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在山西省大同市西北武周山南麓。始建於北魏,現存洞窟五十三個,東西綿延長1千米,有大小佛像五萬一千餘尊,最大的三世佛高達17米。與敦煌石窟、洛陽竜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雲岡石窟聯繫方式地址:大同市西16公裏處的武周山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裏。
郵編:037008雲岡石窟投訴電話大同旅遊投訴電話:0352-5107215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雲岡石窟景區榮譽aaa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産雲岡石窟門票價格60元雲岡石窟節慶活動大同民間的節日,除春節及二十四農事節氣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上元節、中元節、祭陽日、祭竈日、遊百病、小添倉等等。自辛亥革命後,隨着時代觀念的轉變和科學意識的樹立,大同的傳統節日逐步淡化,也逐步進化。雲岡石窟開放時間8:30-18:00雲岡石窟最佳旅遊時間大同市地處黃土高原,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基本上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衹有6.8度。大同鼕季非常寒冷,夏季天氣較涼爽,是避暑的好去處。這裏最顯著的特點是晝夜溫差很大,你最好多帶一件衣服,以抵禦早晚的寒氣。每年的春夏兩季是旅遊的最佳時間。雲岡石窟導遊圖雲岡石窟交通圖雲岡石窟特別提醒從太原到大同的火車約4小時可達。大同市內的善化寺、上下華嚴寺、九竜壁等,走馬觀花二個小時即可全部遊覽完畢,雲岡石窟離市區19公裏,在大同市區西部的新開裏汽車站有車直達,也可以包車去(約50元左右)。雲岡石窟下午六點關門,你最好在五點左右趕去,這時日已偏西,餘輝脈脈,徜徉於古樸雄渾的石窟前,感覺不要太好呵。晚上可回到大同市內住宿,迎賓路一帶有不少賓館,而且可以砍價,150元左右能享受到三星級的酒店待遇。雲岡石窟美食和山西的其它地方相似,大同的飲食特色仍以各種面食為主,這裏飯菜質量非常不錯,而且價格低廉,你可以去市內的紅旗美食城,裝潢、服務、菜品俱佳,衹需幾十元就可以大快朵頤。大同市有名的風味小吃有豌豆面、羊雜粉湯、莜面、蕎面圪坨、陽高杏脯、廣靈豆腐幹、大同黃糕、渾源炒酥大豆等,頗值得一嘗。雲岡石窟住宿大同市是山西省主要的旅遊地區,市內有各種不同檔次的賓館可供選擇,價格都不算太貴。市區南部的迎賓路集中了幾傢設施較為高檔的酒店;車站附近的招待所設施雖不算好,但價格低廉,一天衹需幾十元。但大同是我國主要的産煤區之一,城市污染比較嚴重,對此你最好有點心理準備。雲岡石窟購物大同市的主要商業街包括大西街和四牌樓小南街。
在這兩條街上有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商場,如中興商場、東方大廈、華豐商場等。街頭兩側另有各種休閑店、皮具店、頭飾店、內衣店等。這裏還是夜市一條街,商品品種多樣便宜,會砍價又眼光好的話,能在這裏揀出不錯的東西呢。雲岡石窟交通公交車從大同長途汽車站有到雲岡石窟、恆山等旅遊區的直達車。雲岡石窟玩法遊覽雲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藉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瞭解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裏處的武周山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裏。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明的藝術寶庫。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處名雲岡,故取名為雲岡石窟。
大佛像高大雄偉,顯示舉世獨尊,無可對比的氣概。其它石像,各按品極一個低似一個,全體服從大佛像。再配上飛天和侏儒,為大佛服役。飛天手執樂器,飛舞天空,表示在大佛庇蔭下服役的愉快。
侏懦身形矮小,軀幹健壯,雕刻在龕基、座礎、梁下、柱頂等處,用力舉重物,神情仍甚歡喜,表示為大佛服重役是快樂事。大佛象徵皇帝,其它各級石像是大小群臣,飛天侏儒是各種服役的奴隸和民衆。
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5萬1千餘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釐米。武周山南崖,東西伸展一公裏,雲岡石窟的佛龕,象蜂窩密佈,大、中、小窟疏密有緻地嵌貼在雲岡半腰。這裏石佛聚會,石人、石馬、石刻,浮雕群集,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53年(北魏興安二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大部分完成於公元495年,歷時40餘年,加上其餘小窟,先後近50年時間。參加開鑿人數,多達四萬餘人,連當時的獅子國(斯裏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創作。
雲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藉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為中外遊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雲岡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
雲岡幾十個洞窟中以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為宏偉。第五、六窟和五華洞內容豐富多采,富麗瑰奇,是雲岡藝術的精華。
第一、二窟
兩窟為雙窟,位于云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第三窟
此窟為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第四窟
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一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第五窟
