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腦血管意外”的俗稱。由腦血管病變引起的急性或亞急性腦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表現的病變。多見於高血壓或動脈硬化者。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 兩大類。主要癥狀有頭暈、頭痛、肢體癱瘓、言語障礙、神志模糊等,應及時搶救治療。 中醫病癥名。多由腦血管栓塞或發生血栓、腦溢血等引起。初起時突然頭痛、眩暈。短時間內失去知覺。得病後身子偏癱或截癱,嚴重時即時死亡 麻將牌中有四張刻紅色“中”字的牌,稱為“紅中”,又稱“中風 ”。《續孽海花》第四八回:“那時 金甫 正是莊傢,上傢發東風, 金甫 碰了;下傢發中風 , 金甫 又碰。” 病名。指腦血管栓塞或腦內小血管破裂等病患。《漢書·敘傳上》:“﹝ 班伯 ﹞道病中風 ,既至,以侍中光祿大夫養病。” 明 都穆 《都公譚纂》捲上:“ 元 江浙 行省有某平章者,將之任,道間忽染中風 ,四肢不舉,延吾鄉 葛可久 治之。” 病名。指外感風邪的病患。《難經·五十八難》:“中風 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 漢 張仲景 《傷寒論·太陽病上》:“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東觀漢記·光武紀》:“十七年,帝以日食,避正殿,讀圖讖多,禦坐廡下淺露,中風 發疾,苦眩甚。” 患中風 病。《後漢書·韓棱傳》:“初為郡功曹,太守 葛興 中風 ,病不能聽政。”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捲二:“ 梁子輔 年且五十,中風 ,右臂不舉。”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 長公泰 有僕婦年二十餘,中風 昏眩,氣奄奄如縷,至夜而絶。” 發瘋,精神錯亂。風,通“ 瘋 ”。 清 袁枚 《新齊諧·科場》:“ 張 忽囈語不止,自披其頰曰:‘如此佳文而汝不知,尚忝然作房考乎!’自駡自擊不止。傢人以為中風 ,急請衆房考檢視之。” 以突然昏厥,不醒人事,伴有口眼膞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僅有膞僻不遂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其特點是發病急驟,變化迅速。
中風 為本虛標實之證,在本為陰陽偏勝,氣機逆亂;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濁壅塞,瘀血內阻。常見的病因有憂思惱怒,飲酒無度,或恣食肥甘,縱欲勞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風 有中經絡和中髒腑之分。中經絡,一般僅見肌膚麻木,口眼膞斜,言語塞澀,或半身不遂,無神志障礙。常見證型有:①風邪入中,經絡痹阻型。兼惡寒發熱,苔薄脈浮。治宜祛風通絡。方用大秦艽湯。②肝腎陰虛,風陽上擾型。兼腰酸耳鳴,舌紅脈細。治宜滋陰熄風,方用鎮肝熄風湯。③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兼痰多便秘,苔膩脈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氣湯加味。中髒腑,除見中經絡的癥狀外,還有朦朧思睡或昏憒無知等神志癥狀。又可分為閉脫二證:①閉證。證見牙關緊閉,兩手握固,肢體強痙等,多屬實證。屬陽閉者兼見面紅身熱,苔膩脈滑。治宜辛涼開竅,滋陰熄風,方用至寶丹和羚羊角湯。陰閉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脈緩。治宜辛溫開竅,豁痰熄風,方用蘇合香丸和滌痰湯。②脫證。證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尿遺。多屬虛證,治宜回陽固脫,方用參附湯。部分中風 病人留有後遺癥,如偏癱、失語等,這與病情輕重,治療和護理是否及時得當有關。
【概念】
中風 (applexy)是以突然暈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經昏僕僅以口歪、半身不遂為臨床主癥的疾病。因發病急驟,癥見多端,病情變化迅速,與風之善行數變特點相似,故名中風 、卒中。本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常留有後遺癥;近年來發病率不斷增高,發病年齡也趨嚮年輕化,因此,是威脅人類生命和生活質量的重大疾患。
西醫學的急性腦血管病,如腦梗塞、腦出血、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屬本病範疇。西醫學將本病主要化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類,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常可導致出血性中風 ;風濕性心髒病、心房顫動、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風 。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變學異常及情緒的異常波動與本病發生密切相關。頭顱ct、核磁共振檢查可確診。
--------------------------------------------------------------------------------
【病因病機】
中風 的發生是多種因素所導致的復雜的病理過程,風、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腦府為其病位。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風妄動;五志過極,肝陽上亢,引動心火,風火相煽,氣血上衝;飲食不節,恣食厚味,痰濁內生;氣機失調,氣滯而血運不暢,或氣虛推動無力,日久血瘀。當風、火、痰濁、瘀血等病邪,上擾清竅,導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時,則發生中風 。“竅”指腦竅、清竅;“閉”指閉阻、閉塞;“神”指腦神;“匿”為藏而不現;“導”指主導,引申為支配;“氣”指腦神所主的功能活動,如語言、肢體運動、吞咽功能等。
--------------------------------------------------------------------------------
【辨證】
1.中經絡
主癥 半身不遂,舌強語謇,口角歪斜。
兼見面紅目赤,眩暈頭痛,心煩易怒,口苦咽幹,便秘尿黃,舌紅或絳,苔黃或燥,脈弦有力,為肝陽暴亢;肢體麻木或手足拘急,頭暈目眩,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為風痰阻絡;口粘痰多,腹脹便秘,舌紅,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滑大,為痰熱腑實;肢體軟弱,偏身麻木,手足腫脹,面色淡白,氣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膩,脈細澀,為氣虛血瘀;肢體麻木,心煩失眠,眩暈耳鳴,手足拘攣或蠕動,舌紅,苔少,脈細數,為陰虛風動。
2.中髒腑
主癥 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兼見神昏,牙關緊閉,口噤不開,肢體強痙,為閉證;面色蒼白,瞳神散大,手撒口開,二便失禁,氣息短促,多汗腹涼,脈散或微,為脫證。
--------------------------------------------------------------------------------
【治療】
1.基本治療
(1)中經絡
治法 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以手厥陰經、督脈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內關 水溝 三陰交 極泉 尺澤 委中
配穴 肝陽暴亢者,加太衝、太溪;風痰阻絡者,加豐隆、合𠔌;痰熱腑實者,加麯池、內庭、豐隆;氣虛血瘀者,加足三裏、氣海;陰虛風動者,加太溪、風池;口角歪斜者,加頰車、地倉;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裏、合𠔌;下肢不遂者,加環跳、陽陵泉、陰陵泉、風市;頭暈者,加風池、完骨、天柱;足內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歸來、豐隆、支溝;復視者,加風池、天柱、睛明、球後;尿失禁、尿瀦留者,加中極、麯骨、關元。
操作 內關用瀉法;水溝用雀啄法,以眼球濕潤為佳;刺三陰交時,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成45°角,使針尖刺到三陰交穴,用提插補法;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經上取穴,避開腋毛,直刺進針,用提插瀉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脹和抽動感為度;尺澤、委中直刺,用提插瀉法使肢體有抽動感。餘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心主血脈藏神,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神,疏通氣血。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水溝為督脈穴,可醒腦開竅,調神導氣。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滋補肝腎。極泉、尺澤、委中,疏通肢體經絡。
(2)中髒腑
治法 醒腦開竅,啓閉固脫。以手厥陰經及督脈穴為主。
主穴 內關 水溝
配穴 閉證加十二井穴、太衝、合𠔌;脫證加關元、氣海、神闕。
