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 : 經濟 : 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北京 >北京市區 > 中國政法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中國的高等政法學校
  中國的高等政法學校。校址在北京。創建於1952年。初名北京政法學院,1983年改現名。設有法律、經濟法、國際經濟法等係和研究生院。
No. 2
  中國政法大學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中國政法大學是一所以法學為主,兼有哲學、經濟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由北京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清華大學的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合併組建的北京政法學院,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錢端升先生為首任院長。1983年,在中央“要抓緊籌辦中國政法大學,把它建成我國政法教育中心”的指示下,學院更名為中國政法大學,鄧小平同志為大學題寫了校名。
  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現已擁有2個全國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博士後流動站及18個博士點、45個碩士點、17個本科專業。經教育部批準,學校有權自主設置本科專業、自主選拔錄取本科生和文體特長生。目前,學校設有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商學院、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馬剋思主義學院、社會學院、法律碩士學院、中美法學院、中德法學院、體育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科學技術教學部等18個校屬院部,有各類在校生20000餘名,教職工1700餘名,其中專任教師700餘名,教授、副教授440餘名,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300餘名。法學教師所從事的教學、研究領域涵蓋了法學的所有二級學科。
  學校現有學院路和昌平兩個校區。學院路校區位於北京市海澱區薊門橋畔,昌平校區座落在昌平區軍都山下。其中,昌平校區於1985年被列為國傢“七五”重點建設工程。學校現任黨委書記是博士生導師石亞軍教授,校長是博士生導師徐顯明教授。
  五十多年來,中國政法大學在中央主管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大力關心支持下,以“厚德、明法、格物、緻公”為校訓,以“推動中國社會政治進步和法製昌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為理想,嚴謹治學,砥礪人才,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在法學領域具有突出的整體優勢,是中國法學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法學對外交流的中心。
  中國政法大學是我國高素質政法人才的培養中心,五十多年來,學校共為社會各界輸送以政法專業人才為主的各類優秀畢業生10萬餘名,其中絶大部分已成為國傢公安、檢察、審判、司法行政及政府機關、經濟實體的骨幹力量和法學教學、科研的中堅。
  中國政法大學是我國重要的法學研究中心。自建校以來,學校在許多專業領域都開創了新中國法學教育的先河,如新中國的第一個法律史專業、第一個民商法專業、第一個經濟法專業、第一個訴訟法專業、第一個比較法專業等都溯源於中國政法大學。新中國的第一批法律史學博士也在這裏誕生。五十多年來,學校的科研成果不斷應用於國傢立法和司法實踐,從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到《反分裂國傢法》的頒布,共和國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誕生和實施,無不凝聚着法大人的心血。僅從1978年復辦至今,學校就有1000餘人次參加了國傢主要立法的論證和起草工作。學校目前具有較為完善的科研機構,有兩個研究中心,訴訟法研究中心和法製史研究中心,三個研究所,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人權與人道主義法研究所和比較法研究所,兩個學院,中美法學院和中德法學院。
  中國政法大學是中國法學與世界交流的中心。改革開放以來,學校與世界25個國傢和地區的50多所大學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目前學校有來自14個國傢和地區的留學生400餘名。
  五十多年來,中國政法大學為鞏固共和國的政權基礎,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政治進步和法治昌明發揮了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我國法學教育與研究的創新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共和國建設政治文明和法治國傢的社會進程中,中國政法大學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承擔着重要的歷史使命。幾十年來,學校的創立和發展始終得到了黨和國傢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1983年,中國政法大學創建時,中央就明確指示要“把中國政法大學建設成為全國政法教育中心,法學研究中心和法學圖書資料信息中心”;1995年和2002年,李嵐清副總理兩次親臨學校視察,對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做出高度評價,稱“中國政法大學是中國法學的最高學府”;2002年,江澤民總書記和李鵬委員長分別為學校建校50周年題詞祝賀。國務委員、原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同志,出席了50周年慶典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2005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同志、教育部部長周濟同志等領導莅臨我校視察工作,對我校給予了充分肯定。李鐵映同志贊揚“中國政法大學是全國人大最得力的助手”。
