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稱青茶”。一種半發酵茶。茶葉邊緣發酵,中間不發酵。由鮮葉經萎凋、搖青(輕度發酵過程)、炒揉和乾燥等工序製成。葉色青緑或邊紅中青。水沏茶汁橙黃或淡金黃,色香味兼有紅茶和緑茶的特點。 |
|
茶葉的一大類,衹有邊緣發酵,沏出的茶帶黑色 |
|
成品茶的一種。葉較粗大,呈黑褐色,為半發酵茶,有分解脂肪作用,可消食。産於我國 福建 及 廣東 汕頭 等地,行銷於海內外,頗負盛名。 |
|
【健康生活 烏竜茶的功效!】
1、消除危害美容與健康的活性氧:
2、每天喝1公升烏竜茶能改善皮膚過敏:
3、飲用烏竜茶能瘦身:
4、抗腫瘤、預防老化功效
等等。。。。。
【中國醫學研究者聲明 烏竜茶其實有瘦身功效】
雖然西方一直對“茶的減肥功效”持懷疑態度,但中國醫學研究者日前聲明,烏竜茶確實有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妙效。本屆“宋慶齡兒科醫學奬”獲奬人郭錫熔認為,烏竜茶含有較多的茶多酶,會有效減少皮下脂肪。
【烏竜茶名字的來源】
烏竜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其最負盛名的要數福建和廣東二地産的。其中福建的“武夷岩茶”屈指可數。烏竜茶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竜茶的産生,還有些傳奇的色彩,據《福建之茶》、《福建茶葉民間傳說》載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岩村裏有一個茶農,也是打獵能手,姓蘇名竜,因他長得黝黑健壯,鄉親們都叫他“烏竜”一年春天,烏竜腰挂茶簍,身背獵槍上山採茶,采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身邊溜過,烏竜舉槍射擊但負傷的山獐拼命逃嚮山林中,烏竜也隨後緊追不捨,終於捕獲了獵物,當把山獐背到傢時已是掌燈時分,烏竜和全家人忙於宰殺、品嚐野味,已將製茶的事全然忘記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製昨天采回的“茶青”。沒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鑲上了紅邊了,並散發出陣陣清香,當茶葉製好時,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並經心琢磨與反復試驗,經過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終於製出了品質優異的茶類新品----烏竜茶。安溪也遂之成了烏竜茶的著名茶鄉了。
【烏竜茶的製法】
烏竜茶綜合了緑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緑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緑茶清芬香並有“緑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竜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 健美茶”。
形成烏竜茶的優異品質,首先是選擇優良品種茶樹鮮葉作原料,嚴格掌握采摘標準;其次是極其精細的製作工藝。烏竜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為“跳動做青”、“搖動做青”、“做手做青”三個亞類。商業上習慣根據其産區不同分為:閩北烏竜、閩南烏竜、廣東烏竜、臺灣烏竜等亞類。烏竜茶為我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産於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近年來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産。
烏竜是茶由宋代貢茶竜團、鳳餅演變而來,創製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據福建《安溪縣志》記載:“安溪人於清雍正三年首先發明烏竜茶做法,以後傳入閩北和臺灣。”另據史料考證,1862年福州即設有經營烏竜茶的茶棧,1866年臺灣烏竜茶開始外銷。現在烏竜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
【烏竜茶的名貴品種】
1. [武夷岩茶]産自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岩茶外形肥壯勻整,緊結捲麯、,色澤光潤,葉背起蛙狀。顔色青翠、砂緑、密黃,葉底、葉緣朱紅或起紅點,中央呈淺緑色。品飲此茶,香氣菠鬱,滋葉濃醇,鮮滑回甘,具有特殊的“岩韻”。
2. [鳳凰單叢茶]産於廣東。茶形壯實而捲麯,葉色淺黃帶微緑。湯色黃豔襯緑,香氣清長,多次衝泡,餘香不散,甘味尤存。
3. [臺灣烏竜茶]條形捲麯,呈銅褐色,茶湯橙紅,滋味純正,天賦濃烈的果香,衝泡後葉底邊紅腹緑,其中以南投縣的“凍頂”烏竜茶最為名貴。
4. [鐵觀音茶]閩南安溪産。“鐵觀音”既是茶名,又是茶樹品種名。此茶外形條索緊結,有的形如秤勾,有的狀似晴蜒頭,由於咖啡鹼隨着水份蒸發,在表面形成一層白霜,稱作“砂緑起霜”。此茶衝泡後,異香撲鼻,乘熱細啜,滿口生香,喉底回甘,稱得上七泡有餘香。
5.[東方美仁]産自廈門
【烏竜茶減肥法】
烏竜茶之所以流行,完全是因為它溶解脂肪的減肥效果,這種說法也確實有科學的根據。因為茶中的主成分--單寧酸,證實與脂肪的代謝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實驗結果也證實,烏竜茶的確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減肥茶。
大傢都知道,烏竜茶是中國茶的代表,是一種半發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汁是其特色。但其實烏竜茶衹是總稱,還可以細分出許多不同類別的茶。例如:水仙、白牡丹,以及適合配海鮮類食物的鐵觀音等等,種類多樣,可以任君挑選。
實驗證明,每天喝一公升烏竜茶,有抑製膽固醇上升的效果。雖然飲用量應該依各人身體的狀況决定,但是當食物太油膩時,最好也能夠搭配烏竜茶,不但有飽腹感,還可以去除油膩。
烏竜茶的保健功能:茶功如神,早已為人們所知。唐代詩人盧全是這樣形容茶葉功效的:"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捲;四碗發輕汗,生平不平事,盡嚮毛孔散;五碗肌膚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清風生。"宋代吳淑《茶賦》說:"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茹之利,其功若神。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雲:"茶苦而寒,陰中之陽,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烏竜茶是我國特種名茶,經現代國內外科學研究證實,烏竜茶除了與一般茶葉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署、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還突出表現在防癌癥、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一、防癌癥
1998年6月15日《健康報》(記者鄭遠翔)報道:不久前,由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毒理和化學研究室副研究員韓馳和她的助手徐勇,進行茶葉在動物體內的抑癌試驗。他們分別給大白鼠喂安溪鐵觀音等五種茶,同時給予喂人工合成的純度大於99.8%的緻癌物甲基卡基亞硝膠。三個月後,大白鼠食道癌發生率為42-67%,患癌鼠平均瘤數為2.2-3個。而未飲茶的大白鼠食道癌發病率為90%,患癌鼠平均瘤數為5.2個,五種茶葉抑癌效果為安溪鐵觀音最佳。與此同時,他們還進行另一種試驗,即用亞硝酸納和甲基卡膠做緻癌前體物,結果發現,飲茶組的大白鼠無一發生食道癌,未飲茶組發生率為100%。這一結果證明,茶葉可全部阻斷亞硝膠的體內內源性的形成。
二、降血脂
1981年,日本和洋女子大學宮川豐美和川村一男教授,就烏竜茶對動物脂肪代謝的影響進行試驗,證明能顯著抑製血中膽固醇及中性脂肪的增加。1983年,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觀察了一組血中膽固醇較高的病人,在停用各種降脂藥物的情況下,每日上下午兩次飲用烏竜茶,連續24周後,病人血中膽固醇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進一步的動物試驗表明,烏竜茶有防止和減輕血中脂質在主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飲用烏竜茶還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紅細胞集聚,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增加血液流動性,改善微循環。這對於防止血管病變,血管內血栓形成以及中醫?quot;瘀血癥"均有積極意義。此外,體外血栓形成試驗,也表明烏竜茶有抑製血栓形成的作用。
三、抗衰老
1983年,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進行抗衰老試驗表明,他們分別加喂烏竜茶和維生素e的兩組動物,肝髒內脂質過氧化均明顯減少,這說明烏竜茶和維生素e一樣有抗衰老功效。人體試驗還表明,在每日內服足量維生素c情況下,飲用烏竜茶可以使血中維生素c含量持較高水平,尿中維生素c排出量減少,而維生素c的抗衰老作用早已被研究證明。因此,飲用烏竜茶可以從多方面增強人體抗衰老能力。1985年10月王澤農教授訪問安溪茶鄉時,賦詩一首,對安溪烏竜茶的保健功效作了高度的概括:安溪芳若鐵觀音,益壽延年六根清。新選名茶黃金桂,堪稱妙藥保丹心。久服千朝姿容美,能療百病體態輕。
【烏竜茶基本成份及功效】
飲茶有許多益處,這是衆所周知的。但飲茶為什麽會有許多好處呢?這對一般人來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隨着科學的發展,到了19世紀初,茶業的成分纔逐漸明確起來。經過現代科學的分離和鑒定,烏竜茶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氨基酸等含量,明顯高於其他茶類。無機礦物元素主要有:鉀、鈣、鎂、鈷、鐵、錳、鋁、鈉、鋅、銅、氮、磷、氟、碘、硒等。鐵觀音所含的無機礦物元素,如錳、鐵、氟、鉀、鈉等均高於其他茶類。
【烏竜茶喝法與使用】