操作 內關、水溝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太衝、合𠔌用瀉法,強刺激;關元、氣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闕用隔????灸法,直至四肢轉溫為止。
方義 內關調心神,水溝醒腦開竅。十二井穴點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經氣,調和陰陽。配太衝、合𠔌,平肝熄風。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灸之可扶助元陽。神闕為生命之根蒂,真氣所係,配合氣海可益氣固本,回陽固脫。
2.其他治療
(1)頭針法 選頂顳前斜綫、頂旁1綫及頂旁2綫,毫針平刺人頭皮下,快速捻轉2—3 分鐘,每次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反復捻轉2—3次。行針後鼓勵患者活動肢體。
(2)電針法 在患側上、下肢體各選兩個穴位,針刺得氣後留針,接通電針儀,以患者肌肉微顫為度,每次通電20分鐘。
--------------------------------------------------------------------------------
【按語】
1.針灸治療中風 療效較滿意,尤其對於神經功能的康復如肢體運動、語言、吞咽功能等有促進作用,針灸越早效果越好,治療期間應配合功能鍛煉。
2.中風 急性期,出現高熱、神昏、心衰、顱內壓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情況時,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 3.中風 患者應註意防止褥瘡,保證呼吸道通暢。
4.本病應重在預防,如年逾40,經常出現頭暈頭痛、肢體麻木,偶有發作性語言不利、肢體痿軟無力者,多為中風 先兆,應加強防治。
致病原因
高血壓、動脈硬化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多見於中老年人。根據其病理變化分為出血性腦血管病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
顱內出血。
一、蛛網膜下腔出血。
1. 動脈瘤破裂引起:(1)先天性動脈瘤;(2)動脈硬化性動脈瘤;(3)細菌性動脈瘤。
2.血管畸形。
3.動脈硬化。
4.顱內異常血管網癥。
5.其他。
6.原因不明。
二、腦出血。
1.高血壓腦出血。
2.繼發於梗塞的出血。
3.腫瘤性出血。
4.血液病引起。
5.動脈炎引起。
6.藥物引起(抗凝劑,血栓溶解劑如尿激酶等)。
7.腦血管畸形或動脈瘤引起。
8.其他。
9.原因未明。
三、硬膜外出血。
四、硬膜下出血。
腦梗塞(頸動脈係統及椎一基底動脈係統)。
一、腦血栓形成。
1.動脈粥樣硬化引起。
2.各類動脈炎引起。
3.外傷性及其他物理因素。
4.血液病如紅細胞增多癥等。
5.藥物。
6.其他原因。
二、腦梗塞。
1.心源性。
2.動脈源性。
3.其它(脂肪栓、氣栓、瘤栓、寄生蟲栓、靜脈炎栓等)。
三、腔隙性梗塞。
四、血管性癡呆。
五、其他。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一、頸動脈係統。
二、椎一基底動脈係統。
腦供血不足。
高血壓腦病。
顱內動脈瘤。
一、先天性動脈瘤。
二、動脈硬化性動脈瘤。
三、細菌性動脈瘤。
四、外傷性假性動脈瘤。
五、其他。
顱內血管畸形。
一、腦動、靜脈畸形。
二、海綿狀血管瘤。
三、靜脈性血管畸形。
四、galen靜脈瘤。
五、頸內動脈海綿竇瘻。
六、毛細血管瘤病。
七、腦一面血管瘤病。
八、顱內一顱外血管交通性動靜脈畸形。
九、其他。
腦動脈炎。
一、感染性動脈炎。
二、大動脈炎(主動脈弓綜合徵)。
三、彌散性紅斑狼瘡。
四、結節性多動脈炎。
五、顳動脈炎。
六、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
七、鈎端蠃旋體動脈炎。
八、其他。
腦動脈盜血綜合徵。
顱內異常血管網癥。
顱內靜脈竇及腦靜脈血栓形成。
一、海綿竇血栓形成。
二、上矢狀竇血栓形成。
三、直竇血栓形成。
四、橫竇血栓形成。
五、其他。
腦動脈硬化癥。
臨床表現
原發性腦出血的癥狀:
通常突然起病,在幾分鐘至數小時發展達高峰,有些經24-48小時緩慢進行。出血嚴重的病人發生頭痛、嘔吐後,短時間內進入昏迷。較輕的病人可能在頭痛、頭昏後,先發生肢體的無力,逐漸産生意識障礙。出血量少的病人可以始終意識清醒。頭痛見於50%的病人,發生嘔吐的占極大多數。癲癇發作不到10%。
腦血栓的癥狀體徵:
呈突然起病,常開始於一側上肢,然後在數小時或一、二天內其神經功能障礙癥狀進行性纍及該側肢體的其他部分。
多數不伴頭痛、嘔吐等顱內高壓癥狀,較大動脈閉塞後數日內發生的繼發性腦水腫可使癥狀惡化並導致意識障礙,嚴重腦水腫還可引起致命性的顱內結構移位(腦疝)的危險。
大腦中動脈及其深穿支:最易受纍,出現對側偏癱(程度嚴重)、偏側麻木(感覺喪失)、同嚮偏盲,主側半球(通常為左側)受纍時可表現失語,非優勢半球受纍時則發生失用癥。
頸內動脈:可引起同側眼失明,其他癥狀常常與大腦中動脈及其深穿支閉塞後出現的癥狀體徵難於鑒別。
大腦前動脈:不常見,一側可引起對側偏癱(下肢重,上肢輕)、強握反射及尿失禁。雙側受纍時可引起情感淡漠、意識模糊,偶可出現緘默狀態及痙攣性截癱。
大腦後動脈:可有同側偏盲、對側偏身感覺喪失、自發的丘腦性疼痛、或突然發生不自主的偏身抽搐癥;優勢半球受纍時可見失讀癥。
椎-基底動脈:眼球運動麻痹、瞳孔異常、四肢癱瘓、進食吞咽睏難、意識障礙甚至死亡。
診斷方法
腦脊液檢查。
頭顱ct檢查。
腦血管造影。
腦部b超檢查。
腦電圖。
治療方法
腦血管病的發病率,病死率和病殘率均較高,故應加強防治。具體疾病有具體的治療。
急性期:
1.內科治療:
(1)一般治療:①安靜臥床。②鎮靜、止痙和止痛藥。③頭部降溫。
(2)調整血壓。
(3)降低顱內壓。
(4)註意熱量補充和水、電解質及酸礆平衡。
(5)防治並發癥。
2. 手術治療。
恢復期:治療的主要目的為促進癱瘓肢體和語言障礙的功能恢復,改善腦功能,減少後遺癥以及預防復發。
1.防止血壓過高和情緒激動,生活要規律,飲食要適度,大便不宜幹結。
2.功能鍛煉。
3.藥物治療:可選用促進神經代謝藥物,如腦復康、胞二磷膽鹼、腦活素、r-氨酪酸、輔酶q10、維生素b類、維生素e及擴張血管藥物等,也可選用活血化瘀、益氣通絡,滋補肝腎、化痰開竅等中藥方劑。
4.理療、體療及針灸等。
【治療】
體針(之一:腦出血)
(一)取穴
主穴:水溝、內關、三陰交。
配穴:合𠔌、足三裏、太衝、委中、極泉、風池、翳風。
(二)治法
本法用於腦出血後1~4周之病情相對穩定的階段。
先刺雙內關,直刺1~1.5寸,施提插結合捻轉瀉法,運針1分鐘,復刺水溝,嚮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震顫)法瀉之,至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度;刺三陰交,針尖嚮後斜刺,與皮膚呈45度角,進針1~1.5寸,提插補法,至病人下肢抽動3次為度。極泉,直刺進針1~1.5寸,提插瀉法,至上肢連續抽動3次為度,尺澤同極泉。委中仰臥擡腿取穴,進針1~1.5寸,采用提插瀉法,以下肢抽動3次為度。針風池,針尖嚮結喉,進針1.0~2.0寸。采用快速捻轉手法,運針半分鐘。針刺翳風,同風池。針合𠔌,針尖斜嚮三間,第二掌骨下緣部位,采用提插瀉法。每日針2次。
腦出血的操作手法,一般要求輕捷熟練,用弱刺激;癥情穩定,情況較好的病人可酌用中強刺激或強刺激。除極少數穴位外,均不留針。在治療過程中,要隨時測量血壓,如血壓明顯升高者,操作需謹慎,必要時暫停針刺。
(三)療效評價:
療效標準:1、臨床治愈:思維正常,語言清楚,肢體功能基本恢復;2、顯效:思維正常,語言、上肢及下肢有一項恢復不完全;3、好轉:病情有進步,意識、語言及上下肢功能有一定的恢復。
治療54例,據此標準,痊愈28例(51.8%),顯效15例(27.8%),好轉11例(20.4%)。
體針(之二:腦出血)
(一)取穴
主穴:風府、啞門。
配穴:意識障礙加腦清、百會、人中;血壓高加麯池、太衝;大小便障礙加秩邊、陰陵泉;上肢癱加肩、肩 、尺澤、外關、二間;下肢癱加環跳、風市、陽陵泉、三陰交。
腦清穴位置:脛骨外緣,解溪穴上2寸處。
(二)治法
主穴為主,據癥酌加配穴。從急癥入院起,每次選1主穴,兩穴交替,以得氣為度(昏迷患者,進針深度以不起過頸圍的12~14%為宜)。配穴每次取6~10個,一般用針刺之法,得氣後留針15~20分鐘。如為閉證,可用三棱針點刺井穴出血;如為脫證,可艾捲雀啄灸足三裏、氣海。待癥情穩定,用g6805電針儀通電10~20分鐘。每日1次,14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46例,臨床治愈15例,顯效8例,有效15例,死亡8例,有效率為83.6%。
體針(之三:腦梗塞)
(一)取穴
主穴:內關、水溝。
配穴:極泉、委中、三陰交、尺澤;假性球麻痹加風池、翳風。
(二)治法
先取主穴,根據病情輕重和突出和癥狀表現,加取配穴。操作手法與腦出血穩定階段所用針法一致。每日1~2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本法被稱為醒腦開竅法,治療急性腦梗塞及後遺癥期患者617例,按上述腦出血穩定階段療效標準,臨床治愈率為59.3%,總有效率達99.4%,其中,發病1~10天的399例,臨床痊愈253例(63.41%),總有效率達99.3%。通過針刺前後電生理測定,證明本法有鎮靜、降壓、解痙、蘇醒的作用。
體針(之四)
(一)取穴
主穴:百會、肩{4}、麯池、外關、合𠔌、陽陵泉、絶骨、涌泉。
配穴:足三裏、太衝、豐隆。
(二)治法
每次取4~5個主穴,酌配1~2配穴。深刺後采取提插加捻轉的平補平瀉之法,運針2分鐘,留針30分鐘,間隔5~10分鐘行針1次。每日針1~2次。
(三)療效評價
以此法治療69例急性腦梗塞病人,有效率為92.31~93.3%[6,7]。
頭針(腦梗塞)
(一)取穴
主穴:運動區、感覺區、足運感區。
(二)治法
每次選用2~3區,均針癱瘓肢體之對側穴區(足運感區可雙側同用)。在所選定的刺激區域,分開病人頭髮,常規消毒後,采用28號2.5~3寸長毫針沿頭皮斜刺,依一定方向刺至該區應有的長度。以每分鐘240~260次頻率持續捻針3~5分鐘,最好能使患側肢體出現麻熱感、抽脹感或出汗,留針15~20分鐘,中間再捻針一次。