位于云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綫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
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兩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七、八窟
兩窟為一組雙窟,兩窟窟前有三層木構窟檐。七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是三世佛,東、西、南三壁佈置了本生故事浮雕和表現佛傳故事的佛龕。窟頂平棋飛天和南壁門拱上部的六個供養天人,雕刻十分精美;八窟四壁雕像風化嚴重。門拱西側刻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摩琉首羅天,雕刻技巧與造型都較成熟、這種題材,在雲岡心窟是罕見的特例。
第九、十窟
兩窟為一組雙窟,九窟分前後室,前室南壁鑿成八角列柱。後室窟門上鑿明窗。前室東西壁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築的佛龕,壁面滿刻佛像、飛天。後室北壁主像是釋迦佛;十窟也分前後中,後室門拱內外兩面有精雕的圖案花紋,結構嚴謹,富於變化。
第十一至十三窟
三窟為組石窟。十一窟正中鑿出方柱,四面各雕上下龕。東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造像題記,是研究雲岡石窟開鑿歷史的重要資料;十二窟前室正面鑿成三間仿木構建築的窟檐。東西壁也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築的佛龕,窟頂雕有伎樂天,手持排蕭、琶邑、笛、鼓等樂器;十三窟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和東壁下層的供養天人,是這個窟中的精品。
第十六窟
第十六至二十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十六窟為平面呈橢圓形。正中主像釋迦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
第十七窟
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
第十八窟
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的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佛,高15.5米。東壁上部的弟子群,雕刻技法十分熟練,堪稱傑作。
第十九窟
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
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個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
|
中文名稱:雲岡石窟
英文名稱:Yungang Grottoes
世界文化遺産遴選標準:C(I)(II)(III)(IV) ,雲岡石窟於2001年12月入選《世界遺産名錄》。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餘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佈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地圖上的準確位置 東經113°7′20〃,北緯40°6′35〃
景區保護範圍:348.75公頃。
緩衝區面積:846.81公頃。 |
|
雲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竜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裏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裏,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萬1千餘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佈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雲岡石窟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2007年5月8日,大同市雲岡石窟經國傢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傢5A級旅遊景區。已成為國內各界人士參觀遊覽的重要場所,也是國際友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
在這綿延一公裏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巨石橫亙,石雕林立,蔚為大觀。他們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載歌載舞,神采飛揚,或擊鼓或敲鐘,或手捧短笛,或懷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遊人。這些佛像、飛天、贊助者、供養人的面貌和衣飾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着異域色彩。在我國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吸取、融匯了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創造性勞動的智慧結晶,也是他們與其它國傢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現存的雲崗石窟群,是1961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整個石窟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的佛龕,象蜂窩密佈,大、中、小窟疏密有緻地鑲嵌在雲岡半腰。