新茶並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於新茶剛采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癥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此外,新茶中還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鹼以及多種芳香物質,這些物質還會使人的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有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應適量飲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時飲用,正確方法是放置半個月以後纔可能使用。
【臺式烏竜茶】
臺式烏竜茶脫胎於潮州、閩南的工夫茶。
一、 開場白:緻歡迎詞,解說詞,祝福語
各位先生/小姐,你們好!歡迎光臨飄香茶坊,我是茶坊服務員,下面由我為大傢表演臺灣功夫茶藝。
二、 手法: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一個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傢心曠神怡,並隨着這悠悠裊裊的香煙升華到悟道的境界。
宋代蘇東坡是一位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泡茶的經驗說"活水還須活水煮",活煮甘泉,即用旺火煮沸壺中的泉水。
三、 手法: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1、 孔雀開屏:是嚮同伴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藉助孔雀這道程序嚮各位嘉賓介紹有關泡茶用的精美茶具。
1》 紫砂壺:此壺産於江蘇的宜興,它具有吸香性和透氣性,茶葉在裏面溶出的營養物質達95%以上,所以用得越久的紫砂壺泡製出的茶湯就越香,此壺專用於衝泡烏竜茶。
2》 聞香杯:主要用於聞茶湯的香氣。
3》 品茗杯:主要用於品茶湯的味道。
4》 茶荷:又稱茶撮,專用於盛茶、賞茶。
5》 茶道:由茶針、茶鬥、茶勺、茶匙、茶夾、等組成。
a、 茶針用於疏通壺嘴;
b、 茶鬥用於方便盛茶;
c、 茶勺用於撥取茶葉;
d、 茶匙用於更換殘茶;
e、 茶夾用於取拿杯具;
f、 茶夾用於剩放;
g、 壺筆用於調節紫砂壺的內外溫度。
6》 茶床:用於操作功夫茶的表演過程。
7》 茶海:用於盛裝多餘的水。
8》 茶巾:用於吸幹杯或壺底的水滴。
9》 茶筒:用於盛裝幹茶。
10》 香爐:用於燒香。
11》 明爐組:專用於燒水。
12》 茶托;用於安放聞香杯和品茗杯。
13》 公道杯:用於調和茶湯的顔色、濃度及份量,隱含了中國茶道中公平待人的道理。
14》 茶漏:用於過漏茶渣。
15》 壺墊:專用於放紫砂壺。
2、葉嘉酬賓:"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贊美,"葉嘉酬賓"就是大傢鑒賞烏竜茶,今天各位點的烏竜茶就是- 烏竜茶,它外形 ,具有 香,並有獨特的 韻。
三、溫壺溫杯:就是用燒沸的開水衝入紫砂壺內,再一一的倒入公道杯、品茗杯和聞香杯內,其目的是提升茶具的溫度,使茶葉在裏面能更好的發揮色、香、味、型的特點。
四、 手法:烏竜入宮
就是把烏竜茶葉放入紫砂壺內,"宮"是形容紫砂壺的重要性。
五、 手法:滌茶留香,春風拂面
烏竜茶因為製作工藝比較復雜,"滌茶留香"就是指用水洗滌一下茶葉,並能讓茶葉吸收一定的水份,使茶葉處於一種含香欲放的狀態。"春風拂面"指用壺蓋颳去茶壺表面泛起的泡沫及茶葉,使壺內茶湯更加清澈潔淨。
六、 手法:烏竜出海,重洗仙顔
品功夫茶講究"頭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的道理,頭泡衝出的茶水一般不喝,註入茶海,因茶湯呈琥珀色,從壺口流嚮茶海就好似蛟竜入海一樣,故稱為"烏竜入海"。
“重洗仙顔”是武夷九麯溪畔的焉得虎子,摩崖石刻的喻意,在這裏喻出。
第二次衝泡完時加上壺蓋後,還要用開水洗燙壺的表面,內外加溫,有利於茶香的散發。
七、 手法:遊山玩水,慈母哺子
紫砂壺泡好茶後,在茶巾上沾幹壺底的殘水,並把茶水註入公道杯內,此過程就叫"遊山玩水,慈母哺子"。
八、 手法:祥竜行雨,鳳凰點頭
將公道杯中的茶湯快速均勻地依次註入聞香杯,稱之為"祥竜行雨"有其"甘露普降"的吉祥之意,當公道杯中所剩不多茶湯改為點斟,手法要求一高一低有節奏地點斟茶水,此法稱之為"鳳凰點頭"。
九、 手法:"竜鳳呈祥,鯉魚翻身"
將刻有竜的品茗杯倒扣在刻有鳳的聞香杯上,稱之為"竜鳳呈祥",也稱之為"夫妻和諧",把扣好的品、聞杯一並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翻身”躍進竜門可化升天而去。我們藉助這手法祝福在座的各位家庭和睦,事業發達。
十、奉茶,手法:“衆手傳盅”
此時將竜鳳杯雙手捧奉給各位賓客,要求竜、鳳正對客人,並從右到左依次奉上,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十一、手法:鑒賞雙色,喜聞茶香
把聞香杯傾斜45度提起,置於掌心迅速滾動,請客人聞杯時的茶香,隨着品茗杯溫度的升高,陶瓷製的烏竜圖案就會變色,此時就會看見茶湯色和鳳凰的變化,所以 稱之為“鑒賞雙色”。
"喜聞茶香"是品茶之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主要是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無異味。
臺式茶藝側重於對茶葉本身、與茶相關事物的關註,以及用茶氛圍的營造。欣賞茶葉的色與香及外形,是茶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衝泡過程的藝術化與技藝的高超,使泡茶成為一種美的享受;此外對茶具欣賞與應用,對飲茶與自悟修身、與人相處的思索,對品茗環境的設計都包容在茶藝之中。將藝術與生活緊密相聯,將品飲與人性修養相融合,形成了親切自然的品茗形式,這種形式也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
簡單表述如下:
主要茶品:凍頂烏竜、文山包種、阿裏山茶。
1.擺具 將茶具一一擺好,茶壺與茶盅並排置於茶盤之上,聞香杯與品茗杯一一對應,並列而立。電茶壺置於左手邊。
2.賞茶 用茶匙將茶葉輕輕撥入茶荷內,供來賓欣賞。
3.溫壺 溫壺不僅要溫茶壺,還要溫茶盅。用左手拿起電茶壺,註滿茶壺,接着右手拿壺,註入茶盅。
4.溫杯 將茶盅內的熱水分別註入聞香杯中,用茶夾夾住聞香杯,旋轉360度後,將聞香杯中的熱水倒入品茗杯。同樣用茶夾夾住品茗杯,旋轉360度後,杯中水倒入滌方或茶盤。
5.投茶 將茶荷的圓口對準壺口,用茶匙輕撥茶葉入壺。投茶量為1/2至2/3壺。
6.洗茶 左手執電茶壺,將100攝氏度的沸水高衝入壺。蓋上壺蓋,淋去浮沫。立即將茶湯註入茶盅,分於各聞香杯中。洗茶之水可以用於聞香。
7.高衝 執電茶壺高衝沸水入壺,使茶葉在壺中盡量翻騰。第一泡時間為1分鐘,1分鐘後,將茶湯註入茶盅,分到各聞香杯中。
8.奉茶 聞香杯與品茗杯同置於杯托內,雙手端起杯托,送至來賓面前,請客人品嚐。
9.聞香 先聞杯中茶湯之香,然後將茶湯置於品茗杯內,聞杯中的餘香。
10.品茗 聞香之後可以觀色品茗。品茗時分三口進行,從舌尖到舌面再到舌根,不同位置香味也各有細微的差異,需細細品,才能有所體會。
11.再次衝泡 第二次衝泡的手法與第一次同,衹是時間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以此類推,每衝泡一次,衝泡的時間也要相對增加。優質烏竜茶內質好,如果衝泡手法得當,可以衝泡幾十次,每次的色香味甚至能基本相同。
12奉茶 自第二次衝泡起,奉茶可直接將茶分至每位客人面前的聞香杯中,然後重複聞香、觀色、品茗、衝泡的過程。
緑茶和烏竜茶是由同一種茶樹所生産出來的。最大的差別在於有沒有經過發酵這個過程。因為茶葉中的兒茶素會隨着發酵溫度的升高而相互結合,致使茶的顔色變深,但因此茶的澀味也會減少。這種兒茶素相互結合所形成的成分就是烏竜茶的多酚類。多酚類和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兒茶素,都能夠影響各種酵素在我們體內的活性化。茶葉中所含有的兒茶素大約有一半會轉化為烏竜茶的多酚類。因此,在兒茶素的抗氧化作用和烏竜茶多酚類的雙重作用之下,烏竜茶就顯現出緑茶所沒有的各種功效了。
臺灣茶的産區及特色
1、鬆柏茶區:
海拔高度約500公尺,位於南投縣名間,是臺灣早期主要烏竜茶産地之一。此區的烏竜茶以機械采收為主,量大,講究製作的過程及設備,茶葉本質較清香淡甘。
2、凍頂茶區:
海拔高度約900公尺,位於南投縣鹿𠔌,是臺灣炭焙烏竜茶最有名氣及最大的産地。臺灣最著名的比賽茶區,往往春鼕兩季的比賽聖事皆會吸引各的茶農前往繳茶比賽。它有名氣於焙火,也就是人?所說的「功夫茶」或「老人茶」,茶湯較褐色,茶味有焙火的甘醇,氣味中亦帶焙火味。由於炭焙後咖啡因含量較低,較不會影響睡眠。
3、阿裏山茶區:
海拔高度約1500公尺,位於嘉義縣石桌,在外銷名氣中最旺, 此區以半發酵烏竜茶為主,茶葉氣味清香脫俗,味道甘醇甜美,是目前高海拔烏竜茶最大的産區。
4、玉山茶區:
海拔高度約1800公尺以上,位於嘉義縣及南投縣交界,屬新興茶區之一,也以發酵烏竜茶為主,由於高度較高,茶葉生長期較一般長,所以耐泡性佳,一般衝泡6-7次是不成問題的。氣味濃郁氛香,茶湯金黃,味道清新可口,屬高等茶葉之一。
5、梨山茶區:
海拔高度約2000公尺以上,位於臺中縣及南投綫山區交界,屬 臺灣烏竜茶最高種植區域,量少物美,口感清新,長時間浸泡亦不會苦澀,是烏竜茶中的極品。
6、其它茶區:
其它如杉林溪、瑞裏、瑞峰、梅山、盧山、紅香、武界……等為新興的茶區,也有很好的品質及價格。衹因名氣不比以上的茶區,所以較被忽略,也由於如此這些茶會以臨近的茶區為名。
其特色會因地區及氣候而發展出它特有的獨特性。氣味氛香、味道甘醇、茶湯色澤金黃
2.北埔的東方美人茶{椪風茶}====
東方美人茶因其茶芽白毫顯着,又稱「白毫烏竜茶」。
大部分生長在新竹峨眉鄉、北埔鄉、橫山鄉及竹東鎮等一帶和苗慄的頭屋、頭份、寶山、老田寮、三灣一帶,桃園竜潭等地亦有部分生産。
茶葉外觀:以白毫肥大,葉部呈紅、黃、緑相間,顔色鮮豔者較上品;
茶水色:以明亮豔麗橙紅色為佳,
茶湯:入口滋味濃厚,甘醇而不生澀,過喉滑順生津,口中回味甘醇,
香氣:聞之有天然熟果香,芬芳怡人者為貴。
3.臺東福祿茶===
臺東主要茶區在鹿野鄉的高臺,高臺面對都蘭山,滿山茶園。
海拔八百公尺左右的武陵村是生産福祿茶的産地。
茶葉製法獨特,喝來格外新鮮甘醇
4.屏東滿洲茶 ===
恆春也産茶,有沒有搞錯?臺灣最熱的南端,也會産茶,不介紹你不相信喔!!~~
其實並非是恆春産茶,而是距離恆春不遠的滿洲鄉港口村産茶,藉用恆春名氣來推銷,
港口茶是臺灣唯一沒有改良過的土茶,帶點苦味,頗有特色。
5.武陵高山茶===
産於雪山東麓海拔二千公尺之武陵𠔌地,七傢灣溪與雪山溪會流其間
,終年雲霧繚繞,經四季之雨霧滋養,葉厚而潤,年僅收三次,
經精工焙製氣味芬芳具耐泡之特性,飲潤喉清心,堪稱臺灣高山茶之極品。 |
|
【健康生活 烏竜茶的功效!】
1、消除危害美容與健康的活性氧:
2、每天喝1公升烏竜茶能改善皮膚過敏:
3、飲用烏竜茶能瘦身:
4、抗腫瘤、預防老化功效
等等。。。。。
【中國醫學研究者聲明 烏竜茶其實有瘦身功效】
雖然西方一直對“茶的減肥功效”持懷疑態度,但中國醫學研究者日前聲明,烏竜茶確實有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妙效。本屆“宋慶齡兒科醫學奬”獲奬人郭錫熔認為,烏竜茶含有較多的茶多酶,會有效減少皮下脂肪。
【烏竜茶名字的來源】
