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 雲南七葉樹
拉丁名 aesculus wangii hu ex fang
拉丁科名 hippocastanaceae
中文科名 七葉樹科
保護級別 3 |
|
落葉喬木,高15-20米;小枝粗壯,疏被柔毛,皮孔明顯,長圓形,白色。掌狀復葉對生,葉柄長11一17釐米;小葉5一7,紙質,橢圓狀披針形至橢圓狀倒披針形,長14一19釐米,寬5-8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突尖的細鋸齒,上面無毛。下面疏被平貼柔毛或沿葉脈被柔毛;小葉柄長4一7毫米。圓錐花序頂生,長30f-40釐米,被疏柔毛;花白色,直徑1釐米,花梗長3一5毫米;萼片4,連合;花瓣4,倒匙形,長1.2一1.4釐米;子房密被褐色茸毛,3室,每室有胚珠2,花柱微彎。葫果梨形或扁球形,直徑6一7.5釐米,果殼薄,具瘤狀突起,成熟時暗褐色,常3裂;種於近球形,直徑6釐米,慄褐色,種臍大,占種於的1/2以上。 |
|
分佈區為南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13一17℃,月平均溫6一10℃,年降水量1000一1200毫米,相對濕度80%左右。土壤為棕色石灰土,ph值4.6一5.5。雲南七葉樹係陽性樹種,多零星混生於石灰岩山地半常緑闊葉林中,幼苗、幼樹多半出現於林隙透光度較大的地方。耐旱,甚至在岩石縫隙中也能生長。但在砂頁岩山地上罕見。4月發葉,5月開花,10-11月果實成熟,12月落葉。 漸危種。由於石灰岩山地森林遭到采伐後,生境日益惡化,其果實成熟落地後易遭獸啃食,更新睏難,已處於臨近瀕危的境地。 |
|
分佈于云南東南部西疇、麻慄坡、馬關、硯山、廣南、富寧和金平等地。生於海拔900-1800米的石灰岩山地闊葉林中。 |
|
雲南七葉樹是雲南東南部石灰岩山地特有種。生長快,於形直,可作石灰岩山地的造林樹種。其樹冠圓傘形,花大葉美,是極好的行道樹和庭園樹種。雲南西疇小橋溝已劃為自然保護區,應列為保護對象,並大力引種栽培。 |
|
種子繁殖。種子失水後即喪失生命力,應在10-11月果實成熟時采收,隨采隨播,或用濕沙層積貯藏,防止黴爛,至翌年早春點播於苗床,株行距15×20釐米。當年苗高可達30--50釐米,待翌年春季未發葉前出圃定植。 |
|
雲南七葉樹介紹
雲南七葉樹 (Aesculus wangii Hu ex Fang)
科屬:
七葉樹科
別名: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15-20米;小枝粗壯,疏被柔毛,皮孔明顯,長圓形,白色。掌狀復葉對生,葉柄長11-17釐米;小葉5-7,紙質,橢圓狀披針形至橢圓狀倒披針形,長14-19釐米,寬5-8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突尖的細鋸齒,上面無毛,下面疏被平貼柔毛或沿葉脈被柔毛;小葉柄長4-7毫米。圓錐花序頂生,長30-40釐米,被疏柔毛;花白色,直徑1釐米,花梗長3-5毫米;萼片4,連合;花瓣4,倒匙形,長1.2-1.4釐米;子房密被褐色茸毛,3室,每室有胚珠2,花柱微彎。蒴果梨形或扁球形,直徑6-7.5釐米,果殼薄,具瘤狀突起,成熟時暗褐色,常3裂;種子近球形,直徑6釐米,慄褐色,種臍大,占種子的1/2以上
分佈與習性:
分佈于云南東南部西疇、麻慄坡、馬關、硯山、廣南、富寧和金平等地。生於海拔900-1800米的石灰岩山地闊葉林中。
%26lt;br/%26gt;
分佈區為南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13-17℃,1月平均溫6-10℃,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相對濕度80%左右。土壤為棕色石灰土,PH值4.4-5.5。去南七葉樹係陽性樹種,多零星混生於石灰岩山地半常緑闊葉林中,幼苗、幼樹多半出現於林隙透光度較大的地方。耐旱,甚至在岩石縫隙中也能生長。但在砂頁岩山地上罕見。4月發葉,5月開花,10-11月果實成熟,12月落葉。
繁殖與栽培:
種子繁殖。種子失水後即喪失生命力,應在10-11月果實成熟時采收,隨采隨播,或用濕沙層積貯藏,防止黴爛,至翌年早春點播於苗床,株行距15×20釐米。當年苗高可達30-50釐米,待翌年春季未發葉前出圃定植。
應用:
雲南七葉樹是雲南東南部石灰岩山地特有種。生長快,幹形直,可作石灰岩山地的造林樹種。其樹冠圓傘形,花大葉美,是極好的行道樹和庭園樹種。
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