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中國科學院 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傢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
中國科學院包括5個學部(數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技術科學部),以及11個分院(瀋陽、長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成都、昆明、西安、蘭州、新疆)、84個研究院所、1所大學、2所學院、4個文獻情報中心、3個技術支撐機構和2個新聞出版單位,分佈在全國20多個省(市)。此外,還投資興辦了430余家科技型企業(含轉製單位),涉及11個行業,其中包括8傢上市公司。
學部
中國科學院學部(以下簡稱“學部”)成立於1955年,是國傢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負責對國傢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計劃和重大科學技術决策提供咨詢,對國傢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提出研究報告,對學科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目標提出建議,對重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機構的學術問題進行評議和指導。
學部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組成。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目前有院士687人,其中外籍院士41人。學部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院士大會,其常設領導機構是學部主席團,由中國科學院院長擔任執行主席。學部現設有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和技術科學部五個學部。
學部成立初期,即組織院士參與製定了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1986年,在89位院士建議下,中國科學院建立了面嚮全國的自然科學基金,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4位院士聯名建議加強中國高科技的研究和發展,形成了國傢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1993年,在王大珩、師昌緒、張光鬥、張維、羅沛霖、侯祥麟等院士的倡議下,成立了中國工程院。
近年來,學部圍繞西部開發、國傢安全、人口與社會可持續發展、高技術産業發展、科學教育、學科發展戰略等問題,提出了一係列咨詢報告報送國務院和政府有關部門,為國傢製定相關政策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基礎科學研究
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 中國科學院已逐步建立和發展了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天文學、生命科學、地學與環境等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和天文學領域,現有16個研究機構,其中有10個研究所、2個研究院、3個天文臺和1個授時中心,擁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隊伍。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也是基礎科學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在這些研究機構中建設有基礎科學領域的國傢實驗室4個、國傢重點實驗室11個、院重點實驗室19個。在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中,先後啓動了國際量子結構、核心數學、聚合物科學與材料、交叉科學理論物理和復雜係統研究團隊。研究團隊主要圍繞重大科學前沿問題,開展具有原始創新性的研究工作,通過團隊的帶動作用,培養出在中國本土成長的一流科學家。為推動國內納米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中心的基礎上,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成立國傢納米科技中心。
中國科學院已經建成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蘭州重離子加速器(HIRFL)、合肥同步輻射加速器、托卡馬剋和激光聚變裝置、長波授時臺等重大科學工程裝置,以及2.16米光學望遠鏡、多通道太陽磁場望遠鏡、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等大型天文觀測設備。目前正在建設的大科學裝置有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大型非圓截面超導托卡馬剋裝置、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和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含譜儀)重大改造工程等。
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中國科學院先後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哈密爾頓係統的辛幾何算法、τ輕子質量精確測量、新核素合成、超新星觀測、高溫超導、碳納米管的製備和應用、非綫性光學晶體、過渡金屬原子簇結構和性質以及金屬有機化學等等。同時,為我國信息、能源、材料、資源、農業、醫藥、空間和國傢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發展以及形成科技戰略儲備做出了重要貢獻。數學與係統科學研究院吳文俊院士、半導體研究所黃昆院士分別榮獲2000年度和2001年度國傢最高科學技術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劉東生榮獲2003年度,2004年度空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院士葉篤正榮獲2005年度,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院士李振聲榮獲2006年度國傢最高科學技術奬。
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
在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領域,中國科學院現有23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個國傢和院重點實驗室、12個植物園、22個標本館、9個典型培養物保藏庫和11個野外生態學研究臺站,擁有6800多人的科研及管理隊伍。
在北京的7個研究所以農業高技術和生態環境研究為主要方向;由7個研究所(中心)組成的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人口與健康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個研究所組成了西南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發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在湖北的3個研究所重點研究水生生物學和病毒學及其生物技術;另外在青海和廣州各有1個研究所,分別進行青藏高原生物學和植物學及退化生態學的相關研究。
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國科學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島素結晶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完成了366捲中國植物志、動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編研;創建了最完整的中國蕨類植物分類係統;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並完成了1%的測序任務;完成了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和粳稻4號染色體精確測序。蝗蟲生態學與治理、恢復生態學、害蟲防治、作物品種選育、水産養殖、創新藥物等的研究為國傢的生態安全、農業經濟發展和人口與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生物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發酵法生産Vc中間體、黑麯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業上的應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幹擾素超高表達、轉基因魚和體細胞剋隆技術牛等重要研究成果,有些已實現産業化。在新藥研究方面,共創製新藥50多種。解毒藥二巰基丁二酸是我國首次被美國仿製、經FDA批準上市的藥物;抗瘧疾藥蒿甲醚是我國出口的唯一首創新藥,1995年被列入世界藥典;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地奧心血康”等藥品年産值已達14億元人民幣。
