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教育 : 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安徽 >合肥 >合肥市區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中國的綜合性理工科大學
  中國的綜合性理工科大學。校址在合肥。創建於1958年,原校址在北京,1970年遷往合肥。設有數學、物理、無綫電電子學、應用化學、經濟管理和係統科學等係,並辦有少年班。
No. 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繫方式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號.
  編碼:230026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投訴電話合肥市旅遊投訴電話:0551-2619228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最佳旅遊時間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至10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交通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美食到合肥,葡萄魚、懷胎魚、油爆蝦、安慶素火腿、素烤鴨等是遊人必嘗的美味佳餚。
  包河所産鯽魚背烏,人稱“包公魚”,烹飪後骨酥肉嫩,回味無窮;名菜曹操雞,俗稱“逍遙雞”,相傳是當年曹操鐘愛的藥膳雞,皮黃骨酥,肉白細嫩,別有風味,比之燒雞、扒雞之類,勝過百倍。中國食品博覽會金奬得主棗廬州烤鴨,原係宮廷御膳美食,選料嚴謹,加工考究,香氣濃郁、皮酥肉嫩、鹹淡適宜、肥而不膩、味道鮮美,膾炙人口。
  到合肥,不可不吃“李鴻章大雜燴”。相傳李鴻章在訪問美國期間宴請美國賓客時,廚師急中生智的發明。主要原料有海參、魚肚、魷魚、玉蘭片、腐竹、雞肉、火腿、蛋黃糕、鴿蛋、豬肝、幹貝、鼕菇、鹹鴨蛋黃、菠菜、雞湯等燒燴而成,具有醇香多味、鮮鹹可口等特點。
  合肥的點心小吃也頗有名氣,尤以麻餅、烘糕、寸金、白切四大名點著稱。麻餅外皮鬆軟香甜,內餡甜而不膩,具有橘、梅等果料風味;烘糕金黃油潤,疏鬆多孔,香酥可口,味美甘甜;寸金具有橘餅、桂花的特有香氣,脆、甜兼得,清香可口;白切片具有片薄甜脆、質白透明的特點,並帶有濃郁的芝麻香。
  蚌埠路的黃山菜館、長江路的淮上酒傢、淮河路的劉鴻盛餃面館及緑楊村酒傢,均頗有特色,是餐飲的好去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住宿近十數年來,合肥的賓館酒店業發展很快,如今已有數十個高、中,上百個低檔賓館或旅館、招待所,檔次齊全,大多服務良好,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
  安徽飯店是安徽省首傢四星級旅遊涉外飯店,位於合肥市景色旖旎的西山風景區,北臨清碧河塘,南眺繁華鬧市。飯店擁有311間(套)客房、裝修豪華,皆頗具匠心。房間設有中央空調、程控電話、迷你冰箱、私人保險櫃,閉路電視和24小時客房服務等。三所高雅餐廳提供正宗徽菜、粵菜、淮揚菜和西餐。緑蔭吧廊、大堂吧、金碧酒吧和11個大小宴會廳任您隨意選擇,是商旅安徽下榻的好去處。
  合肥的梅山飯店、西閡飯店、望江賓館、稻香樓賓館、花衝飯店及江淮飯店等高級賓館服務周到,交通方便。其它如古井假日酒店、美菱大廈、東怡飯店、金安徽國際大酒店、雅高齊雲山莊、廬陽飯店、花園賓館、新亞大酒店等,也都是不錯的選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購物合肥主要土特産品有:羽毛扇、巢湖銀魚、大閘蟹、虎皮金桔蛋、竹黃雕刻等。此外,作為省會,安徽各地的土特産、有名工藝品盡皆云集於此,如涇縣的宣紙、宣筆,歙縣的徽墨、歙硯,蕪湖鐵畫、鳳陽畫、界首陶瓷、符離集燒雞、淮北口子酒、毫州古井貢酒、碭山酥梨、黃山毛峰茶、安徽祁紅茶、安徽屯緑茶、安徽猴魁茶等,應有盡有,任君挑選。
  合肥商業中心區在長江中路及金寨路一帶。城隍廟小商品批零市場、中菜市綜合商場、壩上街農副産品批發市場以及近年來迅速崛起的安徽大市場、長江批發市場、東方商城、瑤海傢具世界,在省內外頗有影響;合肥百貨大樓、鼓樓商廈、商之都、樂普生商廈等一批大型現代化綜合商場,已構成了合肥商業網點的骨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以科技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它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為適應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以及科技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國傢急需的尖端科技人才,由中國科學院於1958年9月創建於北京,首任校長由郭沫若兼任。她的創辦被稱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中國科學院對學校實施“全院辦校,所係結合”的辦學方針,集中全院的師資力量和科研優勢參與和支持辦學。學校在創建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優良校風,經過短暫的第一次創業,建校第二年即被中共中央列為全國16所重點大學之一,是最年輕的全國重點大學。
  
  1970年初,學校遷至安徽省合肥市,開始了第二次創業。1978年以後,學校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了一係列具有創新精神和前瞻意識的教育改革和開放新舉措,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學校在“七五”、“八五”期間一直得到國傢的重點建設,很快發展成為國傢高質量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鄧小平同志曾稱贊:“科技大學辦得較好,年輕人才較多”。
  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抓住世紀之交的歷史機遇,主動適應國內外科技、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與挑戰,認真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大力推行教學科研改革和結構性調整,進行第三次創業。“九五”期間,學校是全國首批獲準進行“211工程”建設的大學之一。1998年6月,江澤民同志為中國科大建校四十周年題詞:“面嚮二十一世紀,建設一流大學,培育一流人才”。1999年7月,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簽署重點共建中國科大協議,决定共同加大力度支持學校在21世紀初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1998年開始,學校積極參與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並於2001年整體進入全面推進階段建設序列。2002年9月,學校經國傢批準,啓動實施“十五”“211工程”建設。
  學校現任名譽校長是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光召教授,黨委書記是郭傳傑研究員,校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化學家朱清時教授。
