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人物
於是,原名於可訓,湖北黃梅人。中共黨員。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係。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
1968年赴黃岡縣鄉村插隊務農,後歷任黃岡地區齒輪廠工人,武漢鐵路局工人,武漢大學中文係教師、教務處副處長、中文係副主任、文學院副院長,教授。1990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著有專著《小說的新變》、《文學風雨四十年》(合作)、《批評的視界》、《新詩體藝術論》、《新詩史論與小說批評》、《八十年代中國通俗文學》(合作)、《中國當代文學概論》等。
於可訓對奚永吉的《文學翻譯比較美學》的評價:
奚永吉的《文學翻譯比較美學》,是湖北教育出版社策劃出版的一套“中華翻譯研究叢書”之一種,這本長達1100多頁80多萬字的專著,確實是一本內容厚重的大書。我雖不涉翻譯,於翻譯研究更屬外道,但抱着一種學習的態度讀過此書之後,卻深感獲益良多。從一個現當代文學研究者的角度來看,我感到這本書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它從美學的高度,通過具體深入的個案分析,提出了一個長期以來為我們所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的一個比較文學研究的重要問題,即翻譯的媒介問題。
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和發展,毫無疑問,是得益於外國文學尤其是西方文學的影響。在研究這種影響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種普遍存在的然而又是十分奇特的現象,即一個中國現當代作傢學習、藉鑒某個或某些外國作傢的創作,與其說是從這些外國作傢的原作學習和藉鑒,不如說更多地是從這些外國作傢的中文譯作學習和藉鑒,即使是一些精通外語,甚至同時又兼作翻譯的作傢,他們學習、藉鑒外國作傢有時也要通過自己的翻譯(至少是“心譯”或“默譯”)為中介。這樣,這些譯者(包括自己也是譯者的作傢)就不免要把各自的主體素質、主觀傾嚮(思想和美學傾嚮)和客觀環境的因素帶進譯作,從而對譯作的學習和藉鑒者産生直接的影響。筆者在20世紀80年代曾聽一位資深的法國文學翻譯傢(也是著名作傢)說過,巴爾紮剋是經過了兩度翻譯的“美化”,纔以現在的面目出現在中國讀者面前的。我也曾把李金發當年譯過的波特萊爾的詩,與今天的翻譯傢重譯的同題詩作了一個比較(奚著中也有許多這樣的比較),結果發現,李金發的那種為時人所詬病的“象徵體”,如其說是來自波特萊爾的影響,不如說是來自他本人對波氏詩歌的獨特的翻譯。所有這些,都是奚永吉先生在本書中所說的文學翻譯的跨文化、跨時代、跨地域所産生的影響問題。這種影響如果算上如嚴復譯《天演論》、林紓譯英法小說之類的“創造性”的誤譯,則毫不誇張地說,整個近代以來的中國文學所受外來影響都是由這種翻譯的效果造成的,是這種翻譯的文化、時代和地域的差異(當然是經過了翻譯傢的個體作用),造成了這期間的文學接受外來影響所産生的不同的美學效果,由此也影響了這期間的文學的整體發展和因外來影響而形成的不同的美學風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奚永吉先生所言雖然是文學的翻譯問題,但所接觸到的卻是中國現當代文學(也應包括古典文學的一部分)研究中的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大問題。
奚先生通過文學翻譯的比較研究闡發這個帶普遍性的文學研究的大問題,並沒有停留在一般性的抽象的理論思辨的層面,而是深入到一些具體的作傢作品的個案中去,通過對同一作傢作品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個性的翻譯傢筆下所産生的譯文的異變,來探討其中所包藏的美學奧秘,因此本書在寫作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個案分析的深刻獨到和精細入微。這些個案分析,不但涉?暗?一些具體的翻譯技巧和創作手法的比較,而且還涉及到作品的思想和藝術特色的辨析。因此這種個案分析,雖未及作品的全豹,但本身卻值得反復咀嚼和品味,從中也可見作者的心力和智慧。許多精彩之處,實在令人禁不住要擊節贊嘆。作者心儀錢(錢鐘書)氏治學之法,“踵繼比較美學名著《管錐篇》的研究之風”,期於細微處見真精神,雖因研習語種之限,所涉多為英美文學,未遑顧及其他語種的作品,但就其探幽入微的整體收穫而言,仍不失為一部深得譯心之作。
