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金魚是深受世人喜愛的一種觀賞魚類。有的憨厚,有的俏皮,形態多樣,色彩豔麗。得一閑暇,靜立魚缸前數時,覺不到纍,反而神清氣爽,籍以修身養性,樂而忘憂,都市紛擾,消融於那一池碧水,美麗的日子,也就盡在眼前了。
中國金魚╠╠東方聖魚 |
金魚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Goldfish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people's lives |
作為一種可愛的形象,金魚常出現在人們生活之中,許多商品以金魚作為商標,如金魚牌暖水瓶、金魚牌洗滌靈、金魚牌鉛筆等,還有衆多的金魚工藝品。畫傢以金魚為題材,描繪出許多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金魚畫面。用繪畫藝術表現觀賞遊魚之樂,並使之藝術化,可以說宋徽宗起了很大作用,他不僅飼養金魚,而且還繪畫金魚。其後的各朝各代,都將金魚作為繪畫藝術的主要內容,千姿百態、多彩多色、形態各異的金魚躍然紙上。此外,我們還可以從中瞭解到一些金魚的發展情況,金魚畫也就成了金魚發展史的佐證材料。中國的金魚畫在整個中國繪畫藝術中也占有一定地位。近代著名的金魚畫傢虛𠔌和尚即以其善畫金魚而聞名。他畫的《紫授金章》金魚圖成為價值連城的國寶。
現代畫傢凌虛素有“金魚畫專傢”之美譽。他數十年致力於魚藻,以國畫魚藻而蜚聲海內外。1979年,他用了3個月的時間,創作了長達二十四尺,寬一尺的《百魚圖》長捲。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幅金魚畫,也是他的代表作。
齊白石、吳作人等大畫傢就有許多以金魚為對象的繪畫傑作。許多文人墨客寫過不少以金魚為題材的寓言、童話、小說和詩歌,蘇東坡於1089年(宋朝元四年)遊西湖時寫下了“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附檻散齋餘,還從舊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覓手書”等詩句。在房屋建築裝飾、器皿以及針織品上也常飾有金魚圖案。這些圖案和文字,形象地敘述了我國金魚發現的歷史。科學家也為如此多姿多彩的金魚變異現象所吸引,引發了濃厚的研究興趣,開展了金魚遺傳、變異、進化、實驗胚胎學、細胞遺傳學、發生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等多方面的科學研究。
金魚形象的輻射面非常廣泛,如我國的郵票和挂歷上都有。我國各大公園,都設有金魚廊或魚缸,陳列展出各種金魚,專供遊人觀賞愉悅。 |
金魚是美好、吉祥的象徵 Goldfish are beautiful, a symbol of good luck |
金魚是和平、幸福、美好、富有的象徵。1954年,周恩來總理贈送金魚給亞非國傢,中國金魚乘飛機“出使”各國,成為和平的使者,促進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我國古代,就賦予金魚以美好的象徵和寄托。我國人民在過春節時,都習慣喜歡養一些金魚或是在年畫上畫一個大胖子懷抱一條大金魚,取意“人財兩旺,年年有餘”,“魚”“餘”之諧音,象徵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吉慶有餘;再如“金魚滿塘”與“金玉滿堂”中的“魚”“塘”與“玉”“堂”諧音,都是喜慶祝願之詞,表示富有。另按古代的文化藴含,“金”喻為女孩,“玉”喻為男孩,“金玉滿堂”即為“兒女滿堂”。另外像紅虎頭球(壽星球)即取延年益壽、福星高照的意思,表達一種良好的願望。家庭裏飼養一些金魚在玻璃缸中,配以碧緑水草和假山異石,邊置五針鬆盆景,置於案頭,配以燈光,魚鱗閃閃,清水悠悠,十分優美,而且還是鬆鶴壽的象徵,令人心曠神怡,其樂無窮。 |
飼養金魚的好處 The benefits of keeping goldfish |
金魚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為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和樂趣。它是一種鮮活的藝術品,使人悅目賞心,樂而忘倦。人們在工作之餘,種種花,養養魚,陶冶情操,不亦樂乎。正因為如此,我國每年都生産大量的金魚,供應國內外市場,以滿足人們需求,久盛不衰。花鳥貓狗蟲,其各有其可愛動人之處,但金魚較其它寵物更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1、陶治情操、有益身心
金魚鰭尾輕搖、錦鱗閃閃,無比雍榮華貴,溫文爾雅,是觀賞價值極高、令人賞心悅目、久看不厭的“寵物”。明朝金魚飼養傢張德謙在《朱砂魚譜》中,對觀賞金魚的樂趣,作了這樣生動的描寫:“賞鑒朱砂魚宜早起,陽𠔌初生,霞錦未散,蕩漾於清泉碧藻之間,若武陵落英點點撲人眉睫;宜月夜,園魄當天倒影插波,時時驚鱗撥刺,自覺目境為醒;宜微風,為披為拂琮琮成韻,遊魚出聽,緻極可人;宜細雨,蒙蒙霏霏𠔌波成紋,且飛且躍,竟吸天漿,觀者逗弗肯去。……餘性衝無他嗜好,獨喜汲清泉養朱砂魚。時時觀其出沒之趣,每至會心處,意日忘倦,惠施得莊周非魚不知魚之樂豈知言哉。”把觀賞金魚的情景描述的多麽細緻。如今,若於窗前案頭設玻璃缸一具,內養金魚若幹尾,配以緑藻青草和假山異石,精心栽陳,則無異於一首活的詩,一幅動的畫。雖身處鬧市鬥室,卻有悠遊於青山緑水之間的閑適感覺,“目盡尺幅,神馳千裏”,較之單純觀魚自然是更勝一籌。有人將金魚的形態美與文學的詞藻美揉合在一起,稱竜睛為“混江竜”、藍魚為“天仙子”、紅頭為“一萼紅”、五彩魚為“拂霓裳”等,極大地提高了欣賞金魚的竟境。
2、美化傢居、回歸自然
目前人們都比較講究傢居裝修,用各種美觀的傢具把自己的家庭佈置的美觀典雅,舒適大方。如果再安置一套水族箱,養數衹各種金魚再分別飾以水草或珊瑚造景,再加上幾塊人造石或水車屋之類,仿如把美好的海洋景觀搬回自己傢中,頓時給 你射居高樓大廈的傢居帶來一份大自然的靈性,讓你置身大自然的懷抱。諾大的一個水族箱,好像超寬屏幕的立體動態彩電,其景其物真真切切,尤其是那些可愛的魚們,每當看到他們的主人們走進,便搖動身子,互相擠擠撞撞嚮主人大獻失殷情,讓你不覺中停留駐足,流連忘返,或是隔鏡逗趣,或是投以飼料,或是和魚兒進行流對話,獨享與魚水交融、回歸自然的那份樂趣。