東部的石窟多以造塔為主,故又稱塔洞;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後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布滿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修建的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整座石窟氣魄宏大,外觀莊嚴,雕工細膩,主題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種宗教人物形象神態各異。在雕造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期藝術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分,創建出雲岡獨特的藝術風格,對研究雕刻、建築、音樂、宗教都是極為珍貴的資料。 |
|
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竜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
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頭。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嚮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會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竜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佈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開鑿石窟五所,現編號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雲岡石窟歷史久遠,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跡。石窟群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弟子和護法諸天等;有風格古樸,形製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嫻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還有我國古代樂器雕刻如箜篌、排蕭、篳篥和琵琶等,豐富多彩,琳琅滿目。
在雕造技藝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代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份,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品,在我國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雲岡石窟不但是今天瞭解和研究我國古代歷史、雕刻、建築、音樂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資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來的實物佐證。
一千五百年來,雲岡石窟由於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毀損較為嚴重,解放前也遭到人為破環,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竟達一千四百多個,斧鑿遺痕,至今猶在。
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對雲岡石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維修工程,使古老的藝術寶庫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
|
一 看 名
雲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即今大同期間留下的一座歷史豐碑,是世界遺産、國之瑰寶、大同文化名片,一批批中外遊人慕其盛名紛至沓來。
二 看 形
武周山,亦名武州山,在大同城西山中。宋《太平寰宇記》引《冀州圖》雲:“武周山在郡西北,東西數百裏,南北五十裏。山之南面,千仞壁立。”雲岡石窟即因武周山南緣斬山開鑿。
三 看 窟
雲岡石窟的洞窟類型多樣,結構復雜。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塔廟窟、僧房窟、禪窟等,其中前三種是雲岡洞窟的主要類型。
四 看 佛
佛、菩薩、弟子、護法等作為宗教人物形象的出現,是伴隨着佛教美術軌跡發展而發生的。
五 看 畫
掀開雲岡石窟這部精美的“石書”,便似打開了一幅絶倫的捲畫,在以佛、菩薩、弟子、飛天為主要內容的畫面中,亦點綴着一些佛經故事畫。這些故事畫,雖不為雕刻內容的主流,但它卻與石窟中的其他雕刻一樣,烘托着主題,扮靚了洞窟,使雲岡石窟這顆耀眼明珠,綻放出特有的藝術光彩。
六 看 藝
雲岡石窟樂舞雕刻,是古代多元文化結合的産物,各民族深厚悠久的民間樂舞藝術在此積澱。經調查統計,石窟中目前有22個洞窟雕刻樂器圖像,尚存各種樂器雕刻500餘件,27種,樂隊組合60餘組。有表現佛界或俗界的專門性伎樂,也有點綴於壁面空間的圖案化裝飾性伎樂;有規模宏大,形式俊麗的天宮伎樂,也有態勢縹緲悠逸、具有迴旋流動之美的飛天伎樂。
七 看 史
鮮卑族拓跋部是一支興於陰山山脈以南大草原的遊牧民族。公元386年,鮮卑拓跋崛起,在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建立了北魏政權。隨後,又威服塞北各族,於398年遷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為北中國政治、文化中心達96年。
鮮卑拓跋風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與魏晉通聘後,特別是經過什翼犍的引進介紹,纔開始接受佛教。
八 看 人
1500多年來,雲岡石窟令多少文人墨客、名流學者、達官貴人為其傾倒、歌詠,留下了許多千年不朽的佳作,極大地豐富了雲岡石窟的文化內涵。
九 看 聯