  進入21世紀,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根據“依法治國”方略對法學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國政法大學主動調整發展戰略,進一步明確了學校定位和辦學目標,提出“以教學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改革創新為發展動力”的辦學理念,規劃用2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全面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提高學校的綜合辦學實力和全面推進學校各項事業的現代化這三大歷史任務,在建設法科強校的道路上振興中國政法大學,把學校建設成多科性、研究型、開放性,特色鮮明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建設成中國法學教育中心、法學研究中心、法學圖書資料信息中心及國傢立法與决策咨詢服務中心和國際間法律文化交流中心。
學校概況
  中國政法大學是一所以法學為主,兼有哲學、經濟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學校是“211工程院校”和“985優勢學科平臺建設高校”,是經國傢教育部批準擁有自主設置本科招生專業權的7所院校之一和自主選拔錄取本科學生試點工作的28所院校之一。學校在半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為國傢培養了各類優秀人才20餘萬人,參與了自建校以來幾乎國傢的所有立法活動,引領着國傢法學理論的變革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國傢對外進行法學等領域的學術交流。
  中國政法大學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由北京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清華大學的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合併組建的北京政法學院,校名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錢端升先生為首任院長。1983年,在中央“ 要抓緊籌辦中國政法大學,把它建成我國政法教育中心 ”的指示下,學院更名為中國政法大學,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寫新校名,由時任司法部部長的劉復之同志兼任校長。2001年底以校長徐顯明為首的新一屆學校領導班子成立,中國政法大學就此拉開了第三次創業發展的大幕,在過去的八年中學校相繼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辦學實力顯著提升,學科建設成果顯著,社會影響進一步增強。學校在教育部學位中心2009年法學一級學科排名中名列第二,在《2009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9中國大學法學科100強中排名第三位,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二十五。
  50多年來,中國政法大學以“推動中國社會政治進步和法製昌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為理想,嚴謹治學,砥礪人才,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在法學領域具有突出的整體優勢,是中國法學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法學對外交流的中心。1995年和2002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嵐清副總理兩次親臨“法大”視察,對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做出高度評價,稱“中國政法大學是中國法學的最高學府 ”。50多年來,中國政法大學為鞏固國傢政權,維護社會穩定,推動國傢政治進步和法治昌明發揮了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傢建設政治文明和法治國傢的社會進程中,中國政法大學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承擔着重要的歷史使命。2008年5月四日,國務院總理溫傢寶親臨“法大”視察與學校師生共度五四青年節,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法治理念,稱“中國政法大學是我們全國最高的培養法律人才的學府,學校承擔着重大而特殊的責任,希望把中國政法大學發展成為培養法律人才的教育中心、培訓法律幹部的培訓中心、科學研究中心,法律資料中心以及在全民進行普法教育的普法中心。
學校校訓
  厚德明法,格物緻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國政法大學的所有學生都應該具有崇高的道德修養,要具有人文關懷、培養人文情操,學會做人;
  中國政法大學校訓 明法,一方面是指無論法科還是非法科學生都要通曉法律,具備法學的知識結構體係;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國政法大學的學生應成為昌明法治的主力軍,帶着對法治的崇高感奔嚮祖國的四面八方;
