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科 : 中草藥 : 民間偏方 : 水産 : 中醫藥 : 中藥材 : 中藥飲片 : 西非 >科特迪瓦 >弗羅馬格爾 > 烏梅
顯示地圖
目錄
《烏梅 ebony》
詩人: 李竜高 Li Longgao

  婦舌安能睏董宣,曹郎那解汙張翰。
  任君百計相薫炙,本性依然帶點酸。
經過熏製的梅子,黑褐色,可入藥 After smoked plum, dark brown, can be used as medicine
  經過熏製的梅子,黑褐色,可入藥。《神異經·北荒經》:“湖有橫公魚……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梅杏》:“作烏梅法:亦以梅子核初成時摘取,籠盛,於突上薫之令乾,即成矣。”《恨海》第七回:“ 伯和 道:‘我一個月以來,衹吃些熟地黃精之類當飯,噙點烏梅代茶。’”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一·梅》。
No. 3
  [來源] 別名酸梅、黃仔、合漢梅、幹枝梅,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梅 prunus mume的近成熟果實,經煙火熏製而成。若用青梅以????水日曬夜浸,10日後有白霜形成,叫做白霜梅,其功效類似,宜忌相同。據現代研究.青梅或梅子汁中含鉀多而含鈉較少,因此,需要長期服用排鉀性利尿藥者宜食之;梅子中國含兒茶酸能促進腸蠕動,因此便秘之人宜食之。梅子中含多種有機酸,有改善肝髒機能的作用,故肝病患者宜食之。梅子中的梅酸可軟化血管,推遲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
  [植物形態]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葉互生;托葉1對,早落;葉片闊卵形或卵形,長6~8cm,寬3~4.5cm,先端尾狀漸尖。花單生或2朵簇生也枝上,先葉開放,白色或紅色,花梗極短;花萼5;子房密被柔毛。核果球形,成熟時黃色。
  [藥材性狀] 呈扁圓形或不規則球形,直徑1.5~3cm。表面棕黑色至烏黑色,皺縮不平,基部有圓形果梗痕。果肉質柔軟,可剝離。果核堅硬,橢圓形,棕黃色,表面有凹點,有網狀紋理,內含淡黃色種仁一粒。味極酸。
  【性味歸經】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
  [功效] 止瀉痢,止咳,安蛔,生津,止血,斂肺,澀腸,用於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膽道蛔蟲癥。
  [宜食]適宜虛熱口渴,胃呆食少,胃酸缺乏(包括萎縮性胃炎胃酸過少者),消化不良,慢性痢疾腸炎之人食用;適宜孕婦妊娠惡阻者食用;適宜膽道蛔蟲者食用。適宜夏季與砂糖煎水做成酸梅湯飲料以清涼解暑,生津止渴。
  《隨息居飲食譜》:“梅,酸溫,溫膽生津,孕婦多嗜之。”《本草新編》:“烏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
  [忌食]感冒發熱,咳嗽多痰,胸膈痞悶之人忌食;菌痢、腸炎的初期忌食。婦女正常月經期以及懷孕婦人産前産後忌食之。 宜忌有實邪者忌服。
  《日華子本草》:“多啖傷骨,蝕脾胃,令人發熱。”《本草經疏》:“不宜多食,齒痛及病當發散者鹹忌之。”《得配本草》:“瘧痢初起者禁用。”《隨息居飲食譜》:“多食損齒,生痰助火,凡痰嗽,疳膨,痞積,脹滿,外感末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婦女經期,産前産後,痧痘後並忌之。”《藥品化義》:“咳嗽初起,氣實喘促,胸脯痞悶,恐酸以束邪氣,戒之。”
  【製法】 烏梅肉:取淨烏梅,水潤使軟或蒸軟,去核。烏梅炭:取淨烏梅,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皮肉鼓起。
  [採集地] 成都荷花池藥材市場。
  【含量測定】 取本品最粗粉約4g〔 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 附錄Ⅸ h第二法)〕,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 精密加水 100ml,加熱回流 4小時,放冷,濾過,收集續濾液。精密量取續濾液20ml,加水至80ml,照電位滴定法(附錄Ⅷ a),用氫氧化鈉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 的氫氧化鈉滴定液(0.1mol/l)相當於6.404mg 的枸櫞酸(c6h8o7)。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有機酸以枸櫞酸(c6h8o7)計,不得少於15.0%。
