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浙江 >杭州 >杭州市區 | 杭州風景名勝 > 中國茶葉博物館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中國茶葉博物館投訴電話杭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71292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西湖邊著名的“茶鄉”竜井,是中國唯一的以“茶”為專題的國傢級博物館。設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等展廳和茶藝區。茶藝區設在典型的飲茶場景建築內,表演現代茶藝、古代茶藝、日本茶道、徑山茶道、臺灣茶道等。每年清明後,該館都舉辦國際性的“西湖茶會”。交通:乘27路、遊3路到雙峰站下。門票:免費開放
基本情況:
  中國茶葉博物館是茶文化專題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面竜井路旁雙峰村。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展覽面積2244平方米。1990年10月起開放,是國傢旅遊局、浙江省、杭州市共同興建的國傢級專業博物館。由於在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中作出了突出貢獻,2007年5月24日,中國茶葉博物館被國傢人事部和國傢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係統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
展覽情況:
  茶葉博物館作為展示茶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建築選址在杭州西湖竜井茶的産地雙峰一帶,從而設計出了茶史、茶萃、茶事、茶緣、茶具、茶俗6大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展示空間,從不同的角度對茶文化進行詮釋,起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
  該館一號樓為陳列大樓,設5個展廳。茶史廳介紹我國茶葉生産、茶文化的發展史,茶萃廳展出我國名茶和國外茶葉的樣品,茶具廳展示我國各歷史時期茶具的演變和發展,茶事廳介紹種、製、品茶的科學知識,茶俗廳介紹雲南、四川、西藏、福建、廣東以及明清時期的飲茶方法和禮儀,反映我國豐富多彩的茶文化。
  二號樓用作外賓接待和學術交流。
  三號樓設6個不同風格的茶室,供參觀者品嚐各茶係的飲茶風味。
  在四號樓,參觀者可以欣賞到古今中外的茶藝和茶道表演。館內建築具江南園林特色,麯徑假山和周圍茶園相映襯,把參觀者帶入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氛圍之中。
參觀須知:
  名稱:中國茶葉博物館
  地址:浙江杭州竜井路雙峰
  票價:免費
  開放時間:上午8:30—下午4:30 (周一閉館)
  交通路綫:市區內:公交27路、遊3綫至雙峰站下
  杭州火車站(城站火車站)至茶博乘車路綫:城站K7路至麯苑風荷站轉乘27路或遊3綫
詳細介紹
  中國茶葉博物館倚山而築,背倚吉慶山,面對五老峰,東毗新西湖,四周茶園簇擁,舉目四望,粉墻、黛瓦、緑樹與逶迤連綿、碧緑青翠的茶園相映成趣。博物館主體由幾組錯落有緻的建築組成,以花廊、麯徑、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連,營造出富有江南園林的獨特韻味和淳樸清新、回歸自然的田園風光。
  走進博物館,首先帶給人的是震驚:它沒有圍墻!一般博物館給人的感覺都是莊嚴肅穆的,有一種泱泱經典文化的架子。但茶葉博物館整個地打通了圍欄和圍墻,僅在需要阻隔的地帶,密植帶刺植物,既通透又有效阻攔,營造出一個 “館在茶間、茶在館內”的生態型無圍墻博物館。
  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卻是一個茶文化氛圍相當濃淳的休閑景區,處處彰顯了人文主題和茶文化韻味,以獨具江南風味的園林藝術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專題展示吸引着廣大茶文化愛好者和中外遊客。
