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中國以民族學科為特色的綜合性民族大學。校址在北京。創建於1951年。設有漢語言文學、少數民族語文、民族學、歷史等係以及研究生部等。 |
|
中央民族大學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中央民族大學是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的最高學府,是中國少數民族高級人才的搖籃,是中國唯一具有56個民族師生員工的高等學校,是中國民族院校中唯一一所國傢“211工程”、“985工程”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校園坐落於勝跡無數、學府林立的北京西郊,南鄰國傢圖書館,北接著名的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環境典雅幽美,人文氛圍濃郁,科技信息集中,並於衆多名校中自顯特色,獨具風采。
學校前身是1941年10月在延安成立的民族學院。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學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長是後來擔任過國傢副主席的烏蘭夫。1993年11月30日,中央民族學院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三代領導集體都十分關心和重視中央民族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建校初期至1966年5月,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國傢領導人先後14次接見學校師生代表;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3次接見師生代表;1993年學校更名時,時任國傢主席的江澤民為學校題寫了新校名。2001年6月學校50周年校慶之際,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閒基到校視察,並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學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學”的奮鬥目標。2002年6月,國傢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了《關於重點共建中央民族大學的協議》,將學校的發展又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開拓,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主體,以民族類學科為特色,文、史、哲、經、管、法、理、工、醫、教等學科門類齊全,本科、研究生教育和幹部培訓並舉,民族預科、藝術中專和繼續教育等多種辦學層次兼有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學校現有18個學院、8個係和1個預科部,有覆蓋10個學科門類的67個本科專業,3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國傢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民族學),2個博士後流動站(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2個國傢級重點學科(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門史、馬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國少數民族藝術、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宗教學、生態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2個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歷史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1個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科研基地(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學校的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中國民族史、中國少數民族經濟、中國少數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宗教學和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等學科具有雄厚的實力和特色優勢,不僅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而且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經濟、法律、新聞、管理、生命與環境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也得到快速發展並具有廣阔的前景。中央民族大學是中國民族院校中專業設置最多,人才培養層次最高的大學。
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民族成分衆多的師資隊伍。學校創立之初,中央政府即從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等校選調了一批學界名流到校任教。學校現有正副教授400餘名,講師300餘名,他們具有良好的治學傳統和學術風範,在教書育人和學術研究上成果卓著。
中央民族大學作為中國研究民族問題的重要基地,為國傢製定民族政策、解决民族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早在建校初期,學校的專傢、學者就承擔和完成了國傢交給的一係列重大任務,參與了三次大規模的全國少數民族調查。關於民族識別的調查研究,初步奠定了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格局,為國傢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提供了依據;關於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的調查,首次弄清了各少數民族的歷史和所處的社會形態,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據;關於少數民族語言的調查研究,首次全面瞭解了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的狀況,並幫助16個少數民族創製和改革了文字。改革開放後,學校有關專傢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關於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縮小東西部差距的建議以及關於西沙南沙考古新發現和關於西藏歷史地位等重要科研成果對中國領導部門的宏觀决策、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以及民族地區的繁榮進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央民族大學每年面嚮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招生,目前有各類在校生1.3萬餘名,在全日製本科學生中,70%左右是少數民族。學校堪稱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縮影和展示中國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團结進步的重要窗口。56個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在校園彙聚一堂,各民族的語言、服飾、歌舞、風習多姿多彩,融匯成了民族團结的交響樂章。良好獨特的育人環境和對素質教育的一貫重視,使學校得以嚮國傢和社會輸送了大批優秀、合格的建設人才。學校迄今為止已有畢業生6萬多名,其中近80人相繼走上省、市、自治區以上領導崗位,有的成為了國傢領導人;8500多人擔任了縣以上各級領導職務,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材;更多的畢業生成為專傢、學者、作傢、詩人、演藝明星或不同領域的優秀人物。
學校有較好的教學、科研條件。目前學校占地40多萬平方米,各類建築40餘萬平方米。2003年新建成的圖書館面積達2.45萬平方米,藏書140多萬册,其中少數民族文字圖書和民族學科文獻居中國高校首位,在國內外頗具影響,它還具有先進的設備和閱覽、研究等多種現代化功能。學校民族博物館藏有近3萬件珍貴的民族文物可供教學、研究和觀摩。學校出版社是全國民族學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和《民族教育研究》是面嚮國內外發行的全國核心期刊。學校具備首都高校一流的多媒體教學手段,100兆帶寬的校園網是電化教學和信息傳遞的有力保障,數字化校園工程建設已經全面啓動。