3、安心放心、不易染病
一般來說,鳥、貓、狗都屬於畜禽類,都有一股難聞的氣味,大多容易生病,尤其是他們有時易患人畜共患的病,如生虱蟲、瘟疫、傳染病之類,因為它們生活的環境和傳染病傳播的途徑、傳染源與人類相同或相近,極易傳染給飼養他們的主人們。如飼養方式不當或照顧不周,它們很容易生病,疾病一旦傳播到人的身上,那會帶來很多麻煩,輕者花錢買痛,重則會玩物喪身。另外,有些狗還愛咬陌生人,一旦照看疏忽,跑出咬人,還會傳染上狂犬病,因此,國傢明令禁止養犬,無證養犬還有可能會被罰款。有些昆蟲也可能會傳播一些疾病,還有一些養花的人,有可能會患花粉過敏癥。而且這些貓狗鳥蟲,大都愛發出各種叫聲,尤其當你心煩意亂之時,他們毫無領會地亂跑亂蹦、狂叫不停,會讓你火上澆油,此時你會覺得其可愛之處全無,反倒由愛生恨。
比起他們,金魚可乖巧多了,你把他放在哪兒,他就在哪兒,從不過分地嚮主人奢求什麽,始終不聲不響地遊來遊去,時時以他們鮮豔的色彩和逗人的遊姿回報主人,並且可以讓你放心的飼養,决不會給主人傳染疾病。目前,尚未見到過觀賞魚傳播到人身上的疾病方面的報道。
另外,金魚喜歡吞食蚊類的幼蟲棗孑孓和蛹,因此可控製蚊類的孳生。在公園、賓館、庭院中凡是有水的假山噴水池、人工河、荷花池等,如果不采采取措施,往往水中會孳生孑孓,水質變壞,影響觀賞。用其他方法解决會很費事,如在水中放養一定數量的金魚或紅鯉,不僅可改善水體環境,清潔水質,控製蚊類孳生,對除害滅病如減少瘧疾、絲蟲病、腦炎等發病率起到積極作用,而且會提高觀賞價值。我國廣大山區和農村,傢傢戶戶都有飲水缸、用水缸和防火消防缸,同樣可以飼養金魚來控製孑孓的孳生。據初步試驗:風容水量150至400公斤的陶質水缸,放養全長約3.3釐米左右的金魚2尾(以草金魚、燕尾為好),不投喂任何食物便能吃盡孳生的孑孓。所以,金魚可用於消滅蚊類。
4、天然加濕、節能省電
家庭居室養一水族箱金魚,不僅可以使你欣賞水中美景,還可以達到對室內環境起到天然加濕的效果,因為生態水族箱裏的水份不斷地蒸發到室內空氣中,使乾燥的空氣濕度增大,對防止衰老、預防支氣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都有良好的效果。而且比起加濕器來,又具有濕度均勻、節能省電、無燥音、美觀等多處優點,不愧為天然加濕器。
5、寓教於樂、開發智力
觀賞魚的種類繁多,上千種,分佈不同國傢的河流海域,每一種魚都有他的學名、俗名、産地、分佈及歷史,因此家庭養殖觀賞魚,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寓教於娛樂之中,對培養青少年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培養觀察力和對水族箱造景的藝術審美和創造力、動手能力、學習生動的生物、地理、歷史知識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6、優良的科學試驗材料
金魚在其發展演變進程中有着很大的變異,關於金魚的傢化過程和品種的形成,我國的史料極為豐富。以金魚作為生物進化論的材料,比起生物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選用傢鴿為材料,在中國具有極大的說服力。
金魚性情溫和、不怕人,適宜在室內小缸中飼養,容易繁殖。因此,它是供科學研究用的優良試驗魚。我國從20年代開始,陳楨教授研究金魚的遺傳和變異。以後,他又考證了大量史料,科學地總結了金魚從野生狀態的紅鯽魚,演化成為近代金魚的整個過程,探討了金魚品種形成的因素,博得我國和日本金魚飼養傢的高度評價。爾後,我國胚胎學家朱洗教授,以金魚為材料探索魚類繁殖和外界環境條件的關係,魚類受精生物學的規律等。還有些學者進行金魚形態學、組織學和實驗生物學的規律等方面的研究,為我國魚類生物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我國實驗胚胎學家童第周教授等,自本世紀60年代起,就進行魚類細胞核移植試驗,以探索細胞遺傳中的作用。以後他們又用鯉魚和其他水生動物的信息核糖核酸(mrna)註射到金魚卵中,來探求魚類細胞質遺傳的規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們的試驗引起了國內外生物學界的高度重視。
長期以來,國際上測定各種藥物對魚類的毒性指標,都是以金魚為對象,所測得的數據互相參考使用。後來除金魚外,許多淡水魚也被用作試驗對象。但到目前為止,金魚仍是很好的試驗材料。
金魚和鯽魚是同一種,其感染寄生蟲的種類,應該是相同的,衹是外界條件改變,食料不同,寄生蟲區係纔有所差異。因此應用金魚代替鯽魚進行某些寄生蟲生活史的研究是非常適宜的。此外,金魚性情溫馴,衹要稍加訓練,就能讓它吞食某些人工飼料和試驗用的中間宿主。如進行吳氏鯽吸蟲、顧氏鯽吸蟲和鯽嗜子宮綫蟲等生活史的研究,都是以金魚為試驗材料而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金魚飼養在室內缸中,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是很敏感的。據初步報道:湖北鐘祥縣雙河公社發生2.8級地震前,距該地30多公裏的南北湖漁場的工人傢裏飼養的金魚和興國紅鯉,急躁不安,不吃食料,誤認為缸中水缺氧,換水後仍不恢復正常,興國紅鯉全都跳出玻璃缸外。今後能否利用金魚等來預報地震,值得深入研究。
另外,金魚性成熟早,1周齡即可産卵繁殖,因此可用於遺傳工程、探索魚類提前産卵繁殖的原理和方法,以及藥物控製魚類性別等多方面的試驗研究。
7、饋贈佳品、友好往來
我國是金魚的故鄉。一般人都難以想到,當代如此繁多、如此瑰麗絶倫的金魚世界,竟是一兩千年前由我國勞動人民從普普通通的野生鯽魚培養而成的。瞭解和考證金魚的發展史,研究和提高金魚的飼養技術,無疑會使人們為祖國古代光輝燦爛的文化而自豪,激發人們熱愛祖國,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熱情。
金魚作為國際友好往來饋贈對方的禮品,是其他東西不能比擬的。歷史上,中國金魚就多次作為中國人民的使者,遠渡重洋,為世界各地的人民送去了友誼,增進了我國人民和世界各地人民的友好往來。因而,國外稱中國金魚為“東方聖魚”,並美譽其為“金魚公主”、“錦鱗仙子”。