烏竜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其最負盛名的要數福建和廣東二地産的。其中福建的“武夷岩茶”屈指可數。烏竜茶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竜茶的産生,還有些傳奇的色彩,據《福建之茶》、《福建茶葉民間傳說》載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岩村裏有一個茶農,也是打獵能手,姓蘇名竜,因他長得黝黑健壯,鄉親們都叫他“烏竜”一年春天,烏竜腰挂茶簍,身背獵槍上山採茶,采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身邊溜過,烏竜舉槍射擊但負傷的山獐拼命逃嚮山林中,烏竜也隨後緊追不捨,終於捕獲了獵物,當把山獐背到傢時已是掌燈時分,烏竜和全家人忙於宰殺、品嚐野味,已將製茶的事全然忘記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製昨天采回的“茶青”。沒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鑲上了紅邊了,並散發出陣陣清香,當茶葉製好時,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並經心琢磨與反復試驗,經過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終於製出了品質優異的茶類新品----烏竜茶。安溪也遂之成了烏竜茶的著名茶鄉了。
【烏竜茶的製法】
烏竜茶綜合了緑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緑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緑茶清芬香並有“緑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竜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 健美茶”。
形成烏竜茶的優異品質,首先是選擇優良品種茶樹鮮葉作原料,嚴格掌握采摘標準;其次是極其精細的製作工藝。烏竜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為“跳動做青”、“搖動做青”、“做手做青”三個亞類。商業上習慣根據其産區不同分為:閩北烏竜、閩南烏竜、廣東烏竜、臺灣烏竜等亞類。烏竜茶為我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産於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近年來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産。
烏竜是茶由宋代貢茶竜團、鳳餅演變而來,創製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據福建《安溪縣志》記載:“安溪人於清雍正三年首先發明烏竜茶做法,以後傳入閩北和臺灣。”另據史料考證,1862年福州即設有經營烏竜茶的茶棧,1866年臺灣烏竜茶開始外銷。現在烏竜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
【烏竜茶的名貴品種】
1. [武夷岩茶]産自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岩茶外形肥壯勻整,緊結捲麯、,色澤光潤,葉背起蛙狀。顔色青翠、砂緑、密黃,葉底、葉緣朱紅或起紅點,中央呈淺緑色。品飲此茶,香氣菠鬱,滋葉濃醇,鮮滑回甘,具有特殊的“岩韻”。
2. [鳳凰單叢茶]産於廣東。茶形壯實而捲麯,葉色淺黃帶微緑。湯色黃豔襯緑,香氣清長,多次衝泡,餘香不散,甘味尤存。
3. [臺灣烏竜茶]條形捲麯,呈銅褐色,茶湯橙紅,滋味純正,天賦濃烈的果香,衝泡後葉底邊紅腹緑,其中以南投縣的“凍頂”烏竜茶最為名貴。
4. [鐵觀音茶]閩南安溪産。“鐵觀音”既是茶名,又是茶樹品種名。此茶外形條索緊結,有的形如秤勾,有的狀似晴蜒頭,由於咖啡鹼隨着水份蒸發,在表面形成一層白霜,稱作“砂緑起霜”。此茶衝泡後,異香撲鼻,乘熱細啜,滿口生香,喉底回甘,稱得上七泡有餘香。
5.[東方美仁]産自廈門
【烏竜茶減肥法】
烏竜茶之所以流行,完全是因為它溶解脂肪的減肥效果,這種說法也確實有科學的根據。因為茶中的主成分--單寧酸,證實與脂肪的代謝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實驗結果也證實,烏竜茶的確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減肥茶。
大傢都知道,烏竜茶是中國茶的代表,是一種半發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汁是其特色。但其實烏竜茶衹是總稱,還可以細分出許多不同類別的茶。例如:水仙、白牡丹,以及適合配海鮮類食物的鐵觀音等等,種類多樣,可以任君挑選。
實驗證明,每天喝一公升烏竜茶,有抑製膽固醇上升的效果。雖然飲用量應該依各人身體的狀況决定,但是當食物太油膩時,最好也能夠搭配烏竜茶,不但有飽腹感,還可以去除油膩。
烏竜茶的保健功能:茶功如神,早已為人們所知。唐代詩人盧全是這樣形容茶葉功效的:"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捲;四碗發輕汗,生平不平事,盡嚮毛孔散;五碗肌膚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清風生。"宋代吳淑《茶賦》說:"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茹之利,其功若神。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雲:"茶苦而寒,陰中之陽,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烏竜茶是我國特種名茶,經現代國內外科學研究證實,烏竜茶除了與一般茶葉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署、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還突出表現在防癌癥、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一、防癌癥
1998年6月15日《健康報》(記者鄭遠翔)報道:不久前,由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毒理和化學研究室副研究員韓馳和她的助手徐勇,進行茶葉在動物體內的抑癌試驗。他們分別給大白鼠喂安溪鐵觀音等五種茶,同時給予喂人工合成的純度大於99.8%的緻癌物甲基卡基亞硝膠。三個月後,大白鼠食道癌發生率為42-67%,患癌鼠平均瘤數為2.2-3個。而未飲茶的大白鼠食道癌發病率為90%,患癌鼠平均瘤數為5.2個,五種茶葉抑癌效果為安溪鐵觀音最佳。與此同時,他們還進行另一種試驗,即用亞硝酸納和甲基卡膠做緻癌前體物,結果發現,飲茶組的大白鼠無一發生食道癌,未飲茶組發生率為100%。這一結果證明,茶葉可全部阻斷亞硝膠的體內內源性的形成。
二、降血脂
1981年,日本和洋女子大學宮川豐美和川村一男教授,就烏竜茶對動物脂肪代謝的影響進行試驗,證明能顯著抑製血中膽固醇及中性脂肪的增加。1983年,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觀察了一組血中膽固醇較高的病人,在停用各種降脂藥物的情況下,每日上下午兩次飲用烏竜茶,連續24周後,病人血中膽固醇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進一步的動物試驗表明,烏竜茶有防止和減輕血中脂質在主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飲用烏竜茶還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紅細胞集聚,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增加血液流動性,改善微循環。這對於防止血管病變,血管內血栓形成以及中醫?quot;瘀血癥"均有積極意義。此外,體外血栓形成試驗,也表明烏竜茶有抑製血栓形成的作用。
三、抗衰老
1983年,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進行抗衰老試驗表明,他們分別加喂烏竜茶和維生素e的兩組動物,肝髒內脂質過氧化均明顯減少,這說明烏竜茶和維生素e一樣有抗衰老功效。人體試驗還表明,在每日內服足量維生素c情況下,飲用烏竜茶可以使血中維生素c含量持較高水平,尿中維生素c排出量減少,而維生素c的抗衰老作用早已被研究證明。因此,飲用烏竜茶可以從多方面增強人體抗衰老能力。1985年10月王澤農教授訪問安溪茶鄉時,賦詩一首,對安溪烏竜茶的保健功效作了高度的概括:安溪芳若鐵觀音,益壽延年六根清。新選名茶黃金桂,堪稱妙藥保丹心。久服千朝姿容美,能療百病體態輕。
【烏竜茶基本成份及功效】
飲茶有許多益處,這是衆所周知的。但飲茶為什麽會有許多好處呢?這對一般人來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隨着科學的發展,到了19世紀初,茶業的成分纔逐漸明確起來。經過現代科學的分離和鑒定,烏竜茶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氨基酸等含量,明顯高於其他茶類。無機礦物元素主要有:鉀、鈣、鎂、鈷、鐵、錳、鋁、鈉、鋅、銅、氮、磷、氟、碘、硒等。鐵觀音所含的無機礦物元素,如錳、鐵、氟、鉀、鈉等均高於其他茶類。
【烏竜茶喝法與使用】
新茶並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於新茶剛采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癥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此外,新茶中還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鹼以及多種芳香物質,這些物質還會使人的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有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應適量飲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時飲用,正確方法是放置半個月以後纔可能使用。
【臺式烏竜茶】
臺式烏竜茶脫胎於潮州、閩南的工夫茶。
一、 開場白:緻歡迎詞,解說詞,祝福語
各位先生/小姐,你們好!歡迎光臨飄香茶坊,我是茶坊服務員,下面由我為大傢表演臺灣功夫茶藝。
二、 手法: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一個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傢心曠神怡,並隨着這悠悠裊裊的香煙升華到悟道的境界。
宋代蘇東坡是一位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泡茶的經驗說"活水還須活水煮",活煮甘泉,即用旺火煮沸壺中的泉水。