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
在資源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現有24個研究所、11個國傢重點實驗室、14個院重點實驗室和47個重點建設的野外觀測試驗臺站。野外臺站分屬於生態係統研究、大氣本底觀測、地磁臺鏈、特殊環境與災害監測等四大網絡,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長久性科學觀測研究基地。目前,資源環境領域擁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隊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學科較為齊全的綜合研究體係。
資源環境科學領域涉及固體地球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理科學與資源、遙感、農業等多個重點學科。多年來,廣大科技人員積極面嚮國傢需求,勇於攀登科學高峰,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進化古生物學研究、國際界綫層型研究,以及各門類化石總結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過在東亞季風環境係統、黃土、岩溶、冰芯、湖泊、古海洋學和人類活動對陸地生態係統影響以及海洋生態動力學等方面開展古環境變化和過程研究,重建了東亞自然環境演化規律;積極而卓有成效地推動了全球變化研究。陸相生油理論、層控礦床地球化學、東亞大氣環流和東亞季風環境污染機理、青藏高原隆升及環境效應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根據地域分異、地表水熱平衡、元素遷移轉化和生態環境特徵,完成了各種自然區劃、生態環境區劃、農業和經濟區劃,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中低産田改造、退化生態係統恢復與重建、環境污染控製和海水養殖、海洋藥物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實用的技術和模式。遙感技術、地理信息係統技術、全球定位係統技術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地球信息科學在政府决策和科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高技術研究與發展
在高技術研究與發展領域,中國科學院共有28個研究所、2個技術支撐單位、1個國傢實驗室、43個國傢重點實驗室和院重點實驗室,14600餘名科研技術人員。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術、先進製造、光電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學工程和空間科學技術等領域,曾為我國計算機、激光、合成橡膠、“兩彈一星”等研究做出過重大貢獻。近幾年來,在高技術研究與發展領域進一步加強了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前沿探索,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同時,為了強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工業配套能力,已建成31個國傢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並按現代企業制度管理,形成一個高技術企業群體。
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工作的任務是:從事關係到我國經濟發展、國防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高新技術研究;承擔國傢重大項目中的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工作,解决國傢急需的重大科技問題;提高我國高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斷促進高技術産業發展。在提高我國高技術的國際競爭能力、促進我國高技術産業發展、解决我國經濟發展、國防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等方面,起到有顯示度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研究所積極承擔國傢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國傢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傢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等國傢重大科技任務,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取得了一係列重大成果。工業機器人産業化、實踐五號科學實驗衛星和風雲係列氣象衛星的有效載荷、小型化超強超短激光、納米材料、有機合成化學、40萬千瓦蒸發冷卻電機曙光3000超級服務器、“竜芯”高性能CPU芯片等大批創新研究成果,為我國信息技術和自動化、化工與材料、能源等領域的科技發展寫下了新的篇章。
高技術産業化
在高技術産業化方面,中國科學院按照新時期辦院方針,堅持面嚮國傢戰略需求,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加強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為我國産業結構調整、保持經濟快速增長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直接貢獻。同時,積極建立高技術産業發展平臺,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化、社會化和企業化,進一步促進高技術産業的發展。
資興辦的企業,分佈在11個行業,其中已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有219傢。院直接投資的企業(含首批轉製單位)有82傢,如著名的聯想集團控股公司等;研究所投資的企業有356傢,如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表現突出的成都地奧製藥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中科合臣化學公司等。目前,全院已有8傢院、所投資的公司在境內外上市。在31個國傢和院級工程研究中心中,有14個已經完成公司製改造。此外,在建和籌建中的科技産業園區有21個。
中國科學院依法設立了“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産經營公司”,代表院對院直接投資的全資、控股、參股企業行使出資人權利,並對經營性國有資産承擔相應的保值增值責任。
2001年度,院、所投資企業營業收入434.54億元;利稅總額42.99億元;創匯額2.94億美元;所有者權益117.22億元;從業人員約5.24萬人,其中為社會提供的就業機會超過4萬人。
中國科學院積極推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效結合,十分重視與省市的技術經濟合作,近年來陸續與23個省、市、自治區及有關地(市)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同時,多渠道、多途徑、多層面地推進與産業部門以及大中型企業的合作,在煙草、紡織、石化、機電等行業加強技術合作,並與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大慶油田、上海電機集團、上海廣電集團等大型企業集團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中國科學院與國傢經貿委、教育部共同組織實施了“産學研聯合開發工程”,與3000多傢企業建立了多種合作關係。為加強與地方、行業、企業的合作,嚮全國29個省(市)的170個地(市)、縣和一批企業選派了科技副職,同時接收地方和企業選派的挂職幹部在院短期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院與地方合作項目在2001年度為地方形成銷售收入152億元人民幣,利稅33億元人民幣。另外,創造社會效益折合114億元人民幣。