  格物,首先應是一種推究和思維過程,因此,要求中國政法大學的學生要形成對法律的特定思維;其次它還包括“學以致用”的涵義,即要求中國政法大學的學生能夠做到理論聯繫實際,求真求實;
  緻公,一方面要求中國政法大學所有的學生樹立公平、公正和正義的價值觀,另一方面,要求中國政法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具備親民、仕衆、天下為公和為公衆服務的意識和強烈的使命感。
學校規模
  學校現有學院路和昌平兩個校區,學院路校區位於北京市海澱區薊門橋畔,是研究生院所在地,昌平校區是學校的本部所在地,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區軍都山下,為本科、中歐法學院和法碩學院一年級等院係所在地,昌平校區於1985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傢 “ 七五 ” 重點建設工程。
  學校現有全日製在校生14007人,其中本科生8414人,研究生4324人,留學生248人。專任教師898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09人,教授、副教授587人,教師中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比例達83.07%,有海外學術背景的教師達40%。
  學校現有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商學院、社會學院、人文學院、馬剋思主義學院、外國語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中美法學院、中德法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法律碩士學院、司法考試學院、科學技術教學部、體育教學部、國際儒學院、中歐法學院、MPA教育中心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23個教學院部;
  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在學院路校區有一處館捨,在昌平校區有兩處館捨,總面積17900平方米,共設閱覽座位2500多個。現有藏書約100萬册,其中中文圖書約90萬册,外文圖書約5萬册,中文期刊合訂本5萬册,外文期刊合訂本5000册;收藏縮微資料12種,4300多件;光盤127種;數據庫數種。法律專業文獻和相關學科文獻是館藏的核心和重點,初步形成了以法律文獻為主體、相關學科文獻按比例協調發展的模式。
學科建設
  1、學校學科實力:
  學校現已擁有2個全國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訴訟法學研究院、法律史學研究院;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證據科學研究院;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2個博士後流動站及18個博士點、 45 個碩士點、17個本科專業;10個校級科研機構。經教育部批準,學校有權自主設置本科專業、自主選拔錄取本科生和文體特長生。中國政法大學學位點設置,已涉及7大學科門類,涵蓋人文社會科學的全部學科門類領域。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法學教師所從事的教學、研究領域涵蓋了法學的所有二級學科。 2、學校科研機構:
  昌平校區大門訴訟法學研究院、法律史學研究院、證據科學研究院、法治政府研究院、比較法研究所、人權與人道主義法研究所、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和經濟學研究中心 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歐盟法研究中心、國土資源法律中心、環境資源法研究和服務中心、知識産權研究中心、俄羅斯法律研究中心、法律應用研究中心、中國證據科學網、法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公共决策研究中心
  3、學校專業設置:
  學校設有法學、偵查學、政治學與行政學、國際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工商管理、經濟學、國際商務、英語、德語、新聞學、漢語言文學、哲學、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應用心理學等17個本科專業,擁有4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8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法學係國傢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及國傢一級重點學科。 4、學校學術交流:
   學校現與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近百所知名大學建立了多層次的合作交流關係,每年通過多種合作交流項目派出數百名師生赴境外學習交流。隨着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實施,學校培養國際型法律人才的格局、規模已經初步形成。
學校歷史
  ● 1、1952年,中國進行高等院校院係調整,在北京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清華大學的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基礎上,合併成立了“北京政法學院”, 毛澤東主席題寫了“北京政法學院”的校匾,辦學地址為當時的北大紅樓,錢端升擔任首任院長。北京政法學院由原北京政法大學法律係、政治係,原清華大學政治係,原燕京大學政治係大部分師生,原輔仁大學社會學係社會民政專業少數師生及原北京大學的一部分行政人員組成。
  ●2、1960年,北京政法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院校,學院改為由公安部和高教部領導。
  ●3、1965年,學校改由最高人民法院領導。
