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國蘆薈
目錄
No. 1
  aloe vera l. var. chinesis(haw.)berger
  是庫拉索蘆薈的變種,又稱斑紋蘆薈。又名油蔥(《嶺南雜記》),象鼻草(《綱目拾遺》),象鼻蓮、羅幃草、羅幃花(《植物名實圖考》),衊草、竜衊草、竜角、烏七。學術界稱之為中國蘆薈或華蘆薈。因所含蒽醌類物質較少,是理想的食用蘆薈種。已載入我國藥典,其葉汁乾燥品為不規則團塊破碎的顆粒,棕褐色或黑緑色。
  在中國雲南元江地區、福建閩南和廣東沿海有一定面積栽培,東南亞諸國都有種植,主要是海外華人較多地區。其特點是,莖較短;葉簇生,蠃旋狀排列,葉面有白色斑紋,葉肉質肥厚,狹披針形,長10~20cm、厚5~8mm,先端漸尖,邊緣有刺狀小齒,基部闊而抱莖。花莖單生或分枝,高60~90cm;為總狀花序,疏散型;花梗長約2.5cm,花黃色或有紫色斑點,具膜質苞片;花筒6裂;雄蕊6,花藥2室,背部着生;子房二位,花柱綫形。蒴果呈三角形,長約8mm。花期7~8月。分蘖能力極強,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我國民間有此變種普遍栽培。
No. 2
  Aloe vera L. var. Chinesis(Haw.)Berger
  是庫拉索蘆薈的變種,又稱斑紋蘆薈。又名油蔥(《嶺南雜記》),象鼻草(《綱目拾遺》),象鼻蓮、羅幃草、羅幃花(《植物名實圖考》),衊草、竜衊草、竜角、烏七。學術界稱之為中國蘆薈或華蘆薈。因所含蒽醌類物質較少,是理想的食用蘆薈種。已載入我國藥典,其葉汁乾燥品為不規則團塊破碎的顆粒,棕褐色或黑緑色。
  在中國雲南元江地區、福建閩南和廣東沿海有一定面積栽培,東南亞諸國都有種植,主要是海外華人較多地區。其特點是,莖較短;葉簇生,蠃旋狀排列,葉面有白色斑紋,葉肉質肥厚,狹披針形,長10~20cm、厚5~8mm,先端漸尖,邊緣有刺狀小齒,基部闊而抱莖。花莖單生或分枝,高60~90cm;為總狀花序,疏散型;花梗長約2.5cm,花黃色或有紫色斑點,具膜質苞片;花筒6裂;雄蕊6,花藥2室,背部着生;子房二位,花柱綫形。蒴果呈三角形,長約8mm。花期7~8月。分蘖能力極強,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我國民間有此變種普遍栽培。
  繁殖方法:蘆薈一般都采用幼苗移栽或扦插等技術進行無性繁殖的。無性繁殖速度快,可以穩定保持品種的優良特徵。
  蘆薈本是熱帶植物,生性畏寒。但也是好種易活的植物。當然,要使蘆薈長得快,繁殖多,必須根據蘆薈的特點,精心培植。
  蘆薈喜歡生長在排水性能良好,不易板結的疏鬆土質中。一般的土壤中可摻些沙礫灰渣,如能加入腐葉草灰等更好。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會造成根部呼吸受阻,爛根壞死,但過多沙質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養分的流失,使蘆薈的生長不良。
  蘆薈怕寒冷。如果低於0℃,就會凍傷。在5℃左右停止生長,它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35℃,濕度為45%~85%。利用大棚保溫栽培將解决北方地區大面積栽種蘆薈的越鼕問題。 蘆薈和所有植物一樣,需要水分,但最怕積水。在陰雨潮濕的季節或排水不好的情況下很容易葉片萎縮枝根腐爛以至死亡。 蘆薈在15℃~35℃左右生長最快,我國3~10月份,大部分地區都符合這個溫度。這期間要加強管理,多次鬆土除 草,可促進土壤的通氣性,加速轉化土壤養分,促進根係發達,提高抗病能力,達到快速健康成長。
  適時澆水是炎熱夏季特別要註意的。蘆薈喜光耐熱,但在夏季溫度高、降水少時也要防止幹旱,適當地澆水可獲得更高的産量。澆水造成不能過量,一般5~10天澆一次即可。生長旺盛期土壤中養分不斷被株體吸收,如 及時追肥就會影響蘆薈生長。有機肥一般肥效慢,不能等蘆薈生長受了影響後再施肥,這樣就來不及了。施肥一次不宜過多,不要沾污葉片,如果沾污要用清水衝洗。種植三年左右的蘆薈就可采摘了。三年以上的葉子藥用價值更高。采葉時一般要從植株下部開始,成熟的葉片順熱肅下,不要傷害植株,並晝保持中體完整。因蘆薈葉中水分占96%以上。破損的葉體中的汁液流出,對其營養是個損失。另外破損的葉子也不易保存,還會影響其它葉片存放。 到了秋季就要控製澆水,可采取噴水的方法,即使土壤比較乾燥也沒有關係,否則很容易爛根。秋鼕季節除了註意保暖,還要註意盡量讓蘆薈多見陽光。室內盆栽蘆薈可以放到避風嚮陽的地方。如果溫度較低,可以用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在早上9點以後,3下午點以前進行日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