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縣 : 吳川市 : 楚雄市 : 江津區 [顯示全部] > 中山鎮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Travel
  中山鎮投訴電話竜岩市旅遊投訴電話:0597-2336649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中山鎮"探秘小小彈丸之地,人不逾萬,方圓不過十裏,卻聚居着100多個姓氏,流傳着獨特的"軍傢話"及其民情風俗,自清延續至今。古鎮中山奇特的文化現象,由此備受外界關註。●住百傢姓中山,在武平縣城西南隅11公裏處,新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生存的足跡。公元736年在此設武平鎮以來,武平場、武平縣、武平所、中山鄉、中山鎮,幾經更迭,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沿革在千年以上。自中原風雨飄搖衣冠南遷以來,客傢人多聚族而居,一村一樓多屬同宗。惟有中山,僅古時武平所城所在地今老城、新城、城中三村,面積不超過兩平方公裏,卻居住着百余家姓氏的居民,為全國絶無僅有。究其緣由,"百姓鎮"始於客傢人的南遷和武平所的設立。中山古鎮唐宋時就已是場、縣治所在地,物阜民豐,有"小京城"之稱。南迂而來的客傢人,紛紛聚居於此,成為中山姓氏復雜的一個因素。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以武功定天下,在全國各地建立衛、所兵製。中山古時素為兵傢必爭之地,故築城設武平千戶所(簡稱武所),駐軍電田。數十傢姓氏的駐軍從各地遷來中山,在此落籍,就地開基立業,繁衍生息。軍籍姓氏的落戶,是中山姓氏復雜的又一因素。歲月悠悠,中山人口漸增,有的姓氏漸漸失傳4?姓緑者,僅剩一名年逾花甲老太婆,當老人辭世後,中山便又少了一個姓氏。因此,中山到底有多少姓氏,難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不過,至少不下100個姓氏,是確信無疑的。●操軍傢話武所的設置,軍籍姓氏的落戶,又形成了中山另一奇特的人文景觀——軍傢話。那時,武所設立之後,駐軍士兵三分守域,七分種地。不少軍士服完役後就地解甲歸田,成為當地居民。但是,這些落籍軍士,戶籍屬軍籍,不受地方管轄,地位與民戶不同,軍民截然分開g而且,他們來自江西、浙江、安徽、福建等不同地區,有數十種方言,往往給交往帶來語言上的障礙。為了長期相處,發展生産,安排生活,不受當地人欺侮,他們以較容易被大傢掌握的部分贛方言為基礎,吸收各地較熟悉的方言,摻入一部分當地客傢話,形成一種"大雜償"的方言。經長期醖釀,這種獨特的方言便約定俗成為"軍傢話"。雖然"軍傢話"使用人口少,區域小,猶如客傢方言區這個大海中的一個小孤島,但是他們有着一種強烈的獨立意識,在傢裏或軍傢人在一起時,都操"軍傢話"交談;客傢女子下嫁軍傢人,也必須改操"軍傢話",並傳給子女;在一些純軍傢村落,甚至老師授課也操"軍傢話"。因此,在客傢方言的包圍中,"軍傢話"世代相傳,歷五六百年而不衰;小小武所,兩種方言並行不悖,百姓聚居雜而不亂。初到中山,聽着軍傢人你一句南腔,他一句北調,平平仄仄,濃濃淡淡,如讀天書好生難懂,往往誤會話意,鬧出笑話,令人捧腹大笑。●貼姓氏聯中山是個神奇的地方。不說那令人流連忘返的"仙子逍遙遊聚地"聚仙岩、峰奇洞幽長安洞、陽民村十裏翠竹、武平八景之一的"竜岩雨霧"和"丹井溫泉",不說那凝固歷史的古橋、古塔、古城門,也不說那神秘莫測的老城"銅井",城北"紅泉"、"出米岩",且說那代代相傳的百姓堂聯,便己叫人拍案稱奇。堂聯,又稱族氏聯、姓氏門額對聯。它概述各姓受姓或開荒始祖的籍貫、封號和生平事跡,頌揚祖先文名、功德或政績,所以又被稱為"傢族的微型族譜"。每逢過年過節、婚嫁喜慶,中山的各傢各姓,便在大門兩側或廳堂兩邊貼上一副大紅姓氏聯,既渲染喜慶氣氛,又炫耀門庭、緬懷祖先,教育後代敬祖念宗、修身養性、奮發有為。客傢人強烈的尋根意識和弘揚祖德、詩書傳傢的優良傳統,躍然聯上。對於外人來說,衹要一看對聯,就知此傢為何姓。"漢代名臣第,宋朝理學家",頌揚了漢代名臣朱雲的剛正敢諫和宋代學者朱嘉的博學多才,勉勵後人要正直敢言,好學上進,這是朱姓氏聯。"九竜世第,十德名傢",講述了戰國趙相林泉以德教子、九子成纔的故事,勉勵後代要以德為本,嚴於教子,這是最常見的林姓氏聯。