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小說 : 詞語 : 中國 >江蘇 >揚州 > 二十四橋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故址在江蘇省揚州市江都縣西郊。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方輿勝覽》謂隋代已有二十四橋﹐並以城門坊市為名。宋韓令坤築州城﹐別立橋梁﹐所謂二十四橋或存或廢﹐已難查考。宋瀋括《夢溪補筆談.雜志》"揚州在唐時最盛。舊城南北十五裏一百一十步﹐東西七裏三十步﹐可紀者有二十四橋。最西濁河茶園橋……自驛橋北河流東出﹐有參佐橋﹐次東水門﹐東出有山光橋。"係指揚州城外西自濁河橋茶園橋起﹐東至山光橋止沿途所有的橋。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岡西錄》則以為"廿四橋即吳傢磚橋﹐一名紅藥橋……《揚州鼓吹詞序》雲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或曰即古之二十四橋﹐二說皆非。"後用以指歌舞繁華之地。
No. 2
  故址在 江蘇省 揚州市 江都縣 西郊。 唐 杜牧 《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方輿勝覽》謂 隋 代已有二十四橋,並以城門坊市為名。 宋 韓令坤 築州城,別立橋梁,所謂二十四橋或存或廢,已難查考。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雜志》:“ 揚州 在 唐 時最盛。舊城南北十五裏一百一十步,東西七裏三十步,可紀者有二十四橋。最西 濁河 茶園橋 ……自 驛橋 北河流東出,有 參佐橋 ,次東水門,東出有 山光橋 。”係指 揚州 城外西自 濁河橋 茶園橋 起,東至 山光橋 止沿途所有的橋。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岡西錄》則以為:“ 廿西橋 即 吳傢磚橋 ,一名 紅藥橋 ……《揚州鼓吹詞序》雲: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或曰即古之二十四橋,二説皆非。”後用以指歌舞繁華之地。 宋 周邦彥 《玉樓春·惆悵詞》:“天涯回首一消魂,二十四橋歌舞地。” 元 薩都剌 《題清涼亭》詩:“二十四橋秋水白, 淮南 八月瀉銀河。”
介紹
  在江蘇省揚州市。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有二說,一說謂二十四麻橋。據瀋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唐時揚州城內水道縱橫,有茶園橋、大明橋、九麯橋、下馬橋、作坊橋、洗馬橋、南橋、阿師橋、周傢橋、小市橋、廣濟橋、新橋、開明橋、顧傢橋、通泗橋、太平橋、利園橋、萬歲橋、青園橋、參佐橋、山光橋等二十四座橋,後水道逐漸淤沒。宋元佑時僅存小市、廣濟、開明、通泗、太平、萬歲諸橋。現在僅有開明橋、通泗橋的地名,橋已不存。
  一說橋名“二十四”,或稱二十四橋、廿四橋。據李鬥《揚州畫舫錄》錄十五:“二十四橋即吳橋磚傢,一名紅藥橋,在熙春臺後。”紅藥橋之名出自姜夔《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吳橋磚傢在揚州西郊。梁羽生采用此說,所寫揚州竹西巷𠔌嘯風傢就在此橋附近。(見梁羽生《鳴鏑風雲錄》)
  揚州新近修復了二十四橋景區,它由玲瓏花界、熙春臺、單孔石拱橋及望春樓四部分組成。其中,石拱橋呈玉帶狀,長24米,寬2.4米,24根玉石欄桿圍以兩側。看來,這一新建景區是采用橋名“二十四”之說了。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首詩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可謂婦孺皆知。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 五亭橋西,即二十四橋之所在。
