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 Zuoyi Zuojia Lianmeng
中國左翼作傢聯盟
現代文藝團體。簡稱“左聯”。1928至1929年間的革命文學論爭,傳播了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提高了革命作傢的思想理論水平。通過論爭,各方的觀點逐漸接近,提倡和發展普羅(英語prole-tariate音譯“普羅利塔利亞”的簡稱,意為“無産階級”)文學成為他們的共同要求,資産階級文藝傢對於革命文學的攻擊,從另一個方面促使革命作傢認識到必須聯合起來才能有力地進行文藝思想鬥爭;蘇聯的“拉普”(全稱“俄羅斯無産階級作傢聯合會”),日本的“納普”(全稱“全日本無産者藝術聯盟”)和“革命文學國際局”先後成立,也對中國革命作傢的聯合起了推動作用。革命文藝運動的發展及其由於論爭而暴露出來的弱點,引起中國共産黨中央的重視,加強了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幫助革命作傢成立聯合的團體。
中國左翼作傢聯盟成立大會於1930年3月2日在上海的中華藝術大學舉行。到會的有馮乃超、華漢(陽翰笙)、龔冰廬、孟超、莞爾、邱韻鐸、瀋端先(夏衍)、潘漢年、周全平、洪靈菲、戴平萬、錢杏□(阿英)、魯迅、畫室(馮雪峰)、黃素、鄭伯奇、田漢、蔣光慈、鬱達夫、陶晶孫、李初梨、彭康、徐殷夫、朱鏡我、柔石、林伯修(杜國庠)、王一榴、瀋葉沉、馮憲章、許幸之等40餘人。最初的盟員共50餘人。大會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選舉瀋端先、馮乃超、錢杏□、魯迅、田漢、鄭伯奇、洪靈菲7人為常務委員,周全平、蔣光慈兩人為候補委員。魯迅在會上發表題為《對於左翼作傢聯盟的意見》的演說,強調革命作傢一定要接觸實際的社會鬥爭。他對左聯工作提出四點意見:“對於舊社會和舊勢力的鬥爭,必須堅决,持久不斷,而且註重實力”;“戰綫應該擴大”;“應當造出大群的新的戰士”;“聯合戰綫是以有共同目的為必要條件的。……如果目的都在工農大衆,那當然戰綫也就統一了”。
中國左翼作傢聯盟創辦的部分刊物
左聯一成立,立即遭到國民黨政府的破壞和鎮壓,如取締“左聯”組織,通緝左聯盟員,頒布各種法令條例,封閉書店,查禁刊物和書籍,檢查稿件,拘捕刑訊,秘密殺戮革命文藝工作者等。人們習慣稱為“左聯五烈士”的李偉森(李求實,左翼文化工作者,不是左聯成員)、柔石、鬍也頻、殷夫、馮鏗,就是1931年2月7日被秘密殺害於上海竜華國民黨警備司令部的。但左聯仍頑強戰鬥,除上海總盟外,還先後建立了北平左聯(又稱北方左聯)、東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組、廣州小組、南京小組、武漢小組等地區組織。參加左聯的成員,也不限於文化工作者,還擴大到教師、學生、職員、工人,盟員總數達數百人。
左聯的領導機構,起初是常務委員會,後改稱執行委員會(或兩者同時並存),設秘書處,有行政書記負責日常工作。下設組織部、宣傳部、編輯部、出版部、創作批評委員會、大衆文藝委員會、國際聯絡委員會等。擔任過左聯領導工作的,除成立大會選出的常務委員之外,後來還有茅盾、馮雪峰、柔石、丁玲、鬍風、以群、任白戈、夏徵農、徐懋庸、何傢槐、林淡秋等。左聯內有中國共産黨的組織“黨團”,先後擔任黨團書記的有潘漢年、馮乃超、馮雪峰、陽翰笙、丁玲、周揚等。在組織上,左聯接受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的領導。
左聯與國際無産階級文藝運動建立了聯繫,1930年11月,左聯派蕭三作為代表參加在蘇聯哈爾科夫召開的第二次國際革命作傢代表會議。中國左翼作傢聯盟加入國際革命作傢聯盟,成為它的一個支部──中國支部。
左聯先後創辦的機關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二刊係接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