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飲食 > 九頭鳥
目錄
jiǔ tóu niǎo jiǔ tóu niǎo
  ∶不祥的鳥。傳說中九個頭的怪鳥
No. 2
  ∶比喻姦猾的人
傳說中的不祥怪鳥 Legend ominous Guainiao
  傳說中的不祥怪鳥。《太平御覽》捲九二七引 晉 魚豢 《三國典略》:“ 齊 後園有九頭鳥見,色赤,似鴨,而九頭皆鳴。”常用以比喻姦猾的人。 白先勇 《花橋榮記》:“這個 湖北 九頭鳥,專愛探人陰私。”
鬼車鳥的別名 Ghost car alias Bird
  鬼車鳥的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鬼車鳥》:“鬼車鳥別名鬼鳥、九頭鳥、蒼鸆、奇鶬。”
No. 5
  九頭鳥與楚文化
  如果要給楚文化以一種形象的象徵標志,恐怕沒有比“九頭鳥”更合適的了。“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難道還有比這句俗語更形象,更為人們所熟知和接受的嗎?然而,九頭鳥究竟是何物?它與湖北佬有着什麽特殊關係?在它那神奇的形象下包含着怎樣的深層文化內涵?這些不僅會挑逗起我們的強烈好奇心,而且對瞭解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楚文化的特殊性格,有着重要的價值。
  由於人們對“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這一則流行諺語的褒貶不一,理解各異,近年在《湖北日報》副刊上又有好幾位作者對此各抒己見,頗為熱鬧。有一位原籍武漢的臺灣民俗學家朱介凡也撰有《九頭鳥傳說》一文,此文長兩萬字,引述中國古典文獻包括許多地方志中的材料近百條,對九頭鳥這一俗諺的今古演變及社會文化內涵進行細密考評,原刊於《東方雜志》,後選入作者自編的《中國謠俗論叢》。近日重讀此文,感到他不僅是引述資料最豐富,而且是論析明晰合理、令人信服的難得之作。
  介凡先生認為,九頭鳥的傳說,實脫胎於《楚辭》和《山海經》中的一些古老的神話。《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載:“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極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鳥身,名曰九鳳。”這九頭鳳就是九頭鳥的最早說法。也可以說九頭鳥就起源於《山海經》中的九鳳。鳳本是中國神話中的神鳥,九頭鳳就更加神奇了。《山海經》中不僅有九首之鳳,還有九首或九尾之狐、羊、虎等等,而且在講究陰陽和合的古代中國,九是陽數,寓吉祥神聖意味,所以九頭鳥最初並不含妖氣。
  關於九頭鳥染上妖邪之氣,在中國民俗中演變成招人厭惡的反面角色,是從漢代小說所載“周公居東,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猶餘九首”開始的,後來的《荊楚歲時記》、《酋陽雜俎》、《齊東野語》誅書的記述渲染而廣為人知。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留下《鬼車詩》一首,對此有最為生動完整的記述:“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夜呼命庭率其屬,彎弧陴遂出九州,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透,自從狗嗤一頭落,斷頭至今清血流,邇彌相距三千秋,晝藏夜出如咻鶹。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驚輒墮,有時餘血下點呼,所遭之傢傢必破。我聞此語驚且疑,反祝疾飛無我禍,我思天地何茫茫,百物巨細理莫詳,占兇在人不在物,一去兩頭反為祥。……”這裏講,對九頭鳥的仇視,是從春秋時曾被楚人戰敗的周公開始的。後來此鳥被天狗咬去一頭一尾後,斷頭處血流不止,人們以為被血滴玷污即屬不祥,於是九頭鳥就成妖邪之物了。但歐陽修不信此說,而是主張“兇吉在人不在物”。由此可見妖由人生,同九頭鳥的形態習性其實並無多大關係。
  以九頭鳥象徵人事,介凡先生從歷史上舉出兩例。一是同明代湖北人張居正為相有關。這裏又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張居正為相時,大權在握,整頓吏治,聲譽日增。患病時,各地官紳紛紛為之建醮,跡近鋪張,事為九大御史前後參奏,而張之地位並未動搖,九大御史反為張居正一一整肅,因此當日民間便生出“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之謠,以為九頭鳥再厲害,也敵不過一個湖北佬。在這個說法褃九頭鳥乃指九御史,並非湖北人。其二是說張居正在整頓朝政時,保薦了九位御史,這九人都是他的湖北老鄉,對貪官污吏嚴厲製裁,革新政風大有成效,那些受到整頓的貪官污吏,心懷不滿,因而咒駡“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由此可以看出,這九頭鳥的謠傳,原是當日政敵散布出來以攻擊張居正的。
  另一說是這句諺語出於清初滿人對湖北人的詛恨。據有關史料記載,鄂之圻黃地區,曾據山岩拼死抗清。大局既定後,那些難忘故國的遺民,又拒絶同清廷合作,如有受清廷籠絡所利用的,衆所共棄;乃使滿人為官湖北者,莫不惱恨交加。在無可奈何之下,因荊楚嚮有九頭鳥傳說,於是編造了這句諺語。後來武昌辛亥首義的成功,再次證實了這句諺語的活力。因而在臺灣出版的《湖北文獻》上刊出的詩作,高唱:“武昌一夕鳥飛鳴,滿族政權難自保,九頭徽號稱鄂鳥,鄂人聽了不煩惱。”
  至於在民間,這句九頭鳥的俗諺還有另一層意味。介凡先生認為這同武漢作為一個南北水陸交通中心,所形成的外鄉人同武漢本地人之間的隔閡有關。凡是交通便利的地方,民衆的知識開發較早,在社會生活中競爭較多,在彼此交往中狡詐較多。武漢三鎮以外的各省人往往討厭他們,見而生畏。武漢又是湖北的代表,本來是“天上九頭鳥,地下武漢佬”,因武漢二字早期比較生疏,後來就變成湖北佬了。
  從這位深諳湖北風土人情的臺灣學者的文章可以看出,九頭鳥本是從楚人所崇拜的鳳凰形象脫胎而來的,在中古時期纔染上妖邪色彩進入民俗生活。明代以後,纔把它和湖北人聯絡起來。但它並沒有明確而穩定的含義,有時用以象徵湖北人的豐富智慧和對邪惡強暴勢力的強有力抗爭,有時則用以嘲諷在人際交往中的狡詐。這些含義和用法都是歷史形成的。既然如此,我們在今天也就沒有必要就九頭鳥本身確定一個或正或反的固定解釋。隨著湖北人地方性格及其歷史地位的豐富發展,九頭鳥這句俗諺自然也會具有新的內涵。
  【楚人的九鳳神】
  九頭鳥形象的出現,最早源於楚人的九鳳神鳥。出自戰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櫃。海水北註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句曰九鳳。”