中央民族大學是我國民族高等教育與國際聯繫的窗口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中心。學校已同50多個國傢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與學術交流關係,每年接納600餘名外國留學生來校學習,聘請外國專傢來校講學,並不斷選派學生出國留學深造。
中央民族大學有着光榮的過去,更有美好的未來。學校正上下一心,為建設世界一流民族大學而努力奮鬥。 |
|
學校中文全稱為“中央民族大學”,英文名為“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簡寫為“MUC”。(2008年11月20日正式更改)(原名'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簡寫為'cun') |
|
民大校訓為“美美與共,知行合一”。“美美與共”一詞出自該校已故名譽校長費孝通教授關於文化自覺的著名論述,意為不同民族間要相互尊重、欣賞和贊美對方文化;“知行合一”一詞則源於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認識論命題,現今多用於表達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係,強調“知”與“行”的辯證統一。“美美與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為“人與人和,知與行合”;校訓較完整地體現了該校的辦學宗旨、定位和特色,突出了該校的大學文化特質和治學理念。 |
|
中央民族大學是國傢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是我國民族高等教育的最高學府,是全國唯一進入國傢“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民族高等院校,在我國高等教育體係和民族團结進步事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學校前身是1941年9月成立的延安民族學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學院在北京正式成立,烏蘭夫任首任院長。1993年11月,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現任黨委書記為鄂義太教授,校長為陳理。
黨和國傢歷屆領導集體始終關心和重視中央民族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建校初至1966年,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傢領導人先後14次接見學校師生代表。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3次接見師生代表。1993年學校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時,國傢主席江澤民同志為學校題寫了新校名。2001年6月,學校50周年校慶之際,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同志到校視察,並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學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學”的奮鬥目標。同年,鬍錦濤、李嵐清等國傢領導人親自審批了國傢民委、教育部、國傢計委、財政部四部委聯合上報的《關於進一步辦好中央民族大學的請示》。2002年6月,國傢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了《關於重點共建中央民族大學的協議》。在黨和國傢的高度重視下,學校1979年被批準為國傢重點大學,1999年成為 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4年成為國傢“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民族成分衆多的師資隊伍。建校之初,一批學界名流,如潘光旦、吳文藻、費孝通、翁獨健、吳澤霖、馮傢升、楊成志、林耀華、傅樂煥、於道泉、聞宥、馬學良、王鍾翰等到校任教。學校現有教職工總數為1,967人,其中專任教師1,003人,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487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8.6%;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25人,碩士學位308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3.1%。他們當中有王鍾翰、戴慶廈、王堯、耿世民、張公瑾、牟鐘鑒、鬍振華、施正一、劉秉江、馬躍、李魁正、楊聖敏、金炳鎬、薛達元等著名學者,還有不斷涌現的諸多中青年新秀,已漸成學界翹楚。學校目前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學科評議組、全國地方志領導小組、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中央新疆工作協調小組、上海合作組織中方教育咨詢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國傢學科規劃和評審機構成員18人,雙聘院士2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傢教學名師2人、北京市教學名師6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13人,國傢民委突出貢獻專傢6人,學校特聘教授2人,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和教學帶頭人82人。他們具有良好的治學精神和學術風範,在教書育人和學術研究上成就卓著。
經過50多年的發展建設,學校圍繞國傢的民族團结與發展需要,秉承優良的辦學傳統,已發展成為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主體、民族類學科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重點大學。學校現有18個學院、3個係和1個預科部,有覆蓋10個學科門類的55個本科專業、2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6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國傢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國傢級重點學科、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國傢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國傢“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1個國傢民委-教育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學校的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等學科具有雄厚的實力和特色優勢,不僅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而且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民族史、宗教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生態學等學科也得到快速發展並具有廣阔的前景。
學校面嚮全國招生,現有全日製在校本科生11,235人,碩士、博士研究生2,741人,少數民族預科生417人,本科生(含預科生)來自55個少數民族的學生占62%。建校50多年來,學校為國傢輸送了大批各民族畢業生,他們大多數已成為民族地區各條戰綫的骨幹。其中有知名專傢學者近千名,少數民族省部級領導幹部近百名,地廳級領導幹部近千名,縣處級領導幹部萬餘名,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國傢的民族團结與發展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學校現占地面積為37.8萬平方米,另規劃新校區占地面積81萬平方米。校園建築面積55.7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20餘萬平方米,資産總值16.1億元。擁有各類圖書近214萬册(含電子圖書48萬餘册),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圖書文獻資料藏量居國內高校前列。學校出版社是全國民族學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和《民族教育研究》是面嚮國內外發行的全國核心期刊。民族博物館藏有3萬餘件珍貴的民族文物,已經成為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教學實踐基地。學校有先進的校園網絡係統,滿足了教學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目前,全校師生員工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國傢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要求和民族團结與發展事業的需要,緊緊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創新能力兩大主題,強化本科教學工作中心地位,實施質量立校、學術興校和人才強校三大戰略,全力推進學校的發展建設,為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奠定基礎。 |
