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航天史是從一九五六年二月開始的,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嚮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這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里程碑之一【青銅時代】:
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東方紅”一號飛嚮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里程碑之二【白銀時代】: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中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里程碑之三【黃金時代】: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搭載兩名航天員升空。
★里程碑之四【探月時代】: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着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成功發射。 |
|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嚮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一九五六年三月,國務院製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聶榮臻副總理嚮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五月二十六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聶榮臻副總理就發展中國導彈事業嚮中央報告,提出對導彈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十七日,中央批準了這個報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國防部製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發展規劃綱要。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五八一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八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十一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一九六○年二月十九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一九六○年十一月五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製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國防科委嚮中央報告,設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準第七機械工業部製訂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係列發展規劃。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托,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年一月三十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於“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遠程火箭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一九八○年五月十八日,中國嚮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緻賀。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鄧小平、鬍耀邦、李先念、陳雲、彭真、徐嚮前等領導人出席,鬍耀邦作重要講話。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準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緻賀。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緻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緻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着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年四月七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一九九○年七月十六日九時四十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徵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時二十三分,中國第一枚一百二十公裏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産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着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
|
〖關鍵詞〗人造衛星、返回式技術
新中國建立後,領袖層明顯地感覺到外來威脅地存在。因此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重要的議題。新中國的航天史始於1956年。那一年2月,錢學森先生嚮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3月,國務院製訂《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1956年4月,航天
工業委員會成立。1956年5月10日,聶榮臻副總理嚮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5月26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又受命組建了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現在的運載火箭研究院)。
1957年12月24日,一輛從莫斯科出發的專列抵達北京。車上除102名蘇聯火箭技術人員外,還有一份蘇聯“還給”中國的厚禮--兩發p-1近程地地導彈。在史書上記載着200年前,火箭故鄉的中國康熙皇帝曾送給俄國沙皇兩箱古代火箭;200年後蘇聯“老大哥”又將兩枚現代火箭送給了中國這位“小弟弟”。1958年4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掀起中國航天事業的第一個高潮。10月20日,在蘇聯專傢的幫助下,在酒泉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衛星發射場。到了1960年,正當中國仿製p-2導彈的工作進入最後階段時,中蘇之間關於意識形態領域的大論戰開始了,被惹惱的赫魯曉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據先前的協議正在進行的對中國的援助。
中國的火箭,的的確確是逼出來的。
就在蘇聯撤走專傢17天後的1960年9月10日,中國第一次在自己的國土上,用蘇聯專傢認為會爆炸的中國自己生産的國産燃料,成功地發射了一枚蘇製p-2導彈。
而這時中國人按照蘇聯提供的圖紙仿製出來的導彈,也開始進入最後的組裝。人們把新中國航天人自己製造出來的第一枚導彈命名為“東風一號”。
1960年11月5日上午9時,中國第一枚仿製的火箭“東風一號”點火了。第一次引進彈發射成功,第一發仿製彈也發射成功,“東風一號”成為壓倒西風的前鋒。
頭腦熱起來的火箭人異想天開地為一步登天把v-2的圖紙放大了一倍,製造出的“東風2號”成為一次讓所有科技人員記憶猶新的發射。
1962年3月21日上午9時5分53秒,東風二號在衆望所歸中點火升空。但是發射失敗。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又開始發射試驗。這次“東風二號”連續三發都取得了成功。它標志着中國從此擁有了可以遠程打擊的導彈盾牌。
有人說,當初年輕的共和國在一片廢墟上迅速挺立,靠的是兩根支柱:一根是大慶油田,一根就是“兩彈一星”。鄧小平說:“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傢興旺發達的標志。”
1964年,中國的科學家們起草了《關於人造衛星方案的報告》。4月29日,國防科嚮中央報告,設想在1970年或1971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同年6月29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7月19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同年年11月,“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12月26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自行研製的“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飛嚮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研製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傢。這是我國航天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宣告成立,首任院長錢學森。
1971年3月3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9月10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74年11月5日,“長徵二號”首次發射時由於火箭上一根控製信號導綫在巨大的震動中折斷,火箭在起飛20秒以後姿態失穩。當看到自己創造的似乎有生命的心血結晶在一瞬間變為烈火中紛紛墜落的殘骸時,許多人幾乎不相信眼前的現實,航天人流下了從不輕易流的眼淚。距第一次“長徵二號”空中爆炸近一年後的1975年10月16日,第二枚“長徵二號”和衛星送達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當11月26日11時27分52秒,火箭再次噴出火焰時,這次火箭衛星不負衆望。衛星發射三天後的11月29日10時53分,返回艙像一個聽話的孩子按照原計劃與星體分離。這是我國航天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同時,還創造了一個世界航天史的奇跡:首次發射返回式衛星即回收成功。蘇聯是在秘而不宣地發射了幾顆衛星後纔掌握了回收技術;美國雖是大大方方,卻是發射到第13顆衛星時纔掌握該項技術。美國宇航局局長1979年來華訪問時,參觀了當年研製衛星的部分實驗室和工廠。參觀結束,他問那些帶他參觀的中國人:“你們領我看的這些東西是真的嗎?”
