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浙江 >衢州 >竜遊縣 > 烏石山
顯示地圖
目錄
《烏石山 black Rock Mountain》
詩人: 黃某 Huang Mei

  □□□□石,硉突倚山顛。
  □□□羊伏,漫漫萬馬聯。
  何年□□□,終古□桑田。
  □□□□□,□仙□允傳。
《烏石山 black Rock Mountain》
詩人: 劉剋莊 Liu Kezhuang

  兒時逃學頻來此,一一重尋盡有蹤。
  因漉戲魚群下水,緣敲響石鬥登峰。
  熟知舊事惟鄰叟,催去韶華是暮鐘。
  畢竟世間何物壽,寺前雷僕百年鬆。
《烏石山 black Rock Mountain》
詩人: 劉剋莊 Liu Kezhuang

  客子傢山亦此峰,可堪投宿聽疏鐘。
  旋沽村酒開霜柿,欲訪禪扉隔暮鬆。
  鄉信寫成無便寄,寒衣著綻倩人縫。
  遠來衹為營瓜圃,不是貪渠萬戶封。
No. 4
  烏石山聯繫方式地址:衢州市竜遊縣
  電話:0570-7047131
  郵編:324400烏石山投訴電話衢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70-8878196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烏石山位於衢州城西18公裏,華墅鄉三官嶺村,海拔521米,雨靈山海拔350米,係懷玉山餘脈湖山(761)北麓山脈與金衢盆地南域交匯區的山地。兩山山清水秀,緑樹成蔭。
  烏石山(自然生態名勝區)集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古跡為一體。山上林木茂盛、竹林疊翠,山中多橘樹,隨山體走勢起伏不定,看上去層次分明,頗具美感。山下村莊江南田園風光氣息濃厚,有千年子母古樟樹位於村口,夏季多行人在此納涼休息,山腳有一大一小兩個水庫,如兩塊碧玉鑲嵌在烏石群山中,與烏石山起伏山地相互映襯,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總面積約20平方公裏的山上林木茂盛、竹林疊翠,山下湖泊粼粼、如詩如畫。山中有烏石寺(又名福慧禪寺)、將軍殿、三清觀等佛、道寺院。唐竜紀元年(889)通濟大師在烏石山結廬,名福應院。宋開寶三年(970)建寺,祥符九年(1014)賜額。有山門、大雄寶殿、祖師堂、閻羅殿、觀音堂。現為宗教局批準的佛教活動場所之一。山間留有當年通濟大師手植銀杏三株。樹齡已達1100餘年,要7-8個成年人合抱有餘。還有宋元年間建有的“慈雲塔”,“亻桀峰禪師塔”和宋嶽飛題壁、張瀎題壁以及明•宋濂撰《亻桀峰禪師愚公塔碑銘》碑和清•乾隆烏石山重整精捨記碑等歷史文化古跡。每年農歷七月廿四至七月廿九是烏石山寺傳統廟會,萬人云集烏石山,來自江山、常山、衢州周邊城市香客朝山進香,成為閩、浙、贛、皖最有影響力廟會之一。
  烏石山自然生態名勝區曾有烏石山六景:“石門臨風”“玉湖映月”“金衢日出”“巨石匝城”“衢城晚眺”
浙江衢州烏石山 Zhejiang Quzhou Wushishan
  烏石山原名烏漆山,位於衢州府城以西18公裏,華墅鄉三官嶺村,海拔521米,係懷玉山餘脈湖山(761)北麓山脈與金衢盆地南域交匯的山地。雨靈山海拔350米,兩山山清水秀,緑樹成蔭。