|
中央民族大學坐落於北京高校林立的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南鄰國傢圖書館,科技信息集中,環境典雅幽美,人文氛圍濃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一所培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優秀和傑出人才的國傢重點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有着優良傳統和歷史,其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學院。延安民族學院以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從事民族工作的漢族幹部為主要任務,以毛澤東的題詞“團结”為校風,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為中國各民族共同的解放事業輸送了大批幹部。
新中國成立不久,1949年12月毛澤東根據形勢的發展特別是國傢建設、民族區域自治、實現共同綱領及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做出了培養大批少數民族幹部的指示。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學——中央民族學院,抽調了一批當年在延安民族學院工作過的同志進行建院籌備工作。同年11月,周恩來總理主持政務院第60次政務會議,批準了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提出的《培養少數民族幹部試行方案》和《籌辦中央民族學院試行方案》。前一方案提出在北京設立中央民族學院,並在中南、西南、西北設立中央民族學院分院各一處;後一方案則明確規定了中央民族學院的三項主要任務:一是為國內各少數民族實行區域自治以及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培養高級和中級的幹部;二是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問題以及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發揚並介紹各民族的優良歷史文化;三是組織和領導關於少數民族文字方面的編輯和翻譯工作。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學院正式開學。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政務院副總理董必武在開學典禮上做了重要講話。6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表示祝賀。
建校後,學校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年6月至1951年底,為初創階段。當時學校的校址暫設在城內國子監,有教職工280多人,軍政幹部班、藏語文班兩個訓練班的學員260多人。
第二階段:1952年至1966年5月,學校開始正規化辦學並逐步發展成為一所文科高等學校。1952年國傢進行院、係調整時,把已建設數十年的清華大學社會學係、北京大學東語係的部分專業和北京大學的前身燕京大學的社會學係,調整到中央民族學院,中央民族學院由此形成了高起點的學科和專業優勢,並雲集了一批大師級的著名社會學家、民族學家、語言學家、人類學家。他們當中有新中國成立之前著名的“南楊(楊成志)北吳(吳文藻)”,還有潘光旦、費孝通、付羅煥、楊堃、翁獨健、林耀華、馮傢升、於道泉、吳澤霖、馬學良、王鐘翰、張錫彤等國內外著名專傢。校址也從國子監遷到了西郊白石橋附近。之後陸續建立了民語係、歷史係、政治係、藝術係、漢語係、研究部、預科部等教學科研單位。中央民委參事室也並到中央民族學院。
第三階段:1966年6月至1978年8月,“文革”嚴重影響了學校的發展。
第四階段:1978年9月至1993年10月,學校發展成為以文科專業為主體、以民族學科為特色,文、理、工、藝、管等專業兼備的綜合性大學,1978年2月被確定為國傢重點大學。此後,學校陸續建立了物理、應用數學、生化、計算機科學技術等理工係科,從文科高等學校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
第五階段:1993年11月至今,學校朝着高水平研究型的發展目標邁進。經國傢教委批準,1993年11月30日,中央民族學院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時任國傢主席的江澤民為學校題寫了新校名。1999年確定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1年6月學校50周年校慶之際,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到校視察,並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學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學”的奮鬥目標。2002年6月,國傢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了《關於重點共建中央民族大學的協議》,將學校的發展又推上一個新的臺階。2004年成為“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
|
中央民族大學歷任校長
姓名 任職時間
陳理 2009年至今
鄂義太 2005-2009年
榮仕星 1999年12月 - 2005年1月
學校方位哈經雄 1992 - 1999年
任世琦 1985 - 1992年
江 1982 - 1985年
宗 群
(代理院長) 1977 - 1982年
李 力
(革委會主任) 1971 - 1977年
劉 春 1957 - 1966年
劉格平 1954 - 1957年
烏蘭夫 1950 - 1954年
中央民族大學歷任黨委書記
姓名 任職時間
王 彥 1997年9月 - 2005年1月
哈經雄 1996 - 1997年
周興健 1991 - 1996年
羅炳正 1988 - 1991年
江 1982 - 1988年
宗 群
(代理院長) 1977 - 1982年
李 力
(革委會主任) 1971 - 1977年
陳 林 1963 - 1966年
蘇剋勤 1954 - 1963年
劉 春 1950 - 1954年 |
|
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
1899年生於江蘇省寶山縣羅店鎮。
1913年至1922年在北京清華學校讀書,1922年至1926年留學美國。
1952年全國院係調整,潘光旦遂調入中央民族學院,主要從事少數民族歷史的研究。
潘光旦先生一生涉及廣博,在性心理學、社會思想史、家庭制度、優生學、人才學、傢譜學、民族歷史、校園地圖教育思想等衆多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
吳文藻(1901-1985),中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
1923年赴美國留學,進入達特默斯學院社會學係,獲學士學位後又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社會學係,獲博士學位。
1953年任民族學院教授、研究部國內少數民族情況教研室主任和歷史係民族志教研室主任。
中央民族大學從1996年開始設立吳文藻文化人類學奬學金以奬勵後進。
吳文藻先生是中國社會學、人類學和民族學本土化、中國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積極實踐者。
費孝通
1910年11月出生於江蘇吳江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1930年燕京大學社會學係學習,獲學士學位。不久,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及人類學係,成為我國最早在本土獲得社會人類學碩士的青年學者。1935年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留學,獲博士學位。
1952年-1957年任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1957年-1982年任中央民族學院人類學教授,和吳文藻、謝冰心翻譯海斯及穆恩的《世界史》和韋爾斯的《世界史綱》,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國傢的民族事業和教育事業。
吳澤霖(1898-1990)中國社會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
1898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常熟。