(三)療效評價
應用此法治病急性腦梗塞病人1400例,有效率在94.7%~98·5%。頭針和體針之間,療效有無差異?有人認為無差異,亦有人提出體針效果優於頭針,但多數人主張:二者結合,療效更佳[11~13]。
眼針(腦梗塞)
(一)取穴
主穴:上焦、下焦。
(二)治法
主穴均取,以患側為主,可根據情況配合健側。先用點眼棒或三棱針柄在眼周眶區的範圍內,輕輕按壓穴區,以出現酸、麻、脹、重或發熱、發涼及有舒適感處作為刺激點。針刺時,以左手指壓眼球,使眼眶皮膚綳緊,右手持32號5分毫針,輕輕刺入,在經區界限內沿皮直刺或橫刺,不用手法。根據癥情,順着眼針經穴分佈順序進針為補,反之為瀉,留針5~15分鐘,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本法衹限於神志清楚,肌肉、肢體均未變形,肌力在0~3度的急性腦梗塞患者。共治453例,總有效率在97%左右(痊愈率23.1%)[15,16]。
拔罐
(一)取穴
主穴:胸椎2~8夾脊穴,腰椎1~5夾脊穴。
(二)治法令患者取臥位或正坐位,選取上述穴位,常規消毒後,迅速將針刺入皮下,然後針頭斜嚮椎體緩慢深刺,當有麻脹感覺時立即停止進針,並將針退出。然後以閃火法在針刺部位上拔罐,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
(三)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104例,結果基本痊愈(肢體功能大部分恢復,生活自理,並能做輕微勞動)59例,顯效(肢體功能恢復,可扶杖行走,生活可自理)19例,有效(肢體功能部分恢復,尚不能生活自理)2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1%。
穴位敷貼
(一)取穴
主穴:氣海、命門。
(二)治法
敷藥製備:黃芪60g、威靈仙60g、鹿角霜60g、赤芍20g、川芎30g。上藥混勻製成酒精浸膏。再取肉桂9g、丁香9g,提取其揮發油加入浸膏中,脫去酒精,製成乳劑,置於冰箱中備用。
使用時,將乳劑均勻塗在兩塊小方紗布上(塗藥麵積4cm×4cm),分別置於2個主穴上,然後在紗布上用坎離砂腰帶固定加溫。每日1~2次,每次1小時,二周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本法主要用於中風 後智力障礙者。
療效判別標準:痊愈:自覺癥狀消失,計算力、定嚮力、記憶力基本達到5級;顯效:自覺癥狀明顯好轉,“三力”中有二項以上提高1級以上,或其中一項提高2級以上;有效: 自覺癥狀好轉,“三力”中有1項提高1級者:無效:均無好轉。
共治65例,痊愈5例,顯效20例, 有效9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達100%。
【主要參考文獻】
吳明德。危重之中風 證治愈之報告。針灸雜志 1951;1(4):23。
王文錦。針灸配合中藥治療急性腦出血昏迷34例臨床初步觀察。中醫雜志 1959;(10):51。
黃羨明,等。40例中風 辨證論治的體會。上海中醫藥雜志 1964;(1):13。
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進展》。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318~319。
李惠芳,等。頭針及針灸治療腦血管病偏癱318例療效分析(附一例報告)。北京醫學 1980,(4):256。
蔣樹達,等。針刺治療急性中風 病人的療效和血液流變學變化的觀察。中國針灸 1983;3(6):1。
邱茂良,等。針刺對中風 患者腦血流圖與血液流變學等治療後的變化觀察。中國針灸 1984;4(2):1。
羅勇,等。針剌對缺血性腦梗塞大鼠皮層神經元綫粒體影晌的形態計量學研究。 上海針灸雜志1996;15(6):28。
石學敏,等。針刺治療腦出血54例臨床分析。中國針灸 1984;4(5):11。
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腦血管病組。醒腦開竅針刺治療腦梗塞617例的臨床觀察。雲南中醫雜志 1982;(2):28。
孟慶良。頭針治療腦血管意外後遺癥113例。中國針灸 1989:9(6):36。
王燕思。頭針治療腦血栓形成59例。中國針灸 1982;2(3):48。
武承迅。頭針治療偏癱1228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 1989;19(4):3。
李定明,等。以風府啞門為主針刺治療腦出血臨床觀察。中國針灸 1987;7(3):1。
彭靜山,等。眼針治療中風 242例臨床觀察。遼寧中醫雜志 1983;(11):30。
彭靜山,等。眼針對偏癱預後的探討。遼寧中醫雜志 1984;(9):42。
趙國志。針刺加火罐治療偏癱104例。中國針灸 1989;9(2):12。
江東嚮,等。中藥穴位貼敷加溫治療腦血管病後智力障礙臨床研究。中國針灸1997;17(9):532 。
中風 是一種急性疾病,它以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語不清或口咼為主要表現。它起病急驟,變化迅速而似“風”,故名中風 。
一、辨證
一)中髒腑
1、閉證:
主要表現:突然昏僕,神識昏昧,兩手緊握,牙關緊閉,面赤氣粗,喉中痰鳴,二便不通,脈弦滑有力。
2、脫證:
主要表現:突然昏僕,神識昏昧,目合口張,鼻鼾息微,四肢軟癱,小便失禁,舌痿軟,脈細弱。重者四肢逆冷,面紅如妝,脈來浮大。
二)中經絡
主要表現: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口角咼斜任意,言語不清,伴見頭痛,眩暈,肌肉抽掣,面目紅赤,口渴咽幹,煩躁,脈弦滑。
三)治療
1、中髒腑
閉證:百會、水溝、豐隆、太衝、涌泉、十二井穴。
牙關緊閉者加下關、合𠔌、頰車;舌強語蹇加啞門、廉泉、通裏。
2、脫證:施以灸法於任脈俞穴以回陽救逆。
處方:神闕(隔????灸)、氣海、關元。
2、中經絡
主要選取陽經及督脈之穴以熄風、調通氣血。先針健側,繼針患側。
處方:百會、通天、風府。
上肢:肩髃、麯池、外關、合𠔌;
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裏、解溪;
口咼:地倉、頰車。
註:該癥相當於現代醫學之腦出血、腦栓塞、禽血栓形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預防調護
中年以上,經常頭暈痛,血壓偏高,肢麻肉瞤者,此乃中風 之先兆,應戒除煙酒,忌肥甘厚味,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樂觀情緒,血壓高者應適當藥物治療。 對中髒腑者,應註意觀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脈搏、血壓等的變化。 對肢體癱瘓者,應註意經常變換本位,註意局部保暖,按摩患肢,防止褥瘡發生。 對恢復期患者,在綜合治療用時,鼓勵病人積極進行功能鍛煉,以促進癱瘓肢體的康復,防止肌肉萎縮,關節變形等。
中風 飲食治療原則急性腦血管疾病又名腦卒中、中風 ,是腦部血管疾病的總稱。好發於中老年人,常見病因為高血壓動脈硬化。由於腦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者,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血液流入腦實質內,則為腦出血。由於腦血管狹窄、閉塞而致相應供給腦組織缺血、梗阻,癥狀持續不超過24h者,稱為短暫腦缺血性發作;癥狀重持續24h以上者,稱為腦梗死,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臨床表現有一定局限性神經癥狀,發生在一側大腦半球者,有對側三癱,即對側的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癥狀,或同時有失語。發生在腦幹、小腦者則有同側腦神經麻痹、對側偏癱或偏身感覺障礙,同側肢體共濟失調。嚴重病例有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甚至發生腦疝或死亡。
我國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明顯高於冠心病,其中腦出血發生比例較高;而西方國傢則相反,冠心病的發病率高。究其原因,除種族、遺傳、環境等因素外,飲食結構和營養因素的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糾正營養失調和進行飲食營養治療是防治急性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飲食營養影響
1.營養失調與腦年中;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是引起腦卒中的重要原因,因此與其有關的飲食營養因素與腦卒中也有密切關係。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脂肪攝入過多,占總熱能40%的地區,腦缺血、腦梗死發病率高,而低脂肪、低蛋白質、高????飲食地區,腦出血發病率高。實驗研究證實血清膽固醇過高,易發生粥樣硬化性血栓,而高血壓同時有膽固醇過低,可使動脈壁變脆弱,紅細胞脆性增加,易發生出血。營養失調,不僅僅是主要營養素數量之間的比例失調,一定程度上質量比數量的影響更重要。如脂肪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前者能降低血膽固醇,但過多則促使脂質過氧化,破壞細胞膜,而後者能升高血膽固醇,故認為兩者的比值以1:2為宜,現推薦的最佳比例為p:m:s=1:1:1。蛋白質中優質蛋白,即含硫氨基酸成分高的動物蛋白,如魚類、傢禽、瘦肉等和大豆蛋白低於總蛋白的50%以下,則易發生高血壓病、腦卒中。若飲食為高鈉、低鈣、低鉀,也易發生高血壓和腦卒中。
2.影響腦卒中預後康復:因腦卒中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腦功能衰竭,病程中可伴發感染、消化道出血、腎功能障礙;脫水劑、激素等應用,可引起水與電解質紊亂;輕癥患者進食減少,重者禁食,飲食營養攝入明顯低於需要量。因此,腦卒中病人在原有營養失調的基礎上,可能因攝入減少而加重,導致更為嚴重的營養不足。如果沒有足夠的熱能、必需氨基酸、磷脂和維生素等,必然會影響腦卒中的預後和恢復。
