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
目錄
概況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簡稱紅二方面軍,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工農紅軍主力之一。
  1936年7月,由紅軍第2、第6軍團和紅軍第32軍組成第二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竜
  賀竜賀竜:(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中國無産階級革命傢、軍事傢,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和主要領導者之一。原名賀文常,字雲卿,中國湖南桑植縣人,有白族血統。1955年授予元帥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産黨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紅二、六軍團時期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是1930年7月由湘西地區的紅軍第4軍(後改稱紅2軍)與鄂西地區的紅軍第6軍在湖北省公安縣城(今南平)會師後組成的。賀竜任總指揮,周逸群任前委書記、政治委員(後鄧中夏)。1931年3月,紅2軍團在湖北省長陽縣枝柘坪縮編為紅軍第3軍。賀竜任軍長,鄧中夏任政治委員。1934年5月,紅3軍進入貴州省東部地區,開闢了黔東蘇區。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是由湘贛蘇區的紅軍第17師和湘鄂贛蘇區的紅軍第18師於1933年6月合編而成的,由第17師師長蕭剋、政治委員蔡會文統一指揮。1934年8月初,紅6軍團從湘贛蘇區遂川縣出發,嚮湖南省中部轉移。11日,進至桂東縣寨前圩,正式成立軍團領導機構,蕭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10月,紅6軍團到達貴州東部地區。24日,與紅3軍在印江縣木黃地區會師。紅3軍恢復紅2軍團番號,賀竜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所屬第7、第9師改稱第4、第6師。紅6軍團仍由蕭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所屬第17、第18師縮編為3個團。這時,紅2軍團4400餘人,紅6軍團3300餘人。兩軍團的行動,由賀竜、任弼時、關嚮應統一指揮。
   為策應中央紅軍進行戰略轉移,紅2、紅6軍團於10月底發起湘西攻勢,相繼攻剋大庸(今張傢界)、桑植、桃源等縣城,創建以永順、大庸、桑植為中心的湘鄂川黔蘇區。11月,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時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和軍區,任弼時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賀竜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司令員。部隊進行擴編,紅2軍團所屬2個師由4個團擴編為6個團,共6500餘人;紅6軍團恢復第17、第18師建製,由3個團擴編為5個團,共5200餘人。地方武裝發展到3000餘人。
  湘西攻勢後,蔣介石急調國民黨軍80餘個團的兵力分6路對湘鄂川黔蘇區發動“圍剿”。1935年2月1日,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電示,組成中革軍委湘鄂川黔分會,統一指揮紅2、紅6軍團。以賀竜、任弼時、關嚮應、夏曦、蕭剋、王震為委員,賀竜為主席。2~8月,紅2、紅6軍團取得陳傢河、桃子溪、忠堡、板慄園、芭蕉坨等戰鬥的勝利,共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1個師部和1個旅。
  9月,國民黨軍又調集130個團的兵力對湘鄂川黔蘇區發動新的“圍剿”。根據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决定,紅6軍團第18師留在蘇區堅持鬥爭(後於黔東江口地區與主力會合),紅2、紅6軍團主力於11月19日由桑植地區出發,實行戰略轉移。轉移前,由地方武裝組成第5師和第16師,分別編入紅2、紅6軍團建製。這時,兩軍團共1.7萬餘人。紅2、紅6軍團先南下湘中,攻占新化,後又轉師湘南,西入貴州省,到達石阡地區。1936年2月,準備在黔(西)大(方)畢(節)地區創建蘇區,並擴軍5000餘人。旋因國民黨軍以重兵追擊,乃西進烏蒙山,輾轉於彝良、奎香地區,後從昭通、威寧之間穿過滇軍防綫,南出宣威,進入南北盤江地區。3月下旬,從盤縣地區出發,甩掉尾追的國民黨軍,於4月25~27日由石鼓、巨甸等處渡過金沙江北上,翻越玉竜雪山進入中甸。6月3日,紅6軍團在理化(今理塘)以南的甲窪與前來迎接的紅四方面軍第32軍(原紅一方面軍第9軍團)會師。6月30日,紅2軍團在西康省甘孜縣(今屬四川省)絨壩岔與紅四方面軍第30軍會師。7月2日,紅2、紅6軍團齊集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主力會師。
