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chinese )→ 中國獵竜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
拉丁文學名( name )→ sinovenator
發音( pronounced )→ si-no-vena-te
含義( meaning )→ 來者中國的的恐竜獵手張氏中國獵竜--紀念牽頭進行“熱河生物群綜合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張彌曼女士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 theropoda 獸腳亞目
類(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獸腳類
tetanurae 堅尾竜類
avetheropoda 鳥獸腳類
coelurosauria 虛骨竜類
maniraptoriformes 手盜竜形類
科( family)→ troodontidae 傷齒竜科
屬( genus )→ sinovenator 中國獵竜
模式種( type species )→ s.changii 張氏中國獵竜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 ...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 ...
時代( period )→ 白堊紀早期
分佈( found in )→ 中國遼寧
發現地層( stratum )→ 義縣組
食性( diet )→ 肉食
典型狀態( length up to )→ >1米
推測體重( mass )→ 5公斤
發現者( discoverer )→ xu, norell, wang, makovicky & wu, 2002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xu, norell, wang, makovicky & wu, 2002
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a]中、美、加三國學者在我國的“恐竜之鄉”遼西發現了中國獵竜化石,雖然發現的這具化石身長不足1米,在恐竜傢族中絶對算是個“小塊頭”,但因為它的前肢已經演化成像鳥一樣可以嚮兩側伸展的翅膀,身上具有從恐竜嚮鳥類演化的過渡特徵,從而使它成為了“鳥類起源於恐竜”理論的又一重大證據。
據徐星介紹,此次發現的獵竜化石全稱應該是“張氏中國獵竜”,之所以這樣命名,主要是為了紀念牽頭進行“熱河生物群綜合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張彌曼女士。這個項目從1997年開始啓動,十幾位中國科學家每年都要在遼西、冀北地區進行為期2至4個月的野外發掘。近年來僅恐竜化石就發現了十幾種,包括鸚鵡嘴竜、小盜竜、熱河竜、尾羽竜等等。這些恐竜都生存在1.1億年前到1.3億年前之間。
而“張氏中國獵竜”化石的發現也很偶然。在去年的六七月間,包括徐星在內的十幾位中外科學家在遼寧省北票市一個名為上園的小鎮上發掘出了一些與衆不同的恐竜骨骼化石。其中的兩具“張氏中國獵竜”令科學家們尤為驚喜,一塊保留了相對完整的頭骨構造和不太完整的頭後骨構造,另一塊則恰好保留了完整的頭後骨構造。
仔細觀察這具獵竜化石的復原圖,人們不難發現它與往常出現在各種科幻片中的恐竜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它不足1米的短身體和“超長”的後肢就顯得很不成比例,它的前肢已經演化成像鳥類一樣的翅膀,垂下來衹及身高的三分之一。徐星解釋說,這表明中國獵竜運動的方式已經與已發現的大多數其他種類恐竜很不相同,它運動的支點已經從臀部嚮股骨和脛骨之間轉移。
同時,中國獵竜嘴部的構造也很像鳥喙,嘴裏長着細小的牙齒。而被羽毛覆蓋的腦袋更酷似鳥類,這衹中國獵竜腦袋大小近10釐米,在素以“愚蠢”聞名的恐竜傢族中已算是具有“聰明腦袋”了。它的顱腔和髖骨的比例也更接近鳥類。此外,中國獵竜的腦顱結構和始祖鳥相似,都具有復雜的圍耳竇係統。
在中國獵竜腳趾的構造上,也能看出恐竜嚮鳥類進化的痕跡——它每衹腳上有三趾,趾上都長着長而鋒利的鳥類形狀的彎趾甲,表明它非常兇猛。
雖然在化石上沒有發現羽毛的證據,但徐星等恐竜專傢根據係統發育得出中國獵竜也長着羽毛的結論。在製作復原圖時,他們有些保守地為中國獵竜披上了一層絨毛。而事實上,中國獵竜的前肢和尾巴上可能已經長有類似尾羽竜那樣的現代鳥類羽毛。國際學術界一般認為,鳥類是由獸角類恐竜中的一支——手盜類恐竜演化而來的,而手盜竜又包括馳竜、竊蛋竜、鐮刀竜和傷齒竜等類型。前三個類群的“恐竜代表”都已經在我國遼西地區發現,衹有傷齒類恐竜的類型研究收穫甚少。“張氏中國獵竜”的發現,無疑填補了這一空白。“獵竜”故鄉在遼西在“張氏中國獵竜”的故鄉遼西,存在着世界上最豐富的古鳥類化石群,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有喙鳥類孔子鳥和現代鳥類最早的祖先遼寧鳥等。同樣,地球上最早的花也曾在那裏盛開,從而被世界廣為關註。因為無論是在古鳥類化石的種類、數量上,還是在保存的精美性方面,中國遼西都是當之無愧的“白堊紀生物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