二、飲食營養治療
飲食營養治療的目的是全身營養支持,保護腦功能,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和功能的恢復。在飲食營養供給上要求個體化,即根據病人的病情輕重,有無並發癥,能否正常飲食,消化吸收功能、體重、血脂、血糖、電解質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飲食營養治療方案。在急性期飲食治療是讓病人能度過危急階段,為恢復創造條件。恢復期應提出合理飲食的建議,糾正營養不足或營養失調,促進恢復和防止復發。
1.重癥病人的飲食治療:重癥或昏迷病人在起病的2~3d之內如有嘔吐、消化道出血者應禁食,從靜脈補充營養。3d後開始鼻飼,為適應消化道吸收功能,開始的幾天內以米湯、蔗糖為主,每次200~250ml,每天4~5次。在已經耐受的情況下,給予混合奶,以增加熱能、蛋白質和脂肪,可用牛奶、米湯、蔗糖、雞蛋、少量植物油。對昏迷時間較長,又有並發癥者,應供給高熱能、高脂肪的混合奶,保證每天能有蛋白質90~1log,脂肪loog,碳水化物300g,總熱能10.46mj(2500kcal),總液體量2500ml,每次300~400ml,每天6~7次。鼻飼速度宜慢些,防止返流到氣管內。必要時可選用勻漿飲食或要素飲食。
2.一般病人飲食治療:熱能可按125.52~167.36kj(30~40kcal)供給,體重超重者適當減少。蛋白質按l 5~2.0g/kg,其中動物蛋白質不低於20g/d,包括含脂肪少的而含蛋白質高的魚類、傢禽、瘦肉等,豆類每天不少於30g。脂肪不超過總熱能的30%,膽固醇應低於300mg/d。應盡量少吃含飽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動物油脂,以及動物的內臟等。超重者脂肪應占總熱能的20%以下,膽固醇限製在200mg以內。碳水化物以𠔌類為主,總熱能不低於55%,要粗細搭配,多樣化。限製食????的攝入,每天在6g以內,如使用脫水劑,或是利尿劑可適當增加。為了保證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每天應供給新鮮蔬菜400g以上。進餐制度應定時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餐,晚餐應清淡易消化。 zhòng fēng
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喎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僅有半身不遂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其特點是發病急驟,變化迅速。
中風 為本虛標實之證,在本為陰陽偏勝,氣機逆亂;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濁壅塞,瘀血內阻。常見的病因有憂思惱怒,飲酒無度,或恣食肥甘,縱欲勞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風 有中經絡和中髒腑之分。中經絡,一般僅見肌膚麻木,口眼喎斜,言語塞澀,或半身不遂,無神志障礙。常見證型有:①風邪入中,經絡痹阻型。兼惡寒發熱,苔薄脈浮。治宜祛風通絡。方用大秦艽湯。②肝腎陰虛,風陽上擾型。兼腰酸耳鳴,舌紅脈細。治宜滋陰熄風,方用鎮肝熄風湯。③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兼痰多便秘,苔膩脈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氣湯加味。中髒腑,除見中經絡的癥狀外,還有朦朧思睡或昏憒無知等神志癥狀。又可分為閉脫二證:①閉證。證見牙關緊閉,兩手握固,肢體強痙等,多屬實證。屬陽閉者兼見面紅身熱,苔膩脈滑。治宜辛涼開竅,滋陰熄風,方用至寶丹和羚羊角湯。陰閉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脈緩。治宜辛溫開竅,豁痰熄風,方用蘇合香丸和滌痰湯。②脫證。證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尿遺。多屬虛證,治宜回陽固脫,方用參附湯。部分中風 病人留有後遺癥,如偏癱、失語等,這與病情輕重,治療和護理是否及時得當有關。
【概念】
中風 (apoplexy)是以突然暈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經昏僕僅以口歪、半身不遂為臨床主癥的疾病。因發病急驟,癥見多端,病情變化迅速,與風之善行數變特點相似,故名中風 、卒中。本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常留有後遺癥;近年來發病率不斷增高,發病年齡也趨嚮年輕化,因此,是威脅人類生命和生活質量的重大疾患。
西醫學的急性腦血管病,如腦梗塞、腦出血、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屬本病範疇。西醫學將本病主要化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類,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常可導致出血性中風 ;風濕性心髒病、心房顫動、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風 。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變學異常及情緒的異常波動與本病發生密切相關。頭顱CT、核磁共振檢查可確診。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改變,被稱為“富貴病”的“三高癥”(即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已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傢”,因“三高癥”導致的心腦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高血壓的老年人使用降壓藥有講究,有原則,對於老年降壓藥的選擇,你知道多少呢?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病情,加之老年人的體質情況,都影響着選藥。隨着年齡的增長,高血壓患病率逐漸增加。60歲以上老年人中40%~45%患有高血壓的同時還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根據衛生部2007年統計數字顯示,據國外的資料顯示,50%左右的糖尿病人都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多種老年疾病。
糖尿病病人在降血壓的藥物選擇上,跟非糖尿病衹有一點點差別,就是說大傢都能降壓,但是糖尿病人註意在降壓的同時,引起血糖升高,引起代謝,我們不建議患者大量使用多種藥物來治療降壓 降脂 降糖。因為量大了,雖然降壓了,但是會引起糖尿病病人血糖指標的變化,我們建議這類的患者用藥更需慎重,考慮老年人疾病情況比較復雜多變,並發癥較多,對老年高血壓 高血糖 高血脂進行綜合分析, 原則上應用多種降壓 降糖 降脂藥物來控製,但其效果並不明顯,針對上述情況。 凡中風 ,皆是真陽衰損的“陰盛陽虛” 證候。腦溢血,就是“陰盛格陽”導致的陽氣上衝的癥狀,决不應看作是“陰虛陽盛”的癥狀。陽氣上衝,聚於腦部,中樞神經就會受到比平日多幾倍的刺激,由於 大腦處於極度興奮的狀態,周身豈有不抽筋、不痙攣的道理?而且,一定會神志不清,不省人事,不論是“陽證”還是“陰證”,都是陽氣聚集它處而不能歸元的結果。
所以,治療原則應該是先扶其真元,同時兼顧病邪的部位。真陽元氣在哪裏衰敗,內邪外邪就會在哪裏發生,若能恢復真元,內外兩邪都能滅絶,這就是“不治邪而 實際就是以此治邪,不治風而實際就是以此治風”的道理。這就是治療中風 的法要。衹有如此,才能不誤患者。用“祛風化痰”法治療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就是祛風 化痰的藥物都會耗散元氣,在這些藥物中,還夾雜許多滋陰清熱的藥物,由於患者陰邪極盛,再用滋陰藥物就會使陰邪更盛,致使患者病情轉變為脫證。而且,正氣 虛而邪始生,不去扶正而去逐邪,甚至還去助邪,就是“捨本逐末”的表現。另外,由於患者真元衰微,用扶其元氣的方法,其治愈率尚且不敢說 100%,何況“祛風化痰”法呢?
治療方法:對於腦溢血患者,可先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之。
此病是由於真元虧損,陰寒太盛,將虛陽格拒在外所致,“火主炎上”,故而邪火上頭。因此,除用幹薑、附子的大熱來助陽祛寒,還配合蔥白來通陽氣。但陰寒太 盛的病必定會格拒陽藥,所以加人尿、豬膽汁等寒良的藥品為引導,使熱藥能入裏發揮作用。寒邪被化,真元振奮,在頭的虛火必定歸元,危癥解除,然後輔以通絡 破瘀的藥物,可使腦部瘀血在較短的時間內得以消除。(服用白通加豬膽汁湯後,患者可能暫時出現心煩身熱、張目喘促癥狀,醫生不必驚慌,這是陽氣發動、陰邪 外出的表現,凌晨3點或下午5點,癥狀必會減輕或消除,不應作急救處理。而且,虛火歸元,大腦清涼,渾身痙攣的癥狀也就自然同時消除了)。
對於腦血栓患者,脫證先用大劑參附湯(人參和附子各60g以上去藥渣並濃縮)救急,然後可用補陽還五湯加四逆湯治之。補陽還五湯中的生黃芪必須用至120g。
四逆湯中的3種藥物都必須用至30g以上,此等用量衹會嫌其少而不會嫌其多。
四逆湯方:附子30 幹薑40 炙甘草50剋。
另外,腦血栓患者在發病幾天後,也會發生渾身抽筋、痙攣的現象,這是由於腦部有瘀血,中樞神經會激發一些腎陽上升到腦部破瘀,但由於患者陽氣衰微,一經激 發,便大部上升於腦,下焦空虛,致使二便失禁。頭部的陽氣有餘,就會強烈地刺激中樞神經,導致抽筋、痙攣現象的發生。西醫衹會為患者註射鎮靜劑,來抑製神 經的作用。而鎮靜劑的作用就是在激發真元(抽取一定量的真陽),使“陰陽”暫時恢復升降的功能,從而達到鎮靜的目的(服用四逆湯、參附湯可以使人睏倦異 常,就是真陽被振奮起來的結果,真陽的特性就是“藏”。而虛陽外越纔會使人興奮無比)。
