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藝術研究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藝術理論研究領域最高學府,坐落在北京前海西街古建築恭王府內。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前身是成立於50年代的中國戲麯研究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美術研究所,到1978年擴充舞蹈、電影等學科,到1980年定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現為全國綜合性的藝術科研機構,全院共有12個研究所,8個獨立的研究室和中心,還有培養藝術研究高級人才的研究生部和綜合資料館以及文化藝術出版社。歷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領導主要有著名人士袁水拍、賀敬之、張庚、王朝聞、郭漢城、王蒙、李希凡等,現任院領導有常務副院長麯潤海和薛若琳、呼世安、白國慶、王幹甫、王澤舟等。
中國藝術研究院建院50年來,有一支優秀的藝術史論研究隊伍,高級專業人員近300人,全國著名的理論傢有張庚、王朝聞、郭漢城、李希凡、馮其庸、陸梅林、周汝昌、王樹村等。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要成就分三個方面,收集整理保存各藝術門類的資料和培養藝術研究高級人才是基礎,大批優秀的科研成果體現其輝煌。全院戲麯、美術、音樂等藝術門類藏書共70萬册,期刊5萬册,中外音樂,戲劇唱片7.5萬張,聲像資料1.3萬盒,圖片5萬張,文物3千件。1978年以來研究生部培養的高級研究人才200餘人,其中碩士190人,博士20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已承擔國傢重點課題42項,院重點課題131項,其中已完成出版的有80多項,以改革開放20年計,全院發表的有價值的論文、評論6千餘篇,出版專著、譯著、工具書近800部,總字數約6個億。研究成果從內容上大致可分兩大類型,在學科基本建設方面,主要藝術學科戲麯、音樂、美術、舞蹈等的一史一論都已完成,如《中國戲麯通史》、《中國漫畫史》、《中國戲麯通論》、《中國音樂史綱》、《中國音樂史》、《民族音樂概論》、《中國美術史》、《中國舞蹈通史》、《中國舞蹈概論學》、《中國舞蹈史圖鑒》。各學科研究必備的工具書也已完成,如《中國戲麯臉譜》、《中國巫儺面具藝術》、《中國民間美術全集》、《中國音樂詞典》、《中國音樂傢詞典》、《中國舞蹈詞典》、《紅樓夢大詞典》。藝術學科之間,藝術學科與相關學科之間的比較研究、綜合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如:《藝術類型學》、《藝術文化學》、《東西方戲劇進程》、《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京劇與中國文化》、《新時期文藝新潮評析》等。
中國藝術研究院近幾年來為了多出成果,給廣大研究人員提供更多的學術交流機會,舉辦大型學術活動21次,主要有紅樓夢學術研討會,中國古琴名琴鑒賞,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研討會,中國小劇場展演暨國際研討會。從1988年開始中國藝術研究院已舉辦4次優秀科研成果評奬,共有134項成果獲奬,獲一等奬的成果共有13項。 |
|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門類的研究所還有話劇研究所,麯藝研究所,電影電視研究所,主要是對話劇、麯藝、電影電視的史論進行探討,並針對本學科領域理論問題、實踐問題,及如何團结國內外有關學者開展學術活動,僅話劇研究所開展的大型學術活動就有10次,它們以1992年舉辦“北京人藝演劇學派國際學術研討會”首開先河,接着又舉辦“中國小劇場展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戲劇交流暨學術研討會”等,這些學術活動對於理論工作者來說,豐富了自己,促進了話劇事業的繁榮,也為同仁提供了交流學習的機會。麯藝研究所雖人數不多,但他們承擔了被譽為文化長城的中國民族民間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的《麯藝志》的編輯組織工作,十餘年來他們的足跡踏遍全國20幾個省市、自治區,目前《麯藝志》已有出版捲,交稿捲。
電影電視研究所是該院成立時間較晚的所,他們的前身是外國文藝研究所和電影電視研究室,該所集中了英、法、德、日、韓、俄等外國藝術研究專傢,他們主要對域外電影、戲劇進行係統研究和評論,以促進中外文化藝術的交流,近年來電影電視研究所的研究視角重點放在國內影視現狀研究,他們立足國內影視現狀,觀照域外影視研究,通過綜合比較研究促進中國影視的繁榮發展,他們創辦的影視刊物《都市影視》集通俗性、學術性為一體,深受讀者好評。話劇研究所現任所長為著名話劇理論傢田本相,麯藝研究所現任所長陳義敏,電影電視研究所現任所長章柏青。
中國藝術研究院不僅對藝術科學理論體係進行研究,而且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指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發現的文藝理論進行歸納總結。紅樓夢研究所、中國文化研究所和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就是為此設立的專門研究機構。紅樓夢研究所在對中國傳統文化代表作《紅樓夢》從版本、美學價值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進行研究,並通過《紅樓夢》研究團结一批致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外學人。為此他們創辦了國傢級刊物《紅樓夢學刊》,現已出版近百期;他們利用著名紅學家周汝昌、馮其庸、李希凡等著名紅樓夢研究者的影響舉辦了多次以紅樓夢為主旨的學術活動,1992年,1997年兩次舉辦紅樓夢國際研討會,不僅對紅樓夢歷年研究進行總結,主要對紅樓研究新的價值觀提出見解。1996年;1998年他們舉辦的“紅樓夢”文化藝術展在臺灣展出,更是盛況空前,一個月展期,平均每天3000人,參觀人次達10萬,使寶島臺灣形成一股“紅樓熱”,促進了海峽兩岸對中華傳統文化進一步認同。
