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緊茶問世於沱茶之後,也是由姑娘茶演變而來。
【産地】
原産于云南佛海,是供應藏族兄弟民族的傳統産品。
【歷史】
最初的緊茶形狀為“團茶”,因長途跋涉到西藏,曾普遍發黴。民國元年至六年(1912—1917),佛海首先改製呈帶把的“心髒形”,取名寶焰牌緊茶,每七個為一筒,筍葉包裝,每個緊茶之間有空隙,能繼續散發水份,運送西藏,一般不致發生黴變。當時,下關大茶號“茂恆”派人到佛海學習緊茶加工技術,返下關後開始生産,對産製技術極為嚴格,藏商來到麗江或德欽,除了以馬易茶外,並攜帶貴重藥材如麝香、貝母、紅花等銷售後,購置緊茶運藏。當時,從普洱購買的緊茶銷往以達賴喇嘛為中心的拉薩地區的“前藏”,從永北州(今永勝)購買的緊茶銷往以班禪喇嘛為中心的日喀則“後藏”地區。新唐書(吐蕃傳)記載,藏族飲用“羹酪”(指酥油茶)。即用茶水摻酥油作為食品,有助消化、健胃、去脂解膩、散熱解渴的作用。明史《雜甘傳》記載:“其皆肉食,倚茶為命”。歷代由內地供應藏胞茶葉,而藏胞嚮內地輸送馬匹,即所謂“接山之産,易廄之良”。茶葉對藏胞生活的重要性,於此可見一斑。緊茶(磚片形),外形緊結端正,厚薄均勻,色澤烏潤,帶銀毫;內質湯色橙紅,香氣純正,滋味醇濃,經久耐煮,葉底呈竹葉青或帶褐色。
【特點】
歷史悠久的雲南緊茶係選用雲南大葉種青茶作原料,經過蒸壓成磚形,外形緊結,美觀大方,湯色棕黃,湯味醇濃,是邊疆少數民族烹煮酥油茶的上等原料。
雲南緊茶每年大量運銷西北和西南邊疆地區,故又稱邊銷茶。居住在滇、川、青、藏、新疆等高原地區的各族人民食和肉類、乳類較多,喝茶可解油膩,助消化;而且在高原地帶所壓較低,人體內的水分蒸騰作用強烈,血管膨壓增大,茶單寧中的兒茶素能增強血管壁的彈性和韌性,喝茶可以增強血管的抗壓能力。同時,居住在高原地帶的兄弟民族,缺乏蔬菜,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喝茶又可增加維生素。因此,雲南緊茶是他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