  【用法用量】 6~12g 。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No. 4
  烏梅
  (《本草經集註》)
  【異名】梅實(《本經》),熏梅、桔梅肉(《現代實用中藥》)。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梅的乾燥未成熟果實。
  【植物形態】梅(《詩經,),又名:春梅(《本草再新》)。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米。樹皮淡灰色或淡緑色,多分枝。單葉互生;有葉柄,通常有腺體;嫩枝上葉柄基部有綫形托葉2片,托葉邊緣具不整齊細銳鋸齒;葉片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4~9釐米,寬2.4~4釐米,先端長尾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細銳鋸齒,沿脈背有黃褐色毛。花單生或2朵簇生,白色或粉紅色,芳香,通常先葉開放,有短梗;苞片鱗片狀,褐色;萼筒鐘狀,裂片5,墓部與花托合生;花瓣單瓣或重瓣,通常5片,闊倒卵形,雄蕊多數,生於花托邊緣;雌蕊1,子房密被毛,花柱細長,彎麯。核果球形,直徑約2~3釐米,一側有淺槽,被毛,緑色,熟時黃色,核硬,有槽紋。花期1~2月。果期5月。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梅根)、枝(梅梗)、葉(梅葉)、花蕾(白梅花)、未成熟果實的????漬品(白梅)、種仁(梅核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5月間采摘將成熟的緑色果實(青梅),按大小分開,分別炕焙,火力不宜過大,溫度保持在40℃左右。當梅子焙至六成幹時,須上下翻動(勿翻破表皮),使其乾燥均勻。一般炕焙2~3晝夜,至果肉呈黃褐色起皺皮為度,焙後再燜2~3天,待變成黑色即成。
  【藥材】乾燥果實呈扁圓形或不規則球形,直徑1.5~3釐米。表面棕黑色至烏黑色,皺縮、凹凸不平。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於外。果實一端有明顯的凹陷(即果柄脫落處),果肉質柔軟。核堅硬,棕黃色,內含淡黃色種仁1粒,形狀及氣味極似杏仁。氣特異,味極酸。以個大、肉厚、核小、外皮烏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潤、味極酸者為佳。
  主産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貴州。此外,廣東、湖北、雲南、陝西、安徽、江蘇、廣西、江西、河南等地亦産。
  【炮製】烏梅:揀淨雜質,篩去灰屑,洗淨,曬幹。烏梅肉:取淨烏梅微淋清水濕潤,使肉綿軟,略晾,敲碎,剝取淨肉即成。或置蒸籠內蒸至極爛,放籮內揉擦,去核,取肉,曬幹。烏梅炭:取淨烏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現焦枯斑點為度,噴水焙幹,取出放涼。
  【性味】酸,溫。
  ①《本經》:"味酸,平。"
  ②《別錄》:"無毒。"
  ③《日華子本草》:"暖,無毒。"
  ④《醫學啓源》:"氣寒,味酸。"
  【歸經】入肝、脾、肺、大腸經。
  ①王好古:"入脾、肺二經血分。"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腎二經。"
  ③《本草經疏》:"入肝。"
  ④《藥品化義》:"入肺、胃、大腸三經。"
  【功用主治】收斂生津,安蛔驅蟲。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鈎蟲病,牛皮癬,胬肉。
  ①《本經》:"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
  ②《別錄》:"止下痢,好唾口幹。""利筋脈,去痹。"
  ③陶弘景:"傷寒煩熱,水漬飲汁。"
  ④孟詵:"大便不通,氣奔欲死,以烏梅十顆,置湯中,須臾挼去核,杵為丸如棗大,納下部,少時即通。擘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亂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瘧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遺》:"去痰,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熱痢,止吐逆。"
  ⑥《日華子本草》:"除勞,治骨蒸,去煩悶,澀腸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膚麻痹,去黑點,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幹薑為丸,止休息痢。"