  學校有8個學院、24個係和少年班、教改試點班,以及研究生院、軟件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等,與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聯合成立了中國科大高等研究院,在蘇州、上海分別設有研究院。有37個本科專業,1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9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9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和工程碩士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博士後流動站,48個博士後流動站學科專業,具備培養學士-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係,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有數學、物理學、力學3個國傢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以及生命科學與技術國傢人才培養基地,基礎數學等19個國傢重點學科,計算數學等19個安徽省重點學科。已建成國傢同步輻射實驗室、火災科學國傢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傢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於2003年11月獲準籌建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傢實驗室;擁有選鍵化學、結構分析、結構生物學、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量子信息、殼幔物質與環境、基礎等離子體物理7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5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和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一批重點科研機構。
  學校有教職工34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132人,專職研究人員300多人。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6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3人,博士生導師341人,教授443人(含研究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教授763人(含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另有博士後研究人員150多人。中青年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0%以上,他們銳意進取,大膽創新,充滿朝氣與活力,許多人已是國內外知名的學術帶頭人和教學科研骨幹。
  學校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4488人,其中博士生1984人,碩士生5025人,本科生7479人;另有專業學位碩士生2480人,各類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在學學生2118人。本科生生源和培養質量一直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
  校園總面積13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9萬平方米,擁有資産總值約6億元的先進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圖書館藏書226萬册,已建成國內一流水平的校園計算機網絡,初步建成理化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工程和材料科學4個設備優良、管理先進、開放使用的科研、教學公共實驗中心。
  學校在45年的辦學歷程中,始終堅持圍繞國傢目標、不斷開拓創新的辦學宗旨和“我創新,故我在”的辦學理念。創辦初期,就創造性地把理科與工科即前沿科學與高新技術結合起來,教育與科研相結合,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文革”後期,在全國首倡恢復高考制度;1978年3月,在全國首創少年班,並采用創新模式培養;創辦全國第一個研究生院;率先派遣大批教師出國進修和開展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在人才培養方面,堅持科學與技術、教學與科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辦不分係科的教改試點班,設立主輔修製,實行4-2-3分流培養(本科-碩士-博士)和4-5分流培養製(本科-博士)、碩博連讀製和雙學位製,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格局,實行大學生研究計劃、大學生科技創新工程和研究生兼任助研、助教制度,深化教學內容與課程體係改革,加強以德育教育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的全面素質教育,註重培養學生掌握寬厚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具備較強的科研工作能力和現代實驗技能。建校以來,共為國傢培養了5萬多名德纔兼備的高層次優秀人才,他們具有基礎寬厚紮實、外語及計算機應用水平高、現代實驗技能和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知識與技術能力強、適應面廣、創新意識強、綜合素質好、後勁足等顯著優勢,其中涌現出一大批在國內外科技、教育、經濟、管理和國防等領域的科技骨幹,有的還走上了重要領導崗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學校贏得了社會公認的良好信譽。
  學校面嚮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和國傢重大需求,積極探索建立嚴謹、科學和富有活力的創新科研運行體製,凝練科學目標,開展科學研究,努力提高學術研究水平和技術開發能力。1978年以來,共有45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傢級奬勵,477項獲院省部級奬勵。每年在國際上發表的科技論文數及被引用情況一直居國內高校前列,其中1996-2000年間發表的納米研究論文數在世界各大學和科研機構中排名第二。1998年以來,在單分子物理化學、納米科技的基礎研究、量子信息科學、火災科學與防治技術、極地科學考察與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性成果,共有1篇文章發表在science上,4篇文章發表在nature上;5項成果7次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和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學校被國傢科技部評為全國科研業績最佳的四所大學之一;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science和法國research雜志評出的中國13所傑出大學中,均名列前茅,是我國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大學之一。
  學校積極承擔國傢重大科研任務。國傢同步輻射實驗室是國傢在大學中建設的唯一大科學工程,獲得國傢科技進步一等奬、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奬。近年來,又獨立承擔了國傢同步輻射實驗室二期工程、參與了ht-7u超導托卡馬剋等“九五”期間國傢首批大科學工程建設項目;參與提出和實施了“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東半球空間環境地面綜合監測子午鏈”等大科學工程項目;作為負責牽頭單位,承擔了“火災動力學演化與防治基礎”和“量子通信與量子信息技術”2項2001年國傢973計劃重大項目。
  在保持基礎科學研究優勢的同時,學校還不斷調整科研佈局,積極進行高新技術跟蹤與研究,努力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和技術開發,加強産學研合作,鞏固和發展了與大慶石油管理局、石化總公司、寶鋼集團、聯想集團、海爾集團等著名大中型企業的合作關係;在面嚮全國的同時,還積極為區域經濟、科技和教育等社會發展事業服務,分別設立了合肥國傢大學科技園、漯河高科技園區、上海研發中心和深圳福田産學研基地等,為地方的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學校一貫堅持立足國內,面嚮世界,開展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30多個國傢與地區的近百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簽定了合作交流協議,平均每年有近300位外籍專傢學者來校講學或進行合作研究,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經武、jen-marie-lehl、antonzailinger、丘成桐、robertflogdcurl等一批世界著名科學家被聘為名譽博士、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許多國內知名的專傢學者和藝術傢被聘為兼職教授。先後派出教師近萬人次赴30多個國傢與地區訪問學習或進行合作研究,許多學成回國的教師在教學、科研、管理等崗位上擔當了重任。學校在隊伍建設上堅持培養與引進並重的方針,通過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與“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劃”和學校的崗位津貼制度、“大師講席”制度、校內“百人計劃”等多種措施,吸引和穩定優秀人才,凝聚了一批甘願放棄優厚待遇以在我校工作為榮的知名學者和教授。