此時應該用“回陽救逆”(而不是用抽取元氣)的方法來恢復元氣的功能,所以,應該服用大劑參附湯回陽救逆。服後,患者可能暫時出現心煩身熱、張目喘促癥 狀,醫生不必驚慌,這是陽藥運行、陰邪外出的表現,凌晨3點或下午5點,癥狀必會減輕或消除,不應當作緊急情況處理,二便失禁的情況也會隨之消除。而且, 真陰上升,虛火下降,大腦自然清涼,渾身痙攣的癥狀也就自然同時消除了。服用四逆湯也會有同樣的效果。
中風 飲食治療原則 急性腦血管疾病又名腦卒中、中風 ,是腦部血管疾病的總稱。好發於中老年人,常見病因為高血壓動脈硬化。由於腦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者,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血液流入腦實質內,則為腦出血。由於腦血管狹窄、閉塞而致相應供給腦組織缺血、梗阻,癥狀持續不超過24h者,稱為短暫腦缺血性發作;癥狀重持續24h以上者,稱為腦梗死,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臨床表現有一定局限性神經癥狀,發生在一側大腦半球者,有對側三癱,即對側的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癥狀,或同時有失語。發生在腦幹、小腦者則有同側腦神經麻痹、對側偏癱或偏身感覺障礙,同側肢體共濟失調。嚴重病例有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甚至發生腦疝或死亡。
我國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明顯高於冠心病,其中腦出血發生比例較高;而西方國傢則相反,冠心病的發病率高。究其原因,除種族、遺傳、環境等因素外,飲食結構和營養因素的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糾正營養失調和進行飲食營養治療是防治急性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飲食營養影響
1.營養失調與腦年中;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是引起腦卒中的重要原因,因此與其有關的飲食營養因素與腦卒中也有密切關係。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脂肪攝入過多,占總熱能40%的地區,腦缺血、腦梗死發病率高,而低脂肪、低蛋白質、高????飲食地區,腦出血發病率高。實驗研究證實血清膽固醇過高,易發生粥樣硬化性血栓,而高血壓同時有膽固醇過低,可使動脈壁變脆弱,紅細胞脆性增加,易發生出血。營養失調,不僅僅是主要營養素數量之間的比例失調,一定程度上質量比數量的影響更重要。如脂肪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前者能降低血膽固醇,但過多則促使脂質過氧化,破壞細胞膜,而後者能升高血膽固醇,故認為兩者的比值以1:2為宜,現推薦的最佳比例為P:M:S=1:1:1。蛋白質中優質蛋白,即含硫氨基酸成分高的動物蛋白,如魚類、傢禽、瘦肉等和大豆蛋白低於總蛋白的50%以下,則易發生高血壓病、腦卒中。若飲食為高鈉、低鈣、低鉀,也易發生高血壓和腦卒中。
2.影響腦卒中預後康復:因腦卒中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腦功能衰竭,病程中可伴發感染、消化道出血、腎功能障礙;脫水劑、激素等應用,可引起水與電解質紊亂;輕癥患者進食減少,重者禁食,飲食營養攝入明顯低於需要量。因此,腦卒中病人在原有營養失調的基礎上,可能因攝入減少而加重,導致更為嚴重的營養不足。如果沒有足夠的熱能、必需氨基酸、磷脂和維生素等,必然會影響腦卒中的預後和恢復。
二、飲食營養治療
飲食營養治療的目的是全身營養支持,保護腦功能,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和功能的恢復。在飲食營養供給上要求個體化,即根據病人的病情輕重,有無並發癥,能否正常飲食,消化吸收功能、體重、血脂、血糖、電解質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飲食營養治療方案。在急性期飲食治療是讓病人能度過危急階段,為恢復創造條件。恢復期應提出合理飲食的建議,糾正營養不足或營養失調,促進恢復和防止復發。
1.重癥病人的飲食治療:重癥或昏迷病人在起病的2~3d之內如有嘔吐、消化道出血者應禁食,從靜脈補充營養。3d後開始鼻飼,為適應消化道吸收功能,開始的幾天內以米湯、蔗糖為主,每次200~250ml,每天4~5次。在已經耐受的情況下,給予混合奶,以增加熱能、蛋白質和脂肪,可用牛奶、米湯、蔗糖、雞蛋、少量植物油。對昏迷時間較長,又有並發癥者,應供給高熱能、高脂肪的混合奶,保證每天能有蛋白質90~110g,脂肪100g,碳水化物300g,總熱能10.46MJ(2500kcal),總液體量2500ml,每次300~400ml,每天6~7次。鼻飼速度宜慢些,防止返流到氣管內。必要時可選用勻漿飲食或要素飲食。
2.一般病人飲食治療:熱能可按125.52~167.36kJ(30~40kcal)供給,體重超重者適當減少。蛋白質按L 5~2.0g/kg,其中動物蛋白質不低於20g/d,包括含脂肪少的而含蛋白質高的魚類、傢禽、瘦肉等,豆類每天不少於30g。脂肪不超過總熱能的30%,膽固醇應低於300mg/d。應盡量少吃含飽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動物油脂,以及動物的內臟等。超重者脂肪應占總熱能的20%以下,膽固醇限製在200mg以內。碳水化物以𠔌類為主,總熱能不低於55%,要粗細搭配,多樣化。限製食????的攝入,每天在6g以內,如使用脫水劑,或是利尿劑可適當增加。為了保證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每天應供給新鮮蔬菜400g以上。進餐制度應定時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餐,晚餐應清淡易消化。 腦出血或大面積的腦梗塞後,常會並發身體其他髒器的疾病,常見的有急性消化道出血、腦心綜合徵、肺部感染和急性肺水腫、褥瘡、中樞性呼吸睏難、中樞性啊逆、腦卒中後抑鬱等,分述如下:
(1);肺部感染:腦部病報可能導致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亂,肺水腫淤血;較長時間不翻身,會導致肺部分泌物墜積;以及嘔吐物誤吸入氣管等,都會促使肺炎發生。應加強護理,如每3-4小時輕輕變動病人的體位並輕拍背部,使肺部分泌物不至於長期積貯,並使它容易排出。喂食時要特別小心,盡可能防止肺炎發生。
(2)褥瘡:由於癱瘓肢體活動受限,骨頭隆起部位容易受壓,局部皮膚血液循環與營養障礙,故容易發生褥瘡,好發部位在腰背部、能尾部、股骨大轉子、外踝、足跟處。為避免褥瘡發生,可幫助病人每2小時更換1次體位;在易發褥瘡的部位放置氣圈、海綿墊等。以保持皮膚乾燥;還可進行局部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環。
(3)急性消化道出血:大部分發生於發病後1周以內,半數以上出血來自胃部,其次為食管,表現為嘔血或黑便。
(4)腦心綜合徵:發病後1周內檢查心電圖,可發現心髒有缺血性改變、心律失常,甚至會發生心肌梗塞。
(5)中樞性呼吸睏難:多見於昏迷病人。呼吸呈快、淺、弱及不規則,或呈嘆氣樣呼吸、呼吸暫停,是由於腦幹呼吸中樞受到影響,說明病情嚴重。
(6)中樞性呢逆:見於中風 的急、慢性期。重者呈頑固性發作,也是病情嚴重的徵象。 如果老年人得了"中風 ",生活不能夠自理.作為老人的自己有責任和義務照顧好病重的老人.那麽,作為子女該從何做起呢?首先要勸說老人樹立信心,鍛煉四肢,以免肌肉和神經發生萎縮。經常按摩各個關節和肌肉,是防止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的好方法。等到肢體可以主動活動時,就應鼓勵老人經常坐在床上或椅子上,用腳蹬床檔或踩地面,或手裏轉動核桃(癥狀輕者可用健身球)。再進一步,則可攙着老人練習站立和行走了。
有些子女怕“中風 ”的老人摔倒發生不幸,於是不讓老人進行活動,這樣並不妥。其實,愈是早期開始活動,肢體功能的恢復就愈快愈好,死亡率也就愈低。據統計,臥床不起的“中風 ”老人在5年內的死亡率為54.7%,而能活動的“中風 ”老人僅12.1%死亡。
為了防止畸形,癱瘓老人的肢體應當用綳帶、沙袋或枕頭固定在“功能位”。肘部應成90°,腕部要放在旋前位。老人易發生足下垂,千萬別拿被子直接壓在腳背上,最好用支架把被子托起來,腳下再墊個枕頭,使踝關節成90°。
預防褥瘡非常重要。老人癱瘓後,翻身不便,往往由於骨頭突出部位和床褥相壓而使皮膚發生壞死性潰瘍,因而要勤翻身。一般應每兩小時翻一次身,翻身後用酒精或滑石粉輕輕按摩骨頭凸出部位,以利於血液流通;用氣墊或泡沫塑料墊在骨凸部位,可減輕壓力。另外,還要經常為老人擦洗皮膚,在皺摺處、會陰區和臀部撲些痱子粉,以保持清潔、乾燥。一旦出現褥瘡,可用大燈泡烤幹患部,塗抹紫藥水,或撒中藥生肌散,並壓迫瘡面。
老人長期臥床,食欲不好,應吃些蛋羹、豆漿、牛奶、藕粉、米粥、水餃、雞湯、細麵條等易嚼、易消化而富有營養的食物。喂飯要有耐心,咽下一口再喂一口,切不可過急,以免發生吸入性肺炎。
如果癱瘓老人不習慣於臥位排尿,出現排尿睏難,可用手輕輕按摩下腹,或用熱水袋敷下腹,會收到一定效果。
臥床的老人由於腸蠕動減慢,常有便秘,而便秘又往往是“中風 ”復發的原因,故不可等閑視之。如3天不解大便,就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藥物治療。
對右側半身不遂,出現聽障礙的老人,要勸其慢慢講話,多聽收音機,多讓兒孫和他(她)交談,以重建語言功能。當然,這個過程較慢,需要極大的耐心。
“中風 ”老人在恢復期死亡的原因約60%是肺炎。所以,註意室內通風,適時增減衣服、做好保暖,防止發生感冒。