  ⑦《本草圖經》:"主傷寒煩熱及霍亂躁('躁'一作'燥')渴,虛勞瘦羸,産婦氣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藥心法》:"收肺氣。"
  ⑨《綱目》:"斂肺澀腸,治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諸血證,自汗,口燥咽幹。"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幹撒或調敷。
  【宜忌】有實邪者忌服。
  ①孟詵:"多食損齒,"
  ②《日華子本草》:"多啖傷骨,蝕脾胃,令人發熱。"
  ③《本草經疏》:"不宜多食,齒痛及病當發散者鹹忌之。"
  ④《藥品化義》:"咳嗽初起,氣實喘促,胸膈痞悶,恐酸以束邪氣,戒之。"
  ⑤《得配本草》:"瘧痢初起者禁用。"
  【選方】①治久咳不已:烏梅肉(微炒)、罌粟殼(去筋膜,蜜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睡時蜜湯調下。(《綱目》)
  ②治久痢不止,腸垢已出:烏梅肉二十個,水一盞,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肘後方》)
  ③治天行下痢不能食者:黃連一升,烏梅二十枚(炙燥)。並得搗末,蠟如棋子大,蜜一升,合於微火上,令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二丸,日三。(《補缺肘後方》,即《聖惠方》烏梅丸)
  ④治痢兼渴:麥門鼕三兩(去心),烏梅二大枚。上二味,以水一大升煮取強半,絞去滓,待冷,細細咽之,即定,仍含之。(孟詵(必效方》)
  ⑤治便痢膿血:烏梅一兩,去核,燒過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聖濟總錄》)
  ⑥治大便下血不止:烏梅三兩(燒存性),為末,用好醋打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濟生方》)
  ⑦治小便尿血:烏梅燒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綱目》)
  ⑧治婦人血崩:烏梅燒灰,為末,以烏梅湯調下。(《婦人良方》)
  ⑨治消渴,止煩悶:烏梅肉二兩(微炒),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盞,去滓,臨臥時服。(《簡要濟衆方》)
  ⑩治傷寒四、五日,頭痛壯熱,胸中煩痛:烏梅十四個,辣五合。水一升,煎取一半服,吐之。(《梅師集驗方》)
  ⑾治傷寒蛔厥及久痢: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幹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出汗),桂枝(去皮)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鬥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傷寒論》烏梅丸)
  ⑿治蛔蟲上行口鼻:烏梅肉噙之,或煎湯飲自下。(《日用本草》)
  ⒀治傷寒下部生匿瘡:烏梅肉二兩,炒令燥,搗細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石榴根皮湯下十丸。(《聖惠方》)
  ⒁治勞瘧劣弱者:烏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握,甘草三寸長,生薑一塊。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七合,溫服。(《本草圖經》)
  ⒂治一切瘡肉出:烏梅燒為灰,杵末敷上,惡肉立盡。(《劉涓子鬼遺方》)
  ⒃治咽喉腫痛:烏梅一兩,雙花二兩,雄黃四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一錢。一次一丸,含化徐徐咽下,日三次。(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⒄治化膿性指頭炎:烏梅肉加適量的食醋研爛,或用烏梅二份,凡士林一份,製成烏梅軟膏外敷,每日上藥一次。此方對脈管炎所引起的指(趾)頭潰瘍也有效。(《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⒅治小兒頭瘡,積年不差:烏梅肉,燒灰細研,以生油調塗之。(《聖惠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細菌性痢疾