中國在發射了第一顆衛星之後不久,開始正式策劃衛星通信工程。後來稱為“331”工程。
這時人們發現手中現有的火箭派不上用場,必須研製新型能飛得更高更遠的運載工具。1977年12月28日,七機部下發了《關於改變“三三一工程”運載火箭名稱的通知》,將火箭的名稱正式確定為“長徵三號”。
“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貨。與14年前上天的“東方紅一號”相比,用途已從政治轉為實用,它可以傳送電視、電話、廣播、數據等多種信息,作用可以覆蓋中國全部領土領海。與它同時誕生的還有大量的地面試驗設備。
1983年一切準備就緒。一個龐大的試驗隊護送新的火箭和新的衛星來到新的發射場。經過3個多月的測試準備,1984年1月29日,新的“長徵三號”火箭托舉着東方紅二號衛星開始發射。
火箭起飛一切正常,順利飛到四百多公裏的高空。但意外出現了。
故障原因很快被找到並對方案進行了修改。就在這個時候,接到了上級領導的指示,整個發射隊伍不撤回,盡快發射第二發。這是中國航天史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大膽的决定。
4月8日,第二枚長三火箭點火升空,順利將衛星送入預定的橢圓軌道。但衛星進入橢圓軌道僅是成功了第一步,還要利用星上的發動機把衛星一步一步推到距地球近36000公裏的靜止軌道上。
1984年4月16日18時27分57秒,衛星定點在125度的赤道上空,所有儀器工作正常。中國人在地球之外36000千米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顆通信衛星。
1986年2月1日,中國再次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20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着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來源:2005年09月22日10:52 新浪科技 |
|
〖關鍵詞〗長徵係列、“下海”
80年代,基於衛星回收技術上的空間試驗成為各國熱點。太空越來越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1985年10月,中國政府宣佈,長徵係列運載火箭將投入國際市場,承攬國內外用戶的商業發射任務。中國的航天事業從此進入了一個參與國際航天市場競爭,與國際太空發展同步的時代。
1988年底到1990年1月間,在國際市場上13個招標的衛星發射服務中,美國中標3顆,阿裏亞娜中標9顆,而中國僅中標1顆。
機遇有時會不期而至。1986年,被稱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災難年。繼1月28日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機毀人亡事件後。緊接着一係列的事故讓世界火箭發射市場幾乎癱瘓。一時間,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衛星廠傢和用戶都着急起來。天上運行的衛星壽命將盡,地上準備好的衛星排成長隊等待發射,而阿裏安火箭發射的日期尚不能確定。衛星的製造商們想起了一年前曾被他們冷遇的中國火箭。
其實在此之前,中國的對外發射服務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這一年的3至4月期間,航天工業部代表團在美國進行了大規模的長徵係列火箭的推銷活動。在十幾天旋風般日程安排中,先後與十幾傢宇航公司進行了接觸,連續進行了多達24場的中國火箭宣講。
1986年,在美國的著名的麥道公司的談判室裏,兩名中方專傢在舌戰13名美國技術專傢後,終於讓美國人認識到中國人手中有真傢夥,從此美方對中方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認真和尊敬起來。
1987年8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第九顆返回式衛星,為法國馬特拉公司搭載了兩個微重力試驗裝置。衛星成功回收後,該公司的相關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航天界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第一次嘗試。1990年4月7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取得圓滿成功。1990年7月16日9時40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徵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時23分,中國第一枚120公裏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1992年10月6日,發射瑞典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的形式將瑞典“弗利亞”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圓滿履行了中國發射外星的第一個合同。1994年2月22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産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着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迄今為止,長徵係列火箭已成功把多種試驗衛星、科學衛星、地球觀測衛星、氣象衛星和通訊衛星等送入太空,為香港、巴基斯坦、瑞典、菲律賓、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傢提供商業發射服務。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衛星供應商美國休斯公司已與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
※2005年09月22日10:58 新浪科技 |
|
〖關鍵詞〗載人航天、神舟
火箭可以運載並發射衛星上天,而衛星又可以安全返回,這兩項成果的取得為載人航天打下了技術基礎。除了顯而易見的經濟效益,載人航天的研製涉及到天文、醫學、空氣動力學等數十個學科領域。它的成熟將體現一個國傢的綜合科技水平,關乎一個國傢在太空時代的生死存亡。