另外,養殖金魚還有以魚會友,促進各種學會、協會成立和開展各類活動、比賽,對增進國傢之間、各團體之間的行業交流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
△金魚的起源 |
中國是金魚的故鄉 China is the hometown of goldfish |
1.金魚是由野生鯽魚變異産生的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寓言:“金魚遊行水上,鯽魚見之,急速還,告其同類曰:‘前之遊行者,其貴官也耶?其身上之文采,何其顯耀也;其面上之威儀,何其尊嚴也。雙目怒視,若有所怒者,吾儕其避諸。’於是伏處一旁,寂不敢動。
野生鯽魚頭小吻尖,由側面看,從鰓蓋至吻端,略呈三角形。鯽魚體側扁,胸、腹部略膨大,有胸鰭、腹鰭各兩片,背鰭、臀鰭和尾鰭各一片。它身體中部兩側,自鰓蓋裂後緣至尾柄末端,各有一排側綫鱗。在天然水域中,絶大多數鯽魚體呈銀灰色。但其體色常因生活環境不同而有所變化,或呈淺褐色,或呈青黑色;也有黃褐色或金黃色的,不過比較罕見。
鯽魚體色之所以會發生變化,是由於鱗片中各種色素體的數量發生了變動。我國生物學家陳楨曾作過多年研究,他認為:自然水域中的鯽魚都是銀灰色的,銀灰色的成因是由存在於鱗片中的黑灰色素體、紅黃色素體及微帶藍光的返光質等幾項因素綜合而形成的。其所以偶有鯽魚變異為金黃色,是因為它反常的發育過程,而使黑灰色素體消失或改變成紅黃色素體,並且紅黃色素體也會增加而造成的。也就是說,鯽魚體表鱗片中各種色素體的數量變化,是引起鯽魚體色變化的原因。
近年來,隨着魚類生理學研究的進展,對魚類體色變化的成因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科學解釋。總的說來,引起魚類體色變化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魚類食物的營養成分,天然水域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水的深淺及水的透明度和周圍物體顔色等環境條件的不同,都能引起魚體鱗片中各種色素體和相關物質所占比重的變化,從而使不同水域中的魚類發生體色上的差異。如生活在透明度較小而較淺水域中的魚,體色一般較淡,呈銀灰色或淺褐色;生活在透明度較大的水域中的魚類,體色一般較暗,有的呈烏黑色。這屬於生理的顔色變化,魚類對其周圍環境的顔色産生反應,改變自己的色彩以與環境相適應。
這種因環境條件變化而改變體色的本能,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變異現象,它有助於這些生物趨利避害,保存物種,是適應性的一種表現。
由野生鯽魚的體型變為多姿的金魚的體型,要比體色變化簡單的多。其體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地使外界條件發生變化。
總之,外界條件的不斷變化,不僅引起了金魚體型的變化,而且還直接影響了金魚的生理和胚胎發育,進而産生了很多部位的變異和變化。
金魚的體色和體形上的變異如此之大之快,令人難解。因而引起國內外生物學家的重視並對此進行研究。他們投入大量的精力,對金魚進行係統的研究。中國的金魚嚮全世界輸出,自宋至明、清兩代專門記載金魚的書和章節數不勝數,解放前後我國學者利用金魚為實驗材料,寫了很多有價值的論文。通過生物統計學的研究、實驗的交配、細胞學的觀察、遺傳學和胚胎學的實驗研究,再結合歷代專業的、業餘的飼養金魚工作者的技術經驗積纍,使金魚的變異具有了今天的規模,已經定型的金魚品種有170餘種。雖然這些品種具有不同的顔色和體型,但彼此間都有一定的血緣關係,它們的共同祖先就是古代的野生鯽魚。1958年出版的《自然係統》一書中,生物分類學家林奈指出:鯽魚這個科的模式標本就是金魚,因為它的尾鰭是三叉的。日本生物學家石原等曾用金魚和鯽魚的血清作沉澱反應的試驗,證明金魚與鯽魚是同種的。我國生物學家陳楨、李樸等,在遺傳學、胚胎學等方面對金魚進行了大量深入而細緻的科學研究,並且考證了大量科學史料,從而得出了金魚的祖先是野生鯽魚的結論。其理由是:
①任何一種金魚都可以與野生的鯽魚進行雜交,雜交的後代有正常的繁殖後代的能力。一般來說,種內雜交是可育的,而種間雜交由於生殖的不親和性是不易成功的,或即使能雜交成功,也往往由於性細胞減數分裂時染色體不能配對,而不能繁殖後代。金魚和鯽魚能雜交,並能繁殖,這就說明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極為密切。
②金鯽魚(即紅鯽魚)與鯽魚體形完全相同,其差異僅僅是在顔色上有紅色和銀灰色之分,在行為上有畏人與不畏人之分。金鯽魚是由鯽魚演化成金魚的最原始的中間過渡類型。它的存在,為人們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③金魚和鯽魚胚胎發育時期不僅形態完全相同,而且在同一溫度條件下,發育的速度也是相同的。體形的分化在孵化後的幼魚階段發生,有的性狀的分化,如竜眼、虎頭、絨球、水泡等是在孵化兩三個月之後纔出現的。
④利用金魚血清作血清學沉澱反應,結果是相同的。
⑤對金魚和鯽魚的染色體組型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金魚和鯽魚的染色體不僅數量相同,二倍體(2n)均為100,而且形態也十分相似,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很難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所謂二倍體是指細胞含有兩組染色體的個體,幾乎所有的高等動物的體細胞都是二倍體。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它存在於細胞核中,每一個物種的染色體數目都是恆定的,以保持其物種的相對穩定性。
⑥在對金魚和鯽魚各種同工酶的分析中,發現在各自的組織之間的酶譜基本上是相同的,這也說明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密切。
這樣,就從科學上證實了金魚與鯽魚的同屬同種,即金魚是由野生鯽魚變異而來,金魚的祖先就是野生鯽魚。這在生物界是無可非議的了。