1922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學堂,隨即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蘇裏大學主修社會學,1927年獲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西南民族學院教授兼民族文物館館長,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南開大學貴州大學兼職教授,中南民族學院教授等職。
馮傢升,中國當代民族史學家。字伯平,漢族。山西省孝義市人。
1927年入燕京大學攻讀歷史,結業後為研究生,得碩士學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央民族學院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後兼該所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研究室副主任。
馮傢升開創了中國對回鶻文和突厥文的研究工作,在國內外受到重視和好評,馮傢升對中國東北、西北史地及民族 史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楊成志,中國當代民族學家,漢族,廣東海豐人。
1923-1927年就學於嶺南大學,同時在其附中兼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成志到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工作,後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兼文物室主任。他曾參加《中國少數民族分佈簡圖》、《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簡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舊有政製概況》及《瑤族簡史簡志》的編寫工作。
楊成志的論著在國外民族學、人類學界有一定影響。幾十年來,他對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以及對人才的培養作出了貢獻。
林耀華 男,福建省古田縣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係教授、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中共黨員。
1910年3月生。
1928-1935年就讀於北京燕京大學社會學係,1932年獲學士學位,1935年獲碩士學位,1937年入美國哈佛大學攻讀人類學1940年獲哲學博士。
1941年回國任教,歷任燕京大學社會學係主任,中央民族學院歷史係主任民族學係主任,民族學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評議祖成員。
60餘年來潛心教學工作,一絲不苟,誨人不倦,培養了一大批教學科研人員為中國民族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傳記已被《美國世界名人錄》等十多部國際名人傳記收錄。
傅樂煥(1913-1966),民族史學家,祖籍山東聊城。
1913年生於山東濟南。
1932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係,1936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47年得英國文化委員會資助,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留學,1950年獲博士學位。
1952年調中央民族學院,先後在研究部、歷史係工作,曾任歷史係副主任、院工會副主席等職,兼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和學術委員。
長期從事北方民族史的研究與教學,尤重遼金史。與馮傢升、陳述二人並稱為“遼史三大傢”。
於道泉(1901-1992),現代著名藏學家,我國現代藏學的奠基者之一。山東省臨淄縣人。漢族。
畢業於齊魯大學,精研世界語。民國12年(1923)入北京大學,師從梵文學家綱和泰學習梵文和藏文,研究佛經。
1952年高等學校院係調整後調入中央民族學院民語係任教。
聞宥 即聞在宥(1901-1985),字在宥,號野鶴,江蘇婁縣(今屬上海市鬆江縣)泗涇鎮人。
民國2年(1913年)小學畢業後,因家庭睏難到上海申報館工作,同時,先後在中學、私立震旦大學進修。後轉入商務印書館編輯部工作,並兼任私立持志等大學教員。
1955年起調中央民族學院任教授,直到逝世。是法國遠東博古學院通訊院士,聯邦德國德意志東方文學會會員,土耳其國際東方研究會會員。
在民族語文方面,字喃、彝文和羌語的研究,都是由他開創的。他對於一般所謂的印度支那語或漢藏語有獨到見解,認為這個語族是可疑的,必須根據文獻重新研究。
馬學良(1913-1999),字蜀原。著名語言學家、民族語言文學家、民族教育傢、中央民族大學民族語言文學學科奠基人、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中共黨員。漢族。山東省榮成市人。
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國文學係和文科研究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北京大學東方語文係副教授、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語文係教授和係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副所長。
他長期從事民族語言教學和研究,對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的調查研究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他長期致力於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教育工作,為發展民族語言、文學培養了大批人才。
王鍾翰,清史、民族史與滿學專傢,漢族,中共黨員。
1913年出生於湖南東安。
1934年長沙雅禮中學畢業,考入燕京大學歷史係。1938年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40年獲研究院歷史學部文學碩士學位。1946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深造兩年。
1952年調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與歷史係,歷任研究員、教授、係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
宋蜀華(1923-2004) 四川成都人。
1946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社會學係,獲學士學位。同年考入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研究院,師從A.P.埃爾金攻讀人類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52年起在中央民族學院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1981-1986年任副院長。1985年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88年當選為英國皇傢人類學會榮譽會員。1993年受聘為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專傢組成員。曾任中國民族學會會長、名譽會長。
多次應邀赴墨西哥、澳大利亞、日本、美國、韓國等國進行學術交流;多次深入偏遠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田野工作,撰寫調查報告數十萬字;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培養出一批批民族學和民族史專業人才。 |
|
中央民族大學是黨和國傢為解决中國民族問題、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高級專門人才而創建的高等學校,是中國高等教育體係中有56個民族師生的國傢重點大學。進入21世紀以來,中央民族大學確立了建設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定位。在國傢民委、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指導和支持下,學校各族師生正抓住機遇、突出特色、強化服務,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學科建設和科研隊伍
學校創立之初,中央政府即選調了一大批學界名流來校任教。根據中央政府的指示,當時,全國從事歷史、語言、文化和社會學專業教學與研究的學者彙聚到中央民族學院。他們當中有潘光旦、吳文藻、楊成志、翦伯贊、翁獨健、吳澤霖、馮傢升、於道泉、王靜如、聞宥、費孝通、林耀華、傅樂煥、馬學良、王鐘翰、陳振鐸、陳述等一批著名學者,使學校成為國內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語言學、民族史學等領域學術權威的薈萃之地,確立了學校的民族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民族史學等民族類學科在全國學術界的領先地位。
