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買殼上市定義
買殼上市又稱“後門上市”或“逆嚮收購”,是指非上市公司購買一傢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權來取得上市的地位,然後註入自己有關業務及資産,實現間接上市的目的。一般而言,買殼上市是民營企業的較佳選擇。由於受所有製因素睏擾,無法直接上市。
買殼上市的方法步驟
首先是買殼,即收購或受讓股權。
收購股權有兩種方式,
一是收購未上市流通的國有股或法人股,這種收購方式的成本較低,但是睏難較大。要同時得到股權的原持有人和主管部門的同意。場外收購或稱非流通股協議轉讓是我國買殼上市行為的主要方式。根據上海市場1999年上半年買殼上市行為統計,在場外收購方式中,發生頻率最高的三種方式為國有股轉讓(40%)、法人股轉讓(40%)和收購控股股東(12%)。其中國資局、政府部門控股的企業買殼上市動作最多。另外,證券公司和投資公司涉足買殼上市的現象日益增多。
另一種方式是在二級市場上直接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這種方式在西方流行,但是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衹適合於流通股占總股本比例較高的公司或者“三無公司”。二級市場的收購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套詳細的炒作計劃,能從二級市場上取得足夠的投資收益,來抵消收購成本。
其次是換殼,即資産置換。
將殼公司原有的不良資産剝離出來,賣給關聯公司,再將優質資産註入到殼公司,提高殼公司的業績,從而達到配股資格,實現融資目的。
最後是價款支付。
目前有六種方式,包括現金支付、資産置換支付、債權支付方式、混合支付方式、零成本收購、股權支付方式。前三種是主要支付方式。但是現金支付對於買殼公司實在是一筆較大的負擔,很難一下子拿出數千萬元甚至數億元現金。所以目前傾嚮於采用資産置換支付和債權支付方式或者加上少量現金的混合支付方式。
如何選擇收購目標
根據1997年以來深滬股市上百起資産重組案例,殼公司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點。
首先是所處的行業不景氣。尤其是紡織業、冶金業、零售業、食品飲料、農業等行業,本行業沒有增長前景,衹有另尋生路。股權原持有人和主管政府部門也願意轉讓和批準。
其次是股本規模較小。小盤股具有收購成本低、股本擴張能力強等優勢。特別是流通盤小,易於二級市場炒作,獲利機會較大。然後是股權相對集中。由於二級市場收購成本較高,而且目標公司較少,因此大都采取股權協議轉讓方式。股權相對集中易於協議轉讓,而且保密性好,從而為二級市場的炒作創造條件。衹跟一傢談肯定比同時跟五六傢談容易些。
最後是目標公司有配股資格。證監會規定,上市公司衹有連續三年平均淨資産收益率在10%以上(最低為6%)時,纔有配股資格。買殼上市的主要目的就是配股融資,如果失去配股資格,也就沒有買殼上市的必要了。
買殼上市的利弊
一般來說,買殼上市是民營企業在直接上市無望下的無奈選擇。與直接上市相比,在融資規模和上市成本上,買殼上市都有明顯的差距。所以,買殼上市為企業帶來的利益和直接上市其實是相同的,衹是由於成本較高、收益又較低,打了一個折扣而已。上市的收益主要有資金和形象兩方面。
目前企業考慮更多的倒應該是買殼上市的弊。一是成本,二是收益。即成本收益比能否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買殼上市的成本總體上是逐年上升趨勢。1997年每起買殼上市案例的平均成本為6000萬元,1998年上升為1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深滬股市已經有上百起買殼上市案例,但是成功率並不高。買殼上市獲取收益的主要途徑是配股融資。當然也不排除主要通過二級市場炒作獲取收益的情況,但是由於很難統計這種現象,而且本文的閱讀對象是那些考慮將買殼上市作為長期投資的企業傢,所以評價買殼上市是否成功的主要標準是效益能否得到長期穩定發展。 |
|
買殼上市——
所謂買殼上市,就是一傢優勢企業通過收購債權、控股、直接出資、購買股票等收購手段以取得被收購方(上市公司)的所有權、經營權及上市地位。目前,在我國進行買殼、藉殼一般都通過二級市場購並或者通過國傢股、法人股的協議轉讓進行的。 |
|
- : shell reactivation
- n.: go public through buying a shell
|
|
買殼上市程序 | 買殼上市條件 | 買殼上市操作流程 | otcbb買殼上市條件 | otcbb買殼上市程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