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 樂傢老鋪
目錄
No. 1
  同仁堂的創辦人姓樂,浙江寧波府人,在明朝永樂年間來北京謀生。最初這位姓樂的在北京以搖串鈴走街串巷行醫和代賣小藥維持生活。到了清朝初年,其後代樂尊育進了清官太醫院,當了一個出納文書吏目(管理文件材料的小差使)。這樣,就為後來同仁堂的創辦及發展打下了有利基礎。清康熙八年(1669年),樂尊育之子樂梧崗在朋友的幫助下,在大柵欄路南開辦了同仁堂藥鋪,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使同仁堂有了一定的發展。同仁堂的大發展是從雍正年間為清朝宮廷御藥房供應“供奉”(為清御藥房供應中藥,當時稱“供奉”)開始。同仁堂有了為皇宮“供奉”藥品這個靠山,既為同仁堂提高了社會聲望,也為同仁堂後來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同仁堂和御藥房打交道,都是先領藥款,爾後纔交貨。這種預領官銀,加強了同仁堂的經濟實力和資金周轉,實際上是為同仁堂提供了無息貸款。
  同仁堂藥店是北京著名的老藥店,歷史十分悠久享譽海內外。達仁堂和宏仁堂藥鋪也是樂傢人開的,但它不是同仁堂偽分號。它們的來歷是這樣的:清朝末期樂傢繁衍為四大支,就是樂孟繁、樂仲繁、樂叔繁、樂季繁兄弟四個。同仁堂由這四大支共同管理,規定每支每年從同仁堂領取一萬兩銀子。另外還允許他們在同仁堂寄賣自傢所製的丸、散、膏、丹等藥品。當時,同仁堂店中的職工,大多數都是非親即友,所以職工也分派別,不是樂孟繁的人,就是樂仲繁的人,不是樂叔繁的人,就是樂季繁的人。他們在嚮顧客推銷藥品時,都爭着嚮進店買藥的顧客介紹自己的所依附者所寄賣的藥品。這種寄賣製損害了同仁堂的公共利益,而且造成店中的混亂,給同仁堂的經營管理帶來很大的麻煩。後來,樂傢四支傢族的代表開會,共同議定,取消寄賣製,允許各支在外邊開辦店鋪,可用“樂傢老鋪”招牌,但不能用“同仁堂”店名。自此,各支相繼在外開辦藥鋪。民國十年(1921年),樂孟繁支開了樂傢老鋪“宏仁堂”藥店。隨後,樂仲繁支開了樂傢老鋪“宏濟堂”藥店,樂季繁支開了樂傢老鋪“達仁堂”藥店。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從北京遷至南京,樂孟繁支的樂篤周在南京開設了南京“同仁堂”,破壞了四支“傢族協議”,引起其他三支的共同反對,爭吵不休。最後,使得樂篤周的哥哥、當時掌握北京同仁堂大權的樂佑申被迫辭職,纔算了結。
  前後總計,樂孟繁支開設了南京同仁堂一個,宏濟堂三個,樂仁堂五個,宏仁堂四個;樂仲繁支開設了頤齡堂一個,永仁堂三個,懷仁堂一個,沛仁堂一個;樂叔繁支開設了濟仁堂二個,樂舜記一個,宏德堂一個;樂季繁支開設了達仁堂十個,樹仁堂一個。這三十多號“樂傢老鋪”遍及天津、上海、長春、西安、長沙、福州、香港等地,進一步擴大了北京大柵欄同仁堂在國內外的影響。
相關詞
文化藥酒天津市工坊
包含詞
樂傢老鋪沽上藥酒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