以上,從發展的一面論證了金魚的祖先是鯽魚。另外,從金魚中普遍存在的“返祖”現象也可證明金魚是鯽魚演變而來的。在實際中,我們可發現任何一對純種金魚所繁殖的後代幼魚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金魚個體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未能完成從鯽魚演變到金魚的全部變異過程,在部分品種特徵上程度不同地出現不尋常的現象棗返祖現象。如竜睛魚中有的個體眼球為一邊突出而另一邊不突出或突出不明顯,有的個體眼球雖然突出,但是卻長出和鯽魚相同的單葉尾鰭和臀鰭;在沒有背鰭的蛋種金魚中,有的個體在背部長出刺狀及瘤狀的背鰭殘跡,甚至長出不完整的背鰭;珍珠魚中有的個體長不出珠鱗;甚至還有個別與野生鯽魚完全相同的金魚。若將各種奇形怪狀的金魚後代個體,按其變異程度的不同,由強至弱地依次排列在一起,用聯繫發展的觀點加以比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這完全是一種“返祖”現象。
有人曾根據多年飼養金魚的經驗而總結出,若改變金魚現有的飼養環境,而將其放入自然池塘中,任其自然生活,時間一長,必然會改變原有的顔色、狀態,而逐漸變化恢復到金魚祖先的原狀。有位德國金魚愛好者赫各莫臘透稱,他在一個曾屬於某位富人的廢魚池中,發現了許多眼睛極似金魚中竜睛魚的鯽魚,其中有數尾雙眼皆外突,或突出一眼。後經考察研究,此池中原來飼養的是金魚,後因富人窮敗,無人照料而漸漸荒廢。歷時既久,金魚也過起了它們祖先般的生活,形狀也漸漸恢復了祖先的原始形狀,成為現在所見到的鯽魚了。這就從反面證明金魚是由鯽魚演變發展而來的。
2.中國是金魚的故鄉 我們已經知道,金魚是由野生鯽魚演變發展而成的。而野生鯽魚原産於亞洲,它的分佈衹限於中國、日本、越南等國。現在歐洲和美洲一些河流中雖然也有鯽魚,但都是從亞洲移植過去的。
有關金鯽魚的記載,最早見之於我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公元前460年,距今2500年前)。《山海經》是一本經濟地理名著。該書中提到“睢水出焉,東南流註於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魚”。這裏的“睢水”推斷可能是今天的灘河,在今安徽、江蘇兩省境內,往東南方向經洪澤湖、高郵湖而註入長江;文魚即是金鯽魚。這說明距今2500年前,我國就已經發現了金鯽魚。但學者們普認為,中國正式飼養金鯽魚,應起始於晉朝,證明這一史實的著作有《抱樸子》、《博物志》等,特別是公肪所(公元460?08年)著《述異記》,記載有:“晉桓衝遊廬山,見湖中赤鱗魚,即此魚也”。又云:“朱衣鮒,泗州永泰河中所出,赤背鯽也”。這一古代文獻充分證明,金鯽魚飼養最早始於晉朝(公元265?19年),距今約1700多年,上述文獻中所謂赤鱗魚即紅色鱗片的魚,朱衣鮒與赤背鯽同義,即紅色(或紅色背部)的鯽魚,顯然當時還不叫金魚。在晉以後的南齊有位叫蕭銳的人在他的《高僧傳•釋曇霽傳中》,也對廬山西林寺的紅黃鯽魚有過記載:“廬山……西林院秀池中赤鮒,竜也。”古人也稱寺為院,文中西林院即西林寺;古人稱鯽為鮒,赤鮒即赤(紅)色的鯽魚。稍後南朝的梁武帝大通三年的《叢林記拾》中對紅黃色鯽魚也有記載:“朱鮒,廬山西林寺秀池中,世界罕有……”。在其他一些史料中,也有關於紅黃色鯽魚的記載。
據可以查到的史料,廬山西林寺是最早見到紅黃色鯽魚的地方。這距今至少有1500年的時間了。不過,根據史料分析,這時的紅黃色鯽魚大概是在自然條件下生活的,和銀灰色的鯽魚處於同樣的野生環境中,衹是由於體色的原因,纔引起人們的特別註意。雖然在秀到池中可見到紅黃色鯽魚的存在,但很難斷定這是從池中銀灰色鯽魚變異而來,還是人為特意放養的,所以還不能確切地說這是人為地有意識地飼養金魚的開始。但從實際所達到的效果來看,紅黃色鯽魚經多年飼養,是終於會成為金魚的。中國金魚的祖先,可能就是廬山西林寺池中的那種赤鱗鯽魚以及同期各地的野生紅黃色鯽魚。因而我們有理由說,中國金魚的飼養,可能最早就産生於廬山西林寺和其他一些地方。晉朝始於公元265年,止於420年。因而,按最保守的推算,把公元420年作為金魚的起源年,至今也已有1500多年了。這可以從史料及歷代生物學者用科學方法研究得出的結果得到驗證。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除對紅黃色鯽魚的最早發現作了記載之外,還作了如下推論:“金魚有鯉鯽鰍鱉數種,鰍鱉尤難,秋金鯽耐火,前古罕知……自宋始有蓄者,今則處處人傢養玩矣。”可見金魚原有四種,衹有金鯽自宋朝以來繼續不斷有人飼養,則明朝時已經傳播到各地,處處有人養玩了。並指出金鯽魚(金魚)祖先就是晉朝桓衝在廬山發現的赤鱗魚。
金魚起源於我國。我國金魚嚮外傳播首先是傳入東鄰日本,而後漸及世界各地。有關金魚的日本書籍,始見於17世紀中葉之後,它們在論及日本金魚的來源時,都無一例外地認為日本原無金魚,日本金魚是在400多年前的1502年從中國輸入的。近百年來,不少日本學者論證了金魚從中國傳入日本的史實。其中,論述最詳盡、最係統的是日本著名水産專傢、近代大學農學院鬆井佳一教授。鬆井佳一研究金魚數十年,有許多關於金魚的專著,他在其所著《金魚大鑒》(1972)中詳細敘述了公元649-765年間,中日兩國使者往來頻繁,日本遣唐使親眼看到的中國飼養金魚的情況;指出中國金魚是在日本德川時代,即17世紀初葉前後分多次傳入日本的事實;考證了日文“金魚”一詞,首先出現於1607年出版的《長崎學林》一書,並指出從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傳入日本後,“金魚”這個名詞纔在日本有了廣泛的傳播。根據鬆井教授的研究,中國飼養金魚的技術也與金魚一道,同時傳入日本,對日本剛剛開始的金魚養殖業起了重要的藉鑒作用。對此,他在《金魚大鑒》中特意刊載了《砂魚譜》一書的縮影,並刊出該書的日譯全文。《砂魚譜》是明朝萬歷年間蘇州人張謙德所著(萬歷24年,公元1596年),是我國描述金魚形態及飼養方法最詳盡最科學的古籍之一。金魚從中國傳入日本後,在新的環境和飼養管理條件下,繼續發生變異,經過日本養魚者的長期努力,培育出有別於中國風格的和金、琉金、地金、朱文錦、東錦、秋錦、江戶錦、藍、荷蘭獅子頭等許多品種,形成別具一格的日本金魚,使日本和中國在一起,成為世界上兩個主要的養殖金魚的國傢。
