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於謙祠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於謙祠在東城區西裱褙鬍同23號,原有門匾書“於忠肅公祠”。於謙(1398一1457),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代著名軍事傢、政治傢,“土木之變”後,於謙擁立朱祁鈺為帝,率軍民保衛北京城。英宗復闢後以“謀逆罪”於天順元年(1457)將於謙殺害。成化二年(1466),憲宗皇帝特詔追認復官。將其故宅改為忠節祠。萬歷十八年(1590)時改謚“忠肅”,並在祠中立於謙塑像。清順治年間,像毀,祠也廢。清光緒年間又重建。祠坐北朝南,東為於謙故宅,院內東側建有奎光樓,為兩層小樓。上層為魁星閣,懸“熱血千秋”木匾,正房5間為享堂,硬山合瓦頂,內供於謙塑像。1890年,義和團曾在此設神壇。1976年魁星閣在地震時被震毀,小樓亦被拆除。祠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
杭州於謙祠 Yu Qian Temple in Hangzhou |
於謙祠墓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風景秀麗的三臺山麓,西湖烏龜潭畔。
於謙是明代的民族英雄,他和嶽飛、張蒼水並稱“西湖三雄”。於謙(1398—1457),明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於謙祠內於謙像廷益。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英宗被俘後,從兵部侍郎升任尚書,擁立景帝,反對南遷。調集重兵,在北京城外擊退瓦剌軍。次年(景泰元年),也先因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景泰八年(1457年)“奪門之變”中英宗復闢,於謙以“謀逆罪”被殺,葬於三臺山。
杭州於謙祠
地址:杭州西湖三臺山麓。
明朝弘治二年(1489),於謙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表彰其為國效忠的功績,賜謚“肅愍”,並在墓旁建祠紀念,取名 "旌功祠"。五百多年來,於謙祠屢毀屢建,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八年重建的舊跡,格局尚屬完整,自91年5月起,先後經四次修繕,至1998年,值於謙誕辰600周年之際,於謙祠重新對外開放。
於謙祠為傳統型的祠堂建築,白墻灰瓦,朱漆大門,"於忠肅公祠"幾個篆書大字顯得莊嚴肅穆。祠堂共有三進,為前殿、正殿和後殿,前殿與正殿間,有南北廂房各一,廂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間,建築面積約900多平方米。庭院裏草木蔥蘢、緑樹成蔭,是一處清幽之所。
前殿闢為序廳,殿門兩側楹聯是林則徐所撰:“公論久而後定,何處更得此人”。清朝嘉慶壬午年(1822)六月,林則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他倡議集資整修於謙祠墓,並帶頭捐獻自己的官奉。上懸匾額“百世一人”,是對於謙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序廳正中一巨大石灰岩上鎸刻着前言,石灰岩造型取意於謙青少年時所作詩作《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也正是於謙一生剛正不阿、兩袖清風高潔品性的真實寫照。兩側墻上陳列於謙年表、於謙世係表,一張繪於清代的於謙夫婦像尤為引人註目。廳內還放置造型簡潔的案幾、椅等明式傢具以渲染氣氛。