三、 手法: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1、 孔雀開屏:是嚮同伴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藉助孔雀這道程序嚮各位嘉賓介紹有關泡茶用的精美茶具。
1》 紫砂壺:此壺産於江蘇的宜興,它具有吸香性和透氣性,茶葉在裏面溶出的營養物質達95%以上,所以用得越久的紫砂壺泡製出的茶湯就越香,此壺專用於衝泡烏竜茶。
2》 聞香杯:主要用於聞茶湯的香氣。
3》 品茗杯:主要用於品茶湯的味道。
4》 茶荷:又稱茶撮,專用於盛茶、賞茶。
5》 茶道:由茶針、茶鬥、茶勺、茶匙、茶夾、等組成。
a、 茶針用於疏通壺嘴;
b、 茶鬥用於方便盛茶;
c、 茶勺用於撥取茶葉;
d、 茶匙用於更換殘茶;
e、 茶夾用於取拿杯具;
f、 茶夾用於剩放;
g、 壺筆用於調節紫砂壺的內外溫度。
6》 茶床:用於操作功夫茶的表演過程。
7》 茶海:用於盛裝多餘的水。
8》 茶巾:用於吸幹杯或壺底的水滴。
9》 茶筒:用於盛裝幹茶。
10》 香爐:用於燒香。
11》 明爐組:專用於燒水。
12》 茶托;用於安放聞香杯和品茗杯。
13》 公道杯:用於調和茶湯的顔色、濃度及份量,隱含了中國茶道中公平待人的道理。
14》 茶漏:用於過漏茶渣。
15》 壺墊:專用於放紫砂壺。
2、葉嘉酬賓:"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贊美,"葉嘉酬賓"就是大傢鑒賞烏竜茶,今天各位點的烏竜茶就是- 烏竜茶,它外形 ,具有 香,並有獨特的 韻。
三、溫壺溫杯:就是用燒沸的開水衝入紫砂壺內,再一一的倒入公道杯、品茗杯和聞香杯內,其目的是提升茶具的溫度,使茶葉在裏面能更好的發揮色、香、味、型的特點。
四、 手法:烏竜入宮
就是把烏竜茶葉放入紫砂壺內,"宮"是形容紫砂壺的重要性。
五、 手法:滌茶留香,春風拂面
烏竜茶因為製作工藝比較復雜,"滌茶留香"就是指用水洗滌一下茶葉,並能讓茶葉吸收一定的水份,使茶葉處於一種含香欲放的狀態。"春風拂面"指用壺蓋颳去茶壺表面泛起的泡沫及茶葉,使壺內茶湯更加清澈潔淨。
六、 手法:烏竜出海,重洗仙顔
品功夫茶講究"頭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的道理,頭泡衝出的茶水一般不喝,註入茶海,因茶湯呈琥珀色,從壺口流嚮茶海就好似蛟竜入海一樣,故稱為"烏竜入海"。
“重洗仙顔”是武夷九麯溪畔的焉得虎子,摩崖石刻的喻意,在這裏喻出。
第二次衝泡完時加上壺蓋後,還要用開水洗燙壺的表面,內外加溫,有利於茶香的散發。
七、 手法:遊山玩水,慈母哺子
紫砂壺泡好茶後,在茶巾上沾幹壺底的殘水,並把茶水註入公道杯內,此過程就叫"遊山玩水,慈母哺子"。
八、 手法:祥竜行雨,鳳凰點頭
將公道杯中的茶湯快速均勻地依次註入聞香杯,稱之為"祥竜行雨"有其"甘露普降"的吉祥之意,當公道杯中所剩不多茶湯改為點斟,手法要求一高一低有節奏地點斟茶水,此法稱之為"鳳凰點頭"。
九、 手法:"竜鳳呈祥,鯉魚翻身"
將刻有竜的品茗杯倒扣在刻有鳳的聞香杯上,稱之為"竜鳳呈祥",也稱之為"夫妻和諧",把扣好的品、聞杯一並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翻身”躍進竜門可化升天而去。我們藉助這手法祝福在座的各位家庭和睦,事業發達。
十、奉茶,手法:“衆手傳盅”
此時將竜鳳杯雙手捧奉給各位賓客,要求竜、鳳正對客人,並從右到左依次奉上,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十一、手法:鑒賞雙色,喜聞茶香
把聞香杯傾斜45度提起,置於掌心迅速滾動,請客人聞杯時的茶香,隨着品茗杯溫度的升高,陶瓷製的烏竜圖案就會變色,此時就會看見茶湯色和鳳凰的變化,所以 稱之為“鑒賞雙色”。
"喜聞茶香"是品茶之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主要是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無異味。
臺式茶藝側重於對茶葉本身、與茶相關事物的關註,以及用茶氛圍的營造。欣賞茶葉的色與香及外形,是茶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衝泡過程的藝術化與技藝的高超,使泡茶成為一種美的享受;此外對茶具欣賞與應用,對飲茶與自悟修身、與人相處的思索,對品茗環境的設計都包容在茶藝之中。將藝術與生活緊密相聯,將品飲與人性修養相融合,形成了親切自然的品茗形式,這種形式也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
簡單表述如下:
主要茶品:凍頂烏竜、文山包種、阿裏山茶。
1.擺具 將茶具一一擺好,茶壺與茶盅並排置於茶盤之上,聞香杯與品茗杯一一對應,並列而立。電茶壺置於左手邊。
2.賞茶 用茶匙將茶葉輕輕撥入茶荷內,供來賓欣賞。
3.溫壺 溫壺不僅要溫茶壺,還要溫茶盅。用左手拿起電茶壺,註滿茶壺,接着右手拿壺,註入茶盅。
4.溫杯 將茶盅內的熱水分別註入聞香杯中,用茶夾夾住聞香杯,旋轉360度後,將聞香杯中的熱水倒入品茗杯。同樣用茶夾夾住品茗杯,旋轉360度後,杯中水倒入滌方或茶盤。
5.投茶 將茶荷的圓口對準壺口,用茶匙輕撥茶葉入壺。投茶量為1/2至2/3壺。
6.洗茶 左手執電茶壺,將100攝氏度的沸水高衝入壺。蓋上壺蓋,淋去浮沫。立即將茶湯註入茶盅,分於各聞香杯中。洗茶之水可以用於聞香。
7.高衝 執電茶壺高衝沸水入壺,使茶葉在壺中盡量翻騰。第一泡時間為1分鐘,1分鐘後,將茶湯註入茶盅,分到各聞香杯中。
8.奉茶 聞香杯與品茗杯同置於杯托內,雙手端起杯托,送至來賓面前,請客人品嚐。
9.聞香 先聞杯中茶湯之香,然後將茶湯置於品茗杯內,聞杯中的餘香。
10.品茗 聞香之後可以觀色品茗。品茗時分三口進行,從舌尖到舌面再到舌根,不同位置香味也各有細微的差異,需細細品,才能有所體會。
11.再次衝泡 第二次衝泡的手法與第一次同,衹是時間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以此類推,每衝泡一次,衝泡的時間也要相對增加。優質烏竜茶內質好,如果衝泡手法得當,可以衝泡幾十次,每次的色香味甚至能基本相同。
12奉茶 自第二次衝泡起,奉茶可直接將茶分至每位客人面前的聞香杯中,然後重複聞香、觀色、品茗、衝泡的過程。
緑茶和烏竜茶是由同一種茶樹所生産出來的。最大的差別在於有沒有經過發酵這個過程。因為茶葉中的兒茶素會隨着發酵溫度的升高而相互結合,致使茶的顔色變深,但因此茶的澀味也會減少。這種兒茶素相互結合所形成的成分就是烏竜茶的多酚類。多酚類和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兒茶素,都能夠影響各種酵素在我們體內的活性化。茶葉中所含有的兒茶素大約有一半會轉化為烏竜茶的多酚類。因此,在兒茶素的抗氧化作用和烏竜茶多酚類的雙重作用之下,烏竜茶就顯現出緑茶所沒有的各種功效了。
臺灣茶的産區及特色
1、鬆柏茶區:
海拔高度約500公尺,位於南投縣名間,是臺灣早期主要烏竜茶産地之一。此區的烏竜茶以機械采收為主,量大,講究製作的過程及設備,茶葉本質較清香淡甘。
2、凍頂茶區:
海拔高度約900公尺,位於南投縣鹿𠔌,是臺灣炭焙烏竜茶最有名氣及最大的産地。臺灣最著名的比賽茶區,往往春鼕兩季的比賽聖事皆會吸引各的茶農前往繳茶比賽。它有名氣於焙火,也就是人?所說的「功夫茶」或「老人茶」,茶湯較褐色,茶味有焙火的甘醇,氣味中亦帶焙火味。由於炭焙後咖啡因含量較低,較不會影響睡眠。
3、阿裏山茶區:
海拔高度約1500公尺,位於嘉義縣石桌,在外銷名氣中最旺, 此區以半發酵烏竜茶為主,茶葉氣味清香脫俗,味道甘醇甜美,是目前高海拔烏竜茶最大的産區。
4、玉山茶區:
海拔高度約1800公尺以上,位於嘉義縣及南投縣交界,屬新興茶區之一,也以發酵烏竜茶為主,由於高度較高,茶葉生長期較一般長,所以耐泡性佳,一般衝泡6-7次是不成問題的。氣味濃郁氛香,茶湯金黃,味道清新可口,屬高等茶葉之一。
5、梨山茶區:
海拔高度約2000公尺以上,位於臺中縣及南投綫山區交界,屬 臺灣烏竜茶最高種植區域,量少物美,口感清新,長時間浸泡亦不會苦澀,是烏竜茶中的極品。
6、其它茶區:
其它如杉林溪、瑞裏、瑞峰、梅山、盧山、紅香、武界……等為新興的茶區,也有很好的品質及價格。衹因名氣不比以上的茶區,所以較被忽略,也由於如此這些茶會以臨近的茶區為名。
其特色會因地區及氣候而發展出它特有的獨特性。氣味氛香、味道甘醇、茶湯色澤金黃
2.北埔的東方美人茶{椪風茶}====
東方美人茶因其茶芽白毫顯着,又稱「白毫烏竜茶」。
大部分生長在新竹峨眉鄉、北埔鄉、橫山鄉及竹東鎮等一帶和苗慄的頭屋、頭份、寶山、老田寮、三灣一帶,桃園竜潭等地亦有部分生産。
茶葉外觀:以白毫肥大,葉部呈紅、黃、緑相間,顔色鮮豔者較上品;
茶水色:以明亮豔麗橙紅色為佳,
茶湯:入口滋味濃厚,甘醇而不生澀,過喉滑順生津,口中回味甘醇,
香氣:聞之有天然熟果香,芬芳怡人者為貴。
3.臺東福祿茶===
臺東主要茶區在鹿野鄉的高臺,高臺面對都蘭山,滿山茶園。
海拔八百公尺左右的武陵村是生産福祿茶的産地。
茶葉製法獨特,喝來格外新鮮甘醇
4.屏東滿洲茶 ===
恆春也産茶,有沒有搞錯?臺灣最熱的南端,也會産茶,不介紹你不相信喔!!~~
其實並非是恆春産茶,而是距離恆春不遠的滿洲鄉港口村産茶,藉用恆春名氣來推銷,
港口茶是臺灣唯一沒有改良過的土茶,帶點苦味,頗有特色。
5.武陵高山茶===
産於雪山東麓海拔二千公尺之武陵𠔌地,七傢灣溪與雪山溪會流其間
,終年雲霧繚繞,經四季之雨霧滋養,葉厚而潤,年僅收三次,
經精工焙製氣味芬芳具耐泡之特性,飲潤喉清心,堪稱臺灣高山茶之極品。 |
烏竜茶的簡述 Brief description of oolong tea |
緑茶和烏竜茶是由同一種茶樹所生産出來的。最大的差別在於有沒有經過發酵這個過程。因為茶葉中的兒茶素會隨着發酵溫度的升高而相互結合,致使茶的顔色變深,但因此茶的澀味也會減少。這種兒茶素相互結合所形成的成分就是烏竜茶的多酚類。多酚類和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兒茶素,都能夠影響各種酵素在我們體內的活性化。茶葉中所含有的兒茶素大約有一半會轉化為烏竜茶的多酚類。因此,在兒茶素的抗氧化作用和烏竜茶多酚類的雙重作用之下,烏竜茶就顯現出緑茶所沒有的各種功效了。
雖然西方一直對“茶的減肥功效”持懷疑態度,但中國醫學研究者日前聲明,烏竜茶確實有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妙效。本屆“宋慶齡兒科醫學奬”獲奬人郭錫熔認為,烏竜茶含有較多的茶多酶,會有效減少皮下脂肪。 |
烏竜茶名字的由來 Origin of the name oolong tea |
烏竜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其最負盛名的要數福建和廣東二地産的。其中福建的“武夷岩茶”屈指可數。烏竜茶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竜茶的産生,還有些傳奇的色彩,據《福建之茶》、《福建茶葉民間傳說》載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岩村裏有一個茶農,也是打獵能手,姓蘇名竜,因他長得黝黑健壯,鄉親們都叫他“烏竜”一年春天,烏竜腰挂茶簍,身背獵槍上山採茶,采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身邊溜過,烏竜舉槍射擊但負傷的山獐拼命逃嚮山林中,烏竜也隨後緊追不捨, 終於捕獲了獵物,當把山獐背到傢時已是掌燈時分,烏竜和全家人忙於宰殺、品嚐野味,已將製茶的事全然忘記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製昨天采回的“茶青”。沒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鑲上了紅邊了,並散發出陣陣清香,當茶葉製好時,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並經心琢磨與反復試驗,經過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終於製出了品質優異的茶類新品----烏竜茶。安溪也遂之成了烏竜茶的著名茶鄉了。 |