  “九鳳”所居的“大荒之中”,雖不知其確切範圍,卻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內,因為楚人之先帝顓頊,與他的九個嬪妃皆葬於此。《山海經•大荒北經》開篇就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該書《海內東經》則說:“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附禺即鮒魚,古字通用。楚人血統的屈原,在《離騷》中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這高陽即帝顓頊。顓頊葬於漢水,九鳳與顓頊同在一地,可見九鳳是楚人所崇拜的九頭神鳥。
  “九鳳”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證明。鳳是我國古代最為崇拜的兩大圖騰之一,與竜並稱。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徵,《山海經•南山經》中說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爾雅•釋鳥》郭璞註:“鳳,瑞應鳥。”《說文》:“鳳,神鳥也......見則天下大安寧。”由於鳳凰是吉祥之鳥,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時,據說都曾有鳳凰飛來慶賀。
  楚人有崇鳳的傳統。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到神遊天國部分時,第一句就是:“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禦。”據肖兵同志考證,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鳳凰涅盤利用職權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問》。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將鳳比作傑出人物的記載,如《論語•微子》中,楚狂人接輿就對孔子作歌雲:“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莊子•人間世》中,也有類似的記錄。
  楚人崇鳳心理也得到考古資料的證明。如1949年2月在長沙陳傢大山發掘到的竜鳳帛畫;1963年和1971年在湖北江陵兩次發現的鳳踏虎架鼓、長沙馬王堆漢墓的非衣帛畫等,都是著名的發現。尤其是馬王堆帛畫,在天堂正中人面蛇身主神周圍,就有幾衹大鳥環繞。而畫面中部天堂入口處,也有一隻鷹嘴人面怪鳥和兩衹長尾鳳鳥。這與屈原詩中描寫的意境十分相似。至今,崇鳳心理在民間審美情趣中還占有重要地位。
  說過“鳳”,再來說“九”。九,在中國古代是個神秘的數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廣曰九域,數量大曰九鈞,時間長曰九天九夜,危險大曰九死一生。。。。。。。就連唐僧取經也是九九八十一難,孫悟空是九八七十二變。為什麽“九”字成為這種神秘的極數呢?據有的學者研究,這乃是因為“九”的本意是“九頭竜”(或九頭蛇)之故。中國古代有許多關於九頭竜崇拜的神話。如《山海經》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的神話,“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於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話形象。九頭竜既為人們所崇拜,九頭鳥當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傳統也很明顯。屈原的十分有名的係列作品,就叫做“九歌”。這是屈原被放逐時,“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故而“更定其詞”,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屈原還有一個作品叫“九章”,他的學生宋玉則有“九辯”。《選遊》一詩中,屈原曾寫道:“朝濯發於陽𠔌兮,夕晞餘身於九陽。”《楚辭》中許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則、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關、九千、九侯等等;連帝顓頊的後宮,也是“九嬪”。可見“九”在楚地信仰中影響之大。
  綜上所述,人面鳥身而九首的九鳳,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個半人半鳥的圖騰形象,它是我國九頭鳥形象的最早原型。
  【從鳥神到鳥怪】
  《山海經》中的九鳳,是一個鳥神或神鳥無疑。然而,此後,九鳳卻從中國文獻上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出現的種種冠以其它名稱的九頭鳥,不僅完全喪失了神性,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每況愈下,成了一個道道地地的鳥怪。
  從漢末至唐宋,古文獻中的“九頭鳥”有着種種不同的稱呼,主要的是:
  (一)九頭鳥之別稱
  “九頭鳥”一名,最早見於《太平御覽》捲九二七引《三國典略》: 齊後園有九頭鳥見,…… 然而九頭鳥之別稱,古籍中甚為繁夥。《正字通》雲: 鶬鵐,一名鬼車鳥,一名九頭鳥, …… 《酉陽雜俎》捲十六《羽》: 《白澤圖》謂之蒼鵐,《帝鵠書》謂之逆鶬。 宋周密《齊東野語》捲十九: 鬼車,俗稱九頭鳥,……
  以上所見,就有“鶬鵐”、“逆鶬”、“鬼車鳥”、“鬼車”等等異名。由這些異名再加考索,則又會發現很多其他名稱。如“鶬鵐”,是一種鳥名,但是在晉郭璞的《江賦》裏,就有一種“奇鶬九頭”,這種“奇鶬”也就是九頭鳥。我們從下面的文章裏將可以看出九頭鳥的其他很多異名別稱。
  (二)九頭鳥之基本特徵
  1、“九頭”還是“十頭”?
  九頭鳥的最基本特徵就是有九個頭。但是關於這九個頭,也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有些人說它本來有十個頭。如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捲十六《羽》: 鬼車鳥,相傳此鳥昔有十首,……一首為犬所噬。 宋周密《齊東野語》捲十九: 鬼車,俗稱九頭鳥,……世傳此鳥昔有十首,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傢為災咎。……身圓如箕,十脰環簇,其九有頭,其一獨無而鮮血點滴,如世所傳。 明楊慎《楊升庵全集》捲八一《鬼車》條: 《小說》:周公居東周,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餘九首。 又有些人說它原本衹有九個頭,其中一個頭受傷滴血永不愈合。如前引《三國典略》: 齊後園有九頭鳥見,……九頭皆鳴。 又唐劉恂《嶺表錄異》捲中雲: 鬼車,……或云九首,曾為犬嚙其一,常滴血。 以上傳說中,以《齊東野語》所記的那個“十脰(脖子)九頭”的模樣最為嚇人,試想九個鳥頭之外,還有一個鳥脖子在那裏流滴鮮血,那多麽可怕?