  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綫和教育方針,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道路,為國傢做出了積極貢獻。“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特別是面嚮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的實施,給學校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目前,全校上下正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力爭在2018年建校60周年前後,把學校建設成為質量優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成為與中國科學院和其他專業研究院所及高科技企業相結合,面嚮全國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現代知識結構的一流人才,具有較強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教育與科研基地,為實現“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學校名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簡稱“中科大”,“中國科大”,“中國科技大學”,或者英文簡稱“USTC”。
成立時間
  1958年9月20日於北京(1970年搬遷至安徽省合肥市)
學校性質
  國立,中科院直屬院校,全國重點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院校,九校聯盟(C9)成員,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
校徽說明
  2007年9月20日舉行的49周年校慶暨迎新文藝晚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正式啓用新校徽。
  新校徽全部保留了原梅花校徽的基本元素,並融入國際化元素,增加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名的中英文全稱。其主要元素的寓意如下:
  4.1梅花
  梅花是科大人勤奮刻苦、追求真知和百折不撓、永不言敗的精神品格的象徵。
  “梅花香自苦寒來”,反映了中國科大艱難麯折的歷史境遇,傳達了科大人艱苦創業的精神風貌。梅花頂風傲雪、不畏嚴寒綻放清芳的品格,與科大人勤奮刻苦,追求真知,矢志不渝,堅持科教報國的理想信念匯通契合。“欲傳春消息,不怕雪埋藏”,梅花作為報春第一枝,是科大人勇於創新,銳意改革的精神品格的象徵。
  4.2火箭
  騰空飛躍的火箭,表達了科大人積極進取,樂觀嚮上,勇於擔當國傢使命、攀登科學高峰的壯志豪情。托起火箭的四根綫條,代表了中國科大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科技英才。
  4.3打開的書
  書本是知識的象徵。知識就是力量。建校以來,中國科大一直堅持“基礎寬厚實、專業精新活,註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全面素質”的教學方針,一代代青年學子在這裏勤奮學習,汲取了豐富的知識素養,為攀登科學高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書本經過修飾之後,像一支破土的嫩芽,又似一隻飛翔的海燕,象徵着中國科大這所充滿新鮮活力的年輕的大學展翅翺翔。
  4.4正圓形外圍輪廓
  新校徽增加了莊重典雅的外圍輪廓,增加了中英文校名全稱,使得校徽與國際化接軌。圓形輪廓將傳統的梅花校徽包藴其中,使得傳統的梅花校徽成為新校徽的一個整體元素,而顯得更為突出。
  4.5深藍色主色調
  校徽以深藍色為主色調,體現了科技、理性、厚重、深邃、寬容的文化品格,與中國科學院院徽的色調一致,表明中國科大作為中國科學院所屬的大學和中科院文化傳統的一脈相承。
學校概況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唯一得到“211工程”、“985工程”、“知識創新工程”三大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
  中科大與清華、北大和復旦並列為美國承認學分的四所大陸高校。
  中國科大擁有國傢同步輻射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傢實驗室,是唯一一個擁有兩個國傢實驗室的大學;擁有33個國傢級和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有數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生物科學、化學共6個國傢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和1個國傢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8個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涵蓋41個二級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1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其中,理學門類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數全國高校第三,理學博士點的國傢重點學科覆蓋率達100﹪;工學博士點的國傢重點學科覆蓋率達40﹪。從2000年到2008年,在兩院院士評選出的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中,中國科大有6項成果入選,名列全國高校第二,僅次於北大。
  中國科學院實施“全院辦校,所係結合”的辦學方針,與中科院近百傢研究院所共同組建了全國最大的“科教聯盟”,統計至2008年,共有27個所長、院士兼任着學校各學院院長和係主任,在聯合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共建實驗室、科研聯合攻關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國科大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凝聚了一支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的一流師資隊伍,先後有9位“兩彈一星”元勳和150多位院士在校任教。至2009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兩院院士28人,國傢級教學名師5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16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80人,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5人,各類國傢級創新團隊16個,各類優秀人才占師資隊伍的15﹪。
  中國科大從1963年有首屆畢業生到2008年,已有42名畢業生當選兩院院士,本科畢業生當選院士的比例高達1‰,為全國高校第一。1983年,我國自主培養的首批18名博士中,有7人為中國科大培養;先後有23名博士生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奬,比例居全國高校第二;據國務院學位辦統計,中國科大博士生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數居全國高校第二;平均每年有70﹪以上的本科畢業生考取國內外研究生。