人類載人航天已有42年歷史(1961前蘇聯實現世界首次載人航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啓動後僅用7年時間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術。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傢。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後,於21日3時41分成功着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衹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裏每天數着日曆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衹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製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係統的設備安裝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係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着神舟三號飛船於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係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後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係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後的成功發射,標志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我國航天專傢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製、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製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後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10月6日,美聯社嚮全世界發佈消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佈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劃今年3月開始啓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後,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後,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飛天已從敦煌壁畫中走了出來。
※來源:2005年09月22日11:08 新浪科技 |
|
從最初提出探月,到繞月探測工程首次飛行任務正式實施,中國繞月探測走過了十多年的歷程:
1991年,中國航天專傢提出要開展月球探測工程。
1998年,國防科工委正式開始規劃論證月球探測工程,並開展了先期的科技攻關。
2004年1月23日,國務院總理溫傢寶批準繞月探測工程立項。
2004年2月25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繞月探測工程研製總要求》,同時將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
2004年3月15日,國防科工委任命五大係統總指揮及總設計師。
2004年6月27日,完成發射場係統總體技術方案製定。
2004年7月30日,完成地面應用係統設計方案製定。
2004年8月6日,完成測控係統總體設計方案製定。
2004年11月19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召開第二次會議,審議並通過工程轉入初樣研製階段。
2004年12月10日,完成測控係統補充18m天綫總體技術方案。
2005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黃菊視察繞月探測工程。
2005年6月13日,“嫦娥一號”衛星月食問題得到解决。
2005年12月29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召開第三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工程轉入正樣研製階段。
2006年5月16日-19日,完成發射場適應性改造與建設驗收。
2006年5月29日-6月2日,測控係統利用歐空局Smart-1衛星開展USB與VLBI綜合測軌試驗。
2006年7月16日,地面應用係統昆明40m天綫通過驗收。
2006年8月1日-9月16日,完成衛星係統與地面應用係統正樣對接試驗。
2006年8月1日-9月28日,完成衛星係統與測控係統正樣對接試驗。
2006年10月20日,地面應用係統密雲50m天綫通過驗收。
2006年10月28日-11月19日,完成整星熱平衡與熱真空試驗。
2006年11月27日,完成星箭對接、分離試驗。
2006年12月27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組織各係統開始進行“兩個百分之百”的復查復審、反思、質疑活動。
2007年1月12日,運載火箭完成出廠測試。
2007年1月16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召開第四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工程轉入發射實施階段。
2007年1月19日,“嫦娥一號”衛星通過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和航天科技集團聯合評審。
2007年1月29日,國務院總理溫傢寶和副總理曾培炎視察繞月探測工程。
2007年2月8日,繞月探測工程指揮部召開會議,决定將“嫦娥一號”衛星發射窗口調整為2007年下半年。
2007年5月28-6月10日,完成“嫦娥一號”衛星任務1:1全過程演練。
2007年8月3日,“嫦娥一號”通過出場評審。
2007年8月10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召開第五次會議,决定工程轉入發射實施階段,定於2007年10月發射“嫦娥一號”衛星。
2007年8月19日,“嫦娥一號”衛星進場。
2007年9月20日,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進場。
2007年10月22日,國傢航天局宣佈擇機執行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飛行任務。
※來源:新華網北京10月24日電(黃全權、林麗鸝) |
|
中國航天史是從一九五六年二月開始的,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嚮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這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里程碑之一【青銅時代】:
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東方紅”一號飛嚮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里程碑之二【白銀時代】: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中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里程碑之三【黃金時代】: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搭載兩名航天員升空。
★里程碑之四【探月時代】: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着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成功發射。
中國航天大事紀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嚮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一九五六年三月,國務院製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聶榮臻副總理嚮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五月二十六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聶榮臻副總理就發展中國導彈事業嚮中央報告,提出對導彈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十七日,中央批準了這個報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國防部製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發展規劃綱要。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五八一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八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十一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一九六○年二月十九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一九六○年十一月五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製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國防科委嚮中央報告,設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準第七機械工業部製訂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係列發展規劃。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托,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年一月三十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於“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遠程火箭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一九八○年五月十八日,中國嚮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緻賀。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鄧小平、鬍耀邦、李先念、陳雲、彭真、徐嚮前等領導人出席,鬍耀邦作重要講話。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準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緻賀。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緻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緻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着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年四月七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一九九○年七月十六日九時四十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徵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時二十三分,中國第一枚一百二十公裏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産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着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青銅時代:
中國的火箭是逼出來的
〖關鍵詞〗人造衛星、返回式技術
新中國建立後,領袖層明顯地感覺到外來威脅地存在。因此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重要的議題。新中國的航天史始於1956年。那一年2月,錢學森先生嚮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3月,國務院製訂《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1956年4月,航天
工業委員會成立。1956年5月10日,聶榮臻副總理嚮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5月26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又受命組建了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現在的運載火箭研究院)。
1957年12月24日,一輛從莫斯科出發的專列抵達北京。車上除102名蘇聯火箭技術人員外,還有一份蘇聯“還給”中國的厚禮--兩發P-1近程地地導彈。在史書上記載着200年前,火箭故鄉的中國康熙皇帝曾送給俄國沙皇兩箱古代火箭;200年後蘇聯“老大哥”又將兩枚現代火箭送給了中國這位“小弟弟”。1958年4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掀起中國航天事業的第一個高潮。10月20日,在蘇聯專傢的幫助下,在酒泉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衛星發射場。到了1960年,正當中國仿製P-2導彈的工作進入最後階段時,中蘇之間關於意識形態領域的大論戰開始了,被惹惱的赫魯曉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據先前的協議正在進行的對中國的援助。