  2、其他外貌特徵
  “色赤,似鴨。”(《三國典略》)
  “狀如鵂鶹,大者翼廣丈許。”(《正字通》)案:“鵂鶹”今名貓頭鷹。晉張華《博物志》佚文:“鵂鶹鳥,一名鴟鵂,晝目無所見,夜則至明。”
  “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婦人。”(《酉陽雜俎•羽篇》、《玄中記》)
  “身圓如箕,十脰環簇……每脰各生兩翅。當飛時十八翼,霍霍競進,不相為用,至有爭拗折傷者。”(《齊東野語》)
  “其狀如大蝴蝶。”(宋朱翌《猗覺寮雜記》捲下)
  3、滴血為災
  “此物愛以血點其衣為志,即取小兒也。”(《古小說鈎瀋》引《玄中記》)
  “為鳥祟,或以血點其衣為志。”(《酉陽雜俎•羽篇》)
  “常滴血。血滴之傢,則有兇咎。”(《嶺表錄異》捲中)
  “血滴人傢為災咎。”(《齊東野語》捲十九)
  4、晝伏夜出,鳴聲醜惡難聽
  “晝目無所見,夜則至明。”(《博物志》佚文)
  “正月夜多鬼鳥度。”(《荊楚歲時記》)
  “春夏之間,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嶺表錄異》捲中)
  “晝盲夜了。”(《正字通》)
  “夜飛晝隱。”(《酉陽雜俎•羽篇》)
  “秦中天陰,有時有聲,聲如力車鳴,或言是水雞過也。” (《酉陽雜俎•羽篇》)
  “周公居東周,惡聞此鳥。” (《楊升庵全集》捲八一《鬼車》)
  5、滴血或落毛,危害小兒
  “是鳥多落塵於兒衣中,則令兒病。”(《水經註•江水》)
  “毛落衣中,為鳥祟,或以血點其衣為志。”(《酉陽雜俎•羽篇》)
  “鳥無子,喜取人子養之,以為子。”(《玄中記》)
  “見小兒衣,落毛其上,兒必病。”(《猗覺寮雜記》捲下)
  6、其他特徵
  “愛入人傢爍人魂氣。”(《嶺表錄異》捲中)
  “見火光輒墮。”(《正字通》)
  關於九頭鳥的特徵,宋梅堯臣《古風》一詩說得比較詳細,今錄如下:
  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屬,彎弧俾逐出九州。
  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投。
  自從狗嚙一首落,斷頭至今清血流。
  邇來相距三千秋,晝藏夜出如鵂鶹。
  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輒驚墮。
  有時餘血下點污,所遭之傢傢必破。
  (三)民間關於九頭鳥之禁忌
  由於九頭鳥是一種兇鳥,民間對它畏懼有加,於是有種種對它的禁忌和防禦它的辦法。
  1、禁忌
  “豫章間養兒,不露其衣。”(《水經註•江水》)
  “凡人飴小兒,不可露處,小兒衣亦不可露曬。”(《酉陽雜俎•羽篇》)
  “小兒之衣不欲夜露。”(《玄中記》)
  2、禳解及驅除
  “故聞者,必叱犬滅燈,以速其過澤國。”(《齊東野語》捲十九)
  “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楊升庵全集》捲八一《鬼車》條引小說)
  “傢傢槌床打戶,捩狗耳,滅燈燭以禳之。”(《荊楚歲時記》)
  (四)九頭鳥傳說之來源
  九頭鳥的傳說起源甚早,傳播極廣,在久遠的傳播之中,各時代各地區差異很多,要追溯其最初的起源十分睏難。從現存古籍文獻中,我們找到幾個起源。
  1、起源於“九尾鳥”
  《廣韻》:“鶬鴰,《韓詩》雲:孔子渡江,見之異,衆莫能名。孔子嘗聞河上人歌曰:‘鴰兮鶬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長兮。’” 這種“一身九尾”的鳥,曾經被孔子看到過,當時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衹覺得它非常怪異。後來有人將它叫做“鶬鴰”,也就是貓頭鷹一類的鳥類。九頭鳥也許就是從九尾鳥演變而成的一種傳說兇鳥。
  2、起源於天帝遊女的傳說
  《古小說鈎瀋》輯《玄中記》: 姑獲鳥夜飛晝藏,蓋鬼神類。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遊女。……一名隱飛。鳥無子,喜取人子養之,以為子。今時小兒之衣不欲夜露者,為此物愛以血點其衣為志,即取小兒也。故世人名為鬼鳥,荊州為多。昔豫章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人,……匍匐往,先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去就毛衣,衣之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後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以衣迎三女,三女兒得衣亦飛去。今謂之鬼車。
  這是最早的關於仙女下凡的傳說故事。仙女下凡之後,穿着毛衣是鳥,脫下毛衣是女。她在與豫章男子結婚生女後,回到天上,後來又把三個女兒都接走了。所謂“鳥無子,喜取人子養之”,指她飛回天上未接女兒時,再到凡間來尋找女兒。為了防止她把別人傢的小兒當成自己的女兒接走,於是民間形成了這種對它的禁忌。這個傳說一直延續下來,各個時代有各自不同的版本。
  如: 《搜神記》捲十四: 豫章新豫縣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鳥。匍匐往,得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飛雲,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後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復以迎三女,女亦得飛去。 《水經註•江水》: 陽新縣地多女鳥。《玄中記》曰,陽新男子,於水次得之,遂與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間養兒,不露其衣,言是鳥多落塵於兒衣中,則令兒病。故亦謂之夜飛遊女矣。 《敦煌變文集•句道興〈搜神記〉》略雲: 昔有田昆侖者,傢貧未娶。禾熟時見三女於池洗浴,其二抱天衣飛去,昆侖攫得小者天衣,遂挾以為妻,攜回見母。經年産子,名曰田章。昆侖被點兵西行,三年不返。女乃嚮母索看天衣,屢經懇求,母不忍拂其意,即發藏畀之。女著衣便騰空上天而去,雖母哀號,不之顧也。然終念兒子,乃與二姊復下凡遊戲,冀見其兒。其時田章五歲,受董仲先生教來覓母。三女遂將天衣共乘小兒上天。天公憐憫外甥,遂教其方術伎能。經四五日,兒年已十五矣。天公即與以文書八捲,令其下凡。兒三纔俱曉,天子聞知,即召為宰相。後犯事,遂流配西荒之地。……
  3、起源於“女岐”
  《楚辭•天問》:“女岐無合,夫焉取九子?” 王逸註:“女岐,神女,無夫而生九子也。” 丁晏箋:“女岐,或稱九子母。” 這是古代楚國關於神女女岐的傳說。從女岐無合(無夫)而生了九個兒子,那麽她九個兒子是怎麽來的呢?當然是“取之於人”,於是民間就有對她的禁忌,認為她會時常下凡來取人之子。又由“九子”演變成“九頭”之說,後又與“天帝遊女”或姑獲鳥等傳說糅和流傳,形成九頭鳥的傳說。
  4、産婦所化的厲鬼
  這個起源說法僅見於《酉陽雜俎》捲十六《羽》。 作為一個流傳久遠的傳說,九頭鳥傳說肯定是一個多源而又分派的傳說故事,要完全弄清它的源頭和流變,尚須進一步的考證。
  【古籍中關於九頭鳥的有關資料】
  1、《楚辭•天問》
  2、《太平御覽》捲九二七引《三國典略》: 齊後園有九頭鳥見,色赤,似鴨,而九頭皆鳴。
  3、《文選》晉郭景純(璞)《江賦》: 若乃竜鯉一角,奇鶬九頭。
  4、張華《博物志》佚文: 鵂鶹鳥,一名鴟鵂,晝目無所見,夜則至明。
  5、魯迅《古小說鈎瀋》輯《玄中記》:
  6、晉幹寶《搜神記》捲十四:
  7、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江水》:
  8、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 正月夜多鬼鳥度,傢傢槌床打戶,捩狗耳,滅燈燭以禳之。
  9、《廣韻•鶬鴰》:
  10、《敦煌變文集•句道興〈搜神記〉》
  11、《正字通》: 鶬鵐,一名鬼車鳥,一名九頭鳥,狀如鵂鶹,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見火光輒墮。
  12、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捲十六《羽》: 夜行遊女,一曰天帝女,一名釣星,夜飛晝隱,如鬼神,衣毛為飛鳥,脫毛婦人,無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飴小兒,不可露處,小兒衣亦不可露曬,毛落衣中,為鳥祟,或以血點其衣為志。或言産死者所化。
  13、又: 鬼車鳥,相傳此鳥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為犬所噬。秦中天陰,有時有聲,聲如力車鳴,或言是水雞過也。……《白澤圖》謂之蒼鵐,《帝鵠書》謂之逆鶬。
  14、唐劉恂《嶺表錄異》捲中雲: 鬼車,春夏之間,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嶺外尤多。愛入人傢爍人魂氣。或云九首,曾為犬嚙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傢,則有兇咎。
  15、宋梅堯臣《古風》詩:
  16、宋周密《齊東野語》捲十九: 鬼車,俗稱九頭鳥,……世傳此鳥昔有十首,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傢為災咎。故聞者,必叱犬滅燈,以速其過澤國。……身圓如箕,十脰環簇,其九有頭,其一獨無而鮮血點滴,如世所傳。每脰各生兩翅。當飛時十八翼,霍霍競進,不相為用,至有爭拗折傷者。
  17、宋朱翌《猗覺寮雜記》捲下: 嶺外有蟲名暗夜,見小兒衣,落毛其上,兒必病。其狀如大蝴蝶。
  18、明楊慎《楊升庵全集》捲八一《鬼車》條: 《小說》:周公居東周,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餘九首。
  ■為什麽稱湖北人是“九頭鳥”?