烏竜茶的製法 Oolong tea production method |
烏竜茶綜合了緑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緑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緑茶清芬香並有“緑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竜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 健美茶”。
形成烏竜茶的優異品質,首先是選擇優良品種茶樹鮮葉作原料,嚴格掌握采摘標準;其次是極其精細的製作工藝。製作程序有晾青、搖青、殺青、包揉、揉捻、烘錇。烏竜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為“跳動做青”、“搖動做青”、“做手做青”三個亞類。商業上習慣根據其産區不同分為:閩北烏竜、閩南烏竜、廣東烏竜、臺灣烏竜等亞類。烏竜茶為我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産於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近年來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産。
烏竜是茶由宋代貢茶竜團、鳳餅演變而來,創製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據福建《安溪縣志》記載:“安溪人於清雍正三年首先發明烏竜茶做法,以後傳入閩北和臺灣。”另據史料考證,1862年福州即設有經營烏竜茶的茶棧,1866年臺灣烏竜茶開始外銷。現在烏竜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 |
烏竜茶的名貴品種 Valuable varieties of Oolong tea |
烏竜茶是中國茶的代表,是一種半發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汁是其特色。但其實烏竜茶衹是總稱,還可以細分出許多不同類別的茶。例如:水仙、黃旦(黃金桂)、本山、毛蟹、武夷岩茶、凍頂烏竜、水仙、肉桂、奇蘭、 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 、色種等以及適合配海鮮類食物的鐵觀音等等,種類多樣,名貴品種有下列幾種:
1. 武夷岩茶 :産自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岩茶外形肥壯勻整,緊結捲麯、,色澤光潤,葉背起蛙狀。顔色青翠、砂緑、密黃,葉底、葉緣朱紅或起紅點,中央呈淺緑色。品飲此茶,香氣菠鬱,滋葉濃醇,鮮滑回甘,具有特殊的“岩韻”。大紅袍則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
2. 鳳凰單樅:産於廣東省潮州市鳳凰鎮烏崬山茶區。茶形壯實而捲麯,葉色淺黃帶微緑。湯色黃豔襯緑,香氣清長,多次衝泡,餘香不散,甘味尤存。
3. 臺灣烏竜茶:産於中國臺灣,條形捲麯,呈銅褐色,茶湯橙紅,滋味純正,天賦濃烈的果香,衝泡後葉底邊紅腹緑,其中南投縣的凍頂烏竜茶(俗稱凍頂茶)知名度極高而且最為名貴。
4. 鐵觀音:閩南安溪産。“鐵觀音”既是茶名,又是茶樹品種名。此茶外形條索緊結,有的形如秤勾,有的狀似蜻蜒頭,由於咖啡鹼隨着水份蒸發,在表面形成一層白霜,稱作“砂緑起霜”。此茶衝泡後,異香撲鼻,乘熱細啜,滿口生香,喉底回甘,稱得上七泡有餘香。
5.東方美仁:産自廈門
6.鳳凰水仙: 是産於廣東潮安鳳凰鄉的條形烏竜茶,分單叢、浪菜、水仙三個級別。有天然花香,蜜韻,滋味濃、醇、爽、甘,耐衝泡。主銷廣東、港澳地區,外銷日本、東南亞、美國。鳳凰水仙享有"形美、色翠、香鬱、味甘"之譽。茶條肥大,色澤呈鱔魚皮色,油潤有光。茶湯澄黃清澈,味醇爽口回甘,香味持久,耐泡。
7.其它品種: |
烏竜茶的基本成份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oolong tea |
飲茶有許多益處,這是衆所周知的。但飲茶為什麽會有許多好處呢?這對一般人來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隨着科學的發展,到了19世紀初,茶業的成分纔逐漸明確起來。
經過現代科學的分離和鑒定,烏竜茶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氨基酸等含量,明顯高於其他茶類。無機礦物元素主要有:鉀、鈣、鎂、鈷、鐵、錳、鋁、鈉、鋅、銅、氮、磷、氟、等。鐵觀音所含的無機礦物元素,如錳、鐵、氟、鉀、鈉等均高於其他茶類。 |
烏竜茶食療功效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oolong tea |
中國醫學研究者聲明 烏竜茶具有瘦身的功效。烏竜茶之所以流行,完全是因為它溶解脂肪的減肥效果,這種說法也確實有科學的根據。因為茶中的主成分--單寧酸,證實與脂肪的代謝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實驗結果也證實,烏竜茶的確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減肥茶。實驗證明,每天喝一公升烏竜茶,有抑製膽固醇上升的效果。雖然飲用量應該依各人身體的狀況决定,但是當食物太油膩時,最好也能夠搭配烏竜茶,不但有飽腹感,還可以去除油膩。
烏竜茶的保健功能:
1、消除危害美容與健康的活性氧:
2、每天喝1公升烏竜茶能改善皮膚過敏:
3、飲用烏竜茶能瘦身:
4、抗腫瘤、預防老化功效。
茶功如神,早已為人們所知。唐代詩人盧全是這樣形容茶葉功效的:”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捲;四碗發輕汗,生平不平事,盡嚮毛孔散;五碗肌膚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清風生”。宋代吳淑《茶賦》說:“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茹之利,其功若神”。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雲:“茶苦而寒,陰中之陽,沉也降也,最能降火”。
烏竜茶作為我國特種名茶,經現代國內外科學研究證實,烏竜茶除了與一般茶葉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署、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還突出表現在防癌癥、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一、防癌癥
1998年6月15日《健康報》(記者鄭遠翔)報道:不久前,由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毒理和化學研究室副研究員韓馳和她的助手徐勇,進行茶葉在動物體內的抑癌試驗。他們分別給大白鼠喂安溪鐵觀音等五種茶,同時給予喂人工合成的純度大於99.8%的緻癌物甲基卡基亞硝膠。三個月後,大白鼠食道癌發生率為42-67%,患癌鼠平均瘤數為2.2-3個。而未飲茶的大白鼠食道癌發病率為90%,患癌鼠平均瘤數為5.2個,五種茶葉抑癌效果為安溪鐵觀音最佳。與此同時,他們還進行另一種試驗,即用亞硝酸納和甲基卡膠做緻癌前體物,結果發現,飲茶組的大白鼠無一發生食道癌,未飲茶組發生率為100%。這一結果證明,茶葉可全部阻斷亞硝膠的體內內源性的形成。
二、降血脂
1981年,日本和洋女子大學宮川豐美和川村一男教授,就烏竜茶對動物脂肪代謝的影響進行試驗,證明能顯著抑製血中膽固醇及中性脂肪的增加。
1983年,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觀察了一組血中膽固醇較高的病人,在停用各種降脂藥物的情況下,每日上下午兩次飲用烏竜茶,連續24周後,病人血中膽固醇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進一步的動物試驗表明,烏竜茶有防止和減輕血中脂質在主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飲用烏竜茶還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紅細胞集聚,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增加血液流動性,改善微循環。這對於防止血管病變,血管內血栓形成以及中醫?quot;瘀血癥"均有積極意義。此外,體外血栓形成試驗,也表明烏竜茶有抑製血栓形成的作用。
三、抗衰老
1983年,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進行抗衰老試驗表明,他們分別加喂烏竜茶和維生素E的兩組動物,肝髒內脂質過氧化均明顯減少,這說明烏竜茶和維生素E一樣有抗衰老功效。人體試驗還表明,在每日內服足量維生素C情況下,飲用烏竜茶可以使血中維生素C含量持較高水平,尿中維生素C排出量減少,而維生素C的抗衰老作用早已被研究證明。因此,飲用烏竜茶可以從多方面增強人體抗衰老能力。
1985年10月王澤農教授訪問安溪茶鄉時,賦詩一首,對安溪烏竜茶的保健功效作了高度的概括:安溪芳若鐵觀音,益壽延年六根清。新選名茶黃金桂,堪稱妙藥保丹心。久服千朝姿容美,能療百病體態輕。 |
烏竜茶泡法與茶具 Oolong tea brewing and tea |
新茶並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於新茶剛采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癥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此外,新茶中還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鹼以及多種芳香物質,這些物質還會使人的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有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應適量飲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時飲用,正確方法是放置半個月以後纔可能使用。
泡法
【一】傳統泡法
一、特色:道具簡單,泡法自由十分適合大衆飲用。
二.衝泡步驟:
燙壺:將沸水衝入壺中至溢滿為止.
