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 詞語 : 經濟 : 飲食 > 二八
目錄
No. 1
  〈書〉指十六歲年方~。
No. 2
  即十六。十六人。古代歌舞分為兩列,每列八人。《左傳·襄公十一年》:“凡兵車百乘,歌鐘二肆,及其鎛磬,女樂二八。” 杜預 註:“十六人。”。 唐 溫庭筠 《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僕射》詩:“黛娥陳二八,珠履列三千。” 清 龔自珍 《霓裳中序》詞:“驚鴻起,素衣二八,舞罷老蟾泣。”
No. 3
  即十六。農歷每月十六日。 南朝 宋 鮑照 《玩月城西門廨中》詩:“三五二八時,千裏與君同。” 宋 權德輿 《秋閨月》詩:“三五二八月如練,海上天涯應共見。” 宋 蘇軾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詞:“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
No. 4
  即十六。十六歲。謂正當青春年少,多言女子。 南朝 陳 徐陵 《雜麯》:“二八年時不憂度,房邊得寵誰相妬。” 宋 蘇軾 《李鈐轄坐上分題戴花》詩:“二八佳人細馬馱,十千美酒 渭城 歌。”
No. 5
  八元、八愷的合稱。《文選·張衡<思玄賦>》:“幸二八之遌 虞 兮,嘉 傅説 之生 殷 。”舊註:“二八,八愷,八元也。” 晉 左思 《魏都賦》:“相兼二八,將猛四七。” 唐 劉知幾 《史通·載文》:“夫談主上之聖明,則君盡三、五,述宰相之英偉,則人皆二八。”參見“ 八元 ”、“ 八愷 ”。
No. 6
  特指農歷正月十八日。《中國諺語資料》:“頭八晴,好年成;二八晴,好收成。”原註:“二八,正月十八。”
No. 7
  “二八三八”的略語,合為“五八”,因用作“井”的隱語。 宋 邵博 《聞見後錄》捲十七:“ 錢昭度 有《食梨》詩云:‘西南片月充腸冷,二八飛泉繞齒寒。’予讀《樂府解題》‘井謎’雲:二八三八,飛泉仰流,蓋二八三八為五八,五八四十也,四十為井字。”
No. 8
  自行車的名稱.(圖中左邊這個先生推着的就是"二八"自行車)
  1790年,有個法國人名叫西夫拉剋,他特別愛動腦筋。有一天,他行走在巴黎的一條街道上,因為前一天下過雨,路上積了許多雨水,很不好走.突然,一輛四輪馬車從身後滾滾而來,那條街比較狹窄,馬車又很寬,西夫拉剋躲來躲去幸而沒有被車撞倒,還是被濺了一身泥巴和雨水.別人看見了,替他難過,還氣得直駡,想喊那輛馬車停下,講理交涉.西夫拉剋卻喃喃地說:"別喊了,別喊了,讓他們去吧."馬車走遠了,他還呆呆地站在路邊。他在想:路這麽窄,行人又那麽多,為什麽不可以把馬車的構造改一改呢 應當把馬車順着切掉一半,四個車輪變成前後兩個車輪……他這樣一想,回傢就動手進行設計。經過反復試驗,於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造出來了.這輛小車有前後兩個木質的車輪子,中間連着橫梁,上面安了一個板凳,像一個玩具俱似的.由於車子還沒有傳動鏈條,靠騎車人雙腳用力蹬地,小車才能慢慢地前進,而且車子上也無轉嚮裝置,衹能直行,不會拐彎,出門騎一會兒就纍得滿身大汗。
  剛剛出現的新東西總是不那麽完善的.西夫拉剋並不灰心,他繼續想辦法加以改進。可惜,不久他因病去世了。
  1818年,在德國有個看林人名叫德萊斯,他每天從村東的這一片樹林,走到村西的另一片樹林,年年如此。他想:如果人坐在車子上,走走停停,隨心所欲,不是很瀟灑嗎?德萊斯開始製作木輪車,樣子跟西夫拉剋的差不多。不過,在前輪上加了一個控製方向的車把子,可以改變前進的方向。但是騎車對依然要用兩衹腳,一下一下地蹬踩地面,才能推動車子嚮前滾動.當德萊斯騎車出門試驗的時候,一路上遭到不少人的嘲笑。儘管如此,他還是十分喜歡自己創作的這架"可愛的小馬崽"。
  1840年,英格蘭的鐵匠麥剋米倫,弄到了一輛破舊的"可愛的小馬崽"。他在後輪的車軸上裝上麯柄,再用連桿把麯柄和前面的腳蹬連接起來,並且前後輪都用鐵製的,前輪大,後輪小.當騎車人踩動腳蹬,車子就會自行運動起未,嚮前跑去.這樣一來,就使騎車人的雙腳真正離開地面,以雙腳的交替踩動變為輪子的滾動,大大地提高了行車速度.1842年,麥剋米倫騎上這種車,一天跑了20公裏,由於不小心,踩車的速度過快,撞倒了路上的一個小女孩,因此而被警察抓住,並處以罰款.其罪名是野蠻騎車。
  1861年,法國的米肖父子,原本職業是馬車修理匠,他們在前輪上安裝了能轉動的腳蹬板;車子的鞍座架在前輪上面,這樣除非騎車的技術特別高超,否則就抓不穩車把,會從車子上掉下來。他們把這輛兩輪車冠以"自行車"的雅名,並於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讓觀衆大開眼界。