匾聯雅俗共賞,素為人們所喜聞樂見。雲岡石窟,歷代留下許多楹聯,為世界文化遺産增光添彩。
五窟正面懸特命總督兵馬侍郎佟養量於清順治辛卯1651夏題寫的匾[大佛閣]。門聯為:
佛境佛地乘建佛心成佛像
雲山雲嶺帶將雲水繞雲城
六窟裏門正中懸康熙御筆題寫的匾[莊嚴法相]。
外門聯:
性本明慧鏡萬古靈光昭雲水含類群生都成就善男信女
心地從慈航千秋普度皈佛法微言廣訓共娛遊壽世康莊
門楣聯:山色隨雲秀 佛燈共日長
十 看寺
雲岡石窟早在窟前營造的木結構建築,稱“十寺”,又作“十名”。
“十名”之說約自遼代開始。金代十名尚存,皇統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碑文中記載“……西京大石窟寺者,後魏之所建也,凡有十名,一通示,二靈岩,三鯨崇,四鎮國,五護國,六天宮,七崇教,八童子,九華嚴,十兜率……”
明成化十年(1474年)鬍謚等修纂的《山西通志》捲五“寺觀”條雲:“在大同府城西三十五裏,後魏時建,始於神瑞,終於正光。凡七帝,歷百十有一年。其寺:一同升。二靈光。三鎮國,四護國,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華嚴,九天宮,十兜率。寺內有元載所修石佛二十龕,金皇統間修。”明·正德張欽纂修《大同府志·寺觀》捲四 、明·嘉靖《大同府志》捲五補記載中均與“成化志”略同。清·順治鬍文燁撰《雲中郡志·建置志》雲:“石窟十寺……內有元載所修石佛二十龕。壁立千仞,面面如來。總督佟於順治八年率屬捐貲,大為修葺。俾殿閣樓臺、香積禪林金碧瑩煌。巋然雁北一勝境也”。
“十寺”的荒廢,約在明中期以後。 |
分窟介紹 Introduction of Cave |
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于云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一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第五窟,位于云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綫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兩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 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註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龕上滿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神情迥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排簫,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我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東側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萬餘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十六窟為平面呈橢圓形。正中主像釋迦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襢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尊佛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雲岡第五、六窟在雲岡石窟群中部,為孝文帝遷洛前約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後室。後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雲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窟內滿雕佛龕造像。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綫條優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二層方形塔往,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於象背上。窟四壁滿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有三十三諸天及各種騎乘,令人目不暇接。環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巧。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內容豐富,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匯集的大檢閱。
雲岡第七、八窟位于云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雲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七窟前現存的木構建築,是清順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佈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七窟後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於獅子座上,左右備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內容仍為三世佛,且出現了造像組合。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供養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上、護法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七、八窟與前期窟群比,在形製、內容、造像構成、題材等方面出現了諸多變化,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曇曜五窟現編號第16——20窟,是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雲岡石窟最引人註目的部分之一。