姓氏聯上聯多以"第、世第、新世第、傢聲遠"等字眼收結,下聯多以"傢、名傢、舊名傢、世澤長"等字眼煞尾,被譽為對聯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追根溯源,百姓堂聯顯現的是中山人敬祖睦宗的鮮明傳統。●演花燈戲據說,武所明初設立時,朝廷派軍鎮守於此。每到元宵節,戰功纍纍的將軍們不能回南京城觀燈,便奏請朝廷經皇上欽賜,也按南京的規矩在武所鬧花燈演花燈戲,從正月十三日始一直到正月十九日下燈,因此"武所鬧花燈,如同南京城"元宵鬧花燈之俗,全國處處可見,但這裏獨創出一種廟會與花燈、花燈與戲劇相結合的"花燈戲",卻別具風情。特製的術架大花燈,放置戲臺上,上層紮製各種人物、花鳥、動物圖案,形象生動逼真,點上燈火後五彩繽紛,十分好看;下層上演傀儡戲,看得觀衆如癡如醉。這種鬧燈習俗,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形式之美,人們之鐘愛,為四鄰所罕見,數百年來一脈相傳。穿過僅存的古城門"迎恩門",走在古老的老城街上,看着沿街兩側的騎樓式老房子,想像着"元宵夜傢傢戶戶門口都綴上美麗的花燈"的場景,當地聽來的一句諺語又冒了出來:有食無食,食到正月二十;有聊無聊,聊到燈了。這就是武所鬧花燈盛況的寫照。舊時,所城十三廟,廟廟鬧花燈。而大小13座寺廟中,有2座罕見的皇帝廟,一是朱天子廟(明太祖朱元璋),另一為真武祖師廟(明成祖朱棣);有3座明王朝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鬍大海的功臣店,分別叫忠沙廟、洪沙廟、赤沙廟。武所在中山的歷史沿革中留下了一道清晰的軌跡,讓一個小鎮,擁有了一個時代豐富的遺存;一個時代,無意間留給一個小鎮深厚的底藴。
No. 2
  中山鎮 中山鎮位於武平縣西南部,距縣城12千米。轄11個行政村。有公路通廣東、江西省,中山河穿境註入韓江。古跡有中山古墓、迎恩門、相公塔、永安橋等。
  [代碼]350824101:~201三聯村 ~202竜濟村 ~203卦坑村 ~204陽民村 ~205太平村 ~206新城村 ~207城中村 ~208老城村 ~209上峰村 ~210上嶺村 ~211武溪村
  [沿革]1958年設五星公社,1961年更名中山公社,1989年建鎮。1997年,面積189平方千米,人口1.9萬,轄老城、城中、新城、太平、陽民、三聯、竜濟、封坑、上峰、上嶺、武溪11個村委會。鎮政府駐老城。
福建省竜岩市武平縣 Wu County, Longyan City in Fujian Province
  具有千年歷史的"百姓鎮"--中山鎮,聚居着102姓人傢,被稱為"天下一絶"。該鎮位於武平縣西南部,距縣城11公裏,205國道擦邊而過。全鎮11個行政村,2萬人口,土地總面積190.87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68萬畝,林地面積19萬畝。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無霜期長。
  近年來,該鎮農業結構調整邁出了較大的步伐,是我縣的優質水稻及烤煙生産基地,盛産柑桔、茶葉、臍橙。養殖業方面主要以瘦肉型豬養殖,水産養殖為主。水利與電力資源豐富,境內水利發電裝機容量5萬千瓦,電力充足。礦産資源以膨潤土和瓷石礦為主,尤其是處在地表的鋁基膨潤土,屬自然改型礦石,優質易采,是國內少見的礦石類型。中山米糕、釀豆腐、肉丸等歷史悠久、風味獨特。
  該鎮還以"軍傢方言島"著稱,與客傢話兼相使用的"軍傢話",象一個獨立的語言孤島,處在客傢的包圍之中,歷經五六百年而不衰,這種奇特的現象,為語言學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豐富的文化資源、旅遊資源有待開發利用。
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
No. 5
  中山鎮 中山鎮位於江津區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6°21′150″-106°25′40″,北緯28°47′45″。東與蔡傢鎮、柏林鎮相接,南與四面山鎮相連,西與永興鎮以及四川省合江縣先灘、自懷相鄰,北與蔡傢鎮接壤。面積156平方千米,人口27938人人(2007年)。轄三合社區,竜塘、常樂、白鶴、太和、四合、漁塆6個行政村,5個居民小組、38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地三合場,距江津城區62.4千米。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鎮域緊鄰國傢級風景名勝區四面山、國傢森林公園大圓洞。
