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hōnɡ yānɡ jūn |
|
中央軍是聽命於蔣介石的嫡係部隊,本質上講,衹是控製了中央政權的地方軍閥,與桂係、粵係、晉係、滇係、西北軍、東北軍和地方軍閥武裝相區別。這些其他武裝具有相當的獨立性,把持地方政權、財權。
一般講,中央軍控製着華東五省,以華東五省作為財源和補給基地,抗戰後撤退至河南、四川、陝西。
蔣所能控製的,衹有中央軍而已,以及中央軍占領的地盤。到解放時都是如此。他衹是全國各派名義上的首領。
國民黨中央軍以與蔣親疏關係來看,大體分為以下3個層次:
(1) 黃埔嫡係將領統率的部隊,稱中央軍嫡係;
(2) 蔣在北伐及歷次的軍閥混戰中不斷收編的部隊,在中央序列內,但是仍保持相對獨立人事體係的,稱中央軍旁係,多為被收編的北洋部隊。這類部隊不少被中央嫡係部隊吞併改造,變為嫡係。
(3) 在軍閥混戰中被蔣(或其他軍閥)打敗,失去地盤,編入中央序列,但是仍保持相對獨立人事體係的。與上一類不同的是,這些部隊出於地方實力派,失去勢力後仍與地方保持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例如廣東的19路軍、廣東的薛嶽、湖南的譚延闓/魯滌平等部。
下面對各支部隊作粗略的介紹(1931-1936): |
|
中原大戰時期,嚴格意義的中央軍衹有6個師,這是蔣軍嫡係的雛形。
第1師:北伐時期的劉峙第2師,後來交到鬍宗南手上,擴展了第1軍,“西北王”的核心部隊。
第2師:北伐時期的第3師、第14師等合成,師長先後有顧祝同/樓景樾/黃傑/鄭洞國等,後與25師合編為關麟徵的52軍。
第3師:北伐時期的第20師,師長先後有錢大鈞/陳繼承/李玉堂,後來發展為第10軍,以方先覺守衡陽聞名。
第9師:北伐時期王柏齡的第1師。北伐中在南昌受創,回後方整編,重編序列後為第9師,後來發展為蔣鼎文/李延年的第2軍。
第10師:由兩部組成,一是黔軍王天培部的殘餘,師長楊勝治/方鼎英,二是國民軍方振武投蔣後編成的45師,師長衛立煌。後來第10師與45師合併,仍稱第10師,師長衛立煌/李默庵,由於部隊淵源不好,以及衛立煌與蔣的關係一般,這一部又稱中央軍的雜牌。
第11師:原福建周蔭人部,投降北伐軍,先編成17軍,後改11師,師長曹萬順/陳誠。這是陳誠“土木係”的根基。
中原大戰後,又按德式編製建成了張治中的教導師,隨後教導師一分為三,教1師馮軼裴、教2師張治中、教3師錢大鈞。教1師發展的36、87、88師即後來的71軍;教2師發展為第4、25師,第4師是湯恩伯係的班底,25師編入關麟徵52軍;教3師發展為第14、89師,後來14師歸陳誠,89師歸湯恩伯。
上述這些構成國民黨中央軍嫡係的最原始根基。
抗戰時期建立起來的中央嫡係部隊:
200師,原軍委會直轄的裝甲兵團擴編,是國軍第一支機械化步兵師,師長杜聿明。後來以200師為基礎,發展出96師,新22師(廖耀湘),構成第五軍的框架。其中新22師後來自立門戶,成為新六軍的主力師。該軍另兩個師14師、50師也是中央軍。
榮譽第一師,是抗戰老兵、傷兵為基礎組建的,師長鄭洞國,戰鬥力不亞於200師。
新38師,以稅警總團部隊為基礎組建,師長孫立人。後來成為新1軍的主力師。該軍另一個師新30師當然也是中央軍。
51師,國防部補充旅為基礎擴建,師長王耀武,後來成為74軍主力師。74軍另外兩個師57師、58師戰鬥力也很強,都是中央軍。
118師,是11師發展出來的,198師是54軍主力師,這兩個師和11師構成陳誠土木係的支柱。 |
|
1、 北伐時期蔣的同盟軍
湖南譚延闓的第2軍,北伐後未能在湖南立足,曾先後在浙江、江西等地駐防,由於沒有固定地盤,聽命於蔣,編成張輝瓚18師(江西被殲)、譚道源50師、李韞珩53師,這支部隊後來追擊紅軍到了陝西,被鬍宗南兼併。
趙恆惕的部將賀耀組隨唐生智一起南投,編為第8師,師長陶峙嶽,後來也歸併鬍宗南係。
雲南朱培德的第3軍,當時有第7師、12師。第3軍的番號一直保留到該部隊的最後。