據《魏書•釋老志》載:“和平初,……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鎸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這五窟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形製上共同特點是外壁滿雕千佛,大體上都摹擬橢圓形的草廬形式,無後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過去、未來、現在),主佛形體高大,占窟內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釋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瀟灑。第17窟正中為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為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立像,高15.5米,氣勢磅礴;東壁上層的衆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嫻熟。第19窟本尊為釋迦坐像,高16.8米,為雲岡第二大造像。第20窟為露天造像,正中為釋迦坐像,高13.75米,為雲岡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兩肩齊挺,造型雄偉,氣勢渾厚。
雲岡五華洞位于云岡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這五窟因請代施泥彩繪而得名。第 9、10窟為一組前後室結構的雙窟,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遼代曾在此興建崇福寺。兩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鑿成八角列柱,東西壁上部雕出三間訪木構建築的佛龕,餘壁滿雕佛像、飛天。後室窟門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釋迦佛。第10窟主像是彌勒。後室門拱內外兩面有精雕圖案花紋,結構嚴謹,富於變化。第11——13窟是一組,具有前後窟的第12窟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開龕造像,除南面上龕為彌勒外,均為釋迦立像。東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題記,是研究雲岡開鑿史的重要資料。窟東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東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築屋形佛龕,前列兩柱,洞開三門,窟頂雕有伎樂天,手持排簫、琵琶、橫笛、束腰鼓等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13窟本尊是交腳彌勒菩薩,高約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産生了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和東壁下層的供養天人,皆為窟中精品。東壁佛龕形製各異。五華洞雕飾綺麗,豐富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音樂、舞蹈、書法和建築的珍貴資料,為雲岡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雲岡東部窟群,指雲岡石窟東端1——4,均為塔洞。第1、2窟為同期開的一組,鑿於孝文帝遷洛前,窟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開龕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彌勒,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釋迦像。浮雕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第二窟是釋迦像,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三世佛。兩窟南壁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第三窟為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兩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為彌勒,壁面滿雕千佛。後室南面兩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農紋流暢的一佛三菩薩。坐像高約10米,二菩薩立像高6.2米。從風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時的作品。第四窟風化水蝕嚴重,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間銘記,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雲岡西部窟群包括雲岡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大多屬於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後的作品。其特點是不成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為補刻的小龕多。造像多為瘦骨清相,衣紋下部褶紋重疊,神態文雅秀麗,藻井中飛天飄逸灑脫,具有濃厚的漢化風格,與“竜門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樂神”浮雕,是研究北魏雜伎的形象資料。
第39窟中心五層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間,六柱,柱頭上鬥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層間闊高度皆小於下層,穩重雋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資料。第40窟整體佈局巧妙地運用裝飾藝術,使洞窟格式、構圖既有規律,又有變化,提高了石窟藝術的格調。 |