  單橋名就引動多少文人學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筆墨官司。《揚州鼓吹詞》說:“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據說二十四橋原為吳傢磚橋,周圍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本是文人歡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時有二十四歌女,一個個姿容媚豔,體態輕盈,曾於月明之夜來此吹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獻上,請杜牧賦詩。傳說是優美的,也有野史說成是隋煬帝的作為,二十四橋即煬帝以歌女數改名,但無以稽考,衹能留給後人鑒賞。宋代瀋括是以嚴謹著稱的,他在《補筆談》中,對二十四橋一一考證,論證揚州確有二十四橋,證明了揚州無愧於“橋鄉”的稱號。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藉黛玉思鄉之情,特別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橋,六朝遺跡……”。文學家朱自清也曾滿懷激情地追憶故鄉“城裏城外古跡很多,如‘文選樓’、‘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橋’。
  廿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桿,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臺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潔白欄板上彩雲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雲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鬱丹桂,使人隨時看到雲、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遙想杜牧當年的風流佳話。沿階拾級而下,橋旁即為吹簫亭,亭臨水邊橋畔,小巧別緻,亭前有平臺,圍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輝籠罩,波涵月影,畫舫拍波,有數十歌女。淡妝素裹,在臺上吹簫弄笛,婉轉悠揚,天上的月華,船內的燈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覺得好像在銀河中前行。橋上簫聲,船上歌聲,岸邊笑聲匯在一起,此時再詠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你定會為唐代詩人徐凝的精妙描寫撫掌稱絶。 清乾隆間景稱"春臺明月",嘉慶後毀圮。但地形地貌、河灣港汊猶存。
  1986年,國傢和地方撥款246萬元,按《揚州畫舫錄》記載和珍藏的揚州著名畫師袁耀所繪《邗上八景.春臺明月》册頁、乾隆《南巡盛典圖》等有關史料,結合地形地貌現狀,設計恢復方案,於1987年10月動土興建。景區占地約7公頃,為一組古典園林建築群,包括新建的二十四橋、玲瓏花界、熙春臺、十字閣、重檐亭、九麯橋,後又續建望春樓、棧橋、靜香書屋等。其佈局呈"之"字形屏列,構造曠奧收放,抑揚錯落,各面轉折對景都是一幅山水畫捲,成為"乾隆水上遊覽綫"的一處勝景。湖兩岸長廊依雲墻伸展,陸路與水道並行。整個景區在體現"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詩尋二十四橋蹤
  康志保
  1990年2月19日,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接見了臺灣著名作傢陳映真一行,在交談時說道:“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傢。各地都有不少文物古跡。唐朝詩人杜牧的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寫的就是揚州。我小時候一直找這個二十四橋,直到昨天晚上,家乡來人告訴我說,二十四橋如今已恢復了原貌。如有機會的話,希望你們到揚州看看。”(見1992年12月25日《羊城晚報》)過了三天之後,2月21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閣,江澤民接受《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總編輯朱剋曼采訪時,又談起揚州和二十四橋,並邀請中外賓客前往他的家乡揚州觀光遊覽(見1991年9月7日《中國交通報》。1991年12月21日。江澤民同志陪同來訪的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日成遊覽二十四橋,興致勃勃地嚮金日成介紹二十四橋的由來。2000年10月21日,又陪同法國總統希拉剋再度遊覽二十四橋。希拉剋對揚州秀美的山水贊美有加(見2002年6月18日《中國交通報》)。