中國的火箭,的的確確是逼出來的。
就在蘇聯撤走專傢17天後的1960年9月10日,中國第一次在自己的國土上,用蘇聯專傢認為會爆炸的中國自己生産的國産燃料,成功地發射了一枚蘇製P-2導彈。
而這時中國人按照蘇聯提供的圖紙仿製出來的導彈,也開始進入最後的組裝。人們把新中國航天人自己製造出來的第一枚導彈命名為“東風一號”。
1960年11月5日上午9時,中國第一枚仿製的火箭“東風一號”點火了。第一次引進彈發射成功,第一發仿製彈也發射成功,“東風一號”成為壓倒西風的前鋒。
頭腦熱起來的火箭人異想天開地為一步登天把V-2的圖紙放大了一倍,製造出的“東風2號”成為一次讓所有科技人員記憶猶新的發射。
1962年3月21日上午9時5分53秒,東風二號在衆望所歸中點火升空。但是發射失敗。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又開始發射試驗。這次“東風二號”連續三發都取得了成功。它標志着中國從此擁有了可以遠程打擊的導彈盾牌。
有人說,當初年輕的共和國在一片廢墟上迅速挺立,靠的是兩根支柱:一根是大慶油田,一根就是“兩彈一星”。鄧小平說:“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傢興旺發達的標志。”
1964年,中國的科學家們起草了《關於人造衛星方案的報告》。4月29日,國防科嚮中央報告,設想在1970年或1971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同年6月29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7月19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同年年11月,“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12月26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自行研製的“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飛嚮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研製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傢。這是我國航天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宣告成立,首任院長錢學森。
1971年3月3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9月10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74年11月5日,“長徵二號”首次發射時由於火箭上一根控製信號導綫在巨大的震動中折斷,火箭在起飛20秒以後姿態失穩。當看到自己創造的似乎有生命的心血結晶在一瞬間變為烈火中紛紛墜落的殘骸時,許多人幾乎不相信眼前的現實,航天人流下了從不輕易流的眼淚。距第一次“長徵二號”空中爆炸近一年後的1975年10月16日,第二枚“長徵二號”和衛星送達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當11月26日11時27分52秒,火箭再次噴出火焰時,這次火箭衛星不負衆望。衛星發射三天後的11月29日10時53分,返回艙像一個聽話的孩子按照原計劃與星體分離。這是我國航天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同時,還創造了一個世界航天史的奇跡:首次發射返回式衛星即回收成功。蘇聯是在秘而不宣地發射了幾顆衛星後纔掌握了回收技術;美國雖是大大方方,卻是發射到第13顆衛星時纔掌握該項技術。美國宇航局局長1979年來華訪問時,參觀了當年研製衛星的部分實驗室和工廠。參觀結束,他問那些帶他參觀的中國人:“你們領我看的這些東西是真的嗎?”
中國在發射了第一顆衛星之後不久,開始正式策劃衛星通信工程。後來稱為“331”工程。
這時人們發現手中現有的火箭派不上用場,必須研製新型能飛得更高更遠的運載工具。1977年12月28日,七機部下發了《關於改變“三三一工程”運載火箭名稱的通知》,將火箭的名稱正式確定為“長徵三號”。
“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貨。與14年前上天的“東方紅一號”相比,用途已從政治轉為實用,它可以傳送電視、電話、廣播、數據等多種信息,作用可以覆蓋中國全部領土領海。與它同時誕生的還有大量的地面試驗設備。
1983年一切準備就緒。一個龐大的試驗隊護送新的火箭和新的衛星來到新的發射場。經過3個多月的測試準備,1984年1月29日,新的“長徵三號”火箭托舉着東方紅二號衛星開始發射。
火箭起飛一切正常,順利飛到四百多公裏的高空。但意外出現了。
故障原因很快被找到並對方案進行了修改。就在這個時候,接到了上級領導的指示,整個發射隊伍不撤回,盡快發射第二發。這是中國航天史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大膽的决定。
4月8日,第二枚長三火箭點火升空,順利將衛星送入預定的橢圓軌道。但衛星進入橢圓軌道僅是成功了第一步,還要利用星上的發動機把衛星一步一步推到距地球近36000公裏的靜止軌道上。
1984年4月16日18時27分57秒,衛星定點在125度的赤道上空,所有儀器工作正常。中國人在地球之外36000千米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顆通信衛星。
1986年2月1日,中國再次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20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着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來源:2005年09月22日10:52 新浪科技
白銀時代:
中國進入與國際太空發展同步時代
〖關鍵詞〗長徵係列、“下海”
80年代,基於衛星回收技術上的空間試驗成為各國熱點。太空越來越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1985年10月,中國政府宣佈,長徵係列運載火箭將投入國際市場,承攬國內外用戶的商業發射任務。中國的航天事業從此進入了一個參與國際航天市場競爭,與國際太空發展同步的時代。
1988年底到1990年1月間,在國際市場上13個招標的衛星發射服務中,美國中標3顆,阿裏亞娜中標9顆,而中國僅中標1顆。