中國文化研究所的成立是為了加強從文化角度對藝術各學科作比較研究和綜合研究,在著名文化學者劉夢溪的主持下,相繼創辦兩個大型學術刊物《中國文化》和《世界漢學》,兩個姊妹刊分別從國人和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觀照,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高層次的研究,《中國文化》和《世界漢學》都是半年刊,每期35~40萬字,國內外發行。馬剋思主義文藝研究所的宗旨是研究馬剋思主義關於藝術文化的基礎理論,用馬剋思主文藝觀研究當前文藝創作和文藝思潮,並介紹西方文藝思潮及有關馬剋思文藝理論研究的現狀。1998年開始,文化部將鄧小平文藝理論研究基地建在該所,並相繼成立了鄧小平文藝理論研究室。近年來相繼出版了《馬剋思主義文藝學大辭典》、《新時期文藝新潮評析》、《鄧小平文藝理論讀本》、《藝術類型學》。著名學術刊物《文藝理論與批評》是該所反映國內外馬剋思文藝學成果的陣地,創刊以來已出版76期。 |
|
1953年,中國繪畫研究所成立,1954年更名為民族美術研究所,黃賓虹為首任所長,王朝聞為副所長。
1954年3月,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楊蔭瀏、李元慶任所長。
20世紀70年代,這3個研究所相繼合併為“文化部藝術研究機構”,1975年該機構更名為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所,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袁水拍兼任所長;1978年文化藝術研究所改為院,由文化部副部長賀敬之兼任院長,蘇一平任黨委書記。同年,院屬研究生部成立,成為恢復高考制度後我國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單位之一。1980年,經國務院批準,文學藝術研究院更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正式成立,在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在此期間,國務院對文化部係統原處於分散狀態的戲麯、音樂、美術、舞蹈、電影等科研機構和人才資源重新組合,一些相關的藝術研究機構陸續並入該院,相繼成立了一批新的專業研究所。1979年,在文化部《紅樓夢》校註小組的基礎上成立了紅樓夢研究所,馮其庸任所長;1980年,話劇研究所成立,葛一虹任所長,梁化群任副所長;1980年,在原電影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了電影研究所,魯勒任所長,李少白、趙國英任副所長;1980年,在原編譯室的基礎上成立了外國文藝研究所,陸梅林任所長,陸風、陳繼遵任副所長;1982年,在舞蹈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了舞蹈研究所,吳曉邦任所長;1986年麯藝研究所成立,瀋彭年任所長,賈德臣任副所長(創辦時期侯寶林曾任研究所籌備組組長);同年,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成立,陸梅林任所長,程代熙、盛同任副所長;1993年,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立,劉夢溪任所長;2001年,建築藝術研究室改建為研究所,顧森任所長;同年,攝影藝術研究室改建為研究所,朱憲民任所長。該院所屬的期刊和出版機構也在發展中相繼成立。1979年5月創辦了《文藝研究》雜志,張庚任主編;1980年3月,文化藝術出版社成立,王致遠任社長兼總編。
2000年9月,王文章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黨委書記,2004年4月任院長兼黨委書記。王文章同志到任後,新領導班子實行機構組織、人事制度和科研管理的改革,培養和吸納了大批優秀的藝術理論和創作人才進入我院。領導班子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落到實處,極大地調動和發揮了廣大科研和創作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使我院的整體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和促進科研發展,院領導班子根據實際情況,經過合理調整,逐步確立了我院的發展目標,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藝術科研為中心,以人才建設為基礎,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努力奮鬥,逐步形成藝術科研、藝術創作、藝術教育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努力把我院辦成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藝術科研中心、藝術教育中心和國際藝術交流中心。我院由此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近幾年來,我院按照形成科研、教育、創作三足鼎立發展格局的要求,將內設機構進行調整,在機構總數不斷增加的要求下,將一部分中國傳統藝術研究的學術資源戰略性地轉嚮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和保護,先後成立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傢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産數據庫管理中心和宗教藝術研究中心等機構。2005年,部分機構合併,組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並於2006年正式挂牌。在研究和保護傳統文化遺産的同時,我院也加大了關註現實的力度,經文化部批準,於2005年組建了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從理論層面規劃和設計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的發展。