  江澤民提到杜牧的詩是《寄揚州韓綽判官》,是一首七言絶句,全詩是:“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是對揚州在盛唐時期的贊美,是一首膾炙人口、傳誦不已的優美詩篇。
  揚州位於長江與運河交匯處,自隋唐以來就是中國繁華富庶的文化與商業名城,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江澤民同志也是揚州人,他在這裏度過了童年、小學及中學時代,他對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戀。他摯愛着這座古城。1987年5月2日曾為揚州題詞:“揚州是我可愛的故鄉,祝願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青春。”
  杜牧的詩,在寫出了揚州山清水秀、綽約多姿的風貌後,又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謎團:二十四橋位於揚州的何處?到底指的是幾座橋?這些都引起了許多的追尋者,包括江澤民同志在小的時候一直在找二十四橋
  這座千百年來紛爭不已的“二十四橋”,有多種說法。
  一是24座橋說,據《一統志》載,隋朝時曾置24橋於揚州,唐朝時仍可見到那24座橋,分佈在當時揚州最繁華的街道上。宋代科學家瀋括,在其《夢溪筆談·補筆》中,竟列出了23座橋的名字和位置。
  這種說法頗多異議。所列出的橋不足24座,下馬橋竟有兩座,是否是重複;而唐代揚州城裏極負盛名的禪智寺橋、月明橋等,為何未列入其中呢?有說,唐代末年的戰亂,全部傾圮了,但這衹是猜測。又據說,到了明朝,二十四橋已全部毀壞,故明代程文德有“二十四橋都不見”的詩句。後來便有人認為“二十四橋”出現在文學作品中,不必太拘泥於現實。
  二是排序編號說,有人認為,二十四橋是揚州城裏排序編號為第24座的橋。依據是詩歌中常出現把橋編號的句子,如杜甫:“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張喬《寄揚州故人》:“月明記得相尋處,城鎖東風十五橋”等。還有,宋代文人姜夔不僅在《揚州慢》中寫過二十四橋外,還在《詠芍藥》中寫下這樣的句子:“紅橋二十四,總是行雲處。”那麽,二十四是不是紅橋的編號呢?他在《過垂虹》中有“麯終過盡鬆陵路,回首煙波十五橋。”儘管姜夔沒有在數字前加“第”的字樣,但使讀者隱隱感覺到,編號說似乎存在過。或許在唐宋時期,揚州有很多橋,橋名不夠用,衹好用編號來代替。就像現在的城市小區內有幾號樓一樣。應該說這也是一種猜測,僅僅從古人的詩句來確定編號說法,顯然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三是泛指、代指說,我國嚮來就有對數字概念采取含蓄、朦朧、誇張的方式來表達,尤其在詩詞中為說明事物的不凡、感情的激越,常常使用誇張數字,並不采取絶對數字。譬如“白發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山道十八彎”、“三百六十行”等,並非確數。那麽杜牧的二十四橋是否也用了這樣的手法來泛指揚州橋梁之多呢?這也是一種推測,是一種猜想的說法。
  四是一座橋說,自宋代以來,二十四橋的幾種說法已逐漸形成。其中能夠確指是一座橋的,首推大詞傢姜夔。他在淳熙三年(1176)鼕至日來揚州,寫下《揚州慢·淮左名都》的詩,其中寫道:“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這種寫法,似乎是一座橋了。宋代還有幾位詩人,他們描寫的二十四橋,亦可認為是指一座橋。
“蕭”與“橋”
  餘秋雨在他的《千禧日記(九月二十九日)》中談到:"對蘇曼殊的詩我有點偏愛。
  記得有一年在日本福岡,日本作傢協會會長水上勉先生記起蘇曼殊的母親是日本人,
  問我有沒有聽說過'踏過櫻花第幾橋'的詩,我立即背了出來,使水上勉先生有點吃
  驚。"
  近代文學家蘇曼殊名玄瑛,曾出傢、法號曼殊,是南社社員與章炳麟、柳亞子等人交
  遊。他的詩常能表現出幽怨凄婉的感情,少數也反映對國傢安危的憂慮。
  蘇曼殊的這首詩於1910年作於日本。初題為《有贈》,後來收入有名的《本事詩十
  章》,原題則少為人知。詩的全文是: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鉢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這首詩也是一首涉及尺八的重要作品。尺八是洞簫一類的竪吹管樂器,因長度而得
  名。公元8世紀由中國流傳到日本。蘇曼殊自註:"日本尺八與漢土洞簫少異,其麯有
  名《春雨》,殊凄惘。日僧有專吹尺八行乞者。"
  樓上的尺八吹出的陰深凄惘的《春雨》麯,定下了全詩的基調,反映出作者對祖國的
  思念和對生活現狀的無奈。第三句"芒鞋"、"破鉢"之說點明了作者的僧人身份。末