機遇有時會不期而至。1986年,被稱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災難年。繼1月28日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機毀人亡事件後。緊接着一係列的事故讓世界火箭發射市場幾乎癱瘓。一時間,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衛星廠傢和用戶都着急起來。天上運行的衛星壽命將盡,地上準備好的衛星排成長隊等待發射,而阿裏安火箭發射的日期尚不能確定。衛星的製造商們想起了一年前曾被他們冷遇的中國火箭。
其實在此之前,中國的對外發射服務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這一年的3至4月期間,航天工業部代表團在美國進行了大規模的長徵係列火箭的推銷活動。在十幾天旋風般日程安排中,先後與十幾傢宇航公司進行了接觸,連續進行了多達24場的中國火箭宣講。
1986年,在美國的著名的麥道公司的談判室裏,兩名中方專傢在舌戰13名美國技術專傢後,終於讓美國人認識到中國人手中有真傢夥,從此美方對中方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認真和尊敬起來。
1987年8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第九顆返回式衛星,為法國馬特拉公司搭載了兩個微重力試驗裝置。衛星成功回收後,該公司的相關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航天界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第一次嘗試。1990年4月7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取得圓滿成功。1990年7月16日9時40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徵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時23分,中國第一枚120公裏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1992年10月6日,發射瑞典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的形式將瑞典“弗利亞”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圓滿履行了中國發射外星的第一個合同。1994年2月22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産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着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迄今為止,長徵係列火箭已成功把多種試驗衛星、科學衛星、地球觀測衛星、氣象衛星和通訊衛星等送入太空,為香港、巴基斯坦、瑞典、菲律賓、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傢提供商業發射服務。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衛星供應商美國休斯公司已與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
※2005年09月22日10:58 新浪科技
黃金時代:
神舟五號劃開中國嶄新的航天時代
〖關鍵詞〗載人航天、神舟
火箭可以運載並發射衛星上天,而衛星又可以安全返回,這兩項成果的取得為載人航天打下了技術基礎。除了顯而易見的經濟效益,載人航天的研製涉及到天文、醫學、空氣動力學等數十個學科領域。它的成熟將體現一個國傢的綜合科技水平,關乎一個國傢在太空時代的生死存亡。
人類載人航天已有42年歷史(1961前蘇聯實現世界首次載人航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啓動後僅用7年時間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術。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傢。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後,於21日3時41分成功着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衹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裏每天數着日曆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衹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製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係統的設備安裝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係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着神舟三號飛船於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係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後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係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後的成功發射,標志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我國航天專傢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製、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製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後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10月6日,美聯社嚮全世界發佈消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佈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劃今年3月開始啓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後,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後,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飛天已從敦煌壁畫中走了出來。
※來源:2005年09月22日11:08 新浪科技
2005年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進入飛船