德國金魚愛好者赫各莫臘透在其所著的《金魚養育法》中指出,中國是最早生産金魚的國傢,這從中國古畫及中國古代武將甲盾中均有金魚圖案可資證明。關於中國金魚傳入歐洲的時間和地點,他經考證後認為有1611年、1654年或1728年三種可能。最先傳入法國,而後遍及全歐洲,且達到美洲。其中養金魚最風行的則是南歐的葡萄牙等國。當時,很多的葡萄牙人在中國,尤其是廣州,進行貿易。廣州是中國南方的金魚養殖中心之一。因而就有更多的機會接觸金魚,並喜愛它,於是也把中國金魚帶回葡萄牙本土。中國金魚同樣受到葡萄牙國內人民的歡迎,並大量飼養,終於成為歐洲養殖金魚最風行的國傢。在最早引入中國金魚的法國,一些達官顯貴把剛引進的金魚作為奇珍異寶互相饋贈。
中國金魚在1654年也到達了荷蘭。當時荷蘭侵占着我國臺灣,他們也把金魚送回荷蘭本土。中國金魚在荷蘭生物學家的不斷努力下,終於在1728年取得了金魚在歐洲人工養殖的成功。在這以後,金魚很快便遍及了整個歐洲。
1794年中國金魚登上英國本上。這是由英國特使馬卡爾蒂尼出使中國時,接受乾隆皇帝饋贈並把它帶回英國的。關於“金魚”一詞,英國出版的《牛津簡明詞典》解釋說:“金魚為一種小的紅色的中國鯽魚,是作為玩供品用的。”
中國金魚又在1870年前後被中國商人方棠帶到了美國。隨後又大規模地從中國引進金魚,並正式進入美國的商品市場。美國出版的《弗伯斯特大詞典》把金魚解釋為“紅色、黃色或其它色的小魚,中國産,養於池中或缸中,作為裝飾品”。
中國金魚也隨着與南洋地區的交往和華僑及明朝遺民到南洋謀生而來到南洋。清朝人士許之禎在《南洋見聞錄》中,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他來到南洋安汶島,遇到一位來南洋謀生的中國人,他自稱:“風陽朱姓,勝朝(即明朝)諸王之後,國破敗泛海逃至此,至今已傳八世,然鄉音不敢忘也。”許之禎又被邀至他傢做客,“但見方樓兩座,門臨一池,水中荷蓮,魚群漫遊。室內古色古香,壁懸古劍,案上古書數捲,臨窗一宣德瓷缸,缸高三尺闊二尺餘,金魚遊弋其中。少時主婦侍茶其紫砂壺也,壺上之銀飾,錚錚放光,朱姓談及此壺曰已三百年矣,係傢傳世之寶,泛海時與瓷缸並魚同舟至此,金魚亦代代相傳。視缸中之魚皆佳品也。朱曰:‘年年吐子,萬裏選一,俱良種,每年貨賣皆獲厚利。’盤桓竟曰,灑淚而別。”從此事看來,這位安汶島上姓朱的皇族至遲是在1648年南明朝滅亡時出海謀生的。因此,可以斷言,中國金魚至遲是在1648年到達南洋群島的。遍查有關史料,金魚來到南洋群島的時間,許之禎的記載是最早的。
中國金魚也時間不同地出現在亞洲和美洲其他國傢和地區,如印度和墨西哥等國。歐美及亞洲諸國,飼養的金魚大多是中國金魚的原型,他們培育出的新品種並不多,常見的有美國的慧星,印度的紅珍珠等幾個品種。
綜上所述,國內外都普遍認為,中國的確是金魚的故鄉。 |
金魚的演變與歷代金魚欣賞 Goldfish goldfish appreciate the evolution and history |
鯽魚演變發展成為金魚的過程可歸結為:野生-放生-半傢化-傢化-人工選種、人工雜交的過程。
1.由野生到放生 人類出於自身的需要,將野生的鯽魚捕獲後進行“放生”,“放生”是人類對野生金鯽進行幹預的開始,它對野生鯽魚演變發展成為金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佛教戒殺生,所以自佛教傳入中國各地後,中國開始有了釋放被捕動物的舉動,並把信奉佛教者釋放被捕動物的活動稱為“放生”,其目的是藉以積陰功,圖好報。比較罕見而神秘色彩濃重的金鯽魚,一開始便是主要的“放生”對象。直到本世紀40年代末,這種迷信習俗還在我國許多地方沿襲着。
據記載,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大月氏國王太子伊存出使中國時,曾把印度佛經帶到中國,並嚮哀帝等人宣揚了佛經中戒殺生、放生、普渡衆生的信條。東漢明帝永平2年(公元59年),印度僧人葉摩騰和竺法藍來我國傳授佛經,且在洛陽建了白馬寺,並在寺中建造了魚類放生池,這是已知最早的放生池。自東漢明帝起,在各地紛紛建立佛教寺院,並開挖放生池。寺僧將野生的稀罕的龜、魚供養池中,竭力守護,以此標榜佛教徒戒殺生、勸放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教義。池中異樣的龜、魚還被披上神秘的色彩,受到格外重視。並把它與佛經的內容聯繫在一起,有時甚至龜、魚的活動,來解釋佛事或自然界中的事情和現象。前面提到的廬山西林寺就是一座佛教寺廟,發現赤麟魚的池塘就是這樣的放生池。
從1400多年前南朝的梁武帝(公元502年)開始,世人出傢為僧侍佛及購買飛禽、魚鱉放生的事例,被大量地記載於史籍之中。建造放生池和放生,被看成是嚮佛表示虔誠和自己延壽增福的行動。
到了唐朝,不僅大規模放生,而且還大量營造放生池,更以律令的形式使之明確起來。大量史籍對此予以記載。《事物原令》中有“唐肅宗乾天中命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是放生始於梁而置放生池始於唐也”的記載;《方輿勝覽》也記載有“天禧中故相王欽若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禁捕魚鳥,為人主祈福。自是以來,每歲四月八日,郡人數萬,會於湖上,所放羽毛鱗介,以百萬數,皆西北嚮稽首,仰視千萬歲壽。”在放生的動物中,生存於自然水域中罕見的金黃色鯽魚,因其色彩奇異,帶有一定的神秘意味,自然是首先被放生的對象。我國最早也是規模最大,把金黃色鯽魚放養在池中的有兩個地方,一是嘉興,一是杭州。
宋初開寶年間(公元968年),吳越國第三任秀州(嘉興)刺史丁延贊在嘉興城外月波樓下南普濟院瑁池(即現在的南湖)中,發現了金黃色鯽魚,從此,這個池就被命名為“金魚池”,後又改為放生池;池後面的普濟院,也改名為金魚寺。在放生池中,除金鯽魚外還有其它魚鱉等,都是被禁止捕捉的。這可從宋代詩人梅堯臣“金魚池詩”中得到驗證:“誰得陶朱術,修治一水寬,皇恩浹魚鱉,不復敢垂桿。”從這裏可以想象到被“放生”的金鯽魚受到人為的保護,甚至還能得到人們投給食物的大致情況。
在北宋時代的杭州,在六和塔下慈恩開化寺後的池中和南屏山尖教寺的水池中也有了金鯽魚。杭州六和塔及塔下的開化寺建於宋開寶3年(公元970年),目的是“選六和寶塔以鎮江湖”,這是迷信。有塔必有塔院,塔院名開化寺。在寺中有秀江亭、金魚池。
