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 : 中國 >四川 >成都 > 二王廟
顯示地圖
目錄
又稱二郎廟
  又稱二郎廟。在四川省灌縣城西北玉壘關側岷江東岸,背山面江。廟前即都江堰。傳為紀念秦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修建都江堰的功績而建。
No. 2
  二王廟投訴電話 成都市旅遊投訴電話:028-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在玉壘山麓有二王廟,是古代人民為紀念李冰父子的治水功績而建的,初建於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後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廟宇依山取勢,層層而上,宏偉秀麗,四周古木濃蔭,環境幽美。大殿及後殿內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廟內石壁間刻有李冰治水的口訣:“深掏攤,低作堰”“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
No. 3
  二王廟
  紀念中國都江堰的開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廟。二王廟位於都江堰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麓。初建於南北朝,現存建築係清代重建。初名崇德祠,宋以後歷代封李冰父子為王,清以後改用今名。廟內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後人關於治水的格言:深淘灘,低作堰等,被稱為治水三字經。廟內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大殿東側茶樓是一座臨崖懸空的吊腳樓,遊人可在此休息飲茶。後殿右側有畫傢張大千、徐悲鴻等人的碑刻。園中植滿各種名貴花木,古木參天,林蔭蔽日,是四川的遊覽觀光勝地。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麓。初建於東漢,時為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齊明帝建武年間 (494—498),益州剌吏劉季連遷“望帝祠”於郫縣,改祀李冰父子於此,稱名“崇德廟”,後亦有“江瀆廟”,“李公廟”、“王廟”、“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川主廟”、“顯英王廟”、“二王宮”之稱,清乾隆時之《灌縣志》中稱“二郎廟”,後遂稱之曰“二王廟”。唐、宋、元、明、清、民國年間均有修葺。現存建築多為民國十四年(1925)遭火災焚毀後住持李雲岩募資重建;從樂樓(正山門)起,廟內建築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主殿二王殿內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楊二郎;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婦;老君殿因祀老子,故名,左右配建青竜、白虎兩殿;三官殿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靈官殿上下層,上祀道教護法神王靈官,下祀太白金星;另有城隍殿、土地殿、玉皇殿、娘娘殿、祈子宮、丁公祠、聖母殿、魁星閣、竜神殿等。該廟占地面積10,2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50餘平方米,規模宏大,佈局嚴謹,整個建築佈局不受中軸綫的束縛,而在縱橫方向上依山就勢,疊落而築,層層樓臺,起伏有序,麯折幽深,梯回壁轉,而又主次分明,負山面水,極為幽靜。
  據報道,在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中,二王廟損毀嚴重,廟門殘缺不全,地上四處是殘磚斷瓦,建築群內的多個大殿坍塌。循着廟門朝山上看,廟內紅磚青瓦的幽然境界如今已不復存在,處處是墻倒塌後露出的懸崖陡坡。一度是俯瞰整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佳觀景點的秦燕樓,更是衹留幾堵殘垣斷壁。修繕工作將堅持盡量使用建築的原有材料,按原圖紙在原地進行修復,預計2至3年完成。修復方案,資金支持,技術和施工人員都由國傢文物局統一安排。同時考慮到遊客的迫切要求,修繕一部分就立即開放一部分。
  著名世界文化遺産地“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三蘇祠等名勝古跡全都傷痕纍纍……
包含詞
二王廟廟會都江堰二王廟賓館都江古堰二王廟賓館
都江堰都江古堰二王廟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