  1869年,英國的雷諾看了法國的自行車之後,覺得車子太笨重了,開始琢磨如何把自行車做得輕巧一些。他采用鋼絲輻條來拉緊車圈作為車輪;同時,利用細鋼棒來製成車架,車子的前輪較大,後輪較小.從而使自行車自身的重量減小一些.從西夫拉剋開始,一直到雷諾,他們製作的5種型式的自行車都與現代自行車的差別較大。
  真正具有現代形式的自行車是在1874年誕生的。英國人羅鬆在這一年裏,別出心裁地在自行車上裝上了鏈條和鏈輪,用後輪的轉動來推動車子前進.但仍然是前輪大,後輪小,看起來不夠協調,不穩定。
  1886年,英國的斯塔利,是一位機械工程師,從機械學,運動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自行車樣式,為自行車裝上了前叉和車閘,前後輪的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並用鋼管製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的車輪。斯塔利不僅改進了自行車的結構,還改製了許多生産自行車部件用的機床,為自行車的大量生産利推廣應用開闢了寬闊的前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自行車之父"。斯塔利所設計的自行車車型與今天自行車的樣子基本一致了。
  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鄧洛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啓示,他把傢中花園裏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打足了氣,裝在自行車輪子上,前往參加騎自行車比賽,居然名列前茅,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充氣輪胎是自行車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創舉,它增加了自行車的彈性,不會因路面不平而震動;同時大大地提高了行車速度,減少了車輪與路面的摩擦力.這樣,就根本上改變了自行車的騎行性能,完善了自行車的使用功能.由此可知,從18世紀末葉起,一直到20世紀初期,自行車的發明和改進,經歷了大約200年的時光,有許多人為之奮鬥不息,纔演變成現在這種騎行自如的樣式。一個發明從構想到實現,使夢想成真,衹有堅持不懈,頑強努力,最終一定會成功!
  二八定律也叫巴萊多定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發明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衹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的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法則。
  定律的特點,是可證,而且已經被不斷證明。
  管理學範疇有一個著名的80/20定律,它說,通常一個企業80%的利潤來自它20%的項目;這個80/20定律被一再推而廣之--經濟學家說,20%的人手裏掌握着80%的財富。有這樣兩種人,第一種占了80%,擁有20%的財富; 第二種衹占20%,卻掌握80%的財富。為什麽呢?原來, 第一種人每天衹會盯着老闆的口袋,總希望老闆能給他們多一點錢,而將自己的一生租給了第二種20%的人;第二種人則不同,他們除了做好手邊的工作外,還會用另一隻眼睛關註正在多變的世界,他們明白什麽時間該做什麽事,於是第一種80%的人都在替他們打工。
  心理學家說,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類80%的智慧,他們生就鶴立雞群。
  這個世界本來沒有絶對的公平。
  20%的人享受了世界上80%的愛情,甚至辦掉全世界80%的結離婚手續。這20%的人總是在愛和被愛,而餘下80%的人衹好尋尋覓覓,苦苦追求。
  二八還是年齡的特稱
  古漢語中,如果並舉兩數,那麽就以其乘積表數了。
  因此,年方二八是16歲
佛教百科
  【二八】 (雜語)觀經所說之十六觀也。迦纔淨土論上曰:“二八弘規,盛乎西土。”
近義詞
二八
二八
包含詞
二八0二八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