紅二方面軍時期
  1936年7月5日,奉中革軍委命令,紅2、紅6軍團與紅32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賀竜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蕭剋任副總指揮,關嚮應任副政治委員,李達任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2軍(即紅2軍團)、第6軍(即紅6軍團)、第32軍,共1.3萬餘人。隨即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在甘肅靜寧以北的將臺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會師後,關嚮應任方面軍政治委員,周士第任參謀長,朱瑞任政治部主任。11月,參加山城堡戰役。12月,西安事變後,南下參加準備迎擊何應欽“討伐軍”的行動。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根據中共中央决定,紅二方面軍與紅27、紅28軍等部,在陝西省富平縣莊裏鎮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
  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紅二方面軍部隊先後轉戰湘西、鄂西、黔東、湘贛以及湘鄂贛、湘鄂川黔等地區和蘇區。在浴血奮戰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取得了豐富的建軍和作戰經驗,並造就了大批領導骨幹,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紅二方面軍將士名錄(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任弼時
  關嚮應
  肖剋陳伯均王震
  賀竜 任弼時 關嚮應 肖 陳伯鈞 王震
  B
  卜 力 別祖後
  C
  曹禮奎 陳 浩 陳 鴻 陳 吉 陳 靖 陳華堂 陳嘉德 陳士南 陳外歐 陳萬舉 陳文彪 陳文河 陳文友 陳學光 陳志彬 成 鈞
  D
  戴文彬 鄧東哲 鄧傢泰 鄧可運 丁榮昌 董傢竜 董新山 段蘇權 頓星雲
  F
  樊哲祥 範忠詳 範子瑜
  G
  甘泗淇 甘祖昌 龔德輝 龔興業 郭 鵬 郭子清
  H
  何 輝 何濟林 何傢産 何善遠 何維忠 何以詳 賀 彪 賀炳炎 賀慶積 賀盛桂 賀振新 賀正文 鬍登高 鬍孝伯 ??仁 黃 厚 黃勝明 黃新廷 黃新義 黃新遠 黃忠學
  J
  賈若瑜 蹇先佛 蹇先任 江 冰 江 文 江勇為 金如柏 金忠藩
  K
  曠伏兆
  L
  李振聲 李元明 李文清 李書茂 李人林 李開友 李建良 李儉珠 李國良 李光玉 李光漢 李 達 李 真 李 貞 李 信 李 銓 賴春風 黎東漢 黎化南 梁 誠 梁定商 梁仁芥 廖 明 廖海光 廖漢生 廖詩權 廖述雲 凌開甫 劉 昂 劉 林 劉 鵬 劉道生 劉德彬 劉發秀 劉華春 劉華香 劉俊秀 劉可燦 劉剋明 劉時程 劉先勝 劉月生 劉轉連 劉子云 劉宗舜 竜炳初 竜振彪 羅 斌 羅洪標 羅坤山
  M
  馬憶湘 毛少先
  O
  P
  潘本善 潘世徵 彭 飛 彭方復 彭富九 彭海貴 彭 林 彭竜飛 彭清雲 彭紹智 彭祖貴
  Q
  戚元德
  R
  S
  盛 科 石邦智 史可全 鰲 魯 蘇宏道
  T
  田鳳武 田仁明 覃道源 覃國翰 譚傢述 譚善和 譚文邦 譚友林 譚餘保 湯 池 唐健伯 唐金竜 陶漢章
  W
  王赤軍 王恩茂 王全國 王尚榮 王萬金 王義勳 王永瀎 王振玉 魏國運 魏天祿 吳保山 吳德峰 吳桂山 吳先舉 吳子傑 伍衡陽
  X
  夏伯勳 夏精纔 夏耀堂 冼恆漢 肖道生 肖佛先 肖靖甫 肖榮昌 肖瑞林 肖新春 肖友明 謝鬆柏 熊 飛 熊 晃 胥治中 徐國賢 徐文禮 徐文烈 許光達 許義華 薛少卿
  Y
  顔德明 顔吉連 顔金生 顔青雲 顔太竜 晏福生 楊虎臣 楊嘉瑞 楊力文 楊尚高 楊秀山 遊好揚 餘立金 餘秋裏 餘緻泉 袁福生 袁光宇 袁任遠 袁意奮
  Z
  曾 滌 曾 威 曾 曾敬凡 曾茂林 曾祥煌 曾招捌 張 和 張 潘 張鳴鳳 張平化 張汝光 張紹武 張樹芝 張賢良 張秀竜 張翼翔 張?秀 張宗遜 章德炎 趙國泰 趙 ? 鄭 國 鐘文法 周 奎 周 涌 周長庚 周傢美 周儉廉 周九銀 周清昌 周仁傑 周士第 周水朵 周則盛 周忠甲 朱輝照 朱傢勝 朱民親 明 朱明芝 朱紹清 朱紹田 朱聲達 朱玉庭 左 愛 左 齊
百科大全
  Zhongguo Gong-Nong Hongjun Di-er Fangmianjun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
