。辨纔為雲門寺律師,王羲之七世孫智永之得意弟子,其生前所住香閣,當然亦為後人重視。香閣之得名,看來源于云門特有之天香。宋之問《宿雲門寺》曰:“天香衆壑滿。”孫邈 《酬萬八賀九雲門下歸溪中作》曰:“天香滿袖歸。”孟浩然《遊雲門寺詩》曰:“香界登閣憩。” 孫邈《宿雲門寺閣》曰:“香閣東山下,煙花象外幽” 孫邈不住岩東院而住香閣院應從心理上考慮。(按宣宗大中年間,浙東觀察史李褒到雲門,也住香閣院,並留下《宿雲門香閣院》詩)當年《蘭亭序》就是藏在這香閣之梁檻之上,詩人宿此當為憑吊。另一處“客棧”當為東客院,即岩東院,雲門寺接待院。當年蕭翼受唐太宗之托來雲門騙取《蘭亭序》時便住於此。蕭翼有《宿雲門東客院》詩。詩人初至雲門就是以此詩結交辨纔,博得辨纔好感。
  歷史上的雲門寺與海外的佛教高僧也有着聯繫,如明末住持僧杉木祖師(原名段蘭公)就曾去日本弘揚教義達三十年之久,為中日兩國之間的佛教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基礎。
  雲門寺在我國歷史上曾經聲名顯赫,歷代帝王都很啓重此寺。如晉安帝、梁武帝、唐太宗、吳越王、宋太祖、宋太宗、宋高宗、清順治、康熙、乾隆等皇帝都十分關註云門寺,或賜名題額、或樹碑建塔、或給予各種賞賜等。
  “十峰遊罷古招提,路入雲門峻似梯。秀氣漸分秦望嶺,寒聲猶入若耶溪”。作為一處林泉秀美、環境清幽的寺廟叢林,雲門寺尤其成為歷代文人雅士山水遊賞的對象。歷代許多著名詩人、文人墨客和佛門高僧也都慕名而來寄居、訪師遊賞。至晉以後多有詩人扣訪。如六朝宋時,謝康樂與從弟謝惠連人稱大小謝,曾泛舟耶溪,對詩於王子敬山亭。“謝靈雲與惠連聯句,刻於(孤潭)樹側”(《嘉泰會稽志》捲十)。南朝詩人王籍雖衹兩首詩作留世,然亦有泛舟耶溪“蟬燥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之千古絶句。梁代時,何胤曾 “居若耶山雲門寺” (《嘉泰會稽志》捲十四)。僧洪偃曾駐足於此,寫下一首有名的《雲門寺》詩。六朝風流可見一般。唐朝詩人孟浩然、白居易、李白(李太白一生好入名山遊,曾四到浙江,三上天台,在紹興一帶留有大量詩作,寫及雲門的就有“禹穴尋溪入,雲門隔嶺深”)。、杜甫(杜甫念念不忘少年越中之遊,在給友人畫中題詩時竟發出“貌得山僧似童子,若耶溪,雲門寺,吾獨鬍為在泥滓,青鞋布襪從此始”的浩嘆。)、杜牧、宋之問(初唐詩人宋之問更開越中唐詩風流之先河)。、崔顥、方幹(千)、靈澈、嚴維、秦係、元稹(zhěn)、劉長卿、韋應物、蕭翼、王勃(永淳元年(692年)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率浙東詩人修鍥于云門王子敬山亭,有《修鍥雲門獻之山亭序》。王勃也許意猶未盡,於同年秋再次修鍥於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此後又有大歷浙東唱和(57詩人))。、王維、賀知章、元微之、白天樂、梁蕭等等,到了北宋雲門依然為文人所重,宋代的文豪范仲淹、陸遊、蘇東坡、蘇瞬欽、王安石等,南宋時更為一代詩宗陸遊的少年讀書處。陸遊在多處詩中提及雲門,撰有雲門《壽聖院記》。辛棄疾曾任浙東刺史,從雲門後登秦望山。寫下《 》。 明代的開國軍師劉基(劉伯溫)(明代劉伯溫曾在雲門居住多日,留有大量詩作。《遊雲門記》《自云峰深居過普濟清遠樓記》、《發普濟過明覺寺至深居記》、《深居精捨記》、《活水源記》便作於此)。、徐渭、陳洪綬(明亡後,陳洪授、祁豸佳等十人出傢雲門寺,結成十子社)。、董其昌、張元忭(明代狀元張元忭緝有《雲門志略》五捲。)、劉宗周等他們經美麗的若耶溪,來到這塊佛壇和書壇的勝地,雲門寺。