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文名:chinese spiny lobster
俗名:竜蝦、大竜蝦、青竜蝦
産地及産期:
我國産於南海和東海南部及臺灣省沿海,生活於水深40—70米的淺海,多棲息於礁石隙縫、亂石堆等處,均棲
介紹:
頭胸部略呈圓筒狀,腹部較為扁平,尾扇柔軟而半透明。頭胸甲表面覆有軟毛且遍布強大棘刺,前緣除眼上角之外,尚有4枚距離大致相若的大刺,但額角缺如。體表呈青緑色。頭胸甲前側緣與兩眼柄之間的中央部位無鮮豔斑紋。眼睛呈黑褐色,眼上角具褐色和黃白色環帶,步足具黃白色條紋。腹部散布着微小白點,關節處的白點較大。腹肢為紅褐色。
中國竜蝦的外觀、體色與波紋竜蝦很相似,但中國竜蝦兩眼柄之間無鮮豔之橘色與藍色斑紋,且步足條紋狀,而不是斑點狀,這使得二者易於區分開來。 |
|
中文名稱:中國竜蝦
漢語拼音:Zhong Guo Long Xia
學名:Panulirus stimpsoni Hoehuis
英文名稱:Chinese spiny lobster
俗名:竜蝦、大竜蝦、青竜蝦
分類地位:動物界 Fauna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甲殼綱 Crustacea → 軟甲亞綱 Malacostraca → 囊甲總目 Peracarida → 十足目 Decapoda → 爬行亞目 Reptantia → 長尾部 Macrura → 竜蝦科 Palinuridae → 中國竜蝦 Panulirus Stimpsoni Hoehuis
産地及産期:我國産於南海和東海南部及臺灣省沿海,生活於水深40—70米的淺海,多棲息於礁石隙縫、亂石堆等處,均棲。 |
|
體長200~300毫米,頭胸部略呈圓筒狀,腹部較為扁平,尾扇柔軟而半透明。頭胸甲表面覆有軟毛且遍布強大棘刺,前緣除眼上角之外,尚有4枚距離大致相若的大刺,但額角缺如。體表呈青緑色。頭胸甲前側緣與兩眼柄之間的中央部位無鮮豔斑紋。眼睛呈黑褐色,眼上角具褐色和黃白色環帶,步足具黃白色條紋。腹部散布着微小白點,關節處的白點較大。腹肢為紅褐色。
腹節2~4節有橫溝,背面左右各有1具短毛的淺凹陷,無溝。尾節和尾肢寬大,形成發達的尾扇。背甲紫褐色或暗青色,上部有許多很小的白色斑點。額板上有2對大棘和數對小棘,第1對觸角鞭部長於柄部,第2觸角之觸角鞭甚長,柄部有粗刺。步足共5對,末節簡單,雌性第5對呈小螯狀。
中國竜蝦的外觀、體色與波紋竜蝦很相似,但中國竜蝦兩眼柄之間無鮮豔之橘色與藍色斑紋,且步足條紋狀,而不是斑點狀,這使得二者易於區分開來。
小竜蝦來源與分佈
小竜蝦在動物分類學上隸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原螯蝦屬。又名剋氏螯蝦、剋氏原螯蝦或淡水小竜蝦,屬中小型淡水螯蝦類品種。
小竜蝦原産於北美洲,是美國淡水蝦類養殖的重要品種。1918年日本將小竜蝦作為牛蛙的餌料從美國引進,並在日本大面積的繁衍和擴散。二戰期間的1938年,小竜蝦從日本傳入中國。
在我國,小竜蝦起初在江蘇省南京市以及郊縣繁衍,隨着自然種群的擴展和人類養殖活動的開展,現廣泛分佈於我國的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天津、北京、遼寧、山東、江蘇、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及臺灣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生物種群量較大。 |
|
每百剋可食部分含水分76.00剋、蛋白質19.37剋、脂肪 1.60剋、碳水化合物0.70剋、灰分1.8剋、鈣41.95毫剋、磷266.1毫剋。維生素 B110微剋、B2100微剋、尼剋酸1.9毫剋等,以及精氨酸、組氨酸、賴氨酸、丙氨酸、膽甾醉、鬍蘿蔔素等。 |
|
藥用部位:肉入藥(竜蝦肉)
采收:春季捕撈。
加工:捕獲後,去殼取肉,鮮用或曬幹備用。
功能:味甘、性平,有補腎壯陽、滋陰、健胃、鎮靜之功效。
主治:陽痿、神經衰弱、筋骨疼痛、手足搐搦、皮膚瘙癢、頭瘡、疥癬等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