  中國科大始終堅持精品辦學、英才教育的理念,招生和人才培養質量始終名列全國高校最前列,是國內唯一沒有擴招的一流名校,確保學生享有豐富優質的教育資源,生均圖書、生均校捨面積、生均奬助學金、師生比等指標均居全國高校前列。完善的“奬、貸、助、補、減”助學體係,覆蓋了在校本科生的70%左右,“决不讓一名學生因貧睏而輟學”是中國科大對社會的鄭重承諾。
  國傢對著名大學的定位-- 985工程重點共建協議對各大學的定位及合同撥款額
  一、“世界一流大學”
  北京大學 18億 (教育部撥款)
  清華大學 18億 (教育部撥款)
  二、“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
  南京大學 12億 (6億+6億) (教育部撥款+省撥款) 1999年7月26日
  復旦大學 12億 (6億+6億) (教育部撥款+市撥款) 1999年7月27日
  上海交通大學 12億 (6億+6億) (教育部撥款+市撥款) 1999年7月27日
  浙江大學 14億 (7億+7億) (教育部撥款+省撥款) 1999年11月8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9億(3億+3億+3億)(教育部撥款+中科院撥款+省撥款)1999年7月25日
  西安交通大學 9億 (6億+3億) (教育部撥款+省撥款) 1999年9月11日
  哈爾濱工業大學 10億(3億+3億+4億)(教育部撥款+國防科工委撥款+省撥款) 1999年11月14日
  以上9所首批進入985工程重點建設的著名大學即北大、清華、中科大、南大、復旦、上交、浙大、西交、哈工大合稱九校聯盟(C9),公認為我國最頂尖的大學。
歷史變遷
  6.1創辦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國傢急需大批尖端科技人才,特別是新興邊緣科學技術領域(如核物理、空間科技等)。1958年初,北京地區一些研究所的科學家(包括錢學森、華羅庚等人)提出以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力量為基礎,采取“全院辦校,所係結合”的方針,創辦一所新型的社會主義大學。當年5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勁夫代表科學院嚮中央提出申請,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都表示贊成。隨後,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教育部副部長黃鬆齡以及竺可楨、吳有訓、嚴濟慈、錢學森、杜潤生、鬱文、趙守攻、於光遠等人組成大學籌備委員會,開始創辦學校的籌備工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被確立為學校名稱,設置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係、技術物理係、化學物理係、物理熱工係、無綫電電子學係、自動化係、力學和力學工程係、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係、地球化學和稀有元素係、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係、應用數學和計算技術係、生物物理係等12個係。1958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進行了成立暨開學典禮;次日,《人民日報》報道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成立,並稱之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的一項重大事件”。
  北京時期(1958年-1969年)
  首任校長郭沫若,創建之初的校址在北京市玉泉路中共中央黨校內。首任校長為郭沫若,鬱文任黨委書記。趙忠堯、錢學森、華羅庚、郭永懷、趙九章等當時的學科帶頭人分別擔任近代物理係、近代力學係、數學係、化學物理係、地球物理係等係係主任並親自授課。在建校第二年,即1959年,被列為全國16所重點大學之一,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全國重點大學。1959年8月,中國科學情報大學並入學校,成立科學情報係。1963年7月14日,學校舉行首屆畢業典禮,時任副總理的陳毅、聶榮臻以及校長郭沫若等參加了畢業典禮。從1963年開始,中科大曾短暫地招收過一些研究生,並有成立研究生院的計劃,但由於文革的原因,沒有能夠實施。1966年,本科學製改為5年。1964年,學校進行了學科調整,將原有的12個係簡並為數學係、物理係、近代化學係、近代物理係、近代力學係、無綫電電子學係6個係。當年,學校學生總數超過3000人,教師有800多人。
  1966年,隨着文化大革命的開始,學校也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畢業生分配被推遲到次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錄取被停止,學校則停課(1967年,部分年級曾復課)。
  6.2第二次創業(1970年-1992年)
  1970年,學校遷至安徽省合肥市,並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遷至合肥(1970年-1977年)
  在文化大革命的嚴重衝擊下,以及戰備疏散的要求,儘管受到師生的一致反對,中科大還是於1969年12月被迫搬出北京。搬遷處曾三易其址(初為河南南陽,後改安徽安慶),最終確定為安徽省省會合肥市,校址為原合肥師範學院。整個搬遷過程一直到1970年10月纔基本完成,搬遷過程中圖書、器材、教員均流失大半,其中教師數量不足百人。1972年,學校開始了重建工作;由於師資缺乏,1975年,學校在全國範圍內挑選了300多名1967-1970屆畢業生,組織他們回校學習,培訓後作為補充師資。1972年到1976年期間,學校招收了一些學製3年的工農兵學員。雖然受到文革的嚴重影響,但學校的規模逐漸擴大,到1977年底,全校教師達到1157人。
  1969年10月,國務院科教組組長、國務院駐中國科學院聯絡員劉西堯主持擬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關於要求創辦“五七教育革命實驗基地”的報告》。基地既是學校,又是工廠、農場、科研單位,地點擬設在河南省南陽地區,計劃二三年內完成基地籌建工作,並把學校逐步遷到基地。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謝富治批示同意。校革委會派人到南陽等地考察選點。考察人員認為在南陽山區、丘陵地帶開辦基地確有睏難。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高等學校下放問題的通知》,劉西堯經與安徽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李德生協商,指令中國科大“戰備疏散到安徽省安慶市。先遣人員90人12月初趕赴安慶,隨後900人到達該市,被安置在安慶市委黨校的一棟三層小樓裏,擁擠不堪,食宿等基本生活無法維持。1970年1月,校軍宣隊政委賀魁民、革委會副主任楊秀清隨同科學院軍代表尚可、革委會副主任王錫鵬到合肥嚮安徽省革委會主任李德生、副主任婁學政匯報工作並辦理移交手續,商定學校搬遷到合肥市,在原合肥師範學院校址辦學;並决定將全校人員分散到淮南、馬鞍山、銅陵、合肥等地廠礦、農場進行“鬥、批、改”,半天勞動,半天搞“運動”。
  中國科大自1969年12月開始遷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遷。總計組織貨運裝車70餘次,運貨量865噸,裝運儀器、器材、圖書、檔案等35000箱;遷出傢屬470多戶,組織職工、學生、傢屬客運20多批,約6000人次,用火車皮510多節,搬遷費達77萬元。
  學校遷入合肥時,儀器設備損失2/3,教師流失1/2以上。教學、生活用房嚴重不足,校捨面積不到6萬平方米。1972年,全校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不足百人。
  1971年9月,國務院决定將中國科大改為安徽省與三機部雙重領導,以安徽省為主。1973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科大改為安徽省和中國科學院雙重領導,以安徽省為主。1975年9月,中國科學院經請示國務院,决定中國科大由以安徽省領導為主改為以中國科學院領導為主。