  ●4、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的正常教學開始受到極大影響, 到1969年秋在校各屆學生先後離校,1970年底中央宣佈撤消北京政法學院。
  ●5、1978年8月5日,國務院正式宣佈復辦北京政法學院。在學校和有關部門的協調努力下,星散在各地的教職員工陸續重返校園。 197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任命曹海波同志為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同年秋北京政法學院恢復招生。
  ●6、1982年鄧小平同志指示:抓緊籌辦中國政法大學,把它辦成中國政法教育的中心。1983年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將籌辦中國政法大學作為專題進行部署,鄧小平同志親自為學校選任校長,中央批準我校一校三院建製,使我校獲得了當時全國高校最高規格的配備。我校研究生院的設置成為全國首批,法學研究生教育因之也開新中國的先河。1982年2月,國務院批準了中國政法大學的籌備工作計劃,同年4月,國務院批準成立以北京政法學院為基礎的中國政法大學,由時任司法部部長劉復之兼任校長。5月7日上午,中國政法大學成立大會在公安部禮堂隆重舉行,1000多名師生員工參加了大會。當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陳丕顯、鬍啓立等中央領導同志出席了典禮並發表了講話。
  ●7、1985年鼕新校正式破土動工,1986年6月7日,新校奠基儀式隆重舉行。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法委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的喬石同志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雷潔瓊同志參加了奠基儀式。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中國政法大學”校名。
  ●8、1991年夏,投資1.2億經過5年艱苦施工的昌平新校終告竣工。同年秋,學校的辦學主體及工作重點從學院路校區轉到昌平校區。
  ●9、1997年1月26日,經司法部黨組决定,中央政法幹部管理學院及中國高級律師高級公證員培訓中心並入中國政法大學
  ●10、2000年1月,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中國政法大學以整建製劃歸教育部管理,走上了更為廣阔的發展道路。
  ●11、2001年9月,以校長徐顯明、書記石亞軍為首的新一屆學校領導班子成立,進入21世紀,隨着中國高等教育體製的改革,學校的隸屬關係由司法部改為教育部。由此,中國政法大學由過去的行業性辦學改變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標準辦學,學校一下子從行業的竜頭翹楚降為綜合勢力排名的末端最後,甚至連“211工程”建設也被排除在外。面對挑戰,法大人在新一屆校領導的領導下再次發揚不甘人後、艱苦辦學的傳統,奮起直追,將壓力變為動力,通過更新理念,調整定位,重組學科,改革體製,短短幾年,學校實現了由單科性嚮多科性,由教學型嚮教學科研型,由行業性嚮開放性的歷史性轉變。
  ●12、在2007年學校成立55周年之際,經過5年的努力通過實施“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本位”的理念,以及“學術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依法治校”四大戰略,學校實現了諸多跨越式發展:學科——由2001年的五個博士學科點發展為今天的十九個博士學科點;學術勢力——承擔國傢級課題的數量及人均科研經費均已進入全國前十名;國傢級教學科研基地由1個發展為4個;學術隊伍——由過去的430名教師發展為近1000人,其中博士學位人數由過去40人增長為近500人;社會影響力——政府、學術、社會三大評價體係中的名次均大幅前提。尤為可喜的是,在法學的十個二級學科中,我校具有優勢地位的已占半數以上,法學與其他學科交叉後培育的新的學科均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非法學學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政治學科、經濟學科、哲學學科等均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獲得了博士授權。博士、碩士的研究生教育已涵蓋了人文社會科學的所有學科。
  ●13、2008年5月4日,國務院總理溫傢寶親臨“法大”視察與學校師生共度五四青年節,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法治理念,稱“中國政法大學是我們全國最高的培養法律人才的學府,學校承擔着重大而特殊的責任”,他希望把中國政法大學發展成為培養法律人才的教育中心、培訓法律幹部的培訓中心、科學研究中心,法律資料中心以及對全民進行普法教育的普法中心。
  ●14、2008年10月2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先生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剋強在中國政法大學昌平校區禮堂共同為學校中歐法學院揭———撩開那紅色的輕紗之際,驕傲的法大人等待的這一刻真正地來臨了。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是中國政府與歐盟委員會之間的政府性質的重要教育合作項目,中國政法大學經過多番努力最終從國內幾所著名高校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接下這個重要項目。
辦學成果
  五十多年來,中國政法大學在中央主管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大力關心支持下,以“厚德、明法、格物、緻公”為校訓,以“推動中國社會政治進步和法製昌 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為理想,嚴謹治學,砥礪人才,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在法學領域具有突出的整體優勢,是中國法學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法學對外交流的中心。