  楚民族是一個崇拜竜鳳的民族。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是鳳鳥的化身。《白虎通,五竹篇》說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鸞便是鳳。故楚人對鳳總存在着一種深厚的感情。他們尤其喜歡以鳳喻人。傳說楚莊王剛剛即位時,整天尋歡作樂不問國事。伍舉便進諫問:“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莊王答曰:“三年不蜚不鳴,蜚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伍舉以鳥喻莊王,莊王也以鳥自喻。這鳥飛能衝天,自然便聯想起楚人所景仰的那大得“不知其幾千裏”,“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的大鵬。“鵬者,鳳也”。其鳳後觀有一頭,上看有一頭藏於身下,前看仰首觀雲。在古人的觀念中,鳳是一種神鳥。《山海經》說:“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鳳鳥飛騰,繼之以日夜”,“鳳翼其承旌兮,高翺翔之翼翼”,“三鳳其展鳴,驚天地,泣鬼神兮”, 三鳳九頭,“其志大兮,其慧遠兮。”古時楚國轄湖北、湖南兩地。自古英才輩出,而荊楚之地,又是楚文化的中心。湖北人勤勞且聰慧,舉國皆知,故有一說:“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三個湖北佬,抵不上一個安慶佬。”的來歷?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三個湖北佬,抵不上一個安慶佬.”據說這句話源於清代,說起來也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了,也是在那時候,安慶人也確實了得,文壇出了霸主桐城派,“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還出了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桐城張姚二姓,占卻半部縉紳”“六尺巷”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在一定意義上說,一部安慶的文化史,同時也是安徽文化史,安慶的發展史,同時也是安徽的發展史,其重疊部分有十之八九。
  《太平御覽》捲九二七引《三國典略》:“齊後園有九頭鳥見,色赤,似鴨,而九頭皆鳴。”又唐劉恂《嶺表錄異》捲中雲:“鬼車,春夏之間,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嶺外尤多。愛入人傢爍人魂氣。或云九首,曾為犬嚙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傢,則有兇咎。”即謂此鳥。《正字通》雲:“鶬鶊,一名鬼車鳥。一名九頭鳥,狀如鵂鶹,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見火光輒墮。”宋梅堯臣《古風》詩:“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夜呼庭氏率其屬,彎弧俾逐出九州。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投。自從狗嚙一首落斷頭至今清血流。邇來相距三千秋,盡藏夜出如鵂鶹。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輒驚墮。有時餘血下點污所遭之傢傢必破。”有關九頭鳥神話,於此詩可見其大略。
  原名“鬼車”,長有十個脖子、九個頭,據說它的第十個頭是被周公旦命令獵師射掉的。那個沒有頭的脖子不斷地滴出血,古人宣稱如果九頭鳥飛過,要吹滅燈火、放狗把它趕走。有些傳說宣稱九頭鳥的每一個頭擁有一對翅膀,結果18衹翅膀互相擠兌、導致全都派不上用場。另外,九頭鳥也被稱為“姑獲鳥”,這種鳥掠食人類兒童,喜好群居。
No. 6
  九頭鳥與楚文化
  如果要給楚文化以一種形象的象徵標志,恐怕沒有比“九頭鳥”更合適的了。“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難道還有比這句俗語更形象,更為人們所熟知和接受的嗎?然而,九頭鳥究竟是何物?它與湖北佬有着什麽特殊關係?在它那神奇的形象下包含着怎樣的深層文化內涵?這些不僅會挑逗起我們的強烈好奇心,而且對瞭解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楚文化的特殊性格,有着重要的價值。
  由於人們對“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這一則流行諺語的褒貶不一,理解各異,近年在《湖北日報》副刊上又有好幾位作者對此各抒己見,頗為熱鬧。有一位原籍武漢的臺灣民俗學家朱介凡也撰有《九頭鳥傳說》一文,此文長兩萬字,引述中國古典文獻包括許多地方志中的材料近百條,對九頭鳥這一俗諺的今古演變及社會文化內涵進行細密考評,原刊於《東方雜志》,後選入作者自編的《中國謠俗論叢》。近日重讀此文,感到他不僅是引述資料最豐富,而且是論析明晰合理、令人信服的難得之作。
  介凡先生認為,九頭鳥的傳說,實脫胎於《楚辭》和《山海經》中的一些古老的神話。《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載:“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極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鳥身,名曰九鳳。”這九頭鳳就是九頭鳥的最早說法。也可以說九頭鳥就起源於《山海經》中的九鳳。鳳本是中國神話中的神鳥,九頭鳳就更加神奇了。《山海經》中不僅有九首之鳳,還有九首或九尾之狐、羊、虎等等,而且在講究陰陽和合的古代中國,九是陽數,寓吉祥神聖意味,所以九頭鳥最初並不含妖氣。