  [代碼]500116113:~001三合社區 ~200竜塘村 ~201常樂村 ~202白鶴村 ~203太和村 ~204四閤村 ~205漁塆村
  [沿革]1949年前後名三合鄉,1958年改公社,1980年更名中山公社,1984年設中山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1.8萬,轄新鋪、徐傢、遊傢、岩口、桐林、常樂、沙田、生田、正壩、牛岩、川洞、竜項、魚塆13個行政村和三合1個居委會。
  附:嘉樂鄉位於江津市南部,距城區53.7千米。嘉(樂)自(懷)等公路過境。有雙峰寺、牛角摩岩造像等人文景觀。 [沿革]1942年設太和鄉,1958年改太和公社,1980年更名嘉樂公社,1984年改嘉樂鄉。1997年,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0.9萬,轄太和、牛角、天井、塘口、白鶴、三福、百鹿、雙峰、雙林9個行政村。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Chuxiong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中山鎮是楚雄市山區九個鄉鎮之一,地處楚雄市西南方向,居於楚雄市山區九個鄉鎮的中心,四周與楚雄市三街鎮、八角鄉、大過口鄉、新村鄉、西捨路鄉等相連。距楚雄市府121公裏,離省會——昆明283公裏。境內山高坡陡,林多箐深,總面積301.016平方公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為132人。最高海拔2737米,最低海拔800米,平均海拔1768米,呈明顯的立體氣候。轄11個(中山、務阻、法六古、哨房、螞蟻、窪子、灑巴苴、普掌、大自雄、六街、酒房)村公所,266個合作社,499個自然村,分佈在“三匹梁子兩條箐”上,耕地面積25088畝,人均1.1畝。2003年底全鎮總戶數5374戶,總人口達到23688人,其中農業人口23113人,占總人口的97.6%鎮內有漢、彝、回、瑤、苗、白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5516人,占漢族總人口的23.3%。主産包𠔌、水稻、小麥。2003年全鎮糧食總産量1013.8萬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57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29元、鎮企業總收入5802萬元、財政總收入688.86萬元.境內森林資源豐富,以黑牛山、燒香寺山為主峰,總面積有45萬畝,其中有林地3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2%,其植被屬亞熱帶半濕潤常緑闊葉林及針葉林,以雲南鬆、麻櫟樹、華山鬆為主。林海遮天蔽日,古藤攀援,澗水淙淙,瀑布飛濺。山茶花、杜鵑花等各種花草植物組成一個令人神往的植物王國之鄉,據初步統計有植物73科以上,1200多種。珍稀植物分佈之廣泛,素有小西雙版納之稱。有各種野生動物,其中:鳥類21種之多,獸類19種之多,兩棲動物類8種之多,在動物中,有珍稀的緑孔雀、白鷳、錦雞、穿山甲等,政府所在地——灑雞口,林木茂密,氣候宜人,環境清幽,是人們休憩避暑的好地方。中山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鼕季乾燥,夏季濕潤,雨量集中,幹濕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780——920毫米,豐水年,雨量可達12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4.8C,鼕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充足,光熱豐富,年平均日照2510小時以上.由於地處山區高原,大氣透明度好,藍光、紫光等短波光多,光質較好,境內無霜期可達310天以上,對農作物、經濟作物和林果類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