  1972年,隨校南遷的劉達恢復校黨委書記職務。在學校瀕臨解體的極端睏難條件下,中國科大全體校職工在校黨委的領導下,滿懷對學校的拳拳摯愛,對科學的孜孜追求,自強不息,開始了艱難的第二次創業。1972年,學校重建了數理化基礎課教研室,廣大師生在十分惡劣的條件下開始了教學科研工作。學校决定將分佈在全國範圍各種崗位上的300多名1968~1970屆畢業生招回學校進修,舉辦“回爐班”,以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回爐班”結業後,他們與學校從各地所招的200餘名教師一起充實了學校的教師隊伍,使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後來形成以年輕人才為主體的師資隊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此期間招收的1972~1976級工農兵學員,學製改為3年。
  重新崛起(1978年-1992年)
  1978年中共“撥亂反正”後,中科大逐漸回到正常的辦學軌道,開始了“第二次創業”的高潮。
  在中央的支持下和時任副總理方毅的推動下,中科大於1978年3月開設了少年班,選拔智力超常的少年進校學習,首期少年班共招收21名少年大學生。同年,中科大在北京設立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研究生院,並提出建立培養本科-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係;首批錄取的研究生為107名;1983年,中國大陸首批授予博士學位的18人中,有白志東、蘇淳、李尚志、範洪義等7人為中科大培養的研究生。從1979年開始,學校嚮國外派遣訪問和進修學者,為學校的發展培養高科技人才。
  1978年,第一任校長郭沫若去世;1980年,嚴濟慈出任第二任校長;他隨後提出了“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的建校目標。1980年,中科大幫助建立了合肥聯合大學(現合肥學院的前身),副校長楊承宗兼任合肥聯合大學校長。1983年,國傢同步輻射實驗室獲得批準在中科大設立,這也是第一個由高校運行的國傢實驗室。1984年,在鄧小平的支持下,中科大被國務院批準為七五期間國傢重點建設的十所高校之一,中科大再度成為中國大陸最受矚目的理科大學之一。1986年,學校開始新校區(即現在的西校區)的建設。1992年,根據科技論文發表結果,中科大被國傢科委評選為中國四所科研業績最強的大學之一。
  1980年代,中科大思想活躍,方勵之、溫元凱等人對時政的評論曾全國聞名。1986年12月,中科大學生針對合肥市西市區人大代表選舉問題,走上街頭髮起“要求進行民主選舉”的遊行,成為全國範圍的第一次學潮。 隨後,校長管惟炎(1985年接任校長)和副校長方勵之被撤換。
  6.3第三次創業(1993年至2009)
  1993年,國傢製定了《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要辦好100所左右的重點大學,開始實施“211工程”;隨後1998年,教育部决定重點支持部分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即“985工程”。中科大作為國傢首批211工程(1995年進入)和985工程(1999年進入)支持對象,也大力推行教學科研改革和結構性調整,開始了第三次創業。1998年,中科大加入了中國科學院實施的知識創新工程,從而獲得了中國科學院更大的支持。
  從1990年代開始,學校積極進行教學現代化,將教學設備和方法進行更新,利用多功能教室以及多媒體計算機展開教學,並在校園中普及計算機網絡,使得中科大校園網成為國內高校中普及面和使用率最高的網絡之一。
  1998年,朱清時擔任中科大校長,開始推動學校改革;直到2008年離職,朱清時的任期長達10年,也是首任校長郭沫若之後,任期最長的校長。在擔任校長期間,他提出了把學校建成“質量優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目標,並大力推動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以及積極營造創新環境。
  1999年12月,合肥經濟技術學院並入中科大,成為南校區;這也是1990年代興起的大學合併浪潮中,中科大的唯一的一次合併。該學院並入中科大後,所有專業先後停招、撤銷並在教育部備案;教師基本分流到其他單位或者中科大的行政、後勤等部門。
  2003年,中國科學院開始進一步支持中科大的改革和“全院辦校、所係結合”的辦學方針。2003年底,中科院下屬的多個研究所的所長或院士被聘任為中科大多個學院院長或係主任。並且在2003年至2006年期間,學校還與中科院的多數院屬單位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通過以中國科學院為依托,學校參與了國傢大科學工程建設:繼1989年建成國傢同步輻射實驗室後,2003年中科大又獨立建立了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傢實驗室,使中科大成為全國唯一擁有兩個國傢實驗室的高校。
組織結構
  名譽校長:周光召(Zhou Guangzhao),男,漢族,“兩彈一星”功勳奬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
  校黨委書記:許 武(Xu Wu),男,漢族,遼寧省遼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安徽省委委員。
  校長:侯建國(Hou Jianguo),男,漢族,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
  校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葉嚮東(Ye Xiangdong),男,漢族,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紀委書記。
  校黨委副書記:鹿 明(Lu Ming),女,高級工程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
  副校長:竇賢康(Dou xiankang),男,漢族,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陳初升(Chen Chusheng),男,漢族,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張淑林(zhang shulin),女,漢族,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科研機構、人才基地
  學校有11個學院、25個係,以及研究生院、軟件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等,在上海、蘇州分別設有研究院。有數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生物科學、化學共6個國傢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和1個國傢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8個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2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1個安徽省A類重點學科,19個安徽省B類重點學科。建有國傢同步輻射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傢實驗室(籌)、火災科學國傢重點實驗室、國傢高性能計算中心、蒙城地球物理國傢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33個國傢和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國傢級科研機構
  國傢同步輻射實驗室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傢實驗室(籌)
  火災科學國傢重點實驗室
  國傢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
  蒙城地球物理國傢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院省部級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結構分析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結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選鍵化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基礎等離子體物理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核探測技術與核電子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星係宇宙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軟物質化學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