《錢起、杜甫、孫逖、李褒、李彌遜、虞集、金涓、王思任等》並留下了不少相關贊美雲門寺的不朽詩文、詞句。雲門寺僧特在寺前建立牌林,留下這些大詩人的佳作,名曰:“麗句亭”。如唐朝王勃寫的《修禊(xì )雲門獻之山亭序》、唐梁蕭的《遊雲門寺詩序》、唐宋之問的《遊雲門寺》、宋鄧牧的《自陶山遊雲門記》、宋陸遊的《壽聖院記》、元允若輯之《雲門集》、元虞集的《雲門廣孝寺記》、明劉基的《遊雲門記》、明陸夢竜的《雲門寺記》等等。 雲門寺唐時,便成為浙東唐詩之路的起點,杜甫的“若耶溪雲門寺、青鞋布襪從此始”。就已成為千古絶唱。據初略統計《全唐詩》直接詠及雲門的詩作達五十餘首,而唐代到過雲門的詩人更不計其數。雲門乃越中必遊之地,按走過浙東唐詩之路的唐代詩人有名可籍的就有四百餘人,而到雲門者必夜宿於此,如此想來雲門乃天下第一名人客棧了。
  雲門寺這片清淨佛教勝地,還是士子們勵志攻讀學習的選擇之處,東晉大書法傢王獻之、宋代偉大的愛國詩人陸遊年少時都曾經在這裏刻苦學習,並留下了當年學習的“雲門草堂”遺址。此外還有在中國文化史上有着幾個歷來傳誦不絶的故事,如:智永和尚苦練書法最終成名的“退筆塚”與“鐵門檻”的故事就在此。唐太宗因追慕王羲之的書法傑作,特派監察御史蕭翼用計從辯纔和尚謀騙取珍藏在雲門寺被稱為 “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真跡的故事也在此發生。得知雲門是緣於《蘭亭序》,王羲之在山陰蘭亭寫就《蘭亭序》為世人知曉,卻少有人知道會稽雲門乃《蘭亭序》失卻之所。唐代演義故事中有《雲門失蘭亭序記》一章。故事所云:智永和尚為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五子)王徽之後裔。少年與兄孝賓(慧欣)一道在秦望山嘉祥寺捨俗入道。精通般若法華諸經,好禪寂,罕接俗物,以善書名。智永居永欣寺(隋煬帝重智永、智欣,賜名永欣寺,即雲門寺。)閣上臨書先襢遣貼三十餘年,所退筆頭,置之大竹簏,簏有一石之大,而五簏皆滿,取而 之,號“退筆塚”。人來求書及請題者如市,所居門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謂之“鐵門限”。弟子中著名書法者有智果、釋述、釋特、辨纔、虞世南等。智永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重大貢獻有二個方面:一為發“永字八法”之旨趣,逐成隋唐學者宗匠;二為臨集《千字文》,開後代書法傢書寫《千字文》之風。智永寫真草《千字文》八百本,施浙東諸寺各一本,讓人臨寫,後遂成我國兒童的啓蒙讀物。宋書法傢米芾謂智永所臨《千字文》“秀潤圓勁,八面俱備”。智永取名,寓“得永字而益增智慧”之意,確為我國一位傑出的僧侶大書法傢。又自製銘製,遂不復作書。壽一百另二歲。智永死後將《蘭亭序》傳於辨纔。唐太宗晚年酷愛書法,尤其重二王。他收藏了不少王羲之的書貼,唯《蘭亭序》衹聞其名而未睹其跡,便到了夢寐以求的程度。後得知《蘭亭序》在辨纔手中,乃下 勒令,命辨纔到京入道內場侍奉,恩賜甚豐,欲誘騙辨纔獻出墨寶。辨纔早有思想準備,他在《赴太宗召》一詩中寫道:
  雲霄咫尺別鬆關,禪室空流碧障間。
  縱使朝廷卿相貴,爭如心與白雲間。
  到京後辯纔一口咬定,《蘭亭序》已在喪亂中亡失,不知所在。唐太宗無奈,衹得將其放歸越中。太宗不甘罷休,再次命辨纔進京,重問《蘭亭序》下落,如是者竟有三次。即為《志書》所載,唐太宗三召辨纔,詰其《蘭亭帖》下落事。