照顧"中風 "的老人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細心呵護.如果“中風 ”的老人能得到細心照料,多數人可在一年內恢復,其中半數人可以達到生活自理。 1、預防中風 ,就要把中風 的危險因素盡可能降到最低。控製高血壓是預防中風 的重點。高血壓病人要遵醫囑按時服用降壓藥物,有條件者最好每日測1次血壓,特別是在調整降壓藥物階段,以保持血壓穩定。要保持情緒平穩,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緒激動的事,如打牌、搓麻將、看體育比賽轉播等;飲食須清淡有節制,戒煙酒,保持大便通暢;適量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關鍵在於防治高脂血癥和肥胖。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動物內臟等;適量運動增加熱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藥物。
控製糖尿病與其他疾病如心髒病、脈管炎等。
2、註意中風 的先兆徵象:一部分病人在中風 發作前常有血壓升高、波動,頭痛頭暈、手腳麻木無力等先兆,發現後要盡早采取措施加以控製。
3、有效地控製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當病人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先兆時,應讓其安靜休息,並積極治療,防止其發展為腦血栓形成。
4、註意氣象因素的影響:季節與氣候變化會使高血壓病人情緒不穩,血壓波動,誘發中風 ,在這種時候更要防備中風 的發生。
5、多吃果蔬 不易得中風 。蔬菜和水果為何能降低腦中風 的風險?首先,是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維生素C。據研究,血液中維生素C濃度的高低與腦中風 密切相關,濃度越高,腦中風 的發病危險就越低。此外,維生素C還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劑,能夠清除體內自由基。而自由基增多,就會增加患心髒病和腦中風 的風險。其次,蔬菜水果中富含膳食纖維,它可以起到抑製總膽固醇濃度升高,從而防止動脈硬化、預防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 的功效。美國一項研究表明,每天從蔬菜和水果中攝入一定量的水溶性膳食纖維,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可下降3%—5%。基於這一認識,發達國傢國民迅速調整膳食結構,少吃肉、糖、脂肪,多吃果蔬。因此,近年來,在歐美等國,心腦血管病死亡率已呈下降趨勢。第三,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中富含鉀、鎂、葉酸等營養物質。鉀元素對血管有保護作用,還能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鎂元素也具有降低膽固醇、擴張血管等預防腦血管病的功效。而葉酸能將中風 病人體內的高半胱氨酸轉化為蛋氨酸、降低血液中半脫氨酸的濃度,從而減少患冠心病和中風 的危險。此外,許多果蔬中含有寡糖,有減低血流凝集的作用,也可以防止中風 。
夏季老年人應防“熱中風 ”
眼下正是盛夏高溫季節,醫生提醒,患有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癥的老年人應摒棄“中風 在寒冷季節纔會高發”的觀點,當氣溫上升到32℃以上時,腦中風 的發生率將大幅上升,夏季高溫應謹防熱中風
夏季人體出汗較多,而老年人體內水分較少,夏天身體容易缺水。身體缺水會使血液黏稠,對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癥或心腦血管病的老年人來說,這會使輸嚮大腦的血液受阻,增加中風 的發生幾率。
醫生提醒,預防中風 首先要重視高血壓、高血脂癥等易引發腦中風 的病癥,合理安排夏日生活,註意勞逸結合,多吃能軟化血管和降血脂的食物,並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降壓藥、降脂藥。
夏季老年人還應避免過度貪涼。老年人的血管大多硬化,忽冷忽熱的氣溫易使其發生意外。因此,使用空調時室內外溫差以不超過8℃為宜。同時,及時補水,防止血液黏稠出現血栓,引發中風 、心絞痛等病癥。對於有過中風 史的老年人來說,一旦出現頭昏、頭痛、半身麻木、頻頻打哈欠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中風 雖來勢急驟,但在發病之前,也是有一個病理演變過程的,其中有一個腦循環輕度失調,但又可以恢復的階段,臨床上表現為各種先兆癥狀,常在中風 發生前數分鐘至數天內出現,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四種:
(1)頭痛、頭暈,可伴有視物旋轉、惡心、嘔吐。頭痛的形式和感覺與往日不一樣,程度加重並變成持續性,有時固定在某一部位,這是血壓波動或腦血管痙攣的表現,往往是出血性腦中風 的先兆。
(2)各種運動障礙:如四肢一側無力,或活動不靈、持物不穩,有時伴肌肉痙攣在走路時雖末遇路障,意識也清楚,可卻突然跌倒在地,或者自己想走在路中央,但卻不自主歪嚮路邊出現行走不穩癥;突然出現吐字不清,說話錯亂;吞咽睏難、嗆咳;口嘴歪斜、流涎。另有一種稱為“一個半綜合徵”,也是腦中風 初期頗多見的癥狀,其表現為一側眼球既不能上下轉動又不能嚮左右旋展,另側眼球除嚮外側移動外,對其他方向亦不能旋轉,其機理是由於一隻半眼睛的眼外肌肉不能運動所致。
(3)感覺障礙:口唇、面舌,肢體麻木,耳鳴、聽力下降,一過性視力模糊或失明。
(4)性格、行為、智能方面突然一反常態,如變得孤僻寡言,抑鬱焦慮或急躁多語,喪失正常的理解判斷力無故發笑或哭淚,且難以自製,有時突然見到熟人明知是誰,卻喊不出名字,甚至連日常用品也叫不出,整天昏昏欲睡。後三種表現可以是一過性的,也可以反復發作或逐漸加重,常常是缺血性中風 的先兆。
一旦發現周人的人,或者傢人出應相同的癥狀,應該引起高度重視,不要過度緊張驚慌。首先要保持安靜,臥床休息,註意觀察血壓變化,如果太高應予降壓治療,過低則應立即停止降壓措施。最好請醫生出診,否則應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搬動最好用擔架,途中避免顛簸,病人應躺平,頭偏嚮一側,以免嘔吐物阻塞氣道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另外高血壓病人發生中風 後,以後復發的機會更大,所以,要加強監護,一旦發生上面情況,要加緊送往醫院,記住時間就是生命,越早越好.
中風 後的語言恢復
半數以上的中風 病人不會說話或說話不清楚或雖能自發說話,但答非所問且聽不懂別人說話的意思等。這些都是中風 引起的語言障礙。醫學上將中風 病人的語言障礙分為失語癥與構音障礙兩大類。前者又分為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混合性失語、命名性失語等。
運動性失語又稱表達性失語,病人雖能聽懂別人的語言(口頭的、書面的),但不能用口語或書寫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如果病人完全不能講話叫完全性運動性失語癥;如果病人衹能說簡單語句而不會說復雜語句,叫不完全性運動性失語癥。
感覺性失語癥又稱接受性失語癥,病人雖有說話能力,但不懂別人的話意和自己的話意,講話內容雜亂無章或斷斷續續,經常答非所問,用詞錯誤,無法進行正常交談。
混合性失語既有運動性失語又有感覺性失語。病人既聽不懂別人說話時的意思又不會說。
命名性失語病人雖能說出物品的用途,但不能講出該物品的名稱。有時偶而說出物品的名稱,但瞬間就忘記,故又稱健忘性失語。
失語癥的病變都在大腦皮層的語言中樞。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專作用於語言中樞。積極治療原發病,大多數病人之失語可隨原發病變的好轉而逐漸恢復。特殊的功能訓練對失語癥病人的順利康復十分重要。現在認為語言障礙的康復治療越早越好,在病後3個月內恢復較快,一年以後則難以再恢復。功能康復訓練包括發音訓練、短語訓練、會話訓練、朗讀訓練、復誦句子訓練、文字辨識、指出物品名稱、執行命令以及圖片、實物配對練習等。
對完全性失語癥病人的康復訓練要像教小孩學說話一樣從學發音開始,如讓病人發“啊”音或用嘴吹口哨誘導發音。然後再說常用單字,如吃、喝、好、行等,或出示卡片,讓病人讀出上面的字。再依次教雙音詞、短語、短句、長句等。訓練時說話與視覺刺激結合起來,如說“吃”時與飯菜結合起來,或以看圖識字方法,說與看圖結合起來。不完全性運動性失語病人,能說出一些單字、詞組、句子或說話不流利,病人常常有詞彙貧乏、講話緩慢、重複語言等。對這類病人要耐心地教,反復復述閱讀的故事,練習靈活性,鍛煉語言的運用技巧。
感覺性失語癥病人的訓練要比運動性失語睏難些。可運用視覺邏輯法、手勢方法進行訓練。如給病人端上臉盤,放好毛巾,並對病人說“洗臉”,病人雖不理解“洗臉”二字之意,但從邏輯上他會理解你是讓他洗臉。如此反復多日進行,久之就會使語言與視覺結合,語言功能得以恢復。手勢方法即傢屬或陪護人用手勢與語言結合的方法來訓練病人。如讓病人“吃飯”,訓練者拿筷子以吃飯的動作多次示範,病人很快就會理解,從而主動拿筷子吃飯。
混合性失語癥的病人功能訓練更睏難,必須采取說、視、聽三結合的方法反復多次進行。如讓病人穿毛衣,則必須既說“穿毛衣”讓病人聽,又要指着準備好的毛衣,並作出手勢示意讓病人看。
中風 引起的另一類語言障礙為構音障礙,主要表現為發音不準、吐字不清,語調、語速及節奏等異常以及鼻音過重等。康復方法必須盡早進行發音訓練,包括開始發音、持續發音、音量控製、音調控製等;發音器官的運動訓練,如唇、舌的運動以及軟顎擡高等;發音節奏訓練,包括重音訓練、語調訓練以及停頓練習等。這類病人多出現全身肌肉過度緊張,包括咽喉語言肌肉的過度緊張,通過呼吸訓練、呼吸控製及其他鬆弛療法,降低咽喉語言肌肉的緊張度,可為呼吸及發音打下基礎。通過心理行為或藥物進行鬆弛療法,降低語言肌的緊張度,也是這類病人的重要康復方法之一。
預防腦中風 多食土豆
首先,土豆富含鉀,鉀在人體中主要分佈在細胞內,維持着細胞內的滲透壓,參與能量代謝過程,維持神經肌肉正常的興奮性,調節心腦血管的正常舒縮功能,具有抗動脈硬化、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的功效。此外,不少醫藥學專傢都認為每日吃一個土豆,能大大減少中風 的危險。因為身體缺乏鉀的人,往往容易精神緊張,而精神過度緊張則易導致腦血管破裂。