正殿是於謙祠的主體部分,也是陳列最具特色的地方,通面寬21.8米,進深14.15米,。大殿正中是一座於謙全身立像,於杭州於謙祠內景公威嚴肅立,雙目炯炯,正氣凜然。像高3.2米,基座1.3米,為海水浪花圖案。像後襯以由徐嚮前元帥書寫的《石灰吟》壁面,塑像上方懸挂乾隆禦題匾額:“丹心抗節”,黑底金字,為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杭州憑吊於謙時所題。殿柱上懸挂數幅頌揚於謙不朽功績的楹聯,均是明清時期的名傢所撰,經當代書法傢題寫。大殿墻面為兩幅半圓大型浮雕壁畫,左側是“北京保衛戰”,右側是“土木堡之變”的有關場景,每幅畫相對獨立,但在整體上又呵成一氣,場面頗為凝重、壯觀,運用明暗變幻的燈光效果,再輔以鏗鏘激越的《十面埋伏》背景音樂,使人産生身臨其境之感,恍如置身於刀光劍影、殺聲震天、塵土飛揚的古戰場,正與於謙一起抵禦外侮。壁畫高3米,寬46米,是經專傢多次論證修改,在中國美術學院雕塑傢王卓予先生的指導下完成。壁畫突破了一般祠堂陳列的窠臼,使壁面不見柱子,與匾額、楹聯、塑像遙相呼應,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效果。塑像背面的墻壁上嵌有清代石碑若幹塊,其中包括湘鄉楊昌 題的綫刻《明少保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於公像》碑一塊,袁枚題《重修於忠肅廟碑》殘碑九塊。
後殿陳列於謙生平事跡,采用圖版和照片相結合的形式,分“少年壯志”、“勤政廉明”、“保衛北京”、“永垂青史”四個部分,詳細介紹了於謙高尚的品格、卓越的功績以及悲壯的人生。兩側的陳列櫃中,分別展示了於謙的著作和歷代有關於謙的評述著作,有《於肅愍公集》、《於少保萃忠全傳》、《於忠肅公祠墓錄》等。
南北廂房分別作為兵器室和接待室。兵器室陳列明代的各種軍械,包括神機營用的火銃、火炮等。明代的兵器門類多、數量大、製作精、技術高,有較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
前殿與後殿間的天井裏,赫然立着一尊威武、雄壯的鐵犀牛,身高約2米,圍長約2.5米,周身烏黑,獨角朝天,背上鑄有於謙親撰的《鎮河鐵犀銘》,它是於謙勤政愛民、治理黃河的一個歷史見證。黃河自古多泛濫,巡撫河南期間,他勵精圖治,奔波於大河上下,全心治理水患。為鼓舞人民戰勝洪災的信心,在1446年,派人鑄了這尊“鎮河鐵犀”,表達了希望根除黃河水患,使百姓過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原物現存於河南開封鐵牛村。
天井右側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為“忠泉”。根據祠內清時李鐸遺碑記載:康熙乙亥年,在改建於謙祠時發現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誠如水之在地中”,故以此命名。後殿的院子裏還保存着數明清兩代的石碑,分別是四塊大碑(弘治、嘉靖、萬歷、康熙)及一塊乾隆年間的殘碑。
出於謙祠大門嚮北約50米,可見一明式牌坊,墓道長長,芳草萋萋,兩旁肅立的石翁仲、石獸,為墓區平添幾分肅穆與莊嚴。百米墓道的盡頭,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謙墓,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於公墓”,是1982年修復墓時重新鎸刻的,碑下的浮雕纏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為明時原物。
於謙祠是杭州市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幾年的規劃與建設,已形成了包括於謙祠、於謙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築與自然山林、緑地相結合的於謙祠景區,面積也由最初的6000平方米擴大到31000平方米。目前,景區正在修建於謙雕塑廣場、忠泉池、於謙詩碑廊,計劃把配殿恢復為祈夢殿,隨着西湖西進工程的進展,於謙祠景區將成為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
