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種無毒蛇,長可達二米餘,背面前半部黃色,後半部黑色,腹面灰黑色 A non-poisonous snakes, up to two meters long over the back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yellow, the latter part of the black, gray and black belly 一種無毒蛇,長可達二米餘,背面前半部黃色,後半部黑色,腹面灰黑色。可入藥,治麻痹、等多種疾病。 沉從文 《新與舊·蕭蕭》:“這用艾蒿作成的煙包,是驅逐長腳蚊的得力東西,蜷在祖父腳邊,猶如一條烏梢蛇 。”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一·烏蛇》。 烏梢蛇 (zoacys dhumnades) ,俗稱烏蛇、烏風蛇。體形較大的無毒蛇,體全長可達2.5m以上。身體背部褐色或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條黃色的縱紋,體側各有兩條黑色縱紋,至體後部消失。棲息於海拔1600m以下的中低山地帶,常在農田、河溝附近,有時也在村落中發現。行動迅速,反應敏捷。性溫順,不咬人。以蛙類、蜥蜴、魚類、鼠類等為食。7-8月間産卵,每産7-14枚。在我國分佈較廣;在雲南僅在滇東北和滇東地區有分佈。目前野外生存數量大減,應予保護。
屬於蛇目 遊蛇科
【英文名】 zaocys
【別名】烏蛇、烏花蛇、劍脊蛇、黑風蛇、黃風蛇、劍脊烏梢蛇
【來源】本品為遊蛇科動物烏梢蛇 zaocys dhumnades (cantor) 的乾燥體。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蛇腹或先剝去蛇皮留頭尾,除去內臟,盤成圓盤狀,乾燥。
【製法】
烏梢蛇 肉:去頭及鱗片後,用黃酒悶透,除去皮骨,乾燥。
酒(炙)烏梢蛇 :取淨烏梢蛇 段,照酒炙法(附錄Ⅱ d)炒幹。每100kg烏梢蛇 ,用黃酒20kg。
【性狀】本品呈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緑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綫。頭盤在中間,扁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上唇鱗8枚,第4、5枚入眶,頰鱗1枚,眼前下鱗1 枚,較小,眼後鱗2 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嚮內捲麯,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
【性味歸經】甘,平。歸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止痙。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癧惡瘡。
【用法用量】 9 ~12g 。或者研粉吞服1錢,入煎劑用3錢。也可泡酒。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防蛀。
【備註】(1)功效與白花蛇相近而藥力較弱。
【摘錄】《中國藥典》 烏梢蛇 (Zoacys dhumnades) ,俗稱烏蛇、烏風蛇,為遊蛇科烏梢蛇 屬體形較大的無毒蛇.
識別特徵:體全長可達2.5m以上。體背緑褐或棕黑色及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條黃色的縱紋;體側各有兩條黑色縱紋,至少在前段明顯(成年個體),至體後部消失(有的個體是通身墨緑色的,有的前半身看上去是黃色,後半身是黑色)。次成體通身縱紋明顯。頭頸區別顯著;吻鱗自頭背可見,寬大於高;鼻間鱗為前額鱗長的2/3;頂鱗後有兩枚稍大的鱗片;上唇鱗8,第七枚最大;下唇鱗8~10;背鱗鱗行成偶數16-16-14,中央2~4行起強棱,腹鱗雄192~204,雌191~205;肛鱗二分;尾下鱗雄95~137對,雌98~131對。
分佈:河北、河南、陝西、甘肅、四川、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國外未見報道。
習性:生活在我國東部中部東南部和西南的海拔1600m以下中低山地帶平原、丘陵地帶或低山地區。垂直分佈範圍:海拔50~1570 m。 常在農田(高舉頭部警視四周)或沿着水田內側的田埂下爬行、菜地、河溝附近,有時也在山道邊上的草叢旁曬太陽、在村落中發現(山區房屋邊的竹林)。行動迅速,反應敏捷,善於逃跑。性溫順,不咬人(和很多蛇類一樣,衹有在逼急活被你捉到時過度驚嚇時不得已咬人)。以蛙類(主食)、蜥蜴、魚類、鼠類等為食(狹食性蛇類)。7-8月間産卵,每産7-14枚。在我國分佈較廣福建等;在雲南僅在滇東北和滇東地區有分佈。目前野外生存數量大減(棲息地破壞、大量捕殺),應予保護。
中醫傳統理論認為烏梢蛇 除去內臟的乾燥全體,祛風、通絡、止痙,因此被利用。
估計數量:該蛇是我國蛇類中一廣布種,其數量因地而異,嚮為中藥藥材,收購數量頗大。
根據統計,烏梢蛇 母蛇在公母比例中占51%,受精卵占産卵數的91.4%,自然孵化率64.6%,自然成活率30%。
【拉丁文名】 ZAOCYS
【別名】烏蛇、烏花蛇、劍脊蛇、黑風蛇、黃風蛇、劍脊烏梢蛇 、南蛇
【來源】本品為遊蛇科動物烏梢蛇 Zaocys dhumnades (Cantor) 的乾燥體。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蛇腹或先剝去蛇皮留頭尾,除去內臟,盤成圓盤狀,乾燥。
【製法】
烏梢蛇 肉:去頭及鱗片後,用黃酒悶透,除去皮骨,乾燥。
酒(炙)烏梢蛇 :取淨烏梢蛇 段,照酒炙法(附錄Ⅱ D)炒幹。每100kg烏梢蛇 ,用黃酒20kg。
【性狀】本品呈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緑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綫。頭盤在中間,扁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上唇鱗8枚,第4、5枚入眶,頰鱗1枚,眼前下鱗1 枚,較小,眼後鱗2 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嚮內捲麯,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