福建省武平縣中山鎮 County of Fujian Province, Wu Town
  基本概況
   具有千年歷史的"百姓鎮"--中山鎮,聚居着102姓人傢,被稱為"天下一絶"。該鎮位於武平縣西南部,距縣城11公裏,205國道擦邊而過。全鎮11個行政村,2萬人口,土地總面積190.87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68萬畝,林地面積19萬畝。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無霜期長。
  下轄村莊 三聯村竜濟村卦坑村陽民村太平村新城村城中村老城村上峰村上嶺村武溪村人口數據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7889男9188女8701家庭戶戶數4548家庭戶總人口(總)17318家庭戶男8795家庭戶女85230-14歲(總)44660-14歲男23340-14歲女213215-64歲(總)1202715-64歲男629615-64歲女573165歲及以上(總)139665歲及以上男55865歲及以上女838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7027
  經濟發展
   近年來,該鎮農業結構調整邁出了較大的步伐,是我縣的優質水稻及烤煙生産基地,盛産柑桔、茶葉、臍橙。養殖業方面主要以瘦肉型豬養殖,水産養殖為主。水利與電力資源豐富,境內水利發電裝機容量5萬千瓦,電力充足。礦産資源以膨潤土和瓷石礦為主,尤其是處在地表的鋁基膨潤土,屬自然改型礦石,優質易采,是國內少見的礦石類型。中山米糕、釀豆腐、肉丸等歷史悠久、風味獨特。
  軍傢方言
   該鎮還以"軍傢方言島"著稱,與客傢話兼相使用的"軍傢話",象一個獨立的語言孤島,處在客傢的包圍之中,歷經五六百年而不衰,這種奇特的現象,為語言學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豐富的文化資源、旅遊資源有待開發利用。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始置汀州,並闢武平(今中山)、南安(今平川)二鎮。南太保三年,並武平、南安為武平場。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年994年)升為武平縣。中山為當初場治和縣治所在地。明洪武二十四年正月,設武平千戶所,簡稱武所。據民《國武平縣志》,明朝有三十五姓軍籍調住武所。其中,來自江西的就有十七姓氏,除吉州(今吉安)永豐的危氏,九江德化的張氏王、丘、艾、李、餘、車、吳、周、許、舒、程、鄔、董、劉、洪等十五姓均來自撫州。從語音和詞彙來看,軍傢話與贛語有相似之處,但他們有強例的獨立與武平客傢話之外的意識,對進入軍傢人家庭並成為其中一員的客傢人,要求學會軍傢話。這種強列的意識使軍傢話代代相傳
  武平中山鎮位於閩粵贛邊界的客傢地區,是千年文化古鎮,素有“小京城”之美稱。唐寧時是武平縣的場治、縣治所在地,舊稱武平所,簡稱武所。中山三個村落,人不愈萬,方圓不過十裏,卻聚居着100多個姓氏人傢,並自清朝以來一直廷續至今。這一文化奇觀在全國各地鄉鎮絶無僅有,備受海內外學術文化界的關註,被譽為“客傢百姓鎮”。
  武所有三城二廓,三城是指:老城、新城、片月城;二廓指石廓和聖婆廓。“未有皇城、先有石廓”的民間諺語告訴我們這裏是先有廓,然後纔有城;武所有5座城樓,8個城門,其中迎恩門(東門),永安門(南門)、平安門(西門)、常樂門(北門)為老城門,通濟門、朝陽門、水門、文明門為新城四門。城周是護城河,新城朝陽門外時教場,舊時練兵之地。這些前後歷時100多年的建築,如今衹僅存“迎恩門”。它建於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比tian~an-door(1417年)早建二十六年,在迎恩門城上,建有石樓一座,雄偉壯觀。當你登上城樓時,可府瞰新老兩城全景,正如舊時的寫照:“一腳踏雙橋、兩岸森林燈塔,沿城魚兒跳,千戶入雲霄。”夜幕降臨,萬傢燈火,如繁星落地,燦爛輝煌。城樓上蒼苔覆蓋的城磚,斑駁的樓匾、殘餘的兩根石柱是凝固的歷史。