其次,土豆中還含有降血壓的成分,即類似轉換酶的物質,具有轉換酶抑製劑類降壓藥的功效,能阻斷血管緊張素I轉化為緊張素II,使具有血管活性作用的血管緊張素II的血漿水平下降,使周圍血管舒張,血壓下降。
再次,土豆中的粗纖維可以起到潤腸通便作用,便秘者用力憋氣解便時,會使血壓突然升高,這也是引發中風 的一個重要誘因,所以,常吃土豆對於預防腦中風 有着積極的意義。 日常生活訓練:經日常生活的訓練,使患者盡快能獨立生活。訓練應由簡到繁,由室內到室外,由院內到院外,逐步擴大;1、墊操:讓患者在墊子上學習如何來去移動,側臥和坐起,漸延及起床、上下床等;2、拐杖平衡練習:學習和應用拐杖技巧,上下輪椅;3、自我護理訓練:個人衛生、刷牙、洗臉、洗澡等;個人體表修飾、梳頭、修面;上厠所或便器,大小便自我處理;就餐,穿、脫衣服;帶手錶、開燈、打電話、戴眼鏡等;4、旅行活動:上下汽車及其它交通工具。 做被動運動的原則是:
先從簡單的動作開始,從肢體的近端坐至遠端,逐級訓練,最終達到患側肢體的功能恢復。傢屬在做被動運動時應緩慢而柔和,有規律性,避免用力牽扯或大幅度動作。逐步增加被動活動的幅度和範圍,每日至少進行2次以上,每次每個動作應重複10次左右,並要持之以恆。在做被動運動時,病人的健側上下肢最好也要做相同的動作,這樣可以通過健側神經衝動的擴散刺激患側的肌肉興奮性衝動的産生,有利於患肢的功能恢復。
被動運動常用的方法是:
上肢被動運動先從肩部開始,傢屬及陪床人員一手扶住病人肩部,另一手托住病人肘部,將上臂做外展、內收及嚮上、嚮下運動。動作要輕柔,防止因肩關節周圍肌肉鬆弛造成關節損傷或脫位。做前臂被動運動時,傢屬一手托住病人手腕,掌心嚮上,另一隻手托住肘關節,將前臂做屈、伸及內旋運動。手的被動運動方法是傢屬一手握住病人手腕,另一隻手握住病人手指,做腕關節屈、伸及各手指的屈伸運動。
下肢的被動運動亦先從近端開始,即髖關節的被動運動,將患肢膝關節屈麯,然後傢屬一手扶住患側膝關節,一手扶住髖部,做左右轉動動作。小腿運動的方法是傢屬一手扶住踝部,一手握住膝部,做膝關節的伸屈運動。足部活動時一手握住踝部,另一隻手捏住腳趾,使足做背麯及嚮左右旋轉運動。值得提出的是在給病人做被動運動的同時應結合按摩。有助於肢體的功能恢復。
小中風 5年內易發生腦梗死
對人的健康而言,腦中風 給人帶來的影響相當於人體發生了“強烈地震”,而小中風 就像是震前的白光,成為腦溢血的預警信號。如果發生小中風 後,能早期、及時、有效地診斷與治療,是防患於未然、預防中風 偏癱的關鍵。
對人的健康而言,腦中風 給人帶來的影響相當於人體發生了“強烈地震”,而小中風 就像是震前的白光,成為腦溢血的預警信號。我國現有約500-600萬中風 患者,75%的患者不同程度喪失勞動能力,40%左右重度緻殘。
因此,如果發生小中風 後,能早期、及時、有效地診斷與治療,是防患於未然、預防中風 偏癱的關鍵。
小中風 為健康亮黃牌
小中風 是指一過性腦缺血發作,也稱為小卒中,是由於腦組織局部缺血所引起的。患者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如2-3分鐘),産生半身麻木,一側手和胳膊麻木和發沉,行走不便,還可能出現語言不利、口齒不清的癥狀。但是這種反應都具有一過性,在發作後24小時之內自行緩解,並且沒有明顯的後遺癥。
小中風 的癥狀轉瞬即逝,發作時間可能極短,很多人都未能給予重視,認為癥狀消失了就好了,卻不知小中風 是中風 的預警信號,如果錯過了及時預防的時機,很可能導致中風 。據統計,小中風 發生後,50%患者5年之內至少發生一次腦梗死,如果診斷或治療不當,其中10%腦梗死發生在小中風 發作之後的90天之內。
小中風 發作具有“刻板性”
依據腦血管供應腦細胞血液的部位,小中風 發作的臨床表現具有固定模式,表現出兩組癥狀。一組是頸內動脈供血係統表現,即眼動脈短暫缺血出現的一過性黑蒙,短時間緩解;單獨纍積到一側手和手臂的肢體麻木和發沉,行走不便,還可出現語言不利、口齒不清的癥狀。另一組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係統表現,癥狀是雙眼視物模糊、嘔吐、走路不穩、發音障礙、吞咽睏難、突然跌倒等癥狀。
小中風 初次發作之後,病人常會反復發作。有的患者一天可發作幾次,有的幾個月發作1次。
小中風 後48小時建立治療方案
按照國際公認的診斷標準規定,小中風 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持續時間不應超過24小時。但事實上,衹要癥狀持續時間超過1-2小時,多數患者就可以有腦梗死的後果。
由於小中風 發生後近期內的腦梗死事件的高發率,48小時之內要建立合理的病因檢測和治療方案。如果患者有急性神經功能障礙,並有小中風 再發可能性存在,必要時需要住院診斷和治療。
“五要領”遠離腦中風 威脅
腦血管意外防不勝防,專傢強調:平時預防是遠離中風 威脅的唯一方法,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加以重視。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及時治療可能引起中風 的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滯血癥、肥胖病、頸椎病等。高血壓是發生中風 最危險的因素,也是預防中風 的一個中心環節,應有效地控製血壓,堅持長期服藥,並長期觀察血壓變化情況,以便及時處理。
第二,重視中風 的先兆徵象,如頭暈、頭痛、肢體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一旦小中風 發作,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第三,消除中風 的誘發因素,如情緒波動、過度疲勞、用力過猛等。要註意心理預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緒穩定。提倡健康生活方式,規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壓急劇升高,引發腦血管病。
第四,飲食要有合理結構,以低????、低脂肪、低膽固醇為宜,適當多食豆製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每周至少吃三次魚,尤其是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或者服用深海魚油。ω-3脂肪酸能夠調節血液的狀態,使血液較不容易形成凝塊,進而防止腦梗塞。
第五,戶外活動(特別是老年人)應註意保暖。應在室內逐步適應環境溫度,調節室內空調溫度,不宜過高,避免從較高溫度的環境突然轉移到溫度較低的室外。
此外,中風 患者還要註意平時外出時多加小心,防止跌跤;起床、低頭係鞋帶等日常生活動作要緩慢;洗澡時間不宜過長等。 中風 後遺癥是指:
中風 是以突然昏倒、意識不清、口渴、言蹇、偏癱為主癥的一種疾病。它包括現代醫學的腦出血、腦血栓、腦栓塞、短暫腦缺血發作等病,是一種死亡率較高的疾病。
對於中風 後遺癥,治療必須抓緊時間積極治療。中風 之後,髒腑虛損,功能失調,病邪稽留日久,正氣定必耗損,臨床上多見本虛標實,尤以本虛較明顯,其中尤其以氣虛、肝腎陰虛、心脾陽虛突出。因此,在臨床上治療這類疾病,都以采用滋陰健脾、活血化瘀之法。方用“復原丸”和“解凝活腦丹”。
治療混合性中風
經過臨床發現混合性中風 急性期應以中性治療為主,適當給予甘露醇和地塞米鬆,對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消除自由基,增加腦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促進病變腦組織功能恢復,有良好作用.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甚至突然昏僕,不省人事是混合性中風 發病的癥狀。一般情況下發病後初始2周內為急性期,2周以後進入恢復期,半年以上則為後遺癥期。急性期以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效果最好,而在恢復期的治療中則中醫尤其是針灸治療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針灸能顯著改善癱瘓肢體和語言等功能,提高治愈率,是主要的治療方法。
也可以從中醫方面來分析混合性中風 . 針灸治療中風 病歷史悠久,見效獨到。現代針灸工作者在總結前人治療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不斷創新,使針灸治療本病的有效率和痊愈率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傳統的針灸方法以疏通經絡為主,多取陽經穴,輔以陰經穴,對中風 癱瘓的多數癥狀確有療效。
利用蜜蜂尾針蜇刺穴位,比單純的針灸治療更有效果。蜂針液對於腦中風 後遺癥的療效與其所含有相當復雜的化學成分直接相關,其作用機理主要是這些化學成分廣泛的生物學作用和生物學效誚發揮綜合作用的結果。腦中風 屬疑難病癥,中西醫治療尚無理想效果的藥物。采用蜜蜂針灸療法,給腦中風 患者的康復來了希望。 中風 偏癱的先兆徵象表現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有以下12種:
⑴頭暈,特別是突然發生的眩暈;
⑵頭痛,與平日不同的頭痛即頭痛突然加重或由間斷性頭痛變為持續性劇烈頭痛;
⑶肢體麻木,突然感到一側臉部或手腳麻木,有的為舌麻、唇麻或一側上下肢發麻;
⑷突然一側肢體無力或活動不靈活,時發時停;
⑸暫時的吐字不清或講話不靈;
⑹突然出現原因不明的跌跤或暈倒;
⑺精神改變,短暫的意識喪失,個性的突然改變和短暫的判斷或智力障礙;
⑻出現嗜睡狀態,即整天的昏昏欲睡;
⑼突然出現一時性視物不清或自覺眼前一片黑蒙,甚至一時性突然失明;
⑽惡心嘔吐或呃逆,或血壓波動並伴有頭暈、眼花、耳鳴;
⑾一側或某一肢體不由自主地抽動;
⑿鼻出血,特別是頻繁性鼻出血。
特別值得說明的是,上面這些先兆徵象並無特異性,即還有很多其它疾病也可出現類似癥狀。因此在出現這些癥狀時,要及時去醫院請醫生給予正確地診斷和治療,千萬不能大意。
補充葉酸可有效預防腦卒中
一項由中美醫學家聯合完成的大型匯總研究證實,補充葉酸可有效降低腦卒中風 險。專傢稱,我國是腦卒中高發國傢,這項研究對推動相關防治工作意義重大。