  取烏梅18剋壓碎,配合香附12剋,加水150毫升文火煎熬,俟藥液濃縮至50毫升時過濾,早晚分2次服。治療50人,治愈48人。服藥後大便恢復正常最短1天,最長5天;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裏急後重等癥都在1~3天內消失;服藥最短者2天,最長6天。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毒性反應,早期治療效果較好。對個別病人加大劑量(烏梅、香附各1兩)可以縮短療程。
  ②治療鈎蟲病
  取烏梅0.5~1兩,加水500毫升,煎成120毫升,早晨空腹1次服完;二煎在午餐前1次服下。或用烏梅去核,文火焙幹研末,水泛為丸,每服1~2錢,每日3次,食前服。治療20例,服藥天數最少5天,最多23天,14例大便檢查鈎蟲卵陰性,6例陽性。據臨床觀察,烏梅煎劑療效似高於丸劑。
  ③治療牛皮癬
  取烏梅5斤水煎,去核濃縮成膏約1斤,每服半湯匙(約3錢),每日3次,治療12例,服藥12~37天不等,基本治愈5例,顯著好轉4例。
  ④其他
  烏梅對膽囊有收縮作用,能促進膽汁排泄,其復方可用於治療膽道蛔蟲癥。
No. 5
  烏梅
  【來源】外治方
  【原料】烏梅30剋,食醋250剋。
  【製法】將烏梅打碎,用醋浸泡10日後,再用浸液揉擦患處,每日2~3次,連用7~10日,雞眼可自然脫落。或用烏梅30剋,食????9剋,食醋15毫升,溫開水50毫升。先將????在溫水中溶解,再放烏梅浸泡24小時,去烏梅核,將肉搗爛,加醋,共搗成泥狀即可。塗藥前,先將患處用溫開水浸泡,並用刀削去老皮。
  【用法】塗藥後,外蓋紗布,膠布固定,24小時更換1次,連續用3~4次。
  【功效】
來源
  別名酸梅、黃仔、合漢梅、幹枝梅,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梅(Prunus mume)的近成熟果實,經煙火熏製而成。若用青梅以????水日曬夜浸,10日後有白霜形成,叫做白霜梅,其功效類似,宜忌相同。據現代研究.青梅或梅子汁中含鉀多而含鈉較少,因此,需要長期服用排鉀性利尿藥者宜食之;梅子中含兒茶酸能促進腸蠕動,因此便秘之人宜食之。梅子中含多種有機酸,有改善肝髒機能的作用,故肝病患者宜食之。梅子中的梅酸可軟化血管,推遲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
  烏梅
植物形態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葉互生;托葉1對,早落;葉片闊卵形或卵形,長6~8cm,寬3~4.5cm,先端尾狀漸尖。花單生或2朵簇生也枝上,先葉開放,白色或紅色,花梗極短;花萼5;子房密被柔毛。核果球形,成熟時黃色。
混偽品
  個別地區以山杏、杏、苦李子等未成熟果實及桃肉等經烘焙熏製後偽充者,應註意區別。
  1、薔薇科杏及山杏的果實。
  性狀:杏:核果近球形,有細柔毛,核扁球形,表面平滑,沿腹縫綫有深溝;種子扁球形。
  山杏:類圓形或扁圓形,灰棕色、黑棕色或棕褐色,果肉質硬而薄,與核易剝離或不易剝離。味酸、澀。果核扁圓形,表面較光滑或為細網狀。腹縫綫較寬,邊緣鋒利而有深溝。
  2、薔薇科苦李的果實。
  性狀:類圓形或橢圓形,灰黑色至紅黑色。果肉薄面皺縮,質硬緊貼果核,味酸澀。果核橢圃形,表面可見網狀紋理及細圓點狀窩孔。基部略偏斜,不對稱。
  3、薔薇科桃的果實。
  性狀:果肉呈不規則團塊狀,略呈長方塊狀,厚約1cm,灰黑色,表面皺縮,有毛茸。
藥材性狀
  呈扁圓形或不規則球形,直徑1.5~3cm。表面棕黑色至烏黑色,皺縮不平,基部有圓形果梗痕。果肉質柔軟,可剝離。果核堅硬,橢圓形,棕黃色,表面有凹點,有網狀紋理,內含淡黃色種仁一粒。味極酸。
  [性味歸經]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
功效
  止瀉痢,止咳,安蛔,生津,止血,斂肺,澀腸,用於肺虛久咳,久痢久瀉,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膽道蛔蟲癥。
  [宜食]適宜虛熱口渴,胃呆食少,胃酸缺乏(包括萎縮性胃炎胃酸過少者),消化不良,慢性痢疾腸炎之人食用;適宜孕婦妊娠惡阻者食用;適宜膽道蛔蟲者食用。適宜夏季與砂糖煎水做成酸梅湯飲料以清涼解暑,生津止渴。《隨息居飲食譜》:“梅,酸溫,溫膽生津,孕婦多嗜之。”《本草新編》:“烏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
  [忌食]感冒發熱,咳嗽多痰,胸膈痞悶之人忌食;菌痢、腸炎的初期忌食。婦女正常月經期以及懷孕婦人産前産後忌食之。 宜忌 有實邪者忌服。
  《日華子本草》:“多啖傷骨,蝕脾胃,令人發熱。”《本草經疏》:“不宜多食,齒痛及病當發散者鹹忌之。”《得配本草》:“瘧痢初起者禁用。”《隨息居飲食譜》:“多食損齒,生痰助火,凡痰嗽,疳膨,痞積,脹滿,外感末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婦女經期,産前産後,痧痘後並忌之。”《藥品化義》:“咳嗽初起,氣實喘促,胸脯痞悶,恐酸以束邪氣,戒之。”
