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目錄
No. 1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是我國從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研究的專門機構,正式成立於1951年5月7日,其前身是前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及前中央地質調查所等機構的古生物室(組)。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李四光教授是該所首任所長。
  該所是一個以基礎性研究為主的研究所,重點研究領域為地球發展歷史過程中植物、無脊椎動物和微何等生物的係統演化、分類、生物發生、發展、絶滅和復蘇的規律,地質歷史上生物圈與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的關係,地層的劃分對化和地質年代的確定,古生態係統的演替及其與古氣候、古地理關係綜合研究,全球地層界綫層型的確定、沉積學和沉積礦産的研究,分子古生物學等。建所近半個世紀以來,該所已取得一係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被國際地質古生物界譽為“世界三大古生物學研究中心之一”。
  在堅持基礎研究的同時,該所也十分重視應用性基礎研究工作,結合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積極參與國傢重大科技和關項目,為石油天然氣、煤、鐵、磷等能源與沉積礦産的勘探與開發提供科學依據。幾十年來,先後參加了華北、東北、華東、海南等地區的煤、鐵和西南地區磷、銅等礦産資源普查工作,承擔了我國陸上各大油氣田(如大慶、大港、勝利、華北、玉門、柴達木、吐哈、剋拉瑪依、塔裏木等)和海上各大油氣田(如渤海、東海、南海、北灣等)勘探開發中的古生物地層研究工作。自80年代以來,該所組織大量科研人員參加新疆礦産地質背影的研究(國傢305項目)和塔裏木、準噶爾、吐(魯番)哈(密)以及青海柴達木、陝西鄂爾多斯、西藏羌塘等含油氣盆地的地層劃分對比、盆地演化史和古生物及沉積環境等領域的深入研究,為油氣田的勘探開發作出院重要貢獻。
No. 2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成立於1951年5月7日,其前身為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及前中央地質調查所等機構的古生物室(組)。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四光教授為首任所長,此後斯行健院士,趙金科院士,吳望始研究員,曹瑞驥研究員,穆西南研究員,沙金庚先後任所長,現任所長為楊群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是我國唯一從事古無脊椎動物學和古植物學研究的專業機構,也是亞洲最大的古生物學研究所,並被外國學者譽為“世界三大古生物學研究中心之“一”。本所擁有一大批資深的專業人才,其中有12人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是一個從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綜合性研究所,主要從事古無脊椎動物學、古植物學、地層學、沉積學、分子古生物學等基礎理論研究,全所共設有古植物與古孢粉學研究室、古動物學研究室、微體古生物學研究室和一個現代古生物學及地層學開放研究實驗室,並於1988年建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本所且有博士導師自審權。經過40多年的發展和幾代科學家的努力,目前已成為分支學會齊全、科技力量雄厚、技術條件配套、學術成果豐碩、國際交流頻繁的地層古生物綜合研究中心。國外同行將她與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美國斯密遜博物研究院並稱為世界古生物學研究的三大中心。今年,本所又獲批準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單位。
  目前,全所計有268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137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博士導師29人),中級研究人員81人,圖書館現藏書刊26萬餘捲(册),是國際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文獻中心之一,標本庫收藏有十幾萬件模式標本並保存有大量國內外精美標本。《古生物學報》、《地層學雜志》、《華夏古生物》(英文)、《微體古生物學報》、《古生物學文摘》等專業情刊及有關專著的編輯部均設在本所。
  本所一貫重視和加強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基礎理論研究,在我國各類古生物的係統鑒定、各紀地層的研究和總結、全球界綫層型研究、門類古生物的全球性總結、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南極地層古生物考察研究、南沙群島海區生物沉積考察研究、古生物演化理論及地理區係,古生態與古環境等研究工作中,取得大批成果,尤其是近年來研究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澄江動物群的發現和研究、以及南京湯山猿人的發掘,在國際學術界受到廣泛重視和好評。
  本所十分重視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和新領域、新方向的開拓。近年來在理論古生物學、地球早期生命演化、計算機技術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新建的分子古生物學實驗室對我國的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研究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0多年來,本所科技人員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和專著近2000篇9册)、1978年以來,獲國傢級及省、部級科研成果奬170餘項,其中國傢級22項、中國科學院特等奬和一等奬11項。
  本所一貫重視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行人才培養,建所以來共招收和培養研究生16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9人(含1名聯邦德國博士),碩士研究生87人,從88年建立博士後流動站以來,已先後招收十多名博士後研究人員。目前,本所與美、英、澳等10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300多個學術機構保持學術文獻交換關係,全所49人在國際學術組織、國際期刊編委會和國際學術會議中擔任91種職務,由本所主持的多次國際學術會議在國內外學術界有着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