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 Gong-Nong Hongjun Di-si Fangmianjun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Fourth Front Army of the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Red Army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工農紅軍主力之一。
1927年11月~1929年11月,先後由黃(安)麻(城)、商(城)南、六(安)霍(山)等地農民起義組成的工農武裝,分別在鄂東北、豫東南、皖西地區開展遊擊戰爭。到1930年1月,上述武裝分別編為工農紅軍第11軍第31、第32、第33師。4月,紅11軍改編為紅軍第1軍。紅軍中共産黨的各級組織日趨健全,政治工作日益加強。6月,成立了鄂豫皖邊區蘇维埃政府。12月,紅軍第15軍由蘄春、黃梅、廣濟地區轉到鄂豫皖邊區的黃麻地區。1931年 1月,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軍打破了國民黨軍的第一次“圍剿”,共殲其4個團又3個營,擊潰其 1個旅又1個團。1月中旬,紅 1軍同紅15軍會師合編為紅軍第4軍,共12500餘人。5月中旬,成立了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革命軍事委員會,張國燾為分局書記兼軍委主席。5月底,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軍打破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共殲其3個多團,擊潰其1個旅。7月,紅軍主力由豫南地區南下,在英山、蘄春、黃梅、廣濟地區展開攻勢作戰,至9月,共殲國民黨軍約7個團。10月,在皖西組建了紅軍第25軍。
11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湖北省黃安縣七裏坪組成,徐嚮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劉士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4、第25軍,共約3萬人。第4軍(軍部由方面軍總部兼),轄第10、第11、第12師;第25軍,曠繼勳任軍長,王平章任政治委員,轄第73師。紅四方面軍的成立,標志着鄂豫皖紅軍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紅四方面軍組成時之一部
這時,蔣介石集結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周圍的兵力已有15個師,雖正在籌劃第三次“圍剿”,但仍處於分散防守狀態。在此情況下,鄂豫皖軍委决定乘國民黨軍新的“圍剿”尚未準備就緒之際,主動嚮國民黨軍發起攻勢作戰。紅四方面軍采取“圍點打援”的戰法,在根據地人民支援下,從11月至1932年 6月繼續進行了黃安、商(城)潢(川)、蘇傢埠、潢(川)光(山)等四次戰役(見彩圖1931年紅四方面軍圍攻黃安城時使用過的飛機──列寧號),共殲國民黨軍6萬餘人,使蔣介石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計劃破産。蘇傢埠戰役後,方面軍以皖西地方武裝又組建了紅25軍第74、第75師。到潢光戰役結束時,紅四方面軍連同新組建的4個獨立師,總數達4.5萬餘人。
1932年7月,由蔣介石任總司令的豫鄂皖三省“剿共”總司令部,調集30餘萬人的兵力,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起了第四次“圍剿”。紅四方面軍雖經英勇奮戰,但由於張國燾戰略指導上的錯誤,以及敵強我弱等原因,未能打破“圍剿”。10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紅四方面軍總部留下兩個師在根據地堅持鬥爭,率領主力4個師共 2萬餘人越過平漢鐵路實行外綫作戰,準備調動敵人,伺機殺回馬槍。後因敵重兵壓迫,被迫嚮西轉移,經鄂北、豫西,於11月到達陝南地區。12月,紅四方面軍乘四川軍閥混戰和其在川北兵力薄弱之機,嚮川北進軍,相繼占領通江、南江、巴中等縣城和廣大地區,創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
1933年2月,川軍以近6萬人兵力,嚮川陝革命根據地發起三路圍攻。紅四方面軍依靠根據地有利條件,采取“收緊陣地,節節抗擊,待機反攻,重點突破”作戰方針,經4個多月的作戰,殲敵2.4萬餘人,粉碎川軍的三路圍攻,紅軍得到很大發展。7月,紅四方面軍將第10、第12、第11、第73師和部分地方武裝,依次擴編為第4軍(軍長王宏坤,政治委員周純全)、第9軍(軍長何畏,政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