倒水:將壺內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這是比較講究的置茶方式,將一茶漏鬥放在壺口處,然後用茶匙撥茶入壺。
註水:將燒的水註入壺中,至泡沫溢出壺口。
倒茶:
1.先提壺沿茶船沿逆行轉圈,用意在於颳去壺底的水滴,俗稱“關公巡城”(是因為一般壺都是紅色,剛從茶池中提出時熱氣騰騰,有如關公威風凜凜,帶兵巡城),註意磨壺時的方向,右手執壺的歡迎喝茶時要逆時針方向磨,送客時則往順時針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壺,則反之。
2.將壺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湯均勻。
3.另一種均勻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壺輪流給幾杯同時倒茶,當將要倒完時,把剩下的茶湯分別點入各杯中,俗稱“韓信點兵”。註意倒茶時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至七分滿處為好。
分茶:將茶中的茶湯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奉茶:自由取飲,或由專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將壺中茶渣清出。
以備後用:客人離去後,洗杯,洗壺以備下次用。
【二】安溪泡法
1.特色:安溪式泡法,重香,重甘,重純,茶湯九泡為限,每三泡為一階段。第一階段聞其香氣是否高,第二階段嘗其滋味是否醇,第三階段看其顔色是不有變化。所以有口訣曰:
一二三香氣高。
四五六甘漸增。
七八九品茶純。
2.衝泡步驟:
備具:茶壺的要求與潮州式泡相同,安溪式泡法以烘茶為先,另外準備聞香杯。
溫壺、溫杯:溫壺時與潮州無異,置茶仍以手抓,唯溫杯時裏外皆燙。
烘茶:與潮州式相比,時間較短,因高級茶一般保存都較好。
置茶:置茶量依茶性而定。
衝水:衝水後大約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這時間將溫杯水倒回池中)。
倒茶:不用公道杯,直接倒入聞香杯中,第一泡倒三分之一,第二泡依舊,第三泡倒滿。
聞香:將品茗杯及聞香杯一齊放置在客人面前。(品茗杯在右,聞香杯在右)
抖壺:每泡之間,以布包壺,用力搖三次。(抖壺是使內外溫度,開水衝入後不搖是為使其浸出物增多。這與潮州式在搖壺意義恰恰相反,因為所用的茶品質不同。
註:安溪産茶自古聞名,安溪式的泡法是用鐵觀音,武夷茶之類的輕火茶。
【三】潮州泡法
1.特色:針對較粗製的茶,使價格不高的一般茶葉能泡出不凡的風味。講究一氣呵成,在泡茶過程中不允許說話,盡量避免幹擾,使精、氣、神三者達到統一的境界。對於茶具的選用,動作,時間以及茶湯的變化都有極高的要求。(類似於日本茶道,衹比其遜於對器具的選用)
2.衝泡步驟:
備茶具:泡茶者端坐,靜氣凝神,右邊大腿上放包壺用巾,左邊大大上腿放擦杯白巾,桌面上放兩面方巾間放中深的茶匙。
溫壺、溫盅:滾沸的熱水倒入壺內,再倒入茶盅。
幹壺:持壺在包壺用巾布上拍打,水滴盡後輕輕甩壺,嚮搖扇一樣,手腕要柔,直至壺中水份完全幹為止。
置茶:以手抓茶,視其乾燥程度以定烘茶長短。
烘茶:置茶入壺後,若茶葉在抓茶時,感覺未受潮,不烘也可以,若有受潮,則可多烘幾次。烘茶並非就火爐烤,而是以水溫烘烤,如此能使粗製的陳茶,黴味消失,有新鮮感,香味上揚,滋味迅速溢出。(潮州式所用的茶壺密封性要很好,透氣孔要能禁水,烘茶時可先用水抹濕接合處,以防衝水時水份滲進。)
洗杯:洪茶時,將茶盅內的水倒入杯中。
衝水:烘茶後,把壺從池中提起,用壺布包住,搖動,使壺內外溫度配合均勻,然後將壺放入茶池中,在將適溫的水倒入壺中。
搖壺:衝水滿後,迅速提起,至於桌面巾上,按住氣孔,快速左右搖晃,其用意在使茶葉浸出物浸出量均勻。若第一泡搖四下,則第二泡,第三泡則順序減一。
倒茶:按住壺孔搖晃後,隨即倒入茶海。第一泡茶湯倒完後,就用布包裹,用力抖動,使壺內上下濕度均勻。抖壺的次數與搖次數相反。第一泡搖多抖少,往後則搖少抖多。
分杯:潮州式以三泡為止,其要求是,三泡的茶湯須一致,所以在泡茶過程中不可分神,三泡完成後,纔可如釋重負與客人分杯品茗。
註:以上衹是潮州的雜派泡法。
【四】宜興泡法
1.特色此種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邏輯的流暢泡法,講究水的溫度。
2.衝泡步驟:
賞茶:由茶罐直接將茶倒入茶荷(一種盛茶的專用器皿,類似小碟)。由專人奉至飲者面前,以供其觀看茶形,聞取茶香。
溫壺:將熱水衝入壺中至半滿即可,再將壺內的水倒出到茶池中。
置茶:將茶荷的茶葉撥入壺中。
溫潤泡:註水入壺到滿為至,蓋上壺蓋後立將水倒入茶公道杯中。(目的是為茶葉吸收水份並可洗去茶的不潔之嫌。)
溫杯燙盞:將公道杯中的水再倒入茶盅中,以提高杯的溫度,有利於更好的泡製茶葉。
第一泡:將適溫的熱水衝入壺中,註意時間以所泡茶葉的品質而定。
幹壺:執起茶壺,先將壺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拭去壺底的水滴。
倒茶:將茶湯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將公道杯的茶湯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洗壺、去渣:先將壺中的殘茶取出,再衝八水將剩餘茶渣清出倒入池中。
倒水:將茶池中的水倒掉。清洗一切用具,以備再用。
【五】詔安泡法
1.特色:用於衝泡陳茶,在紙巾上分出茶形,以及洗杯的講究。
2.衝泡步驟:
備具:首先將布巾摺叠整齊,放在泡者習慣位置,茶盤放在壺的正前方。
整茶形:因泡茶所用的者是陳年茶,碎渣較多,所以要整形,將茶置於紙方巾上,折合輕抖,粗細自然分開。整理完茶形,將茶葉置放桌上,請客人鑒賞。
燙壺:燙壺時,蓋斜置壺口,連壺蓋一起燙。
置茶:燙壺用的水倒掉後,蓋放在杯上,等到壺身水氣一幹即可置茶,將細末倒在低處,粗形倒近流口,避免阻塞。
衝水:泡沫滿溢壺口為止。
洗杯:詔安式所用茶杯為蛋殼杯,極薄極輕,洗杯時將杯排放小盤中央,每杯註水約三分之一,洗杯時雙手迅速將前面兩杯水倒人後兩杯,中指托杯底,拇指撥動,食指控製平衡,在杯上洗杯,動作必須俐落靈巧、運用自如,泡茶的功夫高低從洗杯動作就可斷定。
詔安式以洗杯來記量茶湯濃度,第一泡以雙手洗一遍,第二泡以雙手洗一來回,第三泡則以單手洗一循環,主人喝的留在最後,水溢杯後,用中指擦掉一小部份水,食指、拇指捏拿倒掉。
倒茶:持別註意要輕斟慢倒,不緩不急,以巡戈式倒法,第一杯留給自己,因為含渣機會可能比較大,茶流成滴即應停止。以三巡為止,焙火較重的茶,三巡後,香味盡去,皆不取。
清潔茶具:以備後用
手法和茶具
一、 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一個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傢心曠神怡,並隨着這悠悠裊裊的香煙升華到悟道的境界。
宋代蘇東坡是一位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泡茶的經驗說"活水還須活水煮",活煮甘泉,即用旺火煮沸壺中的泉水。
二、孔雀開屏
1、 孔雀開屏:是嚮同伴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藉助孔雀這道程序嚮各位嘉賓介紹有關泡茶用的精美茶具。
⑴ 紫砂壺:産於江蘇的宜興,它具有吸香性和透氣性,茶葉在裏面溶出的營養物質達95%以上,所以用得越久的紫砂壺泡製出的茶湯就越香,此壺專用於衝泡烏竜茶。
⑵ 聞香杯:主要用於聞茶湯的香氣。
⑶ 品茗杯:主要用於品茶湯的味道。
⑷ 茶荷:又稱茶撮,專用於盛茶、賞茶。
⑸ 茶道:由茶針、茶鬥、茶勺、茶匙、茶夾、等組成。
a、 茶針用於疏通壺嘴;
b、 茶鬥用於方便盛茶;
c、 茶勺用於撥取茶葉;
d、 茶匙用於更換殘茶;
e、 茶夾用於取拿杯具;
f、 茶夾用於剩放;
g、 壺筆用於調節紫砂壺的內外溫度。
⑹ 茶床:用於操作功夫茶的表演過程。
⑺ 茶海:用於盛裝多餘的水。
⑻ 茶巾:用於吸幹杯或壺底的水滴。
⑼ 茶筒:用於盛裝幹茶。
⑽ 香爐:用於燒香。
⑾ 明爐組:專用於燒水。
⑿ 茶托;用於安放聞香杯和品茗杯。
⒀ 公道杯:用於調和茶湯的顔色、濃度及份量,隱含了中國茶道中公平待人的道理。
⒁ 茶漏:用於過漏茶渣。
⒂ 壺墊:專用於放紫砂壺。
三、葉嘉酬賓 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贊美,"葉嘉酬賓"就是大傢鑒賞烏竜茶。
四、溫壺溫杯 就是用燒沸的開水衝入紫砂壺內,再一一的倒入公道杯、品茗杯和聞香杯內,其目的是提升茶具的溫度,使茶葉在裏面能更好的發揮色、香、味、型的特點。
五、手法
1、烏竜入宮
就是把烏竜茶葉放入紫砂壺內,"宮"是形容紫砂壺的重要性。
2、滌茶留香,春風拂面
烏竜茶因為製作工藝比較復雜,"滌茶留香"就是指用水洗滌一下茶葉,並能讓茶葉吸收一定的水份,使茶葉處於一種含香欲放的狀態。"春風拂面"指用壺蓋颳去茶壺表面泛起的泡沫及茶葉,使壺內茶湯更加清澈潔淨。
3、 烏竜出海,重洗仙顔
品功夫茶講究"頭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的道理,頭泡衝出的茶水一般不喝,註入茶海,因茶湯呈琥珀色,從壺口流嚮茶海就好似蛟竜入海一樣,故稱為"烏竜入海"。