2.詞彙
yúshì
於是(於是)
[as a result;therefore;whereupon] 緊接上事之後並由於上事而出現某種結果
於是(於是)
1.如此。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捲三:“每發一書,則書百幅,擇十之一用之。於是不勝其煩,人情厭惡。”
2.亦作“ 於時 ”。連詞。表示承接。《詩·周頌·我將》:“我其夙夜,畏天之畏,於時保之。” 鄭玄 箋:“於,於;時,是也。早夜敬天,於是得安 文王 之道。”《晏子春秋·內篇雜上十一》:“公笑曰:‘可乎?’ 晏子 曰:‘可’。於是令刖跪倍資無徵,時朝無事也。”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捲十三:“時有縣令籍民間強壯者,悉令自衛鄉裏,無得他適,於是鄰村亦不能侵暴鄰村,一境獨安。” 丁玲 《阿毛姑娘》第二章一:“不知男的說了一句什麽話,於是女的就笑了。”
||
1.在此。《𠔌梁傳·僖公三十三年》:“ 百裏子 與 蹇叔子 送其子而戒之曰:‘女死,必於 餚 之巖唫之下,我將屍女於是。’”《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說》:“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宋 蘇軾 《四菩薩閣記》:“有僧忘其名,於兵火中拔其四板以逃……而寄死於 烏牙 之僧捨。板留於是百八十年矣。”
2.當時;其時。《左傳·隱公四年》:“於是, 陳 蔡 方睦於 衛 。故 宋公 、 陳侯 、 蔡侯 、 衛 人伐 鄭 。”《漢書·陳勝傳》:“於是諸郡縣苦 秦 吏暴,皆殺其長吏,將以應 。”《新唐書·陳子昂傳》:“時 高宗 崩,將遷梓宮 長安 。於是, 關中 無歲。 子昂 盛言 東都 勝塏,可營山陵。”《資治通鑒·魏明帝太和五年》:“ 亮 帥諸軍入寇,圍 祁山 ,以木牛運。於是大司馬 曹真 有疾,帝命 司馬懿 西屯 長安 ……以禦之。” 清 徐士鑾 《宋豔·駁辨》:“於是 王仲巍 者久依 貫 。聞是而自詣 貫 識之。”
3.如此。 宋 歐陽修 《<牡丹記>跋尾》:“ 君謨 之筆,既不可復得,而予亦以老病不能文者久矣。於是,可不惜哉!故書以傳兩傢子孫。”
4.連詞。因此。《國語·周語上》:“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史記·鄭世傢》:“ 鄭 入 滑 , 滑 聽命。已而,反與 衛 。於是 鄭 伐 滑 。”《北史·宇文貴傳》:“ 貴 馬中流矢,乃短兵步鬭, 雄 大敗輕走, 趙育 於是降。”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捲五:“ 田登 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 清 杭世駿 《質疑·左傳》:“又四兇之惡,漏網於 堯 ,而放流於 舜 ,於是先儒遂紛紛緻疑。”
5.語氣詞。猶焉。《公羊傳·莊公八年》:“吾將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於是。” 陳立 義疏:“於是與焉同義。《戰國策·西周策》‘君何患焉’,《周本紀》作‘君何患於是’。此‘然後祠兵於是’即‘然後祠兵焉’。《管子·小問篇》‘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 莒 於是’,彼於是亦當作焉字解。” | | - n.: in such a manner, as a result
- adv.: then, therefore, accordingly, hereupon, now, thereat, thereupon, therewith, therewithal, thus, whereupon, consequently
- prep.: as a result of
- int.: well
| | - adv. alors
- adv. conséquence, donc
- et, alors
| | 於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