於謙墓與1966年被毀。1982年,重建於謙墓,將原七座墳塋改為一座,墓高2米,青磚環砌,重刻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於公墓”,墓前設祭桌、香爐。1998年,為紀念於謙誕生600周年,在墓道兩側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獸及牌坊,整治墓區環境,修復於謙祠,建成於謙景區。在這次湖西綜合保護工程中,於謙祠又經保護整修,恢復了於謙墓於謙於謙墓祠牌坊和甬道,現已成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觀。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墓坐西朝東,呈馬蹄形,有七座墳,墓側建旌功祠,又名於謙祠,南北寬23米,進深30米,墓道長90米。後毀於1966年,今於謙墓為1982年重建。對於謙,清代袁枚曾贊頌道:“賴於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2006年05月25日,於謙墓作為明至清古墓葬,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北京於謙祠 Beijing Yu Qian Temple |
——西裱褙鬍同23號
於謙祠在東城區西裱褙鬍同23號,原有門匾書“於忠肅公祠”。於謙(1398一1457),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代著名軍事傢、政治傢,“土木之變”後,於謙擁立朱祁鈺為帝,率軍民保衛北京城。英宗復闢後以“謀逆罪”於天順元年(1457)將於謙殺害。成化二年(1466),憲宗皇帝特詔追認復官。將其故宅改為忠節祠。萬歷十八年(1590)時改謚“忠肅”,並在祠中立北京於謙祠於謙塑像。清順治年間,像毀,祠也廢。清光緒年間又重建。祠坐北朝南,東為於謙故宅,毀於清初。光緒年間重修。院內東側建有奎光樓,為兩層小樓。上層為魁星閣,懸“熱血千秋”木匾,正房5間為享堂,硬山合瓦頂,內供於謙塑像。1890年,義和團曾在此設神壇。1976年魁星閣在地震時被震毀,小樓亦被拆除。祠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西裱褙鬍同屬東城區建國門地區,今已無存,唯鬍同內的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於謙祠仍在,現被圍擋在施工工地之中。
西裱褙鬍同原為崇文門內大街路東從北往南數的第二條鬍同,呈東西走嚮,南側與麻綫鬍同相通。其形成與變遷的大致脈絡是: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將北京城南城墻自今東、西長安街一綫嚮南推移二裏(1000米),在今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一綫重建新城墻,此地由城外括入城內形成鬍同。最初,與“東裱褙鬍同”統稱“表背鬍同”,東西長約1000米;因臨近科舉考場貢院,鬍同內以裝裱字畫為業者多而得名。清乾隆時,將“表背”二字改為“裱褙”;宣統時,以鬧市口(今北京站街)為界將鬍同一分為二,東段稱“東裱褙鬍同”,西段稱“西裱褙鬍同”。
1993年,在建國門大街南側建成北京郵政樞紐,“西裱褙鬍同”被占用了一段,鬍同尚有約500米的長度。之後,建國門內大街南側繼續改造和建設,“西裱褙鬍同”終於消失。
於謙祠的門牌是西裱褙鬍同23號,原在西裱褙鬍同中段北側,今為建國門內大街南側,坐北朝南。
《帝京景物略》載:“崇文門內東半裏,有祠曰忠節,祀少保兵部尚書於公謙也。公一臂一肩,定正統己巳之變。其被刑西市也,為天順元年。九年復官,為成化二年。又二十三年,賜謚肅愍,為弘治三年。又一百一年,改謚忠肅,為萬歷十八年。凡百有三十三年而定論。祠三楹,祀公塑像,歲春秋,遣太常寺官致祭。”《春明夢餘錄》載:“於少保祠額曰忠節,在崇文門內東裱褙巷,公故賜宅也。”據此可知,於謙祠乃俗稱,正名為忠節祠,始建於成化二年(1466年),原為於忠肅公故居。
於謙祠正門順治元年(1644年),清承明祚,入主中原,於謙祠遂祠廢像毀;光緒十五年(1889年),在原址重建。重建後的於謙祠占地約1300平方米,是一座坐北朝南帶東、西跨院的二進宅院,在“巽”位建廣亮大門,門楣正中懸“於忠肅公祠”木匾,大門西側有五間倒座南房。進入大門,迎面為一座中式兩底一頂的三間二層小樓,曰“奎光樓”,上懸“熱血千秋”木匾,兩邊的楹聯為:“帝念有功群小讒謀冤太慘,公真不朽故居歆記地猶靈。”“奎光樓”的二層為“奎星閣”,是應試舉子祈求“魁星點鬥,金榜題名”的地方。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於謙祠內的奎星閣被震毀,隨後,小樓被拆除。於謙祠的正院為二進,外院由五間倒座南房與五間過廳組成;裏院有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兩間,正房五間為享殿,內供於忠肅公塑像。