最早的關於在開化寺的金魚池中看到金鯽的文字記載,是宋初著名詩人蘇舜欽(字子美)留下的。他在六和塔詩中有“沿橋待金鯽,竟日獨遲留”。從詩中可以看出金鯽在當時是稀罕名之物,竟使得詩人為等待金鯽的出現而“竟日獨遲留”。這其中的奧秘直到40年後蘇東坡對六和塔實地觀察纔揭開。這在宋人戴植的《鼠璞》中有詳細記載:“坡公……舊讀蘇子美六和塔寺詩:‘沿橋待金鯽,竟日獨遲留’,初不喻此語。及錢塘,乃知寺後池中有此魚,如金龜,投餅餌欠之略出,不食復入。自子美至今四十年已有遲留之語。苟非難進易退,不妄食,安得如此壽。現此,則金鯽始錢塘,惟六和寺有之,未若今之盛。”蘇東坡也曾寫詩記述:“金鯽池邊不見君,追風直過定山村。路人皆言君未遠,騎馬少年清且婉。”
宋代觀元殿學士蔣之奇,在蘇子美六和塔寺詩以後69年(公元1102年),也看到了蘇東坡曾見到的金鯽不食投餌的情形,賦詩道:“通體若金銀,深藏如自珍。應知嗅餌者,固自是常鱗。”
在杭州南屏山尖教寺內,也建有金魚池,放養金鯽。宋人葛洪曾在《冷齋夜話》中記載此事:“西湖南屏山尖教寺池有鯽十餘尾,金色。道人齋餘爭倚檻投餅為戲。”尖教寺的金魚池不像是放生池,而是專養金鯽的金魚池。因此,可以說,我國把金魚真正作為觀賞對象而不是“神異”是始於此時。當時,慕名前來觀賞者甚多,其中不乏文人騷客,蘇東坡就是其中一員。他在遊覽觀賞金魚後,寫有“訪南屏臻師”贊嘆金鯽:“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附檻散齋餘。還從舊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覓手書。”蘇東坡的這首詩也為南屏山尖教寺的金鯽增加了更大的名氣,使之名噪一時,吸引了更多的人前往觀賞,佛寺也藉此招徠施主,增加名望。
2.由放生到半傢化 由嘉興月波樓金魚池、杭州六和塔開化寺和南屏山尖教寺等地的金鯽,我們可以看出金鯽都是受到人為的保護,甚至還能得到人們投給的食物,但是仍然生存於自然中,與龜、鱉和其他魚類等混雜共處,而且在它們之間還存在着種間的生存競爭。除金鯽的體色與銀灰色鯽魚不同外,其它方面都表現出和普通鯽魚大致相同的習性。就其體色而言,也衹是金黃色一種而已,並無其他在自然界中未曾出現過的顔色。所以說,這時的金鯽是處於半自然環境之中,但得以“適者生存”地過着半傢化的生活,從而加速了形體變化的過程,也就開始成為人們觀賞的對象之一。
這一切都是由“放生”造成的。“放生”使金鯽魚由野生過渡到半傢化時期。因此說“放生”對金魚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北宋時代,金鯽不但引起詩人騷客的雅興,而且也受到達官貴族,特別是皇族的賞識。在古代的皇宮及豪門府第中,水池是必不可少的,樓臺亭榭大都建在池邊,水池中種植着蓮藕,荷花開放時以供觀賞,同時在池中也投放一些魚類作為觀賞對象。佛寺魚池中出現的金鯽,因其美麗的色彩,自然倍受達官貴族的青睞,被放養到皇宮及豪門府第的水池中,成為統治階級觀賞的動物。皇宮中收藏了各種各樣的奇花異石,珍禽怪獸,皇帝自然也成為這一切的占有者。
3.由半傢化到傢化 如果說在金魚的演化觀賞史中,北宋時期金鯽還處半傢化狀態,那麽,到了南宋,金鯽則進入到了傢化狀態,金魚的傢化史也就從此開始了。那個時期,達官貴族僧侶開始以金鯽為消遣取樂的私有對象,爭相搜尋鑿池豢養以為玩賞,一部分紅黃色的鯽魚從大自然界被輸送到富有者的小池塘中飼養,對金魚的養殖方法也開始講究。從此,金鯽魚便慢慢地開始了被人工培育成金魚的過程。為適應社會上的養魚需要,一些人專門從事起鑿池、捕捉、喂養、選種的工作,民間還出現了專靠飼養和出售金魚為生的行業,當時被稱為“魚兒活”。“魚兒活”在對金魚精心飼養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從天然水域中撈取魚蟲(枝角類和橈足類浮遊動物)喂養金魚技術和繁殖金魚的方法,因此能大量生産和銷售金魚,並使金魚的生活環境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我國金魚養殖技術的萌芽。金魚也就從此由半傢化時期進入傢化時期。在傢化時期,金魚單獨生活在養魚池中,避免了在放生池中與野生鯽魚的雜交,得到人為保護和充足的餌料,再不需要與其它水生動物進行激烈的生存競爭,所以新發生的變異也就較半傢化時期易於保持,品種的性狀相對穩定,加上養魚者的精挑細選,金魚的品種遂由單一的金黃色一種,增加到金黃、銀白和花斑三種顔色。這個時期,人們還初步瞭解了魚類的生殖知識,如《鼠璞》所記載的:“魚子多自吞吐,往往以萍草置池上,待其放子,撈起曝幹復換水復生魚。黑而白始能成紅。”“魚兒活”可按此大量繁殖金魚,南宋著名文史傢嶽柯(嶽飛之孫,生於1214年)所著《程史》記載:“所養的魚中,能變金色的,以鯽於最好,鯉魚次之”,該著作還記述了金鯽魚顔色的變化過程:“初白如銀,次漸黃,久則金矣。”
在金魚的演變史中,南宋的高宗皇帝趙構做出了突出貢獻。趙構在北宋宣告結束後,偏安東南一隅,定都臨安(今杭州)。趙構和歷史上所有行將滅亡的統治者一樣,極度荒淫腐敗。他在宮中先是飼養鴿子,後又養起了金鯽魚。1163年,他退位做了太上皇之後,在杭州造禦花園數十處,並於“德壽宮”內專門避養魚池,廣收各地的金鯽魚玩賞。這時宮內統稱金鯽魚為金銀魚。
在他的影響下,當時一些士大夫都建造了類似的觀賞池,形成風氣。據的當時史料《錢塘縣志》記載:“杭州等地園亭遍養玩之”。另據吳自牧著《夢梁錄》記載:浙江杭州錢塘門外,金鯽魚已“入城貨賣”,即已正式進入商品市場。另據張世南所著《遊記聞》的記載:“福州三山溪水中的小魚斑紋赤黑相間”;“裏中寬豢之角勝為博戲”;“聞永嘉亦有之”。這一史料清楚地證明,當時不僅在浙江、在福建也發現了金鯽魚的演變和飼養的事例。
趙構玩賞金鯽魚真可謂不遺餘力,就在他死前的前一年(1186年),他還派人去距杭州約200裏的昌化縣山中去捕捉金銀魚來充實他的金魚池。自此以後,歷屆朝代,金魚已經成了宮中不可缺少的珍玩擺設。當然就要有一大批勞動人民為皇宮貴族官僚僧侶等富有者來鑿池、捕捉、喂養、繁殖、選種,自然地有意識地進行人工選擇,出現了最初的變異品種。但是,宋時的金鯽魚野性還很大,池養也需大量的水,不便於觀察,況且在庭院中蓄池養魚,在經濟上也不是一般人傢能養得起的,飼養的規模仍很小,因此,金鯽魚的變異仍很緩慢。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金魚同樣如此,品種越是新奇,就越能引起人們的註意,因而社會上就出現了對金魚的新奇異種的要求,為滿足人們的這一要求,喜愛玩魚的人和“魚兒活”也就有意或無意地註意了對新奇異種的篩選,同時還大量的進行新品種的培育。但由於條件限製,當時的金魚品種還不多。