藥理作用
  1.對蛔蟲的作用 烏梅對蛔蟲具有興奮和刺激蛔蟲後退的作用。如將烏梅煎劑加入置有蛔蟲的1%????水和0.1%碳酸氫鈉溶液內可見蛔蟲活動增強。給狗通過胃管給予烏梅煎劑50g並收集其的膽汁,在厭氧條件下,將蛔蟲放入一直徑0.3-0.5cm的膠管內,將膠管放入38℃的水盆內,從蛔蟲頭端入管內滴入收集的膽汁,結果可見大部分蛔蟲從管內後退,有的蛔蟲頭從管內退出。也有報道從223種中藥熱水提取液體外試驗,篩選具有殺腸蟲作用的藥物,發現烏梅有效。
  2.抗病原生物作用 體外篩選發現,烏梅對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如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百日咳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等。對結核桿菌也有抑製性作用,這一作用可能與所含枸櫞酸和蘋果酸有關。對某些致病性真菌如須瘡癬、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小芽胞菌等也有抑製作用。
  3.其它作用 烏梅具有鈣離子拮抗作用,有較強的拮抗由鉀離子引起的豚鼠結腸帶收縮的活性,已分離出其活性成分是5-羥甲基-2-糠醛。對膽囊烏梅煎劑口服有輕微收縮作用。體外試驗,烏梅對人子宮頸癌JTC-26株有抑製作用,抑製率在90%以上。小鼠玫瑰花環試驗表明,烏梅對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
中藥化學成分
  果實含枸緣酸(citr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草酸(oxa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和延鬍索酸(fumaric acid)總酸量約4%-5.5%,以前兩種有機酸的含量較多。還含5-羥甲基-2-糠醛(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為無色油狀物。所含揮發性成分,主要有苯甲醛(benzaldehyde)62.40%,4-鬆油烯醇(terpinen-4-ol)3.97%,苯甲醇(benzyl alcohol)3.97%和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4.55%。烏梅仁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約0.5%,而梅仁含約4.3%。另有報道烏梅中還含苦味酸(picric aci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選方】
  1)治傷寒蛔厥及久痢: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幹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出汗),桂枝(去皮)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鬥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傷寒論》烏梅丸)
  2)治蛔蟲上行口鼻:烏梅肉噙之,或煎湯飲自下。(《日用本草》)
各傢論述
  1.《本經》: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
  2.《別錄》:止下痢,好唾口幹。利筋脈,去痹。
  3.陶弘景:傷寒煩熱,水漬飲汁。
  4.盂詵:大便不通,氣奔欲死,以烏梅十顆,置湯中,須臾挼去核,杵為丸如棗大,納下部,少時即通。擘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亂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瘧方多用之。
  5.《本草拾遺》:去痰,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熱痢,止吐逆。
  6.《日華子本草》:除勞,治骨蒸,去煩悶,澀腸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膚麻痹,去黑點,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幹薑為丸,止休息痢。
  7.《本草圖經》:主傷寒煩熱及霍亂躁('躁'一作'燥')渴,虛勞瘦贏,産婦氣痢等方中多用之。
  8.《用藥心法》:收肺氣。