院內房屋均為青磚到頂的清水墻體,清水脊合瓦屋面,更像民居和會館。實際上於謙祠也發揮過會館與民居的作用。《天咫偶聞》載:“於忠肅祠,在裱褙鬍同。蕪廢已久,近始重修。浙人逢春秋闈,居為試館。”這大概就是於謙祠內建有“奎星閣”的緣故吧。時勢變遷,鬥轉星移,於謙祠也曾長時間作為民居,而且成為過“大雜院”。
1984年,於謙祠被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於謙祠已被修葺一新,住戶也已被遷出;但因其南側新建樓房尚未完工,被圍擋在工地中的於謙祠便由施工單位使用了。
於謙(1398—1457),明代政治傢、軍事傢、字廷益,官至少保,浙江錢塘人。有《於忠肅集》十三捲存世,其詩《詠石灰》世所傳誦: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中進士,步入仕途,任過監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撫,曾平反冤獄,賑濟災荒,深受百姓愛戴,以至在任兵部右侍郎之際,仍巡撫河南、山西兩省。
正統十三年(1448年),於謙任兵部左侍郎。此時,蒙古瓦剌部日趨強盛,其首領也先一度統一了蒙古各部,經常率兵南擾,欲與朝廷分庭抗禮。
正統十四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唆使下,率五十萬大軍“御驾親徵”瓦剌,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境內)兵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
瓦剌軍首領也先挾持英宗,統兵南下,欲乘勢奪取京師。
於謙祠內景消息傳來,朝廷震驚。皇太後與監國郕王朱祁鈺召集群臣計議。翰林院侍讀徐珵,也就是後來誣陷於謙的徐有貞,“妄言占象、倡議南遷”。於謙嚴詞駁斥:“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於謙的主張得到主戰派大臣們的支持,也被皇太後與監國郕王朱祁鈺采納。於謙升任兵部尚書,部署京師防務。
於謙采取斷然措施:首先,奏請郕王宣佈王振罪狀,清除其黨羽,以平衆怒;其次,奏請皇太後批準,擁立郕王朱祁鈺即皇帝位,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以絶也先要挾朝廷的口實;第三,積極備戰,加固城防,嚴陣以待。
十月初九,瓦剌軍分兩路進攻京師,於謙列陣九門之外,經過三晝夜激戰,瓦剌軍潰敗,京師解圍,於謙因功加少保。第二年,英宗獲釋,大明江山躲過一劫。此即“公一臂一肩,定正統己巳之變”。相傳,後人據此將於謙奉為“京師城隍”,即:北京城的保護神。忠節祠兼有都城隍廟的功能。北京城的東半部在原大興縣境內,原大興縣的城隍廟在今東城區大興鬍同南側。因原大興縣是附郭縣,衙署建在京城,沒有縣城;故原大興縣的城隍廟不具有保佑縣城的功能,衹發揮警世作用。廟門楹聯為:
陽世姦雄違天害理皆由己,
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太監曹吉祥、京營總兵武清侯石亨和那位“妄言占象”的徐有貞等人,乘景帝朱祁鈺生病之機,擁護幽居在小南城(今東華門大街以南)的朱祁鎮重登帝位,改年號為天順。史稱“奪門之變”或“南宮復闢”。
朱祁鎮奪回帝位後,於謙被誣“謀逆罪”遭殺害。籍沒之時,傢無餘資;被刑之日,“陰霾翳天,行路嗟嘆”,“京師婦孺,無不灑泣”。
於謙祠房捨於謙被害後,都督同知陳逵收埋遺體,後由其婿朱驥葬於杭州,與嶽墳遙遙相望。
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成化二年(1466年),憲宗朱見深為於謙平反昭雪,將於謙故居改為忠節祠,在於謙墓地建旌功廟。憲宗在製辭中所說“在先帝已知其枉”,是指當年朱祁鎮知於謙有功難下决心,然徐有貞一句“不殺於謙,今日之事無名”為朱祁鎮殺害於謙找到了藉口,遂將於謙置於死地。
現實對現實必然要作出現實的解釋,歷史對歷史終究會作出歷史的回答。清末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傢魏源在鴉片戰爭中參與浙東抗英之役,曾拜謁旌功廟,並撰一聯:砥柱中流,獨輓朱明殘祚;廟容永奐,長贏史筆芳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