  中國政法大學是我國高素質政法人才的培養中心。五十多年來,學校共為社會各界輸送以政法專業人才為主的各類優秀畢業生 20萬餘人,其中絶大部分已成為國傢公安、檢察、審判、司法行政及政府機關、經濟實體的骨幹力量和法學教學、科研的中堅。我們的校友名錄中,有像彭真、謝覺哉、雷潔瓊、劉復之、熱地等黨和國傢領導人;也有像鄒瑜、李至倫、張耕、強衛、韓長賦、袁純青、王巨祿這樣的部長、省委書記、省長;更有像王傢福先生、鄭成思先生、王保樹先生、馬駿駒先生、儲懷植先生、王裕國先生、陳明華先生等學界領袖。青年校友的代表像袁曙宏、鬍建淼、陳衛東、賀衛方、陳瑞華、高鴻鈞、許章潤、楊鬆等也正在為母校增添新譽。在我們文革前最後一屆招生中,有一個班不足四十人,三十年後他們中有十餘人擔任了省高級法院的院長或省檢察院的檢察長。這個班級的成功是法大人才培養質量最好的例證。李嵐清副總理視察政法大學時,給學校的評價是“中國政法大學是中國法學教育的最高學府”。
  研究生院大門 中國政法大學是我國重要的法學研究中心。自建校以來,學校在許多專業領域都開創了新中國法學教育的先河,如新中國的第一個法律史專業、第一個民商法專業、第一個經濟法專業、第一個訴訟法專業、第一個比較法專業等都溯源於中國政法大學。新中國的第一批法律史學博士也在這裏誕生。貢獻學術思想與法律理念。從五十年代“法律平等”的討論,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關於“人治與法治”的爭論及“法的本質”的再認識,再到“法治國傢”的構成理論、“人權理論”、“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的判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些重大的理論問題,法大人總是扮演着理論策源地和推動力的角色。由法大教師擔任主講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講座,人大常委會講座,國務院的講座,以及中央黨校、國傢行政學院,中央各部委、各省幾大班子講座每年均在數十起之多。教師近年來發表的學術文章達三千六百餘篇,出版的學術著作達四百餘部。各學科的一些創新性思想貢獻,正改變着國傢現有制度。推動國傢政治進步和法治昌明,已成為法大人的當然使命。法學以外的其他學科如價值哲學、人民幣匯率研究、近代思想史、全球化問題,社會心理學、西方政治思想史、宗教哲學、學術批評等也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
  中國政法大學在完善我國法律制度、推動國傢民主法治進程方面卓有貢獻。五十多年來,學校的科研成果不斷應用於國傢立法和司法實踐,從 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到《反分裂國傢法》的頒布,共和國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誕生和實施,無不凝聚着法大人的心血。學校首任院長錢端升先生即使1954年憲法的重要起草人之一,學校前校長我國著名法學家江平教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起草委員會主任。僅從1978年復辦至今,學校就有1000餘人次參加了國傢主要立法的論證和起草工作。
  中國政法大學是中國法學與世界交流的中心。改革開放以來,學校與世界 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70多所大學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目前,學校有來自18個國傢和地區的留學生750餘人。對外傳播着中華法律文化,成為國傢對外法律交流的代表性窗口。目前,我校接納的外國法律專業留學生是全國最多的,每年我校派往海外留學的法科學生數也是全國最多的。世界上二十餘個國傢的七十餘所學校與我校保持固定校際聯繫,各主要大國的代表性學校如牛津大學、耶魯大學、明尼蘇達大學、法蘭剋福大學、科隆大學、慕尼黑大學、羅馬二大、巴黎一大、名古屋大學、蒙特利爾大學、墨爾本大學等都與我校有固定交流項目,學校實施的“學生海外經歷”(四種經歷之一種)計劃正由過去的每年幾十人擴張到幾百人。中國與美國最早啓動法律交流的“天普項目”,我校是發起人;中美法學院院長聯席會議在華開過三次,其中兩次是我校主辦的;由我校主導成立了中美法律交流委員會並由我校擔任中方主席。與港臺的法律交流項目也肇始於我校;港臺兩地在大陸獲得的各第一個法學碩士、博士學位均是我校授予的。我校獨具特色的中美法學院、中德法學院以及中歐法學院已成為我校與英美法係國傢、大陸法係國傢交流的三大大管道,目前已開始産生國際影響。
  幾十年來,學校的創立和發展始終得到了黨和國傢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1983年,中國政法大學創建時,中央就明確指示要“把中國政法大學建設成為全國政法教育中心,法學研究中心和法學圖書資料信息中心”;1995年和2002年,李嵐清副總理兩次親臨學校視察,對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做出高度評價,稱“中國政法大學是中國法學的最高學府”;2002年,江澤民總書記和李鵬委員長分別為學校建校50周年題詞祝賀。國務委員、原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同志,出席了50周年慶典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2005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同志、教育部部長周濟同志等領導莅臨我校視察工作,對我校給予了充分肯定。李鐵映同志贊揚“中國政法大學是全國人大最得力的助手”。 2008年5月4日,國務院總理溫傢寶親臨“法大”視察與學校師生共度五四青年節,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法治理念,稱“中國政法大學是我們全國最高的培養法律人才的學府,學校承擔着重大而特殊的責任”,他希望把中國政法大學發展成為培養法律人才的教育中心、培訓法律幹部的培訓中心、科學研究中心,法律資料中心以及對全民進行普法教育的普法中心。