  在新老城的通行要道和十字路口,設有旋轉虛幻,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的花燈。客傢地區元宵鬧花燈,一般衹有3天,中山卻是7天,從正月十三一直鬧到十九,“武所鬧花燈,如同南京城”,據說這是朱元璋皇帝特許的,算是給思鄉的將士一點慰藉。這裏的花燈規模特大,一架花燈上下兩層,象座小小的房子。上層是千奇面巧的彩繪走馬燈罩,“天仙送子”、“三元及第”、“八仙賀壽”、“張生逾墻”、“魚躍竜門”、“金雞啼曉;……繪盡人間景緻。每架花燈七十二個燈盞圈,表示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下層為木偶戲臺,遊人上觀花燈,下觀傀儡,而這樣的花燈傀儡多時竟達10餘臺,真讓人目不暇接。
  新城最突出的歷史遺留要算至今兀立於風雨之中的相塔(又叫潰尾塔),它建於嘉慶辛亥年(公元1551年),塔高14.7米。該塔分為七層,每層呈八角形,一至五層,每層四周開有互為稱的門孔,六、七層內實行封頂,塔頂已崩潰不全,葫蘆形頂尚可辨認。
  走出古街,可以看到武溪河上的永安橋,這是武所十座古橋最大的一座。全長1114米,高17米,寬3.5米,落成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相傳清吧紳士王穆堂夫人八十大壽時,她慈善好施,一聞中山通濟橋(當是橋名)又破壞了,吩咐子孫做壽不設宴,把設宴錢款重建此橋。這次重建後,把通濟橋改名為永安橋,在八拱上方中,相間嵌着二十石匾額:一曰“永安”一曰“母命繼光”。留傳至今。
  武所的歷史遺跡還有一水三古橋、一樹遮三城、七鞭打猛虎、九井十一廟,九圍十八寨等,嚮後人昭示着它的千年興衰。
  我收集到的中山102姓是劉、趙、徐、曾、賴、鐘、李、林、凌、馬、紀、戴、牛、王、潘、程、廖、歐、蘭、藍、危、丘、周、石、洪、張、邱、謝、羅、修、吳、賈、溫、陳、俞、阮、彭、鄔、熊、楊、饒、聶、董、鬍、蘇、汪、龔、古、陶、盧、緑、許、童、鄒、鄭、呂、文、魏、巫、幸、本、卓、溧、塗、孫、莫、馮、田、曹、夏、倪、練、湯、艾、雄、能、瀋、傅、黎、高、葉、江、宋、仁、帶、華、季、管、麥、侯、黃、莆、連、朱、蔡、何、舒、餘、竜、翁、範、鄧
  朱元璋一聲號令,送來了 35 姓
  “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依靠功臣奪得天下的朱元璋,殺起功臣來可是眼也不眨。炮打慶功樓,廢除巫相而分權六部,創設衛所而又讓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分別掌管……朱皇帝穩坐金鑾椅上集全權於一身,全國 180 萬軍隊就這樣編入各個衛所之中。現在的中山,成了武平千戶所駐地,從此稱為武所。
  中山姓氏的第一次激增,朱元漳實在是功不可沒。其時,這一帶草寇造反,朱皇帝下令平亂。面面相覷的武官們個個腦滿腸肥身長膘,實在不願再勞神奔波了。朱元璋腦門一轉,喚人端來一大缸帶毛的生豬肉,說是誰能當場吃下生毛豬肉便免於出徵。 18 個武官想起老婆孩子熱炕頭,咬咬牙關,毅然站出來茹毛飲血、須臾毛肉食完、 18 勇士正暗自慶幸度得一劫,誰料高人頭上有高人,人算怎如天子算,朱皇帝一道聖旨下:“食毛肉者,真虎將也,一體加封將軍,出徵武平,違者斬。”這一下, 18 個武官腸子也要悔青了,衹嘆命裏犯刀兵,由不得你也阿哥。
  聽到這個吃毛豬肉的傳說,我們正走在太平村相公塅賈屋村道上。賈屋一村都是 18 將軍之首賈輔的後裔,據說相公塅這個地名也是朝廷賜封的。距此不遠還有相公山、相公寨、相公塔,我不知道這些是否與賈輔和他的部下有關。天已黃昏,若有若無的暮靄罩着這當年的蠻煙荒嶂之地,六百年的滄桑便在暮靄間若浮若沉。當年的賈輔率五千兵卒來到武所,心境一定也是這般的蒼涼呢 ? 草寇早已聞風星散,朱皇帝卻下死令:出徵軍士就地屯墾。回望京城,京城遠在萬水千山外,再也無緣,從此年年月月,淚雨夜夜打濕五千遊子的夢魂。衹留下 35 個姓氏落籍武所,衹留下令人磋嘆的一麯姓氏民族:“餘危徐舒周富王,邱洪程鄔葉夏陶,候毛賈董祝莫洛,敢吃毛肉真英豪。”