22:53 神舟六號返回艙艙門關閉
10月12日
00:27 火箭發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開
01:00:00 長徵二號F型火箭點火
01:00:03.583 神舟六號發射
01:02:03(點火後第120秒) 火箭逃逸塔分離
01:02:19(點火後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離
01:02:42(點火後第159秒) 火箭一二級分離,一級火箭墜落
01:03:23(點火後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裏高度脫離
01:09:52 神舟六號進入預定軌道
07:56 神舟六號飛船實施變軌
10月13日
02:10 航天員進行在軌抗幹擾試驗
18:21 遠望一號、遠望二號和遠望三號所處海域海況惡化
21:56 神舟六號飛船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
10月15日
08:29—08:31 2名宇航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鬍錦濤對話。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號圍繞地球進入第76圈飛行,在青島站測控區上空
18:44 神舟六號返回指令解鎖
19:10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調度員宣佈,返回段跟蹤進入30分鐘準備
19:17 神舟六號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飛行
19:18 推進艙太陽帆板垂直歸零
19:42 遠望三號測量船捕獲到神舟六號信號
19:43—19:48 遠望三號測量船對神舟六號實施了姿態調整、軌道艙與返回航分離、製動點火等一係列關鍵控製,神舟六號順利進入預定返回軌道
19:43 遠望三號嚮神舟六號發出指令,神舟六號第一次調姿開始
19:44 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19:45 推進艙發動機點火,開始回航
19:48:29 推進艙軌道控製發動機關機,飛出遠望三號測量船測控段
19:52 返回艙飛過非洲大陸上空,嚮中國飛來
20:02 返回艙飛過南亞上空,航天員報告飛船工作正常,感覺良好
20:07 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20:13 返回艙進入通訊黑障區
20:16 着陸場站測控設備發現飛船
20:19 返回艙主傘艙蓋打開
20:20 脫減速傘,主傘打開,直升機目視到目標
20:23 返回艙防熱大底成功拋掉
20:33 返回艙成功着陸
21:04 返回艙艙門被打開
21:39 兩名宇航員費俊竜和聶海勝離開返回艙
10月17日
返回地球
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大事記
從最初提出探月,到繞月探測工程首次飛行任務正式實施,中國繞月探測走過了十多年的歷程:
1991年,中國航天專傢提出要開展月球探測工程。
1998年,國防科工委正式開始規劃論證月球探測工程,並開展了先期的科技攻關。
2004年1月23日,國務院總理溫傢寶批準繞月探測工程立項。
2004年2月25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繞月探測工程研製總要求》,同時將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
2004年3月15日,國防科工委任命五大係統總指揮及總設計師。
2004年6月27日,完成發射場係統總體技術方案製定。
2004年7月30日,完成地面應用係統設計方案製定。
2004年8月6日,完成測控係統總體設計方案製定。
2004年11月19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召開第二次會議,審議並通過工程轉入初樣研製階段。
2004年12月10日,完成測控係統補充18m天綫總體技術方案。
2005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黃菊視察繞月探測工程。
2005年6月13日,“嫦娥一號”衛星月食問題得到解决。
2005年12月29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召開第三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工程轉入正樣研製階段。
2006年5月16日-19日,完成發射場適應性改造與建設驗收。
2006年5月29日-6月2日,測控係統利用歐空局Smart-1衛星開展USB與VLBI綜合測軌試驗。
2006年7月16日,地面應用係統昆明40m天綫通過驗收。
2006年8月1日-9月16日,完成衛星係統與地面應用係統正樣對接試驗。
2006年8月1日-9月28日,完成衛星係統與測控係統正樣對接試驗。
2006年10月20日,地面應用係統密雲50m天綫通過驗收。
2006年10月28日-11月19日,完成整星熱平衡與熱真空試驗。
2006年11月27日,完成星箭對接、分離試驗。
2006年12月27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組織各係統開始進行“兩個百分之百”的復查復審、反思、質疑活動。
2007年1月12日,運載火箭完成出廠測試。
2007年1月16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召開第四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工程轉入發射實施階段。
2007年1月19日,“嫦娥一號”衛星通過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和航天科技集團聯合評審。
2007年1月29日,國務院總理溫傢寶和副總理曾培炎視察繞月探測工程。
2007年2月8日,繞月探測工程指揮部召開會議,决定將“嫦娥一號”衛星發射窗口調整為2007年下半年。
2007年5月28-6月10日,完成“嫦娥一號”衛星任務1:1全過程演練。
2007年8月3日,“嫦娥一號”通過出場評審。
2007年8月10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召開第五次會議,决定工程轉入發射實施階段,定於2007年10月發射“嫦娥一號”衛星。
2007年8月19日,“嫦娥一號”衛星進場。
2007年9月20日,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進場。
2007年10月22日,國傢航天局宣佈擇機執行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飛行任務。
※來源:新華網北京10月24日電(黃全權、林麗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