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xī yān bù chá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 習習慣;焉語氣詞,有於此”的意思;察覺察。指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資料來源: 《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
|
| 語出《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後因以“習焉不察”指習慣於某種事物而覺察不到其中的問題。 宋 張淏 《雲𠔌雜記·取進止》:“當 棲楚 待罪時,處分未出,其曰進止,是也。而不曉文義者,習焉不察,概謂有旨為進止,如堂底所載,凡宣旨皆云有進止者,相承之誤也。”亦作“ 習而不察 ”。 清 李漁 《閑情偶寄·演習·授麯》:“口傳心授,依樣葫蘆,求其師不甚謬,則習而不察,亦可以混過一生。” 孫中山 《民權主義》第四講:“這種見解和思想,真是謬誤到極點,可謂人云亦云,習而不察。” |
|
詞 目 習焉不察 ,也作“習而不察”
音 xī yān bù chá
釋 義 習:習慣;焉:語氣詞,有“於是”的意思;察:仔細看,覺察。指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出 處 《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
|
成語名稱
習焉不察
漢語拼音
xī yān bù chá
成語釋義
習:習慣;焉:語氣詞,有“於此”的意思;察:覺察。指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成語出處
《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使用例句
無 |
|
| 習而不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