  哦,不,留下的還有至今中山特有的花燈戲。客傢地區元宵鬧花燈,一般衹有 3 天,中山卻是 7 天,從正月 13 一直鬧到 19 ,“武所鬧花燈,如同南京城”,據說這是朱皇帝特許的,算是給思鄉的將士一點慰藉。這裏的花燈規模特大,一架花燈上下兩層,象座小小的房子。上層是千奇百巧的彩繪走馬燈罩,“天仙送子”、“三元及第”、“八仙賀壽”、“張生逾墻”、“魚躍竜門”、“金雞啼曉”……繪盡人間景緻。每架花燈七十二個燈盞圈,表示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當年添新丁的家庭滿上燈油,一盞盞油燈燃起,旋轉變幻,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喝彩聲裏,面色配紅的木偶藝人從“全福壽、三星高照、四季發財”的酒令中逸出,鑽入花燈下層的木偶戲臺,拖腔拿調的古典戲文便開臺了。遊人上觀花燈下觀傀儡,而這樣的花燈傀儡多時競達 10 餘臺,真讓人目不暇接。“大鬧花燈喜事多,抹漿褙紙小心摹,轉戰竅妙有消息,竜燈馬燈去穿梭,碗鑼盆鼓並色板,打起大鈸大銅鑼,笙簫笛子同吹起,彈琴唱麯兩相和,”清康熙舉人林寶樹這段描述,正是中山花燈戲的形象寫照。
  血洗武所,空城完成了百姓的聚居
  晨曦中,我久久立在武所城殘存的“迎恩門”前。
  武所三城:老城、新城、片月城,共有 5 座城樓, 8 個城門:迎恩、永安、常樂、通濟、朝陽、永定、文明、水門,城周是護城河,新城朝陽門外是教場,舊時練兵之地。這些有明一代前後歷時 100 餘年的建築,如今衹有“迎恩門”碩果僅存了。蒼苔覆蓋的城磚、斑駁的樓匾,城門頂已坍圮的城樓殘餘的兩根石柱、石柱上漫漶不清的文學,似乎都在述說着一段凝固的歷史:血洗武所城。
  白天不懂夜的黑,我衹能閉上眼,去體味清順治 5 年那個KB的黑夜。
  “月黑風高夜,殺人放火天”,那是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清軍在武所文明門外燃起了絶不文明的大火,文明門在火光中坍塌,誓不降清的武所人四散奔逃。而早已埋伏在另七座城門外的清兵刀槍並舉,一個個無辜的頭顱西瓜般滾落,血流成河,血腥味數月不散。除了壯着膽子從明晃晃的文明門突圍的百姓。其餘的幾乎無一幸免。有的傢族就此消失了,有的傢族衹剩下亂屍堆中逃生的七歲男孩,有的傢族甚至衹剩下一個蠕動在母親腹中的胎兒。成千上萬的無主屍骨後來被合葬一個大墳,墳上石碑大書:“萬人緣”。這個石碑如今珍藏在武平縣博物館,成了那段血腥歷史的鐵證。
  然而奇怪的是,慘烈的屠城,並沒使中山的姓氏減少,相反,中山姓氏在屠城之後出現了第二次激增。也許因為這已是一座空城,荒蕪的土地急待開墾,平定之後,清go-vern-ment廣召流民來此開荒,一時,各地衆多無傢可歸的流民蜂涌而來。一部分中山的竜姓、朱姓便是從遙遠的雲南尋甸州遷來。竜姓始祖竜鎮海是個參將,順治 6 年奉調駐武所,部下隨徵而來,雲南的一批姓民便落籍中山了。蜂涌而入的還有鄰近州縣的客傢居民,盧林蘇張四姓始祖,便是四戶人一道從永定縣金豐遷來的。四姓共創基業,數百年和睦無間,相親對戚,為讓子孫不忘創業艱難,四姓每逢過年第一碗菜必食芋頭,歷數百年而不變,在當地傳為佳話。
  不久,逃難的原住民紛紛回遷了,畢竟是熱土難離啊。那個伏在亂屍堆中逃生的七歲男孩張承敬,長大後娶妻生子,延下張氏一脈。而那個遺腹子兩次中舉,光大門庭的故事,更是令人感慨莫名。洪文燦一傢老少都在屠城中成為冤鬼,衹有妻丘氏回娘傢,幸免於難。丘氏帶着身孕再嫁鐘姓,生下一個男孩聰明異常, 16 歲便中了舉。歡天喜地的繼父要在祖祠為他慶賀,卻被族人攔在當街。終於知曉身世的舉人拋棄一切歸宗,在中山重振傢業,二年後以洪仲奕的名字第二次中舉,此後幫助異父弟弟鐘葉宗、葉吉讀書應試同登科,一時傳為美談。誰能想到武平縣洪氏近萬人口,竟是因了這遺腹子而延續發達,至今鄉間還有諺語:“洪鐘共高堂,世代美名揚。”
  遠逃的歸來了,新來的紮下了根,經歷了兩次大的飛躍,中山這個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百姓鎮”,終於形成了。
  一頭是歷史,一頭是現實,我想說……
  一連幾天,我在中山的每一塊土地上留連忘返。太多歷史的遺跡,在我的腦中光波涌瀾,一水三古橋、一樹遮三城、七鞭打猛虎、九井十三廟、九圍十八寨……古跡無言,卻在在昭示着“百姓鎮”千年的興衰。“百姓鎮”是幸遠的,衆多的熱心人,縣鎮領導、機關於部,退休職工乃至目不識丁的農民,都對“百姓鎮”鐘愛有加,中山的發展以旅遊業為竜頭,其燦爛前景,這似乎已無須多說。
  衹是,我似乎想得更多。
  中山,千年滄桑的中山,腥風血雨中重新站起的百姓,是怎樣艱苦卓絶地重建基業,那些艱苦奮鬥百折不回的身影,是否還在今天的我們心中迴旋 ?