|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註》中,記錄了當年雲岡石窟的壯景:“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所眺”。
從60年代至今,有關遺産保護狀況的報告40餘篇,主要有:
(1)《雲岡石窟工程地質問題》(1960年)北京地質大學,王大純、瀋孝宇
內容提要:對雲岡石窟工程地質情況進行了廣泛調查,並對石窟風化狀況和風化類型及分佈情況進行了描述,提出了風化形成的原因。
(2)《雲岡石窟三年維修工程總結報告》(1976年),山西省雲岡石窟維修工程領導組
內容提要: 本報告是1974-1976年依據“搶險加固,排除險情,保持現狀,保護文物”的原則對石窟主要洞窟的裂隙進行化學加固及部分殘斷雕刻歸安原位,結合其它工程手段對石窟加固工程的詳細記述。該工程對石窟的穩定性及滲水治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雲岡石窟砂岩石雕風化的問題》(1984年),黃剋忠
內容提要:從地質學角度論述了雲岡石窟石雕風化的情況及風化類型和形成原因,提出了治理設想。
(4)《雲岡石窟風化微測深試驗》(1989年),黃剋忠 鐘世航
內容提要:應用微測深儀對雲岡石窟石雕已風化部分的深度進行了測試,根據測試數據分析,雲岡石窟石雕風化深度一般在0.2-2cm之間,最深可達7cm。
(5)《環境污染對雲岡石窟的影響》(1988年),苑靜虎 解廷藩
內容提要:依據環境測試數據,分析了環境污染的原因,提出環境污染對石窟的影響及機理,證明了環境污染對石窟風化起到了催化和促進的作用。
(6)《大同市雲岡石窟環境監測報告》(1989年), 大同市環境保護局
內容提要:通過對石窟環境狀況的監測,分析了石窟環境污染的現狀,並對環境質量進行了評價,同時提出治理污染的措施。
(7)《大同市雲岡石窟工程地質勘察報告》(1990年),山西省地質礦産局第三綜合勘察公司
內容提要:對雲岡石窟區域地質、地貌、岩性及構造和水文工程地質狀況進行了勘察,提出了雲岡石窟頂部防滲的建議措施。
(8)《環境條件變化對雲岡石窟的影響》(1990年),苑靜虎 黃繼忠
內容提要: 通過對氣象數據的分析,得出了石窟區域溫濕度變化的規律和降水集中,蒸發量大於降水的結論,探討了氣候環境條件的變化對石窟的影響的機理。
(9)《中國雲岡石窟寺內塵粒沉積的控製》(1994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環境工程係 Glen R .Cass
內容提要:通過對塵粒沉積收集數據的分析,提出了“進入窟內的空氣通過過濾器進行交換”和“門窗增設防塵網”沉積塵粒的控製方法。
(10)《中美合作保護雲岡石窟總結報告》(1994年),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山西雲岡石窟文物研究所
內容提要:對1989-1994年期間,中美合作保護雲岡石窟的項目進行了技術總結,詳細記述了防滲排水試驗、第19窟窟檐設計問題、氣象、環境的監測情況、顔料的分析和石窟管理培訓班等項目的實施及結論。
(11) 《煤塵對雲岡石窟石雕的影響》(1996年),黃繼忠
內容提要:通過室內模擬試驗就煤塵對石雕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煤塵對石窟的影響既有物理方面的,也有化學方面的,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並存,它們交替作用促進石雕風化。
(12)《雲岡石窟“八五”維修保護工程總結報告》(1997年),雲岡石窟“八五” 維修保護工程領導組
內容提要:主要對雲岡石窟“八五”維修保護工程項目實施的原因、施工工藝技術和完成情況進行詳細記述,其中包括《雲岡石窟窟前降低地面工程報告》、《雲岡石窟窟前遺址發掘報告》、《雲岡石窟第七、八窟修建木結構窟檐工程總結報告》、《雲岡石窟洞窟加固總結報告》、《雲岡石窟頂部防滲排水試驗工程報告》、《雲岡石窟頂部修建保護性圍墻工程報告》等7個報告。 |
|
最佳旅遊時間:山西省因地勢較高,東南面又有山嶺阻擋海洋氣流,故較鄰近的華北平原氣溫低,降水少,晝夜溫差較大,特別是春季的風沙很大。因此雲岡石窟的最佳旅遊季節在5-10月。
門票價格:
購票須知:
一、門票收費[依據晉價費字(2003)87號晉價費字(2001)136號文件收費]
1. 參觀門票每張人民幣60元;
2. 1.4米以下兒童免票;
3. 離休幹部憑離休證免票;
4. 現役軍人憑有效證件免票;
5. 殘疾人憑殘疾證免票;
6. 老年人憑有效證件65歲(含)以上者半票,70歲(含)以上者免票;
7. 學生憑有效證件半票。
二、導遊服務依據同價費字(2005)第46號文件,每批次80元。
開放時間
夏季: 4月15日—10月27日 8:30-17:20
●鼕季:10月28日— 4月14日 8:30-17:00
●節假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延長開館時間 |
|
恆山、華嚴寺、善化寺、懸空寺、觀音堂、平型關博物館、大同博物館、大同煤礦展覽館、靈丘桃花山、九竜壁、殺虎口等。 |
|
乘車路綫
大同市西門外有公交車和旅遊車可搭乘前往。大同火車站坐4路(1元,30分鐘,經過西馬路-大北街-大西街,出租車可能就8元左右)到市區西部的新開裏汽車站3路(1.5元,30分鐘)直達雲崗。可以在紅旗大飯店旁坐火車站D燕子山的中巴,中途下車,5元。
現在有3-2路專綫公車,從火車站到雲岡石窟。 |
|
2001年1月,被國傢旅遊局評為國傢4A級旅遊區(點);
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
2002年1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區”;
2002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傢旅遊局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2002年12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國傢文物局評為“全國文物係統先進集體”;
2004年2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2002—2003年度山西省文明景區;