  句"踏過櫻花第幾橋?"用數不清的'橋'來提示這種無為無奈的生活之長久。
  涉及簫的詩本來不多,由'簫'而聯繫到'橋'的就更少,但是我卻在看到餘秋雨日記時
  馬上聯想到另外兩首非常有名的詩。
  一首是姜夔的《過垂虹》:
  自作新詞麯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
  麯終過盡鬆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
  原來"垂虹"是一座橋,位於江蘇最南端的吳江縣鬆陵鎮。始建於北宋,橋上有亭
  名"釣雪",是江南水鄉少見的長橋。船過垂虹也就是駛過了鬆陵鎮。
  與蘇曼殊的詩對照同樣是七言絶句,同樣有簫,同樣有橋,南宋詞人白石道人姜夔抒
  發的卻是一種自愉自樂的愜意心情。一葉扁舟美人輕啓櫻唇,在洞簫伴奏下婉轉低唱
  詞人自己的絶妙新作。麯子唱畢小船已飄然穿過鬆陵鎮。回首遠眺,但見剛剛經過的
  座座畫橋時隱時現,漂浮在浩渺的煙波之中。此景恍如仙境,使人平添無限快意。
  對簫音的描寫最有名和最傳神的當數蘇軾的《前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
  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絶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
  孤舟之嫠婦。" 我們當然不能因此就說簫衹適合表現哀傷的情緒,但是可以斷言在涉
  及簫的詩詞中如《過垂虹》這樣渲染快意情緒的是極為罕見的。
  還要說明的是《過垂虹》詩中小紅低唱的'新詞'指的是《暗香》和《疏影》這兩首傳
  世的詠梅佳作。這兩首詞是姜夔在過垂虹之前剛剛應範成大之約寫成的,並且專門為
  詞配了麯。詞、麯珠聯璧合,取得了極大的藝術成就,嚮來被後人推崇,收入《白石
  道人歌麯集》至今演唱不衰。有由中國歌劇院女高音歌唱傢單秀榮演唱的錄音。詞人
  當然沒有自謙的必要,完全有理由陶醉於自己的佳作。這也是快意情緒産生的主要原
  因。
  另一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隱隱青山迢迢緑水不但畫出了山清水秀的江南風景,也表現出詩人與揚州與友人在空
  間上的距離。時令已過深秋江南草木卻仍未凋落,風光依舊旖旎。正因為詩人遠離揚
  州不堪晚秋的蕭條才格外眷戀江南的青山緑水。二十四橋明月依舊,親愛的朋友你在
  哪裏教人吹簫呢。這裏"玉人"既可以形容美麗的女子,又可以比喻風流俊美的才郎,
  此處的玉人當是指詩的接受者韓綽。
  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傢茅以升先生曾在《文匯報》著文考證'二十四橋'。茅先生首先提
  出:"這到底是一座橋的專名呢,還是說有二十四座這麽多的橋。"然後他又說衹有以
  往事的繁華才能襯托出杜牧眼中的蕭瑟,一座橋怎麽能表現出繁華呢?揚州的橋自隋
  朝起就已分佈在全城了。瀋括的《夢溪筆談》已經考訂出二十四橋的名字,並且指出
  在那時(約1064年)二十四橋已僅存八座了。
  茅先生認為這首詩的意境是感嘆繁華消逝,人去樓空。二十四橋和未凋的草一樣,依
  然存在,但江南秋盡,那在橋上吹簫的玉人卻不知那裏去了。使這月明之夜更顯得凄
  涼。
  這三首同樣以簫、橋入詩的七絶,或聞簫而生悲;或吹簫以自娛;或因簫而思人。或
  以橋為計量,言時間之久遠;或置橋入圖畫,造煙波之飄渺;或因橋生感慨,問故人
  之行蹤。手段不同,情景各異,詩人們的藝術表現能力令人嘆為觀止,也增進了人們
  對"簫"及"橋"文化的認識。
  相關詩句兩首
  【揚州慢】
  作者 :姜夔
  年代:南宋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麯,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
  竹西佳處,
  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裏,
  盡薺麥青青。
  自鬍馬窺江去後;
  廢池喬木,
  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
  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
  青樓夢好,
  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
  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
  年年知為誰生!