  9.《綱目》:斂肺澀腸,治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
  10.《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諸血證,自汗,口燥咽幹。
  11.王好古:烏梅,能收肺氣,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12.《綱目》:烏梅、白梅所主諸病,皆取其酸收之義。惟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及蟲NI方中用者,取蟲得酸即止之義,稍有不同耳。《醫說》載曾魯公痢血百餘日,國醫不能療,陳應之用????水梅肉一枚,研爛,合臘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莊肅公亦痢血,應之用烏梅、鬍黃連、竈下土等分為末,茶調服亦效。蓋血得酸即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故也。
  13.《本草經疏》:梅實,即今之烏梅也,最酸。《經》曰:熱傷氣,邪客於胸中,則氣上逆而煩滿,心為之不安。烏梅味酸,能斂浮熱,能吸氣歸元,故主下氣,除熱煩滿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腸虛脫也;好唾口幹者,虛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斂虛火,化津液,固腸脫,所以主之也。其主肢體痛,偏枯不仁者,蓋因濕氣浸於經絡,則筋脈弛縱,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養筋,肝得所養,則骨正筋柔,機關通利而前證除矣。
  14.《本草新編》:鳥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
  15.《本草求真》:烏梅,酸澀而溫,似有類於木瓜,但此入肺則收,入腸則澀,入筋與骨則軟,入蟲則伏,入於死肌、惡肉、惡痣則除,刺入肉中則拔,故於久瀉久痢,氣逆煩滿,反胃骨蒸,無不因其收澀之性,而使下脫上逆皆治。且於癰毒可敷,中風牙關緊閉可開,蛔蟲上攻眩僕可治,口渴可止,寧不為酸澀收斂之一驗乎。不似木瓜功專疏泄脾胃筋骨濕熱,收斂脾肺耗散之元,而於他癥則不及也。但肝喜散惡收,久服酸味亦伐生氣,且於諸癥初起切忌。
製法
  烏梅肉:取淨烏梅,水潤使軟或蒸軟,去核。烏梅炭:取淨烏梅,照炒炭法炒至皮肉鼓起。
  烏梅除作藥用外,把烏梅加工成烏梅汁,湯色近赤黑,其功效與烏梅相同。北京産的桂花烏梅湯是很有名的夏季健康飲料,用軟包裝或易拉罐包裝的産品在國內外十分暢銷。
烏梅濃縮汁
  烏梅含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糖類化合物,𠔌留醇,蠟樣物質,齊墩果酸樣物質等成分。烏梅味酸性溫,具收斂生津,安蛔驅蟲功能,可治久咳,久瀉,便血,反胃,虛熱煩渴,蛔厥腹痛等。此酸梅湯酸甜可口,養陰生津,並能開胃助消化。産品遠銷日本、韓國、臺灣等地。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中國藥典2005版
  名稱:
  烏梅
  漢語拼音:
  Wumei
  英文名:
  FRUCTUS MUME
  基原:
  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夏季果實近成熟時采收,低溫烘幹後悶至色變黑。
  性狀:
  本品呈類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5-3cm。表面烏黑色或棕黑色,皺縮不平,基部有圓形果梗痕。果核堅硬,橢圓形,棕黃色,表面有凹點;種子扁卵形,淡黃色。氣微,味極酸。
  鑒別:
  取本品粉末5g,加甲醇30ml,超聲處理3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水20ml使溶解,移至分液漏鬥中,加乙醚振搖提取2次,每次20rml,合併乙醚液,蒸幹,殘渣用石油醚(3-60℃)浸泡兩次,每次15ml(浸泡約2分鐘),傾去石油醚,殘渣加無水乙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烏梅對照藥材5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熊果酸對照品,加無水乙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2μI,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20:5:8: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及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檢查: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 H第二法)測定,不得過16.0%。