  關於九頭鳥染上妖邪之氣,在中國民俗中演變成招人厭惡的反面角色,是從漢代小說所載“周公居東,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猶餘九首”開始的,後來的《荊楚歲時記》、《酋陽雜俎》、《齊東野語》誅書的記述渲染而廣為人知。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留下《鬼車詩》一首,對此有最為生動完整的記述:“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夜呼命庭率其屬,彎弧陴遂出九州,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透,自從狗嗤一頭落,斷頭至今清血流,邇彌相距三千秋,晝藏夜出如咻鶹。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驚輒墮,有時餘血下點呼,所遭之傢傢必破。我聞此語驚且疑,反祝疾飛無我禍,我思天地何茫茫,百物巨細理莫詳,占兇在人不在物,一去兩頭反為祥。……”這裏講,對九頭鳥的仇視,是從春秋時曾被楚人戰敗的周公開始的。後來此鳥被天狗咬去一頭一尾後,斷頭處血流不止,人們以為被血滴玷污即屬不祥,於是九頭鳥就成妖邪之物了。但歐陽修不信此說,而是主張“兇吉在人不在物”。由此可見妖由人生,同九頭鳥的形態習性其實並無多大關係。
  以九頭鳥象徵人事,介凡先生從歷史上舉出兩例。一是同明代湖北人張居正為相有關。這裏又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張居正為相時,大權在握,整頓吏治,聲譽日增。患病時,各地官紳紛紛為之建醮,跡近鋪張,事為九大御史前後參奏,而張之地位並未動搖,九大御史反為張居正一一整肅,因此當日民間便生出“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之謠,以為九頭鳥再厲害,也敵不過一個湖北佬。在這個說法裏九頭鳥乃指九御史,並非湖北人。其二是說張居正在整頓朝政時,保薦了九位御史,這九人都是他的湖北老鄉,對貪官污吏嚴厲製裁,革新政風大有成效,那些受到整頓的貪官污吏,心懷不滿,因而咒駡“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由此可以看出,這九頭鳥的謠傳,原是當日政敵散布出來以攻擊張居正的。
  另一說是這句諺語出於清初滿人對湖北人的詛恨。據有關史料記載,鄂之圻黃地區,曾據山岩拼死抗清。大局既定後,那些難忘故國的遺民,又拒絶同清廷合作,如有受清廷籠絡所利用的,衆所共棄;乃使滿人為官湖北者,莫不惱恨交加。在無可奈何之下,因荊楚嚮有九頭鳥傳說,於是編造了這句諺語。後來武昌辛亥首義的成功,再次證實了這句諺語的活力。因而在臺灣出版的《湖北文獻》上刊出的詩作,高唱:“武昌一夕鳥飛鳴,滿族政權難自保,九頭徽號稱鄂鳥,鄂人聽了不煩惱。”
  至於在民間,這句九頭鳥的俗諺還有另一層意味。介凡先生認為這同武漢作為一個南北水陸交通中心,所形成的外鄉人同武漢本地人之間的隔閡有關。凡是交通便利的地方,民衆的知識開發較早,在社會生活中競爭較多,在彼此交往中狡詐較多。武漢三鎮以外的各省人往往討厭他們,見而生畏。武漢又是湖北的代表,本來是“天上九頭鳥,地下武漢佬”,因武漢二字早期比較生疏,後來就變成湖北佬了。
  從這位深諳湖北風土人情的臺灣學者的文章可以看出,九頭鳥本是從楚人所崇拜的鳳凰形象脫胎而來的,在中古時期纔染上妖邪色彩進入民俗生活。明代以後,纔把它和湖北人聯絡起來。但它並沒有明確而穩定的含義,有時用以象徵湖北人的豐富智慧和對邪惡強暴勢力的強有力抗爭,有時則用以嘲諷在人際交往中的狡詐。這些含義和用法都是歷史形成的。既然如此,我們在今天也就沒有必要就九頭鳥本身確定一個或正或反的固定解釋。隨著湖北人地方性格及其歷史地位的豐富發展,九頭鳥這句俗諺自然也會具有新的內涵.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就是“不服周”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這句讓國人爭辯不已、褒貶不一的俗語的來處和本意,其實就是“不服周”。
  首先,我們來談談“不服周”。武漢是湖北的省會。湖北這個地方,歷史上屬楚地。在湖北人的口中有句俗語,謂之“不服周”。什麽意思呢?就是這個楚人啊,他不服周天子的管束!這個不服周的最好典例,當屬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了。他居然敢去問周天子的使臣,周天子的九鼎它有多重啊?其言下之意是,我楚莊王打算把它據為己有,知道輕重後好準備運回去呀。九鼎就象國之玉璽一樣,誰擁有了它,便擁有了天下,成為象徵國傢政權的傳國之寶!這就是“問鼎中原”這句成語的由來。後來楚靈王在春秋之時(公元前530年),楚頃襄王在戰國之時(公元前281年),都曾經一再地“問鼎”,你看這些湖北人的膽子有多大!
  再來說“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九頭鳥是什麽?衆說紛紜。我今提出一說,它其實就是九鼎的代稱。九鼎,別名“三翮六翼”,意思是它的形狀有三個軀幹六衹翅膀。今人對九鼎的認識僅限如此。無任是古典文獻還是考古發現,至今都未見過對九鼎形狀的其它描述。其實不要說今人,就是楚莊王那會,也是衹聞其名不見其形的,否則也不會有楚莊王問鼎這一說了。因此我根據三翮六翼這一描述,大膽推測:其一,此鼎是一隻鳥形的鼎,因為它的形象是三翮六翼;其二,九鼎之九,是因為這衹三翮六翼的鼎上鑄有九衹鳥頭!所以此鼎被稱為九鼎,而九鼎就是三翮六翼九首的九頭鳥形狀。
  我想,楚莊王當初雖未親見九鼎,應該是聽說過它的形狀的(但不知輕重)。所以,他僅嚮王孫滿打聽它的輕重。當王孫滿支支唔唔的不給正面答復時,楚莊王這個湖北佬大怒而言曰:你這小子不要嚮我封鎖(屏蔽)九鼎的信息!(九鼎再重也不過是一隻鳥沙,不管它有幾重,充其量)我楚國把楚軍的鷹嘴鈎上的喙折下來,就足以鑄一隻這樣的(鳥)鼎了!