2005年被大同市政府授予安全生産先進工作單位;
2006年3月,雲岡石窟研究院被山西省人事局、山西省檔案局評為“十五”期間全省檔案工作先進集體;
2006年5月,被中國新聞社評價中心評為“中國最具人氣十大風景名勝區”;
2006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文物保護模範單位”;
2006年8月,被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文明單位標兵”;
2006年9月,被首屆中國旅遊勝地品牌推廣峰會評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2006年10月,被中國旅遊電視協會評為“2006年中國最令人嚮往的地方”;
2006年,大同市勞動競賽委員會為雲岡石窟記消防安全“集體一等功”;
2007年1月,被亞太旅遊協會等多傢單位評為“中國魅力景區”;
2007年4月,被全國民族文化旅遊十大品牌組委會評為“2006年度全國民族文化旅遊十大品牌五十強”;
2007年5月8日,被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為全國首批“國傢5A級旅遊景區”;
2007年6月11日,被大同市委宣傳部、大同報社等多傢單位評為“大同市十大城市名片”首位;
2007年11月,被中國旅遊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優秀旅遊景區”。 |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
Yungang Shiku
雲岡石窟
中國北方地區佛教石窟寺。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裏武州山(州,一作周,又稱武州塞)南麓,武州川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裏餘,現存主要洞窟53個,小龕1100多個,造像5.1萬餘軀,分作東、中、西3區。大窟多建成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之間,較小窟龕的開鑿則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末(524)。唐、遼二代,僅有個別造像的雕鑿和修理,遼代還建有10寺。近代以來,雲岡石窟逐漸湮滅無聞。20世紀初,平綏鐵路修通後,重新引起世人註意。中國學者陳垣、葉恭綽等人,曾著文報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雲岡石窟被盜劫和破壞的佛像,達1400餘軀。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在雲岡作過較長時間的調查和測繪。1949年以後,對石窟進行大規模的修葺,並發掘了窟前遺跡和被泥沙淹埋的洞窟。雲岡石窟作為中國中原北方地區開鑿較早、以北魏洞窟為主體的石窟,曾給予各地石窟很大的影響。它與敦煌石窟、竜門石窟並為中國北朝大石窟的代表,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岡石窟分佈圖
石窟的創建 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的中後期。其創建年代,主要有文成帝和平初年與興安二年(453)二說。自道武帝天興元年(398)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平城(今大同市)作為北魏都城達近百年之久。武州塞地當舊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與都城平城間往來的交通要衝,自明元帝始,這裏又為北魏皇室行幸祈福之地。雲岡石窟於此開鑿,遂成為都城附近的佛教勝地。北魏佛教主要來源於北涼。太武帝太延五年(439)滅北涼,遷涼州僧徒3000人及宗族吏民3萬戶於平城,造成了如《魏書·釋老志》所記:“沙門佛事皆俱東,象教彌增”的局面。開鑿雲岡石窟的基本力量,應是來自北涼的工匠。北魏佛教的興盛,與當時的階級鬥爭形勢有關,成為擡高皇帝政治地位和維護皇室權威的工具。道武帝時的統法果,曾帶頭禮拜皇帝,聲稱皇帝即當今如來,拜天子乃是禮佛。文成帝興安元年,造石像令如帝身。興光元年(454)又於五級大寺為太祖以下5帝(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鑄釋迦立像5身。這是北魏佛教泛濫,佛教造像受到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佛教與中國的道教之間,在北魏有過激烈的鬥爭。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下詔焚毀佛像和佛經,坑殺沙門。這次廢佛事件,卻成為促成雲岡石窟開鑿的間接契機。史載興安元年文成帝即位,下令恢復佛法。明年,召涼州名僧曇曜至平城。和平初,任曇曜為沙門統,奉以師禮。由曇曜主持,於京城西武州塞開窟5所,鎸建佛像各一,雕飾奇偉,冠於一世。這就是著名的曇曜五窟(16~20窟)。雲岡北魏石窟可分3期。唐、遼時期也有所鑿建。
北魏第一期石窟 即位于云岡石窟群中部的曇曜五窟。窟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仿印度草廬式。主像以三世佛為主,還有釋迦和交腳彌勒菩薩,外壁雕千佛。主佛形體高大,占據窟中主要位置。佛面相方圓,兩肩齊亭,深目高鼻。上身內著僧□支,外著襢右肩或通肩大衣。菩薩襢上身或斜披絡腋,戴高寶冠,胸佩項圈、短瓔珞,戴臂釧,下着羊腸大裙。飛天着裝和菩薩相同,大裙下露足。衣紋厚重凸起,綫條簡潔。從造像特點中,可以看到犍陀羅藝術的某些影響。此五窟可分為二組:①18~20窟為一組,開鑿最早,主像均為佛裝三世佛,19窟是這一組的中心窟,主像高達16.8米,其左右二佛分處二耳洞。20窟主像高13.7米,前壁早經坍塌,造像露天,為雲岡石窟的代表作(見彩圖山西大同雲崗石窟第20窟露坐大佛(北魏))。②16、17兩窟為另一組。17窟主像亦為三世佛,正中是交腳彌勒菩薩。16窟主像是釋迦立 |
|
|
|
雲岡石窟折 | 唐代雲岡石窟 | 北魏雲岡石窟 | 雲岡石窟首日封 | 雲岡石窟方連折 | 雲岡石窟中的舞蹈形象 | 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 | 魏獻文帝與雲岡石窟 | 雲岡石窟小型張首日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