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56人,占中國科學院院士總數的39.8%;中國工程院院士53人,占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的8.6%。全院有專業技術人員3.7萬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4萬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4萬人,初級專業技術人員0.75萬人。全院在讀研究生2萬餘人,在站博士後1千餘人。
20世紀50年代,一大批海內外優秀人才聚集在中國科學院,為“兩彈一星”的研製做出了歷史性貢獻。80年代開始,為培育中青年科技骨幹,解决人才斷層問題,中國科學院在國內率先推出了一係列新舉措。90年代初推出了“百人計劃”,以吸引和培養優秀學科帶頭人,全院人才隊伍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以來,在全院推行了以隊伍結構優化為核心的人員總量控製、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新型用人制度和“三元”結構分配制度等人事制度改革,為中國科學院的改革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99年和2001年分別啓動了“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劃” 與“海外知名學者計劃”,加大了對國外優秀青年學者的吸引力度。目前,全院知識創新工程的科技崗位中,45歲以下科技人員已占科技人員總數的75%以上,全院人才隊伍呈現出人員精幹、結構合理、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國際、國內地位不斷提升的良好態勢。
為保持人才隊伍的創新活力和競爭能力,中國科學院自1978年開始選派優秀的科技人員和管理骨幹出國深造,迄今已公派1.6萬名訪問學者、研究生到40多個國傢和地區留學和訪問進修,目前已有近1萬餘人學成回國工作。同時,在院內初步形成了以中國科學院管理幹部學院為竜頭,以京外若幹基地為依托的繼續教育網絡。
為國傢培養和輸送高層次科技人才,是中國科學院對國傢和社會的一個重要貢獻。中國科學院於1951年與高校一起開始實行統一計劃招收研究生制度,1977年率先恢復因“文革”而中斷的研究生招生,1978年經黨中央批準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研究生院——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50年來,中國科學院為國傢培養和輸送了7萬餘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國第一位理學博士、第一位工學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雙學位博士。2001年,經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現有授予博士學位的學科專業基本覆蓋了理科所有的學科領域,同時還具有相當數量的工程技術學科和一定數量的人文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點,全院形成了一個以北京為主體、聯繫和覆蓋全院的研究生教育網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於1958年創辦、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以科技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建校40多年來,共為國傢培養了近5萬名高層次人才。中國科技大學也是首批獲準進入國傢“211工程”建設和國傢重點建設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之一。
國際合作與交流
中國科學院將國際科技合作作為促進現代科技發展的必要條件,已同全世界6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國際組織和企業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簽署了院級合作協議70餘個,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國際合作。目前,國際科技合作人員交流每年逾萬人次,全院有380多位科學家在國際組織中擔任不同層次的領導職務,並聘請了140多位外國專傢學者擔任院、所的名譽職務和客座教授。
國際合作工作以圍繞國傢、院重大項目開展實質性合作為重點,取得了數百項成果,其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沙塵暴的防治、1%人類基因組測序、中日大學群合作、德國馬普青年科學家小組、中法信息自動化與應用數學實驗室、英國石油國際公司中國中心、中俄空間天氣聯合研究中心等項目成績顯著,在全院科技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國科學院成功地舉辦了一係列重大國際會議,加強了與第三世界科學院等國際組織的合作與交流,吸納了外資外貸 ,擴大了在國際科技界的影響,同時也加速了人才培養。
近幾年,中國科學院在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中,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在促進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為國民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科學出版與文獻信息
文獻服務與出版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基礎和支撐條件,也是提升科研創新活力的基本要素。經過50多年的建設,中國科學院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已初步形成了以院文獻情報中心為中心,以上海、蘭州、武漢、成都四個地區學科文獻情報中心為分中心,連接全院相關研究機構圖書信息室以及國內外主要大型圖書館和信息機構,立足全院、面嚮全國、開放互聯的網絡化科技文獻情報服務體係。其文獻收藏總量達3300多萬册(件),已建成國內最具規模的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和高技術文獻收藏體係,並建成了包括多種聯合目錄、文摘雜志和文獻數據庫的自然科學文獻檢索體係和國際聯機檢索終端,每年嚮院內外數十萬用戶提供服務。兩三年內,將基本建設成為我國在自然科學領域最具規模和地位的、面嚮全社會的國傢科學數字圖書館。
在出版事業方面,中國科學院也已初步形成以科學出版社為中心的科學出版集團和以科學時報為主體的報業體係,出版範圍從傳統紙質出版物到現代數字化電子出版物,從學術專著、科普著作到各種雜志、報刊。依托中國科學院一流研究人員的高水平科研工作,面嚮全國乃至全世界,它們每年出版上千種包括學術專著和科普著作在內的科技圖書和電子出版物,以及290多種科技期刊,其中不乏在學術上具有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知名出版物。文獻服務和出版工作的緊密結合和協同發展,將為中國科學院成為國傢知識庫、思想庫和人才庫構築起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的平臺,並成為國傢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院機構
北京分院(京區黨委)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
院直屬事業單位(京區)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係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係統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國傢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原中國科學院石傢莊農業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傢納米科學中心
院直屬事業單位(京外)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籌)
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籌)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原中國科學院黑竜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係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原子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神經科學研究所
*藥物研究所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國傢基因研究中心