  面對楚莊王的“不服周”,王孫滿也無可奈何,衹好悻悻說道:“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所以天下人在聽到此事以後就說,天子手上的九頭鳥,(嚇不倒)地上的湖北佬啊!再到後來,由於湖北佬在幾百年中一次又一次的問鼎,此話也就一代又一代的傳下來,慢慢就變成了“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啦。
  【楚人的九鳳神】
  九頭鳥形象的出現,最早源於楚人的九鳳神鳥。出自戰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櫃。海水北註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句曰九鳳。”
  “九鳳”所居的“大荒之中”,雖不知其確切範圍,卻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內,因為楚人之先帝顓頊,與他的九個嬪妃皆葬於此。《山海經•大荒北經》開篇就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該書《海內東經》則說:“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附禺即鮒魚,古字通用。楚人血統的屈原,在《離騷》中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這高陽即帝顓頊。顓頊葬於漢水,九鳳與顓頊同在一地,可見九鳳是楚人所崇拜的九頭神鳥。
  “九鳳”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證明。鳳是我國古代最為崇拜的兩大圖騰之一,與竜並稱。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徵,《山海經•南山經》中說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爾雅•釋鳥》郭璞註:“鳳,瑞應鳥。”《說文》:“鳳,神鳥也......見則天下大安寧。”由於鳳凰是吉祥之鳥,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時,據說都曾有鳳凰飛來慶賀。
  楚人有崇鳳的傳統。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到神遊天國部分時,第一句就是:“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禦。”據肖兵同志考證,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鳳凰涅盤利用職權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問》。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將鳳比作傑出人物的記載,如《論語•微子》中,楚狂人接輿就對孔子作歌雲:“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莊子•人間世》中,也有類似的記錄。
  楚人崇鳳心理也得到考古資料的證明。如1949年2月在長沙陳傢大山發掘到的竜鳳帛畫;1963年和1971年在湖北江陵兩次發現的鳳踏虎架鼓、長沙馬王堆漢墓的非衣帛畫等,都是著名的發現。尤其是馬王堆帛畫,在天堂正中人面蛇身主神周圍,就有幾衹大鳥環繞。而畫面中部天堂入口處,也有一隻鷹嘴人面怪鳥和兩衹長尾鳳鳥。這與屈原詩中描寫的意境十分相似。至今,崇鳳心理在民間審美情趣中還占有重要地位。
  說過“鳳”,再來說“九”。九,在中國古代是個神秘的數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廣曰九域,數量大曰九鈞,時間長曰九天九夜,危險大曰九死一生。。。。。。。就連唐僧取經也是九九八十一難,孫悟空是九八七十二變。為什麽“九”字成為這種神秘的極數呢?據有的學者研究,這乃是因為“九”的本意是“九頭竜”(或九頭蛇)之故。中國古代有許多關於九頭竜崇拜的神話。如《山海經》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的神話,“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於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話形象。九頭竜既為人們所崇拜,九頭鳥當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傳統也很明顯。屈原的十分有名的係列作品,就叫做“九歌”。這是屈原被放逐時,“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故而“更定其詞”,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屈原還有一個作品叫“九章”,他的學生宋玉則有“九辯”。《選遊》一詩中,屈原曾寫道:“朝濯發於陽𠔌兮,夕晞餘身於九陽。”《楚辭》中許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則、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關、九千、九侯等等;連帝顓頊的後宮,也是“九嬪”。可見“九”在楚地信仰中影響之大。
  綜上所述,人面鳥身而九首的九鳳,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個半人半鳥的圖騰形象,它是我國九頭鳥形象的最早原型。
  【從鳥神到鳥怪】
  《山海經》中的九鳳,是一個鳥神或神鳥無疑。然而,此後,九鳳卻從中國文獻上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出現的種種冠以其它名稱的九頭鳥,不僅完全喪失了神性,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每況愈下,成了一個道道地地的鳥怪。
  從漢末至唐宋,古文獻中的“九頭鳥”有着種種不同的稱呼,主要的是:
  (一)九頭鳥之別稱
  “九頭鳥”一名,最早見於《太平御覽》捲九二七引《三國典略》: 齊後園有九頭鳥見,…… 然而九頭鳥之別稱,古籍中甚為繁夥。《正字通》雲: 鶬鸆,一名鬼車鳥,一名九頭鳥, …… 《酉陽雜俎》捲十六《羽》: 《白澤圖》謂之蒼鸆,《帝鵠書》謂之逆鶬。 宋周密《齊東野語》捲十九: 鬼車,俗稱九頭鳥,……
  以上所見,就有“鶬鸆”、“逆鶬”、“鬼車鳥”、“鬼車”等等異名。由這些異名再加考索,則又會發現很多其他名稱。如“鶬鸆”,是一種鳥名,但是在晉郭璞的《江賦》裏,就有一種“奇鶬九頭”,這種“奇鶬”也就是九頭鳥。我們從下面的文章裏將可以看出九頭鳥的其他很多異名別稱。
  (二)九頭鳥之基本特徵
  1、“九頭”還是“十頭”?
  九頭鳥的最基本特徵就是有九個頭。但是關於這九個頭,也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有些人說它本來有十個頭。如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捲十六《羽》: 鬼車鳥,相傳此鳥昔有十首,……一首為犬所噬。 宋周密《齊東野語》捲十九: 鬼車,俗稱九頭鳥,……世傳此鳥昔有十首,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傢為災咎。……身圓如箕,十脰環簇,其九有頭,其一獨無而鮮血點滴,如世所傳。 明楊慎《楊升庵全集》捲八一《鬼車》條: 《小說》:周公居東周,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餘九首。 又有些人說它原本衹有九個頭,其中一個頭受傷滴血永不愈合。如前引《三國典略》: 齊後園有九頭鳥見,……九頭皆鳴。 又唐劉恂《嶺表錄異》捲中雲: 鬼車,……或云九首,曾為犬嚙其一,常滴血。 以上傳說中,以《齊東野語》所記的那個“十脰(脖子)九頭”的模樣最為嚇人,試想九個鳥頭之外,還有一個鳥脖子在那裏流滴鮮血,那多麽可怕?