經過50多年的建設發展,學校圍繞國傢的民族團结與發展需要,秉承優良的辦學傳統,已發展成為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主體、民族類學科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重點大學。學校現有18個學院、3個係和1個預科部,有覆蓋10個學科門類的55個本科專業、2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6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國傢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國傢級重點學科、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國傢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國傢“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學校的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等學科具有雄厚的實力和特色優勢,不僅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而且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民族史、宗教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生態學等學科也得到快速發展並具有廣阔的前景。
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民族成分衆多的科研隊伍。該隊伍組建以來就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民族廣泛,現有包括漢、蒙、維吾爾、藏、壯、回、滿、苗、朝鮮等40多個民族的科研人才;二是結構合理,在年齡結構上既有碩果纍纍的老專傢,又有大批的後起之秀——中青年學者;三是學科分佈多樣性,民族學科優勢突出。學校現有(2007年)教職工1967人,其中專任教師1003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達到47.5%,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達到63.1%。學校目前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學科評議組、全國地方志領導小組、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中央新疆工作協調小組、上海合作組織中方教育咨詢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國傢學科規劃和評審機構成員18人,雙聘院士2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傢教學名師2人、北京市教學名師6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13人,國傢民委突出貢獻專傢6人,學校特聘教授3人,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和教學帶頭人82人。他們具有良好的治學精神和學術風範,在教書育人和學術研究上成就卓著。除老一輩專傢教授外,中青年教師刻苦鑽研,迅速成長,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一些教師獲得了富布賴特基金及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基金等,不少人被評為北京市青年骨幹教師、青年學科帶頭人並進入國傢百千人工程和北京市跨世紀社科百人工程。
學校科研團體活躍,學術氛圍濃厚,現有各種研究機構50多個。這些研究所科研力量雄厚,學術梯隊結構合理,集中了一批國內研究民族學與人類學、民族語言、民族歷史、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的著名專傢、教授。對於這些研究所,學校采取院係合一的方式予以重點扶持,在政策上給予傾斜,保證了學科研究隊伍和研究成果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二、科研成果與科研特色
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始終遵循中央確定的辦學宗旨和辦學任務,充分發揮民族類學科的優勢,不斷優化辦學結構、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經過幾代人的紮實建設和不懈奮鬥,逐漸積澱形成了內涵豐富、底藴深厚的鮮明辦學特色——致力於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和中國民族問題研究,為國傢的民族團结和發展事業提供高水平服務。學校的這一辦學特色凸顯了中央民族大學在國傢高等教育體係中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地位,成為學校創建一流、服務社會的巨大財富和獨特優勢。學校的科研工作也緊緊圍繞這一特色展開。“十五”以來,學校共承擔和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52項,社會橫嚮課題138項,自主科研立項625項,出版學術專著1,067餘部,發表學術論文4,866篇,獲省部級以上奬勵155項。建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圍繞國傢和民族地區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確定了一批對凝練學科方向,提高學科水平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原創性研究項目,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一)科研引領民族理論創新和為國傢民族問題决策咨詢服務
中央民族大學作為延安民族學院的繼承者,始終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倡導知行合一,追求明智篤行,把國傢的民族問題與民族理論、少數民族發展與民族政策、邊疆安全與穩定等重大問題作為科學研究和理論創新的主攻方向,創建了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學、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經濟等學科,並以其特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論貢獻,成為國傢民族問題决策咨詢的思想庫。
早在建校初期,學校就承擔和完成了建國初期的民族識別研究、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少數民族語言調查和文字改革與創製等國傢交給的一係列重大任務。改革開放後,學校專傢學者圍繞新時期的民族問題和民族地區發展,在民族學基本理論、民族經濟、民族宗教、民族政策等領域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取得了一係列重要的理論創新成果。例如《中國民族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民族學通論》、《西藏歷史地位辯》、《中國宗教通史》、《廣義民族學》、《中國共産黨民族綱領政策通論》和關於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縮小東西部地區差距的建議,關於西沙南沙考古新發現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處於我國民族和邊疆問題研究的最前沿地位,分別獲國傢、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和特等奬,對中央的宏觀决策、民族問題的認識與處理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在國傢“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中,學校進一步強化國傢民族問題决策的實證研究,緊緊圍繞中國當代民族問題研究、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與邊疆史地研究、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與公共行政管理研究,開展了全方位、大規模、多學科的田野調查,在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問題、“東突”與恐怖主義問題、邊疆跨境民族與邊疆穩定問題、宗教與國傢安全問題、少數民族地區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中央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成為國傢在新形勢下確定發展戰略、製定民族政策、處理民族問題的重要依據。