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烏竜潭聯繫方式地址:九江市廬山東林大峽𠔌剪刀峽內。
郵編:332000烏竜潭投訴電話九江市旅遊投訴電話:0792—8225571
江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91—626996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烏竜潭節慶活動板竜燈
用竹骨彩紙紮成竜頭竜尾,竜身由各節花燈組成,內點蠟燭,每節板上兩盞花燈,長達2米,由一人手持。一條竜燈由上百節板燈連接組成。舞燈時,前宜製作精巧的“子母燈”引路,後有“竜尾鼓樂”伴奏,有“巨竜漫遊”、“竜頭鑽陣”、“繩蟒脫殼”、“穿花打旋”和“飛竜跳躍”等動作陣勢。如幾條竜相聚時,其盤旋翻騰、圓直麯伸,配以大小爆竹,鑼鼓嗩吶,大有呼風喚雨翻江倒海之威勢。
祭窯神
祭“窯神”的習俗來自古代萬歷年間發生在瓷都的一個傳說。
相傳在公元1599年,主持景德鎮窯務的太監潘相為給皇帝燒造青花大竜缸,瓷工日夜趕製,備受煎熬,隨着期限的臨近,竜缸遲遲未燒成功,此時一位名叫童賓的窯工不忍衆瓷工再受鞭笞,憤而投身窯內熊熊烈火,火熄之後,竜缸奇跡般地燒製成功,神宗皇帝據此封童賓為“風火仙師”,並立祠。
後代窯工為紀念這位捨己救人的先輩,把童賓稱為“窯神”,遇上窯上盛事都要祭拜這位“窯神”,祈求“窯神”保佑窯火興旺,窯工生活富庶。
徽劇
原名“徽調”、“二黃調”,1949年後定現名。明末清初,徽州腔和青陽腔與亂彈、吹腔交流融合形成該劇種,在形成過程中曾受到昆劇的一定影響。其主要腔調為吹腔、高撥子和二黃,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清初,盛行於安徽及江浙一帶,清乾隆年間,“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風靡全國。清道光、鹹豐年間,徽劇在北京同湖北漢劇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京劇。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本世紀30年代初期,徽州有徽劇戲班約20個。目前,黃山市京徽劇團裏仍保留部分徽劇劇目。烏竜潭最佳旅遊時間最佳旅遊時間是春秋季節。烏竜潭美食九江風味佳餚:蓮藕湯、雜燴、雲霧茶芯、雲霧茶葉烹蝦仁、豆鼓燒肉、豆鼓爆辣椒、黃花炒雞蛋、玫瑰排骨、蝦米煮雞蛋、蝦米煮粑、山藥燉肉、金錢山藥餅、板慄燒雞……
烏竜潭住宿星級酒店有:九江賓館、中景賓館、五豐賓館、其士大賓館。
普通賓館:九江江銀賓館、九江航空賓館、九江市教育賓館、九江船物賓館。烏竜潭購物九江土特産有陳年封缸酒,九江茶餅,酥糖。烏竜潭玩法觀光、攝影、旅遊、
沿着蘆林大橋西端的石徑小道下行,便是黃竜𠔌。𠔌中濃蔭遮空,枝柯掩日,這十裏古木之中,有無數溪澗瀑潭,其中以黃竜、烏竜命名的黃竜潭、烏竜潭最為著名。中國是竜文化的故鄉,廬山的山山水水,更是到處充滿了竜的傳奇。相傳黃竜潭中,曾經潛遊着一條桀驁不馴的黃竜,一發怒就會捲起九天狂風,引起山洪暴發,成為廬山一害。
後來,一個叫徹空的和尚雲遊到此,用降竜術降服了這條黃竜。黃竜歸善,然而它的後代卻不改秉性,化為群蛟,繼續興風作浪。為了徹底根除禍患,徹空和尚在離黃竜潭不遠處建起了黃竜寺,並在寺畔掘下“製竜洞”。後人為紀念徹空的功德,書“降竜”二字於潭邊的降竜石上。與桀驁不訓的黃竜相反,黃竜潭西下裏許的烏竜潭中,往着一條溫馴的烏竜,這條烏竜通解人意,樂施好善,每逢大旱,便為山林噴雲吐霧,催降甘霖,烏竜的舉止深受寺僧和山民的喜愛,每年農歷六月六,都要采來鮮野果,投入潭中,祭祠神竜。還有一傳說:黃竜山𠔌裏的黃竜與烏竜雖為近鄰,卻不能和睦相處,爭鬥之時,各化作濁浪衝天而起,凌空作戰,後來還是徹空和尚將它們分別鎮入碧潭之中,鎮壓黃竜的潭叫黃竜潭,鎮烏竜的潭叫烏竜潭。
前一種說法顯然是古人觀念的附着,後一種說法則多少反映出人們對“竜”的憎恨,神話畢竟是神話,它們衹像雲彩一樣飄浮在千姿百態的碧潭上空,作為風景的點綴。
黃竜潭的特點是深、靜謐、古木翳青的峽𠔌之間,一道溪澗圍根藤石壘,天矯而下,銀色瀑布通過落差,衝擊着暗緑色的深潭,坐在潭邊,聽古道落葉,宿鳥鳴澗,自然而然升起遠離塵世、超凡脫俗之感。侍大雨初過,伫立潭邊,看萬斛明珠盡拋澗底,一叢飛瀑澌裂蒼崖,耳邊隆隆不盡的悶雷。從這裏擴散開去,順蕩在深山密林之中,一股豪氣油然涌上心頭烏竜潭的美確與黃竜潭的美殊異,它由3個大小不一的潭淵組成。
桑喬《廬山紀事》一書記載:“烏竜潭邊凡三潭,中、上兩潭皆高數十百丈,有蟲如鮎而黑,長三、四寸,叫竜師。下潭稍平夷,兩旁有大石,東林寺祭竜之所也。”烏竜潭瀑布領蘆林和長衝之水,潭水分五股從巨著石隙縫中輕飄而下,短而有力,坐而靜昕,像是一把銀鍛的竪琴,在日夜撥動着婉轉悠揚的絲昡,這一泓清澈的山泉,其甜美、其柔潤、其清淨、其淡雅,令人“觀之、飲之、戲之、愛之”,正如民國時期的大律師吳邁說的那樣:科頭赤足坐石梁,時復枕石臥羲皇。濯纓濯足人自取,即此依稀到淪浪。 |
|
名稱: 烏竜潭
地理位置:江西廬山
所屬景區: 山上部分
景點介紹
景點文字
烏竜潭位於東𠔌山衝底頭 ,兩山夾峙,中為一綫幽澗,樹木交翠,緑蔭掩映。潭上平列着一排一丈多高的巨岩,彼此亂雜形成瀑床,泉源來自長衝、蘆林之水,終年流不間斷,水分五股從隙縫中輕飄而下,就象五把燦爛銀梭斜立崖前。下端潭面平闊不深,河水清澈,是觀瀑佳處。潭旁石上刻着“竜泉”二字。相傳潭裏有條烏竜,性情溫順,修煉從善,樂施好助,每逢大旱,便為山林噴雲生霧,脆降甘霖,因而深受民間崇敬,每年農歷六月六日,山民們都到這裏來祭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