  烏石山地處浙江省衢州市於江山市、常山縣、柯城區三縣交界處,地質地貌變化十分豐富。常山國傢地質公園位湖山的西南麓。江山古生物化學保護區位於湖山的東南麓。山周邊巨石圍匝若城,綿延數十裏,高250仞。烏石山(自然生態名勝區)集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古跡為一體。山上林木茂盛、竹林疊翠,山中多橘樹,隨山體走勢起伏不定,看上去層次分明,頗具美感。山下村莊江南田園風光氣息濃厚,有千年子母古樟樹位於村口,夏季多行人在此納涼休息,山腳有一大一小兩個水庫,如兩塊碧玉鑲嵌在烏石群山中,與烏石山起伏山地相互映襯,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總面積約20平方公裏的山上林木茂盛、竹林疊翠,山下湖泊粼粼、如詩如畫。山中有烏石寺(又名福慧禪寺)、將軍殿、三清觀等佛、道寺院。唐竜紀元年(889)通濟大師在烏石山結廬,名福應院。宋開寶三年(970)建寺,祥符九年(1014)賜額。留下烏石山福慧禪寺千年古跡,有山門、大雄寶殿、祖師堂、閻羅殿、觀音堂等。現為宗教局批準的佛教活動場所之一。山間留有當年通濟大師手植銀杏三株。樹齡已達1100餘年,要7-8個成年人合抱有餘。還有宋元年間建有的“慈雲塔”,“傑峰禪師塔”和宋·嶽飛題壁、張瀎題壁以及明·宋濂撰《傑峰禪師愚公塔碑銘》碑和清·乾隆烏石山重整精捨記碑等歷史文化古跡。每年農歷七月廿四至七月廿九是烏石山寺傳統廟會,萬人云集烏石山,來自江山、常山、衢州周邊城市香客朝山進香,成為閩、浙、贛、皖最有影響力廟會之一。
  烏石山自然生態名勝區曾有烏石山六景:“石門臨風” “玉湖映月” “山寺甘泉” “高山海灘” “巨石匝城” “金衢遠眺”
浙江竜遊烏石山 Longyou Wushishan
  烏石山位於衢州市竜遊縣城北二十五公裏橫山鎮。海拔439米,居千裏崗山係,是縣界的北屏,與建德市梅嶺關接壤。南坡有寺,從山腳沿一條七百多階的石階依着夾山溪澗盤繞而上,行至半途,山勢就突然陡峭起來,這裏稱“百步嶺”,上了百步嶺,可見一塊坪地,坪地上竹木成林。烏石寺便北靠青山坐落坪間,建於唐太和元年(公元827),又名招慶寺,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自南至北分別為山門、大雄寶殿、觀音閣,東西兩側還有不少附屬建築,可謂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和相當規模的古剎,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登臨遣興和求神拜佛的勝地。
  烏石山景色頗為奇特,主峰上石壁裸露精光淄滑如同鋼鑄鐵澆一般,由於多年的日曬雨淋,顔色黝黑,“烏石”之名即由此而來。當中還有一個石洞,叫做“幽岩”,“岩深三丈,方倍之,有泉穿石而出,終年不竭。岩背烏石劃開,分峙左右,中深數石(十)丈。“《民國縣志》南宋建都臨安,梅嶺成了“江右孔道”,當時的烏石山下就有一條東達臨安,西接湘贛等地的官道,官道上鋪有人字形青磚,據說當時每隔五裏路即築一磚窯,就地燒磚供鋪路之用,人們在拓荒開路時還發掘出多處窯址和青磚路基。
   烏石寺多有名人在此逗留,據舊志記載,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嶽飛就曾在寺中過夜,並在木桌上題詞:“嶽飛奉旨趨闕,復如江右,假宿幽岩。遊上方,覽山川之勝,志期為國,急欲掃平鬍虜,恢復輿圖,迎二聖沙漠之轅,輔聖主無疆之休,因結緣佛事,以記。宋紹興三年十月初三日題。”嶽飛還寫有《招慶寺送張紫岩北伐》詩傳世。張灘[即張紫岩)、劉光世等將領也曾在寺中題壁,周必大、薑蠻等人還有詩文傳世。
江西撫州烏石山 Jiangxi Fuzhou Wushishan
  在江西省撫州市鐘嶺鄉與臨川區 蒿湖鄉交界的夢港橋上遊兩三裏路的地方,有一座很有名氣的山,名叫烏石山