學校有多名教授被聘為國傢有關部委的咨詢專傢。戴慶廈教授主持的中國語言國情調查等項目,直接為國傢製定少數民族語言政策、發佈年度《中國語言生活緑皮書》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决策參考;楊聖敏教授被聘為中央新疆工作協調小組咨詢專傢,他的研究報告被中央領導肯定為“對維護新疆穩定具有指導意義”,他還應邀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講課;牟鐘鑒教授被聘為中央統戰部和國傢宗教局咨詢專傢,他也應邀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講課,他的《民族學與宗教學的分途與際遇》等論著,確立了民族宗教學這一新的學科方向;薛達元教授擔任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國首席科學家,他主持編製的《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規劃綱要》,推動了少數民族傳統知識在環境領域的主流化;青年學者張詠博士作為上海合作組織中方教育咨詢專傢,應邀為教育部、外交部作《中亞的民族宗教與地緣政治》的報告,“為研究中亞地區國傢教育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二)科研關註和服務於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關註和服務於民族地區的和諧發展,是學校肩負的重要使命,也是學校學者治學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後,為了適應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學校不斷拓展學科方向與研究領域,在人才培養的同時,深入民族地區,重點圍繞民族地區經濟、生態環境、醫藥衛生、教育、社會公共管理與法製建設等五個方面,進行實證研究,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面,《民族經濟學與民族地區的四個現代化》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國民族地區經濟問題研究的理論基礎,榮獲國傢民委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三農”問題的研究成果——《農民權利論》,提出了新形勢下保證農民權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變革原則;少數民族傳統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及惠益分享政策的研究,提出了少數民族傳統知識惠益分享機製,被國傢環保總局、知識産權局采用;在青海省海北州建立的高原毒草研究基地,成功地研製出“滅狼毒”和“滅棘豆”兩種滅殺毒草藥物,獲得了國傢專利,大面積地改善了該地區草地群落生態結構,大大提高了天然草原生産能力,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十分顯著。
在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對甘肅裕固族聚居區等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調查,建立了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評價模型;通過對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動植物基因研究,從大黃橐吾等植物中分離出15個世界上尚未見報道的新的活性化合物,尤其是對獨竜族特有的獨竜雞生物遺傳多樣性的研究,可初步確定發現了我國第101個雞品種;對四川大涼山彝族聚居區野外生物資源的調查,提出了彝族社區生物保護及社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在民族醫藥和公共衛生方面,建成國傢民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研究中心,承擔了4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和多項省部級課題;在對少數民族傳統醫藥進行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少數民族傳統醫學文化遺産數據庫;在大、小涼山彝族地區建立了毒品與艾滋病研究基地,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提出利用本土資源開展毒品與艾滋病防治的模式,受到衛生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重視。
在民族地區教育方面,研究者深入考察和解析了涼山彝族社區50年來語言與教育的社會變遷過程,提出了破解少數民族在融入現代主流社會過程中既希望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又力圖保存本民族傳統語言文化的兩難問題的對策與思路,其成果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奬。組織開展了少數民族新創文字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狀況及存在問題研究、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材研究與鄉土教材資料庫建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投入與效益分析等重大項目研究,為民族地政府部門教育决策提供了依據。
在民族地區公共管理與法製建設方面,開展了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府應急機製研究、少數民族地區公共安全研究、民族地區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研究、少數民族受教育權利保護研究和鄂倫春族文化權利保護等研究,取得了多項成果,有的被當地政府直接采納,有的得到中央領導批示而成為國傢决策的重要參考。
(三)科研致力於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文化
學校深入開展少數民族語言、歷史、文化、藝術的發掘與研究,積極宣傳弘揚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開展國際學術和文化交流,成為傳承弘揚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陣地和窗口。
建校初期,時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燕京大學代校長的著名元史專傢翁獨健教授擔任學校歷史係主任,彙聚了傅樂煥、王鍾翰、鬍德煌等一批著名歷史學家,積極參加了大規模少數民族歷史調查與研究,培養了一大批研究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優秀人才。王鍾翰教授所著《中國民族史》,詳細闡述了漢族的起源、形成及與各少數民族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傢的歷史過程,是一部跨越五千年的通史體中國民族史專著,開創了中國民族史研究的新境界,榮獲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奬、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一等奬、第十屆中國圖書奬等多項大奬。
50多年來,學校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研究涉及55個少數民族、5大語係、80多種語言,成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領域研究語種最多、領域最廣、專業覆蓋面最大、高層次人才最集中的優勢學科。突厥語言文化與歷史研究、藏學研究、漢藏語研究、傣族語言文字和文獻古籍研究、柯爾剋孜語言文化與歷史研究,都代表了相應領域的最高水平,對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和歷史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尤其是對南方各少數民族尚未深入調查過的20多種語言、方言進行了深入調查,進一步豐富了漢藏語理論的內容,並通過語言關係、瀕危語言、跨境語言、雙語等領域的研究,揭示出我國民族語言的接觸、發展和演變的基本規律,豐富和發展了語言競爭與和諧理論。