  2、其他外貌特徵
  “色赤,似鴨。”(《三國典略》)
  “狀如鵂鶹,大者翼廣丈許。”(《正字通》)案:“鵂鶹”今名貓頭鷹。晉張華《博物志》佚文:“鵂鶹鳥,一名鴟鵂,晝目無所見,夜則至明。”
  “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婦人。”(《酉陽雜俎•羽篇》、《玄中記》)
  “身圓如箕,十脰環簇……每脰各生兩翅。當飛時十八翼,霍霍競進,不相為用,至有爭拗折傷者。”(《齊東野語》)
  “其狀如大蝴蝶。”(宋朱翌《猗覺寮雜記》捲下)
  3、滴血為災
  “此物愛以血點其衣為志,即取小兒也。”(《古小說鈎瀋》引《玄中記》)
  “為鳥祟,或以血點其衣為志。”(《酉陽雜俎•羽篇》)
  “常滴血。血滴之傢,則有兇咎。”(《嶺表錄異》捲中)
  “血滴人傢為災咎。”(《齊東野語》捲十九)
  4、晝伏夜出,鳴聲醜惡難聽
  “晝目無所見,夜則至明。”(《博物志》佚文)
  “正月夜多鬼鳥度。”(《荊楚歲時記》)
  “春夏之間,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嶺表錄異》捲中)
  “晝盲夜了。”(《正字通》)
  “夜飛晝隱。”(《酉陽雜俎•羽篇》)
  “秦中天陰,有時有聲,聲如力車鳴,或言是水雞過也。” (《酉陽雜俎•羽篇》)
  “周公居東周,惡聞此鳥。” (《楊升庵全集》捲八一《鬼車》)
  5、滴血或落毛,危害小兒
  “是鳥多落塵於兒衣中,則令兒病。”(《水經註•江水》)
  “毛落衣中,為鳥祟,或以血點其衣為志。”(《酉陽雜俎•羽篇》)
  “鳥無子,喜取人子養之,以為子。”(《玄中記》)
  “見小兒衣,落毛其上,兒必病。”(《猗覺寮雜記》捲下)
  6、其他特徵
  “愛入人傢爍人魂氣。”(《嶺表錄異》捲中)
  “見火光輒墮。”(《正字通》)
  關於九頭鳥的特徵,宋梅堯臣《古風》一詩說得比較詳細,今錄如下:
  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屬,彎弧俾逐出九州。
  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投。
  自從狗嚙一首落,斷頭至今清血流。
  邇來相距三千秋,晝藏夜出如鵂鶹。
  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輒驚墮。
  有時餘血下點污,所遭之傢傢必破。
  (三)民間關於九頭鳥之禁忌
  由於九頭鳥是一種兇鳥,民間對它畏懼有加,於是有種種對它的禁忌和防禦它的辦法。
  1、禁忌
  “豫章間養兒,不露其衣。”(《水經註•江水》)
  “凡人飴小兒,不可露處,小兒衣亦不可露曬。”(《酉陽雜俎•羽篇》)
  “小兒之衣不欲夜露。”(《玄中記》)
  2、禳解及驅除
  “故聞者,必叱犬滅燈,以速其過澤國。”(《齊東野語》捲十九)
  “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楊升庵全集》捲八一《鬼車》條引小說)
  “傢傢槌床打戶,捩狗耳,滅燈燭以禳之。”(《荊楚歲時記》)
  (四)九頭鳥傳說之來源
  九頭鳥的傳說起源甚早,傳播極廣,在久遠的傳播之中,各時代各地區差異很多,要追溯其最初的起源十分睏難。從現存古籍文獻中,我們找到幾個起源。
  1、起源於“九尾鳥”
  《廣韻》:“鶬鴰,《韓詩》雲:孔子渡江,見之異,衆莫能名。孔子嘗聞河上人歌曰:‘鴰兮鶬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長兮。’” 這種“一身九尾”的鳥,曾經被孔子看到過,當時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衹覺得它非常怪異。後來有人將它叫做“鶬鴰”,也就是貓頭鷹一類的鳥類。九頭鳥也許就是從九尾鳥演變而成的一種傳說兇鳥。
  2、起源於天帝遊女的傳說
  《古小說鈎瀋》輯《玄中記》: 姑獲鳥夜飛晝藏,蓋鬼神類。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遊女。……一名隱飛。鳥無子,喜取人子養之,以為子。今時小兒之衣不欲夜露者,為此物愛以血點其衣為志,即取小兒也。故世人名為鬼鳥,荊州為多。昔豫章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人,……匍匐往,先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去就毛衣,衣之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後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以衣迎三女,三女兒得衣亦飛去。今謂之鬼車。
  這是最早的關於仙女下凡的傳說故事。仙女下凡之後,穿着毛衣是鳥,脫下毛衣是女。她在與豫章男子結婚生女後,回到天上,後來又把三個女兒都接走了。所謂“鳥無子,喜取人子養之”,指她飛回天上未接女兒時,再到凡間來尋找女兒。為了防止她把別人傢的小兒當成自己的女兒接走,於是民間形成了這種對它的禁忌。這個傳說一直延續下來,各個時代有各自不同的版本。
  如: 《搜神記》捲十四: 豫章新豫縣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鳥。匍匐往,得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飛雲,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後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復以迎三女,女亦得飛去。 《水經註•江水》: 陽新縣地多女鳥。《玄中記》曰,陽新男子,於水次得之,遂與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間養兒,不露其衣,言是鳥多落塵於兒衣中,則令兒病。故亦謂之夜飛遊女矣。 《敦煌變文集•句道興〈搜神記〉》略雲: 昔有田昆侖者,傢貧未娶。禾熟時見三女於池洗浴,其二抱天衣飛去,昆侖攫得小者天衣,遂挾以為妻,攜回見母。經年産子,名曰田章。昆侖被點兵西行,三年不返。女乃嚮母索看天衣,屢經懇求,母不忍拂其意,即發藏畀之。女著衣便騰空上天而去,雖母哀號,不之顧也。然終念兒子,乃與二姊復下凡遊戲,冀見其兒。其時田章五歲,受董仲先生教來覓母。三女遂將天衣共乘小兒上天。天公憐憫外甥,遂教其方術伎能。經四五日,兒年已十五矣。天公即與以文書八捲,令其下凡。兒三纔俱曉,天子聞知,即召為宰相。後犯事,遂流配西荒之地。……
  3、起源於“女岐”
  《楚辭•天問》:“女岐無合,夫焉取九子?” 王逸註:“女岐,神女,無夫而生九子也。” 丁晏箋:“女岐,或稱九子母。” 這是古代楚國關於神女女岐的傳說。從女岐無合(無夫)而生了九個兒子,那麽她九個兒子是怎麽來的呢?當然是“取之於人”,於是民間就有對她的禁忌,認為她會時常下凡來取人之子。又由“九子”演變成“九頭”之說,後又與“天帝遊女”或姑獲鳥等傳說糅和流傳,形成九頭鳥的傳說。
  4、産婦所化的厲鬼
  這個起源說法僅見於《酉陽雜俎》捲十六《羽》。 作為一個流傳久遠的傳說,九頭鳥傳說肯定是一個多源而又分派的傳說故事,要完全弄清它的源頭和流變,尚須進一步的考證。
  【古籍中關於九頭鳥的有關資料】
  1、《楚辭•天問》
  2、《太平御覽》捲九二七引《三國典略》: 齊後園有九頭鳥見,色赤,似鴨,而九頭皆鳴。
  3、《文選》晉郭景純(璞)《江賦》: 若乃竜鯉一角,奇鶬九頭。
  4、張華《博物志》佚文: 鵂鶹鳥,一名鴟鵂,晝目無所見,夜則至明。
  5、魯迅《古小說鈎瀋》輯《玄中記》:
  6、晉幹寶《搜神記》捲十四:
  7、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江水》:
  8、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 正月夜多鬼鳥度,傢傢槌床打戶,捩狗耳,滅燈燭以禳之。
  9、《廣韻•鶬鴰》:
  10、《敦煌變文集•句道興〈搜神記〉》
  11、《正字通》: 鶬鸆,一名鬼車鳥,一名九頭鳥,狀如鵂鶹,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見火光輒墮。
  12、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捲十六《羽》: 夜行遊女,一曰天帝女,一名釣星,夜飛晝隱,如鬼神,衣毛為飛鳥,脫毛婦人,無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飴小兒,不可露處,小兒衣亦不可露曬,毛落衣中,為鳥祟,或以血點其衣為志。或言産死者所化。
  13、又: 鬼車鳥,相傳此鳥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為犬所噬。秦中天陰,有時有聲,聲如力車鳴,或言是水雞過也。……《白澤圖》謂之蒼鸆,《帝鵠書》謂之逆鶬。
  14、唐劉恂《嶺表錄異》捲中雲: 鬼車,春夏之間,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嶺外尤多。愛入人傢爍人魂氣。或云九首,曾為犬嚙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傢,則有兇咎。
  15、宋梅堯臣《古風》詩:
  16、宋周密《齊東野語》捲十九: 鬼車,俗稱九頭鳥,……世傳此鳥昔有十首,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傢為災咎。故聞者,必叱犬滅燈,以速其過澤國。……身圓如箕,十脰環簇,其九有頭,其一獨無而鮮血點滴,如世所傳。每脰各生兩翅。當飛時十八翼,霍霍競進,不相為用,至有爭拗折傷者。
  17、宋朱翌《猗覺寮雜記》捲下: 嶺外有蟲名暗夜,見小兒衣,落毛其上,兒必病。其狀如大蝴蝶。
  18、明楊慎《楊升庵全集》捲八一《鬼車》條: 《小說》:周公居東周,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餘九首。
  ■為什麽稱湖北人是“九頭鳥”?