廣東第4軍之薛嶽部、蔣光鼐部。陳濟棠取得廣東地盤後,這兩支無傢可歸的粵軍也在中央均等編製內,但是由於各種因素,蔣光鼐部(60、61、49、78)一般還是被當作粵軍看待。薛嶽部有時也被稱粵軍,但是應該說已經中央化了,最初編為90師,後來兼併其他雜牌增加了一個59師。
2、 沿途收編的部隊
北伐時,北洋各省的地方部隊紛紛投誠,北伐後整編,原則上各省均保留了一個師,由於這些省份沒有地方實力派,這類部隊均比較聽命於蔣,個別部隊被改造為中央軍嫡係。
江西的第5師,原賴世璜部,歷任主官有熊式輝/鬍祖玉/周渾元/姚純,後來擴編了餘韶的96師(劃入第5軍)。
浙江的第6師,原周風歧部,歷任主官有陳儀/趙觀濤/周喦,湯恩伯也是這支部隊出身。第6師後來擴編為75軍,屬於陳誠係部隊。
福建的11師被陳誠吃掉了。
安徽的56師,原馬祥斌部,早期親桂係,後來親蔣,師長劉和鼎/劉尚志,抗戰時編為39軍,抗戰結束被裁。
江蘇的陳調元部編了55和57兩個師,師長分別為阮肇昌、李鬆山。後來55師歸了陳誠係(編入94軍);57師被改造後,編入王牌的74軍。
湖北的13師,原夏鬥寅部,歷任主官有夏鬥寅/萬耀煌/朱鼎卿,朱懷冰也出自這支部隊。後來歸入陳誠係,13師先後曾在25軍、75軍、86軍等序列裏。
孫傳芳主力:孫傳芳放棄了江南五省,率領主力(多為原北洋的正規部隊)撤退江北,二期北伐時被擊敗,其餘由鄭俊彥率部投降,編為43和47師,後郭華宗的43師被陳誠吞併,47師的歷任師長有王金鈺/上官雲相/劉傢麒,抗戰時編入第9軍,劉傢麒與軍長郝夢齡一起陣亡。
直魯聯軍:直魯聯軍原為北洋的河北和山東部隊,二次直奉大戰後依附奉係,1928年奉軍主力敗退出關,直魯聯軍被蔣收編,編成21、41、48、58等師。劉珍年21師被韓復渠打敗,離開山東後被李仙洲接管,成為中央嫡係;陳耀漢58師調到南京擔當警衛師,師長喻濟時,後來成為王牌74軍的主力師;41和48師保持着一定的獨立性,合成第10軍,徐源泉任軍長。
此外,蕭之楚的44師也是出自於北洋的部隊。 |
|
“中央軍”這個詞是相對於“地方實力派”而言的。然而也有不少的部隊,既非地方實力派,也不像中央軍,介於邊緣之間的部隊。這些部隊從序列上還是統一於中央的,但是人事上仍然自成體係。(在人們的直覺觀念裏應該不算中央軍了)
粗略列舉:
奉軍郭鬆齡部,郝夢齡的54師;
國民三軍龐炳勳部39師;
出自陝西的國民二軍:嶽維峻/李紀纔部,公秉藩的28師和王錦文的79師;張萬信34師(原田維勤部);高桂滋的84師;井嶽秀/鄧寶珊的86師;
河南的緑林和土著部隊:鎮嵩軍主力,劉鎮華兄弟的64師和65師;孫殿英的40師;戴民權的45師;75師(萬選纔殘部)、76師(樊鐘秀殘部),75和76師合編為張鈁20路軍;
原湖南葉開鑫(趙恆惕部下)的52師,師長李明;原四川張英部的59師,師長陳時驥,均被陳誠吞併,圍剿紅軍時被殲;
雲南範石生的51師,後來經改造,編入74軍;
福建民軍,張貞49師(後被19路軍兼併);盧興邦52師;
四川郭汝棟的26師;
這些“散兵遊勇”不斷被瓦解、改造、兼併,情況變動較快, 不一一而囑。 |
|
Zhongyangjun
中央軍
見國民革命軍。
|
|
|
|
中央軍委 | 中央軍校 | 中央軍區 | 中共中央軍委 | 中央軍委主席 | 中央軍事總監 | 中央軍事委員會 | 以色列中央軍校 | 中央軍委副主席 | 中央軍區九路突圍 |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 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 | 中國共産黨中央軍事委員會 | 中央軍委關於新時期軍隊政治工作的决定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 | 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長期保護測量標志的通告 | 中央軍校武漢分校第6期步科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