學校在收集、整理、研究、創作、保護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方面,為傳承弘揚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民族舞蹈、音樂、美術方面,堅持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緊密結合,推出了大批既反映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內涵與精華,又具有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藝術類專業師生共取得創作和研究成果9495項,在各類展演、比賽、評選中獲國傢和省部級奬勵158 項。例如,獲得20世紀華人舞蹈經典作品金像奬的蒙古族男子群舞《奔騰》、第五屆“荷花杯”舞蹈比賽編導金奬的《紅河𠔌"序》,第十屆“五個一工程”歌麯奬排名第一的《吉祥三寶》,被譽為中國壁畫經典之作的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大型壁畫《創造收穫歡樂》、創世界單套發行枚數之最的建國50周年紀念郵票《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结》等一批優秀作品在社會上産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在一定意義上引領了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的時代新風。
學校的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歷史研究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在國傢對外交往中發揮了重要窗口作用。目前學校與國外62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每年來學校訪問、交流、學習的世界各國政界要員、學術名流、外交人士、青年學子和國際友人1,000多人次;學校的專傢學者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文化交流和項目合作,活躍在國際學術舞臺上。這些交流與合作不僅提高了學校的學術水平,而且充分展示了我國民族團结與發展的成就和優秀的民族文化,直接促進了國傢對外交流與合作。由學校各民族學生組成的代表團,多次出色地完成了隨國傢領導人出訪、赴雅典迎接奧運會會旗、赴香港參加“慶回歸十周年係列活動”等重大政治任務,嚮世人展示了當代中國各族青年良好的精神風貌。通過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文化交流的窗口,讓世界更多地瞭解中國,中國更好地走嚮世界。
三、科研促進教學
學校始終堅持以科研促進教學,依托學科與科研優勢,推進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促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教師註重將科研成果帶進課堂、融入教材,轉化為教學內容;註重以社會實踐、科研項目和創作等方式,促進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提高,文科類專業以社會實踐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研究能力,理工類專業以科研項目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藝術類專業以創作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水平,成效顯著。2004年以來,在“985工程”建設中,依托3個創新基地,組建了13個跨學科的重大項目領域研究中心和相應的創新團隊,近2000名專傢學者、研究生和優秀本科生參加了“985工程”項目建設和大規模的田野調查,有效地推動了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為了促進科研和教學的緊密結合,建構學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相統一的大平臺,學校采取了積極的引導和鼓勵措施。一是鼓勵科研與教研相結合的項目立項研究。二是鼓勵各學科和跨學科的創新團隊開展教學研究,使之既是學術創新團隊,又是教學創新團隊。三是鼓勵和組織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與創新活動,在創新實踐中培養人才。四是學校各種科研設施包括實驗室、資料室等盡可能地嚮本科生開放。五是鼓勵教師將科研成果轉換為教學內容,將學術前沿理論用於教材建設。通過上述措施,較好地推動了教學與科研互動、理論與實踐交融,為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拓寬了途徑。三年來,全校確立教改研究項目47項,資助本科生研究訓練項目97項;舉辦各種學術講座674次,參加的學生10萬餘人次;本科生參與教師的各類課題研究和田野調查有150個隊組、1100人次;學生撰寫發表的論文和文章1211篇。
四、科研交流及服務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通過學術交流鞏固和提高了科研工作的影響力,通過科研人才工程增強了社科研究發展的後勁,通過基地建設和條件改善提升了社科研究工作的水平。學校與美國波士頓大學、紐約州立大學、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法國巴黎第十三大學、裏昂第三大學、韓國首爾大學、慶熙大學、蒙古國國立大學、烏茲別剋斯坦國民大學等62所著名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並開展了實質性的交流。學校先後發起或參與、組織召開了首次全國(兩岸三地)民族學、人類學教學科研機構負責人聯席會議、清史/滿族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民族學/人類學與中國經驗論壇、西部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民族新學科發展理論研討會、全國民族院校管理學科研討會、第三屆全國民族院校藏學暨藏語文教學研討會、東亞文化交流與發展模式的探討國際學術交流會、中國朝鮮族的人口問題及其對策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阿詩瑪》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大型學術會議,對促進相關學科領域的國內外學術交流和科研工作産生了較大的影響。2004年以來,學校共聘請外國專傢學者196人,教師出國訪學研修、進行學術交流365人次,舉辦國際學術會議17次,學生通過項目出國留學71人、出國交流369人次,學校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高。
為了活躍學術氛圍,促進科研工作,科研處與相關院係合作舉辦“民大學術論壇”,2004年至今已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傢學者到校舉辦高水平學術講座579場次。學校還註意抓緊科學普及的工作,一批專傢、教授長期以來,堅持利用假期帶領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深入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深入調研,從事科普教育工作,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以張英、李華明為代表的“中央民族大學暑期三下鄉紅河博士團隊”,在2004年首都高校社會實踐工作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被評為“2004年度首都大學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受到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等多傢單位的聯合表彰。
作為科研工作服務管理職能部門,科研處致力於為學校和教師科研服務。其職責範圍包括:負責把握中央民族大學學科的學術發展方向,推動全校學科建設與改革;推進科研機構和研究基地的建設與發展;組織、爭取、協調與管理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包括交叉的綜合性研究項目;選拔、培養和引進科研人才;組織申報各級各類優秀科研成果奬勵;統計全校科研成果;推進全校科學研究工作同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負責管理學校與科學研究工作其它相關業務。科研處現有7名工作人員,其中教授、博士生導師2人,副教授2人,博士4人,多人次曾前往美國、英國、韓國等國傢學習和交流。科研處內部設有成果管理科和項目管理科兩個科室。成果管理科的職責是:負責組織學校的科研成果參加校內外的評審、報奬、奬勵工作;審核教學、科研人員的科研工作量;做好科研成果的整理及資料工作;建立成果庫和博士生導師專傢資料庫;編印《中央民族大學科研成果目錄》、《科學研究動態》等。項目管理科的職責是:負責各種科研基金、項目、科研機構管理;年度社科、科技統計;學術委員會日常事務;科研成果轉化;科研經費管理和中期跟蹤管理及後期結項歸檔工作;負責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管理係統”的管理和使用等。 |
|
中央民族大學是國傢“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在我國高等教育體係和民族團结進步事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育少數民族和民族工作高級專門人才的搖籃,堪稱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縮影,是展示黨的民族政策和國傢民族團结進步事業的重要窗口。校園坐落於北京高校林立的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南鄰國傢圖書館,環境典雅幽美,人文氛圍濃郁,科技信息集中,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學校前身是1941年10月成立的延安民族學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學院在北京正式成立。1993年11月學校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學校現任校長為鄂義太教授。
