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布袋戲 : 影視 : 中國 >內蒙古 >呼和浩特 > 雲中城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雲中城投訴電話呼和浩特市旅遊投訴電話:0471-4606516
  內蒙古自治區旅遊投訴電話:0471—628265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據《史記》等典籍記載,戰國中期,趙武靈王於其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北破林鬍、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不久趙武靈王在“雲中郡”開始興建“雲中城”,作為“雲中郡”駐地。城址在今托剋托縣(歸呼和浩特所管轄)古城鄉古城村。城垣周長8公裏,現存有南城墻、西城墻及部分東城墻。土城墻殘高8米,底寬23米,人工分層夯成。在城內西北方向,有一大土丘,當地群衆稱為“鐘樓”,瓦礫遍地,俯首即拾。秦漢時仍為“雲中郡”的“雲中縣”。王莽更名“遠服縣”。北魏稱“雲中”、隋大業初年稱“雲中宮”,唐高宗將“雲中”改名“雲中都護府”,後又荒廢。這是呼和浩特地區最古老的一座古城址。它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特別是北方歷史和呼和浩特歷史有重要價值。
No. 2
  雲中城建於二千多年前紛亂的戰國時期,是蒙古高原歷史上所記載的第一座城市,是當時趙國雲中郡的郡治所在地,遺址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剋托縣的古城鄉。
  戰國時期,中原地區諸侯國之間爭戰不休,戰事至為激烈、殘酷,北方的遊牧民族也逐漸崛起,和相鄰的中原各國時有戰事。在這種紛亂的局面中,據有今河北、山西省部分地區的趙國,周圍既與秦、魏等幾個中原強國接壤,又與北方的遊牧民族林鬍、匈奴等相鄰,雖然自己也是一個大國,但倍受襲擾,苦不堪言,國傢隨時有滅亡的可能。
  在這危機時刻,公元前325年,趙王雍即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趙武靈王,他勵精圖治,决心改革。根據趙國多年來與中原各國和林鬍等遊牧民族交戰的經驗,武靈王發現,中原的軍隊以步兵和車兵為主,寬袍重甲,行動遲緩,突擊力弱,但堅守能力較強,而遊牧民族的軍隊卻以騎兵為主,其服裝緊身輕靈,來去如風,具有很強的攻擊力,於是公元前307年,他開始了“鬍服騎射”的改革,軍隊使用遊牧民族的騎兵戰術,穿方便利索的鬍服,大量使用騎兵突擊,再配合以車兵和步兵,使之能攻能守,攻如利劍,守如磐石。武靈王親穿鬍服,作為表率,歷經努力,終於剋服了重重阻力,建立了一支以騎兵為主的龐大的新式軍隊,開始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第二年,這支大軍所嚮披靡,一舉攻滅了中山國,公元前300年,又進攻北部的林鬍、樓煩等北方遊牧民族,迫使其北退,占領了今山西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中南部地區,勢力沿大青山、烏拉山南麓北嚮西推進,疆域到達河套邊沿。於是,設置了雲中、雁門、代郡三郡以管理這塊新開闢的土地,並修築了雲中城作為雲中郡的郡治所在地。
  雲中城位於土默特平原上,地勢平坦,有荒幹水(今大黑河)、武泉水(今小黑河)、白渠水(今寶貝河)流過,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是塊宜農宜牧的好地方。趙國在這裏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開發,大規模的放牧馬匹,訓練騎兵,還遷來了大量的內地居民,設立村屯,發展農業,使之成為趙國重要的騎兵訓練基地和糧食産區。當年,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武將之一——赫赫有名的李牧就曾在此駐防,抵禦當時北方被稱為鬍人的遊牧民族的進攻與襲擾,立下了赫赫戰功。
  由於秦國的逐漸強大和趙國的漸趨衰弱,尤其是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兩國實力差距日增,公元前236年,雲中城被秦軍奪取,兩年後(公元前234年)秦國在此設立了雲中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戰國時代,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原,劃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雲中郡成為其中之一。漢代雲中郡的轄地雖有變化,但雲中城仍是雲中郡的郡治所在地,並又有了新的城市建設。北魏時期這裏又成為雲中鎮所在地,北魏皇帝北巡時曾於此休息。
  雲中城距今已歷史久遠,且其歷經各代斷續沿襲使用,城垣多次改造、另建,佈局有了較大變化,現保存的城墻殘高約5米,據考古發現,現存城墻每面長約2000米,周長約8000米,估計是戰國時期的城池規模。城內還有一座子城,可能是漢代修建的。因城市遺址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正式挖掘,尚不能斷定,其詳細情況還有待於今後的進一步考察與研究。
  這座蒙古高原上的第一座史載城市,這座使用時間長達九百餘年的古城,終被歷史的潮水所淹沒,成為了瓦礫與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