  這座山不高,到處是石頭,山前河水清清,風光秀麗。北宋宰相王安石曾到此遊玩,有詩云:“烏石江頭躑躅紅,東江柳色漲春風。物華人意爭相值,永日留連草莽中。”對烏石山進行了贊美。由於山上的石頭質地堅硬,山下水運方便,因而很早就有人在這裏開採石塊,成了一個規模不小的采石場,史稱“攻石者萃焉。”據《撫郡文昌橋志》記載,清嘉慶年間重修文昌橋時,特選用烏石山石塊砌墩腳。就是1946年修復1942年被日本鬼子炸壞的文昌橋時,也是用烏石山石塊,更不用說其他地方做房子、開磨、打碾槽、鋪石路了。由於長期開採,山上留下了許多奇峰異洞,最有名的有風車岩、撞江嘴、觀音岩、高峰嶺等等。有的奇峰象刀片;有的奇峰象羅漢;有的岩洞象撮鬥;有的岩洞象罎子,口小肚大;有的岩洞裏積水成潭,人一進去,嗡嗡作響;有的岩洞非常寬闊,可以擺得下十幾桌酒席;有的岩洞鼕暖夏涼,夏日進去,暑氣頓消,等等,很值得一看。
  由於這兒有不少奇峰異洞,風光秀麗,所以也流傳着不少神話故事,其中比較出名的是“千支鑿”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相傳有一天的晚上,一個神仙來到烏石山。一進村,看到有個老婆婆坐在月光底下紡棉花,他就裝作過路的走了過去。老婆婆很客氣地招呼他坐下,並倒茶給他喝。神仙很感激,就對她說:“我這裏有一千支筆和一千支鑿子送人,不知你要那樣?”老婆婆答道:“我們這地方窮,讀書人少,要一千支筆有什麽用?我們這兒石頭多,不如拿一千支鑿子來打石,還可以賺到幾個錢,救救眼前的急。”於是,神仙便給了他一千支鑿子,結果烏石人打石的人越來越多,練出了許許多多能工巧匠,打出了許許多多的奇峰異洞。後來,神仙又來到烏石山,看到這番情景,禁不住在石壁上寫詩贊嘆道:“烏石鑿子真神奇,鑿出石山新天地。奇峰異洞隨處有,惹得神仙不願離。”
福建福州烏石山 Fuzhou Wushishan
  烏石山簡稱烏山,又稱道山。在福建省福州市中部,與於山東西相對,乃城內三山之一,相傳是何氏兄弟九人登高射烏處。遊覽面積11.9萬平方米,最高點香爐峰(桃李石)海拔86.02米。唐玄宗·天寶八年( 749 )烏石山改名為閩山,宋代又改名為道山,曾留《道山亭記》一文。山上怪石嶙峋,林蔭壑勝,環山寺觀櫛比,山間亭榭交錯。有三十六奇景,唐代即為遊覽勝地。其中天章臺、鄰霄臺、衝天台、霹靂岩、天台橋、道山亭等6處,均屬三十六奇景。1955年修復了3座不同形式的亭子;居中東的八角亭,即唐宋八大傢·曾鞏城有功的黎鵬舉而建,名黎公亭;居西圓亭,則紀念陳振竜從呂宋引進番薯種,名先薯亭。此外,還有瀋公祠、道山觀、彌陀寺、呂祖宮等。山上石刻衆多,為市內重要遊覽勝地。
  烏石山上風景絶佳,山南石刻甚多,其中華嚴岩旁的石刻《般若臺記》是福州現存的最古老的摩崖石刻,是唐代著名書法傢李陽冰所寫。岩石洞壑清幽,摩崖題刻200餘處,分佈全山各角落,以鄰霄臺、天章臺、道山亭等地較為密集。著名的為唐大書法傢李陽冰大歷七年(722年)所書的篆書《般若臺》,以及宋代程師孟、李綱、陳襄、朱熹、梁剋傢等人的題刻。元代間有用蒙文書寫的。明代多詩刻,其中太監的題刻為清人所不取,《烏石山志》均未收錄;但對研究明代太監活動,特別是督舶太監的活動,頗有史料價值。現存主要道觀有道山觀、呂祖宮等。另有道山亭、黎公亭、先薯亭及瀋公祠、彌陀寺等名勝古跡。
  烏石山上怪石嶙峋,樹木參天,全山景物高低錯飾彩落,麯折幽深,是遊玩避暑的好去處。烏山素有36奇觀之稱,從山東南麓拾級登山,便可看到一塊大岩石,上鎸“天香臺”,岩石被三棵榕樹(三友榕)圍抱,構成特殊景觀。天香臺嚮西折至“衝天台”。衝天台畔有兩方夾峙的巨崖,岩頂之上橫架一條岩石,故稱“天台橋”。此橋奇險。橋的右上方岩壁上鎸刻宋代程師孟遒勁有力的篆書“衝天台”,楷書“古放鶴亭”。“古放鶴亭”相傳唐刺刺史崔幹遊山,所攜青田白鶴在此衝天飛逸,後人建“放鶴亭”。亭子後崖石上鎸“古放鶴亭”四字。天台橋旁岩石上的古榕,樹齡數百年,枝葉依然茂盛。奇的是一條條樹根扒在岩壁上,憑藉薄的土壤,頑強地生長着,人稱“石壁榕”。榕樹後面一排建築為朱子祠。
