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èr lián hào tè shì èr lián hào tè shì 在內蒙古自治區北部。1966年設市。人口13萬(1995年)。集二鐵路終點,出國境與蒙古鐵路相接。為中蒙邊境的重要城市。 行政區劃 Erlianhaote Shi City 郵編:011100 代碼:152501 區號:0479
拼音:èr Lián Hào Tè Shì,Erlianhaote Shi
二連浩特市 位於我國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錫林郭勒盟西北邊緣,北鄰蒙古國。總面積450平方千米,市區建成面積11平方千米,總人口2萬人(2006年)。全市轄3個街道、1個蘇木:烏蘭街道、錫林街道、東城街道、格日勒敖都蘇木。市人民政府駐烏蘭街道,距錫林浩特市350千米。
屬中溫帶幹旱氣候,年均溫3.2℃,年降水量142.3毫米。國傢甲級陸路口岸,二(連浩特)寶(格達山)邊防公路、二(連浩特)錫(林浩特)公路、二(連浩特)賽(汗塔拉)等公路和集(寧)二(連浩特)鐵路通達。礦藏有石油、芒硝、瑩石、????鹼等。
歷史沿革
市名得自境內額仁淖爾????地。“二連”係“額仁”的不同譯音,意為有花紋的。“浩特”,蒙語,意為城市。“二連浩特”意為“位於斑斕地帶的城市”。春秋時為林鬍所居。戰國、秦為匈奴地。後漢時烏桓、鮮卑入居,隋唐突厥徙牧於此。金為蒙古汪古部,元屬中書行省上都路,置木鄰道玉竜棧。明英宗十四年(1449年)為北元左翼三萬戶蘇尼特部鄂托剋。清為蘇尼特右翼旗地。1956年建二連浩特鎮,1966年由蘇尼特右旗析置二連浩特市 。1969~1980年曾屬烏蘭察布盟。
二連浩特在遼時屬托州地,金時為蒙古各部落遊牧之地,元時屬中書省上都路,北元時屬察哈爾部蘇尼特鄂托剋,清崇德七年開始屬蘇尼特右旗,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在二連????池西北坡設立“伊林”驛站。光緒十五年(1899年),清廷架通了庫侖(烏蘭巴托)-張傢口一綫的電話綫,又設電報局,並將該地標入了當時出版的地圖集,名曰“二連”。民國七年(1918年)二連????池成為張傢口至庫侖汽車運輸綫上的一個站點,站名“滂北”。
二連浩特市 是隨着集寧-二連國際鐵路的建設而建立。1956年1月,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國際鐵路聯運綫開通,以二連車站為中心的建築群變成為二連浩特的雛形。1956年4月,錫林郭勒公署决定成立二連鎮,隸屬蘇尼特右旗。1957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决定二連鎮升格為準縣級,改名“二連浩特”,隸屬錫林郭勒盟。1966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設市。1969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革委會决定,二連浩特市 劃歸烏蘭察布盟管轄。1980年5月重新劃回錫林郭勒盟。1985年1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决定將二連浩特升格為準地級市;1985年6月,國務正式批準二連浩特市 為甲類開放城市;1992年國務院批準為全國13個沿邊對外開放城市之一。
某年,二連浩特市 轄烏蘭街道辦事處,東城街道辦事處,錫林街道辦事處,以及從原蘇尼特右旗劃入的格日勒圖敖都蘇木(蘇吉嘎查、陶力嘎查、額爾登高畢嘎查),蘇尼特右旗額淖爾蘇木劃入的呼格吉勒圖雅嘎查,總面積由原來的162平方千米擴大到4015.1平方千米。與蒙古國邊境綫長67.88千米。牧業人口1249人,賽烏素農場住戶人口905人。城市建設面積12平方千米,草場面積3900平方千米。(以上根據當地有關網站資料整理)
1997年,面積167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3個街道。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二連浩特市 總人口47025人,其中: 二連浩特市 街道 14494 錫林虛擬街道 21778 京城虛擬街道 10753 Erlianhaote Shi
二連浩特市
Erenhot Shi
中國北方邊境重要陸運口岸。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轄市。位於集二鐵路終點。與蒙古國的紮門烏德隔界相望。面積450平方公裏,人口1.16萬。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為荒漠草原地區,自1956年隨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鐵路的修建而興起。1966年設市。二連浩特因東北方的二連達布斯諾爾而得名。二連蒙古語意為“五光十色”或“幻影”,達布斯諾爾意即????池。二連????池是氯????和芒硝等的復合????礦,多種????礦結晶在陽光照射下五彩繽紛,故當地牧民稱之為“幻影????池。”出産芒硝、????、螢石。二連油田已建成投入生産。城市小巧玲瓏,美觀整潔。由於受水源所限,城市發展緩慢。市內有恐竜博物館。
二連浩特市 一角
(林儒耕) n.: Erlianhaote City 二連浩特 二連浩特市醫院 二連浩特市 ????務管理局二連浩特市電力賓館 二連浩特市雙道賓館 二連浩特市同聯飯店 二連浩特市華竜飯店 二連浩特市 衛生防疫站內蒙古二連浩特市 恐竜博物館
東城街道 烏蘭街道 錫林街道 格日勒敖都蘇木賽烏蘇科技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