辦學目標
  放眼未來,我們豪情萬丈,中國政法大學的辦學目標是: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把學校建設成為多科性、研究型、開放性、特色鮮明的世界知名法科強校。
  為此,學校確立了“學術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的治校理念。2007年,學校製定了《中國政法大學“十一五”規劃和2022年遠景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學校未來近期和中期發展的方向和路徑,確定了“三步走”的總體發展戰略:
  第一步(2002-2009年):完成“四大任務”、實現“四大轉變”。“四大任務”是:凝練先進的辦學理念並導入學校的各項事業中,據此構建現代大學制度和文化;穩步拓展學科體係,優化多科性學科佈局;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整體提高師資素質;規劃校園建設,根本改善辦學條件。“四大轉變”是:實現從單科性辦學嚮多科性辦學轉變;從教學研究型大學嚮研究型大學轉變;對教師評價從以教學為主或以科研為主嚮教學與科研並重轉變;從學校集中辦學模式嚮校院兩級管理模式轉變。
  第二步(2010-2016年):全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鞏固“四大中心”地位。以全力建設學術大師群體、教學名師群體和學術創新團隊為保障,實現在校研究生與本科生招生比例大致持平,努力探索傑出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進一步鞏固法大作為中國法學教育中心、法學研究中心、法學圖書資料信息中心和國傢立法與决策咨詢服務中心的地位。
  第三步(2017-2022年):完成“5111工程”,實現“315”國際化計劃。用6年時間全面完成“5111工程”任務,在此基礎上,實現國際化辦學的三個“15%”的指標:外國留學生數量占全校學生的15%;15%以上的教師有海外學歷;15%的教師有國際合作的科研課題。
  大樓雖少而大師雲集,命運多舛而精神不改;校園雖小而理想遠大,條件艱苦而人才輩出。50多年風雨歷程,法大人與中國法治建設同行,雖歷經坎坷,而矢志不移;小而美的校園承載起不渝的法大精神,特而強的學科建設因應着時代的要求,法大人立志將自己的努力融入推動政治進步、法製昌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偉大歷史進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在建設法科強校的道路上振興中國政法大學,把學校建設成多科性、研究型、開放性,特色鮮明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建設成中國法學教育中心、法學研究中心、法學圖書資料信息中心及國傢立法與决策咨詢服務中心和國際法律文化交流中心。
歷任校長
  錢端升院長(1952.8—1958),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並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清華大學、中央大學、西南聯大和北京大學、哈佛大學教授的著名法學家、社會活動傢,1954年憲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昌平校區曹海波院長(1979.3—1982.12)
  劉復之校長(1983.2—1984.12)
  鄒瑜校長(1984.12—1988.6)
  江平校長(1988.6—1990.2)
  陳光中校長(1992.5—1994.3)
  楊永林校長(1994.3—2001.9)
  徐顯明校長(2001.9— 2009年2月)
  黃進校長(2009.2至今)
學校名師
  中國政法大學擁有世界最大的法學家集團,擁有中國一流的師資,這樣的優勢從建校一直傳承到現在。
  55年前,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的一批創業者,在新中國高等教育體製改革和司法體製改革的雙層背景下,開始了新中國政法專門教育事業的拓荒工作。正像美國耶魯大學的一批教師,離開耶魯去創辦普林斯頓大學一樣,這些創業者們帶着他們的熱情、理想和已凝練的傳統,創辦了中國政法大學的前身――北京政法學院。這些令我們永志不忘的創業者是:錢瑞升、王鐵崖、費青、吳恩裕、曾炳鈞、龔祥瑞、樓邦彥、芮沐、黃覺非、嚴景耀、雷潔瓊、張錫彤、徐敦璋、汪瑄、陰法魯、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鶴、餘叔通、張國華、張子培等。這些令我們後輩學人仰視的學術星宿代表着五十年代中國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這三大學科的最高水平。新誕生的北京政法學院因擁有一大批這樣的名師而自始就顯得與衆不同。是這些大師和先哲們創造了我校歷史上的第一次輝煌。北京政法學院因此而成為新中國政治傢成長的搖籃,法律傢培養的基地,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法治昌明的骨幹力量。
  1978年恢復辦學之後中國政法大學更是培養和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名師學者。教師中有像江平、陳光中、張晉藩、李德順、王名揚、潘漢典等造詣高深的學術大師,也有像巫昌禎、羅大華、何秉鬆、廉希聖、董璠輿、寧致遠、曹子丹、徐傑、吳煥寧、羅典榮、楊榮新、王康、郭翔、黃道秀、楊鶴臯、張俊浩、高潮等在各自領域裏獨領風騷的名傢,還有像方流芳、樊崇義、王牧、蔡拓、樂國安、朱勇、張桂琳、王衛國、卞建林、馬懷德、朱維究、蔡定劍、王人博、鄭永流、舒國瀅、劉星、莫世健、米健、徐世虹、王傳麗、趙相林、周忠海、趙旭東、王燦發、叢日雲、郭世佑、單純、楊帆、席濤、劉紀鵬等傑出的學科帶頭人,還有像劉傢安、費安玲、張楚、廖美珍、張凌、夏吟蘭、張樹義、李曙光、崔永東、林乾、金仁淑、金雁、文兵、方爾加、孫選中、李凱林、楊陽、潘小娟、劉俊生、李立、楊玉聖、常林等在特色領域裏産生較大影響的學術骨幹,還有像麯新久、薛剛凌、許傳璽、應星、張中秋、時建中、李建偉、李永軍、竜衛球、薛虹、齊延平、王涌、於志剛、張生、宋建武、王萬華等學科新秀與青年領軍人物。