*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籌)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籌)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籌)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固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原武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原華南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長沙礦産資源勘查中心(原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長沙農業現代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海????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學校及公共支撐單位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傢授時中心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中國科學雜志社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擬轉製的院直屬事業單位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共建單位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秦嶺植物園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直接投資的控股企業
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産經營有限責任公司
中科實業集團(控股)公司
聯想控股有限公司
東方科學儀器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科技産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華建電子有限責任公司
國科光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中科院軟件中心有限公司
中科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中科資源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瀋陽科學儀器研製中心有限公司
南京中科天文儀器有限公司
中科院廣州化學有限公司
中科院廣州電子技術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
中科院成都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實儀器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中科院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
|
中國科學院-國傢計劃委員會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
Commission for Integrated Survey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State Planning Commission
任務的組織協調和綜合研究的雙重任務。綜考會成立之初,即
由竺可禎副院長兼主任。1956~1957年,由經濟學家顧準任
副主任。以後任過副主任的還有經濟學家漆剋昌、著名土壤學
傢馬溶之教授。1983年後,擔任綜考會主任的有孫鴻烈院士,
擔任過常務副主任的有李文華院士和石玉林院士。現任主任
為趙士洞研究員。
綜考會在11堯泛年之前,圓滿地完成了中國1956~1%7年
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及部分完成第二次ro年科學技術規劃
中所提出的有關中國自然資源綜合考察與研究的繁重任務。
現在綜考會主要任務是從事自然資源和區域發展研究,同
時承擔中國科學院開展綜合科學考察的組織協調工作。
綜考會設有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草地畜牧資源生
態、森林資源生態、農業資源生態、資源經濟、工業佈局、國情、
遙感應用、國土資源信息和資源開發技術等12個研究室和期
刊編輯室、資源與國情文獻館等業務輔助機構;還建有千煙洲
紅壤丘陵綜合開發試驗站(江西省泰和縣)、巫溪山地草地畜牧
生態站(四川省巫溪縣)、拉薩農業生態試驗站(西藏自治區拉
薩市達孜縣)、九連山森林生態站(江西省竜南縣)等4個生態
係統定位研究站。中國生態係統研究網絡(CERN)科學委員會
的秘書處和綜合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區域持續發展研究中
心、中國科學院和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共同領導的資源與農業
發展綜合研究中心、世界數據中心中國中心(WDC一D)的可再
生資源與環境學科分中心也設在會內;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和中
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等學術團體也挂靠在本會。
綜考會自成立以來,先後組織了黃河中遊水土保持、黑竜
江流域、新疆、青甘、蒙寧、華南熱帶生物資源、????湖科學調查、
西部地區南水北調、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遊平原的土壤調查、
治沙、西南、黃土高原、青藏高原、亞熱帶東部丘陵山區、珠穆朗
瑪峰、希夏邦瑪峰、托木爾峰、南邇巴瓦峰等的30多次大型多
學科綜合科學考察;此外,還開展了關於中國1:100萬土地資
源圖與草地資源圖的編製,中國土地資源生産能力與人口承載
量等國情的研究,以及對某些發達地區、資源與環境嚴重退化
地區和圍繞國傢重大工程等開展了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綜合研究。以上這些研究到目前提出了
包括考察報告、專題研究報告、開發方案
和區劃、開發試點經驗總結以及專著、論
文、圖件和數據庫在內的6儀幻餘份成果
和材料,其中出版專著、考察報告《幻多
部,為國傢和考察地區的自然資源可持
續利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資
源科學和生態學及培養人才等方面作出
了重大貢獻。綜考會主持的這些研究成
果中獲國傢級奬勵的有9項,獲 |
|
- 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ese Acadamy of Science
|
|
天文臺 | 建築 | 紫金山 | 研究機構 | 天文 | 長春理工大學 | 科學家 | 名人 | 中國工程院 | 植物園 | 機構 | 科技 | 實驗室 | 中科院天文臺 | 中國天文臺 | 廣州 | 植物學 | 景點 | 人物 | 學者 | 個人 | 專傢 | 更多結果... |
|
|
中國科學院星 | 中國科學院院刊 | 中國科學院年鑒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化學 | 中國科學院學部 |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 中國科學院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近物所 | 中國科學院遙感所 | 中國科學院院士畫册 | 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籌)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外語係 | 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 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企業傢大講堂 | 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中心 | 中國科學院評估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 中國科學院統計年鑒2009 | 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 |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年刊 |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史 | 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業大賽 | 中國科學院統計年鑒 | 中國科學院遙感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中國科學院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博士後聯誼會 | 通用汽車中國科學院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 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 |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 |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中國科學院國傢天文臺 |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 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 | 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 | 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國傢授時中心 | 中國科學院第一幼兒園 | 中國科學院青年聯合會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 中國科學院係統科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 |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青海????湖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國傢科學圖書館 | 中國科學院院刊(英文) |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 中國科學院科學數據庫 |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管理幹部學院 | 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文摘 | 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院長 | 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化所 | 中國科學院科奧達集團 | 中國科學院工程過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生態中心 |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 | 中國科學院感光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 | 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所 | 中國科學院搖感應用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工廠 |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 | 中國科學院聲像中心 | 中國科學院物理材料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上海輻照中心 | 中國科學院昊天科技公司 | 中國科學院中國大恆公司 | 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服裝廠 |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招待所 |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成教院 | 中國科學院—英國東安格裏亞大學生態學與環境保護中心 | 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自然與社會交叉科學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電動汽車研發中心 | 中國科學院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製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廣州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分子發育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産業化中心 | 中國科學院東亞區域氣候環境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 | 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昆明生物多樣性大型儀器區域中心 | 中國科學院昆明靈長類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濕地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地質科學研究機構 |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信息服務中心 |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材料科學重點實驗室 |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智能信息處理聯合實驗室 |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微係統技術研究發展中心 | 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 | 中國科學院傳統工藝與文物科技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博士後工作暫行規定 |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院士畫册-數學物理學部分册 | 傑出科技人才的成長歷程-中國科學院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研究 | 中國科學院先進軌道交通力學研究中心 | 土壤物理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材)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青年志願者協會 |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照明研發中心 |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辦公大樓 | 中國科學院2001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試卷 | 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 | 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後評選條例 | 關於實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學籍管理的暫行規定》的通知 |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學院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學學院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資源與環境學院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學學院 | 中國科學院材料科學技術研究機構 |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在青藏高原進行科學考察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 | 中國科學院關於科學理念的宣言、關於加強科研行為規範建設的意見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 | 中國科學院激發態物理重點實驗室 | 國務院批轉國傢科學、教育部、中國科學院關於試辦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報告的通知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計算與通信工程學院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數學科學學院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學學院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 | 中國科學院西安網絡中心電子商務部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 中國科學院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