  中國科學院網絡傳播係統與控製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
  多媒體計算與通信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高性能計算與應用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分子醫學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光電子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計算與通訊軟件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生物質潔淨能源重點實驗室
  安徽公共安全科學技術省級實驗室
  安徽細胞動力學與化學生物學省級實驗室
  先進功能材料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物理電子學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網絡傳播係統與控製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無綫網絡通信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安徽省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生物技術藥物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綜合國力信息監測係統研究中心
  國傢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數學國傢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物理學國傢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力學國傢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天文學國傢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生物科學國傢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化學國傢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國傢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學校規模
  校園共分為東、西、南、北四個校區
  面積145萬平方米
  有11個學院,25個係、85個科研機構。
  統計至2009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教職工3046多人,其中教師1083人,專職研究人員459人。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8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6人,博士生導師340人,教授463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副教授653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還聘請了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丘成桐、R.F.Curl、Eugene Garfield Charles等一批世界知名科學家為名譽教授、名譽博士和客座教授。
  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5579人,其中博士生2090人,碩士生5822人,本科生7667人。本科生生源和培養質量一直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
  校園總面積約1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9萬平方米,擁有資産總值7.3億元的先進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圖書館藏書178萬册,已建成國內一流水平的校園計算機網絡,並初步建成若幹科研、教學公共實驗中心。
  全校上下深化改革,銳意創新,力爭在2018年建校60周年前後,把學校建設成為質量優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一流研究型大學,成為與中國科學院和其他專業研究院所及高科技企業相結合,面嚮全國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現代知識結構的一流人才,具有較強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教育與科研基地,為實現“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數字名係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11個學院,下設25個係,所有的係,全部用數字稱呼。這是1958年建校時候,為了半保密的緣故。
  少年班、教改試點班(0)
  數學係(1)
  物理係(2)
  化學物理係(3係)
  近代物理係(4)
  近代力學係(5)
  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係(6)
  地球與空間科學係(7)
  生命科學學院(8, 21)
  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係(9)
  自動化係(10係)
  計算機科學技術係(11係)
  應用化學係(12係)
  熱科學和能源工程係(13)
  材料科學與工程係(14)
  信息管理與决策科學係(15)
  管理科學係(16)
  統計與金融係(17)
  外語係(18)
  化學係(19係)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係(20)
  天文與應用物理係(22係)
  電子科學與技術係(23係)
  科技史與科技考古係(24係)
  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係(25)
學校地址
  通訊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郵政編碼:230026
傑出校友
  (以當選年度為序,同年當選的以姓氏筆畫為序)
  12.1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的校友
  白以竜 朱清時 趙忠賢 陳 顒
  馬志明 徐建中 朱作言 施藴渝
  嚴加安 佟振合 王志珍 石耀霖
  李邦河 李崇銀 劉嘉麒 李曙光
  吳 奇 陳 霖 林尊琪 侯建國
  饒子和 郭光燦 李洪鐘 王大成
  魏奉思 黃民強 俞昌旋 陳潤生
  李 燦 歐陽鐘燦
  12.2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校友
  吳有生 王震西 楊秀敏 李國傑
  何多慧 龔惠興 魏復盛 杜善義
  宋湛謙 許祖彥 陳立泉 範維澄
  周壽桓 吳以成
校歌
  “永恆的東風”
  郭沫若 詞 呂驥 麯
  迎接着永恆的東風 把紅旗高舉起來 踏上科學的高峰 科學的高峰在不斷創造 高峰要高過無窮 紅旗要紅過九重 我們是中國的好兒女 要刻苦鍛煉 辛勤勞動 在黨的溫暖哺育堅強領導下 為共産主義事業做先鋒 又紅又專 理實交融 團结互助 活潑英勇 永遠嚮人民學習 學習偉大領袖毛澤東
中國科大星