  Second Front Army of the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Red Army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工農紅軍主力之一。由紅軍第2軍團、第6軍團及第32軍組成。
  紅軍第 2軍團是湘鄂西地區的紅軍第4軍和紅軍第6軍於1930年7月合編而成。第4軍,1928年7月成立於湘西。軍長兼前委書記賀竜,黨代表惲代英(未到職,後由鄂西特委書記周逸群兼)。第6軍,1930年2月成立於鄂西,軍長孫德清(後為曠繼勳),政治委員周逸群兼,副軍長段德昌。1930年7月,紅軍第4軍和紅軍第6軍在鄂西公安會師後,召開兩軍前委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第4軍改稱第2軍,第2、第6軍組成工農紅軍第2軍團,總指揮賀竜,政治委員周逸群,參謀長孫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剋明(直荀)。全軍共1萬餘人。1930年9月,鄧中夏接任中共湘鄂西特委(由原鄂西特委改稱)書記和紅 2軍團政治委員,孫德清調任第2軍軍長,朱勉之任政治委員,段德昌任第6軍軍長,柳直荀任政治委員。1931年3月,夏曦到湘鄂西,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3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 2軍團在湖北長陽縣枝柘坪改編為紅軍第3軍,軍長賀竜,政治委員鄧中夏,參謀長湯慕禹,政治部主任柳直荀。全軍共有人和槍5000左右,在地方黨配合下,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含洪湖革命根據地)。1932年7月,蔣介石調集10萬人的軍隊,對洪湖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10月,紅3軍被迫退出洪湖地區,北上大洪山,繼轉至湘鄂邊地區。1933年12月,中央分局和前委决定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1934年5月,紅3軍進入黔東,接着開闢了黔東革命根據地。
  紅軍第 6軍團是湘贛和湘鄂贛兩革命根據地的紅軍於1933年6月奉中革軍委命令合編成的,轄第17、第18兩個師。第17師由湘贛紅軍第8軍改編,第18師由湘鄂贛紅18軍改編。改編後,第18師南渡袁水,到湘贛革命根據地與紅軍第17師會合,由第17師師長蕭剋、政治委員蔡會文統一指揮兩師。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命令:紅6軍團退出湘贛革命根據地,轉移到湖南中部去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同時與賀竜等領導的紅3軍取得聯繫。8月初,紅6軍團從湘贛革命根據地遂川縣的橫石出發,突圍西徵。依照中央訓令,中央代表、湘贛省委書記任弼時隨軍行動,並與蕭剋、王震組成第6軍團軍政委員會,任弼時為軍政委員會主席,蕭剋為軍團長,王震為政治委員,李達為參謀長,張子意為政治部主任。軍團率第17、第18師共9000餘人,轉戰80多天,跨越贛、湘、黔、桂4省,行程2500多公裏,衝破十倍於己的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到達貴州東部地區。
  1934年10月24日,紅6軍團與紅3軍在貴州東部印江縣木黃地區勝利會師。26日在四川南部之酉陽縣南腰界召開慶祝大會。會師後紅3軍恢復紅2軍團番號,軍團長賀竜,政治委員任弼時,副政治委員關嚮應,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張子意。蕭剋、王震繼續任紅6軍團軍團長和政治委員,參謀長譚傢述,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當時第2軍團4000餘人,第6軍團3000餘人,共約8000人,由紅2軍團首長統一指揮兩軍團的行動。
  為策應中央紅軍突圍轉移,紅軍第 2、第 6軍團於1934年10月底發起湘西攻勢,創建根據地。11月7日占領湘西永順縣城,16日在永順的竜傢寨北十萬坪,打垮湘西軍閥陳渠珍3個旅,俘其旅參謀長以下2000餘人。繼乘勝攻剋永順、大庸、桑植、桃源、慈利諸縣城,包圍常德,威震嶽陽、長沙。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時成立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和軍區,任弼時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賀竜任革命委員會主
英文解釋
  1. :  Red Army (1928-1937) Secondly Aspect Army