  【學院介紹】
  學校在半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為國傢培養了各類優秀人才二十餘萬人,參與了自建校以來幾乎國傢的所有立法活動,引領着國傢法學理論的變革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國傢對外進行法學等領域的學術交流。
  學校現有在校生16000餘人,其中本科生9000人,研究生6000人,留學生1000餘人。專任教師100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60人,教授、副教授500人,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達70%,有海外學術背景的教師達40%。
  學校現有民商經濟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商學院、社會學院、人文學院、馬剋思主義學院、外國語學院、中美法學院、中德法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法律碩士學院、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司法考試學院、科學技術教學部、體育教學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19個教學院、部;設有訴訟法學研究院、法律史學研究院、證據科學研究院、法治政府研究院、比較法研究所、人權與人道主義法研究所、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和經濟學研究中心、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等10個校級科研機構。其中訴訟法學研究院、法律史學研究院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為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證據科學研究院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學校設有法學、偵查學、政治學與行政學、國際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工商管理、經濟學、國際商務、英語、德語、新聞學、漢語言文學、哲學、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應用心理學等17個本科專業,擁有4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8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法學係國傢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及國傢一級重點學科。
  學校現與22個國傢和地區的78所大學建立了不同層次的交流合作關係。學校實施的學生海外學習計劃,每年有數百名學生被派往海外學習。
相關詞
吉林大學法律山東大學武漢大學浙江人物法學家教授
高等教育經濟法反壟斷法競爭法法官西安交通大學法務會計學者
刑法學經濟藝術傳媒達沃斯教師法學房地産法
海商法更多結果...
包含詞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中國政法大學教師中國政法大學昌平
中國政法大學北門中國政法大學中德法學院
中國政法大學中美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教育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中國政法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
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教育文選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
中國政法大學通訊社中國政法大學社團聯合會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司法考試學院
11.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十.中國政法大學教師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十中國政法大學教師
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係工部中國政法大學第三教學部
中國政法大學寧夏函授總站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
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
中國政法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思想的氣象-中國政法大學學術演講精粹(第一輯)中國政法大學公共管理碩士(MPA)杭州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海關法研究中心
中國政法大學國傢司法考試輔導用書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
中國政法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中國政法大學公共管理碩士(杭州中國政法大學成人教育學院二部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工程學院培訓中心中國政法大學管理幹部學院第二教學部
中國政法大學成人教育學院一部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管理學院
中國政法大學管理幹部學院第四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