中國三代領導集體都十分關心和重視中央民族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建校初期至1966年5月,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國傢領導人先後14次接見學校師生代表;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3次接見師生代表;1993年學校更名時,時任國傢主席的江澤民為學校題寫了新校名。2001年6月學校50周年校慶之際,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到校視察,並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學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學”的奮鬥目標。2002年6月,國傢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了《關於重點共建中央民族大學的協議》,將學校的發展又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
|
學校目前設置有以下院、係(部):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係、蒙古語言文學係、朝鮮語言文學係、維吾爾語言文學係、哈薩剋語言文學係) 藏學研究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法學院、馬列主義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教育學院、外國語學院、 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美術學院、 舞蹈學院、 音樂學院、體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預科教育學院 |
|
學生社團能夠培養大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是一所大學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標志。
民大學生社團有着幾乎與學校一樣悠久的歷史。一直以來,學生社團是民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窗口,在學生中有很大影響。
目前各類社團共有近3000名成員,占民大學生總數的近30%,社團成員逐年增加,社團活動豐富多彩,在校內營造出了一種積極、健康、嚮上的良好氛圍。
民大學生社團具有類型多樣、特色鮮明、成員廣泛、影響力大等特點。主要包括:
一、理論類
民大有青年民族理論學會、學風社、關註西部民族教育協會、星火社、文化促進交流協會等多傢理論社團。在引導民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起到了先鋒作用。他們大都創辦了獨具特色的論壇、思想角,部分社團還創辦了自己的刊物、網站。
二、文學藝術類
文學藝術類社團在社團中是最引人註目的一類,此類社團以豐富學生課餘生活為目的,經常舉行各類娛樂性活動,因此也最受同學們歡迎。代表性的社團有“同塵文學聯盟(包括朱貝骨詩社、紫竹詩社、北辰文學社、魯迅文學社,其中朱貝骨詩社入選“首屆全國大學生人文原創寫作大賽暨百強文學社團評選活動全國大學生百強文學社團”)、一個”漫畫社、“幾點”音樂社、“風暴”話劇社、放大影站、書法協會、唱遊社等。其中“一個”漫畫社、風暴話劇社在北京市各個高校間也具有良好的聲望。
三、實踐類
此類社團的活動範圍並不局限於大學校園。他們經常利用課餘時間或者假期到北京郊區或者全國各地進行實地考查,因此在增長同學的社會實踐能力方面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代表性的社團有關註“三農”政策學習研究會、西部實踐社、西部協會、前途社、未來企業傢協會、民俗學社等。
四、公益類
在民大有一批熱心於公益事業的年輕大學生,以他們為主體形成了民族大學的各種公益類社團。緑色希望協會、愛心社、愛知社就是這類社團的優秀代表。2003年緑色協會應國傢環保總局之邀參加了“緑色中國”首屆論壇,在第一、第二屆環保辯論賽中分別獲得冠亞軍的好成績。此外還相繼舉辦了“北京市高校環境論壇”等活動,都為民大社團活動贏得了巨大的榮譽。
五、體育類
體育類社團同樣也是民大社團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現有籃球協會、乒乓球協會、武術協會、排球協會、“棋魂”社等10傢體育類社團。體育類社團的活躍,能夠從思想和實踐上推廣體育運動的意識,並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創造良好的氛圍。 六、校園刊物類
以《CUN人物》為代表,中央民族大學的校園學生刊物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CUN人物》雜志在北京高校中有很大的知名度及一定影響力。2008年10月舉辦的學生刊物交流會,使得中央民族大學學生刊物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此外,中央民族大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2007年6月8日,中央民族大學獲得國傢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産日奬。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三,在2007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學校品牌滿意度榜)名列第一。 |
|
西部 | 民族經濟學 | 西部開發 | 運動員 | 道教 | 明史 | 歷史學家 | 人物 | 人類學家 | 思想傢 | 北京大學 | 中央研究院 | 山東聊城 | 遼金史 | 考古學家 | 作傢 | 演員 | 學者 | 歷史學 | 歷史 | 民族學 | 更多結果... |
|
|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 中央民族大學社區 | 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 |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 | 中央民族大學馬列主義學院 | 中央民族大學關註三農協會 | 中央民族大學風味餐廳 |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中央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 | 中央民族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 中央民族大學理學院 | 中央民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 中央民族大學新校區 |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 | 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 |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 中央民族大學教工餐廳 | 中央民族大學幼兒園 | 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 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 | 中央民族大學韓語班 |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 | 中央民族大學加油站 | 中央民族大學貴州函授站 | 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研究院 | 加強教學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中央民族大學本科教學研究(第一輯) |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 |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探索與創新--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教師論文集 | 中央民族大學就業與創業聯合會 | 中央民族大學青年志願者服務團 |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 中央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學係 |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