  總灰分 不得過5.0%(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0.5%(附錄Ⅸ K)o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ⅩA)測定,不得少於24.0%。
  含量測定:
  取本品最粗粉約4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精密加水100ml,加熱回流4小時,放冷,濾過,收集續濾液。精密量取續濾液20ml,加水至80ml,照電位滴定法(附錄Ⅷ A),用氫氧化鈉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氫氧化鈉滴定液(0.1mol/L)相當於6.404mg的枸櫞酸(C6H8O7)。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有機酸以枸櫞酸(C6HSO7)計,不得少於15.0%。
  炮製方法:
  烏梅 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烏梅肉 取淨馬梅,水潤使軟或蒸軟,去核。
  烏梅炭 取淨烏梅,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皮肉鼓起。
  性味:
  酸、澀,平。
  歸經:
  歸肝、脾、肺、大腸經。
  功效:
  斂肺,澀腸,生津,安蛔。
  主治:
  用於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膽道蛔蟲癥。
  用法用量:
  6-12g。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中 草 藥
    FRUCTUS MUME
中國藥典2000版
  烏梅
  拼音名:Wumei
  英文名:FRUCTUSMUME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59
  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梅Prunusmume(Sieh.)Sieb.etZucc.的乾燥近成熟果
  實。夏季果實近成熟時采收,低溫烘幹後悶至色變黑。
  【性狀】本品呈類環形或扁球形,直徑1.5~3cm。表面烏黑色或棕黑色,皺縮
  不平,基部有圓形果梗痕。果核堅硬,橢圓形,棕黃色,表面有凹點;種子扁卵形,淡
  黃色。氣微,味極酸。
  【含量測定】取本品最粗粉約4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第二法)〕,
  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精密加水100ml,加熱回流4小時,放冷,濾過,收集續濾
  液。精密量取續濾液20ml,加水至80ml,照電位滴定法(附錄ⅧA),用氫氧化鈉滴定液
  (0.1mol/L)滴定。每1ml的氫氧化鈉滴定液(0.1mol/L)相當於6.404mg的枸櫞酸(C6H8O7)。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有機酸以枸櫞酸(C6H8O7)計,不得少於15.0%。
  【炮製】烏梅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烏梅肉取淨烏梅,水潤使軟或蒸軟,去核。
  烏梅炭取淨烏梅,照炒炭法(附錄ⅡD)炒至皮肉鼓起。
  【性味與歸經】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於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消
  渴,蛔厥嘔吐腹痛,膽道蛔蟲癥。
  【用法與用量】6~12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英文解釋
  1. :  smoked plum,  Fructus Mume,  Dark Plum fruit,  fructus mume praeparatus,  dark Japanese apricot,  dark plum
  2. n.:  ebony,  Oumé
  3. lat.:  prunus mume(sieb.)sieb.etzuce.
近義詞
烏梅
烏梅
酸梅, 黃仔, 合漢梅, 幹枝梅
相關詞
飲食藥用劉洲成至上勵合金恩聖CP天山海參
幹海參即食海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