  腳下的路,一下子奪走了所有的視綫。以天然石材鋪就的路面上出人意料地鑲嵌了來源於歷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書法、繪畫作品、陶瓷題記、摩崖石刻中的100個“茶”字或“茶” 的別稱(如荈、詫、荼、茗等),或行雲流水,或渾厚蒼勁,或奔放不羈,或古趣盎然,人們不禁陶醉於這書法篆刻的藝術天堂裏,既有書香墨韻,也聞到了濃濃的茶香,茶未至,香先到。
  不知不覺走完這條名為“雙香徑”的茶道,來到了茶博西北角,一條橫貫茶博,頗具茶韻的水係,成為茶博遊覽的景觀軸,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水為茶之母”的主題,力現 “茶”與“水”的交融關係。水係利用山勢,引進錢塘江活水,從茶博的西北角一直貫通到東南角,與館外山澗溪流相匯合,以經天然瀑布長年衝刷的天然大岩石駁岸,並在溪底鋪就一層鵝卵石,采用深潭蓄水、分層築壩、涌泉、山澗、溪灘等處理手法,讓水流逐級而下,恰似九溪十八澗,形成疊水效應。
  順水而下,水係兩旁是特色茶樓和室外品茗專區,出東南,則來到了茶博文化的精粹——陳列大樓,這裏有着源遠流長的中華茶文化,水景到此漸至收尾,整一條遊覽綫路既顯通暢連續,又寓意深遠。
  走進陳列大樓的序廳,頓時被淙淙水聲吸引,衹見一面水幕從十米高處徐徐而下,一潮春水浸潤着偌大一個緑色的“茶”字,顯得格外清亮醒目,真是“精茗藴香,藉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水幕之下,假山盆景郁郁葱葱。這動靜結合的設計,象徵着中華茶文化之源遠流長,詮釋了茶與水、自然與人的親和關係,突出了展覽的主題。
  茶葉博物館的文化展示是吸引人的,這裏是博物館的精華所在。整個展覽分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緣等六個部分,多方位、多層次、立體地展示茶文化的無窮魅力。
  徜徉在展廳,最讓觀衆流連的是繽紛再現的各地茶俗。一個個生動的場景,敘述着各民族人民飲茶、愛茶的日常生活。藏民傢的酥油茶,觀衆可以親自動手打製;仿真的大茶樹下,“竹爐湯沸火初紅”的是雲南傣傢的烤茶;臨江而設的茶攤七星竈正旺,拾階而上,遙望巫山雲雨初霽;斜陽下回眸徽商茶莊前迎風飄曳的“茶”幌,宛若回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那個年代。茶莊的一側,福建的功夫茶道正在上演,莊重典雅的茶藝小姐正在為您泡製一壺釅釅的鐵觀音,而駐足觀賞的人早已成為別人眼中的風景了。
  從原始森林的野生大茶樹切片到各種栽培茶樹標本;從良渚時期粗樸簡陋的飲器到明清精美絶倫的宮廷茶具;從茶籽化石到民族風格濃郁的茶俗場景,一件件珍貴的文物,輔以精心設計的文字、圖片、圖表,製作精良的模型、惟妙惟肖的雕像,以及優雅動人的音樂,演繹了數千年的文明進程。
  茶博館的陳列有許多獨特的創意,它努力增加直觀感,提高觀衆的感性認識,一改傳統博物館衹準看、不準動手的規矩,盡可能地為觀衆提供參與機會,提高觀衆的參觀興趣。
  有的展廳設開放陳列區。茶萃廳陳列了緑茶、紅茶、烏竜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及再加工茶等共三百餘個茶樣實物,被分門別類地安放在圓柱狀茶樹形臺面上,同時配有相應按鈕。衹要觀衆戴上耳機,點擊標本旁的按鈕,就會有一個娓娓動聽的聲音介紹相關的茶葉知識。同時在開放區還陳列着各種緊壓茶,有金瓜茶、筍殼茶、七子餅茶、方磚茶、茯磚茶等等,小的直徑不過一、二釐米,大的直徑竟超過一米。衹要觀衆有興趣,就可以用手去觸摸,甚至可以用嗅覺去感受它的香味。
  在茶事廳,開放的陳列再一次讓觀衆有機會去感覺茶葉的全部,從茶樹的種子、枝幹到果實;從一片葉子到可口的茶飲料……衹要轉動轉盤,各類茶葉適宜的衝泡時間、茶葉用量、茶與水的比例等知識一目瞭然。“三沸圖”形象地說明了茶聖陸羽在《茶經》裏提出的,“魚眼、蟹眼、騰波鼓浪”的“三沸”之說。
  多媒體的使用,使有限的展示得到無限延伸。整個展覽共設置了五臺多媒體觸摸屏,將與茶文化有關的社會政治、經濟、音樂、詩歌、繪畫、舞蹈、宗教等元素被有機地串合起來,編入電腦程序,衹要用手輕輕一點,大量的茶文化信息源源傳來。有奬競猜的多媒體係統更加吸引觀衆,點擊鼠標,就可以獲得一份知識獲得的喜悅。