南宋時期飼養金魚,可謂盛況空前。從南宋初年到南宋未年,金魚在傢化過程中野性有了很大改善,顔色也有了幾種,但金魚的體形卻毫無變化。
隨着金魚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養殖方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盆養金魚對金魚的發展起了關鍵的作用。1961年,在世界體育界享有盛譽的愛國華僑陳幼牧博士將世藏多年的宋代均窯魚缸獻給廈門中山公園花展館,以供群衆觀覽。此魚缸高1.1米,缸口直徑1.2米;缸身最突出的部分,共圓周長3.7米;缸底周長約0.37米;肚大底尖,色彩斑斕,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這個魚缸說明至少宋代已有人用盆缸養殖金魚了,但那時還屬極個別現象,盆養金魚還未能成為普通的養殖方式。所以說,宋代養殖金魚還是處於池養階段。
盆養金魚,在稍後的史料中也有零星的記載。如《二如亭群芳譜》中就有:“元時燕帖木兒奢侈無度,於第中起水晶亭。亭四壁水晶鏤空,貯水養五色魚其中,剪采為白蘋紅藍等花置水上。壁內置珊瑚欄桿,鑲以八寶奇石,紅白掩映,光彩玲瓏,前代無有也。”五色魚可能是金魚,水晶鏤空可能是玻璃缸。但這不能算是盆養金魚的普通養魚法。其方法的特殊與奢侈,衹能作為特殊人物一時的玩賞,如燕帖木兒。所以,這個時期可以說是盆養金魚的萌芽階段。
從元朝初期至明朝初期,是金魚飼養相對蕭條的時期。不過仍有許多人還在養金魚,這可從一些史料中得到驗證。金魚飼養的衰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南宋腐敗統治階級滅亡時,喜愛玩養金魚的風氣也隨之沒落。元朝及明初的新興統治階級對玩養蟲魚不感興趣或興趣不高或把金魚視作竜的象徵,不敢把神物作為玩賞對象。養魚的人少了,養魚法無人改進了,異樣金魚不被重視了,金魚飼養也就相對蕭條起來。
到了明朝中後期,國傢的各種矛盾相對緩和,社會也相對安定。統治階級中一些人又有了玩賞金魚的興趣,社會上又有了對異樣金魚的需要。因此,金魚的飼養又重新繁盛起來。並且在這個時期,金魚的飼養和繁殖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改進。加之盆養所花費用較少,並且盆養較池養大大縮短了人和魚的距離,改變了人對魚“可遠觀不可近玩”的狀況,更便於人們欣賞玩樂和評比魚品的優劣。故在明朝中後期,盆養金魚的規模和範圍不斷擴大,盆養金魚已成為普通的養殖方式。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如實記載了金魚在當時社會上的普及情況:金魚“宋始有蓄者,今則處處人傢養玩矣”。稍後,瀋弘正所著《蟲天志》一書,又記述了選魚、分盆飼養等養殖技術的發展,以及金魚新品種出現的情況。他指出:“維揚人蓄金魚初以紅白鮮瑩爭雄,後取雜色白身紅尾者。有金鞍、鶴珠、七星、八封諸名。分缶投餌。”這說明金魚從池養發展盆養,中間共用了三四百年時間,經歷了宋、元、明3個朝代;也說明了在這個時期已經開始了金魚的人工選種。
明朝的神宗皇帝朱翊鈞是個金魚鑒賞傢,對飼養金魚很有研究,飼養了許多金魚。明宮中很多地方都有養金魚的大魚缸,甚至奢侈地用玉盆養起了金魚。明朝的慎行《轂山筆塵》記載:“明朝皇宮中設有金魚盆,置於案頭供神宗皇帝朱翊賞玩”,這就進一步證明明朝確已將金鯽稱為金魚。當時,許多內臣宮眷也紛紛養起了金魚。而且每年在8月中秋那天,各宮院都要舉行賽金魚的活動,以嘩衆取寵。如明朝萬歷年間太監劉若愚在《明宮史》中所記載:“凡內臣多好花木,於院宇之中,擺設多盆。並養金魚於缸,羅列小盆細草,以示侈富。”看來飼養金魚還成為誇奇鬥富之舉。
1548年,杭州出現了一種“火魚”。“火魚杭自嘉靖戊申來生有一種金鯽,名曰火魚,以色至赤故也。”(郎瑛:《七修類藁》)“火魚有通身赤者,有半身赤者,有亂赤文者,有背赤文作卦形者,有頭赤尾白者,色相各各不同……”(王圻:《三纔圖會》)“火魚”的出現,引起了杭州、蘇州等處的廣大群衆對飼養金魚的極大興趣,養金魚的人更為增加,“人無有不好,傢無有不蓄。竟色射利,交相爭尚,多者十餘缸,至壬子(1552年)極矣。”(《七修類藁》)。到了1546年,金魚飼養已趨於普及,用木盆(木海)或陶土燒製的瓦盆養幾條心愛的品種,規模小、耗資少,既能陶冶心情,又便於觀察研究。
金魚飼養的規模和範圍日益擴大,人們對新奇異樣的金魚的興趣也隨之增加,並且不斷變化,時而愛好純紅、純白,時而以紅白花斑為勝,於是從大量幼魚中選擇保留變異大的異樣金魚就習以為常了。萬中選千,千中挑百,百裏留一,直到選出滿意的魚為止。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在進行人工選擇。盆養較池養之所以能更多更快地出現新品種金魚,原因全在於此。在盆中繁殖金魚,由於盆的空間較小,交配産卵時,衹能容納很少的幾對金魚,並且人們還會把較多的魚分成很多盆來交配産卵。由於分盆育種,避免和限製了混亂的雜交,使特異的優良品種比較容易保留下來。這也是一種人工選擇,不過和選魚一樣,都是無意識的人工選擇。
由池養到盆養,在金魚的傢化史上是最重要的一個改變,它所造成的影響也是最大的。盆養使金魚活動的空間縮小,遊動緩慢,而且飼料完全依靠人工供給,這不僅影響到魚體生理、胚胎發育和金魚體形,使其變異更多:狹長的身形發展到蛋圓形;背鰭有的殘缺,有的整個退化;尾鰭變為多種形式,以適應小盆池上下轉動的需要。而且由於進入盆缸飼養後,可以使飼養者比較細緻地觀察,加之對金魚的認識和瞭解進一步深入,飼養技術的進一步提高,使大量養魚、仔細選魚、分盆育種成為可能,因而無意識的人工選擇也就提高了效力。這時的金魚在很多方面已和其祖先的差異極大,因此很自然地在名稱上也就脫離了“鯽”字,而被叫做五色魚、文魚、朱砂魚、火魚等等,到明朝崇禎皇帝時代,逐漸統稱為“金魚”。這一時期,金魚變異的品種數不勝數,到公元1596年以前,史料中記載的品種就有:紅魚、白魚、金盔、金鞍、錦背、印頭紅、連鰓紅、首尾紅、鶴頂紅、七星、八卦、墨眼、雪眼、朱眼、紫眼、瑪瑙眼、琥珀眼、四紅至十二紅、二六紅、十二白、堆金砌玉、落花流水、隔斷紅塵、蓮臺八瓣、藍魚、水晶魚等等。這其中,有從顔色的變異而命名的,有從眼的變異而命名的,有從尾鰭變異而命名的,有的全身變異奇形怪狀,因而也就隨意命名。在當時這種形勢下,出現了一大批金魚鑒賞傢。這其中,最著名的是張德謙,他根據多年飼養金魚的經驗,寫出了我國最早的一部飼養金魚的專著《砂魚譜》。書中詳細記述了金魚的品種、飼養方法、魚缸的選擇以及選種等有關金魚飼養的內容。
