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北京 > 宣武區 >白紙坊街道 > 中國戲麯學院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中國戲麯學院投訴電話 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中國戲麯學院是一所培養中國戲劇戲麯藝術高級專門人才的國立高等藝術院校,創建於1950年,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關懷。1995年江澤民同志為建校四十五周年題詞:“德藝雙馨、繼往開來”。1998年由國傢投資建設了新校區,在世紀之交2000年落成,並遷入使用。新校園內建有現代化大型劇場、影視製作中心、錄音棚等最新的教學實習設施。
  中國戲麯學院現設表演、導演、音樂、戲麯文學、舞臺美術、藝術傳媒學院以及基礎部、成人教育部、研究生部、對外交流合作部、附屬中等戲麯學校。學校擁有一批資深教授,同時聘請了一些馳名海內外的著名專傢、學者、藝術傢在校任教。中國戲麯學院具備培養學士學位、碩士學位的完整的教學體係。1996年起先後承辦四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為二十一世紀京劇表演藝術人才培養做出了特殊貢獻。
  中國戲麯學院50多年來培養了近5000多名畢業生,其中劉秀榮、張春孝、謝銳青、楊秋玲、劉長瑜、錢浩梁、李光、葉少蘭、李長春、馮志孝、關雅濃、李維康、李朝貴、孟廣祿、於魁智、李軍、王蓉蓉等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中國戲麯學院被譽為中國戲麯特別是京劇藝術人才的搖籃。
  中國戲麯學院56年來的辦學,已形成了教學、實踐、科研為一體的教學模式,經我院創作改編的優秀保留劇目有《白蛇傳》、《對花槍》、《玉笛恨》、《大破洪州》、《洪母駡疇》、《契丹英後》、《祝福》、《嶽雲》、《夜鶯》、《杜十娘》、南戲《張協狀元》等。其中《嶽雲》被拍成電影並獲“童牛奬”,《張協狀元》獲全國優秀劇目奬,《杜十娘》獲首屆國傢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提名奬。《霸王別姬》、《趙氏孤兒》、《夜鶯》、南戲《張協狀元》及傳統經典劇目,先後多次出訪英國、德國、法國、瑞典、挪威、芬蘭、韓國、日本等國傢,參加國際藝術節演出活動。近幾年我院與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傢的十幾所大學及藝術團體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
  中國戲麯學院以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而著稱,校園文化藝術氛圍濃厚,註重培養學生有學有術一專多能,使熱愛戲麯藝術的莘莘學子全面健康成長。我們的目標是將學院建成國內知名,國際影響廣泛的戲麯藝術大學。
No. 2
  中國戲麯學院是中國戲麯教育的最高學府,是中國戲麯高等教育體係的建立者,在國內戲麯教育領域學科最完備、培養體係最健全、優秀師資最集中、輸送人才最多、社會影響最大,作為中國戲麯高等教育的引領者和示範者,支撐了建國以來中國戲麯事業對高層次人才的基本需求,對中國戲麯事業的傳承與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950年1月28日,文化部戲麯改進局戲麯實驗學校成立,1955年1月正式定名為中國戲麯學校。1973年11月並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後更名為“中央五七藝術大學戲麯學校”。1977年2月正式恢復中國戲麯學校建製。1978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升格改製為中國戲麯學院,並招收第一屆本科生,從此揭開了中國戲麯藝術教育的新篇章。
  首任校長是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之一、著名戲劇傢田漢,同時,王瑤卿、晏甬、蕭長華、史若虛、王榮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等先後任校(院)長,著名藝術傢高盛麟、趙榮琛、張君秋等先後擔任學院顧問。建校之初,學校將富連成社等科班的著名教師和一批新文化工作者融於一體,聘請馳譽海內外的蕭長華、王瑤卿、王鳳卿、尚和玉、譚小培、張德俊、金仲仁、鮑吉祥、劉喜奎、馬德成等授課,時稱“十大教授”,形成了強大的教師陣容。
  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黨和國傢一直把中國戲麯學院作為中國戲麯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鬍錦濤為代表的歷屆中央領導集體始終關懷學校發展。江澤民同志為我院建校45周年題詞:德藝雙馨,繼往開來。他在《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的講話中強調指出:“振興京劇和民族藝術,需要有一大批立志獻身這一事業的優秀人才。我們要有戰略眼光,努力造就二十一世紀的京劇人才、民族藝術人才。要辦好戲麯和藝術院校。”