鑒於我院長期不懈的努力和在各藝術學科建設中所取得的成就,2003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我院為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03年10月,國傢人事部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决定,在我院設立藝術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藝術學一級學科的確立和博士後流動站的建立,是我國藝術學學科建設的重要進展,為我國的藝術學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以及各類高級藝術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平臺。
2004年8月,我院研究生部更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同時按照一級學科的學科設置要求全面完成了藝術學一級學科8個博士點建製的學科建設,並全面招生。在已有碩士點的基礎上,還建立了文藝學博士點,博士後也已進站工作。
2004年,為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我院先後成立了中國美術創作院和中國書法院;2005年,成立藝術創作研究院;2006年又成立了中國篆刻藝術院。2006年9月,經中編辦批準,中國工藝美術館正式劃轉中國藝術研究院管理。這些機構建設,通過藝術研究、藝術創作及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有機結合,旨在培養、發現和彙聚優秀創作人才,推動藝術事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我院藝術科研、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
中國藝術研究院作為全國最高藝術理論研究學府,為便於與國內外學者交流、促進學術研究、在大型學術刊物取得國內外發行權的共12個,主要有《文藝研究》、《世界漢學》、《中國文化》、《中國攝影傢》、《美術觀察》、《傳記文學》、《文藝理論與批評》、《紅樓夢學刊》、《中國音樂學》、《都市影視》、《中華文化畫報》、《炎黃春秋》等學術文化期刊。在各自領域,這些專業期刊均成為推動我院科研和溝通院內外學界同仁的重要園地。近年來,我院又着手調整和改革院所屬刊物,並組建了《藝術評論》雜志社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叢刊編輯部,分別關註當代藝術實踐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搶救保護領域的最新動嚮。
經過不斷發展,中國藝術研究院目前已有12個專業研究所、5個二級院和3個專業研究中心、一傢出版社、一傢博物館、一個圖書館、16種公開出版的刊物和一個內刊,成為全國唯一一傢集藝術科研、藝術教育、藝術創作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學術機構。全院現有在職人員750餘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各藝術門類專傢學者250餘人(離退休專傢學者有300餘人),博士生導師70餘人。研究生院招生和在職人員培訓工作開展順利,2006年招收全日製博士、碩士研究生達到132人,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及各類研修學員達到780餘人,在各類科研機構中名列前茅。此外,經過努力開拓經費來源渠道,全院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
作為國傢級綜合性學術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在文化部的領導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各項工作,在不斷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深化改革,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同步增長,按照創辦一流科研、一流教學、一流創作機構的整體思路,匯集和發揮衆多全國一流人才的作用,努力把中國藝術研究院建設成“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藝術研究中心、藝術教育中心和國際藝術交流中心,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
|
|
|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 |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顧問研究員作品集 |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作品集 | 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産數據庫管理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