  【註釋】:
  淮左:宋在蘇北和江淮設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又稱淮左。竹西:揚州城東一亭名,景色清幽。
  春風十裏:藉指昔日揚州的最繁華處。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裏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這首詩也就是下闕的「豆蔻詞」。
  鬍馬窺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兩次南下,揚州都遭慘重破壞。這首詞作於1176年。
  杜郎:唐朝詩人杜牧,他以在揚州詩酒清狂著稱。
  青樓夢:杜牧《遺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二十四橋:在揚州西郊,傳說有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杜牧有詩云,「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橋邊紅藥:二十四橋又名紅藥橋,橋邊生紅芍藥。
  【簡析】:
  這首詞寫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鼕至日,詞前的小序對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動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後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達揚州之時,離金主完顔亮南犯衹有十五年,當時作者衹有二十幾歲。這首震今爍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嶽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稱為有「黍離之悲」。《詩經·五風·黍離》篇寫的是周平王東遷之後,故宮恙浮,長滿禾黍,詩人見此,悼念故園,不忍離去。
  這首詞充分體現了作者認為的詩歌要「含蓄」和「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白石道人詩說》)的主張,也是歷代詞人抒發「黍離之悲」而富有餘味的罕有佳作。詞人「解鞍少駐」的揚州,位於淮水之南,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處」是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揚州東蜀崗上禪智寺前,風光優美。但經過金兵鐵蹄蹂躪之後,如今是滿目羔塢了。經過「鬍馬」破壞後的殘痕,到處可見,詞人用「以少總多」的手法,衹攝取了兩個鏡頭:「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薺麥青青」使人聯想到古代詩人反復詠嘆的「彼黍離離」的詩句,並從「青青」所特有的一種凄豔色彩,增加青山故國之情。「廢池」極見蹂躪之深,「喬木」寄托故園之戀。這種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清人陳廷焯特別欣賞這段描寫,他說:「寫兵燹後情景逼真。『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纍千百言,赤無此韻味。」(《白雨齋詞話》捲二)這裏,作者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這場不義戰爭,物猶如此,何況於人!這在美學上也是一種移情作用。
  上片的結尾三句:「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卻又轉換了一個畫面,由所見轉寫所聞,氣氛的渲染也更加濃烈。當日落黃昏之時,悠然而起的清角之聲,打破了黃昏的沉寂,這是用音響來襯托寂靜更增蕭條的意緒。「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凄清與天氣的寒冷聯繫在一起,把産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吹散在這座空城裏。聽覺所聞是清角悲吟,觸覺所感是寒氣逼人,再聯繫視覺所見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間上來說都統一在這座「空城」裏,「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繫在一起。着一「空」字,化景物為情思,把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寫出了為金兵破壞後留下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憤慨;寫出了對宋王朝不思恢復,竟然把這一個名城輕輕斷送的痛心;也寫出了宋王朝就憑這樣一座「空城」防邊,如何不引起人們的憂心忡忡,哀深恨徹。
  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裏揚州路」(杜牧《贈別》)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涼景象——「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流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雲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的樂章,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下片寫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於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通過「化實為虛」的手法,點明這樣一種「情思」:即使杜牧的風流俊賞,「豆蔻詞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揚州的話,也定然會驚訝河山之異了。藉「杜郎」史實,逗出和反襯「難賦」之苦。「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不復存在了。詞人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波心蕩」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蕩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條。
  善於化用前人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餘音繚繞,餘味不盡,也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揚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詩句與詩境(有四處之多),又點出杜郎的風流俊賞,把杜牧的詩境,融入自己的詞境。
包含詞
二十四橋月揚州二十四橋二十四橋仍在
二十四橋明月二十四橋明月夜淮南二十四橋月
二十四橋亦何有二十四橋旅行社瘦西湖二十四橋
揚州二十四橋賓館瘦西湖?二十四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