  中山,歷史與現實交織的中山,無數古跡托起今天的燦爛,今天,又該以怎樣的腳印拓展明天的輝煌 ?
  中山,舉國罕見百姓聚居的中山,百傢姓氏和睦相處,其樂融融,靠的是怎樣的凝聚力 ? 這對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能有怎樣的啓示 ?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中山鎮 Chuxiong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Yunnan Province in the town
  中山鎮位於楚雄市西南部,距楚雄市府鹿城121公裏。居於楚雄市山區8個鄉(鎮)的中心,境內最高海拔2737米,最低海拔861米,平均海拔1768米,鼕季乾燥,夏季濕潤,雨量集中幹濕季分明,呈明顯的立體氣候。年平均降雨量780—920毫米,豐水年,雨量可達12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4.8℃,鼕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充足,光熱豐富,年平均日照2510小時以上。
  中山鎮與三街鎮、八角鎮、大過口鄉、新村鎮、西捨路鄉相連,總面積301.016平方公裏。1983年,政府從酒房村大麥地遷至灑雞口,1984年4月,中山公社進行“政社合一”體製改革,建立中山區公所。1988年4月,中山區公所改設為中山鄉人民政府。2001年7月21日,中山撤鄉建鎮。2000年11月,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辦事處改為村委會,實行村民自治。轄區內長住漢、彝、苗、白、瑤、回等民族,截止2005年末,中山鎮下設11個村委會,266個村民小組,449個自然村,5370戶農戶,總人口23867人。有耕地面積24574畝,其中旱地21920.01畝,占89.2%,水田2653.99畝,占10.8%,人均耕地1.03畝。
  1、1984年3月前,中山公社轄中山、務阻、法魯古、螞蟻、哨房、普掌、窪子、灑巴苴、酒房、大自雄10個大隊,267個小隊。同年4月,農村體製改革,撤銷公社,恢復區、鄉、村建設,中山公社改稱中山區公所,區公所駐地從泥郎村遷至灑雞口。同時分別從酒房、普掌、大自雄劃出部分村組成六街鄉。體製改革後,中山區轄中山、務阻、法魯古、螞蟻、哨房、普掌、窪子、灑巴苴、酒房、大自雄、六街11個鄉,449個自然村。
  2、1988年4月,區鄉再次體製改革,撤區建鄉,中山區公所改稱為中山鄉人民政府,原鄉政府(小鄉)改稱村公所,中山鄉人民政府轄11個村公所,449個自然村。2000年11月,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公所改為村民委員會,實行村民自治。
  3、2002年7月,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楚雄市中山鄉,設立楚雄市中山鎮中山鎮人民政府轄中山、務阻、法魯古、螞蟻、哨房、普掌、窪子、灑巴苴、酒房、大自雄11個村委會,266個村民小組。
  4、2006年末,我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8105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達1013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44元,糧食總産量達929萬公斤,人均有糧393公斤,烤煙收購總量達109.5萬公斤(含出口備貨),實現産值1198.8萬元,平均單價10.95元,農民人均烤煙收入507元;人口增長144人,自然增長率為5.89‰。
重慶市江津區中山鎮 Town Jiangjin area
  今後遊客到江津中山古鎮遊玩,不僅可以吃到“百傢宴”,看到民俗表演,還將有更多的旅遊項目參與。記者昨日從江津區旅遊局獲悉,該區已與重慶渝鬆建設有限公司、江津區第六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協議,引入近億元資金打造古鎮旅遊項目。
  中山古鎮衹能在街上逛而不能“水中遊”,一直是不少遊客的遺憾。這一問題將在新打造的項目中得以解决。項目將建設兩個遊船碼頭,引入遊船旅遊,讓遊客們除了在古街上親密接觸古鎮外,還能夠在水面一覽古鎮全貌。
  此外,古鎮的旅遊接待能力不足的情況也將得到改善,項目還將建設中山鎮旅遊接待中心、購物中心、歷史文化長廊以及2萬平方米的仿古民居街道等,完善旅遊配置,讓遊客得到更好的服務。
雲南省楚雄市中山鎮 Chuxiong City, Town
  基本概況