  楚民族是一個崇拜竜鳳的民族。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是鳳鳥的化身。《白虎通,五竹篇》說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鸞便是鳳。故楚人對鳳總存在着一種深厚的感情。他們尤其喜歡以鳳喻人。傳說楚莊王剛剛即位時,整天尋歡作樂不問國事。伍舉便進諫問:“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莊王答曰:“三年不蜚不鳴,蜚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伍舉以鳥喻莊王,莊王也以鳥自喻。這鳥飛能衝天,自然便聯想起楚人所景仰的那大得“不知其幾千裏”,“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的大鵬。“鵬者,鳳也”。其鳳後觀有一頭,上看有一頭藏於身下,前看仰首觀雲。在古人的觀念中,鳳是一種神鳥。《山海經》說:“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鳳鳥飛騰,繼之以日夜”,“鳳翼其承旌兮,高翺翔之翼翼”,“三鳳其展鳴,驚天地,泣鬼神兮”, 三鳳九頭,“其志大兮,其慧遠兮。”古時楚國轄湖北、湖南兩地。自古英才輩出,而荊楚之地,又是楚文化的中心。湖北人勤勞且聰慧,舉國皆知,故有一說:“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三個湖北佬,抵不上一個安慶佬。”的來歷?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三個湖北佬,抵不上一個安慶佬.”據說這句話源於清代,說起來也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了,也是在那時候,安慶人也確實了得,文壇出了霸主桐城派,“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還出了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桐城張姚二姓,占卻半部縉紳”“六尺巷”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在一定意義上說,一部安慶的文化史,同時也是安徽文化史,安慶的發展史,同時也是安徽的發展史,其重疊部分有十之八九。
  《太平御覽》捲九二七引《三國典略》:“齊後園有九頭鳥見,色赤,似鴨,而九頭皆鳴。”又唐劉恂《嶺表錄異》捲中雲:“鬼車,春夏之間,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嶺外尤多。愛入人傢爍人魂氣。或云九首,曾為犬嚙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傢,則有兇咎。”即謂此鳥。《正字通》雲:“鶬鶊,一名鬼車鳥。一名九頭鳥,狀如鵂鶹,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見火光輒墮。”宋梅堯臣《古風》詩:“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夜呼庭氏率其屬,彎弧俾逐出九州。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投。自從狗嚙一首落斷頭至今清血流。邇來相距三千秋,盡藏夜出如鵂鶹。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輒驚墮。有時餘血下點污所遭之傢傢必破。”有關九頭鳥神話,於此詩可見其大略。
  原名“鬼車”,長有十個脖子、九個頭,據說它的第十個頭是被周公旦命令獵師射掉的。那個沒有頭的脖子不斷地滴出血,古人宣稱如果九頭鳥飛過,要吹滅燈火、放狗把它趕走。有些傳說宣稱九頭鳥的每一個頭擁有一對翅膀,結果18衹翅膀互相擠兌、導致全都派不上用場。另外,九頭鳥也被稱為“姑獲鳥”,這種鳥掠食人類兒童,喜好群居。
  歷史上,周、楚的確是死對頭。周昭王率軍親徵,竟死於漢水之中,成為異鄉之鬼。周人對楚人之恨可想而知。我們知道:一個民族的神,在它的敵對民族那裏必然會被說成妖。象埃及大神沙特(sat),在希伯來人《聖經》中就變成了撒旦(satan)。我國東夷部族之神蚩尤,在華夏族那裏便成了能飛沙走石的妖怪,周人將楚人的九鳳圖騰說成妖怪,並編出天狗斷其一首的故事,也符合這條比較神話學的基本規律,至於是周公本人確有此事,還是民間傳說附會於周公身上,那倒是無關緊要的。
英文解釋
  1. n.:  a legendary bird with nine heads,  cunning man
  2. v.:  a legendary bird with nine heads, ow used in reference to a craft fellow
相關詞
湖北武漢網絡營銷網站優化seo培訓工藝品油畫皮畫
精雕字畫
包含詞
九頭鳥學九頭鳥唐九頭鳥上
九頭鳥蓮九頭鳥回九頭鳥勁
九頭鳥火九頭鳥大九頭鳥翠
九頭鳥永九頭鳥香九頭鳥德
九頭鳥右九頭鳥鴨九頭鳥食
九頭鳥酒九頭鳥金九頭鳥阜
九頭鳥北九頭鳥店九頭鳥酒傢
九頭鳥金源九頭鳥酒吧九頭鳥食府
九頭鳥鴨脖九頭鳥之弩九頭鳥北太
九頭鳥阜成九頭鳥的傳說九頭鳥朝天下
九頭鳥右安門九頭鳥回竜觀九頭鳥勁鬆店
九頭鳥火鍋城九頭鳥大觀園九頭鳥翠微店
九頭鳥蓮花池九頭鳥永定門九頭鳥學院路
九頭鳥唐宋府九頭鳥上地店九頭鳥德勝園區
九穗河原九頭鳥好運來原九頭鳥九頭鳥香辣小竜蝦
九頭鳥seo九頭鳥畫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