  中國戲麯學院新校園位於北京市西二環菜戶營立交橋與西三環麗澤橋之間,總占地面積5.3萬㎡,總建築面積5.8萬㎡,總投資3.8億元人民幣。1998年4月28日正式破土動工,1999年9月25日正式落成,在配套工程進一步完善後,學院教學區已於2000年9月全部遷入新校園。
  新校園在規劃設計時突出了戲麯教學的使用功能,在佈局上分為教學區、體育活動區、生活區及後勤服務區,在一條貫穿南北的軸綫上佈置了前區廣場、雕塑、教學主樓、圖書館、中心緑地、宿舍等主要建築,校園中各類建築圍成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觀賞性與實用性相結合,既富有民族文化特色,也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典雅的建築藝術風格。
  新校園建設過程中,綜合考慮了緑化美化問題,現緑化覆蓋面積為19000㎡,為總占地面積的36%,當年建成並投入使用,當年被評為花園式單位。
  中國戲麯學院自1950年建校至今,先後四易校址。新校園在世紀之交落成,體現了黨和國傢對戲麯事業的親切關懷和支持。新校園的建成,保證了辦學規模,增強了綜合功能,豐富了教學手段,提高了現代化程度,從根本上改善了教學條件。新校園的建成,是中國戲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對於進一步辦好中國戲麯學院,培養更多戲麯人才,推動我國戲麯事業的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學院主要領導 黨委書記:張凡 院長:杜長勝
  教學單位
  研究生工作部(青研班)
  表演係
  導演係
  音樂係
  戲麯文學係
  舞臺美術係
  新媒體藝術係
  基礎教育部
  體育部
  繼續教育部(戲麯藝術教育中心)
百科辭典
  zhongguo xiqu xueyuan
  中國戲麯學院
    高等戲麯藝術院校。1949年,以原四維兒童戲劇學校第三分校為基礎開始籌辦,於1950年 1月28日在北京成立,名為戲麯實驗學校,田漢兼任校長。設8年製的京劇表演和6年製的京劇音樂兩個專業,同年夏季招收新生,與原有學生分別編班。1951年4月,劃歸中國戲麯研究院,後改名為北京戲麯實驗學校,增設舞臺美術班,王瑤卿任校長。1954年,歸屬文化部,定名中國戲麯學校,並與東北戲麯學校合併,晏甬任校長。1954年,增設7年製的地方劇科(培養河北梆子、評劇演員)。1958年,開辦青年演員進修班和形體基本功師資訓練班,並附設實驗京劇團,蕭長華任校長。1962年後,衹設京劇表演、京劇音樂兩個專業。1966年6月,教學活動停止,1977年12月恢復。1978年10月改為中國戲麯學院,設京劇表演、戲麯音樂、戲麯導演、戲麯編劇、戲麯舞臺美術5個係,史若虛任院長。
     1950年戲麯實驗學校教職員合影
    中國戲麯學校建校後,即實行招生考試和班級教學制度,廢除了舊有的包身製和打駡體罰制度,倡導啓發式教學。教學方針為“普遍培養,因材施教”。在專業教學上,藉鑒科班經驗,采用基本訓練與成品教學相結合,以成品教學為主;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相結合,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原則。在教學內容上,除以傳統劇目打基礎外,並有新編歷史戲和現代戲劇目,使學生掌握各方面的表演和伴奏技能。在課程設置上,註重文化理論課程與思想品德教育。建校以來,許多著名演員如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於連泉、尚和玉、郝壽臣、李桂春、薑妙香、侯喜瑞等都曾任教。教師還有雷喜福、貫大元、傅德威、茹富蘭、程玉菁、華慧麟、雪豔琴、方連元等。從1956年起,已陸續培養出各門專業的畢業生1300餘名,分佈在全國各地劇團和其他專業團體中,在演出、教學和研究工作中,發揮着他們的藝術才能。其中有王詩英、謝銳青、劉秀榮、李維康、王晶華、王夢雲等。1959年10月中國戲麯研究院籌辦成立過以張庚為院長、晏甬為副院長的中國戲麯學院,開辦過 3年製的戲麯文學、戲麯導演、戲麯音樂、戲麯舞臺美術專修班,以短期進修的方式,培訓了一大批有實踐經驗的戲麯演員、編劇、導演、音樂、舞臺美術和戲麯理論研究工作者,1963年停辦。
     (鈕驃)
    
相關詞
人物花衫京劇戲劇京劇演員武生武漢京劇團藝術傢
富連成形意拳教練武術攝影師老旦演員花旦
研究生遼寧京鬍
包含詞
中國戲麯學院附中中國戲麯學院附屬中學中國戲麯學院附屬中國戲校
油畫人體/中國戲麯學院教師作品選油畫靜物/中國戲麯學院教師作品選油畫人物/中國戲麯學院教師作品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