  天台橋西面,黎公園內有一塊崖石上鎸刻着“烏石在、黎公在”6個楷書大字。它是烏石山現存一百段摩崖石刻中惟一的陽刻楷書作品,字體雄渾大器,是摩崖石刻上乘之作。在道山亭與天章臺石刻以西還有一座方形的黎公亭。對同一人物在同一個景區既建園又建亭,且碑刻的語氣又那麽大,足見黎公非等閑之輩。黎公,即黎鵬舉,安徽 合肥人,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犯閩,閩江口五虎要塞陷落,福州城危如纍卵,當時身為指揮僉事的黎公親率將士,在馬尾至閩安鎮一綫與敵寇浴血作戰,殺得倭寇棄屍遍野,福州城垣危而復安。福州人因此刻石紀念這一位抗倭英雄。
   順臺階又行數十步至道山亭,亭旁有篆刻“天章臺”。元朝傑出詩人薩都刺曾在此詠成《天章臺上晚酌》一詩:“晚涼上烏山,置酒天章臺。日夕下山去,海月吹風來。豪氣吐千丈,朗吟動三臺。白露酒仙掌,銀河瀉金杯。誰識芙蓉仙,飛身在蓬萊"。
  過天章臺上霹靂岩,此石長達9米,中分兩半,做露一隙,據史載,唐嗣聖年間,有一高僧手持《華嚴經》在此朗讀,突然“一夕雷雨大震,霹石為室,高僧遂宴坐其間”。霹靂岩由此得名。在霹靂岩不大的石上有六段不同的年代不同字體,不同內容的題刻。附近岩石上有明朝林延玉的楷書詩刻,以及草書“壽”、行書“舊濤園”。
  由霹靂岩往西踏上數十層石階至先薯亭。清道光年間何道南建,1980年重建。該亭為紀念明萬歷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華僑陳振竜和巡撫金學曾而建。陳振竜僑居菲律賓,菲律賓曾為西班牙殖民地,故菲律賓曾引種美洲印第安人發現的番薯。陳振竜為躲避菲律賓殖民當局的檢查,將番薯枝條係於船底,帶回大陸後,又在福州南臺紗帽池闢地種植,當年即獲豐收,後又經金學曾推廣種植。金著有《金薯傳習錄》。先薯亭下有一條小路,兩石夾峙於路兩邊,叫“天門”。天門中的一塊夾石極似鯨魚,稱“鯨魚石”。過天門岩壁上有清代畫傢廣陵禹隸書“飲嵐”。
福建莆田烏石山 Fujian Putian Wushishan
  福建莆田東岩山即東山,古稱烏石山,位於莆田市區西北角,因山形如麒麟,亦名麟山。每當凌晨,登臨眺望東海日出,奇幻莫測,氣象萬千,故有“東山曉旭”之勝景,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半山腰有座“報恩東岩教寺”,建於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主殿後有座三層、空心、八角形的宋代石塔,基座浮雕36衹獅子,形態各異,維妙維肖;守衛塔門的金剛力士,威武雄壯,造型古樸。寺的右下方有一座祀奉三教創始人林兆恩(別號竜江)的明代古祠,林兆恩(1517-1598年)字懋勳,號竜江,莆田城廂赤柱巷人。因倡導儒、道、釋三教合一學訓,世稱“三教先生”、“三一教主”。他生前在此講學,門徒遍天下,南京、北京等地曾建有三教祠。現在東南亞國傢興化華僑聚居之處,也大多建有三教祠,故東岩山三教祠又稱“麟山祖祠”。三教祠附後有東晉年間培植至今的千年古樟一株,胸圍13.8米,高15米許,幹分三大杈,至今仍枝葉茂盛,郁郁葱葱。現已闢為“東岩山公園”。
近義詞
烏石山
包含詞
烏石山村烏石山教案
烏石山僧捨烏石山風景區
烏石山摩崖石刻紹興丁醜題烏石山
淳熙壬寅烏石山別淳熙壬寅烏石山別□□嗣老禪師
壬子九日與群從子侄登烏石山用樊川韻遊衢州烏石山觀僧房畫山水
同劉潛夫登烏石山望海有懷方孚若柯東海棟復齋舊遊淳熙壬寅烏石山別嗣老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