  中山鎮距楚雄市府鹿城121公裏,地處楚雄市山區中心,與三街鎮、八角鎮、大過口鄉、新村鎮、西捨路鄉等接壤。全鎮國土面積301.016平方公裏。轄中山、務阻、法魯古、哨房等11個村委會,161個村民小組,449個自然村, 2006年末,全鎮有農戶5513戶,24508人,其中農業人口23691人,占總人口數的97%,人口自然增長率5.19‰。居住着漢、彝、回、瑤、苗、白共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6470人,占總人口數的26.4%。全鎮耕地面積25731.612畝,其中水田2450畝,旱地23281.612畝。最高海拔2370米,最低海拔861米。鎮人民政府政府駐地海拔2370米。
  經濟概況
  2007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8697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9247萬元;煙葉收購總值1383.61萬元;糧食總産量1014萬公斤; 地方財政收入31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08元。
  基層組織
  鎮黨委下設黨支部16個,黨小組76個,其中:農村黨支部11個,站(所)黨支部4個,企業支部1個,非公經濟黨支部1個。共有黨員808名,其中:預備黨員23名,男黨員752名,女黨員56名,少數民族黨員250名。35歲以下黨員260名,35歲至59歲黨員428名,60歲以上黨員120名,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黨員152名,鎮團委下設1個團總支及14個團支部,其中:農村團總支11個,學校總支2個,站(所)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2262名。
  人口衛生
  2007年末,全鎮總戶數5513戶,總人口24508人,其中:男性12450人,占總人口的50.8%,女性12058人,占總人口的49.2%,非農業人口817人,占總人口的3%,鎮內居住着漢族、彝族、苗族等6個民族,漢族人口18038人,占總人中的73.6%,少數民族人口6470人,占總人口的26.4%。其中:彝族5823人,占總人口的21.1%;苗族145人,占總人的0.6%,白族26人,占總人口的0.1%;回族323人,占總人口的1.3%;其它少數民族153人,占總人的0.6%。少數民族人口主要分佈在11個村民委員會。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19‰,控製在5.1‰的範圍內。
  2007年,全鎮共有5473戶23474人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收取合作醫療基金21475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工作全面啓動,共為40餘名非農人口辦理了參保手續。
  基礎設施
  中山鎮緊緊抓住南大綫油路建設的契機,積極爭取市委、政府支持,將小黑箐至中山月亮灣廣場共6.28公裏的彈石路列入油路建設範圍,同時多方協調,爭取國傢投資210萬元,繼續完善了水廠設施設備、更換供水主管網7330米,改造排水溝652米,新建了1216.8米,鎮內擁有小(二)型水庫2座;小壩塘28座,常年蓄水75萬立方米,有河流2條,可灌溉農田(地)545畝。
  2007年,全鎮擁有小水池13426個,小水窖3052口;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21萬畝,在完成31.2萬畝封山育林任務的基礎上,完成人工造林4000畝,兌現退耕還林補貼款108.9萬元;建設核桃基地4500畝,全鎮森林覆蓋率達80%;完成33口沼氣池建設任務和20口節能竈的推廣工作。
  文化教育
  學校全鎮有中學1所, 2006年全鎮共有中學教師70人,學生784人,村級完小11所,教師139人,學生2415人。小學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100%,中學入學率99.9%,鞏固率達98.9%,中考高中上綫率為118人,占初中畢業人數的56%。舉辦農村業餘文藝匯演2場次,觀看演出群衆達1500餘人次。
  資源環境
  中山鎮森林資源豐富,全鎮森林覆蓋率達80%,擁有林地面積33萬畝,經濟林果面積1.8萬畝,總耕地面積25731.612畝(其中:田2450畝,地23281.612畝),人均耕地1.09畝,由於山區區域特點,鎮內90.4%的土地均為坡度在10度以下的山地,水源條件較差,因此主要種植玉米、烤煙、小麥等農作物。經濟林果則以核桃種植為主.
英文解釋
  1. :  Zhongshan Town
近義詞
中山, 中山鄉
分類詳情
王傢村嶺頭村盤石村中山村中山村
城中村竜塘村白鶴村四閤村新城村
三聯村竜濟村老城村上峰村上嶺村
塘基村林屋村裏屋村三合社區常樂村
太和村岩口村桐林村塘口村高洞村
高灘村螞蟻村窪子村武溪村卦坑村
陽民村塘六村端德村三柏村鄭屋村
烏坭村穩村村漁塆村雙峰寺村漁灣村
務阻村法魯姑村哨房村灑巴苴村普掌村
大自雄村六街村酒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