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屬 > 雲南黃連
目錄
No. 1
  拉丁名 coptis teeta wall.
  中文名 雲南黃連
  拉丁科名 ranunculaceae
  中文科名 毛茛科
  保護級別 2
  分佈 雲南、西藏(墨脫、察隅)
  現狀 漸危種。雲南黃連根莖入藥,為常用中藥之一。由於生長慢,采挖過度,現已危及種源。
  海拔下限(米) 1500
  海拔上限(米) 3000
  形態特徵 常緑多年生草本,高15-30釐米;根狀莖細,黃色,橫走,節間短。葉叢生,三出復葉,葉柄長5一25釐米;葉片稍革質,輪廓為披針形或狹卵形,長6一16釐米,寬3.5-6.3釐米;中央小葉卵狀菱形,3-6羽狀深裂;長5.5一15釐米,寬2.2一5.5釐米,先端漸尖至長漸尖,小葉柄長3-8毫米,裂片偏斜,狹卵狀橢圓形,先端急尖,邊緣具刺狀齒;側生小葉無柄或有短柄,斜卵形,2深裂,葉脈兩面突出,僅脈上有微柔毛。花葶1,高10-30釐米,聚傘花序有花3-4(一5)朵,苞片橢圓形,羽狀深裂;花淡黃緑色,萼片5,橢圓形,長7一8毫米,花瓣匙形,長5.4-6釐米,雄蕊多數,心皮11一14,花柱外彎。蓇葖長7一10毫米,近無毛;種子細小,多數,黑褐色。
  特性 分佈於高山寒濕的林蔭下,野生或有時栽培。分佈區氣候由於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幹、濕季分明,鼕春旱,夏秋多雨,年平均溫約14℃,最冷月平均溫為7℃,極端最低溫-10℃,最熱月平均溫19℃,極端最高溫約33℃,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約80%集中在雨季,相對濕度在77%以上。土壤為黃壤或棕色森林土,腐殖質含量高,ph值4.5--5.5。主要生於紅錐castanopsis hystrix a.dc.、薄葉青岡cyclobalanopsis lamellosa (smith) oerst.、木殼椆lithocarpus xylocarpus (kurz) markg.為優勢的常緑闊葉林或喜馬拉雅鐵杉tsuga dumosa (d.don) eichler為優勢的針葉闊葉混交林下的陰濕生境。通常春季開花,夏初果實成熟。
  保護價值 雲南黃連藥材名“雲連”,為黃連中的上品,極為珍貴。
  保護措施 為了保存其種質資源,免於絶滅,應加強保護。産地福貢、碧江、貢山三縣已劃為怒江自然保護區,保山、騰衝、瀘水三縣已劃為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應將本種列為保護對象並繁殖栽培。
  栽培要點 用分根和播種法繁殖。秋季或早春在黃連根莖處采挖所萌發的新根狀莖,分栽於天然林下,極易成活。如采用種子繁殖,能發芽成苗,增加繁殖係數。但遷地栽植時需要遮蔭、噴霧降溫,且生長較慢,較為費工。
花木百科
  雲南黃連介紹
  雲南黃連 (Coptis teela Wall.)
  科屬:
  毛茛科
  別名:
  形態特徵:
  常緑多年生草本,輪郭為披針形或狹卵形,長5-25釐米;葉片稍革質,輪廓為披式針形或狹卵形,長6-16釐米,寬3.5-6.3釐米;中央小葉卵狀菱形,3-6羽狀深裂;長5.5-15釐米,寬2.2-5.5釐米,先端漸尖至長漸尖,邊緣具刺狀齒;側生小葉無柄或有短柄,斜卵形,2深裂,葉脈兩面突出,僅脈上有微柔毛。花葶1,高10-30釐米,聚傘花序有3-4(-5)朵,苞片橢圓形,羽狀深裂;花淡黃緑色,萼片5,橢圓形,長8毫米,花5.4-6釐米,雄蕊多數,心皮11-14,花柱外彎。骨突長7-10毫米,近無毛;種子細小,多數,黑褐色。
  分佈與習性:
  分佈丁雲南西北部滬水,碧江、福貢、貢山和西南部騰衝及西藏貢東南部察隅、墨脫。生於海拔2000-3000米林下。
  分佈區氣候由於受西南季風影響,幹、濕季分明,鼕春旱,夏秋多雨,年平均濕約14℃,最冷月平均為7℃,極端最低溫-10℃,最熱月平均溫19℃,極端高溫約33℃,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約80%集中草在雨季,相對濕度在77%以上。土壤為黃壤棕色森森土,腐殖質含量高;PH值4.5-5.5。主要用於以紅錐CastanopsishystrixA.DC.,薄葉青岡Cyclobalanopsislamellose(Smith)Oerst.,木殼桐Lithocarpusxylocarpus(Kurz)Markg.為優熱的常緑闊葉林或喜馬拉雅鐵杉Tsugadumosa(D.Don)Eichler為優熱的針葉闊葉混交林下的陰濕生境。通常春季開花,夏初果實成熟。
  繁殖與栽培:
  用分根和播種法繁殖。秋季或早春在黃連根狀莖處采挖所萌發的新根狀莖,分栽於天然林下,極易成活。如采用種子繁殖,能發芽成苗,增加繁殖係數。但遷地栽植時需要遮蔭、噴霧降溫,且生長較慢,較為費工。
  應用:
  漸危種。雲南黃連藥材名%26quot;雲連%26quot;,為黃連中的上品,級為珍貴。
包含詞
雲南黃連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