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霍勇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公共衛生學院哈肯·德米塔斯博士等9位中美醫學家聯合進行的“補充葉酸防治腦卒中療效”匯總研究,其成果刊登在英國出版的6月2日《柳葉刀》(Lancet)雜志上。對1996年至2006年國際醫學界有關“補充葉酸防治腦卒中療效”研究的匯總分析顯示,補充葉酸能使腦卒中發生風險降低18%,療程達3年以上時,風險可下降29%。文中還引用了在中國河南省林州市進行的營養幹預研究,顯示補充一定數量葉酸2年後,腦卒中發生風險可降低37%。
近年來,葉酸是否降低心腦血管發病成為國際醫學界爭論的一個熱點,“質疑說”成為《新英格蘭醫學雜志》《英國醫學雜志》等著名醫學期刊的“主流觀點”。作為爭論的“附屬物”,多項研究表明葉酸能顯著降低腦卒中風 險。《柳葉刀》此次匯總研究再次證實,補充葉酸未能降低心血管病發病風險,卻顯示了顯著的預防腦卒中效果。對無腦卒中既往史的人群效果更為明顯。
此項研究對我國防治腦卒中具有重要意義。衛生部統計顯示,我國是腦卒中高發大國,每年新發病200萬人。腦卒中每年導致死亡150萬人,是位居腫瘤之後的城鄉居民第二位死因。存活的患者中,約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喪失勞動能力,重度緻殘者占40%。全國每年用於該病的治療費用100億元以上,國傢和家庭的經濟負擔沉重。
國際高血壓聯盟主席劉力生教授認為,我國應重視和加強葉酸在防治腦卒中方面的作用。相比治療腦卒中的他汀類藥物,葉酸的使用更具性價比的優勢,更切合中國的國情。比如“降壓藥加葉酸”可用於老年正常人群的預防,尤其我國北方人群腦卒中發病率高,而葉酸水平低,補充葉酸的預期要好於西方國傢。 一提起中風 的作業治療,很多人都會問:中風 的作業治療是什麽啊?作業治療就是在中風 患者康復期盡力幫助中風 病人學會適應,獨立完成日常的生活操作的一種治療新方法。完成對中風 病人最終的治療目的:就是令他們在傢居、工作及生活獲得最大的獨立性。
通常情況下,康復期病人對於日常活動感到睏難,不單是因為身體的障礙,也由於認知方面出現問題,例如一個中風 病人在推輪椅時,經常在撞倒在壞手一邊的物件,又或者穿衣時,經常忽略了把衫袖穿在壞手上,這是因為負責壞手一邊的認知腦細胞受損,在這病人的腦中,已經沒有壞手那邊的存在。另外又些病人更失去短暫記憶能力,不能分辨時間、地點或人物,更不懂在什麽時候做什麽事情。評估病人在這方面的功能及提供適當的訓練,令病人可恢復功能,另外亦會提議並訓練病人利用記事薄、時間表、日曆、報時鬧鐘及日常生活程序表等,來協助記憶活動事項,以便過獨立生活。此外,考慮病人生活上所扮演的角色及需要,鼓勵他重過以往的生活。如對適逢就業年齡的病人,治療師的主要目標是幫助他返回原來工作。為此,治療師會分析病人的工作程序,評估病人的工作能力,亦會提供模擬工作訓練,例如文員工作、打字、桌面排版、木工、機器操作等。若病人無能力返回原來工作崗位,治療師亦會幫助他探索其他工作出路,並轉介其他有關機構,如展能就業科、職業訓練中心等以作跟蹤服務。再者,會照顧病人業餘活動的需要,並提供輔助儀器令他們能重拾興趣,例如利用單手編織器編織,或利用撲剋牌固定器單手玩撲剋牌等。
除日常生活技能外,建議更改傢居環境,如安裝扶手、除去門欖、加寬厠所門等,令病人可在傢中也獨立自我照顧。
中風 復康是漫長及緩慢的,雖然中風 病人未必能徹底康復,但作業治療為幫助他們適應新的生活方式,重建新生,再次融入社會,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中風 的"三偏"癥狀
偏身感覺障礙, 偏盲,偏癱、三癥同時即是我們所說的中風 的“三偏”癥狀是指的一組癥狀,是內囊部位病變的主要體徵,多見於出血性中風 。
(一) 偏身感覺障礙:
指患者半側的痛覺、溫度覺和本體覺障礙。傳導痛溫覺的神經纖維從皮膚感受器到神經末梢到傳入脊髓後角,交叉到對側側索上行,經內囊後支到大腦皮層中央後回感覺中樞。感覺中樞對傳入的刺激進行綜合分析作出是熱、冷,還是痛刺激的判斷。如內囊部位受損,則中斷了對側偏身痛溫覺傳導,故痛溫覺障礙。傳導本體感覺的感受器受刺激後傳入脊髓後索上行至延髓楔束核和薄束核,再從該兩核發出的神經纖維交叉到對側上行經內囊到中央後回。若內囊受損,則中斷對側偏身本體感覺的傳導,出現位置覺喪失等本體感覺障礙。
(二) 偏盲:
一側視束和視放射的神經纖維,來自兩眼同側的視網膜的神經纖維,經內囊後支到矩狀裂視覺中樞,反映對側視野。如內囊受損、視放射受損,則對側視野偏盲。
(三) 偏癱:
是指患者半側隨意運動障礙。支配隨意運動的神經纖維叫錐體束。該束是從大腦皮層運動中樞中央前回的大腦 錐體細胞發出的纖維,下行經過內囊到延髓下端交叉,到對側相應的脊髓前角細胞,再從前角細胞發出纖維支配骨骼肌。如內囊出血時,受損的錐體束是在交叉平面以上,故癱瘓發生在病變的對側,出現對側面、舌癱及肢體癱。 zhòng fēng
中風 為本虛標實之證,在本為陰陽偏勝,氣機逆亂;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濁壅塞,瘀血內阻。常見的病因有憂思惱怒,飲酒無度,或恣食肥甘,縱欲勞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風 有中經絡和中髒腑之分。中經絡,常見證型有:①風邪入中,經絡痹阻型。兼惡寒發熱,苔薄脈浮。治宜祛風通絡。方用大秦艽湯。②肝腎陰虛,風陽上擾型。兼腰酸耳鳴,舌紅脈細。治宜滋陰熄風,方用鎮肝熄風湯。③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兼痰多便秘,苔膩脈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氣湯加味。中髒腑,除見中經絡的癥狀外,還有朦朧思睡或昏憒無知等神志癥狀。又可分為閉脫二證:①閉證。證見牙關緊閉,兩手握固,肢體強痙等,多屬實證。屬陽閉者兼見面紅身熱,苔膩脈滑。治宜辛涼開竅,滋陰熄風,方用至寶丹和羚羊角湯。陰閉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脈緩。治宜辛溫開竅,豁痰熄風,方用蘇合香丸和滌痰湯。②脫證。證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尿遺。多屬虛證,治宜回陽固脫,方用參附湯。部分中風 病人留有後遺癥,如偏癱、失語等,這與病情輕重,治療和護理是否及時得當有關。
【概念】
因發病急驟,癥見多端,病情變化迅速,與風之善行數變特點相似,故名中風 、卒中。本病常留有後遺癥,發病年齡也趨嚮年輕化,因此,是威脅人類生命和生活質量的重大疾患。
西醫學的急性腦血管病,如腦梗塞、腦出血、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屬本病範疇。西醫學將本病主要化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類,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常可導致出血性中風 ;風濕性心髒病、心房顫動、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風 。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變學異常及情緒的異常波動與本病發生密切相關。頭顱CT、核磁共振檢查可確診。 中風 後遺癥是指:
中風 是以突然昏倒、意識不清、口渴、言蹇、偏癱為主癥的一種疾病。它包括現代醫學的腦出血、腦血栓、腦栓塞、短暫腦缺血發作等病,是一種死亡率較高的疾病。
對於中風 後遺癥,治療必須抓緊時間積極治療。中風 之後,髒腑虛損,功能失調,病邪稽留日久,正氣定必耗損,臨床上多見本虛標實,尤以本虛較明顯,其中尤其以氣虛、肝腎陰虛、心脾陽虛突出。因此,在臨床上治療這類疾病,都以采用滋陰健脾、活血化瘀之法。方用“復原丸”和“解凝活腦丹”。
治療混合性中風
經過臨床發現混合性中風 急性期應以中性治療為主,適當給予甘露醇和地塞米鬆,對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消除自由基,增加腦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促進病變腦組織功能恢復,有良好作用.
一般情況下發病後初始2周內為急性期,2周以後進入恢復期,半年以上則為後遺癥期。急性期以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效果最好,而在恢復期的治療中則中醫尤其是針灸治療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針灸能顯著改善癱瘓肢體和語言等功能,提高治愈率,是主要的治療方法。
也可以從中醫方面來分析混合性中風 . 針灸治療中風 病歷史悠久,見效獨到。現代針灸工作者在總結前人治療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不斷創新,使針灸治療本病的有效率和痊愈率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傳統的針灸方法以疏通經絡為主,多取陽經穴,輔以陰經穴,對中風 癱瘓的多數癥狀確有療效。 : sunstroke n.: stroke, apoplexy, paralysis, strokes, be seized with apoplexy, ictus sanguinis, apoplexy; have a stroke, sudden attack of illness in the brain that can cause loss of the power to move, speak clearly, etc v.: suffer a stroke of paralysis or apoplexy 卒中 健康 疾病 醫學 神經性 腦梗塞 腦出血 蛛網膜下腦出血 中醫詞典 百科大全 半身不遂 中成藥 中國藥典2005版 藥品大全 偏癱 中醫 藥方 藏藥 病癥 腔隙性腦梗塞 腦腔梗 醫生 醫院 教授 腦癱 腦血栓 腦動脈 頸椎病 麻木 手指 中醫西醫 老人 防褥瘡氣墊 醫械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