  2007年元月,在科大最初籌備五十年校慶活動的日子裏,國傢天文臺即研究决定,為科大的五十華誕獻上一份特殊的禮物,特此選定國際永久編號為19298這顆於1996年9月20日(科大校慶日)由國傢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在興隆觀測站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中國科大星”,並嚮國際組織提出了申請。經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所屬的小天體命名委員會討論通過,國際小行星中心於2007年4月2日發佈第59386號《小行星通報》,正式通知國際社會,第19298號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中國科大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五十周年》郵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五十周年》紀念郵票為了慶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五十周年,國傢郵政局於2008年9月20日發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五十周年》紀念郵票1套1枚。郵票詳情如下:
  志號:2008-23
  圖 序 圖 名  值
  (1-1)J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五十周年 1.20元
  郵票規格:40×30毫米
  齒孔度數:12×11.5度
  整張枚數:12枚
  整張規格:200×130毫米
  版 別:膠印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
  防偽油墨
  異形齒孔
  熒光噴碼
  設 計 者:史淵
  資料提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責任編輯:董研
  印 廠:河南省郵電印刷廠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歷任校長
  郭沫若
  1958.9-1978.6
  嚴濟慈
  1980.2-1984.9
  管惟炎
  1985.4-1987.1
  滕 藤
  1987.1-1988.2
  𠔌超豪
  1988.2-1993.7
  湯洪高
  1993.7—1998.6
  朱清時
  1998.6—2008.9
  侯建國
  2008.9至今
天文百科
  zhongguo kexue jishu daxue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國一所理工科綜合性大學。1958年9月20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由中國科學院領導,實行“全院辦校,所係結合”的辦校方針。1969年12月,學校遷到安徽省合肥市。1977年學校在北京成立研究生院,設有數學等 6個教學部。1978年又創辦了少年班,在全國招收15歲以下的優秀少年提前進大學學習。(見彩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學生在學習)
  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學生在作實驗
  學校十分重視基礎課教學,請科學院各研究所的科學家到校兼職、講課。同時,學生也去各研究所參加科學研究工作。學校已初步形成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體製,建立了培養學士、碩士、博士的教學體係,成為中國科學院培養人才、出科學研究成果的一個重要基地。科技大學已形成了優良的校風,第一任校長郭沫若生前曾把這種校風總結為“勤儉辦學,艱苦樸素,紅專並進,團结互助”16個字。
  1983年,學校設13個係(40個專業):數學係、物理係、近代化學係、近代物理係、近代力學係、無綫電電子學係、地球和空間科學係、生物係、精密機械和精密儀器係、係統科學和管理科學係、計算機科學技術係、應用化學係、工程熱物理係。本科學製為 5年,研究生學製為2年或4年。1983-1984學年,學校在校本科生2853人,專科生112人,研究生568人;有教師1486人,其中有教授26人, 副教授92人,講師和工程師996人。此外有科研人員540人,聘請外國專傢8人。中國科技大學的科研人員在調試“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截至1983年,學校共為國傢培養大學本科生11355人 。 學校自建校以來在科學研究工作上取得很大成績。1965年基本粒子理論組和兄弟單位一起提出了“層子模型”理論。近幾年獲省、部委以上奬勵的重大科研成果約200 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有20多項。其中,天體物理理論研究,超導臨界溫度理論等項目已取得重大成果,函數論方面的“比勃巴赫猜想”問題研究也取得較大進展。
  學校設有數學研究所、國傢電子同步輻射實驗室、理論天體物理研究中心、結構分析中心、計算中心以及量子化學、核科學和核技術應用、科學史等若幹研究室和中心實驗室。
  學校圖書館藏書65萬册。(見彩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30MeV直綫電子同步加速器)
     (毅清)
相關詞
建築圖書館合肥教育附中貝時璋中國科技大學中科大
863院士管理學中科院著名大學蘇州朱清時蘇州研究院
上海上海研究院文化學術報刊高等教育人物科學家
專傢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遼寧華中科技大學阿爾山學者科學領域
更多結果...
包含詞
中國著名高等院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紀念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五十周年首日封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實業總公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教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大學工作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研究生學院籌建處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研究生學院籌建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達慧實業公司合肥勞務分公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達慧實業公司合肥物業管理分公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輻化新技術公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經濟技術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研究院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醫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軟件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圖書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人教育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絡教育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中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中等專業學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核科學技術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芳草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區三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史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科學實驗中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區學生活動中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眼鏡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創業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中華文化新學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漢風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記者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科普講解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實習與職業發展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自然保護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計算機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Google俱樂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俱樂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WEB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天文愛好者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業餘無綫電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歷史文化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汽車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Linux用戶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用戶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廣告藝術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木石前盟”紅樓夢書友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木石前盟紅樓夢書友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合唱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攝影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收藏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陶藝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舞蹈藝術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戲麯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學生影視文化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街舞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颶風象棋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籃球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排球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乒乓球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網球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圍棋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羽毛球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車行千裏”自行車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車行千裏自行車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足球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臺球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相聲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主持人俱樂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粵語俱樂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西洋樂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雙馨書畫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民族樂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經濟學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自強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國學研究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健言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科幻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英語俱樂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輪滑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足球藍鷹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微笑心理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國旗護衛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科學考察探險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微軟技術俱樂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樹之表演藝術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驚蟄文學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動漫協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武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多智能體係統實驗室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機器人俱樂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3號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械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荒原文學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社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文娛類社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炫音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生學籍管理條例(試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試行碩博連讀研究生制度的暫行辦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環境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環境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