“重洗仙顔”是武夷九麯溪畔的焉得虎子,摩崖石刻的喻意,在這裏喻出。第二次衝泡完時加上壺蓋後,還要用開水洗燙壺的表面,內外加溫,有利於茶香的散發。
4、遊山玩水,慈母哺子
紫砂壺泡好茶後,在茶巾上沾幹壺底的殘水,並把茶水註入公道杯內,此過程就叫"遊山玩水,慈母哺子"。
5、 祥竜行雨,鳳凰點頭
將公道杯中的茶湯快速均勻地依次註入聞香杯,稱之為"祥竜行雨"有其"甘露普降"的吉祥之意,當公道杯中所剩不多茶湯改為點斟,手法要求一高一低有節奏地點斟茶水,此法稱之為"鳳凰點頭"。
6、 竜鳳呈祥,鯉魚翻身"
將刻有竜的品茗杯倒扣在刻有鳳的聞香杯上,稱之為"竜鳳呈祥",也稱之為"夫妻和諧",把扣好的品、聞杯一並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翻身”躍進竜門可化升天而去。我們藉助這手法祝福在座的各位家庭和睦,事業發達。
7、奉茶,手法:“衆手傳盅”
此時將竜鳳杯雙手捧奉給各位賓客,要求竜、鳳正對客人,並從右到左依次奉上,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8、手法:鑒賞雙色,喜聞茶香
把聞香杯傾斜45度提起,置於掌心迅速滾動,請客人聞杯時的茶香,隨着品茗杯溫度的升高,陶瓷製的烏竜圖案就會變色,此時就會看見茶湯色和鳳凰的變化,所以 稱之為“鑒賞雙色”。
"喜聞茶香"是品茶之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主要是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無異味。
臺式茶藝側重於對茶葉本身、與茶相關事物的關註,以及用茶氛圍的營造。欣賞茶葉的色與香及外形,是茶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衝泡過程的藝術化與技藝的高超,使泡茶成為一種美的享受;此外對茶具欣賞與應用,對飲茶與自悟修身、與人相處的思索,對品茗環境的設計都包容在茶藝之中。將藝術與生活緊密相聯,將品飲與人性修養相融合,形成了親切自然的品茗形式,這種形式也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 |
臺式烏竜茶的簡單表述 A simple desktop presentation tea |
臺式烏竜茶脫胎於潮州、閩南的工夫茶。主要茶品:凍頂烏竜、文山包種、阿裏山茶。
1.擺具 將茶具一一擺好,茶壺與茶盅並排置於茶盤之上,聞香杯與品茗杯一一對應,並列而立。電茶壺置於左手邊。
2.賞茶 用茶匙將茶葉輕輕撥入茶荷內,供來賓欣賞。
3.溫壺 溫壺不僅要溫茶壺,還要溫茶盅。用左手拿起電茶壺,註滿茶壺,接着右手拿壺,註入茶盅。
4.溫杯 將茶盅內的熱水分別註入聞香杯中,用茶夾夾住聞香杯,旋轉360度後,將聞香杯中的熱水倒入品茗杯。同樣用茶夾夾住品茗杯,旋轉360度後,杯中水倒入滌方或茶盤。
5.投茶 將茶荷的圓口對準壺口,用茶匙輕撥茶葉入壺。投茶量為1/2至2/3壺。
6.洗茶 左手執電茶壺,將100攝氏度的沸水高衝入壺。蓋上壺蓋,淋去浮沫。立即將茶湯註入茶盅,分於各聞香杯中。洗茶之水可以用於聞香。
7.高衝 執電茶壺高衝沸水入壺,使茶葉在壺中盡量翻騰。第一泡時間為1分鐘,1分鐘後,將茶湯註入茶盅,分到各聞香杯中。
8.奉茶 聞香杯與品茗杯同置於杯托內,雙手端起杯托,送至來賓面前,請客人品嚐。
9.聞香 先聞杯中茶湯之香,然後將茶湯置於品茗杯內,聞杯中的餘香。
10.品茗 聞香之後可以觀色品茗。品茗時分三口進行,從舌尖到舌面再到舌根,不同位置香味也各有細微的差異,需細細品,才能有所體會。
11.再次衝泡 第二次衝泡的手法與第一次同,衹是時間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以此類推,每衝泡一次,衝泡的時間也要相對增加。優質烏竜茶內質好,如果衝泡手法得當,可以衝泡幾十次,每次的色香味甚至能基本相同。
12 奉茶 自第二次衝泡起,奉茶可直接將茶分至每位客人面前的聞香杯中,然後重複聞香、觀色、品茗、衝泡的過程。 |
臺灣茶的産區及特色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s tea-producing areas |
茶區
1、鬆柏茶區:
海拔高度約500公尺,位於南投縣名間,是臺灣早期主要烏竜茶産地之一。此區的烏竜茶以機械采收為主,量大,講究製作的過程及設備,茶葉本質較清香淡甘。
2、凍頂茶區:
海拔高度約900公尺,位於南投縣鹿𠔌,是臺灣炭焙烏竜茶最有名氣及最大的産地。臺灣最著名的比賽茶區,往往春鼕兩季的比賽聖事皆會吸引各的茶農前往繳茶比賽。它有名氣於焙火,也就是人?所說的「功夫茶」或「老人茶」,茶湯較褐色,茶味有焙火的甘醇,氣味中亦帶焙火味。由於炭焙後咖啡因含量較低,較不會影響睡眠。
3、阿裏山茶區:
海拔高度約1500公尺,位於嘉義縣石桌,在外銷名氣中最旺, 此區以半發酵烏竜茶為主,茶葉氣味清香脫俗,味道甘醇甜美,是目前高海拔烏竜茶最大的産區。
4、玉山茶區:
海拔高度約1800公尺以上,位於嘉義縣及南投縣交界,屬新興茶區之一,也以發酵烏竜茶為主,由於高度較高,茶葉生長期較一般長,所以耐泡性佳,一般衝泡6-7次是不成問題的。氣味濃郁氛香,茶湯金黃,味道清新可口,屬高等茶葉之一。
5、梨山茶區:
海拔高度約2000公尺以上,位於臺中縣及南投綫山區交界,屬 臺灣烏竜茶最高種植區域,量少物美,口感清新,長時間浸泡亦不會苦澀,是烏竜茶中的極品。
6、其它茶區:
其它如杉林溪、瑞裏、瑞峰、梅山、盧山、紅香、武界……等為新興的茶區,也有很好的品質及價格。衹因名氣不比以上的茶區,所以較被忽略,也由於如此這些茶會以臨近的茶區為名。
其特色會因地區及氣候而發展出它特有的獨特性。氣味氛香、味道甘醇、茶湯色澤金黃
特色
1、北埔的東方美人茶{椪風茶}
東方美人茶因其茶芽白毫顯着,又稱「白毫烏竜茶」。大部分生長在新竹峨眉鄉、北埔鄉、橫山鄉及竹東鎮等一帶和苗慄的頭屋、頭份、寶山、老田寮、三灣一帶,桃園竜潭等地亦有部分生産。
茶葉外觀:以白毫肥大,葉部呈紅、黃、緑相間,顔色鮮豔者較上品;
茶水色:以明亮豔麗橙紅色為佳,
茶湯:入口滋味濃厚,甘醇而不生澀,過喉滑順生津,口中回味甘醇,
香氣:聞之有天然熟果香,芬芳怡人者為貴。
2、臺東福祿茶
臺東主要茶區在鹿野鄉的高臺,高臺面對都蘭山,滿山茶園。海拔八百公尺左右的武陵村是生産福祿茶的産地。茶葉製法獨特,喝來格外新鮮甘醇
3、屏東滿洲茶
恆春也産茶,有沒有搞錯?臺灣最熱的南端,也會産茶,不介紹你不相信喔!!~~ 其實並非是恆春産茶,而是距離恆春不遠的滿洲鄉港口村産茶,藉用恆春名氣來推銷,港口茶是臺灣唯一沒有改良過的土茶,帶點苦味,頗有特色。
4、武陵高山茶
産於雪山東麓海拔二千公尺之武陵𠔌地,七傢灣溪與雪山溪會流其間,終年雲霧繚繞,經四季之雨霧滋養,葉厚而潤,年僅收三次,經精工焙製氣味芬芳具耐泡之特性,飲潤喉清心,堪稱臺灣高山茶之極品。 |
烏竜茶的鑒品 Kam oolong tea products |
如何鑒品烏竜茶
烏竜茶市場近年一直走高,供不應求,因而市場上存在烏竜茶品質魚竜混雜的現象。如何鑒別烏竜茶的品質,讓你在消費中感受物有所值呢,是衆茶友較為關心的問題。凡品質上乘,有品牌、有産量的商品茶,方可稱為“優質烏竜茶”。而形成優質烏竜茶的必備條件首先是優越的生態條件:
海拔高度自古以來就有“高山出名茶”之說,經長期歷史的驗證,表明其有深刻的科學道理。海拔較高的茶區,一般氣候溫和,日照短,晝夜溫差較大,雲霧彌漫,雨量充沛,土壤理化性能好,腐殖質含量較高。優越的生態環境條件,有利於茶樹的生長,特別有利於鮮葉中含氮化合物和某芳香物質的形成積纍,氨基酸、茶氨酸含量較高,呈清香型的戊烯醇、乙烯醇形成較多,而具苦澀味較重的茶多酚含量較低。此外,海拔較高茶區,茶樹纖維素合成速度較為緩慢,鮮葉的持嫩性增強,此為優質茶品質形成也奠定了基礎。當然並非所有名優烏竜茶都産於高海拔的茶區。在低海拔茶區,衹要生態條件優越,能符合茶樹生長發育要求特定的環境條件,同樣能製出品質優異的名優烏竜茶。如武夷岩茶産地,海拔並不高,衹有200~300M,但由於山中岩峰聳立,溪水縈流,岩壑常年雲霧繚繞,茂密的植被和風化的岩石,為茶樹土壤帶來豐富的有機質和礦物元素。由於有這樣獨特的小環境氣候與土質條件,從而為馳名中外武夷岩茶的品質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礎。
季節條件
不同采製季節對烏竜茶品質影響是極為顯著的。一般春茶品質最好,秋茶次之,而夏暑茶品質最差。經過鼕季的休眠期,茶樹體內積纍豐富的營養,在春季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有利於茶樹氮代謝的進行,使鮮葉中內含物質豐富,特別是芳香物質、氨基酸、茶氨酸及水溶性成分,含量較高,而影響烏竜茶香味的花青素、酯型兒茶素等成分相對較低。所以春季烏竜茶一般香氣清高,滋味濃厚甘爽,品質好。夏暑期間,氣溫較高,茶樹生長迅速,體內碳代謝旺盛,有利於茶多酚的積纍。特別在高溫條件下,茶鮮葉中酯型兒茶素、花青素及青嗅味物質增加,能形成烏竜茶良好香氣的萜烯類物質及具有優雅香氣的紫羅酮等明顯減少。所以夏暑季節所産烏竜茶香氣低淡,滋味苦澀,品質較差。秋季天高氣爽,晝夜溫差大,特別有利於花果香型的芳香物質的形成與積纍。如苯乙醛、苯乙醇含量增加,所以秋季所製烏竜茶,香氣尤為高銳持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香顯露”。但秋季茶鮮葉中,構成茶滋味的內含物質,明顯少於春茶,因而秋季烏竜茶常表現滋味較淡薄,不耐衝泡之特點,這是其品質不如春茶的原因所在。