【性味歸經】甘,平。歸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止痙。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癧惡瘡。
【用法用量】 9 ~12g 。或者研粉吞服1錢,入煎劑用3錢。也可泡酒。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防蛀。
【備註】(1)功效與白花蛇相近而藥力較弱。
【摘錄】《中國藥典》 遊蛇科動物烏梢蛇 的肉。又稱烏蛇、黑花蛇、烏風蛇、劍脊蛇、三棱子。主要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各省。獲得後,除去皮、頭和內臟,洗淨備用;或去頭和內臟,用黃酒悶透後,取出,除去皮、骨、曬幹用。
[性能]味甘、鹹,性平。能祛風除濕,通經絡,定驚,解毒。
[參考]含蛋白質、脂肪等成分。
[用途]用於風濕頑痹,肌膚不仁;麻風病,皮膚生癩,眉脫落;瘡疹疥癬;破傷風。
[用法]煎湯,浸酒,研末,入菜餚。
[附方]
1,烏蛇酒:烏梢蛇 適量,白酒適量,以能淹過蛇體為度,浸泡10~15日。每日服10ml,一日2次。
據《朝野僉》載:“商州有人患大麻風,傢人惡之。山中為起茅屋,有烏蛇墮酒器中,病人不知,飲酒漸瘥。罌底見有蛇骨,始知其由。”今以烏蛇製成蛇酒服,防治麻風病,取其祛風濕,通經絡,解毒;酒還可起到行血脈、行藥勢的作用。本方也可用來治療風濕痹痛。
2,三蛇酒:烏梢蛇 、眼鏡蛇、蝮蛇各等分。白酒適量,浸泡10~15日。每次服25~50ml,每日2次。
眼鏡蛇、蝮蛇均為有毒蛇,祛風濕、通經絡作用較強,烏梢蛇 與二者同用,其效尤佳。用於風濕痹痛或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性脊柱炎等。
3,烏蛇湯:烏梢蛇 1條,切片煮湯。加豬脂、????、薑少許調味,飲湯吃肉。
烏梢蛇 有祛風除濕和解毒作用,對於蕁麻疹、濕疹膿瘡也有一定預防或治療效果。本方和以煮作湯羹,尤宜於食用。
4,定命散:烏梢蛇 、白花蛇各60g,蜈蚣2條。共研為細末,每次服10g,溫酒調服。
源於《聖濟總錄》。白花蛇和蜈蚣均有較強的祛風定驚、攻毒的作用,烏梢蛇 與二者同用可協同奏效。溫酒調服,可增強辛散祛風的力量。用於破傷風,風毒內浸,項強直,身體強直。 名稱:
烏梢蛇
漢語拼音:
Wushaoshe
英文名:
ZAOCYS
基原:
本品為遊蛇科動物烏梢蛇 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乾燥體。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腹部或先剝皮留頭尾,除去內臟,盤成圓盤狀,乾燥。
性狀:
本品呈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緑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綫。頭盤在中間,扁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上唇鱗8枚,第4、5枚入眶,顆鱗1枚.眼前下鱗1枚,較小,眼後鱗2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嚮內捲麯,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Ⅹ A)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2.0%。
炮製方法:
烏梢蛇 去頭及鱗片,切寸段。
馬梢蛇肉 去頭及鱗片後、用黃酒悶透,除去皮骨、乾燥。
酒烏梢蛇 取淨烏梢蛇 段,照酒炙法(附錄Ⅱ D)炒幹。
每100kg烏梢蛇 ,用黃酒20kg。
性味:
甘,平。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祛風,通絡,止痙。
主治:
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wai)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癧惡瘡。
用法用量:
9-12g。
貯藏:
置乾燥處,防黴,防蛀。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ZAOCYS 烏梢蛇
拼音名:Wushaoshe
英文名:ZAOCYS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59
本品為遊蛇科動物烏梢蛇 Zaocysdhumnades(Cantor)的乾燥體。多於夏、秋二
季捕捉,剖開蛇腹或先剝去蛇皮留頭尾,除去內臟,盤成圓盤狀,乾燥。
【性狀】本品呈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緑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
鱗行數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綫。頭盤在中間,扁
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上唇鱗8枚,第4、5枚入眶,頰鱗1枚,眼前下鱗1枚,
較小,眼後鱗2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嚮內捲麯,脊肌肉厚,黃白色或
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
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ⅩA)測定,用稀乙醇作溶
劑,不得少於12.0。
【炮製】烏梢蛇 去頭及鱗片,切寸段。
烏梢蛇 肉去頭及鱗片後,用黃酒悶透,除去皮骨,乾燥。
酒烏梢蛇 取淨烏梢蛇 段,照酒炙法(附錄ⅡD)炒幹。
每100kg烏梢蛇 ,用黃灑20kg。
【性味與歸經】甘,平。歸肝經。
【功能與主治】祛風,通絡,止痙。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癧惡瘡。
【用法與用量】9~12g。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防蛀。 : Black-tail Snake, Zaocys, Garter Snake lat.: zaocys dhumnades 烏梢蛇酒 酒烏梢蛇 黑網烏梢蛇 黑綫烏梢蛇 烏風蛇烏梢蛇 烏風蛇(烏梢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