  尚書右僕射房玄齡見唐太宗求寶心切,便推薦監察史蕭翼赴越探明墨寶下落。蕭翼本名世翼,梁元帝蕭繹曾孫,富有才氣,亦多權謀,接受唐太宗旨意後,隨帶二王雜帖三數通來到越州,假扮山東書生,徑往雲門。日暮入寺,巡廊以觀壁畫,過辯纔院,辯纔遙見翼,寒溫既畢,語議便合,因延入房內,談說文史,意甚相得,當日便留夜宿。談及翰墨,蕭自稱:弟子先門皆傳二王楷書法,弟子又幼來耽習,今亦有數帖自隨。辨纔欣然之曰:明日來可把比看。翼依期而往,出其書以示辨纔。辨纔熟詳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貧道有一真跡,頗亦殊常。翼問何帖?辯纔曰:蘭亭。翼佯笑曰:數經亂離,真跡豈在,必是響榻偽作耳?於是辯纔說出真情,並告:可明日來看。及翼到,辨纔自於屋梁上檻內出之。翼見訖,故駁瑕指類曰:果是響榻書也。辨纔自將“蘭亭”示翼之後,更不復安於梁檻上,並蕭翼二王諸帖並藉留置於幾案之間。辨纔時年八十餘,每日於窗下臨學數遍。自是與翼往還既數,童弟等無復猜疑。一日,辨纔出赴靈汜橋南嚴遷傢齋,翼遂來房前,與案上私取《蘭亭序》及禦府二王諸帖赴永安驛,告驛長身份,並叫其報汝都督齊善行。善行(即竇建德之妹婿)聞之,弛來拜 。蕭翼宣示 旨,具告所由。善行使人召辨纔,辨纔及見,乃房中蕭生也。蕭翼報雲:奉 遣來取蘭亭,蘭亭今得矣,故喚師來取別。辨纔聞語,身便絶倒,良久始蘇。
  唐太宗見《蘭亭序》大悅,以房玄齡舉得其人,賞錦彩千段,擢拜翼為員外郎,加入五品,賜銀瓶一,金鏤瓶一,瑪瑙碗一,並實以珠,內廄良馬兩匹兼寶裝鞍 ,莊宅各一區。太宗初怒老僧之秘,俄以年耄,不忍加刑,數日後,仍賜物三千段,𠔌三千石, 越州支給。辨纔不敢將入已用,回造三層寶塔,塔甚精麗,而老僧因驚悸患重,歲餘乃卒。後人便將它取名為辯纔塔。
  現在能看到的雲門寺與初始時的雲門寺及全盛時的雲門寺已是天壤之別。雲門寺自明末以後一直不振,目前,雲門寺仍留有清代重建起來的一部分殿宇,清代的木構建築兩進及東廂房數間。第一進三開間山門,係清早期建築,門楣上方書“雲門古剎”行楷大字,明間兼作韋馱殿,東、西兩次間易為民用。第二進三開間大雄寶殿,清代建築。前檐下置“大雄寶殿”橫匾,明間五架擡梁式帶前廊,大殿內四根雕飾石柱, 三百餘年來頑強地堅守着它對釋加牟尼的信仰和它自身與寺廟的佛緣。大殿內,目之所及一塵不染,潔淨程度令人難以置信。前後金柱為圓形石柱,柱礎呈鼓形;東、西兩次間為穿鬥式結構。在寺院的東側廂房北端廊壁間現存明崇禎三年(1630)文學家王思任撰文、範允臨行書、著名書法傢董其昌、陳繼儒和董象蒙跋語的《募修雲門寺疏》碑一通。碑為太湖石質,下設長方形基座。碑高148釐米,寬82釐米,碑文記述雲門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雲門寺經過。這是古代雲門寺的確證。在碑的背後,有一汪清泉,傳說是王獻之的“洗硯池”,澄澈的池水,好像歷史老人的眼睛,閃爍着詭秘的神色。寺院周圍還有“五雲橋”、“麗句亭”(亭內有歷代詩人留下的贊美雲門寺的詩詞等)、“五雲山亭(內還有兩尊石佛造像)”、“杉木祖師墓”、王獻之的“洗筆池”、“辯纔塔”遺址(辯纔塔為唐太宗所賜建)、陸遊曾在此學習的“雲門草堂”遺址,以及當時各副寺的殘留廢棄的屋基,也都能清晰可見,並還有大量當時的寺院建築用的石板、石墩、石柱等遺物,並且有些上面還有精美的雕刻,這都是古代寺廟的遺址。
  雲門寺與茶
  雲門寺可以說是一處集宗教、歷史、文化、旅遊觀光於一體的佛教勝地,它歷來一嚮很受我國學術界、政府部門的重視,近年來不斷有學者寫信或親自來探訪,並發表研究文章。紹興市、縣文保部門以及雲門寺所在的平水鎮鎮政府也都十分重視和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