金魚在這一時期,變異的程度較大。
4.有意識的人工選擇 明朝中後期普遍采用的盆養金魚,對金魚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到清朝前期,金魚的飼養又重新出現了衰落的局面。原因基本上與元朝和明初相同。直到清朝後期,金魚的飼養纔又重新呈現繁榮。
自清朝道光皇帝以後,養金魚的人越來越多,在飼養方法上又有了新的改進。講求“欲求好魚,須選好種”,民間有意識的選擇奇異品種進行繁殖已蔚然成風,養金魚的人已經實行了有意識的人工選擇。如句麯山農(1848)的《金魚圖譜》中記載養魚方法有“咬子時雄魚須擇佳品,與雌魚色類大小相稱。”拙園老人(1904)在《蟲魚雅集》中有“出子時,盈千纍萬,至成形後,全在挑選,於萬中選千,千中選百,百裏拔十,方能得出色上好者”。“欲求好秧,全在老魚有材,出子必佳。”“養魚一訣,各歸各盆。母魚食白,亦如孕娠。若相攙雜,種類不分。即或出子,必難成之。”這樣的養魚育種方法,不僅對於新品種的形成起了作用,而且新品種的數量也較過去出現的多。這些新品種,無論在色彩上,還是在體形上,都比以往的金魚更加新奇可愛。這可使我們看到,有意識的人工選擇對新品種金魚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這個時期的金魚飼養是個新發展。清未北京飼養金魚盛極一時,出現玻璃缸飼養金魚觀賞的新擺設,還有用翡翠瓶飼養金魚的記錄,情趣盎然。據史料介紹,每年春節,北京居民都到廟會購買金魚作為家庭新春點綴,助喜慶之樂,當時著名的售金魚處有“知樂魚店”、“緻樂魚店”、“來順魚店”等。到1893年,由於飼養技術的進展,變異又有增多,新培育出了墨竜睛和獅子頭兩個品種。此時金魚的品種已超過20種。若加上紅-白相間花色的變化;品種數較前大大增加,記載也較過去詳細,在鱗片結構上已有普通鱗、透明鱗和網透明鱗3種。到1904年,金魚又有了新的變異産生,增加了望天竜、虎頭和絨球3個品種。
從清末到抗日戰爭前的30餘年間,由於遺傳學的發展,人們不僅采取種種雜交方法,使金魚産生新的變異,同時對變異的發生來由、形成原因、遺傳性等均作了詳細而係統的研究。到1925年,又增加出10餘個新品種金魚。據許和編著的《金魚叢談》一書中記載,1935年時僅上海就有各類金魚70餘種。其中新添的有竜睛球、珍珠竜睛、竜睛水泡眼、朱砂眼、銀蛋、藍蛋球、背蛋球、蛋種翻鰓等品種。同時,對於各種品種的優劣鑒別,也更加細緻,這對於優良品種的培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戰爭的影響,金魚飼養又出現了一個衰落時期,不僅沒有新的品種産生,而且有些品種的種魚也都死亡斷種,使金魚的品種和數量都急劇減少。
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對養魚事業不重視,過去損失的品種不少仍未恢復,整個飼養業依舊衰敗不振。當時金魚的品種,全國也不過40種左右。
5、百花齊放,碩果纍纍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對我國古代的文化遺産極為重視。到1958年已發展到154種。在科學研究,最突出的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傢陳楨教授,於1959年著作出版了我國第一本金魚研究的專著《金魚的傢化與變異》(研究工作起於1925年),科學地證明了金魚和鯽魚確係同屬,該書還對金魚的各種變異和色、形的産生作了科學的說明。作為大規模的金魚商業活動,主要是在70年代中葉開始的,1977年秋,我國金魚首次參加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魚展引起轟動。70年代末以來,隨着我國外嚮型經濟的發展,金魚出口越來越引起重視。
目前,象《北京水産》、《水族》、臺灣的《觀賞魚》雜志、《水族生態》、《花鳥世界報》、《寵物信息港》等報刊及網絡也都長期設專欄介紹金魚及觀賞魚養殖技術。
80年代中葉到到90年代初,我國金魚出口出現規模性企業,其中包括中外合資金魚出口企業。例如北京宮庭金魚有限公司、仟洋水族、怡樂水族公司,均從事金魚出口;廣東東海水族公司;金江觀賞魚有限公司等;杭州奇觀水族有限公司等。隨着金魚出口的增長和國內市場的發展,廣州、北京、上海、武漢、福州、蘇州等地相繼成立觀賞魚協會或金魚協會。1991年10月,中國水産學會在江蘇無錫召開第一次亞太觀賞魚及養殖良種展銷會,同年10月8日在無錫召開了觀賞魚研究會籌備委員會。1992年6月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北戴河增殖中心建成珍奇水族館;1992年8月,南海水産研究所與臺灣鑫海水族館等合作,在廣州越秀公園舉辦世界珍奇觀賞魚展覽會。1992年10月由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籌建的我國第一個大型淡水水族館《東方水族世界》正式開館;10月7月?3日該館同時興辦亞太觀賞魚和養殖良種、魚藥、飼料等展銷會;1993年10月,中國水産學會在無錫舉辦了第一次全國金魚評選會;1993年12月上海建成了規模宏大的《中華水族園》、1994年6月江蘇省徐州市建成大型《淡水魚類水族館》。1997年10月首屆北京國際觀賞動物及用具展在北京農展館成功舉辦;1998年10月第二屆北京國際觀賞動物及用具展再次在農展館隆重舉行,來自世界及全國各地的參展商,觀衆參與比次盛會,同其還舉辦了首屆寵物展杯金魚比賽,中國觀賞魚研究會也正式成立;同年9月首屆廣州水族及器材展示會在廣州舉行;到1999年,北京第三屆國際觀賞動物及用具展、廣州第二屆水族器材展、上海第二屆亞洲寵物展及金魚比賽將觀賞魚、金魚熱推嚮高潮。
我國的金魚飼養業不僅在商業經營上發展,而且在評選和展覽方面也進入了發展新階段。21世紀,觀賞魚正進入一個鼎盛的時期,金魚也將更倍受人類的寵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