  在茶葉博物館除了能欣賞到專業的茶文化展示外,還能在視野範圍中不斷地加深和拓寬知識,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氛圍。
  公園般地博物館,對周邊植物配置進行了精心地處理,不遺餘力地利用植物的特色配置凸顯主題,將茶文化不斷嚮周邊環境延伸。有品種各異屬山茶科植物的茶花,能與茶樹進行性狀比較;有觀賞性強且可供泡飲的植物,如絞股藍、玳玳、大葉鼕青、六月霜、枸杞、茶條槭、薄荷、茉莉、魚腥草、野山楂、玫瑰、桂花、金銀花、杭白菊等等。既增加科普性和趣味性,營造出特色植物景觀,同時在配置上有層次,又有茶文化特色。徜徉於博物館,不經意地看去,是個不露人工痕跡的生態公園,但細細觀察,每座橋,每個水池都有着詩意般的名字,都藴涵了生動的文化故事,就連一草一木都具名目,都有文化韻味。
  茶博還有一個獨特的、開放性的茶樹品種資源圃——嘉木苑,這是一個生動的專題性茶樹園,展示了100多種千姿百態的茶樹品種。許多品種間差異明顯,除了尋常所見的灌木型茶樹外,還可見到喬木型大茶樹,如烏牛早、黃葉早、肉桂、毛蟹、雲南大葉等大茶樹等等。資源圃還對各種茶樹品種的産地、名稱、適製茶類等立牌說明,營造出一處鮮活的室外展區。坐落於嘉木苑下的焙香簃在茶葉采摘季節還嚮觀衆表演炒茶,展示炒茶技藝和茶葉加工的重要工序,加深遊客對茶葉製作工序的瞭解,是對展廳陳列的生動補充。
  精心的植物配置和品種園,大大充實了茶博茶文化的內涵,並成功地將茶文化從單一的視覺展示中解放了出來,嚮周邊環境延伸,形成可觀、可觸、可感的新體驗。
  茶葉博物館的環境小品也非常吸引人們的眼球。300多個形態各異、雕刻精美的柱礎,或安置於玻璃長廊柱子下,或作為環境裝飾,或供遊人小憩。柱礎石質不同、大小不等、形狀各異,顯示了它們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世,包涵着豐富的人文和古代建築藝術的信息。在博物館中,總能看到不少遊客對道路兩邊的柱礎發出嘖嘖的贊嘆聲,這些精巧玲瓏的石墩子,儘管經歷年代久遠的風雨剝蝕,仍是依稀可辨,面面都有寓意祥瑞的石刻圖畫,寓意豐富,風采傳神。有了這些柱礎的參與,茶博的文化氛圍更顯濃郁,是茶文化的開枝散葉之地,還是一座琳琅滿目的石刻藝術收藏所。
  茶聖陸羽的仙風道骨讓人駐足不前,遠眺群山的陸羽,激發了人們對先賢的緬懷。茶博陸羽像為青銅製,高約2.5米,並配有低矮的茶桌,置茶爐、茶杯等品茗用具於上,陸羽則站立於旁,衣袂飄然,左手持一茶碗,右手持一茶書,回味着唇齒之間的茶香餘韻,神態自若,氣勢生動。
  安置於吉慶臺附近的圭表和日晷也引起了人們格外的註目。雖為小品設置,其實是可以使用的。圭表和日晷均屬於我國流傳最古老的天文儀器,以太陽為觀測目標,根據測定日影長度來確定時間的計時儀器。
  圭表是根據正午時表影長度的變化來測定節氣的、定年長的,由圭和表兩部份組成,圭表基座一周分別裝飾“宋代審安老人十二茶具圖贊”及“二十四節氣歌訣”。
  日晷則是利用一日之表影的方向變化來定出時刻的,由盤和針兩部分組成,日晷一側裝飾“與日俱進”,另一側裝飾“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日晷所指的時間是本地實際的太陽時,即真太陽時,與常用的北京時間存在不等時時差。
  圭表和日晷對我國古代的農事生産極有幫助,而茶葉生産也是屬於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利用圭表和日晷來測定茶葉采摘的節氣和時間,體現了茶事的季節性要求。圭表和日晷的設置既有助於人們瞭解更多的天文知識,可以根據提示親自動手測定時間和節氣,同時也將茶事活動納入了一個完整的農耕文化中來體現,顯現了茶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親密關係。
  帶着輕鬆愉悅的休閑情緒,在茶葉博物館觀摩品味,纍了,隨意地揀一處坐下,深深地呼吸空氣裏桂花的甜香,渴了,挑一處有水聲鳥語的地方坐了,叫上一壺茶,細細地品,慢慢地讓茶香彌滿唇齒之間,便也就品出了一種閑情逸緻、一種別樣的風雅來了。
  這樣的風雅,是會被記取的,記取的一半在於茶博風情一半在於人文。走進了這竜井茶鄉,品出了另一番西湖煙月味,這種味道,正如杯中的茶,雖濃釅,卻也回甘久久。
包含詞
杭州中國茶葉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