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國時後趙石勒所鑄錢名,以罕見而為後世所珍 Zhao Shi Le Sixteen hours after the money but name, a rare bu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by Jennifer |
十六國 時 後趙 石勒 所鑄錢名,以罕見而為後世所珍。《晉書·石勒載記上》:“置挈壺署,鑄豐貨錢。” |
|
中國進入兩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19年有個叫石勒的人,於襄國(今河北省邢臺)稱王,建立後趙。石勒是個窮苦人出身,他自稱趙王後,希望給廣大的老百姓以富裕,便鑄造並頒行了新貨幣,名曰“豐貨”錢。
豐貨錢有篆書、隸書兩種,其錢文由右嚮左橫讀,錢面分有內廓或無內廓,錢徑多為2.4釐米,重2.1剋至2.8剋。
豐貨錢在歷代素以富錢稱謂。古人以為,藏有豐貨錢會使人傢財豐富。清朝藏泉大傢戴熙在《古泉叢話》中講述這麽一個故事:“張叔未來閱金石,戴送他一塊封泥,第二天張以一枚豐貨錢作為答禮,並寫了感謝信說:‘封演撰的錢譜認為富錢,得了此錢會致富,我將來傢資巨萬,都是先生所賜的,真是感激不盡。’聽見的人都認為是笑談。”
豐貨錢藴含着豐富的歷史典故,而其貨幣名稱本身就是吉利語,且該錢存世不多,據說在清朝道光、鹹豐年間,豐貨錢已價值不菲,非二三十兩銀子不售。其實,豐貨錢還有篆、隸者之分,隸書者比篆書者少,而隸書大者則更稀少,價格更貴了。豐貨錢今天仍為古錢收藏傢和錢幣愛好者所重視、鐘愛,都以爭先享有為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