土壤條件
土壤是茶樹賴以生存的基礎,優良的土質條件,不僅影響茶樹的生長,而且對茶葉的品質産生影響。根據調查,名茶之
鄉安溪的西坪、感德、祥華等高山茶園,土層深厚,多為山地棕壤,質地為砂質壤土,表層有機質含量較多,礦質營養豐富,pH值4.5~6.5,不僅適宜茶樹生長,而且製茶品質優異。在聞名遐邇的武夷岩茶産地,茶樹生長於峰巒岩壑之間,周圍茂密的植被和終年清泉細流,不僅為茶樹提供了優越小環境氣候,而且這裏的土壤多為岩石風化的暗色茶壇土,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和各種礦物元素,對岩茶優良品質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優良的茶樹良種
優良的茶樹品種是優質烏竜茶品質形成的物質基礎,是其他任何農業措施所不可替代的。如聞名遐邇香味雙絶的“鐵觀音”要用鐵觀音品種;具有“一早、二奇”獨特品質的“黃金桂”,要用黃旦品種;香似蘭花的“水仙”,來自水仙品種。可見,名優烏竜茶的品質風格無不與優良的茶樹品種相聯繫。高質量的鮮葉鮮葉質量是茶葉品質的基礎,衹有高質量的鮮葉才能製出品質優異的烏竜茶,這已被烏竜茶産區生産者所共識。到底什麽樣的鮮葉纔稱得上高質量,應該符合以下幾點要求。采摘要標準優質烏竜茶的品類繁多,依茶樹品種、季節和製作品類不同,在采摘標準上雖小有區別,但其基本的要求是一致,即要求采摘比較成熟的茶樹嫩梢。也就是說當茶樹新梢形成駐芽時,采摘小至中開面3~4個葉片的嫩梢為標準,春季鮮葉持嫩性較好,以采摘中開面為主;秋季氣候乾燥,鮮葉持嫩性差,以采摘小開面為主。
選擇晴天午青鮮葉
春季烏竜茶采製季節,常遇陰雨連綿的大氣,這對優質烏竜茶品質形成會産生極大的影響。特別連續的陰雨天氣,鮮葉水分多,又無法曬青,致使做青“走水消青”睏難,內含物質不能正常轉化,從而也就無法形成優質烏竜茶。另據研究分析發現,連續陰雨采摘的鮮葉中,緑原酸含量都明顯增加,鮮葉品質變劣,是製茶香氣不佳的主要原因。連續晴朗天氣采摘的鮮葉,不僅緑原酸含量少,而對形成烏竜茶香氣有良好作用的沉香醇及氧化物、香葉醇等單萜烯類物質增加,有利烏竜茶優良品質的形成。
在一日中,由於鮮葉采摘的時間不同。對烏竜茶品質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
早青:上午10時以前采摘的鮮葉,大多帶有露水,其製茶品質較差。
上午青:上午10時以後至中午12時以前所采鮮葉。因茶樹經過一段時間的陽光照射,露水已消失,製茶品質優於早晚青。
下午青:午後12時至下午4時以前所采下鮮葉,新鮮清爽,具有誘人的清香,又有充分的曬青時間,製茶品質優異。
晚青:下午4~5時以後所采鮮葉。因鮮葉下山時間較遲,大多錯過了曬青的最佳時機,不能利用陽光曬青萎凋,製茶品質也欠佳,但優於早青。總之,製優質烏竜茶,應選擇連續幾天晴朗天氣的午青鮮葉製作。
保持鮮葉新鮮完整
優質烏竜茶對保持鮮葉完整新鮮,不受任何損傷,有極嚴格要求。因為,烏竜茶優異品質形成,主要是通過搖青,促進“走水”,使梗與葉脈中水溶性成分,逐步嚮葉細胞轉移,並與葉內的有效成分結合、轉化,形成更高級的香味物質。而梗葉中的水分,則由葉背氣孔慢慢散失。一旦鮮葉遭受損傷,不僅影響“走水”作用的正常進行,而且鮮葉損傷部位迅速發生紅變,從而影響烏竜茶正常品質的形成。此外,鮮葉采摘離開樹體後,仍具有一係列的呼吸作用、內含物質分解、釋放熱量、蒸發水分等異化代謝生理活動。維持離體鮮葉正常生理活動,特別是及時散發鮮葉釋放的熱量,對保持鮮葉新鮮度有重要作用。否則葉溫升高,異化代謝加劇,不僅鮮葉新鮮度急劇下降,甚至能使鮮葉變紅變餿,失去製茶
價值。因此,在鮮葉采摘、運送、貯放等一係列操作過程,不得損害鮮葉的新鮮度與完整性。在采摘與運送中應使用竹筐,杜絶以編織袋裝運鮮葉。
如何選購優質烏竜茶
烏竜茶是鮮葉經萎凋、做青、殺青、揉捻和烘幹幾工序製成的,兼有紅茶和緑茶的品質特徵,湯色金黃,香氣滋味兼有緑茶的鮮濃和紅茶的甘醇,葉底為緑葉紅鑲邊。優質烏竜茶的特徵——外形:鐵觀音茶條索壯結重實,略呈圓麯;水仙茶條索肥壯、緊結,帶扭麯條形;烏竜茶條索結實肥重、捲麯。色澤:烏竜茶色澤沙緑烏潤或青緑油潤。香氣:烏竜茶有花香。 湯色:烏竜茶湯色橙黃或金黃、清澈明亮。滋味:茶湯醇厚、鮮爽、靈活。葉底:緑葉紅鑲邊,即葉脈和葉緣部分呈紅色,其餘部分呈緑色,緑處翠緑稍帶黃,紅處明亮。 而劣質烏竜茶的特徵——外形:條索粗鬆、輕飄。色澤:呈烏褐色、褐色、赤色、鐵色、暗紅色。香氣:有煙味、焦味或青草味及其它異味。湯色:湯色泛青、紅暗、帶濁。滋味:茶湯淡薄,甚至有苦澀味。葉底:緑處呈暗緑色,紅處呈暗紅色。
在具體選購可以對此一一檢視。
觀其外形。將幹茶捧在手上對着明亮的光綫檢視,無論條形或球形,茶顔色應鮮活。有砂緑白霜像青蛙皮那樣纔好;註意是否隱存紅邊,紅邊是發酵適度的訊號;鼕茶顔色翠緑,春茶則墨緑;如果茶幹灰暗枯黃當然不好;而那些顆粒微小、油亮如珠,白毫緑葉猶存者,那是發酵不足的嫩芽典型的外觀,這茶泡起來帶青味,稍微浸泡就會苦澀傷胃。檢視幹茶的同時還要註意手感,球型茶手握柔軟是乾燥不足;拿在手上抖動要覺得有分量,太輕者滋味淡薄,太重者易苦澀;條型包種茶,如葉尖有刺手感,是茶青太嫩或退青不足造成“積水”的現象,喝起來會苦澀。手捧幹茶,埋頭貼緊着聞,吸三口氣,如果香氣持續甚至愈來愈強勁,便是好茶;較次者則香氣不足,而有青氣或雜味者當然不選。
開湯衝泡。這是試茶最要緊的步驟。
茶商們試茶通常抓一大把茶葉,將茶壺塞滿,這當然是商傢的瞞天過海之術。買茶試茶衹要一隻磁杯,5g茶葉,衝150cc的開水靜置5分鐘。然後取一支小湯匙,拔開茶葉看湯色如何,如果渾濁,就是炒青不足;淡薄,則因嫩采和發酵不足。若炒得過火,則葉片焦黃碎裂。好的茶湯,湯色明亮濃稠,依品種及製法不同,由淡黃、蜜黃到金黃都顯得鮮豔可愛。把湯匙拿起來聞,註意不要有草青味,好茶即使茶湯冷卻,香氣依然存在。茶湯含在嘴裏,仔細分辨老闆所言的“清香”是不是萎調不足的草青味,草青味是當前烏竜茶製程不夠嚴謹所造成的,有草青味的茶,一旦增大投茶量,再稍加久浸,必然滋味苦澀,湯色變深。總之選購茶葉的原則是少投葉,多衝水,長浸泡,這樣茶葉的優缺點就會充分呈現。 |
劣質烏竜茶的特徵 Characteristics of low-quality Oolong tea |
(1)外形:條索粗鬆、輕飄。
(2)色澤:呈烏褐色、褐色、赤色、鐵色、枯紅色。
(3)香氣:有煙味、焦味或青草味及其它異味。
(4)湯色:湯色泛青、紅暗、帶濁。
(5)滋味:茶湯淡薄,甚至有苦澀味。
(6)葉底:緑處呈暗緑色,紅處呈暗紅色。 |
烏竜茶的歷史 The history of tea |
烏竜茶的前身——北苑茶
烏竜茶起源於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烏竜茶的形成與發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貢茶,也是宋代以後最為著名的茶葉,歷史上介紹北苑茶産製和煮飲的著作就有十多種。北苑是福建建販鳳凰山周圍的地區,在唐末已産茶。據《閩通志》載,唐末建安張廷暉雇工在鳳凰山開闢山地種茶,初為研膏茶,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已産製竜鳳茶,宋真宗(998年)以後改造小團茶,成為名揚天下的竜團鳳餅。當時任過福建轉運吏,監督製造貢茶的蔡襄,特別稱頌北苑茶,他在1051年寫的《茶錄》中談到“茶味主於甘滑,惟北苑鳳凰山連續諸焙所産者味佳。”北苑茶重要成品屬於竜團鳳餅,其采製工藝如皇甫冉送陸羽的採茶詩裏所說:“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要采得一筐的鮮葉,要經過一天的時間,葉子在筐子裏搖蕩積壓,到晚上才能開始蒸製,這種經過積壓的原料無意中就發生了部分紅變,芽葉經酶促氧化的部分變成了紫色或褐色,究其實質已屬於半發酵了,也就是所謂烏竜茶的範疇。因此,說北苑茶是烏竜茶的前身是有一定科學根據。 |
|
- : dark dragon tea
- n.: oolong, oolong dark tea
|
|
茶 | 茶藝 | 飲料 | 中國文化 | 百科大全 | 鐵觀音 | 青茶 | 茶葉 | 包種茶 | 臺灣茶 | 科普知識 | 茶文化 | 更多結果... |
|
|
黑烏竜茶 | 菊花烏竜茶 | 品味烏竜茶 | 烏竜茶減肥 | 閩北烏竜茶 | 凍頂烏竜茶 | 白毫烏竜茶 | 烏竜茶煎蛋 | 安溪烏竜茶 | 臺灣烏竜茶 | 潮汕烏竜茶 | 安墩烏竜茶 | 高山烏竜茶 | 人參烏竜茶 | 閩南烏竜茶 | 烏竜茶製茶機 | 福建烏竜茶藝 | 石古坪烏竜茶 | 阿裏山烏竜茶 | 三得利烏竜茶 | 雍容華貴烏竜茶 | 南投凍頂烏竜茶 | 陣皮山楂烏竜茶 | 臺灣人參烏竜茶 | 生活青梅烏竜茶 | 農夫烏竜茶飲料 | 統一烏竜茶低糖 | 統一烏竜茶無糖 | 烏竜茶鑒賞與衝泡 | 烏竜茶起源的傳說 | 茶藝演示:烏竜茶茶藝 | 藴芳涵香-靜心烏竜茶 | 烏竜茶初製流程圖解 | 茶藝演示烏竜茶茶藝 | 茶藝演示(二):烏竜茶茶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